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共10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创建和谐师生关系摘要: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应该体现在: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具体讲,就是学生能理解教师对他教育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并且化为行动;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透析学生言行的真正动机,体谅其具体情境,知其所想,在情感上,师生之间才能相互将心比心,不曲解对方。如何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其实是一个老话常谈的问题,而这又是一个我们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需要教师用爱心去精心浇注,用爱心去开启学生那颗心灵上的窗户。如何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首先,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知道每个学生的长处和缺点,了解学生要学会善观、多问、巧谈;其次学生要做奖惩分明,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主人的感觉;第三,爱学生就要不逃避学生,坚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任的原则;第四,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师生平等。关键词:爱心;了解;公平;不厌其烦;尊重;师生关系的探究由来已久,早在二千多年前,我们就知道了“因材施教”,也懂得了“相长”,但直到今天,当素质已经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仍在探讨着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素质的目的、任务和过程已经决定了它的贯彻实施必须依托于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开展活动和提高质量的必要保障。因此,在素质取代应试的今天,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为我们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构建这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加强情感交流,改善师生关系。师生间经常进行情感交流是缩小心理距离的一种方法。一个教师如果能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爱遍洒每一个心灵,在学习上给他们以帮助,生活上给予温暖,就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学生就会主动地接近自己的老师。这样,师生间情感对流、相互交融,师生的心理就能相通,就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它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有作用于人的实践活动。德育过程是师生之间心灵的撞击,情感的交融和呼应的过程。因此,运用情感教育,在增强教育效果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著名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至今想起仍颇为感动。他说:“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从这一角度讲,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 教师的爱心能使少年英雄更健康地成长。在我们的青少年中,有一批成绩优秀,才华出众的学生,对这些学生,教师的爱心要特别表现在锤炼其意志、帮助其心理得到健康成长方面。对有些有生理缺陷或家庭贫寒的学生,教师的爱特别表现在关心和体贴上,使之摆脱自卑、增强信心和勇气。孔子对学生的体贴入微、关怀备至至今仍传为佳话。贫穷的他多方接济;有病的,他去看望。他在与所有学生的交往中,态度谦和,平易近人,敞开心扉。学生对他的深厚感情,终身不忘。教师的爱心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振作起来。要像父母对待子女,医生对待病人一样,用真心实意和深情融化他们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 如何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结合七年的班主任工作生涯,谈几点体会:第一、 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与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对一个好老师而言,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教育是人学,是对灵魂的引导和塑造。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要想教育好学生,使他们成为跨世纪的新型人才,了解学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条件。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我主要采用善观、多问、巧谈等方法。善观。教师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不仅要观察班集体的变化,更需要透过每个学生的细微表现发现其思想本质,真正做到知微见著。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处理,把工作做在前面,转变教师以往的角色,将处理学生事情的“法官”转变成为“顾问”。这样一来,德育的效果具有持久性,教师的工作量反而大大降低了。 多问。德育工作中应多问,特别是在组成一个新的班级时,应问问他们有什么新的打算,会不会适应新班级和新环境,学习上是否跟得上,他们的兴趣与爱好等。比如在新生报到的第一天,我就请每一位学生谈了自己的基本情况、奋斗目标、人生格言等等。在与家长接触中要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还要主动向原班主任、科任教师了解,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学各个方面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为顺利地开展工作作准备。巧谈。和学生谈话可以在正式场合,如课堂、办公室,也可以在非正式场合,如课间、操场、劳动场地,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等.不管在什么场合谈话,尤其在后一种场合,要谈得好、有收获,关键的是选准交谈的突破口,从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使他们解除顾虑,打开心扉。交谈时应该摘下教师“思想领袖”的牌子,以“朋友”的姿态和学生相处。采取这样的方式取得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从学生见到老师的一声声亲切的问候和表情就可以体现出来。第二、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其实学生最希望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他们最不满意凭个人爱好,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公正,这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爱优生并不难,难的是爱后进生,老师热爱教育,热爱学校,也要热爱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而特别亲之爱之,也不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恶之厌之,而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后进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德育工作方法的改进,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能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在我所教过的毕业学生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些学生在学生时代成绩并不好,甚至调皮,但工作以后却发展的很不错。这不能不说学生的评价标准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除了倾注一片爱心之外,还必须时时约束他们,严格要求他们,加强养成教育才会收到良好效果。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需要他们在生活、学习、思考中的好习惯,这是他们成才的基础。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在班级管理中,有三类学生要特别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一是班干部,二是后进生,三是优生。对班干部要求要严格,要他们在搞好学习的同时积极为班级同学服务,要各施其职,各尽其责,做得好表扬,有违纪照样批评,决不姑息迁就,当然对他们的批评要讲究方法方式,肯定他们的成绩,维护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后进生往往由于学习成绩,或者某方面不如人而显出悲观、苦闷、忧郁等消极情绪,所以对待后进生特别要注意尊重、理解他们,千万不能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应肯定他们的长处,指明他们的努力方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克服自身的缺点。而对优秀生应该更加严格要求,否则他们便自认为是“天之骄子”,以致萌发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甚至发展到瞧不起同学,直至无视老师的教育。如果说教育后进生是每位班主任棘手的工作,那么,发现优秀生隐蔽的缺点,给予严格而有效的教育,未必不是困难的事。因此,教育优秀生自尊、自爱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这样处理,学生才感到教师是公正的,没有袒护谁,为师生心理沟通扫除了心理障碍。第三、爱学生就不要逃避现今教育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面对听话、懂事的学生,我们会感到省心些,心里略有欣慰。可当面对那些不让你省心,且又总是爱搞出些事情的的学生,必然会让我们感到很头痛。对于这种学生,我的体会是:不要冷漠他们,不要因为屡教不改而失去信心,而不加理睬。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更深入的去了解他们,并通过各种段主动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我班有个学生刚来的时候,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要么情绪低落;下课胡乱打闹,同学间经常闹矛盾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班主任告状。真让我头痛。我每节课下课找他谈话,希望他在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自我调节,自我改进,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但经过几次努力,他只在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毫无改进。看到他不思进取,我的心都快凉了,算了吧,或许他就是那根“不可雕的朽木”。不理他的那几天,他便变本加厉地闹起来! 此时,我觉得逃避不了,必须正视现实!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每天与他母亲建立书面和电话的家校联系,进行详细了解,然后首先设法接近他,清除隔阂,拉近关系,并提示他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这样对身体有好处。通过几次的接触,我与他慢慢交上了朋友,但他的纪律等并无多大改进。 后来,我便加强攻势:一边与他玩一边与他交流讨论生活,进而讨论学习。不动声色地教他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做一名好学生。在路上遇到他,有意识地先向他问好;只要他的学习有一点进步时班主任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信赖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 通过半学期的努力,他上课开始认真起来,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各科任老师都夸奖起他。 实际生活中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人总会犯错,对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错误,我们要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进而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使其改之,切忌采用逃避的做法,逃避对学生的教育只会适得其反,不会有任何好处,且这种做法对学生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第四、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即所谓“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改变过去的“师道尊严”观念,即要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展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过去在教学成绩大山的重压下,许多教师和学生都为“分”而疲于奔命,不合实际的高要求、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得部分教师、学生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对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和问题学生,教师进行讽刺、挖苦,甚至变相体罚,使得那些学生受到排挤,个性、心理受到压抑,找不到成功的阳光,于是烦学、厌学、逃学。一边是富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强制学习,一边是丧失自由、被迫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的行为看成是压抑、侵犯,久而久之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尖锐,反而取不到应有的效果。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记得在一次集体劳动结束后,我在全体学生的前表扬了一位性格内向、平常说话声音很小的男生,我说:“男同学劳动时应该向他学习才能体现男子汉的魄力。”没想到从那以后这位平常不爱表现、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各种集体活动中表现越来越出色,成绩也稳步提高,与我的关系也一下子拉近了好多。我一直无法理解这是为什么。直到有一次在与他的家长沟通中我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由于他说话声音小,很多学生都说他“娘娘腔”。没想到一次不经意的表扬竟然会改变他。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以情感教育渗透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通过“育人以情”,沟通“育人以德”和“育人以智”,把德育、智育、美育融会于情境之中,从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会求知的同时学会做人,形成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 总之,要当一名新时代的合格教师,必须搞好师生之间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在心中做到真正有学生,才能使学生从情感上深深地体会到教师是可敬可亲的,既是学业上的导师,又是生活中的父母,更是学生个人成长中的良师益友。参考文献:()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杨经葵:厦门大学2006年()田慧生:情境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意义()朱仁宝:21世纪班主任工作艺术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翟天山:小学班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章剑:浅谈有效而成功的师生沟通策略素质教育参考2007年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