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共10页).docx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目 录摘要1一、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简述1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 (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2 1、会计师事务所股权结构不合理2 2、会计师事务所缺乏合理的利润分配制度2 3、未处理好“人合”和“资合”的冲突,缺乏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3 4、风险意识薄弱、质量控制流于形式3 (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问题的成因分析3 1、受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限制3 2、事务所内部各利益主体追求高收益的结果3 3、低价竞争造成业务质量降低和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4三、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改进与完善的对策4 (一)采用以绩效为基础的利润分配制度并健全激励机制4 (二)加强事务所质量控制建设4 1、建立注册会计师业务质量评比制度4 2、完善三级复核制度,加强执行力度5 3、建立技术支持委员会,提高业务质量5 (三)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5 1、完善会计师事务所权力制衡和约束机制5 2、设置技术专业股,留住优秀人才6 3、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减少各方矛盾6(四)建立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7四、研究结论7参考文献8专心-专注-专业摘要: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定心丸,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我经济政策目标买现的质量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货款业务的增多,商业银行目前的管理机制无法有效的控制不良货款比例的上升,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货款形成的原因及应对对策。首先,本文概述了商业银行的概念、特征及分类;其次,分析了商业银行不良货款现状和商业银行不良货款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几点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货款的对策。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货款;成因及对策一、商业银行概述1.概念。商业银行的英文名为Commercial Bank,它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商业银行是一个中介机构,其经营对象是金融资产;第二,商业银行的经营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第三,只有商业银行能够提供“银行货币”。综合而言,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业务包括工商业存、放款,它是经营货币的企业,获取利润是该企业的最终经营目的。2.特征。()l商业银行与其它工商企业一样,以盈利为目的,自负盈亏。(2)商业银行与其它工商企业一样,有自身的特殊性。工商企业所经营的商品是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的。而商业银行所经营的商品是金融资产,其本身是无形。由于商业银行本身的特殊性又被称为金融企业。3.分类。目前,我国银行体系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其中,商业银行包括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外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主要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两种类型的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资产和承揽的业务占我国商业银行的比重很大。二、不良贷款界限不良贷款即有问题的贷款,是指借款人不能够按照之前的贷款合同正常对商业银行偿还本金与利息。具体而言,不良贷款一般包括呆帐贷款、呆滞贷款和逾期贷款三类。呆账贷款是指是指借款人宣告破产,清偿之后,能无法还清的贷款。呆滞贷款一般是指逾期2年及2年以上仍无法偿还的贷款。逾期贷款是指超过规定期限无法偿还的贷款。三、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从国家权威机构公布的资料分析,我国目前银行业不良贷款有以下特点。1.不良贷款总量巨大,并且呈现增长速度。我国商业银行截止2014第一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6461亿元、比年初增长541亿元,增长4%,不良贷款占1.04%,达到最近几年最高,五大银行中农行和交行均超过均值,建行第一季度增长金额高达55亿元。2.不良贷款种类集中,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比重大。我国商业银行最近三年不良贷款中可疑类和损失类基本占了每个季度贷款总额的3/4左右。3.不良贷款现在集中在广大商业银行,其中主要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所占比重很高。据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国内主要商业银行中不良贷款余额占不良贷款的90%左右。三、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1.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额庞大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中国金融监管当局也一直在采取种种措施来降低中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国家先后组建了东方、信达、长城和华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近1.4万亿元的银行不良债权剥离和转移到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尽管如此,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仍在不断增加,不良贷款比率仍然很高。关于中国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的统计,截止2007年12月末,中国商业银行(主要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下同)本外币贷款余额为人民币27.8万亿元,其中归类为“不良贷款”的余额为1.2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6.7%,其中,实际已形成的损失(归为“损失类”,即贷款无法收回)的贷款余额约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9%左右(大约0.6万亿元)。国有商业银行的问题尤其严重:截至2007年末,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仍然有11,149.5亿元,占所有不良贷款额的比重高达87.9%。(见图1,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2007年)2.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结构更加严峻不良贷款的情况在2003-2005年的情况是逐年改善的,“损失类”,“可疑类”不良贷款的绝对金额在不断下降。但是,从2006年开始,不良贷款的情况又开始恶化。截止2007年底,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中,“损失类”不良贷款的比例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可疑类”不良贷款的金额也居高不下,数据显示不良贷款的收回和盘活的难度在不断加大。(见图2,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2003-2007年)3.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表现形式更加复杂随着业务的发展,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不仅仅表现在表内业务的长短期贷款上,表外业务如银行承兑汇票、担保、信用证垫款等中间业务所包含的信贷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同时,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外币不良贷款余额也一直居高不下。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引发挤兑商业银行的事件也有发生。海南发展银行倒闭后,郑州市商业银行、威海市商业银行、汕头市商业银行、北海市城市信用社、河南长葛市城市信用社、贵阳红枫城市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也相继发生过挤兑商业银行的事件。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1.商业银行目前货款规模。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以融资为主要经营模式的企业越来越多,推动了金融机构货款规模的扩张,根据有关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调查,2012年上半年末与2011年末,境内工商银行分行的人民币贷款比例增长了6.4%,其中,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以及一些新兴产业的贷款比例上升了48%,促进了我国整体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同时,工商银行也加大了微型企业和个人信贷的投放,其投放比例增加17%。2.商业银行不良货款比例。商业银行按照贷款人的偿债能力和风险程度将贷款分为五级,即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其中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为不良贷款,“不良”程度最轻的贷款是次级贷款。关注贷款是指借款人目前还具有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但其自身还存在一些对偿还不利的的影响因素,如果这些因素影响扩大,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将会受到影响,银行也会因此受到威胁,关注贷款有可能发展成为不良贷款;次级贷款是批贷款人偿还能力明显出现问题,完全无法依靠正常的营业收入足额偿还借款本息,即便通过担保,也有可能无法偿还本息。3.商业银行不良货款结构不容乐观。根据有关调查数据资料的分析,2007年到2011年期间,不良贷款泊余额和比率都呈现了下降的趋势,说明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情况正在不断的改善。但是,从整体来看,201。年开始,损失货款余额和可疑货款金额有上升的趋势,不良贷款有恶化的预兆,这说明不良贷款的收回和盘活率都有所下降,进一步化解不良贷款的难度也越来越大。4.商业银行不良货款形式复杂。随着社会企业经营项目和经营模式的不断变化,我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也在不断的发展,从过去的单一的授信信贷业务逐渐向银行承兑汇票和信用证垫款等表外贷款业务发展。这些业务的开展虽然增加了企业的贷款业务量,但同时,也提高了银行信贷风险出现的几率。不良贷款出现的可能性不再只有授信贷款业务才能发生,其它业务领域也将会涉及。由于业务品种的多样化,使商业银行面对的不良贷款形式也变得复杂化。四、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金融企业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我国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却不同有以下几方面。1.政府不合理干预。主政府不合理干涉导致信贷活动不能正常运行,经济金融市场混乱,存在潜在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或地方要求商业银行根据国家意愿进行贷款,一是有要求银行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发展。2.法律不健全,执法不严。()l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不够明确,且缺乏相关法律保障,监督机构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对金融市场了解甚少,信贷管理水平落后,无法与国际金融接轨。(2)执法不严。执法部门在执行过程中,有的地方实行地方保护主义,相关部门对执法过程进行干预,影响了公正;有的部门存在着不按照法律执行、不严格执法等情形,致使国有银行无法维权。3.企业盲目投资。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顾自身经营状况和承受能力,盲目进行投资,从而造成了不断加大的负面效应。很多企业经常通过一些关系从商业银行里获取贷款,但是后面又没有资金了,再继续贷款,这样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一旦无法及时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这将危及到企业的正常运行,也使得银行可能无法收回贷款。另外,由于企业没有对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管理,使得无法达到预期的收益率,甚至发生亏损的现象,无法保证偿债能力,促使增加的贷款形成为不良资产,贷款有继续增加的趋势。4.缺乏有效金融监管机构。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监管机构很少且大部分只是规范化监管,基本不进行风险性管理。规范化监管对市场反应不敏感,实施措施常常滞后,不能有效防范风险;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督力度不强,对相关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不够重视,大多时候只是停留在外部监管,尤其是没有明确商业银行相关部门职责,以及对其职责实施情况没有进行有效监督;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监管的方式主要是现场检查,相关监管人员仅仅按照上级要求,进行检查工作和报表统计,走的是“流水线,“形式化”,缺乏有效性和防范性;金融监管机构队伍中,一些工作人员素质水平不高也导致很多问题。四、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1.商业银行承担的历史包袱较沉重。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由于自身机制的原因在市场的竞争处于劣势,亏损态势逐年扩大。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有企业的经营亏损大部分由政府来填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政府财政补贴逐渐转变为银行贷款,国有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由于银行贷款接替。2.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效率较低。商业银行处理经营过程中各级人员关系的结构是通过制度安排来处理的,这种单一的处理方式使其缺乏了一定的灵活性与能动性,导致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效率低下。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所有者抽象;第二,相关激励约束机制有效性差;第三,进入和退出市场交易产生障碍;第四,债权陷入软约束状态。3.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不够严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原则包括三个,即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贷款人必须遵循银行的内部贷款程序,在贷款前必须做好贷款前检查、贷款时审查和贷款后监测。但大多贷款人只看重本企业的丰厚的利润,而忽视了这些表面化的程序,银行信贷人员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拉存款和维护客户上面,只保证了贷款的数量,而忘记了贷款质量的重要性,导致不良贷款的比率越来越高。4.商业银行缺乏货款管理的风险意识和防范措施。加强商业银行对贷款管理的关键是缓解和控制不良贷款。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信息管理较薄弱;第二,我国商业银行缺乏不同类型贷款定量评估标准。四、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是由内因和外因组成的,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商业银行外部的原因。1.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原因。1.1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出现的疏漏。商业银行所经营的原则为: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在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下,贷款人员也必须遵循银行内部的贷款程序,要做到贷前检查、贷时审查、贷后监测。但是不少贷款人员只看重自己所要的丰厚利润,而将这些程序过于表面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如何拉存款和维护客户之间的关系,这样所得到就是贷款的数量,然而质量却没有得到一定的保障。在贷款程序阶段里,商业银行也没有对贷款过程进行严格的风险监测,这就更加促使不良贷款的攀升。1.2信贷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工作责任感不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商业银行内部的信贷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不论是从业务方面还是道德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在业务素质方面上,信贷人员所具有的知识面不够广,创新能力的意识偏弱,对信贷的敏感性不够,总体应对能力不强;在道德素质方面上,信贷经营主动性和责任感不强,服务意识差,组织纪律性不高等。2.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原因。2.1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的行政干预。地方政府新修项目所需要的资金大多数都依靠于银行贷款,在地方政府作保证的前提下,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要给予新修项目贷款,但未必考虑贷款的后果。如果项目一旦失败,政府不能及时还款,发生信用危机,并且地方政府贷款不可能是一笔小数目,这就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国有企业负债依靠于商业银行,这是形成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地方政府的主要收人都离不开国有企业,并且它还承担着就业、养老金等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一旦国有企业倒闭,那么地方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地方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预,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却助长了国有企业只靠贷款解决问题或逃废债权务的行为,这又使不良贷款得到增加。2.2金融法律法规执法力度不强。近几年,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背后的执法力度却让我们不得不怀疑,地方银行把法律法规形式化,执法意识较偏弱,责任感不强,不能实际合理地运用金融法律法规,同时对金融法律法规的概念慢慢地淡薄,这就必然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内部结构调整,并且银行的资产质量和利润率都会降低。2.3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强。在我国,监管部门不仅缺少现代化的监管手段,并且监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或责任感不强,知情不报,这些必然导致监管部门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作用。五、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对策1.深化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明确银行和企业之间权力与责任,设置风险预测机构,进行商业银行现代化制度建设,逐渐消除官商作风以及政府过度干涉,与国际金融体系接轨,建立政企独立、权责分明的金融环境。2.完善法律制度。主要可以从三方面完善法律法规:(1).建立信用立法制度,对失信行为加大惩罚力度。(2).严格执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法律法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3).加强对银行与企业相关人员法律意识,使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律办事。3.完善信货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授信管理水平,构建风险预测体系。针对信贷过程中的三个环节进行独立管理,确保各个阶段互不影响,强化信贷前的项目评估、信贷中规范化及信贷后监督跟踪管理,实施多种有效方法,降低信贷风险。此外,还需要建立激励监督机构,对相关信贷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加大对责任人员监督力度,增强人员自我约束意识和风险意识,提高不良信贷洞察能力。4.防范和化解企业不良资产。现阶段还需要对我国的企业产权进行改革,加强构建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同时增强研发力度,更换产品设备,发展优良经济市场,增加企业股权融资比重。五、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对策1.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货款比例。在实际工作中信贷人员应当充分、全面和客观的做好贷款前调查;强化贷款中各个审查阶段的评估工作,提高相关评估技术和放贷质量;及时做好贷款后续监控、评估工作,确保信贷风险控制工作的有效实施。2.规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在实施信贷操作任务时,必须严格遵守商业银行贷款程序,做好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在执行贷款程序之前,信贷人员应该对借款人员进行严格的,5C”审查,即品德审查、能力审查、资本审查、担保审查、经营状况审查。审查时如果发现异常,信贷人员应该及时终止贷款人申请的贷款;在放贷之后,商业银行应该时时注重事中控制,跟踪监测信贷风险,一旦发现贷款人员虚报贷款用途或隐瞒借款重要事实,对于日后收回贷款的可能性十分严重,应立即停止发放贷款,终止贷款合同;在贷款期已满时,发现贷款人无法按时还清贷款时,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必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尽量减少银行的经济损失。3.完善商业银行信货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健全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可以有效的抵御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我国商业银行要付出实际行动,依法按章办事,严厉打击各种金融犯罪活动,从源头治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4.商业银行应及时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商业银行应该通过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来弥补漏洞,在做信贷业务时综合客户个人信用信息,详细审查申请人资料,尽量减少不良贷款人员业务的产生,为企业减少信贷业务风险。三、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对策1.建立并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内部控制制度。在进行银行信贷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严格遵循贷款的程序: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与事后补救。在履行贷款程序之前,需对借款人进行“SC”严格地审查,包括品德、能力、资本、担保、经营状况。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终止贷款。在贷款发放之后,商业银行要重视事中控制,对信贷风险进行跟踪监测,一旦借款人虚报借款用途或隐瞒了重要事实,收回贷款受到严重影响,要立即停止对其发放贷款,终止合同。最后一环节是事后补救,贷款期限已满,借款人却不能按时还本利息,商业银行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对借款人采取措施尽最大可能减少经济损失。这样,这三个环节可有效降低银行损失,是商业银行减少不良贷款所必不可少的。2.提高风险管理文化和信贷人员的整体素质。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业绩观的前提,并坚持“审慎经营”的原则下,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端正每位人员的风险理念,不断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并有能力管控信贷风险。在业务能力培训方面,不仅要对政策、法律、专业等常规培训,而且要进行产品、技能培训,不断扩充他们的知识面,掌握足够多的知识迎接这个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在职业道德方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归属感及集体感,激发积极性与创造性,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3.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第一,引导地方政府建立并完善相对应的不良贷款处置市场的政策法规,提高处置和防范不良贷款效率;第二,配合地方政府加强信用环境的建设,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得到地方政府在资产重组、债转股、置换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第三,呼吁地方政府能建立不良资产中介服务的市场,对其进行评估、估价、拍卖等,充分发挥政府所特有的行政资源。4.完善和加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法律法规机制。当一个国家拥有了健全的银行信贷风险法律控制机制时,那么为抵御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安全力量作出了坚强的后盾。因此,我国不仅要不断完善银行信贷风险法律控制机制,还要付出实际行动,要依法办事,严格执法,严厉打击金融犯罪活动,从源头治理。5政府部门要发挥引导,长期建立监测机制。银监会应发挥自身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作用,严格监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增强商业银行检测和控制风险等,能够指引商业银行健康发展。同时需要政府部门长期建立监测机制,防微杜渐,以帮助商业银行最大限度的降低信贷资产风险。五、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对策如上所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在于银行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产权约束的缺位;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样主是归因于制度性因素。总而言之,这些原因主要都是内部性的。对于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是否可以借助外部力量来加强风险管理呢?以下笔者试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1.建立完善的信用违约数据库采集与使用征信数据是建立信用违约数据库的关键。有了信用违约数据库,就能测算出各个风险度借款企业的平均违约率和违约成本,从而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恰当的利率定价可以有效的对风险损失进行补偿,而测算不同的风险度有助于商业银行对不同违约率的企业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从而有效地管理不良贷款。一般来说,采集和使用的信息包括借款企业在各个商业银行的借贷信息以及她们在政府相关机构的公开记录等等。显然,如果各家商业银行能够共享各自的信用违约数据库,就能够有效地克服中国商业银行内在的制度性缺陷,大大降低违约企业所造成的不良贷款。2.促进资信评估机构做大做强不同的信用评级可以反映不同借款企业的违约率。资信评估机构的收入来源于购买信用评级报告的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的收入则来源于优质的贷款。因此,资信评估机构和商业银行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借助外部的资信评估机构,可以有效地克服中国商业银行自身固有的缺陷,加强对不良贷款的风险管理。通过对资信评估机构的评级结果的违约率等指标的审查,一方面鼓励那些经营良好,评级质量高的资信评估机构尽快做大做强(可以收购差的评级机构),成为大型评级公司;一方面对违规操作,评级结果失真的资信评估机构,降低其自身信用等级乃至取消其评级业务的资格;这样一来,就能确保信用评级市场的是建立在较高质量的评级基础上。3.加强社会信用惩戒机制提高社会的信用违约成本,有助于加强信贷市场对信用的意识。要想提高社会的信用违约成本,关键是对违约行为有足够的惩罚力度。在西方国家,信用制度已经比较健全了。如果谁在信用档案中有不良记录,借款企业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一些国家规定:如果借款企业7天不还款,监管机构就可以宣布该借款企业破产。然而,目前中国对违约行为的惩罚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都不足以将失信成本提高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程度。在逃废债务的案件中,债权人基本上都打赢了官司,但最终往往只得到很小一部分的赔偿。有鉴于此,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失信违约行为的处罚力度,比如对于恶意逃废债行为,不仅要全额还债还要加罚重息等措施,达到足够的惩戒力度。同时,还要严格执法,把所立法律法规落到实处,防止“法律白条”的情况,对各种失信违约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督促借款企业培养良好的信用意识,自觉按时地还本付息,中国商业银行的利益也才真正地有了保证。六、展望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是深化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首要解决的难题,直接影响着我国银行的稳健持续发展,影响着整个经济金融市场正常运转。伴随着改革开放,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将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通过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和对策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信贷问题提供一些有益建议,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不容乐观,需要加大重视力度,需要实行科学可行措施,立刻行动起来。在充分了解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前提下,除了深化传统行之有效的方法之外,还应根据我国国情与经济金融市场实际发展现状,不但探索新道路新方法,把各种不同的不良贷款相互结合起来,加大立法力度,从而保证我国商业银行与企业持续稳健的发展,为我国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经济市场氛围,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六、总结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是改革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商业银行应该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金融行业的发展变化,及时探索新的化解不良贷款的措施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