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共30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1.危急值 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理,称之为危急值。2.灵敏度 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3.特异性 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4.参考值 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5.参考范围 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第一节 血液的一般检查一 红细胞检测(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人群 参考值 血红蛋白 红细胞数成年男性120160g/L (4.05.5) ×1012/L成年女性110150g/L (3.55.0) ×1012/L新生儿170200g/L (6.07.0) ×1012/L国内划分贫血严重程度的血红蛋白标准Hb30g/L:极重度 3060g/L:重度 6090g/L:中度 90g/L:轻度红细胞形态改变 小细胞低色素性RBC 缺铁性贫血巨细胞高色素性RBC 巨幼细胞贫血大细胞嗜多色性RBC 溶血性贫血球形RBC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RBC 巨幼细胞贫血口形RBC 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DIC靶形RBC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镰形RBC 镰形细胞性贫血泪滴形RBC 骨髓纤维化棘形RBC 棘细胞增多症裂细胞 微血管病性溶血缗钱形RBC 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 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蛋白聚集或沉淀而成的蓝色颗粒。对见于铅中毒。染色质小体 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m,一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卡波特环 红细胞内的环形或8字形红色丝状物,为有核红细胞失核后核膜的遗迹。常含于嗜多色性红细胞中,见于溶血性贫血。红细胞比容测定(Hct) 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抗凝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 Hct增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在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时,常需检测Hct作为治疗参考。另外在真红、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及慢性心肺疾患时,Hct常可达60%以上。Hct减低:见于各类贫血。红细胞平均值参数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以fl为单位。参考值:80-94fl。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以pg(皮克)为单位。参考值:2734 pg。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以g/L表示。参考值:320360 g/L 。类型MCV(fl)MCH(pg)MCHC(%)病因大细胞性贫血100323135MA等正常细胞性贫血809426323135AA,急性失血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802630IDA,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单纯小细胞贫血80263135慢性感染、炎症、尿毒症等4.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测定(RDW):反映所测标本中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常用变异系数CV表示,即RDW-CV。参考值RDW14%。RDW的临床意义用于缺铁性贫血和轻型地中海贫血的鉴别诊断用于IDA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MCVRDW贫血类型常见疾病增高正常大细胞均一性贫血慢性AA增高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MDS、巨幼贫正常正常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增高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AA减低正常小细胞均一性贫血轻型地中海贫血增高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IDA网织红细胞的检测 【定义】 网织红细胞是指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之间的过渡型细胞。由于胞浆内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液进行活体染色,嗜碱性物质即被染成浅蓝或深蓝色。【临床意义】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2.观察贫血疗效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 临床意义: RPI3,提示为溶血性贫血或急性失血性贫血RPI2,提示骨髓增生低下或红细胞系成熟障碍所致的贫血。红细胞沉降率(ESR) 【定义】简称血沉,是指离体抗凝血静置后,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沉降的速度。【影响因素】 1. 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2. 红细胞数量和形状临床意义 血沉较为常用但缺乏特异性,对判断机体有无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或某些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等)有无活动进展、恶化及肿瘤浸润等有一定价值。血沉测定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白细胞的检测白细胞计数: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1.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多: (1)生理性增多(2)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或炎症、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 异常增生性增多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其他核左移 外周血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 常见于感染,尤其是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核右移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临床意义: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异常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不均 中毒颗粒 空泡形成 核变性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棒状小体(Auer小体) 细胞之中出现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m,一条或数条,见于急性白血病,尤其是颗粒增多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或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可见1条细长的棒状小体,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2.嗜酸性粒细胞(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急性传染病的极期。 3.嗜碱性粒细胞(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CML、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4.淋巴细胞(1) 淋巴细胞增多:感染性疾病 肿瘤性疾病 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移植排斥反应(2)淋巴细胞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异型淋巴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是机体受病毒感染后,由正常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转化而成的一种病理细胞。型 :泡沫型 型:不规则型 型:幼稚型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湿疹、过敏性疾病等5.单核细胞增多1.生理性增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2.病理性增多:某些感染(TB)、某些血液病、结缔组织病减少:无临床意义第二节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贫血 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容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和地区的正常人最低值。溶血性贫血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溶血性贫血的筛查试验: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试验)原理 持续血管内溶血时,一部分血红蛋白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被分解为含铁血黄素及蛋白质。当这些细胞脱落至尿中,铁染色法见尿沉渣中有深蓝色物质。临床意义 阳性 慢性血管内溶血 阴性 可能正常,也可能溶血初期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原理 Hb存在于RBC中,当RBC破坏时,Hb才进入血,因此主要检测血浆中Hb含量。参考值 <50mg/l临床意义 增高 PNH、阵发性寒冷性血蛋白尿、冷凝集素综合征、行军性血红蛋白尿血浆结合珠蛋白(Hp)测定原理 血清结合珠蛋白属2糖蛋白,由肝脏合成,作用是运输血管内游离的血红蛋白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降解、血管内溶血后,1分子结合珠蛋白结合1分子Hb。参考室 0.51.5g/l临床意义1.各种溶血性贫血Hp含量都明显减低,甚至低到测不出的程度。2.鉴别肝内和肝外阻塞性黄疸,前者Hp降低,后者正常或升高。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先天性结合珠蛋白血症,Hp下降。4.感染、结核、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等Hp上升。检查红细胞膜缺陷所致溶血性贫血检测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原理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出现溶血现象,表面积大而体积小的脆性小,反之较大。参考值临床意义 增加 红细胞增多 降低 贫血酸化甘油溶血试验 原理: 在一定温度下,RBC在酸化甘油缓冲液中发生50%溶血所需要的时间临床意义:遗传球阳性,为诊断该病的特异性试验阵发性睡眠型血红蛋白尿检测蔗糖溶血试验原理 由于PNH患者的红细胞在低离子强度的蔗糖溶液中对补体敏感性增强,经孵育补体与红细胞膜结合加强,蔗糖进入红细胞内,导致渗透性溶血。参考值临床意义 PNH患者蔗糖溶血试验阳性或溶血率增加,可作为PNH的筛选试验,此试验对PNH敏感性最高,特异性最差,阳性者应再做Ham试验。酸化血清溶血试验 (Ham试验)原理 PNH患者红细胞由于本身有缺陷,对补体敏感性增高,在酸化的正常血清中,经37中孵育,补体被激活,红细胞破坏而产生溶血。临床意义 阳性主要见于PNH,某些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发作严重时可呈阳性。CD55和CD59阴性的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检测原理 PNH患者由于X染色体上磷脂酰肌醇糖苷-A(PIGA)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细胞膜上肌醇磷脂(GPI)生成障碍,因此血细胞缺乏需通过GPI锚定在细胞膜表面的蛋白,用带荧光素的CD55、CD59单克隆抗体标记红细胞和中性粒,计数。参考值 正常人 RBC、中性粒5% PNH RBC、中性粒10%临床意义 用于发现常规方法不能发现的PNH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检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系体内免疫反应发生变异,产生自身抗体或(和)补体,结合在红细胞膜上,使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引起的一组溶血性贫血。抗人球蛋白试验原理 1.检测红细胞表面有无不完全抗体的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DAGT)用抗人球蛋白试剂可与红细胞表面多个不完全抗体的Fc段结合,起桥接作用导致红细胞出现凝集现象。 2.IAGT用Rh(D)阳性O型正常人红细胞与受检血清混合孵育,如血清中存在不完全抗体,红细胞致敏,再加入抗人球蛋白血清,出现凝集。临床意义 阳性主要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等。 AIHA大多属于温抗体型。 AIHA大多为IgG抗体。冷凝集素试验原理 冷凝集素为IgM类完全抗体,在低温时可使自身红细胞、O型红细胞或与受检者血型相同的红细胞发生凝集,高峰在04,37消失参考值临床意义 淋巴瘤、支原体肺炎、疟疾、流行性感冒。冷热双相溶血试验第三节 骨髓细胞学检查血细胞的生成与发育 细胞体积:由大变小细胞浆:量由少变多;颜色由深变浅;颗粒由无到有。细胞核:体积由大变小;形态由规则变为不规则;核染色质:由细致疏松变为粗糙致密;核仁:由有到无核/浆比例:由大变小描述骨髓增生程度 骨髓增生程度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有核细胞(×109/L)有核细胞/LP有核细胞占全部细胞百率(%)常见原因增生极度活跃1:1700>200>50白血病增生明显活跃10:1200300100左右1020白血病、增生贫血增生活跃20:16050左右210正常骨髓、某些贫血增生减低50:12020左右<1慢性AA、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增生极度减低300:11010左右<0.5急性AA对于不易鉴别的急性白血病-特殊染色(组织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POX) 临床意义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原粒细胞可呈阳性反应。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性早幼粒细胞多呈强阳性反应。3.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原单核细胞呈阴性,少数弱阳性。4.白血病性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呈弱阳性反应。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原、幼淋巴细胞呈阴性反应。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真红、AA、骨髓纤维化、CML急性变等。 2.减低:主要见于CML慢性期 3.用于疾病的诊断:CML与类白血病反应; PNH与AA ,ALL(高)与AML(低)。铁染色临床意义 1.缺铁性贫血 2.非缺铁性贫血 3.诊断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的重要依据。第三章 血栓与止血实验诊断第一节 血管壁的筛查和诊断试验1.出血时间(BT)参考值:6.9±2.1分钟,9分钟为异常临床意义:BT延长见于血小板明显减少:ITP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某些凝血因子严重缺乏:vWD血管异常: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药物影响:阿司匹林、肝素2.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是一种由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大分子糖蛋白,成为血小板粘附在内皮下的桥梁。vWF、纤维素连接蛋白(Fn)可与血小板糖蛋白GPb/a结合,诱导血小板聚集。vWF还是保护因子活性和稳定因子 mRNA的物质,可促进因子的合成和分泌。临床意义:减低:血管性血友病(vWD)增高:血栓性疾病,如心梗, 脑血管病变,糖尿病等 第二节 血小板的筛查和诊断试验1.血小板计数:100300×109/L临床意义:血小板减少:< 100 ×109/L,再障,急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大 血小板增多:> 400 ×109/L,慢粒,真红, 急性感染,某些癌症 2.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测定原理:ELISA临床意义:增高:ITP、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次输血)、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观察病情:ITP患者的治疗效果3.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原理:玻球法、玻璃滤器法临床意义:PAdT增高: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 PAdT减低:血管性血友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无力症等 4.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原理:血小板聚集仪比浊法临床意义:PAgT增高: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强,见于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 PAgT减低:血小板聚集能力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第三节 凝血因子的筛查和诊断试验1.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临床意义: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延长见于:1.、明显减少,如血友病甲、血友病乙和因子缺乏症;2.严重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缺乏(均属共同途径所需凝血因子);3.严重的肝病(不能满足正常机体所需凝血因子的供给);4.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类药物治疗或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如血栓性疾病等。2.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报告方式:PT(秒);PTR;INR。PT:11-13秒,超过正常3秒以上为异常凝血酶原比值(PTR):即被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秒)与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秒)的比值参考值为1.0±0.05;ISI:国际敏感度指数,ISI值越小(2.0,则组织凝血活酶的敏感性越高,一般采用兔脑粉(因子广泛存在于各组织中,以脑、肺、胎盘中含量最高),如果采用人脑,则ISI为1,是最理想的。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RISI,参考值1.0±0.1。 ISI 是监测口服抗凝剂时使用PT试剂的敏感国际卫生组织 (WHO) 提供的一级国际参比品的PT试剂 ISI为1.0临床意义 、PT延长 1、2、5、7、10缺乏 、PT缩短 血液高凝状态 PTR和INR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第四节 抗凝血系统的筛查和诊断试验1.血浆凝血酶时间(TT)测定原理: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试剂,测定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临床意义: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见于低(无)纤维蛋白血症,DIC,肝素治疗中。2. 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测定原理:发色底物法临床意义:增高:血友病,口服抗凝药,白血病等急性出血期减低:先天性AT缺乏症,获得性AT缺乏症,如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第五节 纤溶活性的筛查和诊断试验1.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FDPs)原理: 胶乳凝集法。于受检血浆中加入FDP抗体包被的胶乳颗粒悬液,若血浆中FDP的浓度超过或近于5 mg/L,胶乳颗粒发生凝集。根据受检血浆的稀释度可计算出血浆FDPs的含量。参考值:小于5mg/L(g/ml)临床意义:阳性或增高主要见于原发性纤溶、DIC(继发性纤溶)、溶栓治疗后。需注意:阳性无法鉴别原发及继发性纤溶。2. 血浆D-二聚体(DD)测定原理:胶乳凝集法,ELISA法临床意义:主要用于鉴别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阳性或增高常见于继发性纤溶(深静脉血栓、肺血栓栓塞),阴性或不升高可以排除。第七节 血栓与止血检查项目的选择和应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实验室诊断定义: 是一种发生在许多严重疾病基础上或某些特殊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激活人体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管内微血栓的形成,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血栓出血综合症。(早期为高凝状态,后期为低凝出血状态) 第四章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蛋白质代谢检查总蛋白减低常与白蛋白减低平行,总蛋白增高常同时有球蛋白增高1、总蛋白及白蛋白增高:水分减少 2、总蛋白及白蛋白降低:低蛋白血症(白蛋白降低才有临床意义)合成减少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蛋白质丢失血液稀释3、总蛋白及球蛋白增高:高蛋白血症(Hyperproteinemia)明显的M蛋白血症慢性感染性疾病慢性肝脏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脱水、水分不足4、球蛋白降低:生理性减少,免疫功能抑制蛋白,先天性低球蛋白5、A/G倒置:明显的M蛋白血症,严重肝功能损伤二、血清蛋白电泳ALB 、1球蛋白、 2球蛋白、球蛋白、球蛋白三、血清前白蛋白检测前白蛋白(PAB) 由肝细胞合成,分子量比白蛋白小。前白蛋白半衰期约2d,因此比ALB更能早期反映肝细胞损害,被认为肝脏损害的早期灵敏指标。减低: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恶性肿瘤晚期;肝胆系统疾病,尤其早期肝炎和急性重症肝炎四、血浆凝血因子 PT APTT TT AT-五、血氨检测 升高:严重肝损害;门脉分流;上消化道大出血;尿毒症;高蛋白饮食二、黄疸类型溶血性黄疸 由于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UCB在血中积聚,超过正常水平而出现黄疸,CB和尿胆原也增多。肝细胞性黄疸 由于肝细胞的损伤致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及排泄发生障碍,引起血中CB、UCB均升高,尿中CB及尿胆原亦升高。梗阻性黄疸 胆红素在肝外或肝内原因造成的胆汁排泄障碍,肝内转化生成的结合胆红素逆流入血,造成血中CB明显升高,尿中尿胆原减少或消失,尿中CB阳性。血清胆红素检查的临床意义血清总胆红素(STB) 3.417.1 mol/L结合胆红素(CB,DB) 06.8 mol/L非结合胆红素(UCB,IB) 1.710.2 mol/L34.2mol/L17. 1 mol/L 34.2 mol/L:隐性黄疸 1、判断有无黄疸、黄疸程度 STB: 17.134.2 mol/L 隐性黄疸 34.2 171 mol/L 轻度黄疸 171 342 mol/L 中度黄疸 > 342 mol/L 重度黄疸2、推断黄疸病因STB: < 85.5 mol/L 通常为溶血性黄疸 17.1 171 mol/L 肝细胞性黄疸 171 342 mol/L 不完全梗阻性黄疸 > 342 mol/L 完全梗阻性黄疸3 、根据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情况,根据CB/TB 比值,协助鉴别黄疸类型 UCB增高明显,CB/TB<0.2 提示溶血性黄疸 CB增高明显,CB/TB>0.5 提示梗阻性黄疸 二者均增高,0.2<CB/TB<0.5 提示肝细胞性黄疸根据TB、CB、UCB升高程度判断黄疸类型 TB伴UCB提示溶血性黄疸;TB伴 CB提示梗阻性黄疸;三者都升高提示肝细胞性黄疸尿胆红素检查临床意义:尿中胆红素(+) 提示血中CB ,见于:胆汁排泄受阻;肝细胞损害;黄疸鉴别诊断:肝细胞性、梗阻性黄疸: 尿胆红素(+) 溶血性黄疸 : 尿胆红素(-) 碱中毒时胆红素分泌增加,可出现尿CB(+)五、尿中尿胆原检查原理: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中,仅有极少量的尿胆原进入体循环,从肾脏排出参考值:()或( ±)血中尿中TBCBUCBCB/TB尿胆红素尿胆原正常人3.4-17.10-6.81.7-10.20.2-0.4()()或(±)梗阻性黄疸>171>0.5()()溶血性黄疸<85.5<0.2()肝细胞性黄疸17.1-1710.2-0.5()(±)或尿中尿胆原升高尿胆原下降或缺如血清总胆汁酸检测胆汁酸测定能反映肝细胞合成、摄取及分泌功能,并反映胆道排泄功能参考范围: 0 10 mol/L临床意义:肝细胞损伤胆道梗阻侧支循环的形成(门脉分流)进食后血清TBA可一过性升高酶学检测(一)肝细胞损害为主的酶:ALT、AST、GDHALT 和 ASTALT40 U/L(37)大量存在于肝脏组织中,其次为肾、心、骨胳肌等。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胞质内,少量存在于线粒体内,肝细胞内活性比血清高100倍。AST 40 U/L(37)主要分布于心肌,其次为肝、骨胳肌等肝中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只有少量存在于细胞质中。ALT/AST1临床意义:(1)急性病毒性肝炎: ALT、AST均显著升高,可达参考上限的20倍以上,ALT>AST(AST/ALT1)。 ALT是反映肝损伤的一个很灵敏的指标,也是病情及预后监测的参考指标。“胆酶分离”现象:急性重症肝炎病情恶化时,可出现胆红素明显升高,但转氨酶却减低。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2)慢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一般ALTAST。(3)非病毒性肝炎: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也可中、重度升高,并且ASTALT。(4)肝硬化:转氨酶活性取决于肝细胞坏死和纤维化程度。升高,ASTALT。(5)肝细胞癌:转氨酶可轻、中度升高或正常。(6)胆汁淤积:(7)急性心肌梗死(AMI):AST于发病612 小时开始升高, 2448小时 (4860)达高峰, 35 天可恢复正常。(8)酒精性肝病 (9)其他疾病注意事项:(1)转氨酶升高为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ALT敏感性AST。(2)黄疸型肝炎转氨酶升高幅度大于无黄疸型。胆汁淤积时常伴有-GT升高。(3)推荐用血清标本。48稳定1W;溶血标本,结果升高;巨大AST存在时,AST活性升高2、谷氨酸脱氢酶GLDH线粒体酶,以肝脏含量最高。主要分布于肝小叶中央区肝细胞线粒体中。提示肝小叶中心区的坏死。临床意义1. 肝细胞坏死2.慢性肝炎、肝硬化3.急性肝炎4. 肝癌及其它疾病注意事项:GDH是肝细胞线粒体损伤的检查指标。对肝脏疾病的诊断灵敏性只有47%,不适合作为肝胆疾病的筛选试验。(二)胆汁淤积为主的酶:ALP、 -GT1、碱性磷酸酶ALPALP主要分布在肝脏、骨骼、肾、小肠、胎盘中。血清中ALP主要来源于肝脏与骨骼。在肝脏,胆汁淤积时,ALP逆流入血;毛细胆管内压升高时,可诱发ALP产生增多。参考范围: 成人: 40 110 U/L 儿童: 250 U/L临床意义:健康人群的血清中测得的总ALP几乎全部来自肝脏和骨胳系统。生理性升高:ü 妊娠期间,从妊娠2个月开始;ü 发育中的儿童;ü 餐后的O、B型个体。病理性升高:(1)肝胆疾病:胆汁淤积性疾病的敏感指标肝外胆管阻塞肝内胆汁淤积肝内占位性病变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肝实质性病变(2)肝胆疾病以外的其他疾病:骨骼疾病、佝偻病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风湿病等。(3)黄疸的鉴别诊断:2、-谷氨酰基转移酶( GT或GGT)肝脏中的 G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毛细胆管侧和整个胆管系统。血清 GT主要来自肝胆系统临床意义:1 、胆道阻塞性疾病:2、肝占位性病变3、急、慢性病毒性肝炎4、肝硬化, GT中度升高;5、酒精性肝病: GT可作为酒精性肝损伤及戒酒的监测指标。6、其他:胰腺癌、胰腺炎症时亦可有轻度升高(三)肝纤维化为主的酶:MAO、PH单胺氧化酶(MAO) 脯氨酰羟化酶(PH) 其他酶学的实验诊断1、淀粉酶(AMY/AMS) 水解酶, AMS分子量较小,半衰期很短,约2h。易从肾脏排出。 胰腺疾病时,血清及尿液AMY可增高。病变时血清AMS增高持续时间很短。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急性胰腺炎:血清AMY,发病612 h开始升高, 1272 h达高峰, 35天恢复正常尿液AMY,发病1224 h开始升高,下降比血清慢,持续310天恢复正常(2)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胰腺癌、胰腺囊肿等(3)非胰腺疾病:腮腺炎、消化性溃疡、肾功能不全2、脂肪酶测定(LPS) 胰腺含量最丰富。胰腺疾病时LPS大量释放入血,血清中LPS升高。尿 液中无LPS。临床意义主要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与其他急腹症的鉴别诊断。(1)急性胰腺炎: 发病1024小时内升高,升高比AMY明显,72 h达到时峰值,持续时间比AMY长(LP为10 15 天)。(2)增高持续时间长,病程后期更有利于观察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3)胰腺癌、总胆管结石、总胆管癌、胆管炎时。3、酸性磷酸酶前列腺、红细胞、血小板血清中ACP主要组织来源是前列腺,主要用于前列腺癌诊断。4、胆碱酯酶ChE(cholinesterase)分为两类:乙酰胆碱酯酶(AchE):主要存在于RBC和脑灰质中假性胆碱酯酶(PchE):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有机磷对它们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临床上用于肝脏损伤和有机磷中毒诊断。临床意义降低:(1)有机磷中毒的诊断和监测指标(2)肝实质损害:肝实质性损伤时,ChE合成减低,肝功能不全时,ChE明显减低。(3)恶性肿瘤、严重营养不良、恶性贫血等摄取排泄功能检测:ICG试验肾脏功能的实验室检查肾小球功能检查肾小球滤过率:GFR 表示单位时间内(min)经过肾小球滤出的血浆量。反映肾小球功能的客观指标。成人:120160ml/min一、血肌酐(cr)与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中肌酐由内生性和外源性组成,主要由肾小球滤过,肾小管不吸收或排泌极少。当外源肌酐稳定时,肾小球滤过率降至临界点时,血肌酐明显上升。 在严格控制饮食和肌肉活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血浆肌酐生成量和尿肌酐排除量相对恒定,且其变化主要受内生肌酐影响,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浆中内生肌酐全部排出去,即为内生肌酐清除率。临床应用:Cr不能作为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当GFR下降至20时才明显升高。 Cr持续升高提示肾小球功能进行性损害且受损严重。Ccr的降低可较早判断肾小球功能的损害,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的程度 50-70 ml/min:提示轻度损害 50-30 ml/min:中度损害 30 ml/min:重度损害二、血清尿素原理:尿素(Urea)是氨基酸的代谢产物,血液中90%以上的尿素经肾小球滤过。当肾滤过率降低时,都可引起血尿素浓度升高,因此血中尿素含量可反映肾小球功能。升高: 肾前性因素:蛋白质高分解,大量进食肉类肾性因素:肾功能障碍肾后因素:肾结石、膀胱癌等导致尿道受阻降低:低蛋白饮食及严重肝脏功能障碍注意事项:机体内尿素的生成不如肌酐恒定;尿素的产生受很多病理生理因素影响三、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 C分子量为13kD的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的成员之一。由所有有核细胞稳定地产生,血中cystatin C经肾脏,几乎全部被肾小球滤过,不被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并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被降解。血中Cystain C浓度由肾小球滤过功能所决定。目前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最好的指标。临床意义肾小球滤过功能仅轻度受损时, Cystain C即可升高。影响因素少,分泌恒定,有可能取代传统的血肌酐、尿素检查,成为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常规指标。近端肾小管功能检测尿小分子蛋白质检测,早期肾小管损伤标志。(一)2 微球蛋白(2 MG)分子量11800,尿2 MG升高:敏感反应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血2 MG升高:GRF功能受损。(二) 1微球蛋白(1 microglobulin,1 MG)分子量26000,尿1 MG升高:反应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血1 MG升高:主要由于GRF功能受损。糖尿病与糖代谢紊乱的实验诊断葡萄糖检测 一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参考范围: 空腹 3. 6.1 mmol/L 30分钟 1 小时,血糖达高峰( 7.8 9.0 mmol/L),峰值 11.1 mmol/L 2小时7.8mmol/L 3 小时 ,血糖恢复至空腹水平 尿糖均为阴性糖尿病的诊断首先空腹血糖检测。OGTT适应证:无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或FBG异常无糖尿病症状,但有明显的糖尿病家族史有糖尿病症状,但FBG未达到诊断标准者妊娠期、甲亢、肝病时出现糖尿者巨大胎儿史的妇女原因不明的肾脏疾病或视网膜病变临床意义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糖尿病、糖耐量异常(IGT)、空腹血糖损害、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 mmol/L(126 mg/dl);OGTT,2h 11.1 mmol/L(200 mg/dl);随机血糖 11.1 mmol/L(200 mg/dl) +糖尿病症状; 任何一种出现阳性结果,必须随后用三种方法中任意一种进行复查才能确诊。胰岛素三、胰岛素测定胰岛细胞分泌,调节血糖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