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导论笔记(共10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 文明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在内,属精神方面。二、 人类文化,从源头来看,分为三类:1、 游牧文化2、 农耕文化3、 商业文化(海滨)其中,1和3属于一类。由于地域资源不足,内部有阻害,所以有工具感,有强烈的克服欲。由于向自然要生存,所以心理有对立感,无论对外界或是对外人,因此尚自由,争独立,侵略性强。三、财富观:游牧与商业文化财富观:一、愈多则愈易多 二、愈多则愈不足农耕文化财富观:生产有定额,生生不息,无需多藏,也不适合多藏。因此常感满足而实则不富。富者不足,强者不安,安定者却不富,所以矛盾不断。四、 农业文化有大型小型之分,新农旧农之分。小型农业国内部发展易饱和,外部又不易捍卫强暴。新商业文化特征:有新科学新工业装备。新农是有新科学工业装备的农业国。五、 分析文化要从文化的复杂性、完整性、发展性来看。第一章 地理背景1、中国文化不仅孤立,而且特殊。与古代三国最大的不同是,中国文化产生于一个特别大的地面上。人类文化的最先开始,先是要有河水灌溉,这样能保证农业生产,二是四周要有天然屏障,这样不仅可以集中人口,而且可以不受外敌干扰。汭:两水环抱之内。两水相交而形成的三角地带。中国环境的特殊之处:(1) 中国水系复杂,哪里都有灌溉区域,且相互之间可以隔绝孤立。而小区域内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可以借着小水系进到大水系,密切接触。(2) 中国当时处得较北,气候和雨量不如其他三国易于产出丰富产物,所以中国人一开始是在勤奋的情况下创造文化的。其他三国是在多量的闲暇时间创造的。中国文化的特殊之处:(1) 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在大环境里面开始,因此易于养成并促进对政治、社会等人事方面的团结与处理,所以中国能迅速完成统一。(2) 中国文化因为在大环境下展开,又迅速形成了国家内部团结统一,所以抵抗外来异族力量强大。(3) 小地面上产生的文化,容易受地域局限达到顶点,然后停滞不前,只享受奢侈生活,内部安逸退化。而中国文化,由于在贫瘠地方产生,因此有不断的刺激促进文化前进,内部一致并前进。2、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的比较:欧洲文化起源于希腊,但希腊虽有共同文化,却没有共同的政治组织。因此后来希腊被罗马取代,而中国是内部政治交替,文化改进。希腊、罗马、基督教会是近代西方文化三大主源。西方人看历史,是变动;中国人看历史,是转化、绵延。西方人看历史,是空间与权力的向外伸展;中国人看历史,是时间的与生长的自我绵延。西方人的看法是我与非我,中国人的看法是自我一体浑然存在。 经济形态:西方:商业文化中国:农业文化西方认为,人类文化的进展是:农业文化商业文化中国人认为:农业文化+商业+工业总的说来,西方人看问题是两体对立,二元论;中国人则讲究向内看,与外界和谐一致。第二章 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1、 民族和国家在中国是融为一体的。正因为中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创造的,所以文化演进是一脉相承的。2、 中国历史的四个时期:(1) 从上古到先秦。这是中国民族融合统一的最先基业的完成,以华夏族为主干,其他部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相融合,便有了秦汉的全盛。(2) 秦汉至南北朝。匈奴、鲜卑、羌等,便有了隋唐的全盛。(3) 隋唐至元末。契丹、女真、蒙古等,便有了明代的全盛。(4) 满洲入关至现代。满洲、羌、藏、回部、苗等。3、 上古时,男子称“氏”,表示部落居地,女子称“姓”,表示部落血统。4、 春秋战国的政治意识与形态是从“霸诸侯”(完成国际联盟)到“王天下”(创建世界政府)的时代。总结:中国古代史上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分为五个阶段进行:(1) 禅让制度。唐、虞时期。(2) 王朝传统制度。各族共认的王朝,父子相传或兄弟相及。夏商时期。(3) 封建制度。诸侯由王朝建立。西周。(4) 联盟制度。诸侯互推霸主,王朝无权。春秋。(5) 郡县制度。只有一个王朝,无诸侯。战国末年。第三章 古代观念与生活一、民族观念 1、 古代观念上,四夷与诸夏的区分标准不是血统而是文化。文化指一种生活习惯与政治方式。 2、 称蛮夷的原因:一是他的生活方式不同,非农业社会,又不是城市国家。二来他们未参加和平同盟,自居于侵略国的地位。秦汉时期的中国人民族成分:(1)华夏。夏周(2)东夷。商(3)荆蛮。楚国、吴国(4)百越。越国及南粤、闽粤(5)三苗。二、宗教观念 3、殷商甲骨文显示,当时有“上帝”的概念,且相信他们一族的祖先是由上帝而降生。“祖先配天”,也相信本族是代表着上帝意旨而统治此世。4、只有统治者有祭天的权利,王室传达民意。且上帝并不是只眷顾哪一个部族,如果统治不佳,则统治者将会换人,所以很早以前,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便被政治观念同化了。5、中国人观念里的上帝,是人类大群体所公共的,一面不与小我私人直接相感通,只要统治者失去大群立场,失去了代表民意的精神,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一面不为一姓一族所私有,即上帝是群体意志、态度。6、中国人的宗教观念、道德观念都融合了政治观念。7、中国宗教是一种“大群教”,个人小我可以有罪恶,大群全体则无罪恶,因此中国宗教里没有罪恶观念。总的说来,中国宗教很富现实性,指的是只限于尘俗的现状生活,中国人的现实就是浑全一整体。三、国家观念 古人并无明确的民族界限,也认为上帝属于人类全体,因此国家观念也很薄弱,“天下”观念超乎于国家观念上。四、人道观念1、 孔子的“忠恕”,孟子的“爱敬”2、 人道观念的核心、根本是家族观念。中国人既不看重国家民族界限,又不看重上帝,都是由人道观念而来。3、 既然要讨论古代人的家族观念,还可以向内观察到中国古代的家族道德和家族情感上。五、生活状况1、农耕与游牧生活的消涨。由西部黄土地区向东部沼泽地区发展,农耕得到传播。2、春秋时,由于地狭人稠,禁地内盗贼渐渐多了,于是政府开放禁地,收取定额的租金。后来,渐渐有了工商职业产生。战争规模扩大后,车战转变为步兵战,军队以贵族为主体的也变为了以平民为主体,于是有了平民因战功而成为新贵族的。如此农民便演化为工人、商人、军人。农民经济繁荣,学术也流传到平民社会,于是也有了下士。第四章 学术文学1、中国在先秦时代,已经完成了国家凝成、民族融合、学术路径、思想态度。2、内心与外行,情感与规律,文学和伦理的一致。3、诗经单微轻灵直凑。崇尚现实,多以人生伦理为背景,只其形式空灵轻巧,直凑单微。4、易经包括以下三个观念:(1)人类自身内部所有男女刚柔的天性。(2)人类在外面所遭逢的环境,其关于时间或先或后,地位或高或低,及其四周任务及与事变所行成的一种形势。占卜出的某一爻,表示时地性质,其余五爻,指外围人物与事态,这便是“命”。(3)自己考量自己的刚柔,与外部的环境命势,而选择决定其动静进退的态度,希望避凶趋吉,这便是“道”。5、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事情全用一种伦理性的教训来指导。如占卜,一开始是宗教性的,但后来把它伦理化了,用以指点与教训。6、知其名但已失传的书分为两大类:一是礼书。礼:宗教上的政治上的伦理上的,即普及于一般社会与人生而附带有道德性的礼。礼的定义是:当时贵族阶级的一种生活习惯或生活方式,这一习惯与方式,包括宗教的、政治的、伦理的三部门的意义。7、孔子对礼的研究:(1)发明出礼的真意,即中国古代的礼所随着民族文化大流而前进的意义。(2)批评反对当时贵族阶级一切后期的非礼之礼。(3)把古代贵族礼直推演到平民社会中,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化趋向人生伦理化的最后一个步骤。8、孔子的春秋对中国文化史的贡献:(1)打破了国别为史的习惯,以霸主齐桓公、晋文公主持的诸夏城邦和平联盟的事业为中心。(2)新史中有一种褒贬。对整个人类文化演进有一种广大而开通的见解,起先因不能接受诸夏文化体系而被排斥在外的国家到后来也随着文化推演上升为诸夏。(3)史书本来是当时史官的专属工作,由于孔子的传播,也变成了平民学者的自由学问。 孔子加速实现了中国文化演进的大潮流。9、春秋左氏传在哲学上没有超越,但是在收集与比排材料上看更加完密了,这是古代中国第一部最详实最生动的历史。10、自孔子开始,是中国史上平民学术的开始。平民学者中最著名的是儒墨。儒为术士之称,通晓六艺,这便是“士”。孔子是将古代贵族学传播给平民的第一人。墨家比儒家更具平民精神。11、儒家学派所得于古代传统的是许多古代流行的典籍以及当时贵族阶级流行的一切礼节。墨家的除了儒家所学,还有另一个传统,当时的工艺技能及科学知识。12、古代中国的工艺品也是精美却不奢侈,实用而又有人生伦理上的教训意味的。中国古代工艺最重要的是车的制造,这关乎日用与战争,同时也表示政治上的贵贱等级。13、铜器、陶器、丝织(衣)、木器(车)是中国古代工艺和美术上最重要的四项。中国人的美术附着在工业上,工业注重在日用器物上,这是中国工艺美术与中国文化精神相配合之点。14、中国美术的一种特性是,大型建筑很简朴因为觉得一般人不常用,所以奢侈,除了水利、交通、要塞等。其他全是小工艺。15、墨家学派的理论偏向实用,偏向极富伦理性的实用方面。但太过注重实用,不仅极端反对奢侈,也忽视了美观。16、墨家学派不仅有科学知识,还有独创的逻辑与辩证法。最重要的是实践精神,狂热于改造社会运动。17、中国古代,王权代替神权,师权规范君权。将学校与教育放在政治与宗教上面,讲求师道与君道合一,即道与治合一。君师合一,道行在上,即是治世。儒家的道是人道,是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人生大群之道,也是平民道。儒墨两家思想的对比:(1)儒家:“仁”是儒家思想中人道的代表,是人心的境界与功能,在同类中相互感通,相互会合,不仅为个体求生存,并有成为大群文化的意义。孝悌忠恕(尽己谓忠,推己谓恕)是为“仁”。孟子补充:爱敬,良知良能。将爱敬施予人,便是孝悌忠恕,便是仁。孔子认为,礼由仁生。礼是阶级性的,宗教的,仁是平等的,人道的。(2)墨家:墨子站在人类平等的观念上排斥贵族阶级,主张的平等是无差别与齐一。反礼乐,绝少艺术、文学的趣味,太看重人生经济实利。不看重家庭与宗庙。 墨子做得不对的地方:违反了人类的自然情感,却说是上帝的意志,落入了宗教的旧陷阱,忽略了政治性的需要。太注重无差别平等,他所注重的平等偏于物质生活的经济方面。违反了中国古代由家族情感过度到人道观念的传统精神。 孔子做得不对的地方:太看重人生、人生本位,而忽略了四周的物界与自然。太看重现实政治,容易偏向社会上层而忽略下层,偏向大群体制忽略小我自由。太看重社会大群的文化生活,易于偏向外面的虚华与浮文,忽略内部的素朴与真实。18、道家:道家思想承接儒墨两派,但与墨家更近。他们同时反对古代传统的礼,认为不平等而奢侈。其理论能超出人的本位之外,从更大的立场上寻根据。墨家根据天,即上帝鬼神,道家根据物,即自然。19、孔子以前的书籍叫做经书,学术掌握在贵族阶级手里,当时可以称为贵族学时代,孔子以后的书籍称为子书,学术转移到平民阶级手里,可称为平民学时代。20、平民学者反对贵族阶级特权,不承认有贵贱阶级存在,因此也不主张列国分裂,因为主张狭义的国家主义的,后面都要以狭义的阶级权利为立场。21、孔子的新精神新学说是古代经书里再加一层深入,所以既是平民学的开创者,又是贵族学的继承人。贵族学时代与平民学时代一脉相承,是演进。22、中国文字的特征:(1)一开始虽是象形的,但很快就走上了象意和象事的范围。(2)中国文字能利用曲线描绘意象与事象,便利。中国的文字和文学都是用简单的代表复杂的,空灵的象征出具体的。23、造字四原则:象物、象事、象意、象声。中国文字一面可以控制语言,另一面能追随语言以适应新的需要与运用。第五章 文治政府的创建一、皇室1、汉武帝代表中国史上第一个文治的统一政府即士治或贤治的统一政府的开始。2、易经学派偏向于哲学与人生,阴阳学家偏向政治与历史。3、焚书坑儒:有感于思想言论上的庞杂,有碍于世界大同理想政策的推行,憧憬学术政治同出一辙,因此由政府来统制学术。4、秦汉政府里的学官,大概分两类,一是史官,一是博士官。史官是古代半僧侣式的宗教官吏,大体上是世袭的。博士官多为平民学者,并不负责实际行政责任,只顾问讽刺,表示当时处士议政的新风气。5、五经博士制是博士制度的整理与澄清,将自秦以来的百家博士取消了,而专设五经博士,专门物色研究古代典籍,注意政治、历史、教育、文化问题的学者,让他们做博士官,好对现政府贡献意见。而讲求神仙长生、诗词歌赋等的地位则降低了,此所谓排斥百家。6、规定五经博士教授弟子的新职是中国史上有正式的国立大学校的开始,弟子由地方郡县政府推送。7、之所以说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中国史上文治政府的出现,是因为由皇室宗亲和军人贵族组成的政府变成了由国家大学教育及国家法定考选下的人才来充任。8、家属观念超于王统观念:之所以得王位,是因为属于这个家族。如商朝。王统观念超于家属观念:一个家族只能一人成王,其余是贵族。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除了王帝的一线系统,王室在政治上绝无法定的特殊地位。如秦汉。二、丞相秦汉政府的实际政务官是丞相。三、 兵队封建时代,贵族阶级自己武装,拥护自己的利益。全国的军队是由国民普遍填充。四、 地方政府五、 秦汉时的政治:1、皇位世袭,象征天下统一。2、丞相辅佐皇帝,为政府领袖,担负实际行政责任。3、全国官吏由公开标准考选,要受过国家指定教育与下级行政实际经验。4、入仕名额依照各地户口数平均分配。5、全国民众在国家法律下一律平等,依法纳赋税,服兵役。6、国内取消贵族特权,国外同化蛮夷第几文化,期求世界更平等更和平地结合。六、秦汉时期,人类组织国家为以下几种类型:城市国家、帝国、联邦、郡县的国家。第六章 社会主义与经济政策一、井田制的破坏造成分封崩溃的原因:1、生产力的发展节省了劳动时间,而奴隶主不会让奴隶休息,所以有了扩大耕地的需要。贵族打开禁地,收取定额租金。封建地主奖励多耕,打开封建的旧格子,农户中间也多兼并,形成了新的地主。井田制破坏,农村均产状态消失,这是分封崩溃的原因之一。2、春秋以来的小诸侯国各自兼并、开放,战国时只剩下几个大国。国内外商业骤盛,大都市兴起。首都所在成为了当时的大商场,因政治集中而商业集中,因政治扩大而商业扩大,这是原因之二。二、汉代的奴隶:耕田的少,主要是在都市或舟车道路上活动的多,这些主要是商人豢养的;宾客:不愿为奴而流亡的罪犯。收留宾客的家庭叫任侠。 商贾和任侠是变相的新贵族,因为他们富,能驱使贫民投奔他们成为他们的权势。三、社会上存在贫富差距,要铲除由于贫富差距而造成的特权(如上),自然要着眼于经济平衡上。所以要压制富人。所以破坏任侠和商人。当时获利最大的是盐和铁,所以政府提出盐铁官卖乃至国营,此外,也只准政府卖酒。政府不仅将特定商品收归政府官卖,还对一般商人增征重税。四、中国人只求在有限的平等的经济生活上再建造更高的文化人生。五、士族:在国家法律上,读书从政的权利是平等的,但实际上,这两种权益容易在少数家庭中占优势。(官宦家庭读书条件优厚,且读书家庭之间会互相帮忙)东汉颇多由累世经学的家庭而形成累世公卿的家庭,因变相的世袭而成为变相的贵族,便是士族。早起西汉末,到东汉大盛,下到魏晋南北朝,形成门第。六、中西方比较: 西方宗教是出世的,中国宗教是入世的(假如儒家是宗教);西方宗教是不预闻政治的,中国宗教是以政治为生命的。总结:自秦汉以下,古代封建贵族崩溃了,新的军人贵族不能取而代之,而富人颇多。但由于中国传统的人生理想,不容许富人中心资本主义的社会产生,因此在政府控制下,商业资本没发展起来。由于鼓吹读书,凭借国家特定的法令制度,自己的教育、道德造诣,士族门第发展起来。第七章 新民族与新宗教的融合一、魏晋南北朝时的特征:1、新民族的混杂 2、新宗教的传入二、汉代为什么会消亡:1、东汉王朝经过四百多年的长治久安,安享富贵荣华而腐化。2、东汉士人为当时的社会领导中心,多出身于贵族,与自由农村隔绝,没有西汉多出自于农村的士人朴实。因此西汉学术粗疏阔大,元气淋漓,东汉便是琐碎章句训诂。三、演变过程 东魏、西魏北方:五胡十六国北魏(北朝) 北齐、北周东晋 南北统一于隋朝 南方:宋齐梁陈 南朝四、新宗教的传入1、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社会人生领导中心的功用渐渐衰退,衰退的征象最明显的就是东汉王朝腐化与士族门第的兴起。本来儒家思想是可以作为宗教的(慈悲性、平等性、入世、救人),但它与宗教有不同:(1)宗教信仰建立在外面,如上帝、神,而儒家信仰自心。(2)宗教寄希望于来世与天国,儒家寄希望现世,并在现世寄托理想。2、秦汉时期宗教的力量被忽视,因为那时依照儒家的指示向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境界,而那时已经做到,所以无需寄托于宗教。后来东汉腐化,理想境界消失。3、佛教与本土教:佛教与儒家的相似:佛教的慈悲观与平等观与中国传统思想相融洽,极融洽的是佛教里的反心内观,从人类自身出发,回归自身,相信人类诸佛菩萨。(人本位)西方人撇开自己,用客观的眼光向外探索,用超越于人类之外的眼光认识科学或宗教真理。中国人相信一切着重在自身,从自身出发,以自身为归宿,不用客观的眼光,不觉得世界外我而存在,与我对立,而是用物己融合、人格透入的方法,向外看犹如向内看,外界内界看成一片。“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佛教与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儒家对人生积极乐观,对人类心理有深刻观察,认为只要根据人类自有的某几个心态,就可以达到世界大同的理想境界。佛教悲观消极,不主张改善人生,主张取消人生,认为只要根据人类的另几个心态,把一切人生活动取消,以达到心境上的绝对安静,就是涅槃。这一点与道教相似。 道教与佛教的不同:佛家严肃厌世,因此有出世的要求,道教消极悲观,却不厌世,因此有轻蔑随顺的游戏人间态度。4、北方佛法受王室拥护,想造成神权政治但没有成功,带有政治性,重在外部的庄严;南方佛法由士大夫自由研习,多用纯哲学探究,想要代替儒学,带有哲学性,重在内部的思索。5、南方有道佛之争,但是围绕哲理方面。6、三国之乱,平民讲学之风衰退,原因:(1)人心对儒学暂时失去信仰,同时因社会流离,没有讲学的环境。(2)士族门第集中到中央政府,要求政治力量庇护。因为士族集中,一面主张其奢侈与清谈之风,一面与农村隔绝,失去活力与源泉,思想变得消极,也没有了教育群众的热心。 于是此时,佛教兴旺起来。因为士族不需担心经济,也不会受战争侵害,又得到当时南北政府的提倡与拥护。7、印度佛教更倾向于人生哲学的研寻,注重在人类内心智慧的自启自悟,尤其在中国的佛教,哲理的探求远超于宗教的信仰。中国佛教偏重在学理而轻于信仰,这又是中国文化一种特殊精神的表现。8、天台宗是第一个佛教自创宗派。第八章 文艺美术与个性伸展一、隋唐时的政治,仍是秦汉传统规模,王室与政府分立,君权与相权互济。相权分为:中书省,发命权;门下省,审议权;尚书省,执行权。二、兵役: 汉代寓兵于农,全国皆兵的兵农合一制。唐代寓农于兵,选农训兵,临时负责战斗,平时保卫,府兵制。农事之外军事训练。三、府兵制的好处。1、唐代兵常在训练中,训练更精熟。2、唐代选家境殷实的人服兵役,军队素质易于提高。3、唐代设军区,需要的就多设。4、唐代大多数人可以避开兵役,符合传统的理想。四、九品中正制:由地方在中央政府服务的大官中,选一人为中正,使其代表各本地方人的一般意见,把乡的人才分类,政府则根据分类制成册子,作为用人标准。和汉代的察举差不多,但是汉代是由地方长官执行,九品中正是中央官差。,而中央不如地方对人才了解,所以门第势力更盛,九等表不免以门第高下为标准。五、汉代的察举标准:1、乡里舆论,主要偏于道德。2、在地方政府的服务成绩。六、中国人理想的和平文化是深含哲理的人生享受与体验,在实际人生上的表达最先是在政治社会一切制度方面,更进则是文学艺术一切创作方面。七、中国文化在秦汉时已完成第一基础,即政治社会方面一切人事制度的基础,在隋唐完成第二基础,即文学艺术方面一切人文创造的基础。八、文学艺术在唐代发展的两大趋势:由贵族阶级转移到平民社会;由宗教方面转移到日常人生。九、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是在魏晋时代,南方擅长帖书,以行草为主,北方擅长碑书,大体尚带隶书的传统。无论书画,南方代表新兴的平民社会与日常人生的风度,北方代表传统的贵族与宗教的气度。 中国人的艺术史从贵族与宗教方面过度到平民社会与日常人生。第九章 宗教再澄清、民族再融合、社会文化再普及一、中国文化的演进勉强分为三期: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然第三期在国力方面相比于汉唐逊色了,理由:1、此时社会完全走入了文化理想的境界,没有封建贵族,工商资本薄弱,整个社会和谐均衡,内部没有小战斗集团,因此社会的组织力与战斗性下降。2、中国文化进向,是由大处落墨,再向内充实。秦汉时平等社会开始成立,隋唐时平民社会日常人生的文学艺术逐步发展,唐以后开始享受这种理想境界,认为中国已是一个天下、一个世界,忽略了对外国的形势,忽略了奋斗。3、西北和东北既是地理上的屏障,也是经济的必要来源。但从宋开始东西北便松散,国力难以健全。在自然形势上想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发展,北方衰退。4、第三期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君权日涨,相权日消。二、为什么唐后宗教势力不再抬头的原因:1、佛教已中国化了,不仅将印度佛教思想全部移植过来,而且又能把它彻底消化,所以此后佛教思想便永远不再成为指导人生的指南针。2、而且魏晋时期儒学衰退,门第新贵族崛起,知识学问掌握在新贵族手里,所以僧侣掌握到指导人民的大权。宋代平民学者崛起,到处讲学,有了对人生大道的领导权。3、文学艺术的发展有代替宗教的功能。三、东西方文学的不同:1、西方文学在比较上以戏曲与小说为大宗,侧重人生具体的描写,对人生想望或讽刺,使读者激起不满,领导人生往前进。2、中国文学以诗歌散文为中心,不对人生作具体描写,只是轻灵的抒情小品,偏重对失意人生作同情的慰藉,或是一种恬适的和平体味与歌颂。解脱性多于执着性。是超现实的更宽大和平的境界憧憬。只对人消极方面予以慰藉,不对积极方面鼓励。3、西方作品,多取材于都市,是商业文化的产物,中国作品取材于乡村和自然界,是农业文化的代表。四、中国画大趋势是逃避现实,也在对现实为超脱与解放。着眼点不在外界事项或物体的具体写照,只借着外界事物的影像书法自己胸中的另一番情味或境界。五、宗教方面对于人生积极的指示,儒家思想代为完成该职责。中国人看重人生义务,伦理观念有文学艺术与之相调和。六、宋代新儒学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并盛的是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讲学从佛寺传来,传经偏重学术,讲学带有宗教精神。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也不免会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道路,与政府冲突。 总之,新儒家以书院自由讲学为根据,一面代替宗教深入社会,一面主张清议政治。七、新儒家的另一贡献:对于地方自治的努力。八、中晚唐,识田不识人的两税制开始,田亩走向兼并的道路。范仲淹提出义庄制,也称义田制,把官禄捐为公田,让贫困的农民种。这是晚晴末年农村共产制的雏形。九、宋代开始募兵制,农民终生不见兵革,农村也没有了武力自保。王安石提出保甲法,再提倡农村自卫。 乡约是带有宗教与道德精神的乡村约法。 总结:书院、学田制度关于文化事业,社仓、义庄制度关于经济事业,保甲、团练制度关于警卫事业,此类事务都是乡村自治的约法精神与形式来举办。十、宋以下文学的发展:1、脱离了宗教与贵族性,表现着平民社会日常人生的精神,而且更普遍更丰盛了。2、白话文学的兴起。唐朝的变文是诗歌与散文组合而成的通俗文,用口语体写出。到了宋代这一文体就变成了平话,完全脱离了宗教性的面目,平话体的出现时古代贵族文学转移到平民文学的特征。此后,平话又演变为章回体的演义小说。3、戏曲的盛行。中国戏曲是以音乐与歌唱为主的。中国文学大统,一向以小品的抒情诗为主。 戏曲的开头是鼓子词和搊弹词演化来的,这些本身就是变文或平话,本来就有说有唱,加上表演部分就是戏曲。第十章 中西接触与文化更新一、中国文化进展分为三个阶段:1、先秦: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理想在此实现,也完成了民族融合和国家凝成。2、汉唐:民主精神的文治政府,经济平等的自由社会实现。3、宋元明清:个性伸展成熟了。二、科学在中国地位不发达的原因:1、中西方思想习惯不同。中国向内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发达,中国人喜欢在生活的直接亲身经历去体会。 科学与宗教,在中国人眼中是一样的,都是抽象的逻辑向外推寻。因为中国没有西方那样的宗教理论与兴趣,所以对科学的兴趣也减少了。2、科学发展多少伴随着向外征服的权力意识,这种意识却也不被中国人重视。3、中国文化的缺陷在于共通与秩序下的变通与解放。4、中国人不重分析,没有理论说明,一切发现只当成技术般的在社会上传播,缺乏学理的解释与探讨。后人只能领会,不易继续模仿前进。三、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心物合一,因此人们对物的态度也像对人一样,认为都有天地之性,对物是艺术性的态度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