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堂管理中的纪律问题分析(共10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小学课堂管理中的纪律问题分析作者:陈海云 文章来源:陈海云博客 点击数: 3072 更新时间:2007-2-7 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而制定的,是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规章、条文。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和控制。良好的纪律能保持一种有助于目前和将来学习的气氛。 课堂纪律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社会化。它使学生了解在各种场合受赞同或默许的行为准则,懂得个人行为所依据的价值标准,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2)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它使学生在遵守社会规范和要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立、自信、自我控制、忍受挫折等人格品质。(3)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接受道德准则,并形成道德义务感,使学生能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4)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使学生的行为有所遵循,不至于因为对自己行为的迷惑、担心而产生焦虑。 由此可见,课堂纪律就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管理过程,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如果课堂上能容许并鼓励教师有效地教和学生有效地学,并能促进师生身心健康的气氛,那就是好的纪律。但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发现当前的课堂教学存在许多问题。 一、前课堂学习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缺陷及其表现 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引发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婆婆妈妈、唠唠叨叨,效率低下。 在目前,有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因为自己的教学受学生干扰,为了控制课堂秩序和所谓的尊严,常常不顾问题行为的性质和种类,动不动就中断正常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或问题行为,进行冗长、频繁的训斥,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的时间去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由于唠叨过度,学生就会由厌烦而产生逆反心理,这样一来,不但老问题未能解决,反而增长了学生对课堂纪律的淡漠和厌烦情绪,从而使自己也成为一个失败的管理者。 2、批评惩罚多,鼓励关怀少 (1)课堂管理缺乏支持性的气氛。一些教师常以学生难以接受的命令、指挥、威胁、训诫等方式教育学生,努力创设的常常不是支持的气氛,而是对抗型、防卫型甚至是逆反型的气氛。比如有些老师爱说“你们再要说话,这节课就不上了”。学生因经常如此,情绪平静如常,甚至一些胆大的会小生嘀咕 “自己学就自己学,谁怕谁”。结果在这种课堂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之间常常处于相互对立、抗衡和逆反的互动中。(2)教师管理学生的语言方式简单、粗暴,缺乏鼓励性。经调查发现教师在对学生课堂错误的反应中,消极否定性评价是积极鼓励性评价的4.4倍。对纪律不良的反应常是板着脸喊 “吵什么,都学好了?”等之类的训斥和威胁。教师的课堂引导语也常常是“不要讲话了”“不准讲话”等之类的消极性语言。而从正面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塑造学生行为的积极语言则较少受到重视,从而使课堂管理蒙上了人文关怀失落的阴影。(3)不顾时间、环境和自己的批评会对学生造成怎样的心理效应,随意批评、惩罚学生,这种教育的结果,大家是可想而知的。 3、偏爱与偏见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而是亲近一部分,疏远一部分;喜欢一部分,厌恶一部分;放纵一部分,歧视一部分。把学生依据自己的爱憎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和类型。不能公正客观地评价和对待学生。同样的行为由差生做出,受惩罚的可能性就大,而优生作出则能轻易的得到教师的谅解。而且有些教师不期望也不相信差生在学业上会有较大的进步,甚至对他们的进步持否定和怀疑态度。教师的这种偏爱和偏见不但影响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健康发展,也为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设下了内源的诱因。 4、体罚和心理虐待。 体罚,可以说是中学课堂管理中最一般、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此类惩罚可以说是多种多样。如:有的学生因为上课爱接下嘴而常被撕嘴巴,有的因违反课堂纪律而被揪耳朵、扇耳光等等,这类惩罚往往使学生身心受到伤害,也易使学生产生反感,甚至抵抗。所谓的心罚,也就是精神惩罚,是“心理虐待”。对违反“规定”的学生从精神方面来进行惩罚,以打击他们的“不轨”行为和思想。具体体现在漫骂学生,不管大错小错,什么“龟儿子”“老子”等之类的词就一涌而上,甚至从人格上对学生进行侮辱。表面上看,这类惩罚既伤害不到学生的身体,又不增加学生额外的经济负担,可哪里知道这类惩罚实在是最不明智的。身体受到的伤害容易遗忘,而心灵受到的伤害却难愈合,甚至根本就不能愈合。因此体罚和心理虐待不仅是违法,而且也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不能调动自我教育的积极因素,反而容易使他们产生一种戒备、敌意、执拗的对立情绪,从而使课堂纪律更加恶化。 5、课堂管理应变能力差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不能根据变化的情况,灵活调整原有的计划、程序和策略,课堂管理呈现出机械、刻板、应变能力缺乏的特征。其实,对这类问题只要灵活善意的作些引导处置,因势利导,巧妙应变,是可以化弊为利的。有些教师动辄让学生“停课检查”的处罚方式,不但严重影响学生的后继学习,也对课堂问题的矫治毫无益处。 6、领导方式失偏 这种缺陷的表现方式主要有(1)、领导方式专制、放任。有些教师无视学生的课堂纪律和接受情况,上课照本宣科,单方面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管理放任自流。可当课堂纪律发展到使其无法向学生讲授知识时,又勃然大怒,对学生采取暴力行动,甚至非法的管理手段。例如,某老师在上课时,让优秀学生坐在前排,差生一律坐在后面,只要差生不大声喧哗,影响前排学生的学习,教师就听凭自然。如睡觉的、看小说的,都不加干涉,而差生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故意制造混乱,这时教师则暴跳如雷,采用拉出去、打马掌等等非法手段,令学生顺从听话。这样的事例在有些学校的课堂中是经常可见的,其性质极为恶劣。 (2)不能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和变化的教学实际,采用动态优化的领导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各种领导方式各有长短。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采用,其关键是教师应根据课堂组织的发展状况决定自己领导方式的“民主”、“放任”和“专制”的程度,并形成自己的课堂领导方式与课堂情景的动态平衡结构。一般而言,在集体发展水平较低或低年纪学生中,课堂管理的“专制”成分可适当多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和年级的升高,“民主”的成分应逐渐增加;随着学生自我纪律和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管理中的“放任”成分也可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真正成为一个自我管理的人。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很少有这种动态优化的管理思想行为,课堂权变缺乏。 (3)、主观武断、情绪激动。有些教师对学生纪律不良的问题,不是进行全面客观的原因分析,而是动辄责骂学生、处罚学生,甚至情绪激动、发泄私愤。从而使师生关系趋于恶化。 7、教学偏差。 良好的教学是课堂管理最有效的途径,而目前的好多纪律问题常常是教师教学不当引起的。从教学视角分析课堂管理的缺乏,其表现主要有:、教学的深度、难度、密度、速度失控,而这样产生的结果,曾有一位教育家这样描绘“在教室,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画面恰恰被颠了个个儿,站着的先生始终占举至尊地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里掩藏着的却是一个个战战兢兢的站着的,乃至跪着的灵魂。”这一描绘是何等的形象,发人深省。看看我们身边的现实,为了考评的“分数”,总是深度越来越深,速度越来越快,“填鸭式”的教学成为惯用的方法。一些学生被训练成“合格” 的书记员,部分学生则无所事事,神情木然地“旁观”教师的“精彩”表演或 我行我素,从而造成大量的课堂管理问题。、教学设计纯粹不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从一种教学活动过渡到另一种教学活动时不够自然顺畅,常常用一种生硬、指导性口气说 “下面我们学习某某”、“这些你们必须记住”等等。、课堂教学缺乏明确的规则程序,因而不能保证课堂秩序和活动。、教师不能创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气氛,师生间缺乏情感共鸣,从而增加了课堂管理的不利因素。二、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策略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我认为应采用以下对策: 1、 认知矫正法 心理学关于个体行为模式的研究表明,包括需要和动机在内的整个认知系统是产生问题的内在动因。因此,要控制课堂问题行为,首先必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认知矫正。、激发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增加行为动机态度系统的正向力量。期望动机理论告诉我们,动机强度=估计成功的概率×成功的诱因价值。动机抱负水平越高,则学习劲头越足,课堂问题行为越少。因此,教师要动态调控教学难易程度,使每个学生在经过一定的努力后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教师的鼓励,从而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减少课堂问题行为。、发展积极的控制点和自我控制模式。控制点实质是人们对影响自己生活与命运 的各种因素的看法。学生的控制点可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两种类型。具有外部控制特征的学生认为自己命运由他人的摆布,成功与否主要由他人决定;具有内部控制特征的学生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和活动结果是由自身的内部因素决定的。控制点作为一种强有力的人格特征,主要通过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影响学生对待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控制点密切相关的为归因模式。实践表明,学生的不同归因模式将产生不同的课堂行为。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努力这种可控因素,就会信心百倍,并预期今后再次获胜;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如能力这种不可控因素,则可能表现出冷漠和听任失败,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和互不信任,进而产生课堂问题行为。因此,发展学生的积极的控制点和自我控制模式,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和自尊态度是改善课堂管理的有效途径。、教师的认知自我矫正。有些课堂问题的控制与教师本身对学生的认识偏差有关,这是教师对学生行为动机的错误估计和对学生的不良的自我实现预言造成的。因此,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加强教师认知的自我矫正,消除对学生的片面认识和成见,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出评价,努力使自己的认知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就可能消除有些潜伏的课堂问题行为。 2、行为强化矫正法: 运用行为强化矫正法矫正问题,其具体步骤如下:、客观的对课堂进行观察,认真详细的记录某个需要行为矫正的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破坏性行为和教师对这个行为的具体反应;、按同样格式记录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中发生的符合课堂规则的行为及教师对这种行为的具体反应;、对上述两个纪录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找出学生行为与教师反应的特定的模式,查明教师反应与学生两种不同行为之间的关系及教师自己所产生的强化作用的性质;、矫正不良行为。教师进一步对产生破坏性行为的背景进行分析研究,并连续记录几天中某个不良行为发生的背景、时间和频率。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就能弄 清引起不良行为的具体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达到行为矫正的目的。 3、积极鼓励引导,恰当使用惩罚: 关心鼓励为主。“教子数过,不如奖子以长。”来自教师的夸奖,可以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发他们的潜能,满足学生爱与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能成为促使他们发奋学习的巨大动力。正确运用处罚。在某些情况下,运用处罚进行纪律管理还是必要和有效的。这里,心理学家洛根提出的正确动作运用惩罚的原则,可供我们思考。首先,避免对违纪行为施以体罚和罚款等不适当的惩罚;其次,惩罚应与过失相对应;第三,甚至需要一种不相容的逃避反应。如学生在课堂里随地吐痰的不相容反应是擦掉痰;第四、惩罚应尽可能及时;第五、在施行延迟惩罚时,应力求使被惩罚者想到原先的过失情景;第六、指出合适的行为以代替被惩罚的行为。多做正面引导。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不能怎样”更要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尽量减少用消极否定性的语言,而多用积极引导的语言,不仅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不良行为的缺陷,更重要的是要指出学生努力改进的方向,从而有助于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的形成和巩固。正确对待和处理不同性质的问题行为。课堂管理中,教师对不同性质的问题行为应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对于消极课堂行为,由于其对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教师可用同情、理解而又坚定不移的态度,根据具体情况运用有效方法和策略及时予以制止,但同 时谨防采取体罚、讽刺挖苦、赶出教室等方法处理消极课堂行为。因为这种处理方法造成的结果常常是师生情感对立,因此,教师处理这类问题行为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由此影响正常的教学过程,扩大中性行为的消极后果。处理中性课堂行为的方法要有暗示,邻近控制、课堂提问题,课后谈话等几种方式。 4、平易诚实待生,实行民主领导 师生间高度信任,尊重和诚实相待,是成功控制课堂的重要奥秘。平易诚实待生,实行民主领导,应注意以下两点:科学确定课堂管理中“民主”、“放任”和“专制” 的程度和内容。在实际管理中,由于学生的成熟程度和原有基础的不同、教学任务和内容时有变化,这就决定了教师和领导作风并非千篇一律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民主”、“放任”和“专制”的最佳程度,并决定在哪些方面可以“放任”些,哪些方面可以“民主”些,哪些方面则需要“专制”些,从而使自己的课堂领导作风在民主式基调的基础上与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保持动态优化的发展关系。保持关心学生与关心教学任务的综合平衡。关系型、任务型、结合型、抑制型和放任型的管理风格并没有绝对好与坏之分,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选择最佳结合方式。而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重视教学任务的管理而忽视学生关系和情感需要的管理风格必须摒弃。 5、改进课堂教学管理: 课堂教学管理是课堂管理的核心。改进课堂教学管理,就是要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进度、节奏、段落衔接及学生注意力的不断调控,为教学方案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保障。改进课堂教学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教学节奏,课堂段落和学生注意的管理调控。主要遵循的教学规律及原则有:教与学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教师的教不能离开学生的学;学生的也不能离开教师的教。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教育教学相互依存、互相促进。教学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教育不能离开教学,教学之中有教育因素。知识与智力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改进课堂交往结构,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比率。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都是师生间的单向和双向交往,而且交往的面十分狭窄,教师的提问和教学内容常常只针对部分优秀的学生,大约三分之一的中差生很少得到教师的直接注意。而教学中的这种不平等现象及中差生没有充分利用的大量时间又为课堂问题的产生打下了潜伏的基础,增加了课堂教学控制的复杂性。西方学者德加默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提的好即教的好。”但在提问题方面又无不存在问题,如视满堂提问为启发性教学。“满堂问”这种现象本质实际上是教师对他们的认识不足有一定的关联。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内涵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职能,陶冶个性,形成完美人格的过程,其目的是构建和塑造学生的主体性,达到学生“爱学”、“会学”、“学会”,因此启发式教学是一个“启情诱思发问尝解释疑激创”的过程。(熊梅 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第35页)课堂提问存在不平等现象。课堂中每位学生都是平等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平等参与课堂生活的权利没有真正得到保障,有调查显示,教师对成绩较优秀者给予“论证性”的复杂问题,对较差者回答“判断性”和“描述性”简单问题,同时反馈方面优生也高于差生,使差生成为课堂中的“边缘人”。因此,必须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往模式为多项的全通道式的课堂交往模式,把教学内容和问题指向多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努力提高每个学生的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课堂控制问题。科学创设课堂教学结构,恰当规划教学过程。这不仅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也是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最有效的措施。随机应变,正确运用课堂教学应变技巧。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运用注意转移法、随机发挥法、幽默法、宽容法、设疑法等方法处理各种课堂偶发事件。 当然,中小学课堂管理中的纪律问题是一个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研究并逐步解决的问题。只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这一关键问题,我相信课堂效果会有明显提高。 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