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才司马懿的智慧(共8页).docx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司马懿智慧奇才司马懿(河南省温县人) 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尽管三国演义尊刘抑曹, 神化诸葛,但仍然掩不住司马作为诸葛主要对手的光芒, 否则, 诸葛亮的对手不堪一击, 何谈诸葛亮之神机妙算。司马懿的生平事迹集中载于晋书·宣帝本纪, 散见于晋书、三国志有关篇章。正史的记载是实事求是的, 对司马懿是褒扬的。唐太宗在宣帝本纪末所作论赞中提出相反观点, 则是当时政治的需要, 是为防止出现觊觎帝位的野心家而提出的警告。可惜, 这种强加之辞和三国演义的贬低丑化一直影响和左右着文史界、民间的看法。因此, 我试从十个方面分析司马懿其人, 给其以历史定位定性。一形象不佳现在焦作市辖区范围内,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人物,最大的官要数司马懿了。生前做过大将军、太尉、丞相,汉魏之际的显职,上公、三公的位子几乎坐个遍。死后又被孙子晋武帝司马炎追尊为宣皇帝,对于这位1800 年前的焦作老乡,其声名之赫赫似乎应该令我们所有焦作人引以自豪,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这位老乡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实在是不怎么样。一是窝囊无能。在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手摇鹅毛扇在城头唱道:“我正在城头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何等闲雅自在。而司马懿在城外手握重兵却怕有埋伏,抓耳挠腮不敢进去。自作聪明退了兵,得知真相又自我解嘲说:“司马呀司马,你的胆子也太小了; 诸葛亮呀诸葛亮,你的胆子也太大了!”这便是典型一例。二是残忍狡诈。突出的表现是对曹氏集团的斗争中,杀人不眨眼,动辄灭九族。三是小丑角色。司马懿在与诸葛亮争战中,每每战前自以为是,挥斥诸将(他老先生原是有这个资格) ,然而次次棋低一着,往往大输。吃了败仗却善于总结,善于自嘲,给自己解围。前文空城计是一例, 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字仲达) 又是一例;司马懿笑道:“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说起话来脸不红心不跳,一副嬉皮笑脸插科打诨小丑模样,死诸葛有知说不定会被气得活转过来。因此京剧里的司马懿和曹操一样,被涂了个大花脸,给人又奸又丑的形象。实际上正史记载不是这样。司马懿如此形象,完全是旧京剧和三国演义大力炒作的结果。看看三国志、晋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又俗云: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还要用脑子去看,也能看出些不同来。二英雄谁属评价历史人物,首要的是看其阶级属性,同时更要看其于时于世的作用和影响,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知人论世,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司马懿是地方阶级统治集团中的一分子,毫无疑义地是人民的压迫者和剥削者。另外,就他个人的作用和影响来说,当然有个是英雄还是狗熊的问题。司马懿一生中有两个最大的对手:曹操和诸葛亮。先说曹操。司马懿40 岁之前度日如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全在于曹操。曹操拥汉献帝于许都站稳脚跟之后,听说了司马懿的名气,便请他出来做官。没想到司马懿看不起出身不好带有流氓气的曹操,拒绝应召。曹操请了他两次,他就是装病不上路。曹操恼了,吩咐使者:“他要是再推三阻四,就把他抓起来。”司马懿眼里有水,一看架势不对,只好乖乖出发。到了许都,该像郭嘉一样受到重用了吧? 其实刚相反。曹操很有眼力,一见司马懿,立即断定此人非同一般:眼神锐利如捕兔之鹰,行止精警闻声回首而身不动。但既然叫来了也找不到杀人的借口,只好让司马懿干个和军事、财政沾不上边的闲差,如文学掾、议郎等。后来曹操不止一次和儿子、下属谈起司马懿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之以兵权。”猜忌不可谓不深。说曹操是他的死对头毫不过分。然而后来呢? 曹操本人也打消了疑心。曹操重病时梦见三马同槽而食,贾诩说是吉兆。后人有诗叹曰:“三马同槽事堪疑,不知已植晋根基。曹瞒空有奸雄略,岂识朝中司马师?”“师”当为“懿”之误,司马师那时才十几岁,还未入朝当官。曹操输了,诸葛亮呢?三国演义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八下中原,实际上是诸葛亮五出祁山,六次交战。三出与四出之间,司马懿曾带兵攻打蜀国一次。六次大战,总的来看,是蜀国诸葛亮存吞魏之志,持战略进攻态势; 魏军以司马懿为主帅,持防御态势。第一次:蜀建兴六年,诸葛亮出祁山,天水等三郡归降。但是最终以司马懿八日驰军千里擒孟达为转折点,张破马谡于街亭为结果而告失败。第四次,魏太和四年,即蜀建兴八年,司马懿与曹真兵分两路进攻蜀国。诸葛亮按兵不动,因蜀道险难又连日暴雨发大水无功而返。第五次:建兴九年,诸葛亮率兵再出祁山,以木牛流马解决运粮问题,射杀张而大破司马懿军,因粮尽撤退。第六次: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由祁山斜谷出兵,与司马懿对阵于渭南。蜀军一方面积极求战,一方面分兵屯田,作长期相持打算。百日后,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军中。此四次大战均是诸葛、司马亲自对垒。第二次陈仓之战,第三次武都、阴平之战,正史未载。我宁愿相信三国演义小说家言,是司马懿拟定方略,遥控指挥,与前线的诸葛亮对垒,挫败蜀军。鸟瞰当时天下大势,三方鼎立之势刚刚形成,各方正处于内部调整巩固时期。从政治、经济、地理、综合国力来分析,魏、蜀双方谁也没有能力吃掉谁。面对如此大局,惟有大力发展充实自己,静观以待变,才是上上战略。然而诸葛亮采取战略进攻策略自有其不得已的苦衷。蜀国偏居一隅,财力有限,人才匮缺,后继无人,只好进中求变,实无别的良策。正如后出师表所言:“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诸葛亮尽最大主观努力,以弱伐强,积极进取,争取统一,应当肯定。司马懿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决策。战略上防守,战役中固守,临战采用的牛皮糖战术是:你出,我迎;进到哪,堵到哪;只扎营,不出兵;你骂战,我装聋,你急我不急,粘你没商量。曹操在三国时代算是个绝世英雄,头上放三顶大帽子毫不为过: 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他出身下层,白手起家,不像袁绍出身世家大族,门生故吏遍天下,有极强的凝聚力。然而十八年间,扫荡群雄,统一北方,为日后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政治上挟天子令诸侯,广罗人才; 军事上注孙子兵法,自成一家,诸葛亮也称赞他“其用兵也,仿佛孙、吴”。文学上以军政之暇余力为之,其成就可以奴视除王粲、刘祯之外的建安诸子,子建、子桓也只配做他的儿子。诸葛亮是同时代的另一绝世人物。虽然不及曹操,但仍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集和一篇出师表也使他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诸葛亮治蜀抚蛮,为后世历代奉为典则; 治军则“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作三国志的陈寿,因其父为马谡街亭一役牵连受到剃光头的处罚,加上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又看不起他,自然对诸葛父子有看法。但是他记述诸葛亮治蜀,“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简直比咱们六十年代的风气还好,令人神往。真怀疑是不是浮夸吹牛。但陈寿没有理由给死了50 年的仇家造假政绩呀! 至于军事上无功,陈寿也指出是诸葛亮没有王子城父、韩信式的名将作助手,这是有识中肯之论。司马懿出身高级士族,门阀高贵,其前十三世祖当过汉初诸侯王,这一点当时似可傲视同侪。曹操出身下层,认个爷又是宦官,虽然当大官有权有钱,士族还是不认那壶酒钱。诸葛亮出身只是一般士族。但时值乱世,司马懿的好出身大名声也限制了前途选择。想诸葛亮与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徐庶等一起游学,预测诸人入仕能弄个什么官干干。诸人问亮,但抱膝长吟,傲然不答。正是待时待人待价而贾之态。司马懿无此自由。等于被抓去做官,捆绑成夫妻,还被迫两面作战,内防曹氏,外拒诸葛。你说他活得累不累?然而他是最后胜利者。惑操目,累亮亡。绝世英雄的战胜者,当然也是英雄,也是个高明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四少年大志唐人房玄龄、褚遂良编晋书,说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这话说司马懿有严操、高才、大志,大概是不错的。司马懿的家教很严。老子司马防做过京兆尹,相当今天的北京市长,重要的正部级。年老闭门不出,养志自守。司马懿兄弟八人。要在今天农村两家吵架,八小伙雄赳赳往前一站,准把另一家吓得关门。但司马兄弟都很规矩。成人了老子不让进还不敢进门,不叫坐不敢坐下,不问事不敢说话,可谓高干子弟家教有方的典型。这样的家庭养就了司马懿的严格的节操。学习孔孟,举止循礼,自是不言而喻。其聪明多大略,竟与诸葛亮相同。心忧天下,欲廓清海内,正是英雄之志略同。曹操、刘备、诸葛亮、司马懿是一类人。当然这是极少数。哪朝哪代都是只顾抓权抓钱的多,那时也必如此。东汉末期兴起一种议论朝政、品评人物的风气。前者又称“清议”,后者因汝南二许最著又称“月旦评”。金庸作鹿鼎记,集其祖先查慎行诗中对句作为章回题目。第一回:“纵横钩党清流祸,峭茜风期月旦评”,源出于此。当时确有慧眼识英雄的人物。谁若经此人评议,马上声名鹊起,誉满天下。获嘉人杨俊,很有识鉴,与司马懿十六岁时相遇,就说这是个很不一般的人。魏尚书崔琰名气更大,他和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很有交情,来往间肯定多次见过司马懿。崔琰多次对司马朗说:“你家老二极其聪明诚信,英气勃发,善谋果断,你可是比不上他啊!”但是这位比司马懿大九岁的老兄根本不相信老弟会有大出息。室有芳草而不知,这也难怪。一来家教严,长兄代父在家教训诸弟,司马懿在父兄面前一副低眉顺眼模样,其英姿难入老兄眼。二来兄弟八人个个不凡,朗、懿、孚、馗、恂、进、通、敏,俱知名当时,号为“八达”。或入朝或做地方官,除老七外(老八史书未载) ,都是省部级以上,如尚书令、大鸿胪、州刺史、国相等,还都是司马懿得势前做的官,绝不是通过他跑来的。但这些老兄老弟都是老实办事,胸无大志,不比老二。五文武双全见题目肯定会觉得滑稽。司马懿文武双全? 见于何典? 没听说过。当然查有据,言成理。您也不想想,司马懿没一点真才实学,仅凭大花脸小丑模样就能挡住诸葛亮?从晋书·宣帝本纪中可以看出,司马懿文才必定很好。年少时研习儒家经典,博学百家学说,人又聪明,怎不大成? 而且其学习不同于寻章摘句之腐儒,时时以经国治世为要旨。22 岁做郡上计掾,想来也熟悉财政预决算、干部年终考核之类。到曹操手下当官,第一个职位就是文学掾,在曹操当然是闲置防范之意,但何尝没有量才委任之心? 想当年文坛上曹氏父子雄视百代,建安七子各有绝活,建安风骨令李白也赞叹神往。司马懿作为管理文化市场的科长,当然也是内行。否则,香臭不分,美丑不辨,不会整理文章,拍马屁经常拍到马脚上,不仅显得太窝囊,而且有性命之忧曹操随时在找茬啊。司马懿武艺也很高。乱世里世家子弟必定文武双修,可骇怪的是他们又耻于言武。司马炎和宠妾胡贵嫔(其父是征南将军胡奋) 赌博,胡贵嫔不看面子,司马炎怒骂道:“你是个将种!”胡贵嫔回嘴道:“北伐公孙,西拒诸葛,不是将种是什么?”司马炎听了很为祖父司马懿惭愧。其实司马懿为将从不亲自交锋,就是有一次差点露出武功高手本相。诸葛亮让魏延败阵诱敌。司马懿中计,认为捉住魏延,诸葛亮即可就擒,一时得意忘形,挺枪亲战魏延。魏延乃著名勇将,一刀劈下怕有千儿八百斤,一般人能挡得了? 三个回合下来,魏延装败而逃,没了好戏看。司马懿装瘫痪不当曹家官吏,曹操派刺客假装行刺验看,刀放脖子上司马懿也装作动不了。我怀疑司马懿除了识破来人用意,还有艺高人胆大的成分。曹氏父子也雄武过人。曹操手射飞鸟,躬禽猛兽,高墙一跃而过。曹丕八岁骑射,每发必洞,击剑舞戟,一时无对。曹植也娴熟击剑。曹彰更勇力绝人。前三曹临阵未亲自搏战,人们竟不知其有高深武艺。可能时人认为将帅应是羽扇纶巾、轻裘缓带、斗智不斗力的形象,凶巴巴斗狠有伤大雅。司马懿追求完美形象,难怪人们不知他会武。六尊老爱贤这是司马懿的又一重要方面,不可不说。司马懿乡里情重,尊敬老年。即使现在人们也看重这种品德,最厌烦当了官就忘了老家的人。司马懿出征辽东,路过温县老家,和乡亲叙旧,喝酒喝了几天。司马懿得胜鼓就是那时传下的。光禄勋太常也是温县人,叫常林,和司马防关系好,往来密切。司马懿成了小字辈,见面总是恭敬有礼。后来当了大将军、太傅, 还是每见面必定行叩拜礼。旁人见了都觉得挺难为情,这二位倒不觉得。说起常林这人也挺有意思。旁人看不过眼, 劝他说,“司马公现在尊贵无比,老先生您应劝阻他行礼。”常林说:“司马公自己愿意磕头,为小辈们树立尊敬老年人的榜样。他官再大也吓不着我,又不是我硬要他磕头的。”真是理直气壮。这老少一对真是一个憨直得近痴迂,一个谦恭得似虚伪。综观司马懿一生, 可以看出他抓权主要是为了保身。晋书说他“勋德日盛,而谦恭愈甚。”他经常告诫儿侄辈:“在高处要防着走下坡路,四季冷热还要代换,我们没有什么功德享受高位殊荣,咱们谦上加谦,差不多可以免去衰落的结果吧。”司马懿本人绝世才干,但从不忌妒人,看人有长处,经常称赞;见人是人材,尽力提拔,确实感人。司马懿曾称赞荀:“尽我看书看到的和所听到的,百十年来没有比荀令君更完美的人了。”荀被曹操赐死后,司马懿一次见到其小儿子,发现他博学洽闻,就提拔他做散骑侍郎。后来此人当了太尉。东莱人王基,司马懿把他从基层提拔至朝廷做官,人未到任命书已下,任中书侍郎,相当于今天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后在平定南方毋丘俭、诸葛诞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邓艾出身微贱,放牛娃出身,又是结巴嘴,看过稻草堆,当过小会计。见了司马懿一次,马上就被留到身边,进入尚书省为郎,后来创灭蜀大功,为全国统一出了大力。司马懿如此爱才,与他大度量大胸襟分不开,笑受诸葛亮送女子服饰就是一例。七韬晦入仕司马懿胸怀济世匡时大志,身负帝王佐命雄才,二十二岁被举仕河内郡上计掾,步入仕途。也是司马懿命中注定,遇上了猜忌心极重且也是雄才大略的曹操。曹操对其时时猜疑,处处防范,事事找茬。依曹操意思,真想抓过来喀嚓一刀了事,主要是找不到借口。司马懿遇见曹操,除采取小心谨慎、韬光养晦、藏才守拙办法,又能怎样? 司马懿绝对是个韬晦的大玩家,确实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而且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下去,其坚忍真属当世第一人。总结起来,他采取四种韬晦策略。一是装病蒙人。据正史与小说所载,司马懿身体健康,一辈子没有吃药打针,不象曹操经常头疼,诸葛亮时不时头晕吐血。但是装起病来却满象那么一回事。司马懿一辈装了两回病,都是装中风,都蒙住了人。一次是曹操请他出来做官,他耻于当曹家官吏,又不敢公然拒绝,就装中风躺床不起,刺客把刀放在脖子上也不动,骗过了刺客的验看。当然在曹操威逼之下,最终还是乖乖上路。第二次装中风是对付曹爽。曹睿临终前,把九岁的儿子曹芳托孤给司马懿和曹爽。曹爽是故大将军曹真的儿子,其人不学无术。手下还有一批热中抓权贪财渔色的浮华躁进之徒。开始司马懿和曹爽二人互相尊重,相安无事。后来曹爽经不起手下人的日夜怂恿蛊惑,就逐渐大权独揽,结党营私,对司马懿表尊为太傅,明升暗降,夺其实权。不听司马懿劝说,对蜀兴兵,作威作福。司马懿受到排挤,只好在家闲居。但曹爽心存忌惮,总放心不下,总坐镇京城监视。可是他又太想出城游玩,就派一个心腹上门探风。司马懿早知来人来意,装起了中风,喝药洒了满胸,说活装聋打岔,整个场面活象司马懿在上演独幕话剧,把曹爽派来探看的李胜蒙得一愣一愣,以至于李胜回去汇报时还掉了几滴鳄鱼眼泪。结果曹爽放心大胆地跟随皇帝赴祭高平陵,以至于一败涂地,人头落地。非常有意思,曹操也会装病,而且英雄所装略同,也装中风。曹操小时候游荡成性,喜欢玩狗耍鹰。他叔父向他父亲多次反映。不用说曹操为此没少挨训挨揍。曹操想个孬点。一次看到他叔父远远走来,他突然倒地,口吐白沫,浑身抽搐。叔父惊慌失措赶快报告了曹操父亲。但曹操父子见面又好好人一个。曹父问起,曹操说是叔父不喜欢他而诬陷他。以此,曹叔是报告不灵,放屁不疼,曹操是悠哉游哉,得其所哉。二是大干粗活。一般古今才士不得志之时,或消极怠工,或大发牢骚。当时庞统治耒阳便是如此。老实说,如不是遇上刘备式好领导,实是不明智之举。司马懿就不是这样。曹操猜忌他,让他坐冷板凳,做无权的闲差小官,他不仅毫无怨言,而且干得很起劲,很出色。对分管的具体事务,经常加班加点,通宵不睡完成。对于不该官员干的出力气下等粗活,如割草喂马,打柴放牧,也都亲身主动去做。曹睿生活腐化,拆承露盘,大造营苑,大臣纷纷进谏劝阻。后来唐朝诗人李贺因此写了金铜仙人辞汉歌。司马懿当然也有看法,但不仅不提意见,而且紧跟皇帝不掉队,搬石运土干得欢。曹睿心里肯定十分满意。后来司马懿征伐辽东公孙渊,出发前,忍不住提个“不能并兴”的委婉建议,就这,要不是平时人缘好,中书令孙资、刘放帮忙,差一点成不了托孤重臣。司马懿出大力流大汗大干粗活,不仅仅讨得了领导欢心,更重要的是打消了领导疑心,“由是魏武意遂安”。那时等级森严,尊卑贵贱有别,一般务细者必无大志。所以刘备在许都也担粪浇水种菜迷惑曹操,在新野心烦打毛线受到诸葛亮严厉批评,两军对战曹操大骂刘备“织席贩履小儿”。三是少说为佳。看三国志、晋书、三国演义,常常感到奇怪;司马懿才能远在曹营众谋士之上,但在曹操手下20 年,毫无建树,真乃怪事。现在看这正是司马懿的聪明处,曹操本人有文武雄才,帐下又人才云集,可谓天下无敌。以自己受猜忌之身,没必要再锦上添花,应当少说话,说好话。当时话说多了被曹操杀掉的还真不少。娄子伯多次当众评议曹操一家,崔作为俘虏竟当面批评曹操只问冀州户口不问群众疾苦,都被找茬杀了。至于孔融、祢衡、杨修更是自己找死。不肯违心说好话被杀的更多。最典型的是荀,这个曹营第一谋士第一功臣,因劝曹操不当魏公,也被赐死。司马懿就会说话。孙权上表称臣劝曹操当皇帝,曹操对司马懿等说:“这小子想让我在炉火上难受啊!”司马懿多机警呀,立即意识到一道难题出来了,曹操是在检查大家的政治立场,立即回答:“汉朝的气数要完了,十分天下您有九分,孙权的话是上天和人们的意思呀。您也要像虞舜、夏禹、殷汤、周发那样当仁不让,接受老天的安排吧。”曹操心里肯定像六月天喝冰水般痛快。四是善处关系。曹丕曹植争嗣,朝士也分两派,势成水火。司马懿与陈群、吴质、朱乐为曹丕密友,曹丕非常信服看重司马懿,常为他在曹操面前大说好话。可能私下里司马懿给曹丕出过不少主意,可表面上却不显山不露水。同时,司马懿对曹植也不错。曹丕称帝,吴质恃宠肆行,曾在酒席上斥骂曹真为案板上猪狗肉。而司马懿和曹真是好搭档,互相尊重。四友中吴质骂朱乐,贬陈群,却敬佩司马懿,私下推举司马懿取代陈群。想来司马懿谦虚和气,人人对其有好感。以至于人人推荐成为两度托孤重臣。讨曹爽时,朝臣大多拥戴追随。八善抓机遇如只是一味韬晦,做得再好也只是缩头乌龟,时间长了真成了大傻瓜。司马懿把玩韬晦和抓机遇结合起来,玩韬晦有四策略,抓机遇分四阶段: 曹操时建言,曹丕时露脸,曹睿时大干,曹爽时决战。一、曹操时建言。前文说过,司马懿奉行少说为佳。这种方法含意就是不多说也不当哑巴。有机会是应说话的。晋书·宣帝纪载,此期司马懿建言五次,均涉国家大计,三次采纳,二次不用不用够曹操后悔一辈子的。司马懿当丞相主薄,为曹操管理文书档案印章。跟曹操讨伐张鲁时,他向曹操建言说: 刘备以欺诈和武力俘虏刘璋,蜀人不服气。趁机以取汉中得胜之兵进攻他们,必定瓦解。“因此之势, 易为功力。”曹操疲惫厌战,叹息说:“人不要不知满足啊,刚得到陇,还要得蜀吗?”活学活用了刘秀创造的“得陇望蜀”这个成语,结果失去了一次统一全国的绝好时机。第二次。司马懿认为壮大国力,以食为首,建议曹操“宜且耕且守”。这一次曹操采纳了,“务农积谷、国用丰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都是在关羽水淹七军前后。一次在前,向曹操指出当时的荆州刺史、南乡太守二人不称职,不可使用,恐怕坏了大事。曹操听不进。后来二人果然投降关羽,致曹仁危急万分。一次是曹操在关羽出兵威胁下想迁都黄河以北的时候劝谏曹操沉住气,不要自乱阵脚,稳住神看孙、关相斗好戏。“魏武从之”,事情发展皆如所说,关羽被孙权大将吕蒙擒获。第五次是大战之后,曹操怕孙权借机掳掠人民,想迁移荆州百姓往北,被司马懿谏阻。后来该处百姓安居乐业,成为灭吴的重要基地。二、曹丕时露脸。从前的建言常像漫不经心说的,是为了避免刺激曹操神经而收到相反效果。曹丕既然对自己无限信任,就不必顾忌,要露一鼻子,以引人注目。一次是曹操死于洛阳,朝野畏惧不知所措。司马懿毅然出面当办丧“老总”,稳定了局势。一次是曹丕上台想出政绩,讨论伐蜀问题。众谋士纷言不可。司马懿奋然出列进言:“不趁此时进兵,更待何时!”遂有诸葛亮安居平五路故事。三、曹睿时大干。这时司马懿当上了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进入了领导核心,并且最受信任。没啥说,只有干了。何况曹丕死前还有托孤遗命。这一阶段,在西防守诸葛亮,北方消灭公孙渊,南方打退孙吴兵,忙活得不轻。四、曹爽时决战。曹操、曹丕、曹睿虽然有种种缺点,但都是雄豪聪明之主,方方面面都罩得住。曹芳上台时还是个九岁娃娃,朝政握在司马懿和曹爽手中。开始二人相安无事。曹爽因为父亲曹真和司马懿私交很好,司马懿又功盖朝廷,故常常以后辈子弟身份商量事情。司马懿认为曹爽是皇亲国戚,地位贵重,自己是外姓人,凡事都让曹爽在前。后来曹爽手下人多次进言,曹爽才改变态度,把军权、财权、人权、事权揽于一身,把司马懿的不同意见当耳旁风。司马懿看势头不对,又躺床上中风去了。这样曹氏与司马氏两集团决战势不可免,终于发生了高平陵事变,曹爽等被夷三族。高平陵事件的过程,紧张热烈有趣,三国演义及正史记述详尽,无须再绕舌。高平陵事件的结果,是司马集团全面掌权并不断壮大,曹氏集团成诛戮对象已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从决战双方人员看,曹爽必败无疑。此人无计无勇,不知利用与天子同处的政治优势。下属献策,想一夜还未决断。刀架在脖子上还想当富家翁,没一点政治敏锐性。他重用的人也都不成器。何晏注老庄, 说玄言,但生活中奢侈荒淫。邓更甚,封官许愿。其人把其父的小老婆送上,他居然笑纳。当时也有顺口溜:“以官易妇邓玄茂”、“何邓丁,乱京城”、“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反映了人们的不平。曹氏失败符合社会需要和历史趋势。人民盼望统一,民心即是天意。曹氏集团自曹操死后走向腐化,曹睿达到高峰。严重的腐败“阻碍社会生产的恢复,自然会延迟三国的统一”(范文澜语) 。而司马氏集团治家俭易,谦以对人,施政得体,得到大多数人拥护。取代可能延缓统一的曹氏集团,是顺理成章之事。九家庭婚姻司马懿兄弟八人: 伯达、仲达、叔达、季达、显达、惠达、雅达、幼达。司马防和司马朗死后,很自然就由司马懿接手主持这个大家族。这时家庭空前团结,为了权力这个共同的目标而齐心奋斗。老三司马孚也是个奇特人物,颇有才干,敢说敢为,紧紧团结在二哥这个领导核心周围。办曹操丧事,司马懿是“老总”(方言,指丧主聘请的治丧委员会主任) ,他是“副老总”,弟兄俩一力扶持曹丕循礼接了班。除此之外,据说他还秘密训练大批武装人员。现在沁河口五龙口山上发现的大溶洞,就是司马孚的秘密训练基地。看地图可知,从五龙口沿广利渠、济水顺流而下,直达司马老家,向西可涉孟津渡,向南少说也有两条航线涉河至南岸,兵力集中很容易。此事如确,伐曹爽一役中,司马孚起了不小作用。但是他不赞成侄子们大杀曹氏的做法。曹髦被司马昭杀死,他枕尸于股大哭; 曹奂被废,他执手流涕相送。死时遗言墓碑要写上自己是“大魏纯臣”。司马师兄弟也不简单。花花公子何晏目空一切却很服气司马师,说他洞幽知微。弟兄俩是其父的绝好帮手。史载司马师暗地养武功好手三千人,平日散在民间,打曹爽时一朝毕集,大家都不知来自何处。组织协调能力极强。温县招贤乡一带是平原,早听老人们说有司马懿藏兵洞,近年果真被发现,是不是司马师的杰作?可惜未到实地看过。司马懿有四位夫人,九个儿子。九个儿子中他最喜欢老大老二司马师和司马昭,四位夫人中最烦俩宝贝儿子的生母大夫人张皇后(孙子追封) 。十任人评说一般讲史, 常说五言诗:“夏商周秦汉, 唐宋元明清。”其实不计分裂时期,以天下一统为标准,应当说:“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加上晋、隋才全面。两晋前后共155 年,是个历时不短的王朝,而司马懿可以说是晋王朝的实际奠基人。他以他的谋略才干和极大努力,创建了极盛功勋,奠定了司马氏集团在魏国朝野不可动摇的地位。他以正确的治国方略,进一步巩固发展了曹操打下的北方雄厚的实力基础,为全国统一积蓄了充分的财力和物力。他以明确的战略指导思想,对付西蜀和孙吴的进攻,卓有成效地保证了内外安定。这样一个杰出的人物,予以漠视、轻视实在是不公正的。关于曹操,很多人为他做翻案文章,至今基本上翻出个眉目了,翻出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共识。非常可惜,我们的古代焦作老乡司马懿还没有得到这种待遇。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不是提不起印象浅,就是不能提印象坏。实际上这个人很值得研究。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 里面有邺中歌一首诗,感叹曹操。词意重沓,不算好诗。但末两句直白意深:“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这句诗小时读过,至今不忘。现借其诗末字与韵脚,戏和一首诗作为结束语:清风岭交二渎水,定有异人从此起。生逢乱世有雄心,一门豪杰父与子。奇谋大志蕴胸中,亲履刍荛人眼底。养性谦恭广结人,暂行韬晦存此身。低眉俯首无豪气,混同愚氓为一群。清风岭北望太行,邙山河南相低昂。后人轻诋讥篡逆,此地安不出帝王。平生不解儿女鸣,入眼坎坷万里平。不涉风流嬉无益,英雄无奈如无情。呜乎! 古人做事无巨细,随时俯仰皆有意。今人谩论冢中人,冢中笑咱冒傻气。附原诗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父与子。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请祷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呜乎,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司马懿的韬光养晦的智慧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另外该出手时就出手,以待时机.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