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自己总结)概论(共6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其内涵“科学的方法、行为、精神过程、个体包括动物” 心理学性质:科学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处理问题,发现事物变化的真相,并探求其原理的学问。此定义中包括三个方面:问题、方法、目的。从价值角度看,心理学旨在促进人类精神生活和谐、快乐幸福。心理学是用科学的方法揭示人性的秘密,既合于科学又超于科学,心理学是超科学的科学。 1.描述:客观陈述事实,忠实于可知觉到的信息,不寻求原因,只将研究问题的有关现象呈现出来。研究者适用不同的分析水平,描述也要使用不同分析水平。 2.心理学目标 2解释:行为受一些因素共同影响,秉性变量在个体内部起作用,情境变量在外部起作用,解释时要考虑这两种因素。为了推进对原因的解释要检查收集的不同种类的数据。研究者要有想象力,可以通过对人类经验的洞察力和以前研究者对同一现象已经发现的事实,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3.预测: 预测是对一个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是最核心、最激励人心的目标。为心理学提供帮助人们改进生活质量的途径。使事物朝着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避免任何消极事件发生,将危害减轻到最低程度。 5.提高人类生活质量。3.心理学产生发展:心理学两大源头是哲学、生理学。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近代心理学开创者。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反对笛卡尔天赋观念说,提出“白板说”;联想主义心理学用联想解释一切心理现象,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直接来源。1879年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正式实验心理学实验室。北美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于1883年出现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铁钦纳1892年在康奈尔大学建立一个实验室。1892年斯坦利·霍尔建立APA(美国心理学会)4.理论流派:结构主义采用实验方法研究意识结构、分析意识之元素。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基本观点:研究对象为意识经验目的是揭示意识经验的结构用实验内省法分析各种经验结构主义对于意识经验的分析结果是一切复杂经验都可以被分析为感觉、简单意向将科学与科学的应用区分开。机能主义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所产生的心理功能。意识是流动的,是与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的内容。代表人物:(创始人)约翰·杜威,詹姆斯。基本观点:心理学是关于意识或心理活动的科学目的是揭示有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心里或意识的功能在方法上以描述和解释心理生活的现象和条件“意识流”学说,意识是流动变化的,不是由元素联结起来的其哲学基础实用主义,强调心理学的应用。5.当代心理学观点:生物学观点:引导心理学家在基因、大脑、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中寻找行为的原因。心理学现象与社会现象能够最终依据生物化学过程加以理解,即使最复杂的现象也能通过被分析或简化为更小更具体的单位来理解。行为是被躯体结构和遗传过程所决定的。经验可以通过改变内部的生物结构和过程来改变行为。心理动力学观点: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心理动力学动机原则是由弗洛伊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完整地发展起来的。他把人看作是由内部和外部力量组成的一个复杂网络所推动的。弗洛伊德模型第一次承认了人的天性并不总是理性的,行为有可能是被不在意识范围内的动机所驱使的。强调儿童是人格形成的阶段。行为主义观点:行为主义反对结构主义的心理结构与意识元素观念,也不同意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将意识当作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研究只限于用客观方法处理客观资料。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用实验法,从经过控制的实验室中收集数据,强调对研究对象精确描述用可量化的表格。往往研究动物,假定对动物的研究基本过程代表了对不同物种都适用的一般原则。强调实验严格、仔细定义变量。人本主义观点:批评精神分析是伤残心理学,行为主义是幼稚心理学。主张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异于动物的复杂经验,如价值、生活责任、生命意义等,真正属于人性个层面的问题。研究人性积极方面,其目的不仅在于预测控制人的行为,还在于治疗心理疾病、促进人潜能和价值实现。对人性持有乐观信念。人本主义观点扩大了心理学领域,把文学、历史、艺术的研究中得到的有价值的内容都包括了进来。认知观点:凡以我们记忆、理解、想象、思考等行为与心理历程为研究主题者均属于认知心理学。狭义则仅限于解释我们凭感官接收信息、贮存信息以及运用信息的历程,又称信息加工心理学。行为只是一部分由先前环境事件和过去行为结果所决定,更重要的部分是从全新思维方式中产生。思维是外显行为的原因和结果。进化论观点:把心理学与达尔文进化论联系起来认为,心理能力和身体能力一样,经过好几百万年进化才达成特定适应性目标。文化观点:研究行为的原因和结果中的跨文化差异。以往心理学都以美国中产阶级白人味研究对象,心理学中的文化因素可以从同一国家不同人群中比较,也可以从不同国家之间比较。6.心理学研究过程:形成想法(发现)通过观察、信念、信息、一般知识形成新的观点或对某种现象形成一种不同以往的思考方法 检验想法(验证) 假设(对原因和结果关系的试探性的、可验证的阐述) 标准化(用统一、一致的程序收集信息),操作性定义7.那些偏见会影响实验客观性?观察者偏见: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的错误,观察者只看他们希望看见的东西,对与期望不一致的现象视而不见。为使观察者误差降到最小,依赖标准化和操作性定义。标准化指在数据收集阶段使用统一的、一致的程序。测验或实验条件应充分标准化,标准化意味着以同样方式问问题、已事先建立的规则来量化反应,将结果打印或记录,以确保时间、地点、不同被试和研究者间的可比性。操作化定义是以测量它或决定它存在的特定操作或程序来界定一个概念。 自变量:由实验者操纵的变量,被假定为影响行为的原因和条件 因变量:由自变量造成的结果实验法定义:通过严格控制可重复的程序操纵变量,考察一些变量对另一些变量的影响,目的在于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能重复验证、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考察因变量)操作一个自变量来观察其在因变量上产生的效果。这种方法目的在于明确一种强烈的因果关系,即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混淆变量(一些不是实验者有意引入到实验情境中的因素却影响到了被试的行为,并对数据的解释增加混乱)例如期望效应:研究者向被试暗示他所预期发现的行为,并因此引导出期望的反应安慰剂效应:个体对于治疗会产生良好效果的信念所导致的健康的增强,而非药物治疗。 双盲控制:研究者和被试均不知道谁在接受实验处理 单盲控制:所有被试均不知道自己是否接受实验处理,只有研究者知道谁是控制组,补救措施:控制程序 谁是实验组。 被试间设计: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实验条件(接受实验处理)和控制条件(不接受实验处理)下,接受不同程序。 被试内设计:用被试自己作为参照,对比进行实验处理前被试的行为和处理后的行为(A-B-A设计) 正相关:+1.0 8.相关法:了解两种变量之间关联到什么程度的方法,相关系数值在+1.0-1.0之间 负相关:-1.0 一个正的相关系数意味着当一列分数增加时,第二列分数也增加。当相关系数越来越大,直至接近于最大值+1.0的时候,根据一个变量的信息来预测另一个变量将变得越来越精确。相关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9.心理测量 信度:指心理测验或实验研究得到的行为数据具有一致性或可靠性。 效度:指研究或测验得到的信息,精确地测量了研究者想要测量的心理变量或品质。10.自我报告法:包括问卷法、访谈法。许多形式的自我报告不适用于前语言期儿童、文盲的成人、其他语言使用者、一些心理紊乱个体、非人类动物。11.区分个案研究、行为测量和观察:个案研究是对个体进行全面深入了解的方法。适合特殊群体和行为(病人、创伤时间、特定行为)行为测量是研究外显行为和可观察、可记录的反应的方法。如直接、自然观察12.心理学实验道德标准:(1)获得赞同,在实验开始时对被试解释试验程序、可能的风险、将体验的益处。确保被试隐私受保护、严格保密被试的行为记录、公开发表的内容要得到被试同意。(2)冒险或收获的评估,人类的个性研究能令人苦恼或造成心理烦忧,一定要把风险减低到最小程度且告知被试风险、采取适当防范。(3)故意欺骗,APA指出要使研究中的欺骗获得批准,研究必须具有充分科学价值和教育价值,研究者必须证明除了欺骗没有任何等同有效的程序,实验中影响被试参与自愿性方面不得欺骗,根据研究结论必须对被试解释实验中的欺骗。(4)事后解说,实验结束后给被试一份详细事后解说,实验中的某一段必须误导被试,实验者要认真对被试解释欺骗理由。如果被试觉得他们的数据被误用或权利被滥用,被试有权收回数据。P53页神经系统图!各脑结构、功能、四片叶看书13.斯佩里裂脑人研究过程、意义、启示14.感觉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件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感受器(眼耳中的结构)所产生的表示身体内外经验的神经冲动的过程。感觉作用-是生存(趋利避害)、耽于声色(追求感觉体验)。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感觉是一切较高级、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15.心理物理学:测量物理刺激和心理行为体验之间的关系。费希纳提出心理物理概念,并提出测量物理刺激强度和感觉体验大小之间关系方法。16.绝对阈限:产生感觉体验需要的最小物理刺激量。有一半次数能够觉察到感觉信号的刺激水平。心理测量曲线是S型曲线。绝对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绝对感受性(E)=1/绝对阈限(R)绝对阈限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在不同条件下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可能不同。人的活动性质、刺激强度、个体的注意、年龄等都会影响阈限大小。17.感受适应:感觉系统对持续作用的刺激输入的反应逐渐减小的现象。18.反应偏差:观察者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系统趋势。(eg主观偏好、条件设置)19.信号检测论(SDT):同时评价感觉和决策过程。是针对反应偏差的一种系统研究方法。SDT不严格关注感觉过程,而是强调刺激事件出现与否的决策判断过程。SDT区分感觉决策的两个独立过程:一是最初感觉过程(反映观察者对刺激强度的感受性)二是随后独立的决策过程(反映观察者的反应偏差)对信号出现的期望较高,反应标准降低,测量的绝对阈限偏低;反之,对信号出现的期望较低则反应标准提高20.差别阈限:识别出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物理差异。有一半次数觉察出差异的刺激值,又称最小可觉差(JND)21.韦伯定律:I / I=K I表示标准刺激强度;I表示产生最小可觉察的增量;K表示某种刺激的比值(韦伯常数) K数值越小说明能觉察到的刺激之间差异越小。韦伯分数越小说明感觉越敏感(听觉最敏感O.OO3)此定律局限在于只限于刺激的中等强度。22视觉系统:光线角膜舌光线进入眼前房(里面充满眼房液)瞳孔虹膜晶状体玻璃体液视网膜中央凹杆体细胞和锥体细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视神经视交叉(X)处汇合,每条视神经的轴突在视交叉处又分为两束(从眼睛的视网膜来的仍会传递到同侧,从每只眼睛内侧来的交叉进入对侧大脑半球)大脑角膜:(眼睛前面透明凸起)瞳孔:(不透明的虹膜上的开口,光线进入眼睛的小孔)虹膜:(虹膜内肌肉舒张或收缩改变瞳孔大小)晶状体:(豆状,晶状体通过睫状肌改变厚度,聚焦物体(变薄聚焦远处物体,变厚聚焦近处物体)睫状肌:(视网膜:(晶状体倒置客体,视网膜上成像是倒置的)中央凹:(位于视网膜上,只有锥体细胞,是视觉最敏感区域,对颜色、空间知觉检测十分准确。)23调节:具有正常调节能力的个体的观察范围是鼻前3英寸到他能看见的最远地方。近视眼调节范围变近,不能聚焦远处物体;远视眼调节范围变远,不能聚焦近处物体;眼睛老化,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变得浑浊、不透明、扁平、失去弹性。45岁之后近点渐渐变远。24.杆体和椎体细胞:从光能到神经反应的基本变化是通过视网膜上对光敏感的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完成的。锥体细胞指感受强光和色光刺激,主要在白天起作用,分布在中央凹附近(中央凹只有锥体细胞),视网膜的边缘较少,700万个;棒体细胞(杆体细胞)对光线敏感,在暗光时起作用,在离中央凹20度附近最多,1.2亿个。中央凹是视觉最敏锐区域,对颜色和空间检测十分准确。双极细胞25.明适应暗适应:26.盲点(视盘):在视网膜上存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区域。27.初级视皮层在大脑枕叶 28.盲视是指当皮层损伤时,仍然完好的皮下层结构可以对这些任务进行一定水平视觉分析,但这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例如唐(Don)视觉功能分离症29.颜色的三个维度: 色调:表示对光线颜色的不同性质的体验 饱和度:纯色具有最大的饱和度,灰色饱和度为0 明度:对光的强度的描述。白色明度最大,黑色明度最小30.加法颜色混合:各种波长的适当混合将产生白光。 减法颜色混合:当黄色和蓝色混合时,黄色吸收蓝色波、蓝色吸收黄色波,唯一没有被吸收的波长是绿色。31.托马斯·扬颜色视觉理论:正常人眼睛具有三种类型颜色感受器,其他颜色由三原色+-得到赫尔姆霍兹三原色理论:三原色为红绿蓝海林拮抗加工理论:所有视觉体验产生于三个基本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拮抗成分:红对绿、蓝对黄、黑对白,颜色产生互补的视觉后效是因为系统中一个成分疲劳了,增加了它的拮抗成分的相对作用。颜色不是单一构成的。32.感受野:接受刺激的视觉区域33.简单细胞 复杂细胞34.声音的三个心理参数 音调 声音的高低,由声音的频率决定,高频产生较高的音高,低频纯音范围20-2000HZ 响度 物理强度,由振幅决定。振幅大的声波大 音色 反映复杂声波成分,纯音只有一个频率和振幅35.基音and和弦:基音指听到声音最低频率(256Hz)和弦指较高的频率,它是基音的简单倍数。36.人耳构造:声波外耳、耳廓外耳道鼓膜震动锤chuí骨、砧zhn骨、镫dèng骨卵圆窗耳蜗振动管道内液体基底膜(海浪波方式运动)毛细胞弯曲,刺激神经末梢大脑37.听皮层在大脑额叶38.传导性耳聋(空气振动传导到耳蜗时出现问题,中耳的听小骨没有充分起作用,通过人造砧骨或镫骨显微外科手术) 神经性耳聋(产生神经冲动或传导的听皮层的一种神经机制损伤或听皮质损伤)39.音调知觉理论:地点说音调的知觉取决于基底膜上发生最大刺激的具体位置.对于高频率的音调,声波产生的最大区域在耳蜗底部; 1000Hz频率说+齐射原理基底膜振动引起同样频率的神经放电,神经放电的频率就是音调的神经编码。 齐射就是一些神经元通过联合活动的形式,在2000、3000Hz放电。 5000Hz40.回音定位:发出高音调声波试探物体,并获得关于物体的距离、大小、位置、运动的反馈。人类通过声音的相对时间(时间差)和相对强度(强度差)来判断物体空间位置。41.嗅觉味觉前庭觉触觉和肤觉痛觉42.感觉和知觉的区别联系:43.知觉的三个阶段 感觉 把物理能量转换成大脑能识别的神经编码的过程 知觉组织 下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形成了对一个客体的内部表征和对外部刺激的知觉。 辨认及识别 辨认“这个物体是什么”识别“物体功能是什么”涉及更高水平认知加工过程44.近距远距刺激:环境中的物理客体被称为远距刺激(远离观察者),而环境物理客体在视网膜上的光学成像叫近距刺激(靠近观察者)。知觉的主要计算任务就是根据近距刺激中的信息来确定远距刺激。45.知觉的模糊性:知觉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准确的对世界的“确定”。黑白斑点图片(由于狗和背景混在一起,边界不清楚,因而发现狗有些困难)关键信息丢失,元素之间意外的关系以及常规图形的不明显使得图形变得模糊。模糊性是理解知觉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明在感觉水平上单一的图像在知觉和辨认水平上可能有多种解释。46.错觉:47.赫尔姆霍兹经典理论:赞成经验后天在知觉中的重要性。知觉是一个归纳的过程,是从特殊的影像推断其所表达的一般客体和事件类别。由于这种过程处于你的意识觉知以外,故称为无意识推理。知觉分为两个阶段,分析和整合。48.格式塔方法:强调内在结构先天在知觉经验中的作用。主张心理现象只有被看成是有组织和结构的整体而不是分解成原始的知觉单元时才可以理解。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对世界的整体认知产生是由于大脑皮层被组织成这种方式来工作。49.吉布森生态光学:通过对现实周围环境的分析更好地理解知觉,而不用把知觉理解为有机体的结构。把注意集中在外界刺激的属性而不是你知觉刺激的机制。强调感知是对环境的一种积极探索。没有必要假设更高级的推理系统的在(无意识推理),知觉过程是直接的,尽管网膜像会随着客体的距离和视角改变,即环境刺激是不断变化的,但人类可以直接提取感觉信息中的不变性和稳定性,尽管视像是变化的,但变化是系统的而不是随机的。稳定的知觉对生存的重要性,因而视觉系统的作用就是觉察这种稳定性。50. 刺激驱动捕获(举例):发生在刺激环境中的物体,自动抓住你的注意时,它不依赖于知觉者当时的目的。停在交通灯前,红绿灯会吸引你的注意。51.目的指向选择:反映的是你对将要注意的物体做出的选择,是你自己的目标的功能。52. 双耳分听:53. 区分图像和背景(图形、背景、封闭性)54. 知觉组织原则55. 诱导运动56. 通过哪些信息可以获得深度知觉?57. 知觉恒常性(大小、形状、方向、亮度)58.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加工59.情景和期望的影响60.意识的三个不同水平61.前意识记忆62.意识的功能(帮助生存、文化建构) 研究意识的功能63.睡眠阶段64.弗洛伊德梦的分析65.梦的内容的生理学理论(神经放电)66.催眠(特征、过程、哪些人易被催眠)67.学习的概念68.学习-表现差异69.行为潜能70.行为分析71.经典条件作用及应用(区分经典和操作)延迟条件作用、痕迹条件作用、同时性条件作用、倒摄条件作用、泛化、辨别、相倚信息性效果律 强化相倚、辨别性刺激和泛化、强化与惩罚联系区别、生活中操作性条件作用72.固定比率程序表(FR) 可变比率程序表(VR) 固定间隔程序表(FI) 可变间隔程序表(VI)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