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7练习二-|苏教版(共8页).doc
-
资源ID:14235362
资源大小:29.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7练习二-|苏教版(共8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练习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得数;能根据实际问题条件间的联系有条理地说明解题思考过程,正确解答两步连乘实际问题。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和笔算的方法,能灵活地利用简便方法计算,提高乘法计算能力;能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感受自己在数学学习上的收获和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自觉性;了解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培养认真计算和检查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计算和两步连乘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有条理地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过程:过渡:我们已经学会了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和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练习这两部分的内容(板书:练习),通过练习让我们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更加的熟练。一、计算。1、口算。师:让我们先来看一组口算。(1)3×4 8×7 5×6 5×4 30×40 80×70 50×60 50×40指名学生按题组口算,呈现得数:选择两组要求说说怎么算的。师提问:每组两题有什么联系?(师总结:下一题是在上一题的基础上算出来的)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怎么算?(师总结: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可以先算0前面的数相乘得多少,再看看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 后两组里乘数末尾的0一共只有两个,为什么积的末尾有3个0?(师总结:有些题我们把0前面的数相乘也会产生0 ,要注意分清哪个0是乘出来的,哪个0是添上的。)(2)根据13×2=26,快速说出以下算式的得数。130×2 13×200 130×20(师:点评在26的末尾添一个0得到260,在26的末尾添两个0得到2600。)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乘数末尾有0的口算方法了,下面让我们来一个比赛,请你独立完成书上P13的第一题。过渡:同学们已经能熟练的完成口算,下面让我们再来看几个笔算,把作业本打开。2、笔算。(1)做第2题前2题。(指名板演)交流:第一小题是怎样算的?(检查黑板上笔算的过程)提问:积里为什么会有两个0? 第二小题计算得对不对?这里积的末尾哪个0是算出来的,哪个0是添上的?师:在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同学们做到最后一定要记得末尾的0要添上。过渡:记住这个注意点,让我们再来看两题。(2)做练习二第2题后两题。 让学生独立笔算,指名板演。 检查板演题的计算过程,有错的订正。 提问:这两题的乘数有什么不同?(一个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另一个是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说明:不管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是三位数乘一位数,只要乘数末尾有0,都可以把0前面的数先乘,再看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后面添上几个0。二、解决实际问题。过渡:刚才我们进行了口算和笔算的练习,同学们算的很认真,熟练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解决实际问题,看。1、 第三题。(1) 请一生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师引导:通过读题,我们找到了条件和问题,你准备怎么想呢?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请生回答,生答:栽了20行松树,每行32棵,先求出了松树的棵树,再用还栽了180棵柏树,加起来就是松树和柏树一共有多少棵)师点评:分析的真好,在刚才回答的过程中,其实他是从条件想起(板书:从条件想起),找到了有联系的条件(板书:找到有联系的条件),想先算什么(板书:想:先算什么),再用算出的结果作为新的条件和剩余的条件再次搭配,利用适合的方法一步一步确定解题过程,最终求出问题。(板书:)师:请你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达出来,把这道题做在作业本上。(2)让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PPT同步演示) 提问:这里每一步是怎样想的,求出的是什么? 说明:这里先求松树的棵数,再加柏树的棵数,得出的就是松树和柏树一共的棵数。2做练习二第4题。师:这道题目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明确:每盒茶杯有6个,每个售价4元,买3盒一共要多少元?师引导:你能从条件想起(指板书),找到有联系的条件,说说可以怎样想吗?自己试着说说看,看你能找到哪些解答方法。师提问:这道题从条件想起可以怎样想?(生回答,可以先用每个茶杯4元和一盒有6个茶杯求出一盒茶杯要几元或者也可以用一盒有6个茶杯,有3盒求出一共有多少个茶杯。)(请生说的同时,相应的在黑板上贴先求的问题)师:请你选择一种方法,做在作业本上。(师巡视)交流提问:用第一种方法算的小朋友举手,说说你的算式。谁是用第二种解法呢?说说你的算式。师总结:刚才我们找到了两个不同的有联系的条件确定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虽然方法略有不同,但它们都用了两步连乘的方法得到了3盒茶杯的总价。当然检查的时候你用可以用一种方法去检查另一种方法算得是否正确。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能灵活地找有联系的条件,发现不同的解答方法。变式练习:过渡:接下来,胡老师把这样的一个问题,做一个小小的变式,只告诉你一盒茶杯有6个,要求的问题是一共要多少元?你想怎样补充条件呢?从图中我们知道每盒有6个茶杯(PPT出示条件),要求的问题一共需要多少元(PPT出示),其实就是总价格(PPT出示),怎样求出总价格呢?我们可以根据茶杯的单价乘数量得到总价格(PPT出示)所以可以补充(你说,或者):每个茶杯( )元,PPT,是单价。这里呢?(指第二条线)有( )盒这样的茶杯,由此可以列出连乘算式( )×( )×6求出总价。3做练习二第5题。师过渡:让我们继续往下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箱苹果。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些条件。(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一层有几排,每排有几箱,有几层)(PPT顺势出示)师:根据找到的这些条件,你能找到有联系的条件(指板书)想想先求什么吗?你能想到几种方法呢?先想一想,你找到了哪两个有联系的条件,可以先求什么?(你说,你说,你听懂了吗?)还可以用其他相关联的条件进行解答吗?(你说,你说),还有别的思路吗?然后选一种方法做在作业本上。(师巡视)汇报交流:选择第一种先求一层有几箱的,请你来汇报一下你的算式。先求一竖列有几箱的,汇报算式。先求一横行有几箱的,汇报算式。师总结:三种方法都可以得到一共有多少箱苹果,其实我们只要把每层堆放的排数、每排箱数和层数三个数量连乘,就能求出一共有几箱苹果。4做练习二第7题。让学生独立读题。找找条件。你能找到哪两个有联系的条件先求什么?(你说,你说)还可以用哪两个有联系的条件求什么?(你说,你说)(把问题贴在黑板上)选一种方法做在作业本上。汇报。说明: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分析了几道实际问题,在解答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先找到(有联系的条件),想想(先算什么),是的,你们总结的真好。看来在在解答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要清楚的指导自己每一步在算什么,想清楚用了什么条件,是不是符合解答的要求,这样才能把题算对。 四、了解“铺地锦” 1了解竖式。 出示62×37,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得数。 教师和学生一起按竖式板书、笔算,得出积是2294。 提问:这里分几步算的? 2谈话过渡。引导:我们现在这样的计算,用的是竖式笔算。像计算62×37,是用37里的“7”和“3”分开和62乘,然后相加的。那在历史上很远很远的时候,人们是怎样计算的呢?我国明朝时候就记录了一种叫“铺地锦”的算法。那是怎样算的呢?请大家阅读第14页“你知道吗”,看看你能不能看懂是怎样算的。大家自己阅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在小组里商量。学生阅读,教师巡视、解释。 3解释算法。 提问:“铺地锦”是利用什么来算乘法的?你看懂这种的算法了吗? 画出方格,逐步解释算法,了解“铺地锦”的计算过程。 引导:你看看,这里先用37里的哪个数乘627再用哪个数乘627最后是怎样加的,相当于竖式里的哪一步?说明:我们的先人很聪明,其实这种“铺地锦”的算法,和今天竖式笔算的原理是相同的,也是把37里的“3”和“7”分开和62乘,斜对着的数就是乘得的相同数位上的数,最后相加就能得出62×37的积,这一步和竖式里最后一步加法的意思是相同的,只是把进位的数另外写在表里,最后一起加的。师:今天回家后就请你们把这种古人的算法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五、练习总结1总结交流。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乘数末尾有0 的计算和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关于这两部分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呢?师:请你带着这些收获,独立完成大屏幕上的这两道题。2完成作业。 完成练习二第6、8题。反思:练习二是融合了口算、笔算以及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三部分内容的一个综合练习课。就计算而言主要是针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那么0不要参与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是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要让学生明确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而不是感觉只要连续乘一下就可以了,对与第五题,我又做了适当的变式,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