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共24页).doc

    • 资源ID:14164494       资源大小:60.50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共24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课程(课程代码:4265)考试大纲目录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1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1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领域 1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二、课程内容2三、考核知识点2四、考核要求2第二章 社会认知3一、学习目的与要求3二、课程内容3三、考核知识点4四、考核要求4第三章 社会态度5一、学习目的与要求5二、课程内容5三、考核知识点5四、考核要求5第四章 社会影响和社会行为6一、学习目的与要求6二、课程内容6三、考核知识点8四、考核要求8第五章 社会认同9一、学习目的与要求9二、课程内容9三、考核知识点9四、考核要求10第六章 人际交往10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0二、课程内容10三、考核知识点11四、考核要求11第七章 团体心理 11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1二、课程内容12三、考核知识点12四、考核要求13.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13附录 15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与特点社会心理学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专科专业)的必修课。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社会化、自我意识、性别角色、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社会影响、社会动机、团体心理等现象。它既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其他课程提供理论基础,又可直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指导作用的理论学科。二、课程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对于群体或生活在社会背景下的个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形成机制、社会心理的干预等有一定的把握,为将来学习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打下基础,并对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产生综合贯通的影响。同时,也为他们理解自己及他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提供理论指导,为以后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社会行为等各种社会心理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实施测量、制定辅导和矫正计划等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准备。本课程要求考生能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知识;提高考生对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理解力;培养学生对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问题的观察、判断和理解能力。考生通过学习应该能够在识记和理解了社会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实际生活中和心理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问题的做出基本的判断和正确的理解,并能够使用社会心理学中提供的方法和技术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自己和心理教育对象的社会化和社会功能的健全发展。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与区别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等学科关系密切。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一方面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研究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中关于社会心理问题和社会行为问题的界定、诊断、测量和矫正提供了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中的许多理论假设和实用技术本身就是社会心理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社会心理学相对更侧重于其中的理论成分,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则相对更侧重于其中的技术成分。考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应把握两点:一是要结合自己对生活经验和成长经验的积累,力求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要点。二是要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等联系在一起来学习和感悟,务求能够判断社会心理学中讲述的现象和规律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社会心理学(申荷永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教材重点是27章,详细讲述各种重要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概念、特点、现象和规律。第一、章是对这一学科的全貌的概述。第八章是对社会心理学基础研究所延伸出的重要社会问题的概括介绍,属于自学内容,不在考核范围之内。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领域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概念3、理解影响社会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4、熟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5、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特色本章重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影响社会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本章难点:影响社会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解(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二)社会心理学的科学本质(三)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四)人之社会行为的起因(五)综合性的理解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一)心理学的发展与社会心理学(二)新学科的出现(19081924)(三)青春期的发展(30年代60年代)(四)不断走向成熟(70年代80年代)(五)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与研究(二)实验研究法1、实验的基本性质2、实例分析3、成功实验的条件与要求(三)相关研究法(四)多元性研究(五)理论与研究三、考核知识点(一)   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解1、  社会心理的定义2、  人的社会行为的起因(二)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1、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阶段2、社会心理学发展中的标志性人物和事件(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相关研究四、考核要求(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社会心理的定义(识记)2、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起因(领会)(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1、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阶段(识记)2、社会心理学发展中的标志性人物和事件(识记)(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的定义(识记)2、实验法的定义(识记)3、相关研究法和多元研究法(识记)第二章 社会认知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第一印象2、掌握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3、掌握印象形成一般规则和方式、印象整饰的理论和作用、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4、掌握归因的定义、归因的理论、归因的原则和归因中的偏差5、理解几种常用的非言语的沟通方式6、了解情绪与社会认知的关系本章重点:社会认知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印象整饰、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归因本章难点: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归因理论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内涵(二)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第二节 印象的形成与控制(一)什么是印象(二)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三)印象形成的方式(四)印象的控制和整饰(五)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第三节 行为归因(一)什么是归因(二)归因理论1、海德的自然心理学观点2、韦纳的归因理论3、凯利的三维理论(三)归因原则1、扩大原则2、折扣原则3、非共同效果原则4、厉害关系原则(四)归因偏差1、非动机性偏差2、动机性偏差第四节 非言语沟通(一)非言语沟通的含义1、什么是非言语沟通2、非言语沟通的意义3、非言语行为的分类(二)对几种主要的非言语行为的分析1、面部表情2、目光3、身体姿势和动作4、人际空间5、服饰6、辅助语言和类语言第五节 情绪与社会认知(一)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二)认知对情绪的影响三、考核知识点(一)社会认知概述1、社会认知的定义2、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二)印象的形成与控制1、印象的定义2、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3、印象形成的方式4、印象整饰的定义和作用5、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三)行为归因1、归因的定义2、归因的理论3、归因的原则4、归因的偏差(四)非言语沟通1、非言语沟通的含义2、非言语沟通的分类3、常用的非言语沟通方式(五)情绪与认知1、情绪对认知的影响2、认知对情绪的影响四、考核要求(一)社会认知概述1、社会认知的定义(识记)2、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综合运用)(二)印象的形成与控制1、印象的定义(识记)2、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领会)3、印象形成的方式(识记)4、印象整饰的定义和作用(识记)5、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综合运用)(三)行为归因1、归因的定义(领会)2、归因的理论(综合运用)3、归因的原则(领会)4、归因的偏差(领会)(四)非言语沟通1、非言语沟通的含义(识记)2、非言语沟通的分类(识记)3、常用的非言语沟通方式(简单运用)(五)情绪与认知1、情绪对认知的影响(识记)2、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识记)第三章 社会态度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态度的定义,熟悉态度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2、理解态度与行为的相互作用,掌握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3、理解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掌握其中的各种影响因素。5、掌握菲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本章重点:社会态度的定义、态度形成的过程、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的说服模型、菲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本章难点:社会态度的定义、态度的说服模型、菲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态度及其形成(一)、态度的内涵(二)态度的特点(三)态度的形成1、态度的形成阶段2、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第二节 态度的结构与功能(一)、态度的结构(二)、态度的功能第三节 态度与行为(一)态度与行为的相互作用(二)影响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的因素第四节 态度改变的过程(一)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二)影响说服效果的诸因素第五节 认知不协调理论 (一)认知不协调的表现(二)认知不协调理论三、考核知识点(一)、态度及其形成1、态度的定义和特点2、态度的含义3、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和阶段4、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二)、态度的结构和功能1、态度的结构2、态度的功能(三)、态度与行为1、态度与行为的相互影响2、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四)、态度改变的过程1、态度改变的说服过程模型2、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四、考核要求(一)、态度及其形成 1、态度的定义和特点(识记)2、态度的含义(领会)3、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和阶段(领会)4、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领会)(二)态度的结构和功能1、态度的结构(识记)2、态度的功能(识记)(三)、态度与行为1、态度与行为的相互影响(领会)2、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综合应用)(四)、态度改变的过程1、态度改变的说服过程模型(综合应用)2、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综合应用)第四章 社会影响和社会行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的定义、及其理论解释2、掌握从众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掌握阿西的从众实验研究3、掌握服从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掌握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4、掌握侵犯行为的概念、熟悉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掌握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策略5、掌握利他行为的概念、熟悉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掌握利他行为的促进策略、掌握旁观者效应的定义和原因。本章重点:社会促进、社会干扰、从众、服从、侵犯、利他、旁观者效应。本章难点:从众和服从的区别、社会干扰和旁观者效应的区别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一)、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现象1、社会促进2、社会干扰(二)有关的实验研究(三)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第二节 从众现象(一)   从众概述1、从众的涵义2、从众现象产生的因素(二)从众现象的实验研究1、谢里夫的实验2、阿西的实验(三)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的因素2、个体的因素3、刺激因素4、文化差异第三节 服从现象(一)服从概述1、服从的涵义2、服从的意义(二)有关的实验研究(三)影响服从的因素1、命令者的权威2、服从者的道德水平3、服从者的人格特征4、情境的压力第四节 侵犯行为(一)   侵犯行为概述1、侵犯的概念2、侵犯行为的分类(二)   对于侵犯行为的解释1、侵犯的生物学解释2、挫折侵犯理论3、社会学习理论(三)   对侵犯的预防和控制第五节 利他行为(一)   利他行为概述(二)   旁观者效应(三)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1、利他者的个人因素2、情景因素3、被助者的特征4、社会文化因素(四)   对利他行为的促进三、考核知识点(一)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1、社会促进的定义、社会干扰的定义2、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二)从众现象1、从众的定义2、从众原因3、阿西关于从众的实验研究4、影响从众的因素(三)服从现象1、服从的定义2、服从原因3、米尔格拉姆关于从众的实验研究4、影响服从的因素(四)侵犯行为1、侵犯行为的定义和分类2、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3、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五)利他行为1、利他行为的定义和分类2、旁观者效应的定义和原因3、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4、利他行为的促进策略四、考核要求(一)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1、社会促进的定义、社会干扰的定义(识记)2、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领会)(二)从众现象1、从众的定义(识记)2、从众原因(领会)3、阿西关于从众的实验研究(综合运用)4、影响从众的因素(简单应用)(三)服从现象1、服从的定义(识记)2、服从原因(领会)3、米尔格拉姆关于从众的实验研究(简单运用)4、影响服从的因素(简单应用)(四)侵犯行为1、侵犯行为的定义和分类(识记)2、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简单运用)3、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综合运用)(五)利他行为1、利他行为的定义和分类(识记)2、旁观者效应的定义和原因(领会)3、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简单运用)4、利他行为的促进策略(综合运用)第五章 社会认同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自我的概念及其结构,熟悉自信的表现和自信心的维护。2、掌握性别角色的概念,熟悉性别角色的理论解释,了解性别差异。3、掌握社会化的定义、熟悉社会化的过程、,了解社会化的意义。本章重点:自我的概念、自我的结构、性别角色的概念、性别角色的理论解释、社会化的定义和过程本章难点:自我的概念、自我的结构、性别角色的理论解释、社会化的概念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自我与发展(一)、自我概念1、自我及其结构2、自我图式及其认知效果(二)、自信心1、概念的内涵2、自我接受3、自我价值(三)自信与表现1、自信的评价2、自信的特征3、自信的维护(四)自信与自我形象(五)自我的多重意义第二节 性别与角色(一)性别与角色的内涵(二)性别认同(三)性别差异第三节 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内涵(二)社会化的过程(三)社会化的启发三、考核知识点(一)自我与发展1、自我的概念2、自我的结构3、自我图式的概念4、自信的特征5、自信的维护(二)性别与角色1、性别与角色的涵义2、性别认同的过程3、性别差异的表现(三)人的社会化1、社会化的定义2、社会化的过程3、社会化的启发四、考核要求(一)自我与发展1、自我的概念(识记)2、自我的结构(领会)3、自我图式的概念(识记)4、自信的特征(识记)5、自信的维护(简单运用)(二)性别与角色1、性别与角色的涵义(识记)2、性别认同的过程(领会)3、性别差异的表现(识记)(三)人的社会化1、社会化的定义(识记)2、社会化的过程(识记)3、社会化的启发(识记)第六章 人际交往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人际交往的定义,理解人际交往的功能2、理解人际交往的动机、掌握人际需要与人际反应、掌握人际交往的工具,熟悉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了解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作用。3、掌握人际关系的定义,掌握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掌握增进人际关系的因素。掌握人际关系的社会测量法本章重点:人际交往及其功能、人际需要、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发展阶段、增进人际关系的因素、人际关系的社会测量法本章难点:人际需要、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作用、人际关系的社会测量法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一)人际交往的内涵(二)人际交往的意义(三)人际交往的功能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心理分析(一)人际交往动机的分析1、人际交往是一种内在的需要2、人际交往与自我表现3、人际交往与自我完善(二)人际需要与人际反应(三)人际交往的工具(四)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五)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作用第三节 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概述(二)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三)影响人际关系发展的因素(四)人际关系的测量三、考核知识点(一)人际交往概述1、人际交往的定义2、人际交往的功能(二)人际交往的心理分析1、人际交往的动机分析2、人际需要与人际反应3、人际交往的工具4、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5、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作用(三)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的定义2、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3、增进人际关系的因素4、人际关系的社会测量法四、考核要求(一)人际交往概述1、人际交往的定义(识记)2、人际交往的功能(识记)(二)人际交往的心理分析1、人际交往的动机分析(领会)2、人际需要与人际反应(简单应用)3、人际交往的工具(简单应用)4、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识记)5、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作用(识记)(三)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的定义(识记)2、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简单应用)3、增进人际关系的因素(综合应用)4、人际关系的社会测量法(简单应用)第七章 团体心理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团体的概念和本质、熟悉团体的分类2、掌握团体吸引力的含义、理解影响团体吸引力的因素、熟悉提高团体吸引力的途径3、理解集体意识的含义、了解集体意识的形成4、了解团体决策的意义、熟悉团体决策的形式和方法、掌握团体定型思考和极化反应5、掌握领导的定义、理解影响领导的主要因素、熟悉领导人的素质、了解领导的职能本章重点:团体的概念和特征、团体吸引力、团体决策、团体定型思考、极化反应、团体领导人的心理品质本章难点:团体吸引力、团体决策、定型思考、极化反应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团体的本质(一)团体是个体的有机组合(二)团体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三)团体的分类第二节 团体的吸引力(一)团体吸引力的含义(二)影响团体吸引力的因素(三)提高团体吸引力的途径第三节 团体中的集体意识(一)   集体意识的含义(二)   集体意识的形成第四节 团体决策(一)   团体决策的意义(二)   团体决策的形式与方法(三)   与团体决策有关的问题第五节 团体的领导(一)领导与领导角色(二)领导者应具有的素质(三)领导活动的职能三、考核知识点(一)团体的本质1、团体的概念2、团体的本质3、团体的分类(二)团体的吸引力1、团体吸引力的含义2、影响团体吸引力的因素3、提高团体吸引力的途径(三)团体中的集体意识1、集体意识的含义2、集体意识的形成(四)团体决策1、团体决策的意义2、团体决策的形式与方法3、团体定型思考与团体极化(三)团体的领导1、领导角色的定义2、影响领导的因素3、领导的素质4、领导的职能四、考核要求(一)团体的本质1、团体的概念(识记)2、团体的本质(领会)3、团体的分类(简单应用)(二)团体的吸引力1、团体吸引力的含义(识记)2、影响团体吸引力的因素(领会)3、提高团体吸引力的途径(简单应用)(三)团体中的集体意识1、集体意识的含义(识记)2、集体意识的形成(识记)(四)团体决策1、团体决策的意义(识记)2、团体决策的形式与方法(简单应用)3、团体定型思考与团体极化(简单应用)(三)团体的领导1、领导角色的定义(识记)2、影响领导的因素(领会)3、领导的素质(综合应用)4、领导的职能(识记).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为了使本考试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者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特作如下说明:一、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明确了社会心理学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度和广度,规定了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社会心理学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教材、掌握社会心理学的课程内容、知识范围的依据,也是进行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二、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是学员进行社会心理学的自学和参加考核的依据。社会心理学教材是学习掌握社会心理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和范围。教材的内容与考试大纲的要求应在保持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可以是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其难度与深度与考试大纲的规定并不需要保持一致,而是可以适当加深和扩展。也就是说,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和深度,教材中一定要具备,而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和难度,在考试大纲中可以不作要求,而作为学员自学时的自选内容。对于考试大纲中推荐使用的教材,其中内容与考试大纲不一致的内容或难度,学员在学习时应以考试大纲中的规定为准。三、社会心理学自学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推荐使用的自学教材为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申荷永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指导考生应根据本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地学习本课程推荐使用的社会心理学(申荷永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它既是自学应考学员的主要学习材料,也是命题的根据。在同时使用其他教材的时候,应以推荐教材为主,以其他教材为辅,加深对推荐教材重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很多,学员应密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真理解、真正领会各个概念、理论等的含义,切忌观点含糊不清、概念掌握不准、也不应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社会心理学中有不少要求能够运用的知识点,学员应注意在学习的时候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自己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的实际分析、贯通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社会助学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制定的教材,明确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领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原则,引导考生防止自学中的偏向,切忌误导考生死记硬背、押题、猜题的不良学风。六、关于考核内容和目标的说明 (一)关于考核知识点。考核知识点是由有关知识构成的子系统。社会心理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自己的专门概念,概念与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由这些众多不同层次的知识子系统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结构,这也是本课程的考核重点。(二)关于考核知识点的层次。本大纲考试知识点是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应得到的能力要求。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要求考生知道本课程中的名词、概念、原理、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或识别。领会: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把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简单应用:要求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中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一般的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综合应用:要求考生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运用学过的本课程规定 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稍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要求(一)考试大纲是命题的根据,试卷的命题范围不能任意扩大或缩小,也不能自行降低或提高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覆盖率到各章,适当突出重点章,体现本课程的重点。(二)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分数比例为:识记15%,领会35%,简单应用35%,综合应用15%。(三)合理安排试题的难度。试题难度分容易、中等、较难和难四个等级,其比例一般应为20%、30%、30%和20%。应当注意试题的难度和能力层次是不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存在不同的难度,切勿混淆。(四)本课程考试的主要题型有:名词解释、选择填空、简答和论述等。各题型的具体形式可参照本大纲的附录。附录: 考试题型举例:一、填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对某些社会群体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和印象,把这种看法和印象称为( 社会刻板印象 )。二、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格或群体在社会情景中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和社会互动的一门学科。三、单项选择题: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是(A)提出来的A、非斯汀格 B、勒温 C、容格 D、罗杰斯四、简答题:从众的原因有哪些?相信别人心理、忠于集体心理、寻求安全心理计分说明:每个答案都应该按比例得分。五、论述题: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态度说服工作中运用态度的说服模型?计分说明:答对态度说服模型得分1/3,答对说服模型中各种因素的安排方式得分1/3,联系实际得分1/3。专心-专注-专业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共24页).doc)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