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薛宝钗艺术形象的悲剧意义(共7页).doc

    • 资源ID:14320629       资源大小:31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薛宝钗艺术形象的悲剧意义(共7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薛宝钗艺术形象的悲剧意义 内容摘要 :她有封建女性最标准的品德,“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作者又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是封建时期“大家闺秀”的典型。然而她却仍逃不脱家庭奴隶和封建道德殉葬品的悲惨命运。这是一个悲剧,不仅仅是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而更是一个社会悲剧,时代悲剧。这里我们通过对薛宝钗内在的思想与外在行为气度的分析,对其性格的复杂性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物特点及其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  复杂性  封建礼教   悲惨命运    薛宝钗是红楼梦里最有争议的人物,从红楼梦开始流传之日起,关于她的争议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有人认为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我也曾是个积极的“扬黛抑钗”者,看到揭露宝钗“阴谋”的文章就兴奋不已,听到不利于宝钗的评论就不假思索的当作真知灼见。为什么?因为我们太爱黛玉了。既生瑜,何生亮啊!谁让她与我们所深爱的女主人公黛玉是对手呢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逐渐积累,我如今再读红楼梦,已不象当年那样痛恨宝钗了。实际上,薛宝钗是一个善解人意,以诚待人,集淑女、才女、孝女、美女于一身的女中佼佼者。曹雪芹为人们展现的,不是某种概念的具象,宝钗不过是-既是“女儿”,便一定“薄命”的又一类型的代表。那么,到底这一复杂形象悲在何处呢?现在就让我们从作品的描写刻画中进行浅显的分析。一 宝钗的才能才-宝钗天质聪慧 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在大观园的历次诗会中,可以说,宝钗和黛玉是难分高下的。她的海棠诗,被李纨评为第一,咏蟹诗更是螃蟹绝唱。红楼梦第十八回,宝玉作诗不知道“绿蜡”的出处,宝钗随口就说出出自唐代钱诩的咏芭蕉诗,由此可见,薛宝钗通晓诗词;在大观园里的诗社活动中,基本上是宝钗和黛玉轮流夺魁,她俩的才华明显地高出其他人,而她的诗也多是一种含蓄浑厚的格调。如果说黛玉的诗才不在宝钗之下,那么宝钗的学识就是黛玉所不及的了,第三十七回,她与湘云谈诗,就是一篇很有水平的诗论,她说:“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你看古人诗中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了,若题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有好诗,终是小家气。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求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宝钗不仅诗写得好,诗论写得也好,这种学识是其他姑娘比不上的。宝钗不仅书读得多,懂得也多,是真正的博学多闻。惜春要画大观园,宝钗能告诉她用什么样的纸好,用什么样的颜料,用多少种各样的笔,以及关于绘画的技巧和构思。宝钗更是红楼中极为出色的一个。能-她来到贾府以后,不数年间,即获得了贾府上上下下,老老小小的普遍认同和赞赏。上得贾母、王夫人的信任和称赏,下地丫头仆妇们的尊得和服膺。这难道不是一种才能吗?        从一个人说话的逻辑性,连贯性等方面,常常可以看出他(她)的头脑清醒程度乃至思维水平。红楼梦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王熙凤,是红楼梦里第一个有才干的女人,冷子兴就说她“言谈又爽利”再如“不肖种种大承鞑”一回里,贾母颤巍巍的从内室走出来后对贾政说的那一番话。虽然没有滔滔大论,却是几种意思层层递进,把复杂的感情表达得清清楚楚,说得贾政即愧且悔,“无立足之境”,仅凭这一段话,我就有理由相信贾母决非只懂得享乐的泛泛之辈。同样,红楼梦里也有一段有关薛宝钗言谈厉害的描写,“错里错以错劝哥哥”那一回里有一段方案描写宝钗同乃兄薛蟠的争论。其中有一句:“薛蟠见宝钗说的话句句有理,难以驳正,比母亲的话反难回答”。由此也可见宝钗思维之严密了。这也是一种才能的表现二  宝钗的孝顺。    金桂在家撒泼生事, 宝钗随母前往 。一番劝解丝丝入扣,句句在理。 可一番好意却换来金桂的羞辱和讥讽 。虽是羞愤难当,却因心痛母亲而忍气吞声, 宽容大度, 大事化小 。她过生日时,专点贾母爱吃之物和爱听之戏。这个细节素来被人们认为是逢迎拍马、媚上讨好。而当我们细细品味文中的两个细节,就不难看出宝钗的机敏恭孝、用心良苦:贾母见宝钗来了,喜她稳重和平,正值她才过第一个生日,便自己捐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她备酒席贾母的上房摆了几席家宴,并无一个外客,只有薛姨妈、史湘云、宝钗是客,其余皆是自己人。贾母是主人,且自拿梯己与宝钗作生日,本就识礼守份的宝钗自然是“客随主便”,怎好一味依着自己的性子来,“喧宾夺主”呢?倘若执意推让不点,反而矫情生分得会让贾母不悦,不如依着老太太的口味嗜好点上几样菜几出戏,落得大伙儿共同开心;贾母是长辈,宝钗是晚辈。正所谓“孝顺孝顺,三分孝七分顺”,晚辈在与长者的交往中,尽可能的满足其喜好,这便是孝顺三    宝钗的善解人意 在于姐妹们相处中, 宝钗表现的要成熟有风度的多。 她能在一片欢歌笑语中看到湘云和柚烟的艰辛。私下劝袭人不要让湘云做活,帮柚烟拿回衣服 。还有一次湘云兴邀海棠社,宝钗代摆螃蟹宴”。湘云在家作不得主,一月统共几吊钱,倘在园子里邀社摆宴做东道,一时兴了,回去免不得遭婶娘的抱怨。宝钗是个有心之人,她不仅留意到了湘云的难处,还知道“这里的人,从老太太起,连上园里的人,有多一半都是爱吃螃蟹的,前日姨娘还说要请老太太在园子里赏桂花吃螃蟹,因为有事,还没有请。(1)”,而今恰逢湘云邀社一事,几桌螃蟹宴,既解了湘云之急,又讨得太太奶奶们的欢心。湘云自是感服,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2)”贾母也赞不绝口,说她“细致,凡事想得妥当(3)”。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四  宝钗的冷静清醒  呆霸王薛蟠调情遭苦打之后,薛姨妈又是心疼又是发恨,情急之下欲告诉王夫人遣人寻拿柳湘莲。是非分明、通情达理的宝钗忙旁敲其母,语之其弊,一场将会给薛家造成“仗势欺人”之恶名的风波就这样被宝钗化解在只言片语之间了(4)。再如薛蟠要外出跟张德辉作买卖“躲躲羞”,薛姨妈犹豫不决,与宝钗商议,宝钗一番入情入理的话熨贴了母亲的不安(5)。由此看来,宝钗不似薛家幼女,反倒象薛家军师,许多棘手之事,似乎都是经过了她的冷静点拨而得以妥善解决。五   宝钗的美德。关于这一点,作者已在十二钗“正册”判词里的“可叹停机德”一句里做了说明。宝钗自来到贾家以后,随分从时,藏拙守愚,温厚和平,怜贫惜弱。她对贾府的上下,基本上能够作到一视同仁,连赵姨娘这样的人,竟也能照顾到,博得她的好感 宝钗看到黛玉身体羸弱,久病难治,于是主动送来燕窝。她对湘云和黛玉,可算细致周到了。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作为姐妹和朋友,宝钗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无可挑剔。但有的朋友偏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宝钗乐于伸手助人就是为了收买人心,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按照这种逻辑,还有什么结论不能推理出来?如果有人愿意出二十两银子,那好吧,只管来收买我好了。还有一些人,说宝钗送黛玉燕窝,是为了最终给贾府增加经济负担,从而使贾母王夫人等厌弃黛玉,因为贾府作为赫赫扬扬的大家族,怎么好意思让薛家一直供给黛玉燕窝呢。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啊!如果你真是这样想的,试问谁还敢跟阁下做朋友?这不真成了“怀疑一切”了吗?六   宝钗的被曲解有反对宝钗的会对宝钗的一些行为提出质疑。 比如,金钏是王夫人身边的大丫鬟,只因与宝玉说了几句轻薄的话,就被王夫人扇了耳光,并赶出贾府,最后投井自尽。金钏之死,宝玉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宝玉是非常的难过和内疚,王夫人显然赶走了金钏,但毕竟金钏服侍她多年,当她听到金钏死了,也不免伤心流泪。但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宝钗却表现得极为平静,或者说是极其无情。当王夫人哭着说金钏之死的事情后,宝钗竟说:“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随后宝钗又说:“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我算真见识了这位冷美人的“冷”和“无情”。薛宝钗的“冷”和“无情”不同于王熙凤的心狠手辣,她不是王熙凤式的人物,她的“冷”和“无情”是用封建社会的“理”提着,在她看来主仆之间的规矩是不能改变的,主子打了丫鬟即使打错了,丫鬟也不能怨恨主子,如果你有怨气,那你就是糊涂,不懂道理,因此死了也不足惜。她还认为丫鬟死了,主子多赏几两银子也就行了,主子也就心安理得了。在封建的统治秩序面前,她是“原则性”很强的。她认为这样才符合道理,也就是说,宝钗的“冷“与“无情”是建立在维护统治阶级秩序的理之上七    薛宝钗悲剧的原因悲剧原先是作为一种戏剧文学和舞台艺术的样式,其基本特征是以悲剧性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即具有肯定价值的主人公遭受挫折以至毁灭,唤起人们以悲为特点的审美感受。由此推而广之,人们把具有这一根本特征的其他文学作品,甚至把生活中具有悲剧意义的事件,统统称之为悲剧,从而使悲剧成为一个较为广泛的美学范畴。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悲剧艺术作美学的总结,提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说悲剧是“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以净化”。7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它以写实的笔锋将有价值的东西一一撕毁在读者的眼前,揭示了人生的悲剧本质。在薛宝钗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人们一般有明晰的认识的是宝黛悲剧。林黛玉和贾宝玉,相爱而不能结合为夫妻,最后以黛玉“泪尽”夭亡凄惨的结局,震颤了无数读者的心灵。而薛宝钗却少有读者注意到她的悲剧结局;有人甚至认为她“处心积虑”地想要成为贾宝玉的妻子,在“蜂腰桥”对小红“嫁祸于”林黛玉,总之,她是个坏女人。但实际上,薛宝钗的悲剧更让人同情。如下试分析她的悲剧表现与悲剧的原因。1、性格原因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这些显著特征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就连她心中喜欢的对象贾宝玉,在挨了父亲的毒打之后,她去探视,看到宝玉被打的不成人形,心中痛苦,情不自禁的红了眼睛,但是她马上抑制住自己的感情,话只说了半句:“不光是老太太看着心痛,就是我们看着也”情感之门便马上关闭了。还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去反讽。事实上她才是更具有悲剧意义的人,她的一生都被所受的教育和别人的看法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痛苦,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更加可悲的是,她被封建的道德观念异化了,认为这些才是正常的,并经常以此教导别人,她是封建社会中的殉道者。她的所有行为,很多都不是自由选择,她是被封建意识毒害的牺牲者,她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自己是聪慧有才智的人,却也认为女子读书是无用,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她也流泪的接受了,只是因为母亲告诉她说“已经应承了”,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就达到了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那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她没有了一点自己的感情与意志,已经不能算是一个活的生命了。她的一生较林黛玉更为可悲,林黛玉是文人之女,薛宝钗是商人之女,她们的出身点出了她们的性格上的不同,如果说林黛玉是个自命清高,心高气傲的文人,薛宝钗则是个处事圆滑,性格温和的商人,黛玉是个写意的人,宝钗是个写实的人,一个重情,一个重理,她们对立的性格决定了她们受不同层次的人的喜爱,林黛玉的纯洁天真、重视个性的性格赢得了宝玉的情感,她不断追求自己的幸福,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克制而不自知”,她的圆滑世故只是获得了荣府上下的尊重与信赖。2、时代原因明清时代的中国东南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社会虽未走到尽头,但是已走向没落,各种社会弊端日益暴露。而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追求自由,崇尚个性发展的思想悄然兴起,尤其是青年男女,大胆冲破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走向自由恋爱,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青年男女,虽然也接受了新的思想,但由于受封建礼教毒害太深,不敢公然反对落后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虽然他们也向往自由,但是他们仍然遵守着旧制度,薛宝钗就是遵守旧制度、旧思想这类人的代表,宝钗“既是守道者,同时又受害于所奉守的道”,这就是宝钗的悲剧。这种悲剧对她来说是无意识的,她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薛宝钗正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她的思想是商业观念和封建道德观念的融合体,尽管她无意识的行动中反映了对新思想的兴趣,但宝钗内心深处理智和情感的对抗的结果是理智占了上风,即封建道德观念占了主导地位。8正是这种观念,她失去了爱情与婚姻,失去了自由享受生命的活力,她变成了封建社会的一个枯干了的道德标准,她是一个被封建观念扼杀了的女子,所以我们说她的悲剧之深、之重超过了黛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理解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3、与林黛玉相比较的爱情悲剧薛宝钗出生在一个豪富的皇商家庭,薛家母子三人在贾家长期住下的用意是要实现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姻”。薛宝钗深知自家的境况和母亲的良苦的用心,而贾宝玉的人品和才情在一般王孙公子中是十分难得的,薛宝钗理想的丈夫是功名富贵中人,她比贾宝玉的父母更敏感到贾宝玉离经叛道的危险倾向,因而不断地以自己少女的妩媚和婉转的言词,同时还笼络了贾宝玉身边的袭人,从正面和侧面规谏贾宝玉改弦易辙,劝他留心功名仕途,走上正路。这种规谏总是使贾宝玉从对她的潜意识依恋中惊醒过来,看到他和她分明站在两条永不相交的人生道路上,慢慢冷淡了对她的感情。林黛玉在贾府寄人篱下,所谓“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风刀剑霜严相逼”,正是她生活处境的写照。她孤独、寂寞,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的生活,不为名不为利,而贾宝玉不喜读书,不愿按家长的意愿走为官的仕途道路,而林黛玉正合他的心意,他们爱情的发展,正是两颗心的碰撞、沟通、彼此认同的过程。他们每天或读书或写诗,过着一种诗情画意的生活。林黛玉孤高自傲,不重名利。她从不规劝宝玉好好读书,考科举,为官。她注重的是她与宝玉之间的感情。一次,宝玉因黛玉嗔他见了姐姐忘了妹妹,分辨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来疏你的?”林黛玉啐道:“我难道为的叫你疏他?我成了什么人呢?我为的是我的心。”“我为的是我的心,”是林黛玉自我意识的坦率告白,她一直以来的疑心,小性,对宝玉的试探,嗔怪,也都是这种自我意识的独特表现。本来,以薛宝钗的身份,处境,才识,仪容,如果对贾宝玉产生了爱慕之情,很自然的她也拥有爱的权利。可是薛宝钗却不是一个率性重情的人,而是一个顺世明理的人。我们很少看到她袒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只处处看到她合乎礼节的言谈举止。她把感情隐藏得很深,不象黛玉那般只尊重自己的内心,袒露自己的感情。她不希望自己是别人言谈取笑的对象,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心思泄露给任何人。这就是黛玉与宝钗两个人对爱情不同的态度,黛玉能大胆地表露自己的情感,解放个性,追求自由。而宝钗却严格遵守封建礼教,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做出有悖她所接受的闺范的行为。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所以贾宝玉只会爱上与自己性格追求相仿同样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林黛玉,而不会爱上受封建正统的道德规范而安分守己的薛宝钗。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所以他爱林黛玉,与黛玉耳鬓厮磨,却不敢近钗而恐一时有渎,故不敢狎犯也。更与黛玉不注重功名的性格相比,薛宝钗却截然不同。她所做的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一诗句便可充分表现出她是一个很实际的人,她认定:“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因而劝宝玉读书进仕便是很自然的事。而恰恰宝玉是不喜欢这样的人生,不愿意为官的,所以宝钗这样的做法只能适得其反,让宝玉越来越疏远他。从而造成自己的爱情婚姻悲剧。八   悲剧宝钗的意义就这样一个身上几乎凝聚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最让人推崇的所有品格, 并 足以对贾宝玉产生极大的诱惑,也曾使得他“见了姐姐,忘了妹妹”的封建时代最完美的女性,  依靠对封建礼教的忠实执行和守卫。最终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了黛玉,使宝黛爱情成为一场悲剧,却最终也逃脱不了悲剧的结局  -悲剧一  宝钗最后虽然与宝玉结成了“金玉良缘”,终于得到了“宝二奶奶”的位置,但仍然不能挽救这个即将倒塌的没落的贵族家庭的命运,她和宝玉也不是一路人,他们不可能生活在一起,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情意难合,她得到的也只是一个虚名,她虽然完成了人生的所有礼仪,但结果宝玉还是离她而去,薛宝钗也仍然没有改变“金簪雪里埋”的命运,他们就像两条不重合的平行线,无论靠得再近,也不会有交集。于是宝玉和黛玉有爱情却没有婚姻,但黛玉得到了宝玉的心,而宝钗虽然与宝玉成亲,但却没有爱情悲剧二 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个形象,绝非仅仅写出一个八面玲珑的势利小人,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象;而是在薛宝钗这个形象中,寄托着复杂的感情和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也就是说,薛宝钗是那个社会“礼”的牺牲品如果说,宝玉与黛玉的悲剧意义在于抗争之后的失败,那么,宝钗的悲剧意义却在于她总是时时严格要求规范自己,处处抑压自己不要出格,脱轨,总是使自己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去迎合封建礼教,甘愿被封建礼教吞噬而浑然不觉。在不知不觉中被吞噬的同时,还劝别的女子也要遵循封建礼法,奉行那一套行为准则,特别是劝宝玉对仕途经济的留心上。这正是薛宝钗形象的意义所在:在不知不觉中被封建礼教所“吃”的同时,还要去“吃”别人,充当封建礼教的“帮凶”。薛宝钗这一悲剧形象的双重意义使对封建礼教的揭露更加有力。注释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37回(2)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7回(3)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2回(4)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8回(5)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第47回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中国国际总公司,19853何永康:红楼梦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4: ,20065:,出版社,2006  专心-专注-专业

    注意事项

    本文(薛宝钗艺术形象的悲剧意义(共7页).doc)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