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设计14(共三课时)(共12页).doc
-
资源ID:14227358
资源大小:23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劝学》教案设计14(共三课时)(共12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劝学教案设计14(共三课时) 劝学 教学要求与目标: 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2.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重点、难点: 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 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3. 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本文的可读性很强,易于成诵,宜采用诵读教法。诵读要多次进行,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最后,教师要给学生示范背诵,必要时还可以逐句地领读。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以检查预习方式统摄全文;作者简介;诵读第1,2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段;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前半课时):连贯背诵全文。(注:后半课时用于预习师说。) 预习安排 1. 将下列各字的拼音写在课文中该字下面: 輮(rou) 虽又(you) 槁()暴(pu) 砺(li) 参()省 ()乎己 知(zhi)明 跂(i) 生(i)非异也 跬(k) 骥(ji) 驽(u) 锲(qie) 镂(lou) 螯(ao) 2.朗读全文至少二遍。 3.从课文中找出几句话作为你学习上的格言,抄在笔记本上,加以体会。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友情提醒字词读音 輮(rou) 虽又(you) 槁()暴(pu) 砺(li) 参()省 ()乎己 知(zhi)明 跂(i) 生(i)非异也 跬(k) 骥(ji) 驽(u) 锲(qie) 镂(lou) 螯(ao) 2、指名读 3、齐读 二、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后因避汉宣帝刘询的讳而改称孙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在齐国稷下(今山东临淄西北)任祭酒(官名);后去楚国,春申君用他为兰陵(今山东枣庄市东南)令,晚年定居该地,从事著述。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著有荀子,现存32篇。 荀子在哲学上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他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著名论断,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强调天是物质的天,是没有意志的,人能认识天,就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他反对儒家的先验论,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的接触。 在教育问题上,他和孟轲的性善说相反,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三、诵读第1段,并理解积累 1、诵读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 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于(1)于(2)于(3)以为有暴 停止 从 比 比 以之为 又 曝 日四个“而” 每日,名词做状语 而1,2却;而3并且;而4而且 “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2、解决疑难 3、学生练习翻译 4、试背诵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5、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利”。)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说明什么道理?(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使之聪明贤惠学习的意义) 6、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7、学生齐背一遍 四、诵读第2段,并理解积累 1.指名读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 吾尝·终日· 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齐读 3、学生解释词语: 而1而2而3而4而5而6而7而8 而1,2同,“地”修饰关系;而3,5同,“然后”顺承关系;而4,6,7,8同“却”转折关系 “彰”就是“明”的意思。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 “能水”能,擅长;水,名词活用为动词 ,游水。 4、解决疑难 5、学生练习翻译 6、学生先齐读,后试背诵 7、文理分析。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则“见者远”;“顺风而呼”则“闻者彰”;“假舆马”可“致千里”;“假舟楫”可“绝江河”。) 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承上句“登 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的作用亦与此相同。) 小结:喻属起句;喻属结句。 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请归纳本段大意:学习了才能善假于物学习的作用。 8、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9、作业:看读本中的文言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1、2段 二、指名翻译1、2段 三、诵读第3段,并理解积累 1.、指名读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齐读 3、学生解释词语: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兼词,即一字兼两词 “无以”可与“河曲智叟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注意:而致千里无以至千里,加线字有什么区别?(达到;到)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有何特点?(定语后置) “上”“下”名词做状语 “跃”“驾”动词活用为名词(跳一次的路程,走一天的路程) 4、解决疑难 5、学生翻译 6、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提示学生:此段较长,可按上述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 7、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学习的态度 四、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不停止的学习,才能具有人生的意义(分论点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 不停止的学习,才能变得聪明智慧(分论点之二) 学而不已,方能积累不停止的学习,需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分论点之三) 教师点拨: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设喻的运用。 教师说明: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学生讨论:(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高而绝江河”。 2. 对举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讨论对举的作用。教师要说明一下: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全面的认识。) 五、作业。 1.连贯地诵读这篇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方式:全班齐背一遍;听教师背诵一遍,指出背错的地方(故意弄错,至多三处);学生互查。 二、检查完成练习情况。(过程略,只附答案) 第一题(详见上文) 第二题:1.包括“于”的三种用法: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表示比较,如“青于蓝”的“于”;表示动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2.包括“者”的两种用法:相当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如“不复挺者”的“者”。3.包括“而”的四种作用:并列(“知明而行无过”);表修饰(“终日而思”);表转折(“而致千里”);表顺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第三题:1.依次是(5)(4)(1)(3)(2)。2.依次是(3)(4)(2)(1)。3.依次是(1)(4)(3)(6)(7)。 4.依次是(2)(4)(5)(3)(1)。 5.依次是(1)(2)(5)(4)(6) 第四题(略)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