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真题详解(微观经济学部分)(共32页).doc
-
资源ID:13993066
资源大小:178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暨南大学《经济学》考博历年真题详解(微观经济学部分)(共32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微观经济学部分消费者理论部分1.简述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区别(2008年简)答: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是解释消费者行为的两种不同理论。二者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有着明显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假设不同。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即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大小来表示,并且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效用增加具有递减规律;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消费者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水平只可以进行排序,只可以用序数来表示效用的高低,而效用的大小及特征表示在无差异曲线中。使用的分析方法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MU以及预算约束条件来分析效用最大化条件。而序数效用论则以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为工具来分析消费者均衡。所表述的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条件是不一样的。其中前者表述为MUx/Px=,后者表述为MRSxy=Px/Py。以上分析方法上的区别,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消费者行为的一般规律。除此以外,二者有又许多相同之处:两者都是从市场的需求着手,通过推导需求曲线来说明需求曲线的任一点都表示消费者获得了效用最大化。两者都是一种消费者行为理论,都把消费者的行为看做是在既定的收入限制条件下追求最大化效用的过程。两者都以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认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是由商品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的大小来决定的。两者推到的曲线具有相同的趋势,都符合需求规律。2.供给曲线的移动、沿着供给曲线的移动。(2011简)答: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都是供给数量的变动,它们的区别在于引起这两种变动的因素是不相同的,而且,这两种变动在几何图形中的表现也是不相同的。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沿着供给曲线移动,而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移动。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数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的运动。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这里的“其他因素变动”是指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的技术水平、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以及政府税收、补贴和管制等。在几何图形中,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表示整个供给情况的变化。3.边际分析的意义。(2011论)/举例说明边际概念和边际分析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必要性。(对外经贸大学2005博)答:(1)边际分析是西方经济学普遍采用的分析方法。所谓边际有两层含义:一是增量的意思;二是一定数量中最后一单位所带来的增量,这一增量在数字上可正可负。因此边际概念就是指一定数量中最后增加的一个单位所带来的增量。 西方经济学认为,在经济分析中引入边际分析方法是经济学的一个革命,尤其在它的定量分析中边际概念和边际分析方法被广泛地使用。如:在微观经济学中有边际效用、边际成本、边际产量、边际收益等概念;在宏观经济学中有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等。边际分析是解释经济活动中的数量变动关系,是对经济数量变化的客观描述。从这一意义上说,它只是一种单纯的数量分析。运用这一方法去分析经济活动中的客观数量关系,有助于人们认识各种数量关系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边际分析法的数学原理很简单。对于离散情形,边际值为因变量变化量与自变量变化量的比值;对于连续情形,边际值为因变量关于某自变量的导数值。所以边际的含义本身就是因变量关于自变量的变化率,或者说是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时因变量的改变值。(2)边际分析法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的科学。为了使资源得以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经济学必须讲求最优化。因此,求解最优化问题是经济学的一个最有重要的问题之一。边际分析方法是求解最优化问题时常用的工具之一。经济学经常遇到的两类最优化问题是家庭在既定支出下的效用最大化问题(或在既定的效用水平下,家庭的支出最小化)和在既定的成本下,企业的产出最大化(或既定产出下,企业的成本最小化)。对于这两类问题,常用边际分析方法来解决。对于家庭效用最大化问题,最优的条件就是:家庭对任何一种商品的最优购买量应该使得最后一元钱购买该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和所付出的这一元钱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即MUx/Px=。或者可以表述为: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应该等于价格之比,即MRSxy=Px/Py。对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问题,最优条件就是:厂商可以通过对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无论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从而实现既定成本下的最大产量,即MPi/wi = MPj/wj。边际学派的边际效用论和边际生产力论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之一。边际学派的数学分析方法在计量经济学中被大大的发展了。边际学派的理论原理,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在新古典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中都受到重视和宣扬。4.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解释吉芬物品的形成(2008年)答:bacXYX1X2X3U2U1FG 如图所示,横轴X和纵轴Y分别表示商品x和商品y的数量,其中,商品x是吉芬商品。商品x的价格Px下降前后的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分别为a点和b点,相应的商品x的需求量的减少量为X1X2,这就是总效应。通过补偿预算线FG可得:X2X3为替代效应;X1X3为收入效应,它是一个负值。而且,负的收入效应X1X3的绝对值大于正的替代效应X2X3的绝对值,所以,最后形成的总效应X1X2为负值。如图,a点必定落后在b、c两点之间。对于吉芬商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是收入效应的的作用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总效应与价格是同方向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就呈现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5图形分析商品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2007简)/5简述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2008简)答:bacXYX1X2X3I2I1FGABB1 (1)替代效应是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将引起消费者用该种商品去替代那些价格未下降或上升的商品。比如,x商品价格提高,而y商品价格不变,这使两种商品比价发生变化,即y商品的价格相对降低。由于y商品与x商品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就是进行商品购买的替代,增加y商品的购买量,减少x商品的购买量,这就是替代效应。假设消费者实际收入不变,则价格变动使需求量改变可以看成纯粹由替代效应引起的。 如图所示,x的价格提高后,预算线由AB变为AB1,作辅助线FG,使之平行于AB1,且与无差异曲线I1相切于c,从AB1到FG的变化,在于抵消因价格提高而使消费者实际收入下降对需求量的影响,从而纯粹考察替代效应,因为c点与初始的b点消费者得到的效应相同,从而可以认为实际收入未变。这样,当商品x价格提高后,预算线的斜率改变,消费者均衡点由同一条无差异曲线I1上的b点变为c点,从而对x商品的消费量由X3减至X2,减少量为X2X3,这是在消费者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纯粹是由商品比价变化引起的,因而反映了x商品价格提高的替代效应。 (2)收入效应是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可能产生消费者实际收入提高的效应,因为消费者因价格下降而导致的购买力的提高使得他有可能改变商品的购买量。比如,x商品价格提高,消费者名义收入虽没有变化,但实际收入降低了。这样消费者将因为实际收入降低而改变对商品x和y的购买,这就是收入效应。 如图所示,x的价格提高后,预算线由AB变为AB1。补偿收入下降的预算线FG平行于AB1,表明当消费者均衡由c点变化到a点时,商品X、Y的相对价格没有变化,而仅仅因为消费者实际收入降低了。因此,当商品X价格提高时,消费者均衡点由无差异曲线I1上的c点变成无差异曲线I2上的a点,对X的购买量由X2减至X1,纯粹是由于消费者实际收入降低引起的,因而反映了x商品价格提高的收入效应。(3)某种商品价格变化而产生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对于该商品的需求量的作用一般来说是同方向的。需求量在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同方向作用下随价格的下降而增加,此种商品成为正常品。但也有些商品当其价格发生变化时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不是同方向起作用而是反方向起作用,这种商品成为劣等品。在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反方向变化的情况下,替代效应的绝对这大于收入效应的绝对值,那么价格降低仍会导致需求量的增加,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需求曲线仍是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但如果替代效应的绝对值小于收入效应的绝对值,在这两种效应反方向作用的情况下,价格降低会导致需求量的减少,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需求曲线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非正常的需求曲线,具有这种特征的商品被成为吉芬商品。6.需求弹性的种类与特征(2003简)答:需求弹性可以分为五种类型:(1)富有弹性。其需求弹性系数E>1,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2)缺乏弹性。其需求弹性系数0<E<1,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小于价格的变动率。(3)单一弹性。其弹性系数其需求弹性系数E=1,它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4)完全弹性。其需求弹性系数E=,即需求弹性是水平的,它表示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需求量是无限的。从需求弹性的角度看,对于水平的需求曲线来说,只要价格有一个微小的变化,就会使无穷大的需求量一下子减少为零。(5)完全无弹性。其需求弹性系数E=0,即需求曲线是垂直的。垂直的需求曲线表示在任何价格水平需求量都是固定不变的。从需求弹性的角度看,对于垂直的需求曲线来说,无论价格如何变化,需求量都不发生变化,需求量的变化量总是零。生产者部分1.厂商最佳要素组合及条件(2007年论)答:在生产要素都可以变化的长期生产中,理性的厂商不仅考虑生产要素投入对产量的影响,即要素的边际生产率,而且更为关注投入的生产要素所耗费的成本。任何一个厂商都会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进行生产,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通过等产量线及等成本线的分析,厂商在寻求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的过程中,总是会面临不同的约束,即成本既定或产量既定。在成本既定的情况下,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途径是产量最大化;同理,在产量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途径是实现成本耗费最小化。因此,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就是厂商在使用要素成本既定情况下生产最大产量,或者在产量既定的情况下使用成本最小的生产要素组合,也称厂商均衡。(1)既定成本条件下产量最大化分析过程略。(2)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分析过程略。(3)利润最大化条件下的最优生产要素组合厂商进行生产是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对厂商来说,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要素的价格都是既定的,厂商可以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不断调整来实现最大的利润。厂商在追求最大利润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这一点可以用数学方法证明。假定: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f(L、K),既定的商品的价格为P,既定的劳动的价格和资本的价格分别为w和r,表示利润。由于厂商的利润等于收益减去成本,于是,厂商的利润等式为:(L、K)= P×f(L、K) - (wL+rK) 其中,P×f(L、K)表示收益,(wL+rK)表示成本。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d/dL=P×df/dL w =0 d/dK=P×df/dK r =0根据上述两式,可以得到: (d/dL)/(d/dK) =MPL/MPK = w/r这说明,厂商可以通过对两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货币成本无论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相等,从而实现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并进一步实现既定成本下的利润最大化。2.影响长期成本曲线的因素(2004简)答:(1)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U型特征主要是由长期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决定的。规模经济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两种。其中,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张使得生产效率提高称作内部规模经济;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张导致生产效率降低称作内部规模不经济。一般来说,在企业规模扩张的过程中,会先后出现规模的内部经济和规模的内部不经济现象,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因此先降后升。除了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不经济之外,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不经济也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外部规模经济是马歇尔所定义的概念,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张使得单个厂商的生产效率提高的现象。它是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的改善而产生的。例如,整个行业的发展,可以促使为该行业提供服务的上下游行业的分工和发展,进而降低了该行业中每一个厂商的生产成本。相反,如果整个行业的规模增加使得单个厂商的生产效率下降,则我们说存在外部规模不经济。例如,整个行业的发展,使得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交通运输困难,则会增加行业内每个厂商的成本。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不经济决定了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而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不经济决定了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位置。外部规模经济使得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移,外部规模不经济使得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上移。(2)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只是决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和位置的诸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除此之外,影响长期平均成本的因素还包括学习效应、分工经济和范围经济等。 学习效应又称熟能生巧效应,指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企业的工人、技术人员、经理人员等可以积累起对产品的生产、技术设计、管理及销售方面的经验,从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随着产品产量的积累性增加,每批产品所需要的投入品数量呈下降趋势,而每批产品投入品数量的下降必然导致产品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 分工经济指通过企业内部分工与加深专业化程度,生产效率提高,劳动成本降低。分工意味着人们能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更小的活动范围中去,由于学习效应的存在,每个人都可以大大提高自己在所属专业中的特殊技能。通过专家们之间的合作,可以大大降低生产的总成本。范围经济指在相同的投入下,由一个单一的企业生产联合产品比多个不同的企业分别生产这些联合产品中的每一个单一产品的成本要低。一个企业同时进行多产品的生产称作联合生产。联合生产中存在范围经济是由于企业既可能从多种产品共享生产设备或其他投入品而获得成本节约的好处,也可能从统一的营销计划和经营管理上获得成本节约的好处。一个典型的联合生产的例子是农家的小院经济。小院里种菜又养鸡,鸡粪可以作为菜的肥料,烂菜叶又可以用来喂鸡。这种小规模的种菜和养鸡的联合生产比各自单独生产的成本显然要低,这是我们可以说农家小院的联合生产中存在范围经济的现象。但是如果主妇们没有看管好鸡群,以至于鸡群把菜偷吃一空,这时农家小院的范围经济就变成了范围不经济,范围不经济会使得长期平均成本上升。市场部分1用古诺模型来分析双头寡头厂商产量的确定。(2009年论)答:古诺模型是早期的寡头模型。它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古诺于1838年提出的。古诺模型通常被作为寡头理论分析的出发点。古诺模型是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该模型也被称为双头模型。古诺模型的结论可很容易地推广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寡头厂商的情况中去。古诺模型分析的是两个出售矿泉水的生产成本为零的寡头厂商的情况。古诺模型的假定是:市场上只有A、B两个厂商生产和销售相同的产品,他们的生产成本为零;他们共同面临的市场的需求曲线是线性的,A、B两个厂商都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A、B两个厂商都是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即每一个厂商都是消极地以自己的产量去适应对方已确定的产量。在古诺模型的假设条件下,设市场的线性反需求函数为:P=1500-Q=1500-(QA+QB),其中,P为商品的价格,Q为市场的总需求量,QA和QB分别为市场对A、B两个寡头厂商的产品需求量,即Q=QA+QB。对于A寡头厂商来说,其利润等式为A=PQA-0=1500-(QA+QB)×QA,A寡头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A/dQA=1500-2QA-QB=0,即QA=750-QB/2。这是A寡头厂商的反应函数,它表示A厂商的最优产量是B厂商的产量的函数。也就是说,对于B厂商的每一个产量QB,A厂商就会做出反应,确定自己的能够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QA。类似地,对于B寡头厂商来说,可得出其利润等式为B=PQB-0=1500-(QA+QB)×QB,B寡头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B/dQB=1500-2QB-QA=0,即QB=750-QA/2。这是B厂商的反应函数。它表示B厂商的最优产量是A厂商的产量的函数。联立A、B两寡头厂商的反应函数,便得到A、B两个厂商的均衡产量解:QA=500;QB=500。且可求得市场均衡价格:P=500。2.举例说明“囚徒困境”博弈,及其经济意义。(2008年论)答:(1)囚徒困境的说明参与一桩犯罪活动的两个囚犯被隔离在两间房间里接受审讯。每个囚犯都有交代犯罪这样一个选择,从而把另一个囚犯也牵连在内;也都有否定参与犯罪这样一个选择。 如果只有一个囚犯坦白,那么这个囚犯就可以得到免于刑事处分的宽大处理,当局将把惩罚全部加在另一个囚犯身上,作出将他判处8年的严厉判处。如果两个囚犯都否定,那么根据法规他们都将被判处1年徒刑。如果两个囚犯都坦白,那么就可以将他们都判处5年徒刑。 B囚犯A囚犯坦白抵赖坦白-5,-50,-8抵赖-8,0-1,-1假设你处在囚犯A的位置上。根据分析可以发现,不管B的选择是什么,囚犯A的选择都是坦白比抵赖要优,所以,囚犯A会选择坦白。而囚犯B的情况也一样。因此,对于对策的惟一纳什均衡是两个局中人都坦白交代。事实上,两个局中人都坦白不仅是纳什均衡,而且也是占优策略均衡,因为每个局中人独立于另一个局中人的最优选择在这里是相同的。但若他俩都能拒不交代,那么他俩作为一个整体的境况就会比其他选择要更好些。如果他俩都能确信另一方会拒不交代,且他俩都能应允自己也拒不交代,那么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就能获得最大收益。策略(抵赖、抵赖)是帕累托有效的策略没有其他策略选择能使这两个局中人的境况更好而策略(坦白、坦白)则是帕累托无效的策略。问题在于这两个囚犯没有办法协调他们的行动。如果每一个囚犯都能信任另一个囚犯,那么他俩的境况就会变得比在其他情况下要更好一些。 (2)囚徒困境的经济意义 囚徒的困境说明的是一种集体非理性的情况。在单个人做决策时,他往往是理性的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最大化,但如果做决策的人的数量多于1人时,由于每个人还是按照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来做决策的,因此就可能出现集体非理性的情况。在囚徒的困境这个特殊的例子中,每个人都认为如果自己选择背叛,则如果对方不背叛,自己就可能得到更大的收益,即减轻惩罚。但是一旦每个人都这么想,则最终的结果就是双方都选择背叛。因此,个人的理性导致最终集体的不理性。这个博弈的关键是,每个嫌疑人均为理性的自利主义者。囚徒困境反映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这就是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它意味着个人理性并不是实现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尽管双方都抵赖的结果明显比都坦白好,但这个结果得不到,因为它不满足个人理性的要求,尽管它是集体理性的。造成囚徒困境的原因之一是两个囚徒不能协调其行动,缺乏相互协调其行动的机制。因此,可以通过设定一种协调机制(串谋),让两囚徒相互了解合作的好处,协调他们的行动,从而实现两者的共赢。造成囚徒困境的另一个原因是两囚徒目光短浅,没有看到合作的长远利益。因此,可以让博弈进行无穷次数(重复博弈),元无止境,一旦两囚徒认识到合作所带来的长远利益时,他们就会选择合作。3图形分析垄断造成的效率损失。(2007年简)答:根据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理论,资源有效配置的条件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在垄断的条件下,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说明资源配置无效率。垄断会通过损失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而造成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PPmPcMCARMRQcQmABCQ如图所示,假定由一个垄断者来生产完全竞争产业所有的厂商所生产的产品,假定完全垄断与完全竞争这两种市场有完全相同的成本曲线。图中,Pc、Qc分别代表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Pm、Qm分别代表完全垄断市场的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对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厂商来说,按照Pc的价格生产Qc的产品总量可以使每一个厂商都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对于垄断者来说,按照Pm的价格生产Qm的产量可以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在两种市场都分别使厂商达到利润最大化均衡的情况下,垄断市场的均衡价格Pm高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价格Pc,垄断市场的均衡产量Qm低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产量Qc。在垄断条件下,消费者支付了较高的价格,但是却消费较少数量的产品。由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Qc的产量是在平均成本最低点生产,而垄断条件下生产的产量Qm不是在平均成本最低点生产,所以,垄断条件下企业的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由图还可以看出,消费者剩余的净变动是(-A-B),生产者剩余的净变动是(A-C),因此,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是(-B-C)。垄断使社会福利发生了净损失,这是垄断造成的社会成本。补: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缺陷及政府规制。(社科院2001年博)答:(1)不完全竞争市场较之完全竞争市场的缺陷主要是产品的价格过高,产量供给较少,市场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存在着效率损失。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下,供方可能会采取种种手段(如产量领导、价格领导、联合定产、联合定价、串谋等)来谋求个体或行业利益的最大化。不完全竞争市场会导致竞争的不公平性。竞争的作用在于它能产生诸如代理人努力程度等信息。而在不公平的竞争下,信息会被扭曲,而且,竞争越不公平,信息被扭曲的程度越大,这会导致业已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从而使道德风险的产生更加隐蔽。不完全竞争市场带来的一个直接问题是,由于竞争的不公平性而导致对市场主体的约束与激励均不足。竞争是有效激励的源泉,激励可以引导人的行为朝着预期的方向进行,而约束其实是一种负激励,可以降低人的败德行为的动机,限制人的不合符预期的行为。但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对有关利益主体的约束与激励通过不完善的市场结构后其作用均有所减弱。缺少了约束和激励,有关利益主体便很可能做出不道德行为。 完全垄断的效率损失更大。a.完全垄断使稀缺资源得不到良好的配置,存在着资源的浪费和闲置。b.在完全垄断的条件下,价格是比较高的,尤其是价格歧视的存在,对消费者来说会造成较大的损失。c.在完全垄断的条件下,会使得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d.完全垄断也有可能阻碍社会技术的进步。 市场的不完全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情况不符合竞争性市场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时,即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是低效率时,就出现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无效率是指某种产品生产太多,而其他产品生产太少,从而减少了社会的总福利或社会剩余,使资源没有达到最优配置。垄断会造成资源配置无效率。 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具有资源配置最优和净社会福利最大化性质。在竞争性市场中,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但在垄断市场中,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垄断导致了高价格和低产量。这意味着垄断厂商并非用最低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造成生产资源的浪费。消费者必须按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购买产品,消费者得不到最大效用,垄断导致净社会福利损失。(2)政府对垄断的管理方式有:价格管制:垄断条件下的价格高于竞争,对于政府来说,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方法是对垄断厂商可能索取的价格进行管制。政府可以对垄断厂商实施最高限价。垄断厂商限制产量的目的是为了索取较高的价格,实施最高限价意味着限制产量不能导致较高价格。 反垄断法:政府可以利用反垄断法来对垄断行为进行调节。反垄断法可以保护竞争、限制垄断和不公平贸易。反垄断法可以取缔那些已经形成的垄断集团,拆分大的垄断势力,促进竞争,同时也可以保护小企业的利益。反垄断法一方面要对不利于竞争的许多活动进行限制,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在有些情况下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可能会大于因大规模生产而妨碍竞争所带来的弊端。因此,还需要权衡利弊,对具体问题做出具体处理。4.作图说明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和产量决定(2006简)答:垄断企业和完全竞争企业一样,为了谋求最大利润,必须遵循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来确定产量并在相应的需求曲线位置上确定产品的价格。分析过程如图所示:PARACMCQ0Q0MRP0 随着产量的增加,它的边际成本逐渐增加,而边际收益逐渐变小,当边际成本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相交时,垄断企业的均衡产量就决定在Q0的水平。我们可以对此进行考证。当产量水平在Q0的左侧时,MR>MC,即增加单位产出的边际收益大于其边际成本,那么增加单位产量的总收益的上升幅度就大于总成本的上升幅度,企业利润就会增加,企业将继续扩大其产量。如果企业的产量水平在Q0的右侧时,MR<MC,即多生产一单位的产品企业利润就会下降,企业必定选择减少其产量。因此,均衡产量就在MR=MC处决定,并在相应的需求曲线位置上确定产品的价格。5.评论博弈论中的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2004简)答:(一)合作博弈概述负和博弈和统称为非合作博弈; 正和博弈亦称为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是指一种参与者不可能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的类型,这是一种具有互不相容味道的情形。非合作博弈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选决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即策略选择问题。合作博弈亦称为正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合作博弈研究人们达成合作时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即问题。合作博弈采取的是一种合作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妥协。妥协其所以能够增进妥协双方的利益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就是因为合作博弈能够产生一种。这种剩余就是从这种关系和方式中产生出来的,且以此为限。至于合作剩余在各方之间如何分配,取决于博弈各方的力量对比和技巧运用。因此,妥协必须经过博弈各方的,达成共识,进行合作。在这里,合作剩余的分配既是妥协的结果,又是达成妥协的条件。(二)合作博弈存在的条件和形式合作博弈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是: (1)对联盟来说,整体收益大于其每个成员单独经营时的收益之和。 (2)对联盟内部而言,应存在具有性质的分配规则,即每个成员都能获得比不加入联盟时多一些的收益。 如何保证实现和满足这些条件,这是由合作博弈的本质特点决定的。也就是说,联盟内部成员之问的信息是可以互相交换的,所达成的协议必须强制执行。这些与非合作的策略型博弈中的每个独立决策、没有义务去执行某种共同协议等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还可以看出,能够使合作存在、巩固和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可转移支付(收益)的存在。即按某种分配原则,可在联盟内部成员间重新、分配收益。这就必然包含了内部成员i和j之间的利益调整和。因此,可转移支付函数的存在,是合作博弈研究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 合作按照合作之后的收益变化可分为本质性的合作和非本质性的合作。如果合作后收益有所增加,则此合作博弈是本质性的,即存在有净增收益的联盟;如果合作后收益没有增加甚至下降,则为非本质性合作。例如,我国现存的一些低效率、名不符实的集团及一些经济合作组织可看作是非本质性合作,因为这类合作组织并没有真正发挥合作优势,并没有创造出比不合作时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另外,按参与博弈的局中人的多少,合作博弈可分为两人合作博弈和n人(n>2)合作博弈。还可以根据局中人相互交流信息的程度、协议执行时的强制程度,以及多阶段博弈中联盟的规模、方式和内部分配等的不同把合作博弈分为若干类型加以研究。 (三)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联系和区别合作博弈与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联盟内部的信息互通和存在有约束力的可执行契约。信息互通是形成合作的首要前提和基本条件,能够促使具有的单个局中人为了相同的目标而结成联盟。然而,联盟能否获得以及如何在联盟内部分配净收益,需要有可强制执行的契约来保证。分配向量的存在是执行契约行为的理论描述。因此,人们在研讨合作博弈时,往往更注重强制执行的契约,这是合作博弈的本质特点。如果结盟成本可忽略不计,联盟内部分配可顺利实施的话,联盟在博弈环境中完全可作为与其他对手同样的单一局中人来看待。专家在研究中已指出,合作博弈理论的缺陷,是其不可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标准用来分析现实社会竞争的解,这是由于: (1)现实中的协议或契约可能是部分可强制执行,而另一部分不能强制执行。一些局中人可达成契约,另一些人却不能够达成契约。在实施过程中,其中有若干步可执行,其余的则不可执行。于是,实际生活中的博弈大多处于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之间。 (2)合作博弈具有序列渐进结构。 (3)合作博弈所反映的现实经济问题具有。 这样的观点代表了将合作博弈纳入非合作博弈研究范围的一种发展趋势。然而,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特别是针对我国的(包括社会、经济、等方面)而言,合作与非合作两种博弈互为包容,浑然一体,是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从不同角度观察时的不同表现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有着共同的本质特征,可以用适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这就需要找出竞争与合作的内在联系并将它们一体化。由于从博弈过程和策略选择的角度来看,合作博弈是非合作博弈的特例;而从博弈结果和收益分配的角度看,非合作是合作的特例,此时即每个联盟内成员个数为1。因而,它们的存在环境、研究方法都有所不同。合作博弈是由于合作收益的诱惑,相对减少了博弈行为方式和过程的研究,其内容自然是更多地集中于配置问题和解的概念、类型及特点,可用于回答个体与联盟的、公平分配方法及社会稳定模式等有趣的问题;非合作博弈则是由于个人收益与自己的策略选择有直接联系,因此就会理所当然地对行为过程和策略选择等博弈问题更加关注,主要研究信息结构、策略选择对时间的依赖性、支付风险等问题。更明显的区别是:非合作博弈侧重特征研究,合作博弈着重研究特点。因而,它们对微观和领域等应用范围的适宜性也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完全可以把现实中的绝大多数博弈问题看作是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混合物。个体有限次的、局部的策略选择行为与整个市场相比仍足够小。在理想的的交换中,参与者(局中人)较多,策略选择行为发生次数足够大时,非合作与合作博弈的差异近乎消失,两者趋于一致。然而,这种理想经济与现实差距甚远。大的、国家对市场和国际经济的影响仍然举足轻重时,合作与非合作的分类研究及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博弈模型研究仍有重要意义。所以,合作博弈在研究经济问题,特别是对我国以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分配原则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等问题,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借鉴意义。参与博弈的局中人,为了各自的利益目标,都在努力寻找和实施能够获得更多利益的行为方式。如果联盟或合作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部分局中人自然会以联盟为单位进行博弈,此时只需考虑如何在联盟内部分配这些比成员们单个博弈时所得之和还要多的“好处”。否则,局中人仍然会是单兵参战。因此,实际中的博弈问题,局中人常常面临着在合作与非合作之间的选择,这就是拟合作问题,例如经贸谈判,委托一代理关系中的问题,国家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关系问题等。关键在于合作与非合作相互转化的条件(利益标准)、特点和均衡的实现。 (四)市场合作博弈举例北京市某区有两个互相竞争的蔬菜市场,一直由两家蔬菜公司独自经营。根据部门的建议,为了方便群众生活,两个蔬菜市场应在早市(早晨至中午)或夜市(下午到晚上)轮流营业,每家公司可任意选定开市时间。如果开夜市的话,蔬菜的运输比较便宜(市内交通管理条文允许的便利),而且蔬菜新鲜;如果是早市,偏高,但人们比较习惯于早晨买菜,所以,早市的销量较大。如果是夜市的菜比早市便宜许多,市民们也会到夜市去买菜。一般情况下,每户居民一天最多采购一次蔬菜。两个菜市场究竟应该开早市,还是开夜市?在决定之前是否应该合作?各种情况下双方的如下图所示。 如果双方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愿意长久保持合作(此时,合作成本可忽略不计),并且确实是在尽量地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那么两家菜场约定,一家开早市,另一家开夜市,定期轮换。于是,在这一问题中,就有两个对策均衡,即(20,30)和(30,20)。这种最好的答案,只有在双方精诚合作、信守合约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如果这种合作的成本过高,或者两家曾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的事件,就不会精诚合作,就只能在中寻找最佳策略了,即双方均以概率(1/10,9/10)选择早市和夜市。 当双方以1/10的概率开早市,9/10的概率开夜市时,他们得到的预期收益为R=19.2千元。即如果两家不合作,每天的期望收益只有19.2千元。但如果合作的话,每天最少收益20千元,(20+30)/2=25千元。 由此例可知,在特定情况下,如果放弃合作,在最好情况下的平均收益也会小于在合作情况下的最少收益。很显然,合作可以带来效益,这一点在和诚信困境博弈中已经看得很清楚。这些都是中的合作。下面再来看一个中的合作问题。 6.从收益成本角度分析厂商盈亏平衡点与停止生产点的决定(2003论)/3.什么是企业的收支相抵点和停止营业点(2005简)答:分析过程略7.完全垄断、完全竞争与垄断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有哪些异同点,为什么说完全竞争市场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完全垄断造成资源的损失(2005论)答:经济效率是指资源配置的优劣情况。经济效率高表示资源利用充分,经济效率低表示资源利用不充分。不同的市场类型,其经济效率是各部相同的。一般来说,市场竞争程度越高,经济效率越高;市场垄断程度越高,则经济效率越低。因此,对于四类市场组织而言,在长期均衡条件下,有这样一个结论:完全竞争市场效率最高,垄断竞争市场的较高,寡头垄断市场的较低,完全垄断市场的最低。市场类型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需求曲线水平略斜较斜最斜均衡价格最低较低较高最高均衡产量最大较大较小最小长期利润无无有有经济效率最高较高较低最低规模经济缺乏存在存在存在技术进步最快较快较慢最慢对于经济效率的判断,可以参考帕累托标准。根据帕累托标准,我们可以得出两个比较简单的判断条件。首先,在长期均衡条件下,价格是否等于长期平均成本。如果P=LAC,表示厂商现有的生产规模得到了充分利用;如果P>LAC,则表示厂商的生产规模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完全竞争厂商在长期均衡时,水平的需求曲线相切于LAC的最低点,满足P=LAC,说明此时厂商的生产规模得到了充分利用,厂商长期利润为零,均衡价格最低,均衡产量最高。垄断竞争厂商在长期均衡时,向左下方倾斜且相对比较平坦的需求曲线相切于LAC的左边,同样满足P=LAC的条件,厂商的长期利润也为零,且均衡价格较低,均衡产量较高。而寡头厂商和完全垄断厂商在长期均衡时,都是P>LAC,存在不为零的长期利润,因此它们都没有充分利用生产规模,且两者相比,完全垄断厂商的均衡价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