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钢琴结构与演奏方法的演变(共7页).doc

    • 资源ID:14278008       资源大小:49.5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钢琴结构与演奏方法的演变(共7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钢琴结构与演奏方法的演变    钢琴素有“乐器之王”的美誉,它以宽阔的音域,丰富的声音层次而着称。自从18世纪初钢琴在欧洲问世后,300多年来钢琴的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钢琴的结构日臻完备,制作方法、工艺也越来越科学。伴随着钢琴结构的演变,钢琴的演奏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提高,人们不断地追求更科学合理的弹奏方法,由最初的基本指法、单一的弹奏方法到灵活多样的弹奏技巧,直至系统的研究。钢琴的改进和发展是直接影响钢琴演奏方法的重要因素。     一、钢琴发音原理及结构的演变     1.钢琴的发音原理     钢琴属于击弦乐器,钢琴中的击弦机构是一套非常复杂与灵活的多级复合杠杆,当手指弹奏钢琴时,通过杠杆传动,钢琴的击弦槌就敲击琴弦,然后迅速返回,让琴弦振动。当手指离开琴键时,击弦时闪开的制音器又把琴弦按住了,但是单靠弦来发音是很轻微的。我们从钢琴听到的声音,不是直接来自弦的振动,而是从音板辐射出来的,音板在若干点上与弦接触,音板的接触面大,可以使大量空气波动,有增强弦的音量的作用。     钢琴还有一套杠杆踏板,它使弹奏者在一定范围内能改变音量音色。右面的踏板叫做制音踏板,是用来抬起制音器的,这样手指离键时制音器就不会把琴弦捂住,琴声就可以加强、延长,增加了音的响度。左面的踏板叫弱音踏板,踩下时使击弦槌的起始位置靠近琴弦,使音弱下来。在三角琴上则是使琴槌错位,敲击三根琴弦中的两根或一根弦,起到减弱音量和音色变化的作用。立式琴中间的踏板踩下后,使琴槌与琴弦之间垫上一层薄呢子,削减了琴槌击弦的力度,比左踏板的声音更弱。在三角琴上的中踏板叫选择性持续音踏板,当弹奏一个音或一组音之后踩下中踏板,中踏板的机械装置使这个音或这组音的制音器离开琴弦,这个音或这组音得到持续,使得演奏的音色更丰富,声部层次更清晰。     2.钢琴结构的演变     钢琴刚刚诞生时,没有今天这么完善,所以作为钢琴前身的“击弦古钢琴”和“拨弦古钢琴”曾经与钢琴并存直到大约18世纪末。钢琴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历经了数次重大革新,才达到现代钢琴的这种力度幅度,钢琴才盛行起来。     击弦古钢琴     击弦古钢琴的特点是击弦发音,18世纪以前的古钢琴,一根弦可发几个音,也可以在同一根弦上,使用几个铜片击弦,产生几个不同的音,因此琴键多于琴弦。后来为了增加音量,击弦古钢琴改成一弦发一音,并且从一音一弦增加到一音二弦或一音三弦。最初它的音域为4个八度,到17、18世纪为5个八度。击弦古钢琴的音量范围在ppmp之间,适合在家庭或小客厅演奏,它的音量小、发音轻柔,并且当演奏者按下琴键后左右移动就会发出类似小提琴揉弦的效果。击弦古钢琴的琴键,触键灵敏,窄而短,所以演奏者只用3个手指,即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演奏。     拨弦古钢琴羽管键琴     羽管键琴的外形更接近现在的三角钢琴,是用鸟类羽管或皮制的拨子拨弦发音,当手指按下琴键时,琴键内端的木杆上升,装在木杆顶端的拨子拨动琴弦发音,弹奏这种羽管键琴时,如不用力按键,琴弦不发音,故此发出的都是强音。羽管键琴也有立式的,结构有较大改变。木杆从琴体后壁横向地动作,发音较弱。羽管键琴上装了许多音栓,来控制调节音量、音色。     羽管键琴的音量比击弦古钢琴大,力度范围从Pf之间音色也比较明亮,因为是用羽管拨弦发音,所以声音清晰而有穿透力,可以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演奏。但缺点是音色较硬,声音衰减较快。根据琴的大小,音域从3个八度到5个八度之间。在羽管键琴的演奏中,音量和音色的变化不是由手指触键控制而是靠音栓来控制,所以音量只能呈阶梯式的变化,因此无法奏出渐强或渐弱的效果。     钢琴     1709年,意大利人巴尔托罗梅奥·克里斯多夫制造出一架被称为具有“强弱音变化的古钢琴”。他把拨弦古钢琴的拨弦装置改成用鹿皮包裹在木槌头上击弦而发音,通过演奏者手指的触键来控制琴弦的振动强度和音质,音量大小取决于下键的速度,使钢琴更富有表现力,声音层次更加丰富。后来,克里斯多夫又安装了一种启动杠杆,使击弦速度提高了10倍,音域也增加到了4组。1726年,克里斯多夫又制作出了另一种钢琴,装有一个由手操纵的音栓,可以让两根弦中的一根弦发音,这就是现在钢琴上弱音踏板的前身。     德国管风琴师、制作师戈特弗里德·西尔伯曼利用手动音栓使全部制音器离弦,增加各弦之间的共鸣,使钢琴的音量增大,声音更加连贯。音栓最早由手控制,后来到膝控制,最后成为脚控制。     18世纪中叶,出现了两种不同机械性能和音响效果的钢琴“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和“英国式击弦机钢琴”。“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触键感觉较轻而且反应灵敏,能弹出快速的音符,共鸣不强,音量小,但音色清晰。约翰内斯·楚姆佩制作的钢琴被称为“英国式击弦机钢琴”,这种琴一音有三弦,音板厚,重量大,共鸣强,声音深沉浑厚。后来英国制琴师J·布劳德伍德又对这种钢琴作了改进,用金属支弦架代替过去的木质支弦架,音域扩大到五组半八度,使钢琴音色更明亮饱满,增加了钢琴的表现力和音量。贝多芬很喜欢布劳德伍德制作的钢琴,贝多芬的钢琴演奏中充满戏剧性和抒情性,他认为布劳德伍德制作的钢琴能更好地表现他的作品。     1821年,法国人埃拉尔德发明了装有弹簧的复震式击弦机构,使琴键在弹奏快速的重复音时,即使轻弹也灵活自如,音色强弱的层次更分明。1825年, 美国钢琴制作家巴布克科在改革中,首先使用整块铸铁制作钢琴的支弦架,这个发明使钢琴的共鸣更大,声音更洪亮。1826年,英国制作师亨利·帕普制作了用毛毡包裹木芯的琴槌,比原来的鹿皮更有弹性,琴槌在击弦时,能发出更温暖、圆润的声音。1850年,德国钢琴制作师海因里希·斯坦威把平直排列的琴弦改为交叉斜排,琴弦加粗加长,用钢丝制成,音域扩大到七组半八度,提高了琴弦的张力,声音洪亮饱满是前所未有的。1874年,斯坦威琴行的艾伯特·斯坦威为现代钢琴增加了一个持续音踏板,当弹奏一个音或一组音后踩下,这个音或这组音会得到持续,使演奏的声音层次更丰富。     二、钢琴弹奏方法的演变     早期钢琴的弹奏方法就是从古钢琴的弹奏方法中移植过来的,主要用二指、三指、四指弹奏,直到巴洛克时期巴赫的出现才改变这种状况。     18世纪,法国的羽管键琴大师弗朗梭瓦·库泊兰主张演奏时腕、手要在同一高度,手腕放平不能高,他的音乐倾向发挥羽管键琴轻巧精致、明晰纯净的音色。相反,另一位法国的羽管键琴大师让·菲利普·拉莫演奏上强调手指的独立性,要求手指尽可能抬高,放松而灵活,他的作品织体比较宏大,喜欢富有激情的戏剧性片断。     在羽管键琴和古钢琴盛行的时代就已形成“手指弹奏法”,要求演奏者除了手指外,身体其他部位几乎保持纹丝不动。     德国历史学家约斡·尼古拉·福克尔曾经出版了论约斡·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生平、艺术和作品,书中描述“巴赫弹奏十分轻巧,手指弯曲且动作微小,几乎只有第一关节在动,指尖贴着琴键朝掌心稍稍一勾,便发出珠落玉盘的声音”巴赫演奏时,手和手指保持完全独立,身体的其余部位从不参与,他的手指始终保持圆拱形,即使弹最困难的走句时也是如此。18世纪中叶,巴赫(巴赫的儿子)与他父亲一样反对用平直的手指弹奏,主要用拱形的手指,放松的肌肉和自然的姿势,设计了大指从下面换指的指法。18世纪末,钢琴的普及也带来了钢琴弹奏方法的发展。着名的德国音乐家丹尼尔·戈特洛布·蒂尔克在他的论着中提出:“弹琴时座位要高,肘部高于手背,中指弯曲,拇指伸直,小指则可任意伸曲,弹琴时只有手指动,手臂要保持平稳。”约斡·尼波默克·胡梅尔是莫扎特的学生,他总结了老师莫扎特的弹奏技术,建立了以清晰流畅、高雅细腻的维也纳“手指学派”的理论体系,还根据维也纳琴的特点编订了手指训练。     以上提到的“手指弹奏方法”只适合巴洛克以及古典主义初期的音乐作品,因为当时的作曲家大都是以结构精细、织体规则为基础的作品,音色上也都追求典雅清晰、晶莹纯净的颗粒性声音。所以,在演奏这些作品时,演奏者不需要大幅度的动作与力度,如果出现这种动作,它反倒与作品的音乐内容相背离。     意大利钢琴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穆齐奥·克莱门蒂,他享有近代“钢琴演奏之父”“钢琴技巧的鼻祖”的声誉。他喜欢演奏音量宏大、饱满、共鸣较强的布劳德伍德钢琴。克莱门蒂在这种钢琴上奏出音响丰满、对比强烈的和弦。他的演奏使听众耳目一新,这种弹奏方法通过抬高手指加强击键动作来增加力度,但手臂还是不参与动作。克莱门蒂的学生约斡·巴普第斯特·克拉莫在此基础上有了一些进步,提出弹奏时基本只用手指,手臂应当不动或尽量少动。克莱门蒂的弹奏方法在贝多芬身上得到了继承发展。贝多芬是从古典主义到浪漫派音乐时期承上启下的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充满了戏剧性,他所使用的音区范围、强弱对比、音色变化都大大超出了海顿和莫扎特。由于他作品中戏剧性和激情的需要,他不仅只用手指,而且使用手臂弹奏,为钢琴演奏法开辟了新的道路。贝多芬的弹奏法由他的学生奥地利钢琴教育家卡尔·车尔尼整理总结并发展,为浪漫主义钢琴弹奏方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形成。音乐家更喜欢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他们强烈的情感变化。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这两位作曲家、钢琴家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虽然追求目标不同,但都对钢琴弹奏方法的发展做出贡献。肖邦首先在黑键上运用拇指和小指弹奏,他喜欢柔和地触键。他的音乐充满含蓄内在的美,他喜欢演奏出微妙迷人的音色,他对弱音音色进行了探索。“肖邦的声音的顶点,据他同时代人说,大约只到mf”。“肖邦在极轻到次强的范围内,拥有千变万化的音色,亦即千变万化的强弱层次。”李斯特则继承并发展了克莱门蒂、贝多芬的充满激情的演奏风格。他不断地研究探索,为了突破钢琴弹奏方法对表现力的束缚,他日益改善他的钢琴技巧,他在钢琴上追求宏大饱满、管弦乐队般的效果。李斯特晚年的学生勋伯格写到:“他使用重量技术,演奏时肩部放松,手和手指的位置相当高,手微微向外转他的音响效果是攻击性的、兴奋的以及富于魔力的最重要的,是他开发了这件乐器的潜力。”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钢琴家才把身体的各部位统一协调来演奏,李斯特的弹奏法虽然与后来的现代弹奏法还有差异,但是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19世纪后半叶,经过大量的钢琴演奏家和钢琴教育家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重量弹奏法诞生了。     德国钢琴师德培提出“重量和肌肉松弛现象”和“肌肉协同作用”的观点,得到了同行的支持、认可。布赖特豪特提出主要动作必须分派给肩部的强大肌肉,弹奏中的力量应是来自肩部和大臂放松时的自然重量,而小臂、手腕、手指在弹奏时是被动的。这一观点只看到了手臂重量的重要性,却忽视了手指技术。车尔尼的学生莱谢蒂茨基,认为要使用整个手臂,放松手指,不用敲击使手臂重量落在键盘上。英国着名的钢琴教育家马太,又在这一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他强调整个手的放松,手臂自然重量通过指尖传到键盘上,手指、手腕、小臂、肘部、大臂和肩部都要协调运用。他认为这样才能弹出饱满、洪亮的音响。手指在键盘上弹奏时手腕、手臂要随之移动,将手臂、手腕从僵硬、固定的位置解放出来。伟大的钢琴家戈多夫斯基,他认为重量弹奏法应缩小手指与键盘的距离,减少不必要的多余动作,使手、手腕放松,并认为这种钢琴技巧是产生疲劳和消耗最小的科学的演奏方法。同时是要做到鲜明的层次力度变化的基础。美国钢琴教育家奥托·奥特曼把手指、手腕、手臂、肘肩看作是一个互相的杠杆,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了触键中力量运用的问题。他还指出了钢琴弹奏中肌肉的放松与紧张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协调的用力方式,达到放松和紧张之间的平衡。美国钢琴教育家阿·舒尔茨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手掌部位的小肌肉运动解剖研究,从而找出了各个手指之间的协调用力关系。他认为只有协调运用小肌肉,手指才能更加灵活、自如,才能使弹奏状态更放松。     从击弦古钢琴、拨弦古钢琴到现代钢琴,钢琴的结构是不断改进的;从最初只用二、三、四指弹奏到全身各部位协调动作参与弹奏,钢琴的演奏法也不断创新、完善。钢琴演奏法的演变与钢琴结构的改进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钢琴演奏法的演变对钢琴结构的改进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钢琴结构的改进为演奏法的创新提供了条件,为演奏者的发挥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化的进步,钢琴的结构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改进,从发音的原理到弹奏的方式都有可能,钢琴演奏法也将进一步发展、创新。     注释:     周薇. 钢琴艺术.钢琴教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二).人民音乐出版社,20XX.第28页.     周薇. 钢琴艺术.钢琴教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三).人民音乐出版社,20XX.第41页.     (前苏联)涅高兹着,汪启璋,吴佩华译.论钢琴表演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20XX.第80页.     周小静.钢琴之王李斯特.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第92页.专心-专注-专业1下列温度最接近23 的是(C)A人体的正常体温B北方冬季的平均气温C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房间温度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2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通常会发生变化。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判断正确的是(C)A初秋的早晨,草叶上出现的晶莹剔透的露珠属于固态变为液态现象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是气态变为液态现象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是液态变为气态现象D初冬树上的霜是液态变为固态现象3下面是四位同学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C)4在测量水的温度时,甲、乙、丙三位同学按如图所示方法读数,正确的是_乙_,水的温度是_42_,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_热胀冷缩_。5摄氏温度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B)A.120 B.100 C.90 D.80 6.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B)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39 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25C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60 第一节 物态变化与温度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0 7下面分别表示几位同学在“练习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实验中的做法,正确的是(D)8如图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D)A该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B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C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 100 D该温度计此时的示数约为21 9.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常用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A)A该温度计的示数为39 B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0.1 C常用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D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10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_固_态、_液_态和_气_态。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5 的酒精、氢气、铁三种物质中,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的是_铁_,既没有固定的体积又没有固定的形状的是_氢气_。11把糖、醋、白雾、碗、勺子、味精、水蒸气、二氧化碳、干冰按物质的状态进行分类:属于气态的是_;属于液态的是_;属于固态的是_。(均填序号)12气象学里的平均气温是一日当中的2时、8时、14时、20时这四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若某地某日这四个时刻的气温如图所示,则此地的最高气温是_5 _,最低气温是_2 _,一天的温差为_7 _,平均气温是_1.25 _。13在寒冷的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若冰面上方气温是10 ,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冰的上表面为10 ,下表面是0 B整个冰层的温度都是10 C整个冰层的温度都是0 D冰层下表面的温度是10 14.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世界上最小的温度计“碳纳米管温度计”。研究人员在长约106米,直径107米的碳纳米管中充入液态的金属镓,当温度升高时,管中的金属镓会膨胀,通过电子显微镜就可读出温度值。其测量范围为18 490 ,且精确度高,可用于检查电子线路是否异常毛细血管的温度等许多方面。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下列推测错误的是(C)A碳纳米管的体积在18 490 之间随温度变化很小,可忽略不计B金属镓的熔点很低,沸点很高C金属镓的体积在18490之间随温度变化很小,可忽略不计D金属镓的体积在18490之间随温度变化比较均匀15如图所示,甲是体温计,乙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_热胀冷缩_的性质制成的。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_乙_;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8,用两支这样的体温计给两个病人测体温,如果病人的体温分别是37.3和38.6,则这两支体温计的读数将分别是_38_和_38.6_。16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_气体_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2)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_左_(选填“左”或“右”)移动。(3)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的刻度应标_0_。(4)该温度计测量温度时_会_(选填“会或“不会”)受到大气压的影响17有一只刻度均匀,但实际测量不准确的温度计,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是4 ;把它放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是94 。把它放在某种液体中时,示数是22 ,则该液体的实际温度是_20 _,当把该温度计放入实际温度为40 的温水中时,温度计的示数为_40 _。第四节 地球上的水循1水是生命的乳汁、经济的命脉,是自然界奉献给人类的宝贵资源。下列关于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资源,认知正确的是(A)A水循环的过程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B水循环按照固态液态气态的固定顺序循环进行C地球上的淡水大约占地球总水量的3%,淡水资源丰富D大量开采地下水,对环境不会造成损害,可以解决部分地区饮水问题2霜、露、雾、冰、“白气”中,由液化而形成的是(C)A霜、雾、“白气” B霜、露、“白气”C露、雾、“白气” D露、雾、冰3冬天晾在室外的湿衣服里的水会结成冰,但是冰冻的湿衣服也能晾干,这是因为_衣服上的冰升华成水蒸气了_。4有下列物态变化:洒在地上的水慢慢变干的过程;放入衣箱中的樟脑球变小的过程;冬天室内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形成“冰花”的过程;出炉的钢水变成钢锭的过程。其中属于凝华的是_,属于吸热过程的是_(填写序号)。5.有一天,雨、露、冰、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列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C)A雨说:我是水汽化而来B露说:我是水蒸气凝华而来C冰说:我是水凝固而来D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6.对下列现象的成因解释正确的是(D)A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汽化B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熔化C深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液化D严冬,堆起的雪人逐渐变小升华7.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A蒸发和沸腾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B烧水时在壶口上方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C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减少是汽化现象D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出热量8.以下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中,放热的是(C)A春天,冰雪消融B夏天,积水干涸C秋天,草木上出现了霜D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9.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C)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B夏天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D寒冷的冬天室外飘起了雪花,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10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吸热液化成小水珠B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再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C江河湖海中的水吸热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D积雪放热熔化成水归入大海11.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_升华_(填物态变化名称)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_凝华_成碳粉。这样,废纸和碳粉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12夏天,从冰箱中取出饮料瓶,可观察到瓶子表面有小水珠,擦干后很快又形成,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液化_;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是25 ,降水量很小,但这里的空气却很湿润,这是由于冰发生了升华现象,升华过程需要_吸热_(选填“吸热”或“放热”)。13随着科技的发展,过去“呼风唤雨”的神话已成为现实。人工降雨的原理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吸热_升华_,使周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凝华_成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_熔化_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均填物态变化名称)14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气温低的时候水蒸气会_凝华_形成霜,雪熔化形成水的过程中需要_吸_热。15阳光照射下,海洋、陆地上的水会不断地_汽化_成水蒸气;夜间气温降低时,水蒸气会_液化_成小水珠,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形成了雾。冬天,夜晚气温如迅速降到0 以下,你家窗户的玻璃上会形成一层冰花,这是水蒸气_凝华_而成的,这层冰花在你家窗户玻璃的_内侧_(选填“外侧”或“内侧”)。16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升华_(填物态变化名称)。(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 ;碘的沸点是184.4 ;水的沸点是100 。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是错误的原因:_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_。(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试管中放入适量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上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_干冰升华吸热_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_水蒸气遇冷液化_形成的17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 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 10 ,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1)霜是由_水蒸气_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凝华_。(2)请根据短文,对“霜”形成的条件提出猜想。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_空气湿润_和_气温在0 以下_。(3)某同学为验证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 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第三节 汽化和液1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加快的是(D)A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C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D给湿头发吹热风2下列哪一种现象属于液化?(C)A钢水浇铸成火车轮B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变干了C清晨,草的叶子上有露水凝结D用久了的灯泡的钨丝比新时3如图是对一定质量的水持续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98_;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_吸热_(选填“吸热”或“放热”),其温度_保持不变_。第3题图题图4如图是草叶上出现的露珠,露珠的形成是_液化_现象,形成的过程中需要_放_(选填“吸”或“放”)热。5张家界景区雨后云雾缭绕,犹如仙境。关于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雾是水蒸气B雾是山中冒出来的烟C雾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D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6.人游泳上岸以后,风一吹感觉身上很凉。这是因为(C)A水中的温度比岸上的气温高B人的皮肤产生的错觉C人身上的水分蒸发,要从人体吸热D风把身上的热量带走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春天,早晨经常出现大雾,是汽化现象B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表面出现水珠,是液化现象C深秋,枯草上出现的霜,是凝固现象D冬天,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是汽化现象8.如图甲、乙所示,是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两组同学分别安装的实验装置,图丙是他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的温度跟时间的关系图像。根据有关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图线a对应的是乙实验中的数据B图线b对应的是甲实验中的数据C水的沸点跟水的多少无关D到100 时温度不再上升是因为水不再吸热9.夏天,人们常吃雪糕解暑,剥开雪糕包装纸时,雪糕周围冒“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吃雪糕解暑,是因为雪糕熔化时要放热B吃雪糕解暑,是因为雪糕汽化时要放热C雪糕周围冒“白气”是液化现象D雪糕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10下列关于水沸腾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B)A水沸腾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B水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C水沸腾的现象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D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不断升高11.取一只大的注射器吸进适当的乙醚,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向拉

    注意事项

    本文(钢琴结构与演奏方法的演变(共7页).doc)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