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韵学校哲理感悟(共17页).docx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九年级语文阅读16生活处处皆学问,世间真情蕴其间-“哲理感悟类”专题阅读编辑:海韵学校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前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生活时时皆有情,生活处处是学问。生活中的一草一木皆能带给我们人生中不懈的思考,花开花落花满天,皆是人生中的起起落落。淡然处之,你便会发现世间的美丽;努力追求,你便会发现幽径的繁华。有人说:“兰居幽谷,虽孤独亦芬芳,不争不抢,这是一种淡泊;梅开偏隅,虽寂静亦流香,不愠不火,这是一种优雅;水滴顽石,虽遇阻而不滞,不疾不徐,这是一种低调。”我们苟活于世,心态当像兰,凡事都能看得通透;性情当似梅,学会在命运的冬季艳丽地盛开;意志当如水,你能包容什么,终会得到什么。也有人说:“别把人生搞得太复杂,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莫因琐事之争、微利之诱、果腹之欲,就无端丢弃快乐心情、平和心境、健康心态,终究得不偿失。让一切变得简单些,喜欢了就争取,得到了就珍惜,错过了就遗忘。历经许多偶遇和分离,我们总会懂得,没有抓不住,皆是放不下,你容得下世界,世界才会接纳你。” 一、花草树木有真情1. 花未眠川端康成 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觉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他又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这是他临终的话。米开朗基罗临终的话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米开朗基罗享年八十九岁。我喜欢他的用石膏套制的脸型。 毋宁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光凭头脑想像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比如惟一件的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这种情况确是很多。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道:与这同样的花自然开放的时候,我会这样仔细凝视它吗?只搞了一朵花插人花瓶,摆在壁龛里,我才凝神注视它。不仅限于花。就说文学吧,今天的小说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样,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大概认真观察的机会很少吧。壁龛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挂上一幅花的画。这画的美,不亚于真花的当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画作拙劣,那么真花就更加显得美。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然而,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李迪、钱舜举也好,宗达、光琳、御舟以及古径也好,许多时候我们是从他们描绘的花画中领略到真花的美。不仅限于花。最近我在书桌上摆上两件小青铜像,一件是罗丹创作的女人的手,一件是玛伊约尔创作的勒达像。光这两件作品也能看出罗丹和玛伊约尔的风格是迎然不同的。从罗丹的作品中可以体味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约尔的作品中则可以领略到女人的肌肤。他们观察之仔细,不禁让人惊讶。 我家的狗产且小狗东倒西歪地迈步的时候,看见一只小狗的小形象,我吓了一跳。因为它的形象和某种东西一模一样。我发觉原来它和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那是宗达水墨画中的一只在春草上的小狗的形象。我家喂养的是杂种狗,算不上什么好狗, 但我深深理解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 去年岁暮,我在京都观察晚霞,就觉得它同长次郎使用的红色一模一样。我以前曾看见过长次郎制造的称之为夕暮的名茶碗。这只茶碗的黄色带红釉子,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来的。观赏这只茶碗的时候,我不由地浮现出场本繁二郎的画来。那是一幅小画。画的是在荒原寂寞村庄的黄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乱的十字型云彩。这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人我的心。场本繁二郎画的霞彩,同长次郎制造的茶碗的颜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暮时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这幅画。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那时候,我去本能寺拜谒浦卜玉堂的墓,归途正是黄昏。翌日,我去岚山观赏赖山阳刻的玉堂碑。由于是冬天,没有人到岚山来参观。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以前我也曾来过几次, 作为一般的名胜,我没有很好地欣赏它的美。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写作启示:(1)文章仅有一千多字,是一个简短的散文小品,主要描写“从凌晨四点醒来后,发现海棠花未眠“这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生发出自然的美的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感叹对自然永恒的敬畏与对个体生命短暂的哀叹。(2)这样一篇简短的作品却将川端康成关于美学的感悟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入刻画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通过含蓄的表达,用充满跳跃式语言,深刻阐述了作者对生命之美的感受。(3)文章在叙述上不是平铺直叙,而是跌宕有致的,这使这篇说理散文并不显得枯燥。"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开始由花未眠引发出人生感慨:自然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但接着宕开一笔,写"一朵花很美",我"要活下去",第8段,本意在写宗达画的小狗十分逼真,与真实的小狗惊人相像,赞美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但他并没从宗达的画写起,而是从生活中的小狗入手:"看见一只小狗的小小形象,我吓了一跳。2.丁香结 宗璞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混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在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由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写作启示:1.宗璞的散文特点是清新轻盈,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是很贴切的。这篇丁香结与我们学过的紫藤萝瀑布的语言一样清新、不知不觉间就深入人心了。2. 文章分别从视觉和嗅觉去描写丁香花的形状、颜色和气味,映衬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不止于此,作者还引用诗句,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作者经历的春光几乎是和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有独特的感受。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以开阔的胸襟为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3.梧桐树丰子恺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障;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董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搿几根枝条,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写作启示:细读文章末段,尤其是结句,很有感触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这里,作者在轻嘘慢问中将文章哲理升华。作者用“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受到它们的象征呢?”,揭示了这样一句道理。 在我所看,“占有”与“拥有”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区别。惟有充分的理解和欣赏,从中得知感悟。事物才真正实现由拥有到占有的转化关系。各位高人有何独到见解?4.彩蝶树秦牧人们常以赞美之笔,描绘南国的鲜花。可是,洋紫荆原名“羊蹄甲”的花,却常常被人所忽略,这大概是因为它既不是草本植物,又不是灌木盆栽,而是生长在乔木上的缘故?是因为年宵花市上,从来没有人摆卖这种花?是因为在广州,它不过是极为寻常的街道树?尽管如此,洋紫荆仍不失为南国一种极为出色的鲜花。站在紫荆树下,但见一树繁花,宛如千万彩蝶云集,好像走进了梦幻境界。洋紫荆的花和叶长得十分有趣。它的花有五片花冠,四片对称地分裂两侧,一片翘起在上方,布满色调颇浓的彩斑,很像兰花的花舌,因此有人称它为“兰花树”。三色堇在南方被人叫做“蝴蝶花”,其实,这顶桂冠戴在豆科植物洋紫荆的头上,也是合适的。不知道洋紫荆有几个不同花色种类的人,每每以为它们不断在变幻着颜色,像被称做“娇容三变”的木芙蓉似的。他们哪里知道,这是紫荆树的家族,为了献出色彩缤纷的鲜花而进行着接力赛跑哩!你看,从隆冬到暮春,洋紫荆陆续开花,紫色、红色、粉红色,次第开放,要足足闹腾好几个月。最先开花的是紫色那一种,花期竟是在寒风凛冽的春节前夕,和炮仗花、梅花同时绽开花蕾。它着实可以称得上是南国的报春使者!紫荆树的叶子也非常有趣,就像它的本名羊蹄甲所显示的那样,仿佛羊蹄一样,每片叶子都毫无例外,是由腰子形的对称的两面合成的,末端凹了进去,把它折拢起来,简直像是一只绿色的蝴蝶,又像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于是有人又给紫荆起了一个诨名,叫做“朋友树”。在高纬度地方,人们大概是看不到这种洋紫荆的。我有一个朋友,由于喜爱这种花树,特意起了个带“荆”字的名字,抗日战争时期,他北上延安参加革命,后来牺牲了。他的妹妹回南方省亲的时候,特意采了洋紫荆的几片叶子和花朵,夹在书里带回北方,好让孩子们知道“荆”字的来历,生命本应该这样地繁花似锦呵!在紫荆盛开的时候,我很喜欢站在树下,闻闻它的幽香,端详它那一串串彩蝶似的花朵,观赏它那对称得出奇的羊蒂般的叶子。清风吹来,落英缤纷,花瓣撒满了头、肩,我也不想拂掉它,心中禁不住引起一串遐想:在古老的年代,有这么一对侠义的朋友,一个为崇高的目标牺牲了。另一个也奋起斗争,用慷慨壮烈的死为人民纾难,为至友复仇。他们死后被葬在一起,埋骨的地方就长出这么一株紫荆树朋友树来,每片叶子都互相对称,五彩缤纷的蝴蝶也成群飞来凭吊,不愿离去。这样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友谊,这样动人的故事,人世间,生活里是的确存在的,它值得讴歌,并且令人想到可以编出一个美丽的童话。站在满树蝴蝶的紫荆树下,我不禁想入非非了。写作启示:1.文章主要通过写极为寻常但又极为出色的彩蝶树的花和叶来表达作者对失去朋友的惋惜,对亲人缅怀朋友的欣慰,与对眼前美好生活的珍惜。因为作者曾经也有过与童话中的朋友树相似的经历,所以看到朋友树就想起了自己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战友。2.细读文章的第三段,你是否会想起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的对紫藤萝那繁盛、欢快的热闹景象呢?“这是一树闪光的、盛开的紫藤萝。花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挨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3.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而且引人入胜。在不知不觉间就已经沉浸到作者所描写的情境中,似乎你就站在那树下,抬头仰望那盛开的紫荆。5. 低头见花包利民有些东西,只有低下头来,才会发现它的存在,或者它的美丽。就如尘埃之中,那些被忽略的闪光之珠;又似回首时,眷眷恋着的,总是那些不经意间走过的寻常点滴。在夏日的山岭间攀爬,至顶,四望都是起伏峰峦,长风浩荡,单调的苍凉与沧桑漫卷心头。只是一低头的刹那,见谷间丛丛簇簇的灿烂,那些幽幽的花儿,就在这样不期然的时刻,与我的目光猝然相逢。于是,高处的寂寞与孤独消于无形,那些年年开且落的幽谷之花,把一种心绪点亮,把一种感动暗放。有的人,在境界上,或者在道路上,远迈众人,于是有了高处不胜寒的喟叹。其实那只是一种性情上的缺失,他们过多地注目于自身的高度,从而错过了许多开在尘埃里的花。可那些在低处默默的东西,却是无比的宽容,它们就在那里,我们只要低下头,就会与美好相遇,它们就会给我们一种全新的心境。有一年去一个大草原的深处,碧草连天,极远极淡处,天之蓝与草之绿交融于一处。驰心骋怀间,为无边的绿而震撼,也为其无涯而感到怅然。此情此境之中,极想看到一点别的色彩,来缓冲那种万里的单一。同行的旅伴却惊喜地叫:“看,脚下的草里有花!”于是都低头,那些狭长的草叶间,生长着一种不知名的小花,没有指甲大,黄白两色,此时却是如此强烈地装点着我们的眼睛和心灵。那花儿毫不张扬,湮没于杂草之中。它们只是努力开出自己的花,即使再小再素淡,也要芬芳美丽。就算无人用温柔的目光把那些花儿轻抚,只要绽放过,就是无悔。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朵花儿,每一个生命也都是一个赏花者。我们在行走的匆匆里,不忘时常低头去看那些花儿的美丽,同时也努力让自己的生命芬芳四溢,期待在某天,映亮一双落寞的眼睛。相互洇染,相互温暖。我们与那些花儿的距离,我们与那些美好的距离,其实只隔着一低头的空间,只隔着一低头的瞬间。写作启示:高处的东西总是容易让人们仰望和重视,就像名利和地位,但追求之后总有高处不胜寒之感;低处的东西太过平易,总让我们忽视和不屑,比如亲情和感受,但却在某个不期而遇的瞬间,让我们体验到生命的真谛和美好。正因为后者日常相伴,不需付出便可拥有,我们便常常忽略它们的价值,只有当我们去除了功利和虚荣,懂得把心低到尘埃里的时候,才会发现真正的美丽和快乐。这一低头,拉近了我们与美好的距离,也让我们发现了生活的本质。二、睹物喻理有真意6.邻人丰子恺前年我曾画了这样的一幅画:两间相邻的都市式的住家楼屋,前楼外面是走廊和栏杆。栏杆交界之处,装着一把很大的铁条制的扇骨,彷佛一个大车轮,半个埋在两屋交界的墙里,半个露出在檐下。两屋的栏杆内各有一个男子,隔着那铁扇骨一坐一立,各不相干。画题叫做“邻人”。这是我从上海回江湾时,在天通庵附近所见的实景。这铁扇骨每根头上尖锐,好像一把枪。这是预防邻人的逾墙而设的。若在邻人面前,可说这是预防窃贼蔓延而设的。譬如一个窃贼钻进了张家的楼上,界墙外有了这把尖头的铁扇骨,他就无法逾墙到隔壁的李家去行窃。但在五方杂处,良莠不齐的上海地方,它的作用一半原可说是防邻人的。住在上海的人有些儿太古风,“打牌猜拳之声相闻,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样,邻人的身家性行全不知道,这铁扇骨的防备原是必要的了。我经过天通庵的时候,觉得眼前一片形形色色的都市的光景中,这把铁扇骨最为触目惊心。这是人类社会的丑恶的最具体最明显最庞大的表象。人类社会的设备中,像法律,刑罚等,都是为了防范人的罪恶而设的;但那种都不显露形迹。从社会的表面上看,我们只见锦绣河山,衣冠文物之邦,一时不会想到其间包藏着人类的种种丑恶。又如城、郭、门、墙,也是为防盗贼而设的。这虽然是具体而又庞大的东西,但形状还文雅,暗藏。我们看了似觉这是与山岭、树木等同类的东西,不会明显地想见人类中的盗贼。更进一步,例如锁,具体而又明显地表示着人类互相防范的用意,可说是人类的丑恶的证据,羞耻的象征了。但它的形象太小,不容易使人注意;用处太多,混迹在箱笼门窗的装饰纹样中,看惯了一时还不容易使人明显地联想到偷窃。只有那把铁扇骨,又具体,又明显,又庞大地表出着它的用意,赤裸裸地宣示着人类的丑恶与羞耻。所以我每次经过天通庵,这件东西总是强力地牵惹我的注意,使我发生种种的感想。造物主赋人类以最高的智慧,使他们做了万物之灵,而建设这庄严灿烂的世界。在自称文明进步的今日,假如造物主降临世间,一一地检点人类的建设,看到锁和那把铁扇骨而查问它们的用途与来历时,人类的回答将何以为颜?对称的形状,均齐的角度,秀美的曲线,是人类文化上最上乘的艺术的样式,把这等样式应用在建筑上,家具上,汽车上,飞机上,原足以夸耀现代人生活的进步;但应用在锁和这铁扇骨上,真有些儿可惜。上海的五金店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四不灵”锁。有德国制的,有美国制的;有几块钱一把的,有几十块钱一把的;有方的,有圆的,有作各种玲珑的形状的。工料都很精,形式都很美,好像一种徽章。这确是一种徽章,这是人类的丑恶与羞耻的徽章!人类似嫌这种徽章太小,所以又在屋上装起很大的铁扇骨来,以表扬其羞耻。使人一见可就想起世间有着须用这大铁扇骨来防御的人,以及这种人的产生的原因。我在画上题了“邻人”两字,联想起了“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诗句。虽然自己不喝酒,但想象诗句所咏的那种生活,悠然神往,几乎把画中的铁扇骨误认为篱了。写作启示:邻人一文,丰子恺不先写邻人关系,而是由邻人一图引出铁扇骨,这铁扇骨“每根头上尖锐,好像一把枪”,这“枪头”针对的并不是别人,而是和自己朝夕相处的“邻人”,但是,在邻人面前,又可以说是“预防窃贼蔓延而设的”,由此写出邻居家的彼此防范,互不信任,虽近在咫尺,却互不相干。与此相一致,丰子恺以法律刑罚、城廓、门墙和锁衬托铁扇骨的丑恶,表达作者对人心丑恶的批评。然而,这铁扇骨、锁并非自古有之,而是在都市式的住家楼房屋前才有的尖尖“铁扇骨”和各色各样的“锁”, 这些东西都是“足以夸耀的”的“进步”。丰子恺看到,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都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隔膜、冷淡,人类的丑恶与羞耻也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于是不禁对邻居之间和睦融洽、坦诚相处的情景悠然神往。本文用的是以小见大借物抒怀的写作方法,借铁扇骨这种小事物来表现主题。文中用了正衬来表现铁扇骨的性质,用改易熟语反语和对比来表达讽刺,而文章首尾都提到邻人这一幅画,首尾呼应,虽无刻意宣示,却实有深刻的哲理蕴藏其中,有弦外余音之妙。7.喝茶的日子叶倾城喝水的日子,是清纯无知的日子。喝咖啡的日子,是潇洒随意的日子。喝酒的日子,是狂放落寞的日子。而喝茶的日子 好像是乏善可陈,又好像是一言难尽。第一口茶,是苦的,在办公室的桌前。办公室里永远是秋天的幽静,看见窗外夏天的阳光,常常会想起学生时代。并没有什么人来告诉我那只是年少轻狂,我自己知道,几乎是一瞬间,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我便知道。有时我会想:我所憧憬的成长,就是这样的吗?那时,学会了喝茶,仿佛象征了从清水的年少到甘苦自知的成年。以后,知道茶是香的。一股沸水冲下,清香绽放如花朵,令人想起茶的身世。想起那些起伏的山岳,漫山如雪的茶花,万里遥遥只为这一片茶林的一脉阳光,千里迢迢只为这一杯水的一把茶叶,而终于可以辗转成为这样一种简单的快乐,成长的本质是不是就是这样的?而茶真正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在后来。不甘心平凡的生活,刻意使自己忙,让自己像一座上紧了弦的钟,计划分秒,力求毫厘不差。每一件待做的事,一旦想起,就像铃声大震,惊得自己跳起来。此时,一杯茶在手中,感到它的温暖,使我安心。并不以它为意,做事说话写文章,主题自有,茶不过是背景音乐。口中有茶,心中无茶,到一种视若无睹的地步,是意不在喝茶,意在日子。而今始知,人生本是一杯茶,微苦而略带芳香。有的醇厚,有的清淡,有的千红一窟,有的只是一杯概念上的茶。喝茶的日子,也就是千万个平常日子。写作启示:作者以水、咖啡、酒和茶来比喻人生的不同阶段,预示了一个人成长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茶的身世变化及由此带来的人生感悟。在作者看来,茶是生命的一部分,人生如茶,茶似人生。茶有三味,甘苦自知。世事纷扰中,用心品茗,不仅能够冲淡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还能荡涤灵魂,修养性情。因此,喧嚣繁杂的尘世,我们不仅需要一本好书,也需要一杯好茶。全文以对茶的认识感受为线索,逐层深入,语言平淡而不乏睿智,富有哲理。8.蝼蚁壮歌金马兴许是染上了人类容易"自视过高"的通病,我自幼对蝼蚁之类的小生灵,曾长期瞧它们不起。 记得在一九六五年的一次座谈会上,当话题转到生物界时,吴晗同志说:"我看蚂蚁的小小王国,就很有趣,能不能写成一本书呢?"我当时听了,心里觉得好笑:区区蝼蚁,何足挂齿! 后来,倒是一位英国老殖民主义者的言论刺激了我对蚁国的兴趣,因为他竟把发展中国家统统诬蔑为"蝼蚁之国",于是,我不免产生了一个兴味很足的念头:我倒要看看这个小小的昆虫世界是不是真的像殖民佬贬斥得那般没有出息,探索一下它们到底是在怎样铺排着自己的生活。 此后不久,我陪朋友到香山畅游,漫步来到双清,只见对面石壁上蠕动着一条长长的黑线,好奇心驱使我向前仔细查看,发现原来是一队蚂蚁正背负着种种食物搬家呢。我的朋友正好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看到我认真的神情,凑趣说道:"这是蚂蚁发现巢穴面临威胁,正在紧张地备战呢!"我不禁伫立良久,看着这"骤然临之而不惊"的小生灵,竟比临战的人类显得还要镇静,不由得生了怜爱之情。 随后,我不知不觉地真的关心起这小小的生灵来了。法布尔所揭示的蚂蚁王国的内幕,书刊杂志上有关蚂蚁世界的趣闻、故事,我都读得饶有兴味。连我自己也不解的是:不论碰上从哪方归国的朋友,我都忘不了在谈话之间询问一句:"那儿有关于蚂蚁的趣闻吗?"这个怪问题,常常使得对方不解其中滋味。记得有一次,当我问到一位畅游南美洲后归国的作家,不料他却大为动容,说道:"哦,你也知道这蚁国的壮歌么?我真乃三生有幸,这次亲眼目睹了一幕永难忘怀的情景。" 接着这位朋友追述了在南美洲一个森林边缘发生的故事:那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使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顺着风势游走着的火舌活像一只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这时,一位明眼的巴西向导忽然向我们叫道:"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我们随着他指点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火舌缩小着的包围圈里已经变成了黑压压的一片。"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火神肆虐的热浪里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可万万没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河岸的方向突围滚去。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身体爆裂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丝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小层薄薄的烟雾 我听着这则蚁国发生的真实故事,像听着一曲最悲壮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蚂蚁,其重不足毫克,真正是比毫毛还要轻上十倍、百倍。然而,在人类往往也要遭到重大伤亡的火灾面前,竟然能如此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个体牺牲,以求得种族的生存,其斗争的韧性,其脱险方式的"机警",又是如此无以复加地感人,怎能不发人深思,油然生出敬慕的情感来? 逐渐地,我自感到原先那种认为"蝼蚁之命,何足挂齿"的想法,实在是太无知、太浅薄了。 蚂蚁这小生灵就是这样闯进了我心目中的崇敬者群。我开始进一步追寻着它们的生命轨迹,开始探索它们在生存斗争中那些足以使生命发光的东西。 原来,我以为蚂蚁虽然是昆虫世界的大力士,它们十分善于采撷大自然的精英,强化自己的肌体,但是,它们也只能战胜昆虫世界中的相对弱者,而在强大的生物,如哺乳动物面前,却总是被践踏、被捕食的对象。然而,来自墨西哥热带森林的蚁国新闻,却打破了我这固有的评价。 那里有一种蚂蚁叫做劫蚁,又名"游行蚁"或"食肉游蚁"。它们往往形成十万到十五万之众的大家族。它们昼憩夜袭。奇妙的是:当它们昼憩时,可以相互钩结成一个中空的大圆球,把尊贵的女王,可爱的幼蚁和众多猎获物围在里面加以保护;当它们夜袭时,则全体出动,铺排开宽达五米的横队,由体大訰悍的大腭兵蚁卫护,浩浩荡荡地威武行进。一路之上,只要是避之不及的大小动物,均属劫蚁大军围攻、消灭之列。不论是兔、鼠、鸡、犬,抑或是熟睡的牛、羊、犬、蟒蛇,都难免于难。据说,著名西德旅行家爱华斯,在墨西哥一家乡村旅店里,就曾经遭受过劫蚁大军的夜袭,虽未丧生,却吓得几乎灵魂出窍。 牛、羊对劫蚁来说不可谓不威武,巨蟒于劫蚁来说不可谓不庞然大物矣!但若丧失警觉竟可沦为劫蚁盘中之餐;劫蚁的个体,不可谓不形微区区,不可谓不渺小孱弱兮,然而万众一心,不畏庞然大物,不自菲弱小,却能叱咤森林,云游四方,所向无敌。 真是区区蝼蚁,可讴壮歌矣! 由此,使我联想到:既然我们中华民族已经繁衍成为一个近十亿之众的国家,那么,除了切实采取一系列有助于强化我们民族机体的措施之外,要紧的是想办法发挥人口众多的集体优势,而大可不必总是埋怨我们的嘴儿太多,彼此抢了饭吃。我常想:我们的人民如能像劫蚁群那样万众一心,整齐一致地铺排开队伍,向着大自然所蕴藏的无限财富,犹如劫蚁之对蟒蛇,展开轮番的锲而不舍的进攻,我们的整个国家、民族是会磨砺得发出异彩来的。写作启示:作者别具情怀,就蚂蚁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满怀激情地将这小小生灵写得磅礴大气。说明了蚂蚁虽然卑微,却机警,勇敢,万众一心,不畏强敌,为它唱出了一首难得读到的赞歌。尤其是作品里的议论,发人之所未发,贴切而且独特,发人深省,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撼。文中突出写了蝼蚁的几个方面的特点,而且是层层深入。首先写一队蚂蚁背负着种种食物搬家,看到了它们“骤然临之而不惊”的“镇定”,紧扣读者心弦;后来亲耳聆听了关于蝼蚁的故事,这进一步揭示了蚁国英雄们的机智、沉着、坚定,使人们在对于蝼蚁们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之后,也不禁对它们刮目相看。如果说上述这一“见”一“闻”,在某种程度上还包含着局部和偶然的因素的话,那么来自墨西哥森林的蚁国新闻则可以揭开蚁国世界中“全部”与“必然”的内幕,它引导人家即物明理,进一步追寻,以至最后找到蚂蚁“在生存斗争中那些足以使生命发光的东西”。在这里,这一典型材料的运用是此文的升华之笔。作者还通过这一系列强烈的对比,着力凸现了“只要万众一心,便可所向无敌”的不易之理,作为全文的支柱和核心,为作者的最后联想鼓满了羽翼。作者并没有把视野仅停留在蝼蚁壮举这一自然现象本身,而是通过描绘“壮”的景观,揭露“壮”的道理。并通过写自然界中蝼蚁的壮举而将“沉思”的钻头指向了人类社会。作者的这一类比联想是丰富的,也是合情合理的,它给广大的读者留下较大的思索的空间。9.心里的天鹅林清玄与孩子读童话故事“丑小鸭”,才知道天鹅是会飞的,而且是候鸟,可以飞越半个地球。 “那,现在的天鹅怎么不会飞呢?”孩子问我。 我跑到图书馆借了一本书饲养天鹅的方法,才知道事实的真相。 欧洲中古世纪的贵族,因为喜欢天鹅的姿态,认为天鹅是鸟类中的贵族,于是就想把天鹅养在自己的庄园,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品味。 于是,他们捉到天鹅以后,用三个方法来使天鹅不能飞翔。 一是把天鹅双翼的羽毛剪掉一边,使天鹅失去平衡,不能飞翔。 二是绑住天鹅的翅膀,使它无法张开翅膀而不能起飞。 三是由于天鹅起飞需要很大的湖泊起跑,如果缩短池塘的距离,天鹅失去起跑线,就飞不起来了。 前面的两种方法过于残忍,又会伤害天鹅优美的姿态,所以就普遍的使用第三种方法,久而久之,天鹅就失去起飞的能力,甚至忘记自己也会飞翔了。那些能飞越大山大海的天鹅就成为贵族的宠物了。 有一次,我到瑞士旅行,在卢桑的湖里,看到一大群的天鹅,游到木桥边向游客乞讨食物,使我的心中充满感慨,这些在湖边乞食的天鹅,可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经自由的飞翔吗? 古书里说:“燕雀安知鸿鸽之志?”意思是说:“像燕子麻雀这种小鸟,怎么能了解天鹅飞行的壮志呢?”这句话成为一种讽刺,因为燕子和麻雀依然在天空飞翔,天鹅却由于人类的私心,变成不能飞翔的鸟了。 我一直深信人的心里也有一只天鹅,可以任思想和创造力无边的飞翔,许多人受到欲望的捆绑,或在生活中被剪去飞行的壮志,或由于起飞的湖泊太小,久而久之,失去思想和创造的能力,也就失去自由和天空的心了。 自由的飞翔于天空,乃是一只鸟的天赋,不管是天鹅、孔雀或燕子、麻雀。 拥有思想的自由和无边的创造力,乃是一个人灵性的天赋,不管圣人或者凡夫俗子,可惜许多人被情欲所催迫,失去了灵台的清明了。 我想到日本的禅宗之祖道元禅师曾写过一道悟道诗: 空阔透天, 鸟飞如鸟。 水清澈地, 鱼行似鱼。 天空多么开阔透明呀!鸟飞得像鸟一样。水是多么清澈见底呀!鱼游得像鱼一样。这看来简单的世界,其实隐藏着多么幸福的禅心呀! 鸟飞得像鸟,有鸟的尊严;鱼游得像鱼,有鱼的尊严;人活得像人,有人的尊严,这是文明世界最基本的格局了。 我喜欢天鹅那优美的线条和仪态,但我不希望天鹅是被养在池塘,我希望天鹅能张开翅膀,从我们的头上飞过,使我们可以望向广大的天空。 古代的中国人认为看到天鹅远方飞来(有鸿鹄飞至),生命里必然有好事发生,现代的人已经没有这种好事了!写作启示:林清玄借助天鹅不会飞为由头,探究天鹅失去飞翔功能的原因。欧洲中世纪的贵族豢养了天鹅,使得天鹅成为了贵族的玩物。天鹅乃是鸿鹄,有远大志向振翅高飞的鸿鹄,现在沦落到连燕雀也不如了,岂不悲哉?作者由此联想到心中的天鹅,思想的天鹅。尽管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只天鹅,但是“许多人受到欲望的捆绑,或在生活中被剪去飞行的壮志,或由于起飞的湖泊太小,久而久之,就失去思想和创造的能力”,失去了翱翔天空的自由。这种禅理充满着机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如果万物都遵循这自然的规律,道法自然,自然而然,那该是多美的一种景象啊。玛拉沁夫在哲理的探索一文中说:“近些年来,我在探索这样一条路子,即以抒情的笔调,在宛如漫不经心的叙事中,浸透出一番使人发思的哲理来。抒情地叙述的目的是引出发人深思的哲理。”林清玄的散文创作,也当作如此论。三、禅意无限在平时10.圆通寺与冰淇淋林清玄到圆通寺的大殿拜佛,在我右边拜佛的是一位中年的妇人,很虔诚地在那里顶礼。我也专心地拜着佛,突然听到右边传来劈啪两声巨响,回过神来,发现右边的妇人正打着小孩的耳光,由于用力极猛,连静寂的佛殿都回响着嗡嗡之声,我看着孩子的左右脸颊浮起十个鲜红的指印。 “你没看见妈妈在拜佛吗?你这个死囡仔哺,要吃冰淇淋不等一下吗?不吃会死吗?气死我!气死我!”那妈妈涨红着脸,几乎发抖地说。 原来是圆通寺外有小贩,看来只有七八岁的小孩挡不住诱惑,来向正在拜佛的母亲要零用钱。 拜佛的母亲的反应大出我的意料之外,但被打的孩子的反应更令我吃惊,他双手抚脸、咬牙、瞪着怨恨的眼睛以忍住泪水,愤愤地说:“你先让我吃冰淇淋,等一下再拜佛也不会死!” 说完,孩子一转身冲出大殿,发抖的母亲发狂了,顺手抄起放在墙边的木板,追了出去。 我跟出去,看到一对母子顺着石阶追逐,竟追了数百公尺,最后消失在山下。这时,我才听见石阶下小贩的叭不喇叭声。我已无心拜佛,坐在庭中的大石头上思维,如果我正在拜佛,我的孩子来向我要冰淇淋,我会有什么反应,我想我会停止拜佛,去买给他吃,再回来拜佛;或者就陪他吃个冰淇淋也未可知。吃了冰淇淋,拜佛的心可能会更清凉。佛是永远在的,稍停一下并不会怎样。佛是到处在的,体贴众生的需要,正是在拜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有尊贵的佛性,孩子与佛无二,为什么母亲不能体会呢?正想着的时候,那气喘嘘嘘的母亲返来了,我担心地问:“追到了吗?”她说:“无呀!这块死固仔,跑比飞卡紧,看在佛祖面上,饶他一命,我是拿这个板子回来还给庙里的。” 然后我看她把板子放回原处,在大殿前穿鞋子她刚刚急怒攻心,连鞋子也没穿就跑了。我顺着圆通寺的石阶下山,看着这秋天清明的风景,想到佛是永远在的,佛是处处在的,在每一片叶、每一朵花、每一株草,甚至在吃冰淇淋清凉的心里。但是,拜着佛的人中,几人能知呢?写作启示:作者到圆通寺拜佛,很专心。忽然听见右边传来两声“噼啪”声,反应过来才知道右边的妇人在打小男孩耳光。由于用力过猛,连静寂的佛堂都回荡着嗡嗡之声。可妈妈为什么要打小男孩,因为,那个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