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班级常规管理及教育的意义(共3页).doc
-
资源ID:14166257
资源大小:17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二单元班级常规管理及教育的意义(共3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二单元 班级常规管理及教育的意义一、 常规管理为班级创造有序生活环境 班级是一种集体学习、生活的组织。既然是集体,就需要建设一套有序的组织结构和活动方式;学生在班级集体中从事学习、锻炼、交往活动,也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和依据一定的程序。有了一定的规则和程序,集体活动才能有条不紊,个人在集体中活动才既“自由”,又有所遵循、不触规。而班级里要按课程计划有序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也要以做好常规管理为前提。可以说,常规管理是班级的“开路”工作或奠基工程。 某一常规管理为班级开展的某一方面的教育创设环境和条件。纪律常规是班级一切活动必需的行为秩序条件。有了一定的纪律规范,才能保证班级的教育、教学顺利开展。学习常规保证学生按一定的学习规程进行上课、自习、作业、考试等,有一定的学习常规才有一定的学习质量保证。活动交往常规是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间及与其他人之间交往的一般规则,它既是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生活道德的内容与能力,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的条件。环境卫生常规则是为了学生身体健康和顺利学习而产生的要求,等等。可以想象,一个班级的学生如果行为守纪,教室窗明几净,师生、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秩序井然,学习气氛浓厚,那么,这个班级一定朝气蓬勃,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就有坚实的保障。所以,每个班级都需要有效的常规管理。 二、 抓常规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入手处” 班主任面对班级里几十个学生开展工作,其职责是要对全体学生的德智体全面负责,工作的任务重,内容多,千头万绪,工作量十分繁重。面临千头万绪,班主任,尤其是新班主任从何入手进行工作呢?答案是:常规管理就是其“入手处”。常规管理是对班级学生一般因素、通常状态的管理,常规是班级教学、纪律、日常生活的最基本要求,与每一个学生相关联。因此,班主任抓好常规管理,就在班级建立了基本的秩序,为全班学生创造一个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而且,班级常规管理内容为日常行为,具体细小,看得见,摸得着,一旦认真抓,容易出成效。班级工作走上了正轨,老师、学生既有成就感,又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有经验的班主任接到一个新班后首先抓的就是常规管理。 三、 实施常规管理就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班级常规管理的内容都是些具体的日常“小事”,如,要求学生按时到校、准时完成作业、保持教室环境卫生、课间不要追打疯闹等。这些小事很平常,以至于每个班级里每天、每人都会发生,对老师、学生来说司空见惯。但用学校教育无小事的观念看问题,这些小事恰是学生内在品质的外部反映,透过他们细小外部行为,可以推测学生内心的所思所想和情绪高低。如,准时到校,不缺课是热爱学习的表现;对人有礼貌,是文明素养的表现之一等。正是这些具体行为,构成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主要内容和过程,日积月累,逐渐积淀形成人的一项项品质。如果学生大部分日常行为都能按要求去做,规范有序,那么,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在校生活就有质量,否则,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况。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得出结论说:“教育无非就是练习正确的行为,练习从广义来说就是组织青年合理的、有明确目的多方面的活动,使他们习惯于遵守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和准则。”因此,班主任进行常规管理就是对学生实施基本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指在儿童的幼年和少年时期,通过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事情对他们的言语、行为、态度等进行训练,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基本的做人品质的活动。养成教育从日常的言行举止入手对儿童进行训练,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是一种细致的积累式的教育,欲积日常行为的涓涓细流,而后汇成良好品德的大海。养成教育强调从小进行训练,养成习惯,打好做人的基础。养成教育要求进行经常性练习,持之以恒,不可一曝十寒,方能形成稳固的好品格。我国自古有“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教育格言,意指严格的养成教育对人的成长有着重大的意义。 班级常规管理也是着眼于班级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的言、行、心态进行指导、规范、训练,因此,与养成教育具有同样的目标与功效;从教育手段的角度看,班级常规管理是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的第二高峰和心理的快速发展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身、心表现的突出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但其思想行为都还在形成过程中,还很不稳定,也未成型,因此仍是培养优良行为习惯的好时机。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当然,初中阶段行为习惯的培养应与此阶段的培养目标相符合,如,通过训练他们按时到校、坚持出勤,培养学生守时惜时、努力学习的品质;通过训练他们遵守课堂、自习、课间操等纪律的行为,养成他们自律、文明守纪的习惯;通过训练他们做好清洁值日、保持教室清洁卫生的习惯,培养他们认真负责、讲文明讲卫生的素质等。而这些好习惯、好品质一旦形成,将使孩子们终身受益。 四、 在常规管理教育中继承民族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乃文明礼仪之邦。在民族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对于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形成了优良的民族传统,并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代表,构建起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界。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一生致力于“礼”的传播和建设,他建议国君对老百姓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而对青少年的成长及教育而言,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把礼仪、礼貌作为做人的基点。因而,他要求其弟子首先学习掌握对待各种人的态度及行为准则:“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对父母讲孝道,对兄弟讲友爱,对朋友要讲信用,对大众要有爱心和仁义。 孟子将孔子的思想概括发展为“仁、义、礼、智”四字道德规范,成为民族后世两千余年做人行事的标准。 宋朝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明确划分了大学与小学的教育任务与方法。将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定为德育,使用养成教育的形式,通过“以事教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即“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达到掌握“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小学集解)。朱熹拟定大学的主要目标是“明明德”,而且教育的方法主要“以理教”,但也仍然没有放松对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的修养要求。在其主持的白鹿洞书院中,以“学规”的形式对其学生提出明确学习、待人接物的常规要求,分别有“为学之序 、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中国教育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6页)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个人的道德修养途径与要求。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人认为世界已进入“后现代社会” 时代。中国传统的人际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受到了世界、尤其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重视,将重现其光辉。步入新世纪的大门,我们的基础教育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针,站在时代的高度对青少年进行文明行为、礼仪规范训练。这就既要继承我国优秀的道德文化传统,但又要剔除那些诸如“愚忠”、“愚孝”等糟粕,学习借鉴世界文明礼仪,在学生身上培养起具有时代内涵的中华民族文明规范。 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