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试卷以及答案(共12页).doc

    • 资源ID:14361399       资源大小:66.5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试卷以及答案(共12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试卷(A卷)一、 简答题(10*8,其中任选8道)1. 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有什么特点?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 英国后凯恩斯经济学依据他们的理论,承认收入分配不均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弊端,争取一个趋向于均等化的收入分配,是他们主张的一个政策目标。但是他们的政策决不意味着取消利润,因为按照他们的理论,任何一个合理的都需要一定的投资,而在私有制社会里,利润是保持不断投资的动力。所以,他们所要争取的收入均等化,不过是一种保持企业资本家利润而使收入分配有所改善的改良主义政策。其次,他们认为真正的凯恩斯政策应该既要维持高度的就业水平和增长率,更要考虑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内容。因此,他们提出要实行凯恩斯提出过的对投资进行社会管制的政策。对于如何制止战后通货膨胀,他们反对以管制工资为主要内容的,而主张实行某种含有调整收入分配意义的政策。所有这些政策主张,在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下显然都是难以实现的。新剑桥学派政策主张的理论基础是收入分配理论,并根据它的收入分配理论提出以社会政策为基本内容的政策主张。其特征:一是把改进资本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放在“医治”资本主义社会的“病症”的首要地位;二是主要依靠社会政策来改变收入分配制度。其提出的主要政策主张,可分为短期调节措施和长期措施。两个剑桥方法论之争中的新剑桥学派的特点 新剑桥学派在理解凯恩斯理论的问题上与有着根本的分歧,而在方法论的论战中,该学派表现出理论分析的特点。(1)以"历史观"代替"均衡观"。新古典综合派从凯恩斯以前的""那里寻觅补救之术,它把后者的理论与前者的理论加以综合,在方法论上基本上接受了马歇尔的均衡观念,并糅合的。萨缪尔森在中虽也谈到"不确定性和"预期",却是轻描淡写。他特别强调的是均衡及其稳定性,确认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一般均衡的制度","是一种逐步接近均衡的价格和生产的制度。"他的微观经济分析,基本上就是马歇尔供求均衡价格及其引申而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供求均衡价格理论。他的宏观,则强调与投资曲线相交的均衡点。所以,"均衡观"可以说是新古典综合派的基本分析方法。新剑桥学派严厉地指责新古典派背弃了凯恩斯的"历史观",该学派的旗手琼·罗宾逊指出:"在理论方面,通论的主要论点是打破均衡的束缚,并考虑现实生活的特性-昨天和明天的区别"。就这个世界和现在说来,过去是不能召回的,未来是不能确知的。"这后两句话,是新剑桥学派分析方法的基点,所谓"过去是不能召回的",即现实生活发生的各种事件均有着历史与制度的根源。所谓"未来是不能确知的",即要考虑因信息缺乏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因为未来实质上是不能确定的,所以严格的理性行为是不可能的。经济生活很大部分都是根据公认惯例来处理的。"(2)以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为理由,反对"综合"宏观与微观经济学。新剑桥学派的观点是:新古典综合派采取的是返回凯恩斯以前经济学的均衡论传统去,用微观的生产要素供给和来"填补"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空白",于是就拼凑起一个杂种的宏观-微观理论。在这里,似乎不仅总需求和是从一个均衡状态过渡到另一个更高的均衡状态的,而且每一个个别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也总是处于均衡状态的。所以,这种分析的实质是,"综合"已经回到凯恩斯以前的论的传统上去。这完全破坏了凯恩斯理论体系的完整性。2略述帕廷金的非均衡失业理论和克洛尔的双重决策规则?帕廷金非均衡失业理论:1965年,帕廷金在他的著作货币、利息与价格第十三章“非自愿失业条件下的模型运行”中,分析了非自愿失业问题。传统的新古典理论认为,真实工资过高是导致非自愿失业的原因。帕廷金则认为 劳动市场上的非自愿失业来源于商品市场上的非均衡现象。 克洛尔的双重决策规则,1克洛尔双重决策规则的贡献在于将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的消费理论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纳人了一个共同的分析框架。 当各市场处于完全出清状态时,商品市场的意愿需求等于有效需求,家庭在进行购买和消费时,唯一的考虑因素就是价格,因此他们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F(P)2、克洛尔的双重决策规则 当劳动市场存在数量约束时,家庭在进行消费决策时就要考虑有效劳动供给问题,即他们的消费决定于其劳动收人,而劳动收入又可以表示为真实工资与有效劳动供给数量的乘积,其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f(L*.W/P)3.货币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是什么?什么是“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命题:是一个稳定的函数,意指人们平均经常自愿在身边贮存的货币数量与决定它的为数不多的几个自变量(如人们的财富或收入、债券、股票等的预期收益率和预期的等)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并且可以借助统计方法加以估算的函数关系。弗里德曼还在1963年出版的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与A.J.合著)中估算出两个经验数据。其一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15,即利率增(减)1%,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减少(增加)0.15%,于是认为利率的变化对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另一个数据是货币的收入弹性为1.8,即人们的收入增(减)1%,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减)1.8%,这就意味着从长期趋势来看,货币的流通速度将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有递减的趋势。(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1963年第1版扉页) 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虽然不是唯一)原因,在于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假如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引起速度的反方向变化,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于物价和产量会发生什么影响,将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弗里德曼突出强调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函数,正在于尽可能缩小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对产量和物价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在货币供应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间建立起一种确定的可以作出理论预测的因果关系。 在短期内,的变化主要影响产量,部分影响物价,但在长期内,产出量完全是由非货币因素(如劳动和资本的数量,资源和技术状况等)决定的,货币供应只决定物价水平。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本质上是稳定的,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调节经济的作用,资本主义将能在一个可以接受的失业水平条件下稳定发展,凯恩斯主义调节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是减少了经济的不稳定,而是加强了经济的不稳定性。因此,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这就是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个增长率(如每年增加35%)应该是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与预计的在长期内会有的平均增长率相一致。所谓“单一规则”,就是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弗里德曼认为,这不仅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最佳选择,也应该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基本规则。 “单一规则”在内涵上强调以下三点: 1公开宣布 其目的是告示于众,减轻人们心理上的不安定感,避免人们因不同预期引起的紊乱和矛盾,同时也将货币当局的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2长期采用 其意图在于消除频繁的相机抉择变动而引起的经济波动,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错误决策给经济造成的扰乱,并且可以消除时滞效应中不同时期的不同反映,促使初始效果和最终效果趋于一致。 3固定货币供应增长率 以利于加强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以其自身的稳定性抵御来自其他方面的干扰。这三个要点相互呼应,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弗里德曼认为,只有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才能确保稳定货币,稳定币值,实现物价、经济长期稳定的目标。 弗里德曼坚持认为,货币政策必须保持其单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稳定货币、稳定经济、而不是维持某一失业率或其他什么目标;货币政策只能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为控制指标,而不能盯住利率汇率、物价或其他经济变量;货币增长率一经正确订定,就应该长期固定,而不能因长期经济波动或其他因素作随便调整。只有切实坚决地实施单一规则,才能有效地稳定货币,克服货币政策的摇摆性和失误,赢得公众对货币政策的信任,真正为经济社会提供稳定的货币环境。对此,弗里德曼是坚信不移的。4.略述哈耶克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强调消费者主权,抨击凯恩斯主义关于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为市场自由竞争恢复名誉。根据滞胀的现实,建立一套比较独特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从货币因素开始,彰货币发行的垄断权,认为政府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是经济不稳定的根源,失业和通货膨胀读由此引起的。为了对付失业和通货膨胀,哈耶克提出了对现行资本主义货币制度进行根本性变匀理论和政策主张。建议取消政府发行货币的垄断权,废除国家货币制度,改用私营银行发行的竞争性货币。崇尚个人自由,反对计划经济,认为私有制是"理想社会"的最好制度,而实行力是"理想社会"的重要保证。认为国际垄断一旦取代了自由竞争,就会引起国际冲突, 因此应组成经济自由主义超国家机构,实行世界一体化。哈耶克是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他提倡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绝对的个人主义,同时,他还极力反对凯恩斯主义运用国家宏观调控对经济进行干预,以及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制度,认为计划经济和集体化思想是使个人“通往奴役的道路”。他的一些思想和主张,比如强调国家法治,坚持私有财产的保护以及机会平等等,对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有很大的贡献。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其中就受到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影响。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至今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仍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那么,在继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哈耶克的经济思想又将为我国更好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地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更好地实现效率与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提供哪些启示。5、 简要评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的根本分歧。第一:市场是否能够出清。新古典认为市场竞争的存在使得市场能够随时均衡;新凯恩斯认为由于菜单成本、效率工资等问题导致市场没法出清,所以才有经济危机。第二,宏观政策是否有用。新古典认为大家存在理性预期,反正你政府做啥大家都能预测到,而且市场能有其的均衡,所以宏观政策没用的;新凯恩斯认为,市场不能均衡,所以政府要出面解决才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流派。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1)假设条件不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总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作为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与此相反,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2)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不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中所生产的实际收人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换句话说,这时总量生产函数取决于表示技术状况的变量z和资本存量k,即yzf(k)。如果假定资本折旧率为,则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即总资源函数为:。假定总资源只有两个用途:消费和积累。现在假定由于技术进步,使z值增加,则生产函数和总资源函数向上移动,则原有的资本存量、产量和总资源都会相应地增加,从而使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也相应地增加。如果经济社会选择新的资本存量,则资本存量的增加又会使实际收入进一步增加。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则经济随着总资源的增加,会扩张直到达到新的状态上。这便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较为复杂。首先,凯恩斯主义为了与非市场出清的假设相一致,建立了解释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各种理论,其中包括长期劳动合同论。其次,凯恩斯主义导出了短期总供给曲线。最后,利用短期总供给曲线,新凯恩斯主义通过考察经济遭受总需求冲击后回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说明经济经历了一次波动(衰退或高涨状态)。(3)政策主张不一样。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在遭受总需求冲击之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回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而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所以,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非充分就业持续出现,凯恩斯主义认为应该采取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其中财政政策尤其重要。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反对政府干预。早期的理性预期学派就曾断言,由于人们的合理预期,规则的政策对产量变动是无效的。因而,为了避免因政策的突然变动引起的经济波动,政府应按稳定的政策规则行事。我比较倾向于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但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假说持肯定态度。不同意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思想在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工资和价格具有黏性。虽然在理论上说,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地涨落,以便保持供求的均衡,但实际的观测表明二者并不随时地变动,从而二者的黏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第二, 市场“非出清”状态。由于价格和工资的黏性,所以市场上的供求量未必经常相等,即处于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假设相反的“非出清”状态。第三,经济萧条对自然率具有永久性作用。长期的萧条使失业者丧失寻找工作的勇气,或者使他习惯于懒散的生活,因之失去寻找工作的动力,因此加大自然失业率的数值。由于永久性作用不但会导致暂时性失业,而且还会扩大长期失业大军的比例,所以国家更有必要推行治疗萧条状态的政策。什么是“凡勃伦传统”?新制度学派的研究重点是什么?即批判正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建立以研究制度演进过程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理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主张从制度或结构上来改革资本主义社会。(“凡勃伦传统”主要有两点。一是批判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建立以研究制度演进过程为基本内容的经济学体系。凡勃伦反对新古典经济学以边际效用为基础,把个人从特定社会关系中抽象出来,分析个人欲望及其满足的途径。他也反对马歇尔用均衡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把各种矛盾的力量归结为最终的调和。他认为,经济是整个社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经济学应该研究人类经济生活借以实现的各种制度。他把社会看做一个动态的过程,认为经济发展是制度演进的一环。因此,经济学还要研究制度的形成变化。凡勃伦把制度作为人的心理意识,所以,用心理分析来解释制度的形成,又用进化论来解释制度的发展与演变。这就形成了以经济制度之累积的进化历程为中心的制度经济学。二是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主张从制度或结构上来进行社会改革。凡勃伦对当时的美国资本主义持批评态度,揭露其种种问题,竭尽挖苦讽刺之能事。但他更重视从制度的角度寻找这些问题的根源。他把人类经济生活中的制度分为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的生产技术制度和私有财产制度。在当时美国社会中,这两种制度表现为现代工业体系和企业经营。各种社会矛盾正在于这两种制度之间的矛盾。解决的方法是建立由工程师、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人员委员会”来代替企业经营的统治。制度学派作为主流经济学和正统社会秩序的反对者,一直处于经济学“异端”的地位。当社会矛盾较为尖锐时,它就兴盛,19世纪6070年代以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和其他激进经济学兴盛正是由于滞胀引发的各种问题激化。但当社会较为稳定时,这些异端学派就销声匿迹了。这也是19世纪80年代之后,这些学说一蹶不振的原因。当然,从学术的观点看,以凡勃伦为代表的制度学派和以后以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有一些观点还是值得重视的。这些学派中的一些经济学家如康芒斯、米契尔对经济学仍做出了重大贡献。凡勃伦所倡导的制度的、整体的、演进的方法也被主流经济学所吸收。但是也应该承认,这个学派许多感情化的内容,已被证明是错误的。凡勃伦影响最大的观点是在有闲阶级论中提出的炫耀性消费和代理消费。炫耀性消费指为显示自己身份的豪华消费(如坐名车等),代理消费是别人代表自己进行炫耀性消费(如夫人带珠宝即为丈夫进行炫耀性消费)。凡勃伦把这作为一种浪费,痛加斥责,认为是有钱人用不必要的花费来出名,卑下的很。但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炫耀性消费越来越多了,而且成为拉动消费和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爱炫耀也是人的本性之一,何罪之有?大家都不炫耀,那些生产奢侈品的工人何以为生?凡勃伦有点感情用事了。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凡勃伦都是一个天才。天才的有些行为(生活放荡)不是我等凡夫俗子能模仿的,但天才的有些观点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这就是我的“凡勃伦观”。)1.“新制度学派”确定了“制度”作为该理论的研究对象,从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及其存在的问题。该学派所确立的“制度”既包括各类有形的机构或组织,如国家、公司、工会、家庭等,也包括无形的制度,如所有权,集团行为、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社会意识等。2“新制度学派”强调道德规范应是衡量经济价值的一个标准,这与历史学派提出遗德和精神在分析经济关系时的作用有相同之处,他们批评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都只注意经济价值而忽略经济以外的其他价值。也就是说“新制度学派”更注重对经济中质的分析。总之,在20世纪70年代标志着国家干预主义色彩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失灵之后,西方各种经济理论重新活跃起来。归纳起来主要是朝着三个方向在继续发展,一是自由主义的重新抬头,如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弗莱堡学派、公共选择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等;二是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凯恩斯经济学说的不同解释和补充而形成的流派,如新古典综合派、剑桥学派、非均衡学派(新凯恩斯学派)等;三是既反对自由主义又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非主流经济学派,如瑞典学派、创新理论、起飞阶级理论和新制度学派、激进经济学派。可见,“新制度经济学派”和“新制度学派”虽然产生的背景是一样的,但他们起源于不同的学派,在分析方法上存在差异,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中更是属于两个不同的阵营。6、 举例说明积极的外部性和消极的外部性;如何克服消极的外部性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例如 ,教育除了给受教育者带来好处外还能够极大地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给其他人带来好处。教育降低了社会犯罪率 ;提高了社会和谐程度 ;促进了社会的技术进步 ;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效率。因此 ,教育是典型的具有正外部性的物品外部性以许多形式出现有些是积极的(效益外溢)称为正外部性.有些是消极的(成本外溢)称为负外部性.例如当张三把一桶酸倒入河里时酸使鱼和植物死亡由于张三没有为这种损害而向任何人支付什么一种负外部性就产生了。汽车废气有负外部性,因为它产生了其他人不得不吸入的烟雾。政府努力通过规定汽车的排放废气标准来解决这个问题,政府还对汽油征税,以减少人们开车的次数。公众营养具有正外部性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埘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些是正面的积极的,称为正外部性,如免疫计划狂吠的狗引起负外部性,因为邻居受到噪音干扰。狗的主人并不承担噪音的全部成本,因此很少谨慎地防止自己的狗狂吠。地方政府通过规定“干扰平静“为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二、 论述题(20*1,其中任选1道)1. 在政府对经济进行规制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有哪些不同的看法?政府规制又称、,都有共同的涵义,即政府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制定一定的规则,对个人和组织的行为进行限制与调控。一个持与亚当·斯密不同看法的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Friedrish List, 17891846)。他在其1841年出版的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提出各民族、各国家国有不同的发展道路,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民族的经济规律,由此提出了国家干预的理论依据。他认为,在各国、各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实行自由贸易只会对先进国家有利。落后国家只有在强大的国家力量扶持下,才能实现强国之梦。其次是20世纪初以英国剑桥学派重要人物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庇古于1920年出版福利经济学一书,从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的角度研究市场经济的效率与合理性,并对市场经济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国家干预的问题。对传统自由放任的学说提出了有史以来最严厉的挑战的是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他于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开始了一场旨在用国家干预思潮改变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第一次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否定传统经济理论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能自行调节、实现充分就业的假设,即“萨伊定律”,认为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填补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存在的缺口。而“要达到离充分就业不远之境,其唯一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来总揽”,“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制利率、以及其他方法,指导消费倾向”。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全新的国家干预的主张:“除了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二者,必须由中央统制,以便二者互相配合适应以外,实在没有理由要使经济生活比以前更社会化。”2(第321-322页)由于凯恩斯主义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在30年代的大危机中,对挽救资本主义制度曾起过“起死回生”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尽管关于自由放任还是政府干预的理论争论持续不断,但争论中也有形成共识的地方1. 供给学派经济理论的两大特征是什么?他们是怎么论述税率和税收总额之间的关系的?否定凯恩斯定律,肯定萨伊定律 供给学派认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并不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是当时西方各国政府实行一系列错误政策造成的,萨伊定律完全正确,凯恩斯定律却是错误的。吉尔德坚持说,就全部经济看,购买力永远等于生产力;经济具有足够的能力购买它的全部产品,不可能由于需求不足而发生产品过剩。拉弗极力强调萨伊定律的重大意义。他指出萨伊定律不仅概括了古典学派的理论,而且确认供给是实际需求得以维持的唯一源泉。供给学派认为政府不应当刺激需求,而应当刺激供给。 生产增长决定于生产要素的供给及其有效利用,后 者又取决于各种刺激因素 供给学派重新肯定萨伊定律以后,进而确认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生产要素中资本至关紧要。资本积累决定着生产增长速度,应当鼓励储蓄和投资。 供给学派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和企业(统称为经济主体)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谋取报酬或利润。因此,对报酬和利润的刺激会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实际工资的刺激将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对储蓄和投资报酬的刺激会影响资本的供给和利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能够使生产要素供需达到均衡和有效利用。应当消除不利于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因素。 政府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是对经济主体经 营活动的有力刺激因素 供给学派指出,政府的经济政策是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刺激因素,其中财政政策最为重要。在分析经济政策对行为的影响时,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只注意政策对经济主体收入和支出的效果,而是强调政策对生产活动的作用。 供给学派着重分析税制对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效果。他们指出,经济主体从事经营活动所关心的并不是获得的报酬或利润总额,而是减去各种纳税后的报酬或利润净额。在累进税制条件下,边际税率(对收入增加部分所征课的税率)又是关键因素。因为经济主体是否多做工作或增加储蓄和投资要看按边际税率纳税后增加的净报酬是否合算。他们认为税率影响经济主体行为是通过相对价格变化实现的。税率提高,纳税后净报酬减少。就劳动力看,这意味着休闲对做工的价格下降,人们就会选择休闲而不去做工,劳动力供给就会减少。就资本看,这意味着消费对储蓄和投资的价格下降,人们就乐意把收入用作消费而不用作储蓄和投资,资本供给就会减少。此外,经济主体为了逃避高税率,还把经济活动从市场转入地下。这些都会使生产要素供给减少,利用效率降低,使生产下降。2. 哈耶克提出的“中性货币”和传统的“中性货币”概念有什么异同?他是怎样用“中性货币”的概念来阐述经济周期理论的?“中性货币”是北欧学派创始人威克塞尔首倡的概念,其含义是指货币数量使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投资等于储蓄,货币的币值(即一般物价水平)保持稳定,从而货币对实际经济过程保持一种中立状态,不是一种影响实际经济过程的因素。他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化只有在引起一般物价水平变动时才会影响相对价格;而只要币值稳定,一般物价水平不变(即保持威克塞尔意义上的中性),货币就不会影响相对价格,从而不会影响经济过程的实际方面。哈耶克接受“中性货币”这一术语,但不同意威克塞尔的论点。他认为,货币对物价和生产的影响,完全与一般物价水平的影响无关,几乎货币数量的任何变动,无论对物价水平有无影响,总会影响到相对价格,从而影响到受相对价格制约的生产数量和方向。因此,他要建立的货币理论,主要是要说明货币在什么条件下对商品相对价格产生影响,从而对生产数量和方向发生影响,说明这种影响的具体机制。由于相信货币数量变动会直接影响相对价格,哈耶克中性货币的含义就是指货币对商品相对价格不发生影响,不引起相对价格的失衡,不引起生产方向的误导,即货币对商品的相对价格保持中立。可以把如此规定的货币中性称作哈耶克中性。他认为货币理论的目标是说明使货币保持哈耶克中性的三个条件:第一,货币总流量一定;第二,一切价格随供求状况的变化而完全伸缩自如;第三,一切长期契约都建立在对未来价格运动正确预测的基础上。这三个条件对于保持货币中性缺一不可。第一个条件并不意味着货币总流量绝对不变。哈耶克指出,为了保持经济过程的均衡,保持货币的中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必须变动货币总流量。这些条件之一就是他所命名的“货币交易系数”的变化。货币交易系数指货物总流量与其中以货币成交的那一部分之间的比例。他强调,货币交易系数不能与货币支付数量对贸易的实物量的比例相混淆,后者受物价水平变化的影响,而前者则不然,整个社会的货币交易系数只取决于企业组织的纵向综合程度(即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是由一个企业来完成还是由若干有着纵向联系的企业来完成),生产者自给性生产的比重、物物交易占整个交易量的比重,以及货币在经济体系中各个货币交易系数互不相同的部分之间的分布。显然,当整个社会的货币交易系数发生变化时,货币流通量应发生反向变化。除了货币交易系数的变化,需要货币总流量在保持中性的前提下发生变化的另一个条件是货币流通速度。哈耶克提出,当流通速度变化时,必须以货币总流量的相反变化来加以抵消,以便使货币对相对物价与生产保持中性。由此可见,货币保持哈耶克中性的第一个条件应当表述为:在货币交易系数和流通速度一定时,使货币流通量保持不变。哈耶克的中性货币概念,首先是一个理论概念,用来分析货币因素如何影响实际经济过程。是一个把货币影响抽象出来进行考察的分析工具。同时,他的中性货币概念对其货币政策主张也很有影响。他认为中性货币概念为判断实际货币政策是否合理提供了一个虽非唯一但也许是最重要的准则。从这一准则出发,他反对当时颇为流行的“弹性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应当使货币量随生产的增长而相应增长)。因为这种政策不是像他所要求的那样按货币交易系数和流通速度的变化而相应变动货币流通量,而是使货币量随生产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在他看来,这必然导致相对价格和生产结构的扭曲,破坏货币中性。哈耶克分析了导致“弹性货币”主张的认识上的原因:一是混淆了开放经济和封闭经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生产规模的变化引起一国经济在世界范围中的比重变化,那么该国货币数量的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但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不能认为还有同样的事情。二是弹性货币的提倡者混淆了人们对某一种货币的需求与对一般通货的需求之间的区别。事实上,随商业循环而变化的是人们对某种货币,尤其是现金的需求,而一般通货则不但包括现金,而且包括各种起着流通媒介作用的信用。哈耶克的中性货币理论是他经济波动理论的基础,他的波动理论以货币保持中性的第一个条件遭到破坏,货币量变动破坏相对价格的均衡为前提。试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试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1、以技术冲击为代表的真实因素冲击是经济周期的根源。宏观经济经常受到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如技术革新、战争、农业歉收等,使可利用的资源发生变动,其中最常见、最值得分析的是技术的冲击2。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供给面上的外部冲击,如技术冲击等。冲击导致了技术进步率大幅度地随机波动,使全要素生产率、工资率、利率等经济变量发生改变,从而使产出的长期增长路径也呈现出随机的跳跃性。因此经济中发生周期性波动。 2、劳动供给的跨时替代构成了经济波动的核心传导机制。劳动的跨时替代使得对现期的冲击通过影响未来的劳动供给而影响未来的产出3。当技术冲击引起全要素生产率波动时,按理性预期理论,各理性预期的经济主体会调整对劳动的供给和消费,从而会产生一个大的供给反应,导致产量和就业的波动。在其作用下,一次性技术冲击能够引起实际产量的持续波动。由于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某一个部门的技术冲击会引起整个宏观经济的波动。 3、经济波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基本趋势本身的波动。经济波动是经济均衡本身的暂时性波动,而不是实际经济围绕基本趋势的波动,不是实际经济对均衡的偏离。经济波动不应被视为对经济增长长期趋势的暂时偏离,经济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趋势是统一的。这就把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整合在了一起,否定了把经济研究分为研究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两种范式的方法1。 4、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主张货币中性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货币数量的变化对经济没有真实影响。在经济扩张期间对货币的需求会扩张,并诱导货币供给做出调整,因此货币供给是内生的,货币政策不会影响实际变量,只有劳动和生产技术等真实变量才是经济周期的根源。 5、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政府的反周期政策是失效的。产出和就业的波动是理性经济主体对冲击的最优反应,市场机制本身可以自发地调节,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均衡。而反周期政策作为外生变量,难以与实际周期达到时间一致,并且还会减少人们的福利水平。因此,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政策往往是一种不利的外部冲击,其试图用来消除波动的反周期政策往往是失效的。什么是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它与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诺斯把阿瑟提出的技术变迁机制扩展到制度变迁中,用“路径依赖”概念来描述过去的绩效对现在和未来的强大,证明了制度变迁同样具有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结果在痛苦的深渊中越陷越深,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一旦进入了“锁定”状态,要想脱身而出就变得十分困难,除非依靠政府或其他强大的外力推动。通俗地讲,“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因此,在既定的制度变迁目标下,要正确选择制度变迁的路径并不断调整路径方向,使之沿着不断增强和优化的轨迹演进,避免陷入制度锁定状态。 制度变迁过程中产生“路径依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正式规则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连续的、累积的。一国政治法律制度约束着经济自由度和个人行为特征,进而影响。第二,非正式规则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更是持久的、沉淀于历史过程中的。与正式制度相比,非正式制度具有较强的非易性,其变迁也是连续的、缓慢的、渐进的、内生的。在历史上虽然许多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差异不大,但经济发展路径却相差颇大,其主要原因就是不同的非正式制度和传统文化在起作用。第三,与制度相关的具有保持制度变迁持续下去的推动力。因为这种利益集团与现有制度是共存共荣的,而且在各种利益的博奔中处于主导地位,只会加强现有制度,从而促使制度变迁保持原有的惯性、按原有的方向持续下去。路径依赖理论对于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国家来说显然具有现实的意义。吴敬琏教授指出,我国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改革时代。改革,或者说从向的转轨,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变化过程。整个过程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 第一,初始的体制选择会提供强化现存体制的刺激和惯性,因为沿着原有的体制变化路径和既定方向往前走,总比另辟路径要来得方便一些; 第二,一种体制形成以后,会形成在现存体制中有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进一步的变革,哪怕新的体制较之现有更有效。即使由于某种原因接受了进一步改革,他们也会力求使变革有利于巩固和扩大他们的既得利益。于是,初始的改革倾向于为后续的改革划定范围。改革能否成功就不仅取决于改革者的主观愿望和既定的目标模式,而且依赖于一开始所选择的路径。 因此,我们在作出任何一项改革决策时,要慎之又慎,不仅要考虑将要采取的决策的直接效果,还要研究他的长远影响;要随时研究改革是否采取了不正确的路径,如果发现了路径偏差要尽快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把他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以免积重难返的状况出现。事实上目前已经出现了对无效率制度的路径依赖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前期改革不规范,改革措施不彻底。3.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意义何在?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它是特别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和必要 .它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必须通过经济增长提高当代人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这就是说经济发展包括数量增长的质量提高两部分.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生态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是有限制条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发展是基础,自然生态保护是条件,社会进步才是目的.只要社会每一个时间内都能保持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这个社会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新世纪里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意义: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体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5.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落后,只有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公共物品有哪些特征?1、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2、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3、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整个社会的成员共同享用公共物品的效用,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家庭或企业享用。或者,按照谁付款谁受益的原则,限定为之付款的个人、家庭或企业享用。 4、具有消费的强制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供应的,整个社会成员共同享用它的效用。公共物品一经生产出来,提供给社会,社会成员一般没有选择余地,只能被动地接受。换句话说,公共物品

    注意事项

    本文(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试卷以及答案(共12页).doc)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