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应急机制研究结题报告.pdf
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应急机制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简介】 梨树县郭家店镇第二中学郭丽的 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应急机制研究 于 2015年 10 月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为“十三五” 规划课题( 立项编号为 D/2011/02/443) 。一、研究背景及课题的提出林德曼于 1944年最早提出了“心理危机”这一概念;1954 年, 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20 世纪 70 年代初 , 心理危机干预已正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课题。迄今为止, 发展出很多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20世纪 80 年代, “心理危机”这一概念逐渐引入我国。1992 年 12 月, 在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讨论会;1994 年,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成立 , 国内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正式进入起步阶段。但其时的研究还停留在对国外理论进行综述和概括的层面。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 , 既要面对来自生理、 心理、环境的重大变化 , 又要承受更多的来自于学业、人际关系、家庭等方面的压力, 容易产生各种问题。如社交恐怖症 , 焦虑症 , 强迫症、抑郁症等 , 严重者还会悲观厌世、出现轻生念头。近几年来, 学生因为心理危机而造成的恶性案例不绝于耳。目前至少有 16.%的青少年学生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问题,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 患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呈快速上升趋势。此外, 由于学校生活的集群性和群体构成的同质性, 发生在学校领域的心理危机往往更具有传染性 , 很容易带来整个校园的混乱。中学生心理危机已成为一个不得不关注的紧迫问题, 为了防止突发事故的发生,必须实行科学性和强制性的干预 , 还必须建立一整套应急机制。 研究青少年学生面临的压力状况, 指导和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与心理压力有关的各种问题, 这对于维护与增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课题的界定 1、危机 : 是一种认识 , 是个体认识到某一事件或境遇,是个人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 , 超过了自己的应对能力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2、心理危机 : 是人们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遭遇( 意外伤害、亲人死亡、学习成绩下降、重要考试失败、 人际关系紧张等 )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 是一种严重的应激反应。 3、危机干预 : 心理学领域中 , 危机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体采取明确有效措施 , 使之最终战胜危机 , 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 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 , 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危机的成功解决有利于维护与增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 成为人生的宝贵经验和积极向上的动力。 4、应急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指部学校建立专门的常设机构,通过有效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现有教育、治疗、安全等资源进行预防和控制学生心里突发事件而形成的一整套机制的总和。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 现代心理危机干预之父caplan 认为, 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景超过了他的能力时 , 这个人就会产生心理困扰, 但这种心理失衡状态或出现的心理危机是暂时的, 只要帮助当事人建立起足以克服困难处境的支持系统, 他们就能走出心理危机。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5 页 - - - - - - - - - - 2、精神医学认为,心理危机干预是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 , 帮其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 使之尽快摆脱困难、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 3、运用心理学认为, 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 心理辅导老师可以通过倾听、提问等直接有效的方法, 使来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发生的困境 , 从而拥有一个正常的行为表现和良好的情绪平衡。 4、危机干预模式理论提出:心理危机干预常用的理论模式有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和社会资源工程等四种。平衡模式认为, 危机中的人通常处在一种心理或情绪的失衡状态, 原有的应付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需要 , 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认知模式认为危机来源于对生活困难和创伤的错误思维和信念, 通过改变思维方式、特别是改变非理性的认知和自我否定 , 人们就能够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人是遗传和环境学习交互作用的产物, 危机是由心理、社会或环境因素引起的 , 因此引导人们从心理、社会和环境三个范畴来寻找危机干预的策略。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中学生心理压力基本状况研究。 2、中学生心理压力源、心理危机诱因及其结构调查研究。 3、中学生心理危机表现形式、特征、成因及隐性和显性危害的个案研究。 4、中学生应对心理压力方式、差异以及干预情报的收集与分析。 5、教育行政、教师辅导、家长关心、社会救助和学生自省等不同层面, 对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内容、原则、策略的研究。 6、心理干预效果的评估研究。五、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 1、了解中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 2、建立中学生群体、个体心理危机的一般应对方式和常规求助模式, 3、制定应对中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干预策略; 4、建立中学生群体、个体心理危机负面后果的应急干预机制; 5、构建中学生心里危机干预效果的评估系统。六、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运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和应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资料, 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形成本课题研究思路课题。 2、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电子表格自测等方式对学生心里危机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分析。 3、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游戏中的活动表现 , 了解存在的问题 ; 通过每一个班级配备的心理联络员和学生平等的零距离接触 , 得到的私下的言行 , 归类总结以后 , 将掌握比较详实的感性材料, 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分析与研究。 4、对比法分类建立基础档案 , 定期分析其表现。对比个体学生的前后表现 , 对比同类学生的不同反应 , 通过各类活动对比学生的行为, 以及通过教育者实施干预前后或不同学生发生的变化 , 得出准确的结论 , 优选、调整、运用更加科学的干预措施,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5 页 - - - - - - - - - - 为今后工作积累经验。 5、个案研究法旨在通过对学生个性心理的观察、监控、研究、矫正, 调整学生的健康心理状态, 使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对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的过程以及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进行研究, 进行跟踪分析 , 于个性中寻求共性 , 于特殊中总结一般, 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典型的事实例证。 6、经验总结法对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一些成功的经验及时积累总结, 对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应急机制进行概括、总结。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6年 1 月)(1)做好课题的调查摸底工作,了解中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成因、危害及目前预防、干预的具体手段、措施,为课题研究做好准备。(2)确定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与实施计划。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 2 月 2016 年 10 月)(1)通过实验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深入剖析危机的成因、表现、危害,提出预防与干预的原则、措施、方法和策略,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不断修正、 丰富和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形成基本操作系统。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论证课题研究内容的科学性, 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同时搞好本课题的查新工作,了解当前国内外、 省内外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为本研究积累理论材料。(2)修改、完善课题设计。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16年 11 月2016 年 12 月)(1)及时总结实验与研究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实验成果,分析实验与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偏差,按实验目标及时修改实验方案,完善实验设计。(2)撰写论文、总结材料。(3)建立一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科研、善钻研的研究队伍。(4)采取边研究、边总结、边出成果的研究策略,并申请专家结题。八、课题研究的实践成果( 一) 建立了防范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网络体系。网络体系 : 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 心理联络员 ) 家长。危机的发生是有征兆的, 而且是可以识别和预测的, 其中包括对易感人群的高度关注和对于危机的识别。学生若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则罹患心理危机的可能性较大 : 重大丧失 ( 如亲近的人死亡、人际关系破裂、考试失败等) 后出现异常表现; 遭受严重突发事件的刺激后有异常反应; 明确或间接表露自己感到痛苦、抑郁、无望、无价值甚至流露出死亡的意图; 孤僻、人际关系恶化 ; 物质滥用量加大 ;易激惹、与人敌对 ; 持续不断的悲伤或焦虑 ; 依赖性加大 ; 出现自毁性或攻击性行为; 日常学习、生活状况出现明显的负性改变。我们通过建立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 ( 心理联络员 ) 家长“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网络体系”, 随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 , 以了解危机发生的征兆 , 抓好危机的预防这一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 把即将发生的危机遏制在萌芽状态, 把心理危机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 ( 二) 形成了中学生心理危机教育干预的基本模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教育主要包括挫折教育、自我完善教育、 危机识别和应对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3 页,共 5 页 - - - - - - - - - - 知识教育等方面。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心理联络员, 将这些知识加以普及渗透。1、通识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危机认知教育, 使其了解什么是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的成因和表现, 学生中比较常见的心理危机等基本常识; 使学生明确心理危机的产生并不都是病态的表现 , 正常人在外来强烈和持久的刺激下也会陷入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可以识别 , 也是可以得到预防和治疗的, 对于学生心理危机的防治, 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2、自我完善模式自我完善教育包括自我意识的完善和自我人格的完善, 主要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教育 , 包括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 主要有自己的存在, 自己的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3、适应提高模式帮助学生明确适应能力的重要性, 以及适应能力的提高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帮助他们分析学生中常见的适应不良现象及其负面影响, 使学生明确外部环境对他们所提出的挑战 , 引导他们学习适应、 生存与发展的技能 , 提高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4、挫折考验模式帮助学生理解挫折 , 了解人生道路是由主客观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由于外部环境和主观努力等因素的变化, 人生结局、人生境遇必然会出现顺境和逆境, 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如何对待逆境、挫折, 为他们提供可借鉴的技法。5、意志优化模式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正确的认识, 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 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 善于明辨是非 , 克服困难 , 排除干扰、坚持不懈的奋斗 ; 自觉抵制诱惑 ,保持对自我行为的控制能力。 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可以增强克服消极情感的控制力, 保持心理健康 , 使自己乐观、勇敢、有效的面对困难与危机, 摒除失望、忧郁与退缩 , 做身心健康的人。( 三) 构建了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基本操作策略。1、文化建设策略学校文化通过特定环境的熏陶和渗透形成这一环境中人们共同的价值标准、信念追求、 社会心理和行为模式。 我们通过学生的“心理联络手册”、校园板报等, 向学生传递心理优化和审美修养, 使人身心愉悦 , 积极向上 ,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影响 , 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 , 特别是在对各种文化进行批判吸纳的过程中 , 积极吸收新鲜合理的文化观念, 调整以自我为中心的关系世界的和谐, 自我协调、化解、消除与外界文化价值的冲突而导致的心理危机。2、学科渗透策略课堂教学是实施危机预防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以心理健康及心理危机知识的传授、心理品质和意志力的培养、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辅导等内容为主, 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心理、明确自我人生价值观, 学习危机应对技巧, 自觉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通过研究 , 不仅帮助教师探索学生心理危机的一般规律, 还掌握一定的干预方法, 优化教学过程 , 使心理干预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使学生热爱学习、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能够体验到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使学生拥有一个健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4 页,共 5 页 - - - - - - - - - - 康的心态 , 促进学生身心朝更加健康方向发展。与此同时 , 危机预防教育的阵地应从课堂向课外延伸, 通过课外活动(团体辅导、个体咨询、参观、志愿服务、心理沙龙、心理剧场、影视等)的实施, 打破课堂教学在时间、 空间、形式上的局限性 , 增强危机预防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各种课外活动的开展 , 为学生走向社会、接触自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便于学生进行独立探索、自我发现和自我教育 , 使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3、家庭影响策略构建家庭教育是学生心危机干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举办系列心理教育讲座对家长进行培训, 帮助家长分析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以及应激源、家庭教育误区、传播先进的教育方式, 给学生和家长提供客观、 理智认识事物的各种观念、 角度和方法, 使得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有足够的认识 , 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 , 为孩子心理健康创设和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成长氛围。4、心理咨询模式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的有利条件, 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早干预,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咨询服务 , 对每一个学生在心理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进行咨询、分析、指导。迄今为止 , 心理咨询室已接待学生及其家长数百人次, 有效发挥了心理干预的积极作用。九、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1、结题报告。2、论文 :浅议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与应对十、课题研究思考与展望1、有关生命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反思还处于初级阶段, 未能及时总结与提炼。2、 学校在心理危机实践研究活动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但活动与活动之间未能有效整合。3、作为一名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让每一个孩子快乐的、 有尊严的生活学习是每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 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还是未能自觉渗透生命教育的意识 ,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编制主题活动方案还未能成为一种自觉行为。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5 页,共 5 页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