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共5页).doc
-
资源ID:14263415
资源大小:21.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共5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科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通过研究将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包含两个特定的道德阶段。1、前习俗水平。关注行为引起的结果,着眼于从行动的具体结果及与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的,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阶段1: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凡是权威人物选手的就是好的,遭到他们批评的就是坏的。他们道德判断的理由是根据是否受到惩罚或服从权力。他们凭自己的水平作出避免惩罚和无条件服从权威的决定,而不考虑惩罚或权威背后的道德准则。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在做有关道德判断时,仍会受行为结果的驱使,但也关注互惠性的想法。 如果遵守规则的结果是他们能获得积极地东西,他们就推论出这个行为是道德的。2、习俗水平。这一水平上的儿童不再根据直接的具体结果来看待行为,而能考虑到更多的社会性因素来做出道德问题的决定。他们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比较关心别人的需要。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别人称赞。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意识到了普遍的社会秩序,强调服从法律,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儿童遵守不变的法则和尊重权威,并要求别人也遵守。 3、后习俗水平。这一水平上的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不违反一般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行为。他们力求对正当而合适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作出自己的解释,而不理会权威人士如何支持这些原则,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处于此阶段的青少年看待法律较为灵活,认识到法律、社会习俗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说来,这一阶段是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幸福的,但并不同意用单一的规则来衡量一个人的行为。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少年,能够依据自己选定的基本伦理原则和个人良心办事。在判断道德行为时,不仅考虑到适合法律的道德准则,同时也考虑到未成文的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道德判断已超越了某些规章制度,更多地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准则。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等犯罪现象越来越多,这些悲剧都在告诉我们,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要承担起责任。而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们的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些思考,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启示: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形式主要是德育课,但是德育课的上课数量和质量是不忍直视的,因此如何开展德育课是我国目前德育教育刻不容缓的工作。(一)改变德育课的授课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目前在新课改的大形势下,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我国的智育课的授课形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教后学变成了先学后教,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也日渐发生变化。以前是教师处于课堂的“主导”地位,现在,由于要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个性,学生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因此,现在我国都在强调学生要居于“主体”地位。今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新课程理念的提出,人们愈来愈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学生自身的感受和经验。而我国目前的德育课的形式仍然是授课制,把道德知识像传授科学知识一样灌输给学生,德育教学仍然是老方法,老套路的讲授,学生将德育课看成可有可无,一点儿也不认真对待,该听的听,该逃课的逃课。因此我们学校教育的立足点应真正从传递知识调整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重视学生的道德判断、推理与选择能力的培养,启发、诱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使道德教育内容能真正被学生所接受,所领悟,所内化。因此,我们学校的道德教育也应提倡启发式教学,而对一些社会现象,比如青少年上网,打架等,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充分讨论、明辨是非,这不仅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地认识问题的根本所在,他们的体会将更加深刻。让学生在体验中、在实践中构建道德生活经验。(二)改变德育课的授课内容,侧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上面提到我国的德育课现在还是灌输知识,因此,我们不仅要改变德育课的授课模式,还有明确德育课的授课内容,像以前的照本宣科,仅讲授书本知识已经不能够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因材施教,结合社会上的一些德育现象,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以往我们的德育教学忽视了价值的多样性和对价值的选择性,以至于学生缺乏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往往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应对。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要改变德育课的授课内容,从帮助学生发现、发展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为出发点,培养出适合他们成长和未来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就学校里的学习活动而言,其他学科侧重帮助学生解决是非判断问题,而在道德课程的教学中,价值判断的重要性就显得特别突出。伟大的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普遍存在与其行为不一致的现象,但是,个体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水平和阶段越高,道德判断和行为的一致性就越高。所以,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因此,我国的德育课应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让学生在正确价值取向的指导下形成健康的人格。(三)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一直是教育和教学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而个性化的教育方向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然而,传统的思想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扮演着救火车的角色,社会需要什么,思想教育就抓什么,过分强调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却忽视了思想教育的本性对人及人性提升。这种对思想教育功能的窄化直接影响了思想教育的有效性。此外,传统的思想教育非常注重对群体的教育,而较少关注个体的差异。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由学生主动来寻求咨询的一种思想教育方式。学生的自主、自立、自强意识的日益强烈,也要求德育教师更多地采取咨询式的教育方式与方法。这种方式方法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交流、自主选择,咨询教师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受到尊重,与传统的思想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改被动式教育为主动式教育,学生有了各种思想疑难问题主动去寻求帮助,而不是单纯一味地灌输。同时,由于咨询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咨询的保密性、科学性提高了教育的信度,使学生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达到教育的效果和目的。因此,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的同时,应尽快完善学生德育咨询机制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四)壮大德育课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我们的德育课目前面临很多问题,要想改变德育课的授课模式,授课内容,这些都离不开授课教师,因为教师一个人便决定了整个课堂。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都在强调教师的转型,因此德育课的教师也不能例外。但放眼望去,目前我国的德育教师,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老师,从事德育工作的专职教师很少,多是由班主任或者语文老师替代。因此,壮大德育教师的队伍迫在眉睫。此外,新课改中提出,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课堂的主体者变成了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德育教师的角色也应发生变化。一名好的德育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还要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智育与德育并重。新的德育课程要求淡化理论性的知识传递功能,通过真实的道德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感悟生命成长的道德需要,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顾问、合作者,一个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提供现成答案的人,并且应当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道德发展阶段,采用适合各个阶段学生发展的恰当教学法。(五)加强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虽然目前我们的德育课都是授课制,但是我认为德育的培养不应只是课堂上的书本知识,课堂上的讲授可能对于学生来说收获不是很大,在校园中还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这种文化氛围,道德氛围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个在校的学生,很多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学校对学生的文明礼貌,讲卫生要求的严格,学校里的老师也都做到位,那么这个学校里的大部分学生都会受其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就构建了自己的德育建设。这种影响我觉得要比单纯的课题讲授更来得深刻。因此在我们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中,应努力提高教育者的品德和公正意识,使学校具有一种公正的氛围,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班级文化也同校园文化一样重要,因为学生毕竟是在班级这个小集体中呆的时间最长,因此班主任要特别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将班风,学风弄正,要从小就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与同学和平相处,公平竞争等等。总之,科尔伯格是道德教育史上的伟大人物,对世界的道德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世上没有完美无瑕的理论,科尔伯格的理论也有其局限性,这包括时代造成的局限和个人主观因素造成的局限。科尔伯格理论是处于发展中的理论,而我国的德育工作也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在加强我国道德教育的进程中,认真地学习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还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当然这些学习要根据我国目前的德育现状和国情出发,不能盲目照搬,只有这样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越做越好。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