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昆虫学(共20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Chp一 昆虫的多样性第一节 昆虫纲的基本特征昆虫成虫期特征:1. 体躯由若干环节组成,分为头、胸、腹三段。2. 头部是取食与感觉中心,具口器和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及单眼。3. 胸部是运动与支撑中心,具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注:昆虫的体腔就是血腔,器官浸在血液中。Chp 六 昆虫的头部及颈部昆虫的口器按部位分三种:前口器(如鞘翅目拟步甲科)、下口式(如直翅目蝗科)、后口式(如同翅目蝉科)。口器因食性及取食方式分为:A咀嚼式口器(主要取食固体食物,以东亚飞蝗为例)分为五部分1.上唇 2.下唇(是一对位于上唇之后的锥状坚硬构造) 3.下颚(是一对位于上额之后下唇之前协助取食的构造) 4.下唇 5.舌 古称下咽头 咀嚼式B嚼吸式口器(仅为一部分高等膜翅目昆虫特有,如蜜蜂。兼有咀嚼和吸收的功能) 嚼吸式 舐吸式C舐吸式口式 双翅目蝇类(如家蝇)特有口器 D虹吸式口器 鳞翅目成虫(如蝴蝶)特有口器 虹吸式 刺吸式E.刺吸式口器 是取食植物汁液或动物血液的昆虫(如蚊子)所具有的。另外还有如刮吸式(双翅目蝇类幼虫)、捕吸式(仅见脉翅目幼虫)、刺舐式(吸血性双翅目虻类昆虫特有)等。触角的基本结构:1柄节 2.梗节 3.鞭节 触角的类型:1.刚毛状(如蜻蜓) 2.线状(如天牛) 3.念珠状(如白蚁) 4.棒状(如碟类) 5.锤状(如郭公虫) 6.锯齿状(如叩甲) 7.栉齿状(如豆象雄虫) 8.羽状(如蛾类雄虫) 9.肘状(如蜜蜂) 10.环毛状(如雄性蚊类) 11.具芒状(蝇类特有) 12.腮状(如金龟甲)A线状 B念珠状 C栉齿状 D羽状 E肘状 F棒状 G锤状 H腮状 I环毛状 J具芒状 K刚毛状 复眼:复眼是昆虫最重要的一类视觉器官,能辨别出近距离的物体特别是运动着的物体单眼:昆虫单眼的只能感受光线的强弱与方向而无成像功能Chp 七 昆虫的胸部 第三节 胸足的构造与类型胸足是着生在各胸节侧腹面的基节臼里的成对附足。成虫的足由六节组成分别是:1.基节 2.转节 3.股节 4.胫节 5.跗节 6.前跗节胸足的类型:1.步行足(步甲)2.跳跃足(蝗虫后足)3.捕捉足(螳螂前足)4.开掘足(蝼蛄)5.游泳足6.抱握足7.携粉足(蜜蜂后足)8攀援足(虱类) 第四节 翅昆虫是动物界最早获得飞行能力的类群,同时也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具翅的类群,飞行能力的获得也是昆虫纲繁盛的重要原因之一。翅的类型:1. 膜翅 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 如蜻蜓的前后翅2. 毛翅 膜质,翅面与翅脉被很多毛,多不透明或半透明;如毛翅目昆虫的翅3. 鳞翅 膜质,因密被鳞片外观多不透明;如蝶、蛾的翅。4. 覆翅 革质,多不透明或半透明,主要起保护后翅的作用:如蝗虫的前翅5. 半鞘翅 基部革质,端部膜质:如多数蝽类的前翅6. 鞘翅 全部骨化,坚硬,主要用于保护后翅与背部:如鞘翅目昆虫的前翅7. 棒翅或称平衡棒,呈棍棒状,能起感觉与平衡躯体的作用翅脉 翅脉是翅的两层薄壁间纵横分布的条纹,由气管部位加厚而成,对翅表起支撑的作用。 前缘脉(Costa,C)亚前缘脉(Subcosta,Sc)径脉(Radius,R)中脉(Media,M)肘脉(Cubitus,Cu)臀脉(A)Chp 8 昆虫的腹部外生殖器Chp 九 昆虫内部器官的位置昆虫的体腔是一个纵贯的通腔,由于昆虫的背血管是开放式的,血液在循环过程中要流经体腔,在回到心脏,所以昆虫的体腔又叫血腔。所有的内脏器官浸于血液中。氧气的供给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靠气管系统。Chp 十 体壁第一节 体壁的构造体壁是昆虫体躯的最外层由单一的细胞层及其分泌物所组成的保护性屏障组织。表皮硬化成外骨骼保持昆虫体形,内部形成内骨骼用以附着肌肉。体壁还可特化成各种感觉器官和腺体。体壁分以下部分:一 底膜 是皮细胞基膜下方的双层结缔组织,底膜具有选择通透性,能使血液中的化学物质和激素进入皮细胞。二 皮细胞层 为一单细胞层,细胞排列整齐,各相邻细胞间考桥粒结构进行联结。有分泌、消化、修补伤口、形成感受细胞等功能。三 皮层 是由皮细胞分泌的一种异质的非细胞层,分为内表皮、外表皮和上表皮三层1. 内表皮 是由皮细胞向外分泌所形成的最后一层,也是表皮层中最厚的一层,为10-200微米。功能:内表皮有利于虫体的扭曲,形成外表皮。2. 外表皮 是内表皮外方经过鞣化反应而形成的含骨蛋白层,昆虫在蜕皮时,外表皮全部脱去。功能:决定体形,对蜕皮层有强的抗性。3. 上表皮 是表皮的最外层,覆盖与昆虫的体表、气管壁及化学感受器表面。从内到外分为表皮质层、蜡层和护蜡层。a. 护蜡层功能 保护蜡层,储存类脂,修补伤口,防水分蒸发b. 蜡层功能 保持水分 ,阻止外来物侵入如辛酸与己酸对真菌有很强的抵抗力c. 表皮质层 外层为角质精层 功能:表皮通过性屏障,决定虫体表面特征,限制虫体生长。内层 多元酚有助于皮硬化和暗化。第三节 蜕皮 蜕皮过程:A成熟表皮 B皮层溶离 C产生新表皮质D消化旧内表皮E吸收脱皮液 蜕皮过程中各层次形成过程:1.皮层溶离 2.蜕皮膜形成 3.角质精层形成 4.分泌蜕皮液形成新内表皮 5.多元酚层形成 6.蜡层形成 7.护蜡层形成 8.虫体长大表皮形成 蜕的成分:脱皮膜 上表皮 外表皮 内表皮蜕皮过程中的激素调控:都由脑激素激活的前胸腺分泌的蜕皮激素和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是调控蜕皮过程的激素调控原理:在有高浓度保幼激素存在的情况下,发生从幼期变幼期的脱皮过程;当保幼激素的浓度降低时,发生从幼虫变蛹(或若虫变成虫)的脱皮过程第五节 表皮的通透性1. 水溶性物质易从无蜡区和感化区进入2. 脂溶性物质易从上表皮进入 第十一章 昆虫的消化系统第一节 消化道的一般结构和功能消化系统:消化道、唾腺消化道主要是摄取、运送、消化食物及吸收营养物质,另外还有控制水分平衡和排泌作用。 消化道:前肠 中肠 后肠一 前肠源于外胚层,由内到外分为内膜、肠壁细胞层、底膜、纵肌、环肌和围膜。前肠从口开始,经由咽喉、食道、嗉囊,终于前胃,而以向后伸入中肠前端的贲门瓣与中肠为界。前肠具有摄食、磨碎、和暂时贮藏食物的功能。咽喉:在咀嚼式口器中仅为一食物通道,在刺吸式口器中特化成咽喉唧筒将液体吸入食道。食道:咽喉后面的狭长管,仅为食物通道嗉囊:食道后端膨大部分,嗉囊是暂时贮藏食物的藏所前胃:前胃除有磨碎食物功能外,还可以调节食物进入中肠的活瓣并兼有过滤的功能贲门瓣:使食物可以直接从前肠进入中肠而不与胃盲囊接触,阻止中肠食物倒流入前肠。二 中肠由内到外分为围食膜、肠壁细胞层、底膜、环膜、纵肌和围膜围食膜有保护中肠细胞免受食物和微生物损害的作用,并无显著的选择性穿透功能。另外围食膜还具有保存消化液的功能。中肠有四种细胞:1柱状细胞2杯状细胞3再生细胞4内分泌细胞柱状细胞具有分泌消化酶和吸收消化产物的功能。杯状细胞与调节血淋巴中钾离子的含量有关,在肠壁上与柱状细胞相间排列。再生细胞是一种具有分裂增值功能的小型细胞,位于肠壁细胞的基部,补充很更新旧的细胞。内分泌细胞在许多昆虫内部发现,细胞内有分泌颗粒与神经分泌颗粒类似,功能不详。中肠组织与前肠的不同:1.肠壁细胞层较厚,细胞大而呈海绵状。2.纵肌排在环肌外,肌肉层较薄允许营养物质、水分和无机盐渗入血液。三 后肠的组织和功能后肠结构:回肠、结肠、直肠。在后肠前端与中肠交界处着生有开口进入肠腔的马氏管,在马氏管开口的地方常有突入肠腔内的幽门瓣。幽门瓣有控制中肠内消化残渣进入回肠的功能,当幽门瓣关闭时,仅有马氏管的排泄物排入后肠。在回肠与直肠的交界处,有一圈瓣状物形成的直肠瓣,以调节残渣进入直肠。许多昆虫的直肠特化成垫状内壁称直肠垫,直肠垫主要吸收残渣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类。唾腺 是开口于口腔内的多细胞腺体,在胚胎发育中由皮细胞内陷而成。唾腺分为上鄂腺,下额腺,下唇腺。唾腺分泌的唾液主要功能是润滑口器、溶解食物和分泌消化酶。第二节 各类昆虫消化道的变异 取食固体食物的昆虫它们的消化道比较短粗,前胃有强壮的肌肉层,内具有各种突起。取食汁液的昆虫 无前胃,整个消化道比较长,前肠前端及口腔的食窦部分或咽喉部分常特化成强有力的吸泵。在同翅目昆虫如蝉的消化道中,有一种特化结构滤室,滤室一般由中肠的前后两端和后肠的前端部分紧密地束缚在一起,它使过多的水分及其他物质直接从消化道的前端进入中肠的后端或排入后肠,而使主要的食物则变得较为浓缩,通过中肠时易于消化和吸收。第三节 消化与吸收 昆虫主要吸收部位:中肠细胞,胃盲囊,直肠垫肠外消化 :昆虫在取食前先将唾液或消化液注入寄主组织内,当寄主组织溶解后,在吸回肠内的过程。肠内消化:昆虫消化食物主要发生在中肠内,在某些昆虫中,肠道内的共生菌也参与部分的消化作用。影响消化酶活性的因素:肠道pH,氧化还原电位,温度,共生物,肠外消化。前肠的内含物没有缓冲能力,pH值由食物决定;中肠液有较强的缓冲能力,保持pH值在68之间,两种缓冲体系为有机酸及其盐类复合物,磷酸盐缓冲体系。杀虫剂对消化系统的影响:1. 胃毒剂对消化道pH值的影响2. 胃毒剂对消化酶的影响3. 胃毒剂对肠道组织的影响 Chp十二 昆虫的循环系统昆虫的循环系统属开放式,其主要功能是运输养料、激素和代谢废物,维持正常生理所需的血压、渗透压和离子平衡,参与中间代谢,清除解离的组织碎片,修补伤口,对侵染物产生免疫反应,以及飞行时调节体温等。昆虫的循环系统主要包括推动血液流动的背血管及辅搏器,但背膈和腹膈也进行有节奏的收缩活动,使血液沿一定方向流动。一 背血管位于昆虫的背壁下方,纵贯于背血窦中央的一条管状器官,一般从腹部伸达头部,由肌纤维和结缔组织组成,分为动脉和心脏两部分。心脏是背血管中连续膨大的部分,每个膨大部分称为心室,心室的数目随昆虫的种类而不同,一般为9个。背血管的前段称动脉,其直径较小,前端开口于脑及食道之间形成的血窦内,可以使脑及咽侧体浸泡在血液中。二 辅搏器是昆虫体内辅助心脏进行血液循环的结构,通常位于触角、翅和附肢的基部。 第二节 血液组成和物理性状昆虫的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除少数昆虫(如摇蚊幼虫)因含血红素而呈红色外,大多数呈黄色、橙色或蓝绿色。昆虫的血液一般占虫体容积15%-75%血细胞是指悬浮在血浆中的游离细胞,约占血液的2.5%。包括:原血细胞、浆血细胞、粒血细胞等。血浆是一种浸浴所有组织和细胞的循环液体,其中水分约占85%。细胞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构成了血浆中复杂的物质体系和动态变化。血浆中包括:无机离子、血糖(主要为海藻糖占90%),血脂等。血液的功能:止血、免疫、解毒、阻止天敌捕食、营养贮藏和运输作用、机械作用。第四节 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循环心脏搏动机制:心脏壁肌收缩、隔膜的波动。心搏:昆虫的心脏是肌原性的,它不受神经支配,可自由产生动作电位引起收缩,随后由心脏壁的弹性产生舒张,从而进行有规律的搏动。影响心搏的因素温度(影响最大)、代谢速率、光照等杀虫剂与循环系统破坏血细胞(如重金属无机盐类)、影响循环速率(如除虫菊酯类能降低循环速率。用药应选择在低龄、高温时段进行。Chp十三 昆虫的排泄器官及其生理昆虫的排泄系统除完成排泄代谢物外,还有维持昆虫体内盐类和水分的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的作用。马氏管是主要的排泄器官,其他有体壁、消化道、脂肪体等马氏管是昆虫体内的细长盲管,盲端游离于血腔中,另端开口于后肠的起始处,为昆虫的排泄器官。马氏管在不同昆虫中数量相差很大但它们的表面积都很大。马氏管分为4种:直翅目型、鞘翅目型、半翅目型、鳞翅目型排泄物有尿酸、尿素、尿囊酸、鸟嘌呤等尿酸是昆虫尿中重要的含氮废物,尿酸与其他含氮排泄物相比,分子中所含的氢原子最少,有利于水分的保持,有利于水分的保持,加上尿酸不论以游离酸的形式,还是以铵盐的形式都不易溶于水,排出时无需水伴随而消耗大量的水,这是陆生性昆虫适应性的重要一环,对于没法获得水分的卵期和蛹期来说,其保水作用更为重要。排泄循环:马氏管通过端段以水溶液的形式从血液中吸收代谢废物,不断转入后肠;基段和直肠细胞将水分和无机盐选择性再吸收,并移除代谢废物贮藏排泄:是指血液中的部分代谢物被某些器官或组织吸收贮藏起来,而不马上排出体外的排泄方式。Chp十四 昆虫的呼吸系统 昆虫的呼吸系统是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管状气管系统,包括气门、气管、支器官、微气管。气管是由内胚层内陷而成的,其中内膜以局部加厚的方式形成螺旋状的内脊,称为螺旋,螺旋丝可以增强气管的强度和弹性,防止被压扁,有利于气体交换。气管中的管壁细胞也出现周期性的脱皮活动。气管供应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还有特殊的结缔组织作用,使游离血腔的组织得到支持和固定。气囊是气管某些膨大成囊状,其功能:保证气管进行通风作用、对水栖昆虫有增加浮力作用、促进血液循环、贮藏氧气。根据开闭控制气门部位不同,可以将气门分为外闭式气门、内闭式气门(在内闭式气门腔口往往能见到称为筛板的密生细毛的刷状过滤结构)第二节昆虫的呼吸方式 体壁呼吸(弹尾目幼虫)、气管腮呼吸(蜻蜓幼虫)、气泡和气膜呼吸(蚊幼虫)、气门和气管呼吸(大多数陆栖昆虫),另寄生昆虫呼吸方式是依靠体壁的渗透作用从寄主体液中摄取氧。第三节 气管系统的呼吸机制昆虫的呼吸是在管状的气管系统中进行的,气体在气管里传送主要靠通风扩散作用,而在微气管与细胞、组织间则依靠扩散作用进行气体交换。第五节 能量代谢和能源物质转化 糖类是昆虫的重要能源物质通常把有机体呼吸时放出的二氧化碳的量与吸收的氧气的比值称为呼吸商(RQ),影响呼吸商的因素有很多如虫态,飞行,饥饿第十五章 昆虫的肌肉系统昆虫通过肌肉系统来维持其基本形态,通过肌肉的收缩来实现昆虫的生命活动,昆虫肌肉活动受神经支配。昆虫的肌肉按其着生部位和作用,可分为体壁肌和内脏肌两类根据肌原纤维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可将昆虫的肌肉分为管状肌、束状肌和纤维状肌3类。昆虫的肌肉是由肌纤维和包在外围的结缔组织所组成的肌细胞(肌纤维)由肌膜、肌原纤维、细胞粒、胞浆构成肌原纤维(sarcostyle)是肌细胞特化的功能细胞器第三节 肌肉的收缩机制在肌原纤维中,粗肌丝和细肌丝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通过蛋白质的变构作用,引起细肌丝在粗肌丝间滑动,产生肌肉收缩活动。Chp十六章 昆虫的神经系统 基本构造 神经元(神经元是昆虫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系神经元)、神经节(神经节是由很多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构成的集合)、神经(神经就是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冲动的通道)昆虫的神经系统是由外胚层发育而来的。从解剖学上讲,昆虫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周缘神经系统三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脑、围咽神经索和腹神经索三部分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是昆虫神经脉冲和内分泌的控制中心脑是联系和协调中心咽喉下神经节功能-控制及协调口器及附肢动作的中心,抑制反应的中心,控制休眠及滞育。腹神经索由咽下神经节、体神经节以及纵向连接各神经节的神经连索组成。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包括口道神经系、腹交感神经系和尾交感神经系三部分。交感神经系统主要包括控制消化道的口道交感神经和控制气门与背血管的中神经;周缘神经系统周缘神经系统位于体壁下面,是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纤维所形成的神经网络外周神经系统是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纤维组成的神经网络,主要分布在软体幼虫的体表。神经冲动传导 神经冲动传导可分为神经纤维内的传导和神经纤维间的传导。 1神经纤维内的传导 在静止时,神经纤维形成了静止膜电位。当神经纤维某部位受刺激后,引起膜的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使受刺激的神经膜表面动作电位与附近相邻处产生电位差,并使相邻处膜去极化,如此传导下去。 2突触传导 神经纤维间的传导就是突触传导。当突触前膜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膜内的小囊破裂,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迅速通过突触间隙,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使兴奋在神经纤维内继续传导下去。尔后,乙酰胆碱瞬间就被膜上的乙酰胆碱酯酶水解,完成突触传导。(一)杀虫剂对轴突传导的影响 DDT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能嵌入轴突膜离子通道,延缓轴突去极化以及钠通道的关闭时间,使传导阻断,产生中毒症状。 (二)杀虫剂对乙酰胆碱受体的影响 烟碱和沙蚕毒类杀虫剂都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延缓或干扰突触传导,使昆虫出现痉挛、麻痹而死。 (三)杀虫剂对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都是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剂,它们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突触部位乙酰胆碱大量积累,昆虫过度兴奋,行动失调,麻痹而死。Chp十六章 昆虫的生殖系统昆虫的生殖器官是由外生殖器和内生殖器两部分组成的。外生殖器包括雌性的产卵器和雄性的阳茎和抱握器,以完成雌雄交尾、受精和产卵。 内生殖器是指能能够产生和贮存精子和卵子的内部特殊构造。雌性生殖器官主要是产生和保存成熟的卵子,接受和贮存精子的构造。包括一对卵巢、二根侧输卵管、一根中输卵管、生殖腔、生殖孔,以及由生殖腔演化而成的受精囊和一对附腺。卵巢管因供给卵母细胞发育的营养来源不同而分为3种类型:即无滋式、多滋式、端滋式。无滋式卵巢管无卵原细胞分化出来的滋养细胞,卵母细胞聚积的卵黄由卵泡细胞吸取血淋巴内的养料形成,另两种类型卵巢管均具有特殊的滋养细胞 雄性生殖器官是指产生、贮存和运送精子的构造及其腺体。主要包括一对睾丸、一对输精管和贮精囊、一根射精管、生殖孔及附腺等昆虫的交配、授精与受精 (一)交配(mating) 交配(mating)又称交尾(copulation),交配是指同种异性个体交尾的行为和过程。(二)授精(receptaculum) 两性交尾时,雄虫将精液或精珠注入雌虫生殖器官,使精子贮存于雌虫受精囊中的过程称授精。三)受精(fertilization) 雌雄成虫交配授精后,当雌虫排出的卵经过受精囊孔时,精子由卵孔进入卵子中,精核与卵核结合,这个过程称受精。Chp十九 昆虫的激素和外激素 激素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分泌、在昆虫体内起调控作用的微量化学物质。昆虫内分泌器官有两类:一类为神经内分泌器官。如脑分泌细胞;另一类为腺体内分泌器官,是典型的无导管腺体构造,如咽侧体。第一节 及作用 分布脑部多数为单极神经原。 分泌物-脑激素又称活化激素,促激素。化学性质为多肽蛋白质 作用-激发前胸腺分泌脱皮激素,刺激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影 响 蛋白质合成第二节 及作用分布-背血管两侧和心侧体下方,为一对卵原形腺体分泌物-,化学性质为倍半萜烯甲基酯类,已知有JH-1,JH-2,JH-3,JH-0作用-抑制成虫器官的生长及分化,保持幼期形态;与脱皮激素一起作用引起幼虫脱皮;控制多型及滞育。第三节 及作用分布-多在前胸节腹侧,为一对透明带状细胞群。分泌物-脱皮激素,性质甾类化合物,有作用-激发变态脱皮,与保幼激素共同作用引发幼期脱皮,单独作用出现成虫,终止引发滞育第四节 咽下神经节及作用分布-咽喉下方分泌物-滞育激素,已知有滞育激素A/B,为多肽作用-调节控制昆虫的滞育第五节 心侧体及作用分布-脑的后下方,咽侧体的前上方一对乳白色椭圆型小体。分泌物-激脂激素,多肽类物质作用-抑制碳水化合物氧化,促进甘油二酯氧化昆虫分泌的激素主要有如促前胸腺激素(旧城脑激素brain hormone,BH)、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蜕皮激素(moulting hormone,MH)和滞育激素(diapause hormone,DH)等。脑神经分泌细胞产生脑激素(或称活化激素);前胸腺或脂肪体等组织产生的蜕皮激素;咽侧体产生的保幼激素。脑激素是一种典型的神经激素,而后两种为腺体激素。它们在形成和分泌过程中相互依赖并相互作用,决定昆虫的形态、生长发育和变态,以及调节一般生理作用。昆虫生物学绝大多数昆虫是雌(female,或)雄(male,或)异体,极少数(hermaphrodite)。雌雄异体昆虫主要进行两性生殖,少数孤雌生殖。另外几种昆虫的特殊生殖方式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孤雌生殖又可分为偶发性的孤雌生殖(兼性孤雌生殖)、经常性的孤雌生殖和周期性的孤雌生殖三种类型一、昆虫个体的发育阶段 (一)卵(egg) 卵是昆虫一生的第一个发育阶段。卵从母体产下到孵化出幼虫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卵期。 1卵的构造 卵是一个大型细胞,最外面包着一层坚硬的卵壳,内层薄膜为卵黄膜,里面是原生质和卵黄。卵黄充塞在原生质网络之中,但贴近卵黄膜下的原生质中无卵黄,这部分原生质称周质。卵的顶端有一或几个小孔,称卵孔。 2卵的大小、类型以及产卵方式 卵的大小因虫种而异,最小的直径只有0.02毫米,最长的有7毫米。卵的形状有多种,常见的有半球形、球形、肾形、桶形、瓶形等。昆虫的卵有散产、块产、裸产或覆有保护物。不同的昆虫卵的形状和产卵方式不同。了解昆虫卵的形状和产卵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3卵的发育和孵化 昆虫的卵完成胚胎发育后,幼虫破壳而出,这一过程为孵化(eclosion)。一批卵或卵块从开始孵化到全部孵化结束,称为孵化期。昆虫的卵期长短不同。有23天或数个月不等。由于卵不食不动,是防治害虫的关键时期。 (二)幼虫(larva) 幼虫是昆虫个体发育过程的第二个虫态,从卵孵化为幼虫到变为蛹所经历的时间幼虫期。一些昆虫一生发育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这些昆虫的幼虫与成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常常相似,故把这样的幼虫称为若虫。全变态昆虫的幼期才称为幼虫。 1幼虫的生长和蜕皮(moult) 昆虫幼虫期的显著特征是大量取食,迅速生长。昆虫自卵中孵化后,随着虫体的增长,经过一定时间就要重新形成新表皮,而将旧表皮脱去,这种现象称为蜕皮。脱下的那层旧表皮称蜕。幼虫的生长和脱皮是相互伴随的。 2幼虫的龄期(stadium) 刚从卵孵化出来到第一次脱皮以前的幼虫称为第一龄幼虫,以后每蜕皮一次,幼虫增加一龄。相邻的两次脱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称为龄期。龄期是衡量昆虫大小的指标。 一般龄期愈大,食量大,抗药性增强,故防治幼虫以三龄前为好。 3幼虫的类型 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可分为原足型、多足型、寡足型和无足型四种类型。 (1)原足型:幼虫的腹部分节尚未完成,胸足为简单的突起,口器发育不全,不能独立生活。 (2)多足型:幼虫有3对胸足、多对腹足。 (3)寡足型:只有3对胸足而无腹足的幼虫 (4)无足型:无胸足和腹足的幼虫。根据头部的发达程度,无足型幼虫可分为显头无足型、半头无足型、无头无足型。 (三)蛹(pupa) 蛹是全变态昆虫由幼虫转变为成虫的过渡虫态。从化蛹到蜕皮变为成虫所经历的时间称为蛹期。 1化蛹 幼虫老熟之后,停止取食,准备化蛹,此时的虫态称为预蛹。预蛹蜕皮变成蛹的过程称为化蛹。 2蛹的类型 蛹通常分为离蛹、被蛹和围蛹三种类型: (1)离蛹:又称裸蛹,翅和附肢等不贴附于蛹体上,附肢和腹节均可活动的蛹。 (2)被蛹:翅、附肢等紧贴于蛹体上,不能自由活动,如蝶、蛾的蛹。 (3)围蛹:实为离蛹,外套一个由幼虫的蜕形成的蛹壳,如蝇类的蛹。 3蛹的保护物 为了御敌,老熟幼虫在化蛹前常寻找适当的蔽护场所,或构建特殊的保护物。例如,很多幼虫化蛹前吐丝作茧,或构成土室在土里化蛹。 (四)成虫(Adult) 成虫是昆虫个体发育的最后一个虫态,生殖是成虫的基本生命活动。 1羽化(emergence) 成虫从前一个虫态蜕皮而出的过程称为羽化。 从羽化到成虫死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成虫期。 2成虫的发育 多数昆虫羽化后需经过取食才能交尾产卵,这种对成虫期性成熟不可缺少的取食,称为补充营养。害虫补充营养能造成危害,也可利用该习性进行害虫的测报及防治。二、昆虫的变态(metamorphosis) 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幼期状态变为成虫状态的现象,称为变态。昆虫的变态主要有以下五种基本类型: (一)增节变态(anamorphosis) 原尾目昆虫的变态类型。主要表现为体节数伴随着蜕皮而增加的变态现象。 (二)表变态(epimorphosis) 又称“无变态”,初孵幼体已具备成虫的特征,到成虫期后还继续蜕皮的现象。 (三)原变态(prometamorphosis) 其特点是从幼期转变到真正的成虫期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如蜉蝣。 (四)不完全变态(incomplete metamorphosis) 具有卵期、幼虫期和成虫期三个虫期的变态类型。 在不完全变态类昆虫中,幼期形态与成虫相似,只是翅和生殖器官没有发育完全,这样的不全变态又被称为渐变态类(paurometabola)。它们的幼虫统称为“若虫”(nymph)。而蜻蜓目和绩翅目昆虫,由于幼期水生,以致成、幼虫间有明显的形态分化,这种不完全变态变态称为半变态类(hemimetabola)。它们的幼虫统称为稚虫(naiad)。 缨翅目和同翅目的粉虱科等昆虫的变态方式比较特殊,它们的幼期在转变为成虫前有一个类似蛹的虫期,这种不全变态称过渐变态。 (五)完全变态(complete metamorphosis) 具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期的变态类型。 在完全变态中,有些昆虫的幼虫各龄之间在体形、结构、生活方式等迥然不同,这种变态称为复变态(hypermetamorphosis)。例如芫菁科昆虫。Chp二十四 昆虫的生活史 一、昆虫的世代(generation) 一个新个体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的过程称为一个世代。昆虫完成一个世代所需时间不同,在一年内能完成的世代数也不同。有的一年一代,有的一年2代或多代,有的几年一代。 (一)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 就是两性生殖世代与孤雌生殖世代随季节交替进行的现象称为世代交替,也称异态交替。 (二)世代重叠(generation overlap) 对于一年多代的昆虫,某一时间出现不同世代相同的虫态的现象,称为世代重叠。 (三)局部世代(partial generation) 有些昆虫在某一世代的某一发育阶段,一部分停止发育,而另一部分则继续发育到下一个世代的现象,称为局部世代。昆虫的化性:昆虫(特别是具有滞育特性的昆虫)在一年内发生的世代数。 二、昆虫的年生活史(life history) 某种昆虫在一年内的发育过程。即由当年的越冬虫态活动开始,到下一年再越冬为止的全过程。了解害虫的生活史对于掌握害虫的发生规律、防治害虫具有重要意义。昆虫在一年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常出现一段停止发育的现象。这一现象可分为休眠和滞育两种情况。 一、休眠(dormancy) 由于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引起昆虫暂时停止发育的现象。当条件适宜时,昆虫就可恢复生长发育。休眠是昆虫对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主动适应。休眠可分夏眠和冬眠。二、滞育(diapause) 昆虫在温度和光周期变化等外界因子诱导下,出现的停止发育现象。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即使给予最适宜的条件,也不能马上恢复生长发育。 (一)引起滞育的条件 光周期的变化是引起滞育的主要外部因素。光周期是指一昼夜中光照时数与黑暗时数的节律,通常以光照时数表示光周期。引起昆虫种群中50的个体进入滞育的光周期,称为临界光照周期。一般来讲,某种昆虫的滞育常出现在一定的虫态。 (二)滞育的解除 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解除昆虫的滞育。一般认为,在特定的虫态,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当温度和光周期处理,才能打破滞育。Chp 二十五 昆虫的习性与行为昆虫的习性是指昆虫的习惯性活动和行为,是种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是害虫防治的重要的依据。 一、活动的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 昆虫的飞翔、取食、交配等活动是有节律的。节律是指昆虫的活动与昼夜变化节奏相吻合规律。根据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可分为:日出性昆虫、夜出性昆虫和弱光性昆虫三类。 二、食性(food habit) 食性是指昆虫在自然情况下对食物的选择特性。 一般按食物的性质,把昆虫的食性分为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粪食性和尸食性五类。 按昆虫的取食范围,可将食性分为单食性、寡食性、多食性和杂食性四类。 对于单食性的害虫,利用抗虫品种、忌避剂或拒食剂都能够进行有效的防治。 三、趋性(taxis) 昆虫对某种刺激所作出的趋向或背向的反应。昆虫对热、光、化学物质等的趋性分别为趋热性、趋光性、趋化性等。趋性有正趋性和负趋性之分。 (一)趋光性(phototaxis) 昆虫对光刺激的定向反应,是昆虫对光的波长和光的照度的选择。生产上常利用趋光性进行预测预报和防治。 (二)趋化性(chemotaxis) 昆虫对某些化学物质的刺激所作的定向反应。 趋化性对昆虫寻找食物、交配、产卵及害虫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 四、假死性(thanatosis) 昆虫受到异常刺激时,立即卷缩不动或坠地佯装死亡的习性。假死性是昆虫逃避敌害的一种适应性。 五、群集性(colonization) 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习性。 许多昆虫具有群集性,其方式有临时群集和永久群集两种。临时群集是某一虫态在一段时间内群集在一起,过后就分散;永久群集是终生群集在一起。群集性是害虫防治可以被利用的重要习性。 六、迁移性(migrating habit) 迁移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下,从一个地方扩散到另一个地方的行为。 昆虫成群地从一个地方迁飞到另一个地方的特性称迁飞性,如东亚飞蝗、粘虫、稻褐飞虱、草地螟等。研究昆虫迁飞性对于防治害虫具有重要意义。 七、拟态(mimicry) 一种动物模拟其它生物的姿态而使得自身得以保护的现象称拟态。拟态有贝氏拟态和缪氏拟态之分: (一)贝氏拟态(Batesian mimicry) 被模拟者不是捕食动物的食物,而模拟者是。其结果对模拟者有利,对被模拟者不利。 (二)缪氏拟态(Mullerian mimicry) 被模拟者和模拟者都不是捕食动物的食物,结果对二者都有利。如在红萤科、蜂类、蚁类昆虫中均可见到。 八、保护色(protective coloration) 一些昆虫的体色与其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使其不易显现,在天敌面前而避免受害,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 九、警戒色(warning coloration) 昆虫具有使其天敌不敢貌然取食或攻击的鲜艳色彩或斑纹,称为警戒色。 昆虫的分类Chp 二十六 昆虫分类学的基本原理昆虫分类采用界Kingdu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和种Species的分类阶元优先原则:动物命名具有优先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种动物只有一个科学名称。一个种的学名要由属名和种名组成,第一个是属名,第二个是种名,称为双名法亚种的名称: 亚种的学名由属名、种名和亚种名组成,即所谓的三名制Chp 二十八 昆虫纲的分类一、直翅目(Orthoptera) 直翅目包括蝗虫、蟋蟀、蝼蛄、螽斯等种类,是农业上的重要害虫。体大型或中型。触角丝状;头下口式,口器咀嚼式;复眼发达,单眼3个;前翅狭长为复翅,后翅膜质,有些种类短翅,甚至无翅,有的种类飞行力极强,能长距离飞迁。一般后足为跳跃足。腹部11节;尾须丝状,产卵器发达直翅目重要亚目和科: (一)蝗亚目(Acridodea)二、蜚蠊目(Blattodea) 通称蜚蠊、地鳖。中到大型昆虫,体阔而扁,头小能活动;触角长,丝状,复眼发达,单眼退化;口器咀嚼式;前胸大,盖住头部;前翅为复翅,后翅膜质,不善飞,善行走。腹背常有臭腺;尾须1对。渐变态,如东方蜚蠊、美洲大蠊等三、螳螂目(Mantodea) 通称螳螂。虫体大型,头呈三角形。下口式,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复眼发达,单眼3个;前胸特别延长,前足为捕捉足。前翅为复翅。成虫和若虫均为捕食性。不完全变态。如普通螳螂。四、等翅目(Isoptera) 通称白蚁。体小至中型,生活于隐藏的巢居中。触角念珠状,多节;口器咀嚼式;前后翅狭长膜质,其大小、形状、翅脉均相似;腹部10节,有尾须,外生殖器不明显。渐变态,营社会性生活,为多型性昆虫,如白蚁。五、同翅目(Homoptera) 体小型至大型;触角短,丝状、锥状或刚毛状;口器刺吸式,从头后端伸出,喙13节;复眼发达,单眼23个。前后翅相同,均为膜质或革质。跗节13节。产卵器发达。如蝉、蚜虫、介壳虫等。飞虱科(Delphacidae) 小形种类,呈灰白色或褐色,触角锥状;善跳跃,后足胫节末端有一显著能够活动的扁平的大距;翅膜质、透明,静止时合拢成屋脊状,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如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a furcifera)等。叶蝉科(Cicadellidae) 体小型,狭长;头部颊宽大,单眼两个,触角刚毛状;前翅革质,后翅膜质,翅脉不同程度退化;后足胫节下方有两列刺状毛。如绿叶蝉、黑尾叶蝉等1 蚜科(Aphididae) 体小型。触角通常6节;腹部在第6节或第7节有一对圆柱形突起,称为腹管;腹部末端的突起,称为尾片。腹管和尾片是蚜科的识别特征。如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等六、半翅目(Hemiptera) 通称蝽。体壁坚硬,较扁平。触角丝状,复眼大,单眼2个或无;头后口式,口器刺吸式,从头前端伸出;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前胸背板大,中胸小盾片发达。身体腹面有臭腺。简称“蝽”,是农业昆虫中的一个重要类群。七、缨翅目(Thysanoptera) 通称蓟马。虫体微细长,一般黄褐或黑色。触角丝状或念珠状;口器锉吸式;翅狭长,属缨翅;足末端有泡状中垫。有害虫,也有益虫。蓟马科(Thripidae) 雌虫腹部末端圆锥形,产卵器锯状;触角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