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共4页).docx
-
资源ID:13962684
资源大小:18.18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儿科-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共4页).docx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1)起病时可有发热,12天后以耳垂为中心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有痛感及弹性感,通常先见于一侧,然后见于另一侧。(2)腮腺管口或可见红肿。腮腺肿胀约持续45天开始消退,整个病程约12周。(3)病前有痄腮接触史。(4)血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稍有增高或降低,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加。(5)并发脑膜炎或脑炎者,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氯化物、糖正常,蛋白轻度增高。(6)尿和血淀粉酶可增高。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科疾病诊断标准·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GB17016-1997)(贝政平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3周有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史或当地有本病流行。(2)症状体征腮腺或其他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含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剧烈头痛、嗜睡、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呈非化脓性改变(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恶心呕吐,伴中上腹疼痛与压痛,局部肌紧张。睾丸肿痛(常为单侧)。(3)实验室1个月内未接种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双份血清(间隔24周)IgG抗体效价呈4倍或4倍以上增高。唾液、尿、脑脊液、血中分离到腮腺炎病毒。(4)病例分类疑似病例:a)具备2.1或伴2.2或2.3或2.4;b)具备2.2或2.3或2.4项加1.临床诊断病例4.1加1.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加3.1或3.2或3.3。(二)证候诊断1.邪犯少阳证: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纳少。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2.热毒壅盛证:高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或有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头痛,咽红肿痛,颌下肿块胀痛,纳少,大便秘结,尿少而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煮散剂)、中成药1.邪犯少阳证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推荐方药:柴胡葛根汤或银翘散加减。柴胡、黄芩、牛蒡子、葛根、桔梗、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夏枯草、赤芍、僵蚕等。中成药:鱼腥草口服液、蓝芩口服液等。2.热毒壅盛证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推荐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柴胡、黄芩、黄连、连翘、升麻、板蓝根、蒲公英、牛蒡子、马勃、桔梗、玄参、薄荷、夏枯草、陈皮、僵蚕等。中成药:蒲地蓝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等。(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根据病情需要,可辨证选择炎琥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等。(三)中药贴敷疗法1.方一:两样膏外敷,取适量两样膏均匀涂于纱布敷料上,再将整个膏药贴敷于腮部,胶布固定即可。持续贴敷1日,每日换药一次。2.方二:洪宝膏外敷,取适量洪宝膏均匀涂在患处,用纱布覆盖,贴胶布固定,每日1次,每次68小时。适用于腮部肿痛者。3.方三:青黛膏贴敷,青黛膏由青黛、板蓝根、僵蚕、三棱、莪术各等份,共研细末,以凡士林膏调,外敷患处,每日1次。适用于腮部肿痛者。4.方四:如意金黄散外敷,取适量如意金黄散,以醋或茶水调,外敷患处,1日12次。用于腮部肿痛者。注意事项:腮肿局部已破溃者禁止外用中药贴敷疗法。此外,在临床上根据病情需要,还可选用针灸、挑治、刺血、激光、灯火燋、微波等疗法。(四)健康指导1. 生活起居(1)发病期间应隔离治疗,直至腮部肿胀完全消退后3天为止。注意休息,保持室内安静,保证充足的睡眠。(2)患儿衣被、用具等物品应消毒,居室用食醋加水熏蒸,每次30分钟,每日1次,进行空气消毒。(3)每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或清洗口腔;使用利巴韦林喷剂喷涂口腔,以保持口腔清洁。(4)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温度、湿度适宜。2.饮食指导给予易消化、清淡流质饮食或软食,忌食酸、硬、辣等刺激性食物,忌食油腻滋味肥厚食物,忌食海鲜等发物。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治愈:体温正常,腮肿完全消失,无并发症,症候积分减少95。显效:体温正常,腮肿明显改善,无并发症,症候积分减少70。好转:腮肿及诸症减轻,症候积分减少30。未愈:腮肿未见改善,或出现变证,症候积分减少不足30。(二)评价方法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计算治疗前后积分改善率:疗效指数(n)=(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结分×100%痄腮症状体征量化积分表症状体征计分0分1分(轻)2分(中)3分(重)腮部疼痛无触压痛,无自发痛自发痛,呈阵发性自发痛,呈持续性肿块范围0cm234cm245cm25cm2腮腺肿部位无一侧腮肿,一侧或两侧腮肿两腮肿甚,质硬灼热颌下腺或舌下腺肿大无轻中重发热()正常37.338.538.539.539.5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