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广西地质构造(共23页).doc

    • 资源ID:14241325       资源大小:74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广西地质构造(共23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广西地质构造单元 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又称大地构造单元。广西绝大部分地区在晚三叠世以前经历了海水覆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也有相对隆起和相对凹陷的区域,隆起区有的长期露出水面为剥蚀区,凹陷区则接受沉积。根据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及区域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广西划分为一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广西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板块范畴,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华南活动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9个四级构造单元。    桂北隆起 三级构造单元。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桂东北桂中拗陷 三级构造单元。位于桂中和桂东北,呈北东向展布,西北端为北西向。本区为古生代的长期拗陷区,晚古生代沉积盖层广泛发育,仅西南部较大向斜的核部有下中三叠统。桂东北较大背斜的核部,因剥蚀而出露基底(寒武纪地层),反映晚古生代桂中凹陷深,后期桂东北上升剥蚀强烈的特点。上古生界除下部有碎屑岩外,其余全为碳酸盐岩,是该区现代岩溶“桂林山水”发育的主要物质基础。岩浆活动不强烈,仅于东北部有加里东燕山期的酸性岩浆侵入。加里东期褶皱为线状或倒转,呈北西西或北东向;印支期以平缓开阔褶皱为主,亦有长轴和短轴状,局部为倒转褶皱,呈北东向和北西向展布,在河池柳城一带为近东西向的弧形构造,而在桂林一带构成向西突出的近南北向弧形构造。燕山期为小型的断陷盆地,构成平缓开阔的向斜构造。根据隆起和拗陷程度、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及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本区划分为桂中区和桂东北区,桂东北区隆升较强烈,褶皱基底断续出露,台地盖层隆起时间也较早,柳江运动已普遍开始抬升,晚石炭世已成为泻湖沉积环境,晚二叠世为海滨沼泽环境;岩浆活动及褶皱构造均较强烈。桂中区则自广西运动后长期处于拗陷状态,岩浆活动微弱,褶皱以平缓开阔为主。   大瑶山隆起 三级构造单元。位于贵港、金秀至贺州间的龙山、大瑶山、大桂山、鹰阳关一带,呈北东向展布。以早古生代地层为主,主要为寒武系,南部有奥陶系分布,贺州鹰阳关出露小面积的震旦系。南北边缘泥盆系不整合覆于早古生代地层之上。岩浆岩不发育,仅贺州鹰阳关震旦系中有中基性火山岩,金秀大黎藤县和梧州信都具有一系列的印支燕山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小岩体、岩株和岩脉群。加里东期褶皱分布广泛,以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以近东西和东偏北方向为主,其次为北东、北西向,局部近南北向。南北边缘晚古生代地层则以短轴向斜为主。发育有北东、东偏北和南北向三个方向的断裂。    钦州残余海槽 三级构造单元。分布于桂东南玉林、钦州、防城一带,呈北东向展布。本区是南华加里东期裂谷带的残余海槽,广西运动并未使其褶皱回返,而是继续沉陷,下泥盆统与志留系为整合接触。下志留统分布较广,中上志留统至下二叠统见于玉林市樟木、防城港平旺、钦州市小董至灵山县以及钦州市那丽附近。下泥盆统与志留系为整合接触。上二叠统见于凹陷区西部防城港滩散至玉林市城隍一带,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下三叠统与上二叠统间为整合接触。岩浆岩广泛分布,除上三叠统夹酸性火山岩外,尚有大规模中酸性侵入岩。华力西期大容山、浦北等花岗岩体呈岩基产出;印支期花岗岩、花岗斑岩和石英斑岩出露于防城东兴至灵山,呈带状分布;燕山期侵入岩不发育,仅防城至灵山一带零星见花岗岩、石英班岩小岩株或小岩脉。褶皱以华力西期为主,志留系至下二叠统多呈紧密线状和倒转褶曲,构造线方向以北东向为主,钦州至合浦一带为近东西向;印支期褶皱比较复杂,主要见于晚二叠包早三叠系地层分布区,构造线呈北东向延伸 。    云升隆起 三级构造单元。位于桂东南苍梧、北流、岑溪、陆川、博白等县与广广东交界的云开大山一带,呈北东向展布,西北侧以博白岑溪深断裂为界。震旦纪早古生代地层及其变质岩、混合岩化变质岩和混合岩广泛分布,晚古生代地层和中新生代上叠盆地见于隆起区西北边缘的博白断层附近。隆起中心地带地层变质较深,混合岩发育,向外变质程度渐浅,为千枚岩、片岩等浅变质岩。岩浆岩发育,加里东期花岗岩分布在天堂山,与混合岩有空间关系;印支、燕山早期花岗岩体群见于容县杨梅至苍梧一带,有的呈岩基产出;燕山晚期酸性侵入岩多呈岩株、岩脉群,主要分布于陆川、博白、苍梧、岑溪、合浦等县,其中以陆川博白岩群规模最大;燕山晚期酸性火山岩多沿性起区西北边缘断裂带分布。加里东期褶皱发育,多为紧密线状复式褶皱,构造线以东北方向为主;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西北部北流至合浦一带泥盆石炭纪地层中,因受断层破坏和中新生代断陷盆地覆盖,褶皱支离破碎,东北向断裂甚为发育,北西向断层多短小,但分布普遍,局部有近东西和南北向断层。     右江海槽 三级构造单元。位于南丹、宾阳、上思一线以西的广大地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五分之二,是广西三叠系(中下三叠统)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下古生界零星见于右江断裂西南部的部分背斜、穹窿核部,泥盆系与其角度不整合接触;上古生界在海槽东北部和西南部大面积出露。中新生代上叠盆地见于海槽东南部和右江一带。强烈的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是该区重要地质特征之一,岩浆岩以中酸性侵入岩较发育。加里东期花岗岩仅德保县钦甲、红泥坡两处有小面积出露;燕山期花岗岩、花岗班岩、石英班岩见于、昆仑关、大明山、马山县乔利,巴马县城、凌云县逻楼及南丹县芒场、大厂等地,除昆仑关岩体呈岩基产出外,其余多呈岩脉出露于地表;华力西期印支期火山岩和基性侵入岩分布较广。基性侵入岩多顺层产于晚古生代地层,少部分产于三叠纪地层。该区褶皱除零星出露于背斜核部的寒武系的褶皱属于加里东期限之外,上古生界和下中三叠统的褶皱为印支期,褶皱大都呈北西向和北偏西方向展布,西南部则多为北东向和近东西方向,断裂比较发育,主要分布于南丹、东兰、巴马、靖西、那坡县和右江一带。    北部湾拗陷 三级构造单元。包括北海市、合浦县、北部湾海域及其岛屿,拗陷中心大致在涠洲岛西南一带。基底为古生代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主要为第三纪和第四纪沉积,并有基性火山岩分布。陆上第三纪地层轻微倾斜,形成合浦、南康向斜盆地,作东北走向。该拗陷的形成由于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大致经历了三个构造发展阶段:早期(古新世早始新世)并未被海水淹没,其古地理面貌与陆上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相似,古新下始新统为陆相红层与下伏白垩系呈整合接触关系;中期(始新渐新世)地壳开始下沉,与下伏地层呈超覆或平行不整合关系,并发育一系列东偏北方向的阶梯式断层;晚期(渐新世未至上新世)开始局部发生短暂的抬升,隆起部分遭受剥蚀,形成上、下第三系间的超覆关系,凹陷部位二者呈平行不整合接触。第四纪以来,北部湾继续沉降,中、晚更新世涠洲岛、斜阳岛和合浦县山口以及雷州半岛一带有玄武岩浆喷溢,局部尚有火山口残存。广西构造运动 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变位、变形以及洋底的增生和消亡的作用称构造运动。构造运动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引起海、陆轮廓的变化、地壳的隆起和拗陷以及山脉、海沟的形成等。是使地壳不断变化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种地质作用,引起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晚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在地貌、地物上保存较好,人们称之为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叫古构造运动;又将人类历史时期到现在所发生的新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广西构造运动频繁,计有21次,其中以四堡、广西、东吴、及燕山运动最为强烈,具有造山运动性质,显示出具多旋回的构造运动特征,据此可将广西划分为四堡、扬子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6个构造旋回。    四堡运动 1957年,广西石油普查大队首先根据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堡圩湾塘角附近,丹洲群与四堡群之间的不整合关系而创名。后来,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于19631964年和1966年,在九万大山地区发现丹洲群与四堡群普遍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元宝山一带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从而进一步证实四堡运动的存在,发生时间大致在10001100百万年前。桂北四堡期地槽经四堡运动褶皱回返,在九万大山和元宝山西侧一带形成一系列向北或向东南倒转的紧密同斜褶皱,同时伴随有小规模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本洞、大坡岭等花岗闪长岩体和一套浅变质岩系。本洞岩体与上覆丹洲群沉积接触,其同位素年龄为1063百万年。运动强度自西向东变弱。    富禄上升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621965年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附近,发现震旦系富禄组底部为粗砂岩及含铁板岩,与下伏的长安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将造成此地质现象的构造运动称富禄上升。这次发生于震旦纪长安期末的构造运动,涉及面不广,主要发生在三江、龙胜一带,是一次局部上升。    肯城上升 在九万大山南侧罗城肯城一带,震旦系陡山沱组底部为厚2040cm的砾岩,与下伏的南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将造成此地质现象的构造运动称肯城上升。这次发生于震旦纪陡山沱期与黎家坡期之间的构造运动,涉及面小,主要发生在罗城肯城一带,是一次局部上升。    郁南运动 莫柱孙1965年根据广东省郁南县所见奥陶系与寒武系间平行不整合而创名。广西岑溪县筋竹至广东郁南一带,奥陶系底部或下部砾岩中含有变质的砂、页岩和花岗岩的砾石;博白县黄陵一带,下奥陶统下部有厚达数百米的含砾长石砂岩;大明山地区下奥陶统底部亦有厚45米的砾岩存在;桂东北兴安龙胜一带,在其影响下沉积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寒武纪半深海深海相复理石、类复理石沉积变为早奥陶世白洞期浅海相含藻类碳酸盐沉积。云开大山地区下古生界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同位素年龄值为487552百万年,时间与该运动相当接近。桂北、桂中、桂西广大地区只见寒武系出露而无奥陶系分布。说明在早奥陶世沉积之前,广西地壳曾发生过部分隆起上升,海域收缩,同时使早奥陶世沉积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    北流上升 莫柱孙1962年根据北流市民安水库出露的下志留统底砾岩中,见有天堂山片麻岩砾石所反映的地壳运动而创名。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于1975、1980年确定民安水库下志留统灵山群下部之下有一套厚数十米至数百米由粗砂岩、含砾砂岩和砾岩组成的滑塌浊积岩系。在广西,志留系只出露于桂东南、桂南和桂东北地区,其它地区未见奥陶系和志留系,说明发生于奥陶纪与志留纪之间的北流运动,使郁南运动形成的隆起区继续抬升和扩大,海域亦因此进一步萎缩,致使部分地区没有奥陶、志留系沉积。    广西运动 丁文江1928年创名,是指造成广西泥盆纪“莲花山砂岩”与“龙山系”(下古生界)角度不整合接触所代表的构造运动,是发生于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的地壳变动,相当于世界通用的加里东旋回的末幕。广西运动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是一次造陆性质的褶皱运动,除钦州玉林一带未受影响外,全区丹洲群至志留系均被卷入褶皱,并上升成陆地遭受剥触。该运动纪录的显著标志是泥盆系普遍以角度不整合覆于下古生界和更老的地层之上,在环江、罗城、融安、永福、临桂、兴安、全州一带,中泥盆统乃至上泥盆统角度不整合超覆于寒武系和其它更老地层之上。泥盆纪海浸到达较晚的桂西、桂北等地亦见超覆现象,如德保至隆林一带,下泥盆统塘丁组与寒武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伴随该运动,有中酸性岩浆侵入,形成越城岭、猫儿山、海洋山等花岗岩体,它们侵入于下古生界而且大多数与泥盆系呈沉积接触,同位素年龄值为377418百万年。这一年龄值大致代表了广西运动的时间。    平旺上升 这是发生于早、中泥盆世之间在桂南局部地区的一次上升运动。桂南平旺一带,小董组底部有一套厚50m的火山碎屑角砾岩,具底冲刷,以及层凝灰岩、凝灰质硅质岩,表明钦州海槽在早泥盆世晚期曾发生剧烈活动,导致火山喷发,形成火山碎屑流,属地壳上升运动性质。    柳江运动 朱森1932年命名,指广西下石炭统与上泥盆统之间的不整合所反映的构造运动。李捷等1934年认为命名地柳江县拉堡镇马鞍山出露的石炭系与泥盆系间为“交角不整合”。李四光1939年,张文佑等1941年,赵金科1947、1959年,都曾论及柳江运动。广西石油普查大队1959年认为柳江县马鞍山所见的泥盆石炭系间实为断层接触。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0年查明柳州地区下石炭统岩关阶与上泥盆统为整合接触,认为区内大部分地区没有柳江运动的地层纪录,但局部地区存在沉积间断,如兴安县崔家乡长冲屯所见,上泥盆统五指山组顶部有侵蚀面;东兰县金谷乡火烟洞见岩关阶平行不整合于融县组之上;龙州县武德乡逐卜、扶绥县渠黎乡弄烟村一带,大塘阶超覆于上泥盆统之上。说明泥盆纪末期部分地区存在上升运动,仍以柳江运动称之。     黔桂上升 地壳运动之一。赵金科等1959年根据广西下二叠统栖霞阶和上石炭统马平群间的平行不整合所反映的地壳运动而创名。现已查明,广西大部分地区石炭、二叠系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仅南丹、河池一带以及平乐县二塘见栖霞阶与马平群或壶天群呈平行不整合接触。这些地区栖霞阶底部有数米至数十米厚的炭质页岩夹薄煤层或铝土矿,其底部往往有砾岩或粉砂岩覆于上石炭统顶部凹凸不平的风化侵蚀面上,表明晚石炭世末地壳局部上升并遭受一定程度的剥蚀。    东吴运动 地壳运动之一。李四光1931年在江苏省南京附近创名,系指发生于早、晚二叠世之间的地壳运动。这是一次普遍的地壳上升运动,全区大部分地区上二叠统底部为厚数米至20余米的粘土矿层或铁铝岩,标志着地壳曾经过较长时间的上升剥蚀阶段。但在钦州一带表现为强烈的褶皱造山运动性质,使钦州残余海槽封闭,这时广西地区已完全进入一个统一的华南板块之内,而桂西地区处于台盆构造环境中的早、晚二叠世则为连续沉积。东吴运动影响较广,强度各处不一,具有从东往西强度从强到弱的趋势。    苏皖上升运动 属于印支旋回的第一幕。发生于早三叠世与晚二叠世之间,称苏皖上升运动,在龙州扶绥一带,下三叠统超覆于上二叠统或下二叠统之上;在隆林安然一带,下三叠统上部超覆于上二叠统之上,表明地壳具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并遭受短暂剥蚀。其它广大地区仍然处于水下环境,继续接受三叠纪沉积,其间振荡运动及海底火山活动强烈,形成三种不同的沉积建造;一是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建造;二是浅海深海盆地相碎屑岩建造;三是火山岩建造。同位素年龄值为245Ma。     桂西上升运动 属于印支旋回的第二幕。发生于早三叠世末至中三叠世初之间,称桂西上升运动。在隆林一带,中三叠统百逢组超覆于上二叠统之上,此外,在桂西和桂西南一带,早三叠晚期和中三叠世初普遍有酸性火山活动及少量的中性基性火山活动。在武鸣县灵马、田阳县那么一带产生近东西向轻微褶皱,地壳露出海面,经过短期侵蚀之后,又继续下沉,形成下三叠统与上覆中三叠统或中三叠统下部与底部地层之间微角度不整合或喷发不整合接触。中三叠世,桂西地区地壳急剧下沉,海水变深,地槽型沉积迅速向碳酸盐台地沉积区扩大。     印支运动 属于印支旋回的第三幕。发生于晚、中三叠世之间的构造运动,称印支运动。是继广西运动以来的又一次极其强烈的褶皱造山运动,波及全广西,使地层发生褶皱,桂西海槽封闭,形成印支褶皱带,从此结束海相地层的沉积转而进入陆相沉积新阶段。十万大山地区上三叠统平垌角度不整合于中三叠统板八组之上,以及沉积不整合于印支期台马岩体之上,其中缺失晚三叠世早期沉积;其余地区为晚三叠世晚期早侏罗世早期的那周尾组或天堂组角度不整合于晚古生代地层之上。构造线方向各处不一,以北东向为主,次为北西向,亦有东西向和南北向,台地区为缓开阔的褶皱,盆地区为紧密线状褶皱。伴随该构造运动有大量酸性岩浆侵入,构成了桂东南桂南一带的岩浆岩带,岩体同位素年龄偏新或偏老,摆辐较大,为160-390Ma,一般为200-230Ma,伏波岩体侵入下三叠统,被下侏罗统沉积覆盖,年龄值为235Ma,大致可代表该运动的时限。     燕山第一幕 发生于早白垩世与晚侏罗世之间的构造运动。在该构造运动影响下,地层发生褶皱和断裂,同时产生强烈的酸性、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形成花山、姑婆山、栗木等数十个燕山早期岩体或岩群,并有钨、锡、铌、钽等成矿作用。共有三次岩浆侵入:第一、二次为酸性岩;第三次以酸性岩为主,部分为中性或基性酸性岩。桂东及桂东南下白垩统普遍角度不整合于侏罗系及更老地层之上,但在十万大山盆地却不明显推测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同位素年龄值157195Ma。在该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块断升降运动活跃,沿着北东向灵山藤县、凭祥大黎深断裂之间、桂林来宾大断裂和东西向宜山柳城大断裂带,发育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断陷或拗陷盆地。此时本区地壳被分割成桂西、桂北、桂东和桂东南四个块断区。块断区边缘及桂东南块断区内部分地区地势比较低洼,早白垩世在这些低洼处,积水成湖,形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陆相盆地。以十万大山和贵县桥圩盆地规模最大(面积25006000多平方公里)。在干燥炎热气候条件下盆地中沉积了一套数百米至五千余米的类磨拉石和红色复陆屑建造,来宾和桥圩盆地部分为含膏盐建造。     燕山第二幕 发生于早、晚白垩世之间构造运动。早白垩世末该构造运动波及全区,产生大规模的断裂活动和较强的褶皱及岩浆侵入。形成许多北东、北西向区域性大断裂,它们对晚白垩世盆地的形成和分布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沿着博白岑溪、南丹昆仑关断裂带有较强的重熔或同熔型中、酸性岩浆侵入,形成陆川、昆仑关、南丹县大厂等为数众多的岩体,并有钨、锡、铜、铅、锌等多金属成矿作用。岩体同位素年龄值108-116Ma。此时,火山活动几乎遍布所有盆地,火山总体由东南往西北,由强到弱,由酸性向基性的变化规律。     燕山第三幕 发生于晚白垩世早、晚之间的构造运动。该运动影响全区,导致普遍的地壳抬升和极为强烈的块断运动,使晚白垩世地层产生宽展型褶皱。博白岑溪、灵山藤县、南丹昆仑关等北东、北西向和部分东西向区域性深、大断裂再次发生激烈活动。在这些断裂带上,以及它们之间交接复合部位,造成一些直线状、折线状和交线状第三纪前的盆地基底构造。盆地中早第三纪的类磨拉斯山麓快速堆积,说明由该构造运动造成的块断山高差比较悬殊。在博白涔溪深断裂带及其东南侧,桂西南丹、巴马、都安和英桥等数十个浅成或超浅成中、酸性斑岩类小岩体和煌斑岩岩群,并有钨、锡、钼、铅、锌和稀土等成矿作用。同时,形成白垩纪上统罗文组与西垌组为平行不整合的接触关系,其底部有厚度不等的砾岩。同位素年龄值80-90Ma。     燕山第四幕 发生于白垩纪末与第三世初的构造运动。是一次较强烈的构造运动,使陆相断陷盆地褶皱隆起。桂北和桂西大部地区地势较高,遭受剥蚀,缺失沉积。桂东南、桂南、桂东地区和右江流域,断陷盆地发育,湖泊星罗棋布。     喜马拉雅第一幕 发生于早、晚始新世之间早始新世末期,地壳一度上升之后复下沉。导致百色、南宁盆地晚始新世与早始新世之间的沉积间断,形成不整合接触关系(百色盆地那读组与下伏洞均组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或超覆于更老地层之上)。北部湾地区地壳开始下沉,湖盆不断扩大变深,海水逐渐侵入,由陆相渐变为海陆交替相沉积。该区发展为新生代大型沉积拗陷区,一系列横贯北部湾拗陷的北东70度方向的阶梯式断裂的形成,改变了该区中生代以来北东北北东方向的构造格局。    喜马拉雅第二幕 发生于晚始新世末期的构造运动,影响百色、南宁等局部地区,盆地曾一度上升,经短暂的侵蚀后复又下沉,造成局部沉积中断。同时,桂林来宾大断裂活动性增强,沿断裂带在来宾凤凰至柳州一带发育成新的小型断陷盆地,沉积一套特殊的含锰碎屑岩建造。桂东南新第三纪南康群角度不整合于老第三纪邕宁群之上。     喜马拉雅第三幕 发生于早第三纪末的构造运动。在区内影响较剧烈,陆区地壳普遍抬升,湖盆干涸结束沉积,同时产生微弱褶皱,并导致北西、北东向和部分东西向区域性断裂产生继承性活动,以及小规模的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北部湾地区在该幕作用下,海底断裂比较发育,地壳运动从差异运动转变为大面积的沉降运动。在平南县马练、马山县永州附近,生成部分橄榄玄武岩、辉绿岩、玻基辉橄岩和苦橄玢岩小岩体或岩筒,同位素年龄值为23Ma。晚第三纪,陆区继续抬升,仅合浦县南康盆地有少许湖相碎屑岩夹褐煤和劣质油页岩沉积。海区持续沉降,形成一套滨、浅海相砂页岩地层,其中夹白云岩,产石油和天然气。此时孕育着喜马拉雅第四幕的构造运动。     喜马拉雅第四幕 发生于第三纪末的构造运动。该幕使全区地壳大幅度上升,北部湾边缘发生海退。在涠洲岛、斜阳岛与合浦县新圩等地发生三次火山喷溢活动,形成十余米至二百余米厚的基性火山岩建造。第四纪基本保持晚第三纪的构造格局,当时的地形和近代地形相似,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湾拗陷继续被海水淹没,造成海相或海陆交替相沉积。其余广大地区由于地壳抬升,流河不断下切,形成四级或四级以上的阶地和洞穴。此外,在山坡、山麓地区尚有广泛的坡积和残积。同位素年龄值1.5M。广西区域性断裂 指延伸较长,区域上有较大影响的断裂。广西主要区域性断裂有北北东向、北东东向和北西向三组。北北东向区域性断裂有四堡断裂、平垌岭断裂、三江一融安断裂、寿城断裂、永福龙胜断裂和资源断裂等,北东东向区域性断裂有陆川岑溪断裂、博白梧州断裂、灵山藤县断裂、垌中小董断裂、南屏新棠断裂和大黎断裂等,北西向区域性断裂有那坡断裂、右江断裂、巴马断裂和南丹昆仑关断裂等。    四堡断裂 从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乡伸入广西,往南经融水苗族自治县良寨、兴洞、在罗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堡、宝坛、乔善东止于下里,呈北北东向延伸,广西境内长140千米。断面倾向北西西,倾角3570度。北段横切四堡期褶皱,与加里东期褶皱大体平行,为逆冲断层,断距可达3000米;南段切割泥盆系和石炭系,为正断层。断层破碎带宽10150米,带内发育糜棱岩、构造透镜体、断层角砾岩及片理等,局部有韧性变形,具硅化、绿泥石化及黄铁矿化。硅化带宽1080米,由褐红色硅化角砾岩组成,形成特殊的突出地貌。该断裂控制了丹洲群和泥盆系的沉积相,四堡、雪峰期花岗岩体沿断裂带呈串珠状分布并被断裂切割。与雪峰期花岗岩有成因关系的锡矿,多见于主断裂旁侧,沿次级平行断裂充填。属硅铝层深断裂,形成于四堡运动,印支-燕山期继续活动。     平垌岭断裂 为区域性大断裂,南起宜州市北缘的天桥村,往北经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南、东门、寺门、龙岸东、平垌岭,过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红水和三江侗族自治县洋溪西、高培,从玉马延入湖南,呈北北东向展布。区内长约170千米。断面倾向北西西,倾角4075度,由南往北逐渐变陡。北段为逆冲断层,切割四堡期至加里东期褶皱基底,断距可达3000米,南段为正断层,错断泥盆、石炭系盖层,断距1001800米。断层破碎带宽数米至150米,断层角砾岩和硅化带十分发育,通过元宝山岩体时出现千糜岩、糜棱岩和片麻岩带。两侧地层揉皱强烈,见劈理和擦痕。地貌上呈现明显的断层崖、三角面和断层谷。断裂控制了泥盆系和石炭系的沉积环境。沿断裂有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和钨矿化,平垌岭钨矿沿断裂充填,在剖面上呈雁行排列。     三江融安断裂 从三江侗族自治县沙宜西伸入广西,往南经斗江西、合桐、丹洲,过融安县长安、浮石、潭头和柳城县洛崖后往西在中村复合于近东西向断裂,总体呈北北东向展布,南端转为北东向。广西境内长160千米。断裂倾向北西西,倾角4080度,一般70度左右,属逆冲断层。切割元古界至石炭系,断距由1500米至5000米不等。破碎带宽10120米,其中发育构造透镜体、片理化、糜棱岩化、硅化、擦痕等。西侧与主干断裂平行或斜交的次级断裂和牵引褶曲很普遍。不同方向的逆冲、斜冲、水平擦痕,以及平面、剖面上呈雁列式排列的石英脉表明断裂具挤压剪切性质。该断裂控制着丹洲群至石炭系的岩相和地层厚度,控制雪峰期岩浆活动和印支期闪长岩、二长岩脉及大量煌斑岩筒、岩脉呈带状分布。断裂带上有多金属、钨、金等矿产,多沿主干断裂两侧次级断裂充填。是长期活动的硅镁层深断裂。     寿城断裂 从湖南南山牧场延入广西,往南经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平、平熬、瓢里东、三门西,过融安县叭河和永福县百寿(古称寿城)西、融安县桥板东,止于鹿寨县平山。区内长约180千米。断裂倾向北西西,倾角3880度,北陡南缓,为逆冲断层。与元古界及上古生界褶皱平行展布,中段与寒武系褶皱斜交。断距由南向北增大,自4003300米不等。断层破碎带宽1050米,其中发育断层角砾岩、构造透镜体、糜棱岩、片理化和不同方向擦痕,具硅化。控制元古宙、南华纪和晚古生代沉积环境。三门一带丹洲群中发育中基性海底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该断裂自雪峰期至印支期都有活动,属硅镁层深断裂。    永福龙胜断裂 从龙胜各族自治县芙蓉延入广西,往南经马堤、泗水、和平,过临桂县黄沙、仁义、茶洞,止于永福县城南侧,呈北北东15度方向舒缓波状展布。广西境内长120千米。断面倾向西,倾角2285度,西盘上升,东盘相对下降,为逆冲断层,断距可达2000米。断裂控制晚古生代沉积环境和白垩纪断陷盆地。断裂错断晚元古代至白垩纪地层,沿断裂发育640米宽的断层破碎带,带内为断层角砾岩和糜棱岩,局部具韧性剪切特征。沿断裂具硅化和汞矿化,发育呈串珠状排列的汞异常和上升泉。     资源断裂 从资源县梅溪东伸入广西,往南经咸水口、大合、中峰止于兴安县华江南侧,区内长80千米。断裂位于猫儿山、越城岭两岩体之间,切割震旦系至白垩系,以及加里东期和燕山期花岗岩。断面倾向北西西,倾角3045度,为低角度正断层。垂直断距数百米,水平断距23千米。断裂破碎带内发育角砾岩和糜棱岩,局部具韧性剪切特征,断面上有大型擦痕。加里东期越城岭花岗岩体因受其影响,而发生强烈的动力变质现象,近断裂处为花岗糜棱岩,压碎现象向外减弱。压碎片麻岩带宽达数千米。燕山期小花岗岩体及早白垩世盆地皆沿断裂展布,又被断层复活切割。地貌上断层崖、断层谷清晰明显。该断裂属切割硅铝层的深断裂。     陆川岑溪断裂 属博白岑溪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切穿硅镁层的深断裂,是钦州地槽东南边界的地壳拼接断裂。从苍梧县大坡南伸入广西,往西南经岑溪市归义西、南渡南在容县杨梅被北西向断层错断至灵山后过北流市清水口北、陆川县平乐东、米场西和博白县三滩、旺茂、松旺北进入合浦县不远因第四系覆盖而消失,走向北东50度。区内出露长240千米。由多期延伸方向不尽相同的断裂组合而成。可能由于各期活动方式不同,故断裂产状也有较大变化,既有倾向北西,也有倾向南东。断裂控制古生代沉积环境,沿断裂分布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加里东期细碧角斑岩和花岗岩体、海西、印支期小花岗岩体和燕山期杂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斑岩、花岗斑岩呈长条状沿断裂分布。沿断裂强烈矿化,有钨、钼、铜、铅、黄铁矿、金、锑、汞等矿产分布,有些矿脉直接沿断裂充填。有温泉断续出露。近代沿断裂有频繁的地震活动,最强地震为5.6级。     博白梧州断裂 属博白岑溪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硅铝层深断裂。起于梧州市西侧,往南西经藤县赤水、藤城南、新庆、岭景、容县县底、容西、北流市陵城、玉林市新桥、石和、博白县城西、绿珠、大利、顿谷、沙河、菱角,过合浦县十字路后因被第四系覆盖而消失,呈北东50度展布,北段转为北北东。出露长280千米。西盘向东逆冲。断裂破碎带宽550米,其中有断层角砾岩、糜棱岩和硅化、重晶石化。断裂控制早、中泥盆世岩相古地理。沿断裂发育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沉积侏罗第三纪红色陆相地层。沿断裂在岑溪梧州一带有海西、印支期花岗岩断续出露,梧州一带有燕山期花岗闪长岩充填,有汞、金、铅矿化。     灵山藤县断裂 起于藤县县城,往西经天平和平南县六陈、桂平市罗秀、中和、兴业县小平山、城隍、浦北县寨圩、灵山县平山、佛子、新圩、三隆、钦州市久隆、钦北、康熙岭、防城港市茅岭、防城从马路西南延出越南。区内长360千米。断裂走向北东60度,倾向南北均有。沿断裂发育构造透镜体、糜棱岩、千糜岩、片理化带。通过志留系一上二叠统的断裂多为倾向南东的冲断层,通过侏罗系中的断层多为倾向北西的冲断层。断裂在海西至印支期南升北降,燕山期以来北升南降。晚白垩世至第三纪盆地沉积多覆盖断裂,个别切割盆地的断裂为倾向北西的高角度正断层。断裂晚期活动强度减弱,并向张性转化。断裂控制晚古生代沉积作用。下三叠统分布于断裂以北,侏罗、白垩、第三纪盆地却多见于断裂东南侧。断裂带内动力变质作用颇强,但岩浆活动却较弱,西南段有海西期花岗岩零星分布,而印支期小岩体见于北东段。此外,钦州附近有少量晚白垩世火山岩。     垌中小董断裂 从灵山县沙坪分出,往南西经钦州市小董、防城港市那勤、板八从峒中西延入越南,区内长190千米。沿断裂发育构造透镜体、糜棱岩、千糜岩、片理化带。断裂控制晚古生代沉积相和岩浆岩的分布。钦州县小董一带,有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酸性岩浆喷发,可能与断裂活动有关。海西印支期花岗岩沿断裂带呈狭长带状分布,个别印支期岩墙宽度仅8200米,长度却达18公里,可见断裂是海西至印支期岩浆活动的重要通道。大直以南,印支期花岗斑岩中的片理化及小董附近逆断层向正断层的转化,都说明其在印支期以后仍在持续活动。     南屏新棠断裂 区域性断裂。位于钦州拗陷北西侧,走向北东东,自南屏新棠,在旧州附近与小董断裂归并。断裂形成较早,构成加里东旋回西大明山大瑶山隆起与南部拗陷的分界线。泥盆纪至二叠纪断裂南北两侧沉积相突变,以北为地台型沉积,以南为地槽型沉积。中、新生代沿断裂两侧形成大型的断陷盆地,沉积了巨厚(万余米)的红色陆相地层。后期断裂活动又切割了巨厚的陆相地层。钦州拗陷北侧大规模印支期花岗斑岩和晚三叠世巨厚的酸性火山岩的出现,推测与该断裂活动有关。断裂具有明显的多旋回活动特点,在地质演化过程中,断裂性质、产状、两侧升降都有较大的变化。属硅铝层深断裂。    大黎断裂 区域性断裂。走向北东东,自武宣县通挽、桂平县紫荆、藤县大黎、昭平县陈塘至桃花,向北东与富川断裂相交。断裂在通挽紫荆段倾向南东,紫荆以东倾向北西,倾角50-65度,大部为逆冲断层。断裂切割寒武系至第三系,断裂破碎带内构造透镜体、糜棱岩、断层角砾岩、硅化、劈理化、擦痕等现象较普遍,断层谷、断层崖及断层三角面发育。断裂对岩浆活动有一定的影响,加里东期花岗斑岩群在平南县罗平附近平行断裂分布;贵港市大天平山、桂平县西山等地的燕山期酸性侵入岩,据重力资料分析,可能仍受断裂控制;平南县马练一带的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煌斑岩、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的形成,可能与该断裂和南北向断裂的复合控制有关。断裂具有多旋回活动特点。属硅镁层深断裂。     荔浦断裂 区域性断裂。走向北东度,自平乐、荔浦至头排,长约100公里。断面呈舒缓波状,倾向北西西,局部反倾,倾角3087度。错动最老地层为寒武系,最新地层为侏罗系,老地层逆推于新地层之上,垂向断距10002000米。航卫片影像表现为直线状负地形、线形构造。断裂破碎带宽十至数十米,局部达100米,由硅化压碎岩、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等组成,局部地段有初糜棱岩糜棱岩;具构造透镜体、强劈理化,不同期次石英脉、重晶石脉穿插发育。该断裂为加里东期一重要基底断裂,断裂两侧沉积相、厚度及构造样式迥异;华力西期断裂活动复活,表现为同生断裂性质;印支运动形成平行断裂分布的较紧密褶皱。断裂为继承性基底断裂,加里东期以正断层为主,华力西期到燕山期,早期具有韧性剪切性质,中期以逆断层为主,兼具左行走滑特征,晚期转为平移或正断层。属大断裂。     下雷灵马断裂 区域性断裂。位于靖西县地州、大新县下雷、上映、天等县巴荷至武鸣县灵马一带,走向60-80度,长210公里,中间在平果一带被右江断裂平移约20公里。这是一条半隐状的断裂带,地表有大小不等的断裂成群分布,以倾向南东、倾角40-65度的逆冲断层为主,同时伴生长轴线状紧密复式褶皱组成北东东向断褶带。受同生断裂控制,从早泥盆世塘丁期至早三叠世,断裂带内为较深水狭长断槽沟相硅质泥质岩,有华力西、印支期基性火山岩及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特点,自华力西早、中期开始控制沉积岩相和岩浆活动,形成特殊的断槽沟式的较深水沉积。印支运动沿断裂形成较紧密的长轴线状褶皱和一系列断裂。中、新生代没有明显活动。属硅镁层深断裂。    那坡断裂 区域性断裂。走向北西向,自云南富宁进入广西那坡、平孟,进越南谅山入北部湾,全长大于400公里,广西境内长约65公里。有23条平行断裂,组成宽512公里的断裂带。断面主要倾向南西,倾角45-60度,属逆断层,兼有水平剪切性质。断裂在广西区内切割上古生界和三叠系,在广西区外切割寒武系至第三系。破碎带宽数米至400余米,其中构造透镜体、糜棱岩、擦痕、角砾岩发育。沿断裂有笔直的线状断层谷、条带状山脊与高达400余米的断层崖。卫星影像上线形构造十分醒目。断裂对沉积相的控制明显。断裂旁侧有华力西期印支期中基性火山岩,枕状构造发育。印支期基性侵入岩亦广泛见于那坡一带。断裂在华力西期喜马拉雅期都有活动。属硅镁层深断裂。   右江断裂 区域性断裂。走向北西向,自南宁经百色、田林、隆林延入云南,长360公里。自南宁向东南尚有断续出现,直至合浦一带。隆林至百色段为一条断裂,百色至南宁段有35条断裂,组成宽510公里的断裂带。主要倾向北东,倾角60-80度,局部倾向南西,均以逆冲断层为主。断裂切割寒武系至第三系,断距100900米不等。断裂带内挤压透镜体、片理化、糜棱岩化、硅化发育。地貌上形成笔直的右江断层谷地,在卫星影像上线形构造明显。断裂严格控制右江一带的百色、平果、邕宁那龙等第三纪盆地的展布。断裂在印支运动形成;喜马拉雅亚旋回再次强烈活动,造成百色盆地内东北边缘三叠系逆冲于第三系上;近代,地震比较活跃,是广西重要的控震断裂之一。属大断裂。     巴马断裂 区域性断裂。西北自田林,经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凤凰至马山县乔利一带,走向北西,全长270公里。是一条主要在华力西旋回活动的隐伏断裂,在区域布伽重力图上非常明显。断裂长期严格地控制着两侧晚古生代沉积岩相和厚度变化。东北侧凤山都安一带为浅水台地相沉积,西南侧西林、百色、巴马一带属深水断槽沟相沉积,其中基性火山岩和侵入岩发育。其东南段大明山一带,则长期控制着北西向大明山凹陷的南西边界。沿断裂带断续有零星的燕山期花岗岩、

    注意事项

    本文(广西地质构造(共23页).doc)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