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重力和弹力测试题(共4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姓名_班级_力、重力和弹力测试题 一、选择题 (单项选择 48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某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B、没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照样可以独立存在。C、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也是可以存在的。D、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这个力不是另外的物体施加的。2下述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完全由力的大小决定。B、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不论作用点在什么位置产生的效果均相同。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一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D、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受外力的作用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C、由相距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D、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4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B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作用,运动的物体不受重力作用C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D物体本身就有重力,所以重力没有施力物体。5下列关于重力的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B 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C重力的方向总是和支持物体的支持面垂直。D由于地球是一个大球体,所以重力的方向是无法确定的。6关于物体的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因物体的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所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必在其几何中心。 C物体的形状改变时,它的重心位置很可能也随着改变。 D物体的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它是物体上最重的点7关于重力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B物体落向地面时,它受到的重力大于它静止时所受的重力C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比在平面上受的重力小。D物体的重力等于它静止时,对竖直测力计的拉力小孔8、如图所示,一饮料杯装满水,杯的底部有一小孔,在水从小孔不断流出的过程中,杯连同杯中水的共同重心将( ) A、一直下降 、一直上升、先升后降、先降后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便敏捷地把它一把抓起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子弹,飞行员能抓到子弹,是为( )、飞行员的反应快 、子弹相对于飞行员是静止的C、子弹已经非得没有劲了,快要落到地上了 D、飞行员的手有劲10、做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经过A点时的速度为3m/s,这表示( )A、质点在过A点后1s内的位移是3m B、质点在过A点前1s内的位移是3mC、质点在以过A点时刻为中间时刻的1s内的位移是3mD、若质点从过A点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以后每1s内的位移是3m11、关于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越短,加速度一定越大、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一定越大 、速度为零,加速度一定为零、沿直线运动的物体,第内的位移是0.2m,第3s内的位移也是0.2m,因此,物体的运动是( )A、变速的 B、匀速的 C、加速的 D、可能是匀速的选择题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二、填空题 (共20分)13下列各种力的名称,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是_(4分) A、浮力 B、弹力 C、重力 D、拉力 E、摩擦力F、动力 G、阻力 H、压力 I、支持力 J、分子力14一条放在地面上的长为L的柔软匀质粗绳,向上提其一端刚好拉直时,它的重心位置升高了_;长为L的均匀直钢管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现抬起其一端使其与水平地面成30角时,它的重心位置升高了_。15质量为2kg的手榴弹在空中飞行时只要受_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其大小为_N,方向_ 16、自然界中存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_、_、_、_ 三、应用题(32分) 17用图示法画出力,并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两人合提一桶水,各用80N的拉力,两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均为45°。(6分)F1水桶F245045018如图所示,画出均匀矩形木块在不同情况下所受重力的示意图(8分)t/sV/(m/s)DCBA6120461219如图所示,表示一个质点运动的v-t图像,试求出该质点在04s、4s6s、6s-12s的加速度(8分)20、物体A做匀速运动,速度为VA=4m/s,2s后物体B从同一位置与A同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V0=0,a=2m/s2,求:(1)、B出发后,经过多少时间住上A,追上时,离出发点有多远?(2)、B追上A之前,什么时候两者相距最远,AB之间的最大距离是多少?阅读材料: 我国古代关于运动的知识 我国在先秦的时候,对于运动就有热烈的争论,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一个题目庄子书上记载着,公孙龙曾提出一个奇怪的说法,叫做“飞鸟之影未尝动也”按常识说,鸟在空中飞,投到地上的影当然跟着鸟的移动而移动但公孙龙却说鸟影并没有动无独有偶,当时还有人提出“镞矢之疾;有不行不止之时”,一支飞速而过的箭,哪能“不行不止”呢?既说“不行”,又怎能“不止”呢?乍看起来,这些说法实在是“无稽之谈”,也可以给它们戴一顶“诡辩”的帽子但是事情并不这么简单这个说法不但不是诡辩,而且还包含着辩证法的正确思想恩格斯曾经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因为运动体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某一时刻在A点,在随之而来的另一时刻,就在相邻的B点,因此,也就有一个时刻,它既在A点又不在A点,既在B点又不在B点在这时刻,物体岂不是“不行不止”吗?再者,在一定的时间t内,物体前进一段距离s,当这时间变小,s随之变小;当t趋近于零时,s也趋近于零也就是说,在某一瞬间,即某一时刻,运动体可以看作是静止的,所以飞鸟之影确实有“未尝动”的时候,对于运动的这种观察和分析实在是十分深刻的这同他们能够区分“时间”与“时刻”的观念很有关系墨经对于“鸟影”问题又有他们自己的理解,说那原因在于“改为”认为鸟在A点时,影在A点,当鸟到了相邻的B点,影也到了相邻的B点此时A上的影已经消失,而在B处另成了一个影,并非A上的影移动到B上来,这也是言之有理的机械运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中进行,运动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历的空间长度,就是速率墨经下第65条之所述就包含着这方面的思想经说云:“行,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民行修必以久也”这里的文字是明明白白的,“修”指空间距离的长短那意思是,物体运动在空间里必由近及远其所经过的空间长度一定随时间而定这里已有了路程随时间正变的朴素思想,也隐隐地包含着速率的观念了东汉时期的著作尚书纬·考灵曜中记载地球运动时说:“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即窗户)而坐,舟行不觉也”这是对机械运动相对性的十分生动和浅显的比喻哥白尼在叙述地球运动时也不谋而合地运用了十分类似的比喻*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