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外国教育史背诵版(共42页).docx

    • 资源ID:13863243       资源大小:77.66K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外国教育史背诵版(共42页).docx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古希腊的教育 (一)古风时代 1.斯巴达教育: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 教育目的:培养武士和绝对服从的公民。 教育制度: 1)7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 2)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国家的教育机构即军营接受教育; 3)从18岁至20岁,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 4)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服兵役; 5)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教育的主要内容: 1)忍耐劳苦训练; 2)军事体育训练; 3)道德教育。  教育的特征: 1)由国家控制2)阶级性; 3) 目的是培养战士; 4)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 5)教育方法是野蛮训练和鞭笞; 6)重视女子教育; 2.雅典教育: 教育的目: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教育特点: 1)不完全又国家控制; 2)教育具有阶级性; 3)教育培养的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4)不但重视体育教育,而且重要文化教育;5)教育方式温和; 6)不重视女子教育。 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比较 (二)古典时代 3.“智者”:又称诡辩家,是指一批收费传授辩论术和其他知识,并以此为职业的巡回老师。智者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学会从事政治活动的本领,即训练公民和政治家。 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代表人物为普罗泰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无物存在”和“一切都是假的”).普罗狄克斯.安提丰.希比阿斯.克里底亚等。贡献:        1)云游讲学,推动文化传播;         2)确立了教育内容和方式;         3)培养政治家为教育目的,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 4.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美德即知识: 1) 知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联系,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2) 从“智德统一”的观点出发,苏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通过传记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有完善道德的人。知识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3) 评价:是近代教育性教学的雏形;打破贵族阶级的道德天赋理论,有进步意义;忽略了道德的其他方面。 “苏格拉底方法”: 又被称为问答法、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步骤: 1)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诘问是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 2)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 3) 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4)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事物的普遍概念。特点: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对方,而是通过探讨和提问的方式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得到结论。 局限: 1) 受教育者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 2) 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3) 谈话的对象是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不能机械搬用于幼年儿童。 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是古代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其主要教育活动为创办并主持学园,主要教育著作为理想国。 学园: 柏拉图于公元前388年创立的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共存在了九百多年。学园主要开设哲学、数学、音乐、天文等学科,实行教学和探索思辨相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学习即回忆”: 柏拉图所持的一种学习与认识的理论。他认为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知识,而是灵魂对已认识而遗忘的理念世界的回忆。人出生时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后,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 理想国:  一部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最为重要和伟大的教育著作之一。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精心设计了一个他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并为这个理想国家的实现,提出了晚生的教育计划。 1) 教育目的: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促使灵魂转向。 2) 教育作用:理想国的建立和维持主要通过教育来实施。3) 教育内容:七艺 4) 教育阶段: 1学前教育阶段; 2初等教育阶段;3军人教育阶段; 4哲学家预备阶段; 5. 哲学家教育阶段 5)评价: 积极: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育与政治相结合,高度评价教育在人塑造中的作用,重视体育训练,扩大教育科目,第一次提出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注意早期教育,强调男女平等,身心协调发展 消极:过于强调一致性,忽视个性发展,拒绝改变。  6.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吕克昂: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哲学学校  灵魂论: 1) 认为要按三个方面来规定灵魂,即营养的灵魂(植物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 2) 人在发展过程中,身体、情感和理智应有一个发展顺序。儿童是身体先发育,然后才有本能、感觉、情感。进而才出现思维、理解和判断。因此,对儿童应实施体育到德育再到智育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3) 意义:1.说明人也是动物;                 2.人具有理性,人不同与动物;                 3.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自由教育:有亚里士多德总结的古希腊教育传统。是指对自由公民所施行的,强调通过自由技艺的学习进行非功利的思辨和求知,从而免除无知愚昧,获得各种能力全面完美的发展以及身心和谐自由状态的教育。 第二章 古罗马的教育 1.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共和前期:主要是家庭教育;  共和后期:受希腊的影响开始建立学校,主要包括: 1)初级学校; 2)文法学校,主要学习希腊语.希腊文法和希腊文学; 3)修辞学校,主要进行演说.雄辩的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 2.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国家加强对教育的控制,对学校进行了改革。 3.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后期的著名的演说家、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是论雄辩家。  关于雄辩家的定义: 教育的目的:培养雄辩家; 雄辩家就是能够就眼前的任何问题进行得体、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演说的人 雄辩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在修辞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  雄辩家的培养方法:模拟演说.勤于写作等。 4.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是古代罗马帝国初期的雄辩家和教育家,其著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部专门以教育为题材的教育学著作,也是系统的教学方法著作。在该著作中,他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古希腊和罗马的教育经验,论述了培养雄辩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  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目的: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 教育的关键: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天赋及特点,其次必须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适合人的特殊情况和需要,使每个学生发挥各自的长处;  论学校教育的优势: 1) 许多儿童在一起学习不会产生孤独与世隔绝的感觉; 2) 可培养和发展儿童间的友谊; 3) 激励学生趋善避恶; 4) 给儿童提供多方面知识。  学前教育思想:重视学前教育,主张尽量早教,要进行快乐地学习,使儿童热爱学习;  教学理论: 1)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集体教育的构想; 2)提倡因材施教; 3)提出了教学应当适度的原则; 4)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5)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之上; 6)改进教学方法,反对体罚,强调使用启发式等方法;第三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基督教教育 1.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是最重要的教会学校。  修道院学校:最早作为教徒集体修行的场所,后发展成为培养神职人员和为普通世俗人士传授文化知识额机构;  主教学校,又称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学习读写算以及七艺的课程;  教区学校,也称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 2.基督教教育的特点:  教育目的宗教化;  教育内容神学话;  教育方法原始、机械、繁琐。世俗教育 3.宫廷学校: 1)宫廷学校是一种设立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是欧洲主要的世俗教育形式;2)查理曼大帝在其统治期间,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宫廷学校成为欧洲重要的世俗教育形式; 3)学习科目主要是七艺,教学方法是问答法; 4)目的是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4.骑士教育:  1)骑士教育是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目的是培养当时封建制度中骑士阶层的成员; 2)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无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 3)分为三个阶段:        1.家庭教育阶段:7岁之前由母亲在家抚养和教育,内容为初步的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          2.侍童教育阶段:7岁后,送入高一级的贵族的官邸中充当随仆或侍童;        3.侍从教育阶段:十四五岁进入。学习“骑士七艺”,侍奉领主和主妇。此教育阶段在21岁时结束,授以骑士称号。 4)评价和意义:         1.旨在训练保护封建主利益的武夫,重视宗教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匮乏;           2.虽然内容简单,但比较实用,培养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骑士精神”体现了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风光。 5.城市学校与行会学校: 1)含义:城市学校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包含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学校。 2)领导权:最初大多属于行业和商会,随后逐渐由市政府接管; 3)教学内容: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以地方语教学;4)培养目标:培养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5)性质:基本上属于世俗性质; 6)意义:        1.是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标志着新兴工商业阶级的要求和力量;          2.打破教会对教育的独占权,有很强的生命力;          3.促进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 6.中世纪大学        1.含义:12世纪左右兴起的自制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师生团体进行教学的知识教育。        2.兴起原因:         城市发展的需要;         东方文化的影响。         3.教育目的: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4.领导体系:“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前者学生主管校务;后者教师掌管校务;        5.学位制度: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博士”制度;        6.课程设置:开始并不固定,后趋向统一,应社会需求分文、法、神、医四科进行学习        7.教学方法:讲演和辩论;        8.意义:        积极: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促进教育普及;           思想上动摇了人们盲目的宗教信仰,讲求实效和理解力;          对于后世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局限:教会势力过于强大,宗教色彩浓厚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 7.(一)主要教育机构:  1)拜占庭  初等学校;  中等学校;  高等教育机构;  隐修院学校和坐堂学校。 2)阿拉伯:  昆它布:初级教育场所,通常是教师在家招收少量学生,教简单的读写,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兰经、语法、诗歌、算数等,教学重背诵;  宫廷学校和府邸教育;  学馆;  清真寺;  图书馆与大学。(二)历史影响: 1)拜占庭  保存和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  最东欧、西欧、意大利文艺复兴、阿拉伯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2)阿拉伯:  实施文明的文教政策,广泛吸取被占领地区各民族的文化教育遗产,在融合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伊斯兰文化教育体系;  在数学、天文学、哲学和文学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方面对西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西欧重新认识古希腊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发展和文艺复兴做出了贡献。外国近代教育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家 1. 弗吉里奥: 第一个表达文艺复兴教育思想的人。  实践: 1)  他对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进行注释,引起人们对昆体良教育经验的关注; 2)  并发表论绅士风度与自由学科,全面概括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3)  对“七艺”做了较大修改,提升了“四艺”的学科地位。  主要观点: 1) 主张对青年实施通才教育以培养事业家; 2) 认为必须使所学的科目适合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年龄3) 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学识和平行结合起来作为教育的共同目标,并认为德行重于学问; 2. 维多里诺: 文艺复兴时期影响较大的人文主义教育家。  实践:创办了“快乐之家”宫廷学校,成为当时欧洲最好的宫廷学校和欧洲大陆人文学校的范例,被认为是人文主义学校的发源地。  主要贡献: 1)倡导“自由教育”,培养全人; 2)开设以古典语文为中心的内容十分广泛的人文主义课程; 3)发展了新的教学方法体系; 3. 伊拉斯谟: 16世纪早期荷兰著名人文主义思想家,杰出的教育理论家,被称为“欧洲的导师”,代表作为论基督教君主的教育。 主要观点: 1)人性有潜在能力,可经后天教育充分地、完美地实现; 2)家庭、国家、教会都要重视教育,主张国家和教会应重视教师培养; 3)强调古典文化的教育价值,反对形式主义,要求因材施教,尊重儿童,反对体罚和羞辱。 4. 莫尔: 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西方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作是乌托邦。 主要观点: 1)实行公共教育制度; 2)教育内容方面,莫尔阐述了德智体美劳和宗教教育:    学校应设广泛的学科;  重视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  重视德育;  重视美育;  在体育方面,重视对儿童进行身体锻炼;  宗教教育仍占重要地位; 3)教育应试终身的。 5. 蒙田 16世纪法国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作家和教育家,代表作为论学究气和论儿童教育。 主要观点: 1)教育目的是培养一种“全新的绅士”,反对经院哲学的学究。这种全新的绅士深谙生活的真理,具有较强的生活适应能力,掌握对生活有益的知识,表现出谦虚、忠勇。爱国、追求真理的道德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 2)提出应实施一种将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结合起来的“适当教育”主要特征是对实际行动的重视。; 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影响和贡献1.人文教育的特征:  人本主义;  古典主义;  世俗性; 宗教性;  贵族性。 2.影响和贡献:  教育内容发生变化;  教育职能发生变化;  教育价值观发生变化;  复兴了古典的教育理想;  复兴了自由教育的传统;  兴起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出现了新道德教育观;  教育与劳动结合及共产主义的教育思想;  建立了新型的人文主义教育机构;  促进了大学的改造和发展; 11.教育理论不断丰富; 12.推动了教育世俗化的历史进程。第五章 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新教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1.马丁·路德的教育思想: 1) 教育作用:教育具有宗教目的也具有世俗目的,宗教目的是使人虔信上帝,世俗目的是有利于           国家安全兴旺和人才培养; 2) 教育原则:  国家掌握教育权,建立包含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国家学校教育新体系;  国家推广普及义务教育; 3) 教育内容:以圣经为主要科目,也学习读、写、算、体育、历史和音乐等; 4) 教学方法:以直观的教学方法,满足儿童求知和活动的兴趣,主张废除体罚。 马丁·路德的教育思想推动了新教教育的实践,促进了教育的国家化和近代西方普及义务教育的发展。  2.加尔文派的教育思想: 与路德类似,不过更为重视个人在宗教生活中的地位。政权教权和一,强调天职观念: 1)教育作用:重视教育对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的影响; 2)教育原则:提出普及免费得教育主张,并进行了教育实践,创办了免费学校;3)教育内容:重视人文学科的价值,将宗教科目与人文科目结合起来; 4)教学方法:学习古典文科中学的管理模式,并创立了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以及日内瓦学院,影响了西方高等教育发展。 天主教教育 3.耶稣会学校:  为了反对宗教改革,天主教也加强了自身的变革和对教育的控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耶稣会。耶稣会是反宗教改革运动先锋和中坚,创始人是西班牙人罗耀拉。1)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组织,更是宗教团体,传教和教育都是其使命,并且将教育视为其实现宗教和政治目的的手段; 2)设置:分为初级部和高级部: 初级部:讲授人文基础学科; 高级部:哲学和神学的高等教育; 3) 管理:已经形成一套完备的组织管理模式,以耶稣会章程、教学大全两个纲领性文件为标准; 4)师资:重视师资的培养和训练; 5)教法:班级授课制,实用讲座、辩论、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 6)局限:耶稣会学校企图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这一目的与历史潮流相背离。  第六章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发展 英国1.公学:私立教学机构 ;贵族学校 是一种私立教学机构,但是相对于私人延聘家庭教师的教学而言,强调这种学校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其教学目的一般是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其学生是在公共场合接受教育; 是典型的贵族学校,因为较之一般的文法学校师资及设施设备条件好,收费高; 教学质量高,为英国培养了不少政治、经济领袖人才,被称为“英国绅士的摇篮”; 最著名的是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公学;  2.贝尔-兰开斯特制:导生制 (11陕师  名)  贝尔-兰开斯特制又称导生制,由英国传教士贝尔和兰开斯特创立;  目的是为了解决师资匮乏的问题;  基本方法:教师现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的学生 ;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数量大大增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匮乏的压力,因此,一度受到人们的欢迎,在英国风行三十余年,并流传到法、德、美、瑞士等国家 ;  但这种方法造成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最终被人们抛弃。 3.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11东北 名)19世纪 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是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关于推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案。该法案规 (1)主要内容:  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与监督权;  将全国划分为数千个学区,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  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  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立公立学校,每周学费不得超过9便士,民办学校学费数额不受限制;  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等等(2)意义:这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该方案颁布后,英国初等教育发展迅速,到1900年,基本普及了初等教育。 4.巴尔福教育法  20世纪 190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巴尔福教育法 (1)主要内容: 设立地方当局管理教育,以代替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的主要职责是,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设立公立中学的权利,并为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提供资金;  地方教育当局还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 (2)意义:是英国进入20世纪制定和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 1)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伙伴关系的建立,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对英国教育领导体制和中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使国民教育变成完整的初等义务教育,并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管理。 5.哈多报告  20世纪 1924年英国政府任命了以哈多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负责对英国全日制小学后教育进行调查研究。委员会提出了关于青年教育的报告,也被成为哈多报告, (1)主要内容:  小学教育应重新成为初等教育;  儿童在11岁以后所受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均称为中等教育;  为了使每个儿童进入最合适的学校,应在11岁时举行选择性考试。 (2) 强调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这个过程中,11岁是一个关键的年龄; (3)意义:   第一次从国家角度阐明了中等教育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思想; 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初等教育的终点和初等教育后的教育分流的主张,以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需要;  报告中反映的主张,实质上是通过一次性考试把中等教育分为两部分,即传统的文法学校和各种形式的现代中学,反映了英国教育传统双轨制的影响。 6.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法案  20世纪 194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改革法案。 (1)主要内容:  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全国的教育;  加强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  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  法案还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2)意义:   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相结合,地方为主的管理方式;  形成了初、中等和继续教育衔接的教育制度;  扩大国民受教育的机会,对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7.1988年教育改革法(10 天津 名) 该法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是对教育体制全面进行改革的法案。主要内容是关于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改革问题,但也涉及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管理、教育经费等多方面的内容。 (1) 主要内容: 实施全国同一课程,确定在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  建立与课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加四次(7、11、14、16岁)考试;  规定所有中小学可以摆脱地方教育当局的控制,直接接受中央教育机构的指导。这一政策被认为是英国打破过去中央、地方两级分权管理教育的传统;  规定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 废除高等教育“双重制”。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在内的高等院校将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管辖,成为“独立”的机构,取得与大学同等的法人地位。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控制力大大增强; (2)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英国教育的某些传统,被认为是自1944年教育法以来英国历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法案;  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对过去从来没有做过统一规定的课程、考试等问题开始进行全国统一管理。 法国 1.启蒙运动时期国民时期教育设想: 1)爱尔维修:  追求教育民主化,提出教育万能论。认为个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和环境,通过教育可以改变社会制度,解放思想,造就人才。否定了遗传因素的作用,陷入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国民教育思想。主张由国家创办世俗教育,教育应摆脱教会影响;  强调科学知识。 2)狄德罗:国民教育思想。应该剥夺教会的教育管理权力,教育应该由国家管理,国家应该推行强迫义务教育。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3)拉夏洛泰:系统论述了国家办学的思想,主要著作是论国民教育。他强烈批判教会教育,强调教育应该由国家创办。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2.帝国大学令与大学区制 19世纪 1806年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拿破仑颁布了帝国大学令,确立了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 (1)主要内容:  设立帝国大学为政府管理全国教育的机构,并根据帝国大学令实行大学区制,划全国为29个“大学区”,区内设大学一所,中小学若干所;  帝国大学设立总监,由皇帝任命,大学区的最高长官是总长,管理区内各级教育,向帝国大学的总监负责; (2)特点:   教育管理权力高度集中;  全国的教育实行学区化管理;  开办任何学校的教育机构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  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 拿破仑建立的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对法国国民教育的管理与法国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费里教育法   19世纪 1881年和1882年,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确立了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的原则。该法案为以后近百年间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主要内容为:  6-13岁为法定义务教育年龄,接受家庭教育的儿童必须自第三年起每年到学校接受一次检查,对不送儿童入学的家长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  免除公立幼儿园及初等学校的学杂费,免除师范学校的学费与膳食、住宿费用;  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4.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20世纪 1947年,郎之万和瓦隆为主席的教育改革委员会提交了教育改革方案。该方案批评了法国教育的弊端,对各级学校的组织和制度以及教育内容和方法,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意见。教育委员会强调教育应彻底重新加以改造,消除双轨制,实现教育民主化。 (1) 六条原则:  社会公正;  工作和学科价值平等;  人人都有接受完备教育的权利;  在加强专门教育的同时,适当注意普通教育;  各级教育实行免费;  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地位。 (2) 实施6-18岁学生的免费义务教育,分为三阶段:   基础教育;  方向指导阶段;  决定阶段; (3)每一阶段的教育都应注重对每一学生的诊断,鉴别其长处与欠缺,因材施教。教育组织应尽量采用小组的形式,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地社会责任感; (4)影响:虽并未实施,但在它的影响下,法国开始大力扩充初等教育,同时把较好的初等学校升格为中学,促进了中等教育的普及,基本实现了初等和中等教育的衔接。 5.1959年教育改革法 1959年,戴高乐政府颁布了教育改革法。规定,义务教育年限由战前的6-14岁延长到16岁,并规定到1969年完全实现这一目标。 但因实施步骤不灵活,在实践中并未完全实施。德国1.初等国民教育的兴起 2.巴西多与泛爱学校 (1)巴西多:  赞同卢梭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增进人类现世幸福,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  反对儿童的封建式经院教育,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 (2)泛爱学校:   泛爱学校是受卢梭和夸美纽斯教育思想而出现的新式学校,是自然主义在德国的实践,是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启蒙教育运动。创始人是巴西多;  教育原则:适应自然;  教学方式:让儿童主动地学习,注重实用性和儿童的兴趣,寓教育于游戏之中;  教学内容:实科知识、体育、音乐和劳动等;  影响:传播资产阶级进步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起到了反封建教育作用,但是泛爱运动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过于注重儿童的自由而受到了后来赫尔巴特等人的批评。 3.实科中学  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此后在各地都有发展;  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排除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注重自然科学和实科知识的学习,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 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比文科中学低得多,学生不能升入大学,大多只能进入职业领域。 4.柏林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 1810年,在洪堡、费希特等人的领导下,德国创办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是一所新型大学,注重开展哲学、科学和学术研究,提倡学习和教学自由,建立了讲座教授制度和习明纳制度,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从而确立了以研究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 5.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 (1)德意志帝国时期形成了三轨学制,产生了三种学校:  为劳动人民设立的国民学校;  为中层阶级设立的中间学校;  为上层阶级设立的文科中学; (2)魏玛宪法:   规定了共和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反映了一战后德国民主化的要求;  主张建立公共学校系统,废除双轨制,建立统一的四年制初等学校,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  评价:对德国的现代教育有巨大的促进,但也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的国家主义的倾向。 6.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1959年德国教育委员会公布此计划,主要探讨如何改进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等问题。 (1)主要内容: 所有儿童均接受四年制的基础学校教育,然后再接受两年促进阶段的教育。两年促进阶段的教育旨在给学生充分发展能力和特长的机会,以便通过考试进入不同类型的中等教育机构;  建议设置三种中学:主要学校、实科中学和高级中学; (2)评价:   提出的学校教育机构既保留了德国传统的等级性特征,又适应了二战后联邦德国社会劳动分工对学校培养人才规格和档次的不同要求;  对激发儿童个性才能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俄国及苏联1.彼得一世教育改革   17世纪 彼得一世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创办学校。  专门教育:为尽快培养改革和发展所需的专门人才,创办了很多具有实科性质的学校,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  初等教育:进行了举办国立初等普通中学的尝试;  中等和高等教育:创办了俄国科学院及附设文科中学和大学;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创办了莫斯科大学及其附属文科中学。 2.国民教育章程   18世纪 1786年,由叶卡捷琳娜二世成立的国民学校委员会颁布了国民学校章程。 (1)主要内容:  在各省城设立中心国民学校,修业5年; 在各县城设立初级国民学校,修业2年;  课程内容上是前两年学习基础课,后三年学习专业课。 (2)评价:   俄国历史上发布最早的有关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法令,标志着俄国教育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开端; 初等、中等教育被忽视和外省缺乏学校教育的情况有所改变;  没有涉及农村地区的教育。  3.苏联建国初期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对旧教育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重点是废除旧的教育制度,改变学校性质,确立无产阶级政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地位。 (1)措施:  建立教育人民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阐明了教育工作的总方针和基本原则;  实施免费、普及的义务教育,清除了教会对学校的影响;  废除了旧的国民教育管理制度,撤销学区制,撤销学堂管理处和视察处等机构。国民教育总的领导由国家教育委员会承担,各地方的教育由地方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所属的国民教育局负责。 (2)评价:克服了革命前学校管理方面的分散和混乱的现象,保证学校领导统一快速地拟定出新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总的原则。 4.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20世纪    191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了该章程。 (1)主要内容:  苏联的一切学校(除高等学校外)一律命名为统一劳动学校;  所有的儿童都进入同一类型的学校,都有权沿着这个阶梯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  强调“新学校应当是劳动的”,并且把劳动列入学校课程; 把学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级招收8-13岁的儿童,学习期限5年;第二级招收13-17岁的少年 和青年,学习期限4年。两级学校都是免费的,并相互衔接,试图实现普及义务教育,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做到的; (2) 评价:    1)缺点  在制定上述学制的过程中,往往把“统一”混同于“划一”,并用劳动生产代替教学过程,是统一学校劳动制度同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得不建立各种过渡性质的学校来补充;  取消了一切必要的、合理的教学制度,取消教学计划,废除考试和家庭作业;  不正确地解释了教师的作用,过高地估计了劳动在学校生活中的地位。    2)优点:  是苏联教育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教育立法;  在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次贯彻了非宗教的、真正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教育原则;  批判了旧学校的形式主义、脱离生活实际的倾向,要求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强调全面发展儿童个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 (1)学制调整: 将原先的统一劳动学校制度变成了以下学制:四年制小学,七年制小学,九年制小学和中等技术学校; (2)教学改革试验   为根本上改革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公布了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1)主要内容:  完全取消学科界限,将指定要学生学习的全部知识,按自然、劳动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形式来排列,以劳动为中心;  采用劳动教学法,即在自然环境中,在劳动和其他活动中进行教学。;  主张废除教科书,推行“工作手册”“活页课本”等; 取消班级授课制,采用分组实验制和设计教学等。 (2)评价:    1)优点    力图通过单元教学的形式,把学校的教学工作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克服旧学校教学和生活完全脱离的特点,并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缺点: 破坏了各门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曲解了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因而削弱了学校中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的读写算能力。 6.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 从1931年开始,苏联进行了一次新的教育改革,颁布了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这是30年代苏联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1)主要内容: 对学校的基本任务、教学方法、干部、中小学的物质基础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改进措施,强调系统知识和传统的教学方法; (2) 评价:    (3) 1)优点:  对克服苏联普遍学校工作中存在的缺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使之更加适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  改变了学生和老师醉心于参加劳动而忽视学校教学工作的错误倾向。  2)缺点: 

    注意事项

    本文(外国教育史背诵版(共42页).docx)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