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学读书报告(共4页).docx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建筑环境与人类发展凌孙龙摘要:文章通过对建筑环境概念的解释引入,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接着介绍了现代人与建筑的关系,然后引出现代人对建筑环境的舒适性要求和能耗问题,最后讲述作者自身的观点看法。关键词:建筑环境 环境 中国 古代 现代 能耗 人类 地球 可持续发展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human developmentLing Sunlong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and architecture, and then leads to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comfort requirement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nd finally tells the author's own views.Keywords: building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ancient Chinese modern human earth ener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建筑环境的概念及其作用首先解释什么是环境。环境分为社会环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是指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人工环境是指人工创造的环境(常指物理环境) 。建筑环境是指人所居住或者活动的建筑物内部或是近距离处的光、声、气、等物理环境,它包括两大部分: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它包含于城市环境,是人类活动最频繁,也是时间最长的地方。因此,建筑环境从生理和心理上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工作状态。为了使人们能够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工作效率,营造一个舒适的建筑环境是十分必须而且十分迫切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需要建筑师、结构师和设备师的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共同来完成这项任务。因为人们需要的不仅是居住的安全,功能的具备,同时也需要环境的优美和谐来保持身心的愉悦。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的发展过程一、 创始阶段这一时代包括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整个奴隶社会的夏、商、周。以定居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萌生时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流行地面建筑及干栏式建筑。前秦的建筑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商代末年,商纣王大兴土木:"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周朝的建筑较之殷商更为发达,尤其技术进步很大,开始用瓦盖屋顶。此时建筑以版筑法为主,其屋顶如翼,木柱架构,庭院平整,已具一定法则。二、 成型阶段这一阶段处于封建社会初期,从春秋直到南北朝。其中春秋、战国是这一阶段的序曲;秦、汉是主题,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三国、两晋是第一高峰的余脉;南北朝是下一阶段,即成熟阶段的序曲。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经定型。在构造上,穿斗架、叠梁式构架、高台建筑、重楼建筑和干栏式建筑等相继确立了自身体系,并成了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体构造形式。在类型上,城市的格局、宫殿建筑和礼制建筑的形制、佛塔、石窟寺、住宅、门阙、望楼等都已齐备。三、 成熟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达到顶峰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各民族间建筑第二次大融合的年代。这一历史阶段有较多的建筑遗存,并开始有了总结性著述。这一历史阶段又可分为前、后半期。前半期包括隋、唐两个朝代,后半期包括五代、宋、辽金各朝。隋唐建筑气势雄伟、粗犷简洁、色彩朴实;而以两宋为代表的建筑风格趋于精巧华丽,纤缛繁复、色彩"绚丽如织绣"。这一历史时期的建筑成就表现在建筑类型更为完善,规模极其恢宏;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广泛使用图样和模型;建筑师从知识分子和工匠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职业;建筑技术上又有新发展并趋于成熟-组合梁柱的运用,材分模数制的确立,铺作层的形成。四、 程式化阶段这一阶段指元、明、清(1840年前)。我们所谓此时建筑步入衰微,是指其体系的凝固化和不适应性,并非建筑技术上的后退。这一历史阶段里重要的建筑活动和变革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兴建,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帝都建设的总结与终结;木构造技术的变革-拼合梁柱的大量使用、斗拱作用的衰退、模数制的进一步完成促使设计标准化、定型化以及砖石建筑的普及;施工机构的双轨制及设计工作的专业化;个体建筑形制的凝固,总体设计的发达。五、衰退阶段从清代1840年至1911年,此时中国社会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大量外国文化、建筑、技术涌入,被动的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时期,同时,也揭开了中国近代建筑史沉重的帷幕。这股外来势力动摇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也动摇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根基。在强大的外来冲击、挑战下,固有的体系显得很不适应而开始解体。现代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面对现代性给现代西方社会带来的分裂以及后现代主义带来的非理性的泛滥,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区分了四种人类的社会行为:目的行为、规范调节的行为、戏剧行为和交往行为。其中交往行为是在公共领域中进行的一种主体之间通过语言和对话而达到相互理解的言谈行动。但是,由于他过分强调了交往行为中语言独立的特殊地位,提出了所谓的纯语言的理想境界,反而陷入到了唯语言乌托邦的樊篱之中,忽视了非语言交往的重要性。 我们认为在非语言交往行为中,建筑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筑环境正是人们进行语言交往和非语言交往场所的本真意义,它对于人类的交往行为有效地起着调节、引导、控制、促进或者阻碍等重要的现实作用。然而,当前基于现代主义思潮建造的建筑环境,却将建筑的意义托付给了纯粹的物理空间,从而导致现行建筑环境交往功能的失缺,并可能最终抹去基于建筑的平等交往。交往是人类生存方式的根本需求,它必须始终建立在建筑环境的场所之中,因此,建筑室内外环境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人类交往的主体间性,才能真正建造出人类美好的家园。建筑环境的本质并不在于纯粹的物理空间,而在于把人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的多重关系容纳于其中的、生发着多种意义的场所。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将建筑的意义托付于纯粹的物理空间、机器美学以及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而忽视主体间性,这是导致现行建筑环境交往功能失缺的主要原因,这可能最终抹去基于建筑的平等交往。建筑环境是交往的场所:无论是从城市到乡村,从道路到广场,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从室外环境到室内环境,从装饰装修到家具布置等等,建筑环境对人类的交往都有效地起着调节、引导、控制、促进、阻碍等重要的现实作用。人际交往的性质、强度、频率与方向,以及自然、社会、文化、经济、科技、政治等因素及其变迁,都会决定或影响着建筑环境的设计与建造。建筑环境的设计与建造只有实现着人的主体间性,实现着人通过交往行为的共在,实现着人在大地上的栖居,也即实现着人之为人的存在,才能真正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整体和谐。现代人建筑环境的要求与节能问题住宅建筑是人类使用最多、分布最广的建筑,它直接涉及到人的切身利益、生活、休息的舒适性,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精神状况。过去由于我国经济条件,城市用地面积的限制,人们比较注重住宅建筑的经济性,有的甚至认为只要能建造得起来,能满足住户生活的基本要求就行了,至于能否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要求则考虑得不多,甚至不考虑。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对建筑环境的舒适性要求大大提高,人们不只是为封闭的居住条件、完美的家用设施而满足,而且也为居住的舒适性,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性而操心。由过去追求的简单的庇护所到现在的能体现身份品味、保持身心的舒适,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因此,造成有的住户将住房进行自我改造,凿壁、修墙、设置大大小刁火奇形怪状的盆景,以此来改善生活空间和小环境。如何尽可能改善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居住舒适性,尽可能地适应人的生理与心理需要,是建筑学家和房地产商所面临的问题。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房地产商们本着追求建筑环境的最优美最舒适,把建筑物建造得富丽堂皇。于是,城市中出现了一个个建筑门窗开阔、阳光充足、景色优美的现代小区。但是,在房地产商追求建筑环境品质最好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建筑能耗。因为客户一旦接收房屋,接下来能耗问题与房地产商没有丝毫关系,所以房地产商自然不去关心。因此,建筑能耗问题便成了整个国家所关心的大问题。据统计,我国建筑消耗的能源与社会全部能源之比,已经接近1/3,而建筑供热能耗占到其中的1/2。根据2006年统计,我国现有的400多亿平方米建筑中,95%左右是高耗能的,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相同气候地区发达国家的23倍。即使是新建的建筑中,也有50%是高耗能。这种现状,使“建筑节能”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对于一个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家来说,居民建筑面积是无比庞大的,每一栋建筑物能耗增加的一点,叠加起来将是一个天文数字。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应用,能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而影响着整个国家。对于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来说,这是一个空前的挑战。同时,它在维持政局的稳定以及世界和平上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控制能耗,节约能源,应该制定成为一条法律规定,因为它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但是,所有的新建筑以及几百亿平方米的旧建筑的改造都要达到节能的要求,这是一项新时代的巨大工程。为实现节能减排,我们必须在多方面为建筑物采取措施。例如各种建筑围护结构材料、门窗、供热设备管道的保温材料等的研制、生产、施工及其热物理性质的测试、热损失的分析计算;热源和冷源设备的选择、配套和合理有效利用;供热通风空调及燃气产品的开发、设计和实验研究;各类采暖散热器和换热器的设计、选择和性能评价;建筑物的热工计算和环境保护等等。所有的这一切,不是简单的一两个学科自己能解决的,它涉及学科之间的相互沟通融合、密切配合。因此,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节能依然是个严峻而且长远的问题。总结语建筑环境由最初的简单的遮蔽风雨的场所发张成为一种享受品,是人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我们每个人所必须清楚的是:地球的资源有限,而人类的繁衍无限,节约资源就是延续人类的未来,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她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伤害了她我我们将别无去处!参考文献:朱颖心 主编建筑环境学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