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知识练习题及答案(村官考试必看)(共33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农业农村知识练习题及答案(一)1、“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一直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自1982年起至2009年2月1日共发布了11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最新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是( )。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民生事业的建设方面强调了五个重点,下面哪项不是重点方面( )。A农村的电网建设 B乡村道路建设C三农支持保护体系建设D农村沼气建设3、农业法于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2003年3月1日新农业法正式实施,对原法做了较大调整、充实和完善,新增了( )章A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 B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C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D农民权益保护4、国家在农村举办的普通中小学校教职工工资由( )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发放,校舍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经费由( )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安排。A市级 县级 B县级 市级C县级 县级 D市级 市级5、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一部关系九亿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村民组织制度的重大立法措施。该法规定有( )以上的村民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A十分之一 B五分之一C三分之一 D二分之一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林地的承包期为( )。A30年 B.30-50年C30-70年 D50-70年7、除法律规定外,森林资源属于( )所有。A国家 B集体C私人 D县政府8、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 )以上。A百分之百B百分之九十C百分之八十 D百分之七十9、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 )。A土地B田地C非耕地 D林地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所称的水资源包括( )。A地表水和地下水B井水和湖水C雨水与雪水D河水与海水11、经济林是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 )为主要目的林木。A蔬菜 B药材C出口产品D鲜花12、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 )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A二年 B三年C四年 D五年1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 )给予补偿。A原用途 B开发用途C建筑用途D农业用途14、某块河滩地曾属甲村所有,因洪水将该地的表层浮土卷走,只剩下裸露的石头而被甲村撂荒。乙村经多年培土,使该块地变成良田。现甲村和乙村均主张对该块地的所有权。应如何处理?( )A、应支持甲村对该块地的所有权,但甲村应给乙村相应的补偿B、应支持乙村对该块地的所有权,但乙村应给甲村相应的补偿C、由甲村和乙村按份共有D、由甲村和乙村共同共有15、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 )A、承包方B、发包方C、第三方D、上级机关答案:1-5:DCDCA6-10:CACAA11-15:BBAAA农业农村知识练习题及答案(二)16、农民工子女就学需交纳借读费吗?( )A、需要 B、不需要17、发挥公共财政的( )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支农 B、支撑 C、支持18、加强农村 ( )建设,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A、生产设施 B、卫生设施C、基础设施1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改善农村( )环境。A、交通 B、居住 C、人居20、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 )。A、组织保证 B、智力支持 C、动力之源21、建设新农村,党委善于运用 (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增加战斗力提供经济支持。A、资金 B、资本 C、资产22、建设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的农村。A、协调发展 B、可持续发展 C、全面发展23、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 )为目标。A、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B、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C、现代农业科技D、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24、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 )为途径A、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B、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C、现代农业科技D、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2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 )。A、国家 B、农民 C、农村 D、人民26、(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也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A、生产发展 B、管理民主 C、村容整洁 D、村风文明27、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把( )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A、提高农民素质 B、推进产业化 C、促进农民增收 D、发展现代农业28、推进城镇化建设,要按照循序渐进、( )、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推进。A、节约耕地 B、节约土地 C、节约空间 D、节约资金29、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作出了自( )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A、2005 年12月1日B、2007年1月1日C、2006年1月1日 D、2006年1月20日30、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 )的农业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A 2000年 B 2200年 C 2500年 D 2600年31、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决定中确立的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中,明确提出要建立( )农业生产体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发展型、可持续发展型统筹发展型 特色农业现代化型32、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确定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什么?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又是什么?(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城乡建设一体化遵循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新农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33、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到2020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比 ( )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A、2008 B、2010 C、2020 34、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是 ( )、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A、基础性B、得民心 C、安天下 35、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 )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A.基本教育B.最低生活保障C.廉租住房36、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解决好(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民主农业、农村、农民 农业生产发展 新农村建设答案:16-20:BACBA21:25:BAABB26:30:ACACD30-36:ACACBB 三、判断题 31.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32.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力争五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33.村干部可从农村知识青年、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34.目前,我省正逐渐进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35.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36.国家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给予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征收补偿,乡镇政府根据公益事业建设的需要,在与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协商取得一致后,可留下一定比例的征地补偿费用。() 37.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的发展总的可以分为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社区性农业合作经济发展、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专业性农业合作经济发展四个阶段。() 38.有正式党员5名以上的村,应当成立党支部;不足5名的,可与邻近村联合成立党支部。() 39.2009年将加快实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落实国家扶持油料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东北和内蒙古优质大豆、黄河流域“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建设。() 40.我省将实施农村成人“一证式”教育,大力开展先进实用技能和公民素质培训教育,全面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参考答案解析31.【答案】A。32.【答案】B。解析:时限错误,应为三年而非五年。33.【答案】A。34.【答案】B。解析:我省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35.【答案】B。解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36.【答案】B。解析:土地管理法第49条规定:“禁止侵占、挪用被征收土地单位的征地补偿费用和其他有关费用”。37.【答案】A。38.【答案】B。解析:有正式党员3名以上的村,应当成立党支部;不足3名的,可与邻近村联合成立党支部。39.【答案】B。解析:“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建设为长江流域。40.【答案】B。解析:我省将实施农村成人“双证制”教育。“三农”:农业、农村、农民。2010年一号文件中“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这20个字概括了2010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基本思路。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拓宽视野”,“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这位中农办主任称,扩大内需增长的空间,最大的潜力在农村,关键的举措在于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民收入上去了,农村购买力就能够稳步扩大,经济增长才会有持续的后劲”。1月31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文件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为题,继续关注“三农”,其核心是“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除了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外,扩大农业补贴,继续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值得注意的是,文件还表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另外,“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也是“一号文件”首次出现的表述。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了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将农业问题上升至宏观层面,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通过城镇化使中国经济找到新的长期增长点。这是中央政府自2004年以来连续第七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三农”问题进行重点关注。与之前相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将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化、制度化,政策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透明度越来越高,持续性越来越好,规范程度了越来越高。2009年一号文件提出“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今年的一号文件变化为“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措辞的微小改变反映了中央农村工作思路的转变,将农村工作问题重点由“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转为“体系化、制度化的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产”。预计2010年中央财政的“三农”投入力度及农民补贴金额将会继续增加。今年这个文件主要是考虑了以下三个方面因素: 一是要用统筹城乡发展新理念解决“三农”新问题。在新形势下,农业农村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用统筹城乡发展新理念加以解决。农业农村工作不能就“农”说“农”,要和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甚至要和世界经济走势联系起来考虑。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分析解决农业农村问题。 二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农业决不能出问题。尽管我国宏观经济比较早地回升向好,但基础仍然不牢,进一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任务还非常繁重。2010年要在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的条件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家首先意识到,必须把“三农”工作做好,这是最基础的支撑,决不能出问题。 三是农业农村形势好的时候,恰恰是容易出问题的时候,要高度警惕。连续6年增产增收后,容易产生麻痹思想和松懈情绪。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有今天的这个局面来之不易,农业受自然因素、市场因素影响大,基础仍然脆弱,应该居安思危,倍加珍惜。 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巩固发展当前农业农村好形势的关键一年。做好2010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对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新胜利,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 当前,我们虽然面临许多挑战,但同样也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大力支持“三农”事业,为农业农村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连续几年增产增收,为农业农村工作积累了经验。我相信,只要振奋精神,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再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和谐的新佳绩。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一)农业的发展阶段农业是人类从事的最古老的产业。1.原始农业原始农业指主要使用石器工具来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一般认为始于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2000多年前的铁器农具出现为止。2.传统农业传统农业是在原始农业基础上,随着铁器农具的出现和长期累积的生产经验而发展起来的,是指使用铁木农具,凭借或主要凭借直接经验从事生产活动的农业。3.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指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的生产活动,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联结,以企业发展为龙头的农业,是实行企业化管理、产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形成的发达农业。 (二)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经营目标不同。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有限,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靠天吃饭”的现象比较普遍。为了预防自然灾害给人们生存带来威胁,农民尽量地多生产、多储备粮食以备不测,即以产量最大化为其生产目标,而增产的主要手段就是加大劳动的投入。而现代农业的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即以一定的投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因为现代农业象现代企业一样,雇主要向被雇佣者支付工资,只有劳动的边际收益大于工资时,雇主才有利可图,才会增加劳动投入。所以,传统农业要过渡到现代农业,就必须将农业生产的目标由满足自给性消费的产量最大化转变为商品性生产的利润最大化。而完成这一转变的首要条件是农业劳动力比重的下降和农业人口压力的缓解,在巨大的农业人口的压力下,农业生产目标由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是不可能实现的。 (2)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技术含量不同。农业领域的技术进步是通过凝结着先进技术的现代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来实现的。传统要素是从农业部门内部和大自然中获取的,技术含量低,且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较少,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数量较多。在这种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状态下,农业机械的使用反而会进一步加剧这种矛盾。所以,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农业机械的应用和推广往往受到抑制。而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其要素大都是由农业部门外部的现代化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提供的。现代农业要素投入的增长和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含量的提高就意味着农业部门劳动力容量的减少。所以,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和农业人口的战略转移是密不可分的。 (3)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经营规模不同。现代农业的明显标志之一就是它的规模效益,这是因为:第一,现代农业是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农业。这一目标在小规模或超小规模的以满足自给性消费为目的的传统农业基础上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必须在较大的经营规模上,农民摆脱生产者的生存压力,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追求目标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第二,现代农业是高收入的农业。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农民都是比较富裕的阶层,收入很高,而这种高收入必须建立在较大农业经营规模之上。第三,现代农业是农产品高商品率农业。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的发展水平,关键看它农产品商品率的高低,而农产品的商品率必然与较大的农业经营规模相联系。第四,现代农业是高技术农业。传统农业主要是利用人力和畜力,而现代农业是利用现代机械技术、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特别是大型农业机械的应用必须有较大规模的作业空间,因而也需要较大的农场规模。 (三)农业现代化 1.农业现代化的特征 (1)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机械化不等于现代化,但它在现代化的构成中确实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或者说是充分的必要条件。没有机械化的支持,也就不可能有农业现代化。 (2)生产技术科学化:科技,是农业向现代化进化的动力源泉。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先进科技不断注入农业的过程,不断完善农业的基础科研、应用科研及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 (3)增长方式集约化: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传统农业是落后的,集约经营与粗放经营相比,粗放经营是落后的。粗放经营与传统农业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集约经营与现代农业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方向进化,一个基本的同步条件是农业增长方式要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把增产的基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4)经营循环市场化: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市场成为农业经济运行的载体。面向市场来组织生产,投入一产出一消费的经营循环都要在市场上得以实现。这是农村经济由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态走上现代的、商品的市场形态的必由之路。在资源的配置上,行政手段的退出与市场功能的发挥,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在生产的目的上,产品自给自足的消亡与纯粹用于商品交换的转换,是现代农业的又一基本特征。 (5)生产组织社会化:所谓生产组织,就是对微观经济单元的组合布局进行引导、对社会分工进行协调,对专业化生产进行管理的实施过程。立足于整个社会来设计这种过程、实施这种过程,就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现代化的生产,应该是社会化大生产。它排斥生产的小而全和封闭型经营状态;青睐按专业化分工组织生产,要求走开放式经营的道路。生产的专业化、生产组织的合理化、流通范畴的洲际化,构成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三要素”,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刻意追求的发展方向。 (6)生产绩效高优化:我们所要的农业现代化,是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能否做到高产优质高效,这是我们检验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如果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是产品产量低、质量次、经济效益低,那么,就应该问一问装备配置是否科学,生产工艺和技术是否落后,增长方式是否还停留在粗放的形态上,经营理念是否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经济上,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是否理想。也就是说,生产的绩效如何,对是否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 (7)劳动者智能化:劳动者智能化,在这里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一定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具基础作用、最有活力的因素。他对农业增产增效的贡献,占有相当的比重。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既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同时也是要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 2.农业现代化的对策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依靠技术,还要有好的经营管理体制。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的农业体制有很多方面已不能适应农业产业革命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指引我们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并非只顾城市化一个方面,而是全面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其中大力发展农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现在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解决体制问题。 一是对农业的资补方式。现在对农业补贴花钱很多,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总体上并不理想。一方面不分对象的补助未必补在真正种粮的农民手里,许多农民拿了补贴用于别处;另一方面渐进式的补贴每次增量小,经常被农业生产资料涨价所抵消,种地亏本现象愈加突出,不能持久地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更不能扩大农村的就业空间。根本的路径是农产品的“价值回归”,使其价格真正符合其真实价值。这就必须科学地分析和认定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价值构成的特殊性,真正遵循和利用价值规律解决价格过低问题。 事实表明,单靠市场自发调节是克服不了农业的弱势地位和实现价值回归的,必须运用好“两只手”协调匹配。当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必须配套实行,有效制止轮番涨价的连锁反应。但从长远看,应当尽快健全这一价格形成机制,系统解决日趋突出的一系列矛盾,包括化解城乡、区域收入差距和就业压力,提高消费拉动力。 二是改变目前滞后的经营形式。应当以科技为龙头通过适宜的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其中专业合作社是一种可以选择的形式,便于土地适当集中(如利用土地入股的种植业合作社,可由具有专业才能的农民牵头)。政府应当大力支持多种组织形式保证农民的利益,发展适度规模的集约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是进一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目前为农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体系比较弱,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应当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来抓,以政府为主导、以合作组织为载体、以科技人员为骨干,进行必要的财政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作为农业基地化、精准化的龙头,但必须更多地照顾农民利益,最好以股份制的形式建立利益共同体,促进工农业一体化协调发展。 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看到一些问题,主要是有的地方急于求成搞形象工程、缺乏统一的领导协调机构,领导积极性高而农民积极性不够,投入不足,农民增收困难等,需要高度重视和解决。一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把新农村规划搞成了“新村规划”,对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力度不大;一些地方超越发展水平,攀比发达地区,把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建设标准定得太高;有的地方不恰当地要求,甚至在公路沿线用涂料“画”新房;有的地方新村建设不突出乡村、民族特色。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还缺乏政府领导协调和有效管理的机制,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部门间缺乏有机配合、协调和衔接,难以形成合力。有的地方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许多村庄只有很少或根本没有公共积累,对一些公益项目的建设有心无力。农民集体观念淡化、参与意识较低,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自主创业艰苦奋斗精神与能力。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远未形成。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传统农区和贫困地区财力困难,不少地方乡村债务负担沉重;农村金融改革滞后,商业银行大量撤出农村,农信社独木难支,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业保险严重滞后,农民和合作组织贷款困难;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缺乏有效渠道。这些都明显制约新农村建设步伐。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持续增收机制没有形成。农业产业链还不够长,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深层次矛盾难以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变慢,转移范围也不宽,由于户籍问题,也没有实质转移出去;农民文化水平偏低、整体素质低下,掌握农业适用技术能力不强,成为脱贫致富的障碍;特别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很难与大市场对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更困难。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成功的农村发展经验有工业带动型,有旅游带动发展,有特色产业带动发展。粮食主产区需要发展规模的现代农业,打造农业核心区。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优先解决广大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突出抓好“水、路、气、电”四件事。新村建设是千年大计,不能急于求成。规划要充分征求村民意见:有的地方需要并村,改善居住条件;有的地方需要因地制宜,保护自然村。设计需要地方风貌,中国的城市已经没有个性了,中国的农村不能走城市发展老路。中央及地方需要成立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协调机构,解决政出多门、投入无序的问题,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加快转变各级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是统筹规划,二是提供公共服务,三是安排资金。同时要研究采取综合措施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班子的建设。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也应是重要的参与者。因此需要增强农民的自觉参与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对一些农村公共建设项目,在政府支持带动下,倡导和鼓励农民在可承受范围内投工投劳。国家新增财政收入应重点向农村倾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例逐步提高,尽快建立起各级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建议省市县政府探索捆绑使用各种渠道支农涉农资金、扶贫资金的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中央政府下拨资金专款专用,地方追加一定比例配套资金,对财政困难地区中央应加大扶持力度,不强求县乡政府配套项目资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村村通”道路建设,农村沼气需要提高补助标准,以解决人畜安全饮水和生产用水为目标,大力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大江大河治理资金分开。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场持久的攻坚战,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建不成新农村。立足现实,扎实服务,在注重提高新农村建设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切实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作者系广西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宏观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大背景下,作为农业省区的广西,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既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可以为工业提供大量的加工原料。随着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的实施,广西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农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等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势头没有得到遏制。这是影响和制约广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关系到新形势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全局,是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迫切要求。新形势下广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着力构建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广西实际的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建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刻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和科学内涵,立足农村,跳出农村,坚持以工业化的思路指导农业,以市场经济的理念经营农业,以现代管理方式改造农业,用现代的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扶“龙头”,强产业,带农户,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特色化、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放在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上,由资源初加工、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和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转变,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信息化等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积极培育和创建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知名度。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科技是农业突破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物质投入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转变。实行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与循环经济技术有机整合,注重研发和推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机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新,以提高农业科研开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民应用科技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积极运用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新型农民,依靠新型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基础。要在坚持农户家庭经营基本制度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批发市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组织形式,加快农业发展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转变。完善土地流转配套政策,鼓励农民自愿转让农地承包权,建立流转市场,积极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增加农村集体积累。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要从微观和宏观多个层面和统筹城乡发展层次上创新农业发展机制,切实加大城乡统筹的力度,推进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加大公共财政支持“三农”的发展力度。鼓励农民与科技人员、工商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投资和合作经营,培育一批新的农业创业主体。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推进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的传统生产方式向实施可持续发展转变。要培育低碳农业的管理理念,提高低碳农业的技术含量;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制度创新,推广一批稳粮高效、高效种养生态循环、节水节肥节药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乡村新能源,积极推广沼气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实现农村用能结构多元化。-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