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试卷+答案(共8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名词解释:(回答模式:出处+解释)、1、文化的大传统+小传统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是由私塾、学校、书院的教育形成的。通过一些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逐渐建立起来。在古代中国,一个在这样传统中生活的人,从小受家塾的教育,读经典,长大考经典,按照经典的礼仪规则参加社会活动,形成了一个相互认同的阶层。他们的行为、举止、谈吐是他们相互认同的标志,这个传统的延续,是由一代一代的教育(特别是经典学习)来保证。 小传统:民众的生活与知识1.耳濡目染的经验 。2.文化阶层的影响。 3.传统仪式的暗示。4.乡村生活中很重要的,演戏、说书。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一对类似于“上智下愚”的概念,叫做“大传统和小传统”。前者指代表着国家与权力的,由城镇的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的文化传统(是以都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内省的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后者则指代表乡村的,由乡民通过口传等方式传承的大众文化传统(指散布在村落中多数非内省的农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他希望借助于对现实的社会空间的内部划分,来说明社会中同时并存的有两种不同的传统。雷德菲尔德的这一区分很快被学术界所接纳,有时又改称“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成为相当流行的文化分析工具2、 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德境界的修养方法。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作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人的定义。 孔子认为,要恢复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上下和睦,必须要“克己复礼”孔子的政治理想,以“周礼”维护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上下和睦的理想没有能够实现。但对于“礼”的重视却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传统。“礼”的精神和内在根据在于“仁”孔子把“仁爱”之情,赋予了“礼”,才使礼有了合法性,和道德内涵。3、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的悲哀。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人是由宇宙大道演化而来的,是道在世间的具体体现形式。人的生命与其他一切生命一样,都只是宇宙演变过程中的一刹之间,人生与人死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既然生死没有差别,人活着也算不上什么乐事,死亡了也就没有必要悲哀。因而,最明智的人生态度是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人一旦出生,你就自然而然地活着,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也用不着为活在世上而庆幸;如果死去了,你就自然而然的回归,用不着为离开人生而苦恼,也不要有太多的留恋,庄子认为,如果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就是人生的大智大慧;如果在行动上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你的一生就会有永远的快乐,如果你对自己、对他人都这样认为,都这样对待,那你就坦然一生,无忧无虑,并具有了达到圣人境界的潜质。他这番道理,姑且不论其真实程度。就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之上。他摆脱了鬼神对于人类生死命运的摆布,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庄子·。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4、 以理化情感情可以通过理性和理解去化解, 如果人对万事万物增加理解,就可以减少由感情造成的痛苦。庄子-至乐惠子说: “理虽如此,情何以堪?”庄子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托付给)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于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它而成为生命的东西,不过是尘垢。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之心生。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况且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5、内圣外王: 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天下篇作者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此即“内圣外王之道”。照天下篇看,“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2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3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同样,内圣之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道德与政治的统一,也就是由“内圣”到“外王”。这里,“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课本的解释:“内圣”首先表现为善的德性,而善又以广义的人道精神为其内容;“外王”是指治国平天下的事功。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修身旨在达到内圣之境,治国平天下则属广义的外王。而“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纲领,便使内圣具有了本体的地位,在理学家那里,内圣进一步压倒了外王。6、 以文载道: 文以载道是韩愈当时倡导古文运动时提出的口号,韩愈认为人只要明道(所指的不是道家的道,而是如家的道),就自然能写出好文章了。这句话说的是,文章本身的文辞并不重要(主要是抨击骈体文的),重要的是文章的思想和内涵。出处:“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他在周子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涂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然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这里所说的“道”,是指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周敦颐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仅仅是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的。三国时期的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其实“文以载道”的思想,早在战国时中己露端倪。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道”。后来唐代文学家又提出的“文以贯道”之说,他的门人在昌黎先生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韩愈认为人只要明道(所指的不是道家的道,而是儒家的道),就自然能写出好文章了。这句话说的是,文章本身的文辞并不重要(主要是抨击骈体文的),重要的是文章的思想和内涵。用法:古人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 实即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文以载道”。文以载道的“道”,究竟是什么?其实从荀子的“文以明道”到现在的“文以载道”,道”的内涵与外延都因时或人而改变的。在本文中“道”的释意,不是道路,也不是道德经里的“”那种玄而又玄的“道”,而是道德、道义、正义、伦理的意思。换成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人类良心,社会责任感。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家提倡诗教,企图以文学作为推行教化的有力工具。“文”是手段,“道”是目的,“文”都是为其“道”服务的。这种传统被表述为“文以载道”或者是“文以贯道”,不但成为历史散文的共同准则,而且成为整个古代文学的基本精神。7、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藉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其它通商口岸以及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8、三教合一三教合一是指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的融和。 儒、道、佛是传统文化的主体,三教的分合是贯穿近二千年中国思想文化史中一股重要的流,对中国文化乃至的变迁产生巨大影响。对于此种现象,学者多以三教合一统而论之。然而,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则有一个过程。元明间“三教合一”一词的出现可以说是三教间关系已经具有内质的演变。二、简答题1、西周时确立的宗法制有哪些内容?它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至此形成了绵延数千年不变的家国同构的帝制社会。按照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和。周王自称,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主要原因是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的一直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中国的大家族制度,就是中国的农业经济组织,就是中国二千年来社会的基础构造。一切政治、法度、伦理、道德、学术、思想、风俗、习惯,都建筑在大家制度上作他的表层构造。”由此可见,宗法制度对中国文化史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宗法指用血缘关系为纽带,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等级,并确定继承权力和家族成员间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这种宗法制度源于原始社会父亲家长制家庭成员之间的亲缘血缘关系,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这种关系是先民们战胜困难赖以生存的重要保证。2、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有何异同?区别:( 1 ) 两者的起点不一样 。儒家的 “ 仁爱 ” 重视个人的 “ 独善其身 ” 的私德 。 而墨家 “ 兼爱 ”重视的 “ 兼善天下 ” 的社会公德 。( 2 ) 侧重点不一样 。“ 仁爱 ” 学说对仁的推行侧重于己, 行仁先从己开始, 然后再推己及人 。 由根基于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而推至“爱人”, 最后达到“泛爱众”的最高境界。“兼爱 ”学说侧重于视人若己,“为彼犹为己也”, 也就是彼此利益不别, 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 。是不分人我、不分贵贱、强弱、 智愚、众寡地彼此相亲相爱 。( 3 ) 两者“爱”的性质不一样 。“仁爱”是有差别的“等级爱”,“兼爱”是普遍性的“大爱”,儒家的“ 仁爱 ”是“亲亲有术”,爱有差等。即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儒家的爱是以血缘亲情关系为基础的、有差别的、先满足个人私心的等级爱。墨家的“兼爱”是“爱无差等”,视人若己, 爱人利人。墨家的“兼爱”之“爱人”不分亲疏,无差别的“大爱”。( 4 ) 在爱与利的关系上, 儒 、墨也是对立的。孔子处理义利的基本原则是:“见利思义”、“以义为上”,儒家是把“义”放在首位,把义作为衡量利的重要的尺度。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也就是爱与利是相统一。墨子既贵义又尚利,主张“义”以“利”为目的、内容和标准; 而所尚的“利”主要是指“天下之利”,他人之利,认为“利人”、“利天下”是仁者从事的最高目的, 达到义利相统一, “ 言义必言利 ”。( 5 ) 关于人的“主体性”,这两者也是对立的。儒家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自己推及别人,将心比心,把别人看成是与自己一样的价值主体,体现了价值主体之间的平等和尊重。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是对别人的主体地位的尊重和保护。墨家是“己所欲,施于人”,墨子在这里取消了主体的独立性,用自我的意志去揣度别人的心思。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存在,在交往过程中要相信别人,尊重别人,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使别人成为自己思想的“傀儡”。共同点:( 1 ) “仁爱”与“兼爱”都把“爱”作为处理社会关系的重要准则。儒墨两家普遍认为政治、经济的不稳定,是道德沦丧的结果。( 2 ) “仁爱”与 “兼爱”都是代表某个特定的阶级。孔子的“仁爱”学说是对春秋贵族宗法社会开始衰落而新兴地主阶级尚未登上统治舞台,这种社会状况的反映,就决定着他的“仁爱”学说是以地缘亲情和血缘亲情为基础。而墨家学说则是贵族宗法社会已经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即将粉墨登场的时代,它反映着“农与工肆之人”要求生存、平等与自由的要求,代表着小生产者、手工业、城市工商业者步入“市民社会”,在社会大变动时代而提出的超期的、不现实的要求 。另一种答案:“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认为爱人要远施周边,尊卑长幼之间要互相爱护。但孔子的仁爱是对他人的关心爱护同情理解尊重,爱人要以亲亲为出发点,主要是处理宗法家族关系内部的亲戚关系,而且爱人涉及到国家、上下、君臣及国际关系。墨家的兼爱,是所谓无差别的、普遍的爱,对于社会成员一视同仁,彼此友爱;儒家的仁爱,强调等级内的亲爱,一个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等级,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利;这是礼,其目标在“等级和谐”;墨家建立的“兼爱”社会,老大是身兼权力、信仰于一身的教主“巨子”,是极权政治;儒家要求的就是日常社会,帝王可以掌握权力,但不可独占信仰系统,其终极要求还是以儒家道德、知识与信仰系统约束权力,是一种“温和专制”、“有限独裁”3、 谈谈法家和道家对治理国家的不同看法及其思想基础法家: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依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道家: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提倡无为而治。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道家从维护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在经济理论、社会实践方面创立了“人本”的思想观点,主张通过维护每个人的个人利益来达到社会的和谐繁荣,道家尖锐批判了以天下为根本的政治观点,认为这是“悉天下奉一身”的罪恶表现,在社会制度上主张以维护私有制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大同”,这跟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以私有护私有有所不一样,道家的观点是以私有来促公有。道家主张不损害个人利益,也不能侵犯个人利益,只要每一个人的利益得到应有保障,每一个人的个人利益不受到侵犯,甚至包括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的利益不受侵犯,把不受侵犯的个人利益加在一起就是社会的利益得到保障,只有每个人的利益得到了保护,整个国家才能是真正的繁荣。道家的这种思想对今天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卓越的作用。答:道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说。统治者应顺应自然,以自然为法。“无为而治”论。一切听任自然的支配,让天下万物自然生长、发展。否定人定法。道家主张废弃一切法度和规章制度。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认为自然的天道是无为的,人们遵循天道行事,就要自然无为;治理国家应不要过多地干预人民的生活,听其自然,国家就能治理好;天下之所以混乱,人民之所以难治,就是由于统治者喜欢有为,他极力反对统治阶级的有为。表现在:A抨击统治者骄奢淫逸;B反对苛政暴敛;C反对战争;D不尚贤。老子崇尚自然,推崇自然法,否定人为,反对人定法。它认为,统治阶级制定的法律,破坏了自然的和谐,导致人民越来越贫穷,盗贼也就越多。窃钩者诛,窃国者候:战国时期道家庄子的思想。他认为仁义礼义是 “大盗”窃国的工具。于是盗窃钩的人被杀死,而盗窃国家的人却成了诸侯。以法治国 君主集权1.以法治国:以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而非以礼治国,非以德治国。以礼治国强调社会按“礼”即等级制度来运行,等级制度可以避免纷争和无序,这是它合理的一面。但以礼治国有失公平,这是它的弊端,以法治国避免了这个弊端。3.君主集权:国家各项根本大权应集中到君主一人之手,避免大臣专权。理论基础:法家以人性论和进化观作为"法治"的理论基础。(1)"好利恶害"的人性论。(2)发展进化的历史观。4、以庄子为例,谈谈道家的“逍遥”思想答:1、内容:庄子的思想涵盖了宇宙与人生的诸多方面,我们聚焦其中最重要的主题生活的真义,生活的真义:自由天然;豁达超然;审美自然。A、自然与自由:天然本性万物各有本性,人想要戕害万物的本性,以自己的喜好强求,是徒劳无益,只会造成伤害的自由天然指的是获得身心自由,发展天然本性。B、 相对的快乐和绝对的快乐:自由发展人的本性,可以带来相对的快乐 ,但要达到“至乐”,则必须要达到更的高境界无待。身体从形骸中超脱出来,上升到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没有自私的我,与万物为一体,就没有内外的区分,也就没有待了,这样才能达到绝对的自由,纯然的快乐。坐忘,达到与万物一体,就要超越和忘记事物的界限。C、对待生死的态度理解与顺应。总而言之,就是追求个性自由, 以达到身心和谐发展,摆脱功名利禄, 以达到逍遥自适的境界主张 无用之用!和 巧用!, 以实现自我独立的生命价值2、特点:1. 强调自由、洒脱, 同时也指出了自由的相对性 2. 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 达到 无功! 无名! 无己!3. 体现了用辩证的眼光对待事物, 应该 虚己顺物!对现实的影响:庄子的思想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的真正价值,应该健康快乐地生活,活在更高的境界里,而不是疲惫地活着,活得失去本真的自我。庄子提出的游世的生存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游世的本质并不是要超世或遁世,而是顺世。我们能够做到顺世,又何必去超世或遁世呢。游世的生存方式也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的自由状态。1. 反对异化的批判精神;2. 主张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3. 提倡 心养!, 达到 心之逍遥!的生存境界对后世的审美观起着重要的思想,审美超越的境界。庄子的人格思想具有超越的精神,这种超越精神是以绝对自由的境界为最高目的,这也是庄子人生哲学和美学的灵魂。论述题1、 以孔子为例,谈谈你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在现代社会,你认为儒家的拿些思想已经过时,哪些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答:孔子的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提倡“德治”(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重视“人治”(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它让农民成为社会道德思想的奴隶,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对于儒家的思想,我们要用辩证方法来看待,既要看到他对我们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也要看到它的消极性。因此我们要批评继承儒家的思想。儒家的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其优秀成分在现在和将来仍将继续发挥作用。但儒家的德治思想也有重大的缺陷,它停留在民本主义的阶段,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因而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动乱,不能避免王朝的衰亡。积极成因:提出德治思想体系。儒家的德治思路,体系完备,内容丰富,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在维护中华民族的稳定统一,求治求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功不可没,其优秀成分在现在和将来仍将继续发挥作用。在为人处事上:以礼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学习方法上,温故知新,因材施教。消极因素:a三纲”奠定了奴才思想的架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 臣子必须无条件绝对服从君王,妻子必须无条件绝对服从丈夫,儿子必须无条件绝对服从父亲。后来的儒学鼓吹者更进一步发展成这样的行为规范:君虽不君,臣不 可以不臣;夫虽不夫,妻不可以不妻。这样的思想,不但彻底抹杀了任何可能存在的批判精神,还是把全国臣民变成了君王一人的奴才。b、等级观念造就了不平等的社会儒 家思想更卑鄙的理论还在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且这种成分划分是与生俱来的。中国搞的那些阶级成分划分,正是儒家思想的“革命版”。而目前的中国,农民 的孩子一出生就只能有农村户口,在医疗、教育、就业等各方面的生存和发展机会都远远不如有城市户口的孩子。至于那些高干子弟比普通民众的子弟有更多的机会 在官场上发迹这一事实也是有目共睹的。这种论出生、论血统的伦理思想从哪里来?从儒家思想来的!c、孔子的训条扼杀了人民的创造性儒家思想最窒息人性的,要数孔子的这个训条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说,没有统治者的允许,人民是不能去看、去听、去说话、去行动的。在民主社会里,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所指明的条款,人们就可以做他们想做的事情、看他们想看得东西、说他们想说的话。如果人们做的某些事情会引起新的社会问题,那么新的法律条款就必须因应而生。在新的法规出台之前,人们的行动应该不受制裁。所以文明国家里的法律是对人们行动的具体制约,而不是指明人们如何行动的行为准则。孔子的教条与此恰恰相反,它规定人民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符合皇家贵族们制定的行为规范,它是束缚人民行动和思想自由的枷锁。而历史上专制统治正是得益于这个思想。长期以来,全国人民只有统一思想的份儿,只有与上保持一致的份儿,只有按照上面规定说话做事的份儿,而绝对不允许人民怀疑和批评。孔子的这个思想,不但彻底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性,还为统治者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奴才。d、“忠孝”所包含的思想糟粕。再来说说儒家提倡的忠孝。对于那个“孝”字,其中的糟粕路人皆知。儒家所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今如果有个女人因为身体上的疾病不能生育,或者她根本就不想生育,你能指责她最为不孝吗?这儒家思想分明就是要将女人变为没有自尊又没有自决权的生育机器。其荒唐、反人性之意不言自明。e、儒家的出世思想,也就是要鼓励人们通过学习,进入官场,孔子不鼓励弟子进行农业生产劳动,他认为这样是不正确的。2、 谈谈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以及它的现代意义: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