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饮食文化(共3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汉字与饮食文化语言文字的历史与文化大抵是相辅而行的。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之间相互依存。汉字积淀着中国文化的结晶,中国文化也靠着汉字的记录流传得更为久远。人类是与饮食共存的,但饮食进入文化范畴,应从熟食开始。礼记·曲礼说:“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播,以烹,以炙,以为醛酪。”这一记载,反映了中原由野蛮到文化的过程。以汉字与烹食文化的关系为例,可以看出,汉字在以下五个方面携带着烹食文化的信息:分析汉字的形体,并结合古代文献,可以很好的阐述中国古代饮食制作文化。“民以食为天”,悠悠万事,唯食为大。所以饮食文化当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尽管古代的百姓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计,但饮食制作文化已经萌芽、形成,我们可以从一些汉字的形体及有关说解来了解这一点。从汉字看古代的饮食制作文化。(一)臼、杵、舂、碓臼:古代人们为谷物脱皮去壳的一种工具。形状类似于今天人们捣蒜泥的蒜罐。从说文:“臼,舂臼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象形,中像米也。”可以得出“臼”确是为谷物去壳的工具。杵:为谷物去壳的与“臼”相配的一种工具,形状类似棒槌。木杵、地臼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对饮食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舂:是指用“杵、臼”捣谷物时的动作,会意字。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米。药。 通过“杵、臼、舂”这三个字,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为谷物去壳脱皮的意识,而且还发明了实用的工具,这是文明的表现。后来又把这种工具改进成“碓”,是由臼、杵改进而成的一种半机械性的工具,碓的发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劳动的强度,提高了生产力,为饮食制作文化的发展又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上的几个字都属于饮食制作中的加工工具类。这些工具的使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智慧。(二)釜、鼎、甑釜:(形声。从金省,父声。本义:古炊器。敛口圜底,或有二耳。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盛行于汉代。有铁制的,也有铜或陶制的)。三国曹植曾在七步诗中用到此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又如:釜中生鱼(釜鱼甑尘,釜中已生出鱼来。谓生活清贫,断炊已久);釜鱼假息(比喻不能久存);釜底游魂(比喻行将灭亡、苟延残喘的人);釜鬲(陶制炊器)。鼎:象形字。“鼎”的形制一般为三足两耳腹很大,主要用来煮肉食。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青铜鼎(古代器具,用于祭祀等),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鼎彝俅,迎神圭璧收。甑: 形声。从瓦,曾声。从瓦,表示是陶制品。本义:古代炊具,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放在鬲上蒸煮食物。甑,甗也。说文以上釜、鼎、甑都属于饮食制作中的炊具类。是蒸煮用具,这时候的人民,已经开始追求饮食的精致了,特别是甑的发明,纯粹水煮的的食物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口感的更好追求,出现了甑,用来蒸食材,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又一重要发明创造。“甑”以双层命名, 碗”以凹曲命名,“盘”以圆转命名这些都反映人对这些事物的观察。(三)煮、蒸、炙、炮煮: 形声。从火,者声。本义:把东西放在有水的锅里加热使熟。东煮海水为盐。汉书古代较早的饮食制作手段。“煮”作为饮食制作手段与古代的炊具密切相关,甑出现之前,在制作饮食时,百姓阶层用釜,在贵族阶层用鼎,都只有用“煮”这一办法。蒸:折麻中榦也。从艸烝聲。蒸或省火。煑仍切是比“煮”出现稍晚的一种饮食制作工艺,从火丞声。“蒸”作为一种工艺,它至少需要两种炊具,一是甑,二是放置甑的釜之类的炊具。甑主要是用来蒸米饭等食物,釜用来煮汤菜,从而可以把主、副食分开,改变了以前一锅炖的历史,所以炊具甑和工艺蒸在饮食制作文化中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炙: 从肉从火。小篆字形,肉在火上烤。本义: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说文。按,炮当作灼。炮: 从火,包声,薄交切,平肴,并。连皮毛一起烤炙的全肉。字形采用“火”作边旁,“包”是声旁。 毛炙肉也。说文。 煮、蒸、炙、炮是基本的几种食物制作方法,即使是现在,现代人也在使用,是人类制作食物的重要方式,而这几种都是熟食的制作方法,但方法还比较原始,只到出现烹调的制作方式。汉字的演进,受着文化的制约,如烹” ,象宗庙之形,本义是进献祭物。汉代以后,这个字逐渐分化为音义不同又互有联系的字:享献”与“烹饪”用字的同源,并不是这两个意义在逻辑上的相通,而只是因为某种文化现象而相关。汉字中反映饮食制作文化的字还有很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饮食制作文化历史非常悠久,而且具有不断进步的特点。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自然也是饮食制作文化的载体。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