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统计基础知识》教学教案(共20页).doc

    • 资源ID:14236626       资源大小:422.50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统计基础知识》教学教案(共20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学习的基本要求 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有较大的难度,需要很多数学方面的知识去运算,又需要记忆许多的东西,所以学起来很吃力,希望同学们作好思想准备,多投入心思,这才能顺利过关。该课程是统计时间工作的理论基础,用以研究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所以对于数量的认识是学好该课的基础。所以要掌握各类指标的运算及指标的变化(指数),如何获得指标是我们学习的重点。1、保持出勤率,提高课堂效率因为统计课是一门理科性很强的课,同学们光凭自己的基础去理解是具有相当的难度的,而且由于成人教育的方式,一堂课的内容含量非常大,拉下一堂课可能就觉得有好多内容没听上,下堂课就跟不上。2、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学习本课程是,应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不仅容易记忆,记得也牢靠。到具体做题时也能灵活运用。学习每一个概念也是如此,要掌握概念中的关键词,主要含义,不要一字不漏地去背某一个概念。着实际上不仅难以做到,而且即使当时记住了,不久也会遗忘。3、课后多复习,多做习题。做习题是掌握统计方法和公式的重要手段,在最初做题时,可先按照教材的例题和课堂上的例题去做,然后逐步养成独立完成的习惯。不要一不会做,就去看答案。我们在授课的同时,会给同学们刻印一部分练习题,我也会挑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型给大家讲解,在讲解之前希望大家能做一下,要抱着“对答案”的心态,而不是“抄答案“4、要有一个踏实的学习态度。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的自主性,课堂上认真听讲,珍惜课堂复习时间。二是学习的能动性,针对一些自己认为有难度的地方,要认真思考,多问多练,一定要把他弄明白,统计这门课程是靠平时的一些知识点积累起来的,所以要持之以恒的态度。不要在刚开学几天时新鲜,快考试几天紧张,而平时松松跨跨。二、教材的分析第二章: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文中阐述了统计工作中的各种实际调查方法,要求同学们掌握调查的类型及调查方法的适用情况,在了解的基础上区别各类 办法的不同点。掌握统计资料的整理工作,包括分组,汇总,编表。尤其是分组的方法。章节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教学目的认识并了解统计调查的意义、种类;调查方案的各种方法,调查误差产生与防止等几个问题。掌握统计整理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分组,汇总和统计表的设计教学要求1.认识统计调查的内容2.掌握统计调查的方法和步骤。3.明确调查方案的制定内容4.掌握分组的方法和技术5.认识分布数列的种类6.学会分布数列的编制并能熟练地运用。教学重点统计调查的方法、分组的方法,分布数列的编制教学难点统计调查的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分组的方法,变量数列的编制教学方法1. 讲陈,突出重点。2. 示例讲解,区分难点。3. 练习与新课相结合,示例加以巩固教学过程课时8课时班级2012级会计班教具黑板、幻灯片1. 导入新课(以复习为引线)。2. 讲授新课。3. 总结本章重点,强调难点。板书设计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第1、2课时统计调查第3、4课时统计整理一、统计调查的意义和种类(30分钟)二、统计调查的方案(20分钟)三、统计资料收集的方法(20分钟)四、重点总结与布置练习(10分钟)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和内容(10分钟)二、统计整理的方法和步骤(15分钟)三、统计分布的分组标志(20分钟)四、分布标志示例讲解总结(35分钟)第5、6课时统计整理第7、8课时统计整理一、分布数列(5分钟)(一)分布数列的几个基本概念(10分钟)(二)分布数列的种类(20分钟)二、变量数列的编制(40分钟)三、重点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一、统计表(15分钟)二、各类应用图表示例讲解(25分钟)三、学生随堂上黑板练习(10分钟)四、讲解学生练习的题目(10分钟)三、本章总结、重点强调(20分钟)讲授新课导入新课:复习上章内容:上周我们学习了统计概述,对本学期统计基础知识课程有一个大致了解,现在请大家回顾以下问题: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统计学涉及到哪些基本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让学生稍考虑,同老师一起说出答案,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稍做分析,并由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引入新课:从统计工作来看,关键在于得到各种数据,如何能够做到这些呢,只有去搜集资料,进行统计调查。今天我们的新课内容就是要学习进行统计调查有什么意义(必要),如何去进行(调查方法)等内容。具体新课内容:第一节 统计调查(第1、2课时)一、统计调查的概念和种类(一)统计调查的概念统计调查是搜集资料获得感性认识的阶段,它既是对现象总体认识的开始,也是进行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环节。(二)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必须达到准确性和及时性两个基本要求题型是填空题,关键词:准确性、及时性(三)统计调查的种类:分类标准不同有不同的类型1.根据被研究总体的范围(单位数),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这是统计调查最基本的分类。2.统计调查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连续调查是随着被研究现象的变化,连续不断地进行登记,如工人的出勤,农作物生长的情况。不连续调查是间隔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所进行的登记,被研究的现象在短时期内不发生什么变化。3.统计调查按搜集资料的方法分为:直接调查、凭证调查、派员调查、问卷调查、采访调查二、统计调查方案统计调查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繁重复杂、高度统一和严格的科学工作,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所以在着手调查之前应确定一个周密的调查方案,来指导调查工作,那么一项完整的调查方案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一)调查目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要进行调查”(二)调查对象:(对谁进行调查),是应搜集其资料的许多单位的总体。示例:要了解某企业产品质量(目的),该企业的全部产品就是调查对象。确定调查对象时,所涉及的两种单位: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调查单位:即总体单位,它是调查对象的组成要素,即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填报单位: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示例:进行工业设备普查,报告单位是工业企业,调查单位是每一台设备;进行某班学员的情况了解,报告单位是每一位学员,调查单位也是每一位学员。(三)调查项目:(调查什么内容):即依附于调查单位的基本标志讲授新课(四)调查表:(将调查内容整理):把诸多的调查项目用最精练的措词在框格上表示出来,以便于调查登记资料规范化,标准化。调查表格的两种形式: 单一表:每个调查单位填写一份,可以容纳较多的项目。 一览表:把许多调查单位填列在一张表上。(五)调查时间和调查时限: 调查时间:资料所反映的时间 调查时限:进行调查工作的时限,包括搜集资料和报送资料的整个工作所需的时间。例:某市规定1994年工业经济活动成果年报呈报时间是1995年1月31日,则调查时间为一年(94年),调查时限为1个月。(六)调查的组织工作:主要包括明确调查机构、调查地点、选择调查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三、统计调查方法特别强调:教材P14第三节第一段:建立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一)普查:专门组织的,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的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全面调查。句中三个关键词:专门、时点、全面。表达了普查是一项专门调查、不连续调查、全面调查。1.由此可总结其两大特点:(1)是一项全面调查,资料全面、准确、 详实,但是耗费(2)是一项不连续调查,调查时点现象,必须确定标准时间。2.关于普查的标准时间:规定某日或某一时刻作为登记普查有关资料的统一时间,这样才能避免搜集资料因为自然变动或机械变动而产生重复和遗漏现象。也就是被登记的资料,应是在标准时间上存在的。请同学们看一个例子,并且来判断一下(口述例题)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1990年7月1日零时,下列情况应计入人口数的有:A.1990年7月2日出生的婴儿 B. 1990年6月29日出生的婴儿C. 1990年6月29日晚死亡的人 D. 1990年7月1日1时死亡的人E. 1990年6月29日出生,7月1日6时死亡的婴儿F. 1990年6月29日晚11点出生,11点半死亡的婴儿 3.普查的种类:见教材P15页(二)统计报表: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表式,统一的指标项目,统一的报送时间自下而上逐级定期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属于全面调查范畴,又称全面统计报表。1.特点:统一性,经常性2.普查与全面统计报表的区别与联系(关系)联系:二者均是全面调查,能提供较为全面的材料区别:(1)连续性:普查不属于连续性调查,而统计报表则是。(2)调查内容:普查主要反映国情国力方面的基本统计资料,而统计报表的主要内容是需要经常掌握的各种统计资料。(3)制定报表:全面统计报表内容固定,经常填写,调查项目较少,而普查则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在调查时可以包括更多的单位,分组更细,调查项目更多。(4)具体应用上:普查适用于需要掌握比较全面,详细的资料时,而要取得经常性的统计资料还是应用全面统计报表(三)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调查单位进行观察用以推算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式。 1.特点:(1)非全面调查 (2)随机原则抽样 经济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时效性:节省时间2.优越性 准确性:(相对而言)随机抽样的原则 灵活性:组织起来方便提示大家注意多项选择题。 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无法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补充和订正全面调查的结果3.作用: 可以用于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检查和控制可以检验假设,以便于决策 简单随机抽样: 类型抽样:4.基本形式: 等距抽样: 整群抽样:(四)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1.重点调查:对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全部总体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重点单位:指数量在总体中比例较大,或者规模较大。例如:要掌握我国煤矿的经营状况,选择产量较大的煤矿,如大同、平顶山煤矿作为被考察单位。强调:重点调查结果只能说明总体的基本情况,不能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2.典型调查: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研究和调查,借以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包括总体的数量特征和其他情况。分类:解剖麻雀式、划类选典式示例:要了解某村小麦的产量,按地段选定若干地块,这种调查方法叫典型调查。(五)三种非全面调查方法之间的关系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都属于非全面调查,其不同点在于:1. 抽取调查单位的方式不同:重点调查中重点单位的选取是根据重点单位的标志总量是否占全部总体单位标志总量的绝大比重这一标准来确定的,这一标准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易于确定。抽样调查中的调查单位是按随机原则从全部总体中抽选出来的,不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典型调查中的典型单位是在对总体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抽选出来的。2. 调查目的不同:抽样调查是为了研究总体的数量特征,而重点调查则是为了了解总体的一般情况,典型调查需要说明总体的发展变化规律。3. 推断总体的可靠程度不同:抽样调查的结果最具有科学性;而后两者则有一定的代表性。4. 适用场合不同:抽样调查是为了研究、检验产品质量合格状况,重点调查则多用于调查总体的基本情况,典型调查适用于对总体现象进行分析,通过典型来反映规律。(六)调查资料的检查调查资料的检查包括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1. 调查误差:调查结果与所调查现象的真实数量之间的离2. 种类(体系)(1)登记性误差:由于错误判断事实和错误登记事实而发生的误差,(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都有登记性误差)包括偶然性登记误差和系统性登记误差(2)代表性误差:调查现象的一部分总体单位不能完全代表总体而发生的误差(是非全面调查所固有的)总结:本章我们主要学习了统计调查的两类问题:一是统计调查的意义及种类,二是统计调查的方法;关于第一个问题希望大家掌握一些最基础的知识,而统计调查的方法则是本章中的重点,在掌握这些方法特征、特点之后,理解全面调查方法中普查与全面统计报表的区别联系;非全面调查中关于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的关系。课后作业:以指导书为主,完成下列几个简答题:1. 抽样调查有哪些特点,有哪些优越性和作用?2. 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的关系,三种非全面调查方法的关系?3.一项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哪些内容?教学过程第二节 统计整理第3、4课时一、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方法(一)统计整理的意义1.涵义: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对调查所搜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组,汇总,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的工作过程。2.意义:在统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统计整理实现了从个别单位的标志值向说明总体的数量特征的指标值的过渡,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二)统计整理的方法(也可以理解为统计整理工作的步骤)1.分组:确定应整理的指标和应分的组,将复杂的数据进行归类,是进行统计整理的关键和前提条件2.汇总:对各项指标进行汇总,确定各组和总体的单位数和标志总量,是进行统计整理的中心内容3.编表:用统计表体现分组和汇总的结果。在副板上举例:根据对五名同学的情况统计,成绩分别为:68,87,91,69 ,72,83则可以统计出总成绩,平均成绩,并可以编制一张表格二、统计分组1.统计分组的定义: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现象总体的内在特点,把总体按照某一标志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又有联系的几个部分。如对某班学员可分为男生,女生(按照品质标志分类),按照成绩(数量标志)可分为:60以下,60-70,70-80,80-90,90以上。2.意义:达到认识事物之间的差别,特点的手段3.种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类型(1)按其任务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类型分组:划分社会经济类型(按品质标志分组)结构分组:研究同类总体的结构(按数量标志分组)分析分组:研究现象总体诸标志的依存关系(原因与结果标志)通过示例讲解示例:产业类型1994年1995年居民人均收入1994年1995年增加值比重%增加值比重%400500500600600700700-2030401010204030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0876248891675420.747.431.911365282741809419.749.031.3合计5251910057733100 (一) (二)这是类型分组,反映产业结构及起变化 这是结构分组,反映居民生活水平商品按商品流转额分组商店数各组商品流通费用%表明流通费用与商品销售额的关系分组的目的即是为了说明此二者标志之间的关系。50以下50200200400400600600800800以上257013075401811.210.49.96.75.95.5(三)原因标志分组标志 结果标志1.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可以分为:简单分组:仅按一个标志来进行的分组复合分组: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并且层叠在一起的分组人数60分以下男女6070男女85310642.按分组标志的性质划分:品质分组:按品质标志进行分组变量分组:按数量标志进行分组3.统计分组标志的选择(1)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分组标志的选择(2)分组标志的选择,应选择具有本质的,能反映内在联系的标志来进行分组。4.统计分组方法(1)品质分组的方法按品质标志分组简单型:组与组之间界限无粉容易。如:“性别”“年龄”等复杂型:各组界限不易划分,从这一组到另一组存在着各种过渡状态,边缘不清。如:“工业”“农业”(2)变量分组的方法:按数量标志分组具体方法:单项式分组:适合于变量值变动幅度较小的离散型变量,在分组时将每一个变量值作为一组,如“家庭人口数”组距式分组:把整个变量值依次划分为几个区间,各个变量值则按其大小确定所归并的区间,这样的分组称为组距式的分组,适应于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变量。有两种类型:等距分组,不等距分组组限和组中值:a.组限:组距两端的数值。每组的起点数值称为下限,每组的终点数值称为上限,开放式组距只有下限或上限b.组限的划分:按离散型变量分组是,各组上下限都可以用确定的数值(整数),而连续型变量分组时,相邻组的上限和下限不能用两个确定的数值分别表示,只能采用上一组的上限同时也是下一组的下限的办法。如果一个标志值刚好等于组限时,那么应将它归属到它作为下限的那一组。c.组中值:分的组中,各标志值的一个代表数据,通常用上下限数值简单算术平均数,即(上限+下限)÷2开放式的组中组中值的计算:下限 + 相邻组组距2, 上限 相邻组组距2例题:设以某班学员的身高为标志分组(连续型变量)身高cm组中值组距组距式分组不等距分组组限,组中值(注意层叠)150以下150160160170170180180以上145155165175185101010第5课时5.统计分布1) 统计分布的概念A. 含义: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把总体所有单位按照组排列形成总体中各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B. 实质:把总体的全部单位按照某标志所分的组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数列,所以又称分配数列或分布数列。C. 要素:总体按照某标志所分的组和各组所占有的单位数次数。D. 种类:按照分组来分类 品质数列数列 单项数列 变量数列 组距式数列2) 频数与频率频数:总体单位在组中的次数,通常用f来表示频率:该组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比,f/f.(性质:各组频率大于0,各组的频率总和等于1。3) 累计数列,分为累计频数数列和累计频率数列:首先分组,然后依次累计到本组为止的各组频数,求得累计频数,将累计频数除以频数总和即为累计频率,分为向上累计和向下累计两种形式。4) 统计分布的编制步骤:A. 进行统计分组B. 统计各组的单位次数C. 按照要求编制累计频数或频率数列例题1:某班4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下:66 89 88 84 86 87 75 73 72 68 75 82 97 58 81 54 79 76 95 76 71 60 90 65 76 72 76 85 89 92 64 57 83 81 78 77 72 61 70 81 学校规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为及格,70-80为中,80-90为良,90分以上为优,要求:将该班学生分为不及格,及格,中,良,优五组,编制一张次数分配表,并编制向上和向下的频数、频率分配数列。解:1.进行统计分组,并确定各组的单位数按照成绩分组人数(f)频数f/f向上累计向下累计频数频率频数频率60以下60-7070-8080-9090以上36151247.5%15%37.5%30%10%392436407.2%22.5%60%90%100%403731164100%92.5%77.5%40%10%合计40100%1.可以利用f来检验各组人数(单位数)是否正确2.区分向上累计和向下累计,并且示例讲解它们的含义向上累计表示该组上限以下的所有标志值的单位数。70分以下,由小到大向下累计表示该组下限以上的所有标志值的单位数。80分以上,由高到低。例题2:有27个工人看管机器台数如下:5 4 2 4 3 4 3 4 4 2 4 3 4 3 2 6 4 4 2 2 3 4 5 3 2 4 3 试编制分配数列(给学员五分钟时间,让其自己动手)内容分布数列(第6课时)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分布数列的意义,掌握变量数列的编制,学会运用分布数列去进行统计分组、汇总以及绘制统计表和统计图,特别是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1. 认识并了解分布数列的几个基本概念;2. 理解分布数列的种类,包括品质数列、变量数列;3. 掌握变量数列的编制。教学重点分布数列的种类变量数列的编制教学难点变量数列的编制4. 讲陈,突出重点。5. 示例讲解,区分难点。6. 练习与新课相结合,作业加以巩固课时1节课班级12会计2班教具黑板、幻灯片4. 上节课回顾5. 导入新内容6. 总结与提高板书设计本节课设计主板副板一、上节课回顾(5分钟)二、本节课内容(一)分布数列1.分布数列的几个基本概念(5分钟)2.分布数列的种类(10分钟)(二)变量数列的编制(15分钟)三、总结与提高(5分钟)导入新课关键词:示例各类应用图表讲解例题布置作业讲授内容上节课回顾:(5分钟)复习上讲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整理的概念、内容以及方法和步骤,对本章统计整理有一个大致了解,现在请大家回顾以下问题:1.统计整理的方法和步骤有哪些?2.分布数列的分组标志有哪两个?它们分别形成什么分布数列?让学生稍考虑,同老师一起说出答案,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稍做分析,并由分布数列的形成引入新课:从分布数列来看,关键在于如何编制变量数列。今天我们的新课内容就是要学习分布数列的概念和种类,如何去编制变量数列等内容。导入新内容一、分布数列(一)分布数列的的几个基本概念1.频数在分布数列中,分配在各组的单位数叫次数,又称频数。 2.频率各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称为频率。 3.分布数列 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中所有单位按组归类整理,形成总体中各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就叫次数分布,又称分布数列。 4.分布数列的构成要素 (1)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各组名称)(2)各组所分配的单位数(频数或频率) (二)分布数列的种类1.品质数列它是按品质标志分组而形成的分布数列例:我们班级的性别构成情况(2013年9月1日)按性别分组 人口数(人) 比重(%) 男 性女 性 5 45 1090 合 计 50 100 2.变量数列它是按数量标志分组而形成的分布数列 (1)单项变量数列 以每一个变量值为一组而形成的变量数列,简称单项数列。(适用于变量值的变化范围小,次数少的离散变量)例:根据某车间工人生产某产品的产量编制的单项变量数列如下表所示 按日产量分(件) 工人人数(人) 比重(%) 23456 51618206 7.6924.6227.6930.779.23 合 计 65100.00 (2)组距变量数列 组距式变量数列又分为等距变量数列、开口组组距变量数列和异距变量数列。(适用于变量值的变化范围大的连续变量)例:根据某班学生统计数学成绩编制的组距变量数列如下表所示 按成绩分组(分) 学生数(人) 比重(%) 60以下6075758585100 1131917 2263834 合 计 50 100 学习组距式变量数列几个概念,结合上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概念。A.组数 分组的数目。本例组数为4 B.组限 进行分组的数量界限,包括上限和下限。上限是指各组变量值的最大值,下限是指各组变量值的最小值。上限和下限都齐全的组称闭口组;有上限而缺下限或者有下限而缺上限的组称.本例第三组,上限是85,下限是75;第一组是开口组。C.组距 是各组变量值之间的最大距离,即各组上限与下限之差(组距=上限-下限)。开口组的组距一般以相邻组组距为标准来推算。本例第三组组距=85-75=10D.全距 是变量值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全距=最大变量值-最小变量值)。在组距数列中,全距约等于最大组的上限与最小组的下限之差,即各组组距之和。 E.组中值 各组变量值的上限与下限的中点数值a.闭口组:组中值=(本组上限+本组上限)/2 ;第三组组中值为80b.开口组: 缺下限组组中值=本组上限-相邻组组距/2;第一组组中值为52.5 缺上限组组中值=本组下限-相邻组组距/2二、变量数列的编制单项数列的编制比较简单,下面介绍组距数列的编制程序例如:12会计2班50名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如下:单位(分)51 88 88 64 64 65 65 66 67 68 69 68 70 72 75 98 7576 77 77 78 78 78 79 78 79 85 79 80 82 83 83 84 8585 79 85 87 60 87 87 88 60 88 89 89 89 89 89 751.将原始资料按变量值的大小顺序排列,并计算全距 12会计2班50名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按分数高低排序如下:单位(分)51 60 60 64 64 65 65 66 67 68 68 69 70 72 75 75 7576 77 77 78 78 78 78 79 79 79 79 80 82 83 83 84 8585 85 85 87 87 87 88 88 88 88 89 89 89 89 89 98 全距=98-51=47(分) 注:全距表明了变量值变动的总范围,是确定组数和组距的基本依据 2.根据总体分布的特征,确定组距与组数 在等距分组条件下,组数与组距可用以下关系式粗略地确定:组距=全距÷组数 本例的组数按习惯宜分为5 组, 则组距=全距÷组数=47÷510(分) 。注:一般来讲,组距应尽可能取5或10的整倍数,而组数必须是整数3.确定组限 组限是区分事物的数量界限。一般所使用的变量最小值应略低于实际资料的最小值,本例自50分开始,最大值应略高于实际资料最大值,本例以100分为终。 4.汇总计算各组次数,并编制次数分布表 12会计2班统计学成绩汇总表按成绩分组(分) 划记法(符号) 学生数人数(人) 50-6060-7070-8080-9090-100 一正正一正正正一正正正正一一 11116211 合 计 50 从表中可以看出:该班学生的统计学成绩良、中者居多;及格的学生较多;不及格和在90分以上的学生各有1人。可见,该班学生的统计学成绩分布有明显的集中趋势。5.根据分布表的等距数列可画出直方图 直方图是以横轴表示各组组限,纵轴表示次数(列在左方)或频率(列在右方),然后按照各组组距的宽度与分布在各组的次数或频率的高度而绘制的次数分布图。在等距数列中,直方图的条形宽度与组距一致,条形高度与各组次数成正比例变化 如图所示:成绩(分)学生数(人)0 50 60 70 80 90 100 3691218211512会计2班学生统计学成绩分布直方图6.以直方图为基础绘制折线图 折线图是在直方图的基础上绘制的。它是在直方图的每个条形顶端中点(即组中值)画一个小圆点,然后,将这些小圆点用直线连接而成的次数分布图。起点通常放在距左边最低组半个组距的横轴上,终点通常放在距右边最高组半个组距的横轴上。 如图所示: 成绩(分)学生数(人)0 50 60 70 80 90 100 3691218211512会计2班学生统计学成绩分布直方图总结与提高1. 总结重难点重点:分布数列的种类变量数列的编制 难点: 变量数列的编制 2. 思考与练习 第7、8课时统计分布的主要类型:单位数和变量(分组)之间的关系,用图象来表示,有这样几种情况:D. 钟型分布:特征是“两头小,中间大”靠近中间的变量分布的次数多,靠近两边的变量值分布的次数较少。有三种分布: 左偏态 正态分布 右偏态常见的例子:居民人均收入,考试成绩E. U型分布:与钟型分布的图形相反“两头大,中间小”靠近中间的变量值次数较少,而靠近两边的变量值次数较多,如图: 常见例子:按照年龄分组的死亡率。F. J型分布:包括J型分布和反J型分布。如图:J型分布(次数随着变量值增加而增加)反J型分布(次数随着变量值减少而减少)G. 洛伦次分布:一般社会经济现象借以反映总体单位标志分布集中情况,称集中曲线或标志曲线。三.统计表1.统计表的结构:*从外表(形式)看:统计表是由标题,横行和纵栏,数字资料等部分构成 总标题表的名称,写在表的上端 标题 横标目写在表的左方 纵标目写在表的上方*从内容看:包括主词,宾词两部分主词:统计表所要说明的总体,总体的各个组成或各个单位的名称宾词:是用来说明主词的各种指标,见示例:横行标题新课总结1995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分地区情况 (总标题)完成投资额(亿万元)增长百分数占全部投资的比重(%) 纵栏标题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121884121238717.520.721.162.721.212.3主词栏 宾词栏1.统计表的种类1) 简单表:主词未经任何分组的统计表(原始表)2) 分组表:主词按照某一标志进行分组的统计表3) 复合表:主词按照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进行复合分组的统计表。2.宾词指标分组配置1) 平行配置:各组标志值彼此分开,各标志的分之组指标平行排列。宾词指标占有栏等于各标志的分组项数之和。2) 层叠配置:将各组标志层叠在一起,是各标志的分组指标有较大的增多。宾词指标占有栏等于各标志分组指标的分组项数乘积。3.统计表的编制规则:见教材四.总结 本章是统计调查及第四章(综合指标)的过渡章节,也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是对获得的资料进行理顺,整理,便于获得对总体认识的各项指标,所以说是对资料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必经之路。本章中主要还涉及大量的概念,但也有客观计算题,如统计分布的编制。请同学们重点掌握以下问题:1. 统计整理的含义及意义和方法。2. 统计分组的分组体系是什么?分组的关键在于什么?3. 统计分组的分组方法(单项式,组距式分组的适用条件,组距式分组的要素,组限,组中值)。4. 什么是频数和频率,它们有什么重要作用?5. 什么是统计分布,如何编制统计分布?作业:习题集练习章节第二章 练习练习目的通过练习加深和巩固本章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学习之后对统计数据能够进行整理、编制变量分布数列以及各种统计表和统计图。练习要求 1.掌握分组的方法和技术2.学会分布数列的编制并能熟练地运用。练习重点分布数列的编制练习难点分布数列的编制讲解方法 1.直接讲解法2.批改作业法3.比赛检验法4.举一反三法课时6课时授课班级2012级会计班教具黑板讲解过程 1.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2.由学生自主作答比赛3.逐一解答,举一反三4.总结易错易混点,重点强调学生自主作答-讲解-评价-总结讲解设计第二章 习题第1、2课时作业(综合题26、9)第3、4课时作业(综合题10、12、15、17、2

    注意事项

    本文(《统计基础知识》教学教案(共20页).doc)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