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笔下三类市民的悲剧意识(共15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目 录绪论在校三年期间,无论是专业课、选修课还是专业方向课,我们已完成多门课程的考试或考查,尤其是三年专业课的学习,我们深入的学习了中外文学史的发展概况已经阅读了诸多的中外名著。无论是从作品的可读性和深刻性方面我们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学年论文是我们检验三年学习成果的一个契机。这可以非常好的帮助我们了解自身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且重新审视自己这三年来的学业水平。老舍先生是我国现当代的文学大家,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话剧,都先后被搬上了荧幕或者舞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和反响。研究老舍先生的作品不仅更好的让我们了解二三十年代的社会风貌,更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关于老舍及其作品的评论研究文字,2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30年代中期起逐渐增多,到了50、60年代,老舍每有新作问世,都立即引起评论界的广泛讨论。李长之、朱自清、王淑明、赵少侯、叶圣陶、巴人、常风、许杰、以群、田仲济、吴组缃、周扬、焦菊隐、光未然、李健吾、梅阡、张庚、凤子等人,都先后写过评论。从70年代末期开始,报刊发表许多回忆老舍的文章,系统全面的研究也日益开展,除了继续分析评价老舍的代表作品,对于他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都分别作了综合的探讨。国外关于老舍作品的翻译出版和研究,都较活跃。日本的伊藤敬一、法国的保尔巴迪、波兰的日比格涅夫斯乌普斯基、美国的兰比尔沃勒等,都写有老舍研究的论文或著作。 本篇学年论文主要是在阅读了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月牙儿二马离婚以及搜集了很多杂志及学术期刊的基础上写成的。主要研究的是老 舍笔下的城市阶层的生活状态及其性格的剖析,最后落脚到了人物的悲剧意识及其成因上。 做为老舍笔下的人物,这些阶层在残酷的社会背景下总是显得悲凉。这些人物悲剧社会性的强化,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么强烈的反抗意识,她们并没有与社会各种的丑恶市里作有力的攻击,她们好像压在磐石之下的可怜动物,只剩下悲哀的叹气,无声的流泪。老舍小说的悲剧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这里既有受古希腊悲剧影响而又不同于古希腊悲剧的命运悲剧,又有类似莎士比亚笔下的因性格缺陷而导致的性格悲剧,更有大量的关于人性的思考,含有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社会悲剧。第一章 固守伦理的老派市民-社会悲剧 这是一群典型的“老中国儿女”,他们虽是城里人,有着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小民。1在他们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是很守旧很保守很闭塞的。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批判,对旧的伦理秩序的鞭挞。无疑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也是悲哀的,他们抱着旧的观念不放,企图回到那个“三叩九拜”的封建时代,殊不知时代的洪流来袭,等待他们的就只有对现实的不解和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是离婚中的张大哥的最高信条。他生活在相对安逸的老北平,整日混在所谓的“衙门”里浑浑噩噩,苟且偷生。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使命是神圣的,这个使命一是做媒,二是反对离婚。“离婚”这个概念在张大哥的意识里,或者说在他的伦理观念里,其含义已经不简单的是一对夫妻的离异,而意味着一切完整的文化秩序被打破。一次,他把撮合婚姻,调解争端,消除夫妻间的婚姻危机当做是他一生的“圣事”。哪对夫妻要是不和了,张大哥宁愿自个儿掏钱请您吃饭,也得劝着您别离婚。他认为,婚姻是天下太平的根源。只要夫妻间和睦了,这个天下定是稳定的太平。在离婚中,老舍先生为我们塑造了张大哥这个“老好人”的形象,他不但待人处世热心周到,而且乐于助人。在小说中,他甚至帮忙去追查庸医下错药治死人,到处去替“落难者”奔走。但他最善于而且乐此不疲的事情,还是他人的婚姻问题。看到老李头愁眉不展,张大哥马上揣度他的婚姻出现了问题,于是他立即请老李来家里吃涮羊肉,决定立即接乡下的妻子来北平。从租赁房子,置买家具,裱糊墙壁,生炉子,买锅碗瓢盆等等,张大哥无微不至的一手包办,为的就是怕老李夫妇离婚。2不仅如此,张大哥愿意做一切人的大哥,热心为一切人做媒,他从来不问男女双方的感情,这远不是他介意的,认为双方只要年龄,长相,八字合适,那么在他看来这就是天造地设的好姻缘。凡是经由他介绍结了婚的,就是有天大的理由,也决不能散伙离婚,只要是他张大哥出面调解,什么婚姻危机全都会烟消云散。但是自由恋爱,那是绝对不行的,在他眼里,那是破坏秩序的。用他自己的话说“离婚是一件事的两端”。老舍成功的塑造了张大哥这个“地狱中最安分的笑脸鬼”,是给北平人看一种病,一种真诚的敷衍圆通,真诚的庸俗无聊的文化病。这种文化病,也是满汉族文化的劣根性。3同样的,在四世同堂里的祁老太爷,做为一家之主,毕生都在维护自己这个小家的安定团结。他善良、正直却又愚昧不堪,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皇城根儿下老北京市民的文化“精髓”。他谨奉“知足得和”的古训,和离婚中的张大哥一样,是这种常识的结晶。对于祁老太爷来说,守住用一生血汗换来的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庭,是他生命的追求。国家动荡,国将不国,在他看来,这都是其次的,他最关心的是家里是否“存着全家够吃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他只知道“关上大门,再用装上石头的破缸顶上”,4便足以消灾避祸。眼看着自己要当亡国奴了,他还惦记着自己个儿的生日:“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不能忘了礼节”。虽然自己只是个小老百姓,但是他内心里总是惦记着把人严格地分了尊卑贵贱,忠诚而真实的按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排场。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在传统文化的重压之下的祁老太爷,面对着一连串血的事实,内心由平静转为不安,又由不安转为自责,最后从自责的痛苦中感慨哀叹“我白活了七十多年啊”。5老舍通过祁老太爷,进一步深刻的进行了民族文化反思的问题。中国人,无论是满人还是汉人,都应该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通过反思文化,来达到民族的智慧创新。老舍笔下的这类市民,其实保留了中国人身上最朴实的品格,热心善良,都愿意过着平淡一己私利的“小日子”。但是,不可否认,民族的劣根性,循规蹈矩,柔弱,忍让的文化心理特点在他们身上也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和反应。他们的一些行为在历史发展和时代的角度看来十分幽默可笑。但细细品来,这些人物的行为无疑是可悲的。比如离婚中,作者把人物集中到了北平一个财政科所以及他们个人的家庭风波,这些官僚们终日混着日子,无所事事,却又勾心斗角。这无疑深刻的暴露了旧中国官场的腐败以及社会的黑暗。张大哥无疑是可悲的,他生活在这种凡庸的社会中自己却全然不知。再如四世同堂中的祁老爷子,这又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中国人的真实写照,战火四起,却置若罔闻。老舍笔下的这类市民是个人的悲剧,说到底仍然是社会的悲剧。尤其是生活在复杂环境下的中国的悲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时代洪流步步紧逼。这些生活在云里雾里的中国人看不到前景,能做的只有保全自己。实际上,不拿出些行动来改变大环境,到最后,又有几人能得善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派市民是一群“做稳了奴隶”的市民,他们只知道顺从历史,试图回流历史,但从不考虑推动历史的进步与发展。第二章 复杂多样的新派市民-矛盾悲剧新派市民是老舍小说中涉及面极其广泛的。生活在一日千里的旧中国,各类的市民也是层出不穷的出现。这类市民不像老派市民那样一味守旧,而是思想上逐渐被“洋化”,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吸收西方文化里进步的东西,而是专门去做形式上的模仿派或者是恶劣上的吸取。6在老舍笔下,这些新派市民比较起来又是有些不同的。但终其命运来说又是悲剧意味的,在他们身上,我们同样没有看到真正进步的精髓,真正推动民族发展,历史进步的动力。1理想化的市民国民楷模这类市民在老舍笔下体现的并不多,可称之为老舍理想中的国民典范。老舍虽然致力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但并没有忘记理想人格的塑造。老舍在英国教书期间,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现今和超前,因此很自然的把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加进了很多西方人的观念。一部分来讲,老舍认为一个中国人如果像英国国民那样能独立思考便是理想中的国民了。7由此,我们不难在小说中找到这样的影子,比如赵子曰中的李景纯以及二马中的李子荣。李景纯是赵子曰中的新青年形象,他有知识、有理想、有爱国热情,也有为国捐躯的精神。最后,他以死来反抗军阀的行为终于唤醒了赵子曰等浑浑噩噩的青年学生。李子荣是二马中的人物,他是一名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在他身上,我们非常明显的看到了老舍理想国民人格的塑造,有现代的科学知识,民主思想还有务实的精神,他具备了现代青年应该有的所有优秀品质,独立、务实、敬业、爱国、有理想,并且脚踏实地。2 含泪鞭挞的“中间人”“过渡人”的新派市民形象这类人物都在思想上接受过西方新思潮影响的知识分子,但在情感上却受到世俗社会伦理纲常的束缚而难以自拔。如离婚中的老李以及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离婚中的老李,性格老实,工作任劳任怨,靠着自己的本事谋生,他沉默寡言并且从来不过问别人的事。作为一个文人,他在内心深处渴望着一种诗意的生活,而这种渴望最后落在一个年轻的寡妇身上。这个年轻女子清秀文雅,把老李在乡下的婆娘比下去了。老李有了离婚的念头,他渴望着结束这种如死灰一样的生活,试图做些改变,但最终受到张大哥等人的劝解和压制,他连离婚的勇气也没有了。再如四世同堂里的祁瑞宣,他算得上是接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年,具有一些新潮的思想。但他毕竟是北京文化熏陶出来的祁氏家族的长孙。因此当敌人入侵家门,祖国沦陷的严峻时刻,他却陷入了忠孝两难的矛盾中难以自拔。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其实,从祁瑞宣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部分国民的思想正在逐步的被改造。而这些市民作为思想矛盾的“中间人”出现在老舍笔下,其历史背景又正是中国市民从传统向现代变迁的动荡年代,因此具有了特定时代的典型性。83 “洋务”与“新派”的市井庸民 这部分人往往不是老舍小说的主角,但地位同样不可小觑,一定地位上穿插了故事的发展,让整部小说更具戏剧性。这些人同样的是可悲的,我们在他们身上甚至找不到一丝可提及的优点,某些行动上有些像我们现代备受诟病的“富二代”饱受争议。这些人生长在中国传统的世俗社会里,却又沾染了许多西方的坏毛病。说的直接一些,这些人简直是结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糟粕。他们用浮光掠影的只言片语来装点自己、行动举止却又丧失了老一代的淳朴、热诚与自力更生的能力。他们满口新词汇,实际上却一味追求享受。倚仗父辈钱财,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其中既有蓝小山、丁约翰之类的“假洋鬼子”。也有张天真、祁瑞丰、冠招弟等这一类的胡同纨绔子弟。老舍一些到此类角色就使用几乎刻薄的手法,不忘记给他们描画可笑的漫画式肖像。离婚中张天真就是这种“德行” :“高身量,细腰,长腿,穿西服。爱看跳舞,假装有理想,皱着眉头照镜子,整天吃蜜柑。拿着冰鞋上东安市场,穿上运动衣睡觉。每天看三分小报,不知道国事,专记影戏院的广告”。9总之,是一种新潮而又浅薄的角色。四世同堂里的祁瑞丰也是这类形象中的典型代表,也是被作家嘲讽的“洋青年”其实他最可耻的地方是投靠日本人做了汉奸,他原本不过是个贪图享受的市井小民而已,北平沦陷后,他受不了困苦生活的折磨,甘心去做连日本人都看不起的小帮凶。他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的生活,最终丧失了人格。通过这类人物的塑造,老舍批判了中西文化交汇下的市井庸民的俗气、浅薄和无耻,令人警醒。如上所述,传统文化观念是造成这类人物性格悲剧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些人物的人性萎缩、变态来自于“西洋文明”的污染。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地冲击,使得这个历来“文明古国”自居的民族,愈发显得落后。“五四”时期,作为西方文化的思潮的“个性解放”“婚姻自由”“恋爱至上”,对青年人影响极大,成了他们追求的目标,也成了“五四”文学描写的重点。老舍既看到了这种社会思潮、文化思潮的进步性,又看到了这种“西洋文明”中的劣根性对中国社会的严重污染。这些人物在老舍小说中的出现无疑给当时的中国人敲响了警钟,也提出了文明进步面对的问题。说这些人物是“矛盾”的悲剧,这不仅仅是来自他们个体的矛盾,也来自于中西方文明的“矛盾”。恰巧在那个时代,这些矛盾又是不可调和的,一部分成了这种“矛盾”的牺牲品也是必然。第三章辛酸无奈城市贫民“命运”悲剧城市个体贫民形象在老舍市民世界中占有十分显著的地位,由于有着十分深刻的体验,这类市民在老舍的笔下显得十分生动血肉丰满。其辛酸悲凉的处境十足地的反映了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由乡村向城市转型过程中的一切痛苦与裂变。更进一步地显示了老舍对现代性的清醒认识和合理反思、贫富的悬殊、道德的败坏、城乡的差距、当权者与剥削者的飞扬跋扈、小人物与贫困者的悲惨辛酸,这些都在作家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这类作品包括月牙儿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以及一些短篇,这类人物在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也出现都出现过。虽然这些只是老舍全部作品中的一部分,却是最可珍视的一部分。1忍受无尽的苦难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首先,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悲剧的完整性。月牙儿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是老舍最为集中反映城市贫民悲剧的小说,虽然只有一短篇、一长篇、一中篇,却能全面的反映那个“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的悲惨世界。而且城市贫民中最底层的娼妓、车夫、巡警、艺人等等都得到了集中体现。月牙儿中的弱女子,究其一生来说,其悲剧是完完整整的一生。七岁丧父,八岁出人当铺,小学未毕业,后爸抛家离去,母亲无可奈何沦为暗娼;最后,他为了生计,她几经挣扎,最后沦落到走上了母亲的老路,花样年华里气数耗尽。再如骆驼祥子祥子十八岁进城拉车,多年的苦和累、血与汗没能换来属于自己的人力车,没能和自己的意中人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更没有和虎妞结合之后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自己正值壮年却几经大起大落最后堕落为行尸走肉,人未老而心已死。我这一辈子中的“我”书读的好字写得好却只能当个学徒,苦学了手艺却混不到饭吃只能当巡警,“卖最大的力气,陪十分的小心,服务了二十年,到老了却丢了差事,才五十岁就已走上绝路等着饿死,一辈子也没混出个人样”。三部小说都只重点反映了他们人生中各自的一段经历,可合起来正好反映了城市贫民青年-壮年-老年的完整的人生悲剧。其次,我们无法忽视的是悲剧的“代代相传”月牙儿中母女两代虽然经历不同,但命运是相同的。女儿受了一定的教育并且年轻貌美,但最终却也不得不承认只有母亲的路是唯一的。骆驼祥子中老马、祥子、小马这老、青、幼都无法逃脱那个天罗地网。我这一辈子中父子两代都无法摆脱那个怪圈,父亲尽管有本事,又聪明,能识文断字,能不失时机地调整自己的目标改变自己的策略,可是“聪明智慧”救不了他,最后不得不承认命运的变数不是个人所能抵抗的,只有走上那条早就预备给城市贫民的巡警路。做为父亲,他特别害怕儿子走上自己的老路,但儿子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当巡警的命。方秀莲(鼓书艺人)原打算清清白白的卖艺,但最终还是没有逃脱“卖艺又卖身”的命运安排,应验了方二奶奶的话:干咱们这一行的,是清白不了的。作者正是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命运体现了悲剧的代代相传性,甚至带有宿命论的悲观论:车夫的儿子只能当车夫,巡警的儿子只能当只能当巡警,娼妓的女儿只能当娼妓,艺人的子女只能当艺人。10最后,还有悲剧的普遍特征。 老舍还通过其他作品中相同职业的城市贫民的共同命运,揭示了他们悲剧的普遍性。沦为娼妓的贫困女子不只是月牙儿中的母女,还有谭云娥(赵子曰)、小福子(骆驼祥子)等等中的女主人公都迫于生计,为了父母或者弟弟妹妹而做出自我牺牲。车夫中除了骆驼祥子中的车夫们外,还有赵四(老张的哲学)以及小崔(四世同堂)等等,他们虽然经历不一,性格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无法摆脱当车夫受穷受苦的命运。值得注意的是,不像其他小说里面那样,巡警往往是政府的狗腿子,老舍笔下的巡警都是城市贫民出身,都是有良心的“爪牙”。为了生计不得不充当政府的工具来管制老百姓,饱受饥寒又使他们十分同情贫苦的劳动者而痛恨统治者,所以他们不但得不到一般劳动者的理解,也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地位尴尬,两头受气,费力不讨好。2经济贫困城市贫民悲剧的根源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在一个金钱主宰一切的世界中,谁有钱有势,谁就可以横行霸道;谁贫困卑贱,谁就只能任人宰割。祥子“穷”,他只能遭受大兵的掠夺,更受刘四爷的长期剥削。月牙儿中的弱女子“穷”,新校长可以任意的赶她走,被男人玩弄抛弃。我这一辈子中的我“穷”,只能处处陪着小心,受上司的凌辱,局长一句话就能除名。这些城市贫民“要立在人间的最低处,等着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打击。虽然金钱不是爱情的唯一筹码,有钱不一定有真正的爱情。但对于那些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穷人来说,“爱情”就犹如天上的星星一样可望而不可即,只不过是一件奢侈品。“穷”使城市贫民难以获得真正的爱情。弱女子(月牙儿)当然渴望纯真的爱情,可惜被男人玩弄,最后终于明白“饿肚子是最大的真理”“爱情不过是有钱男女吃饱了之后玩的游戏”。祥子与小福子性情相和,同病相怜,并在患难中暗生情愫,可最终没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因为他担负不起“养着她两个弟弟和一个嘴爸爸的责任”。他同样明白“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人家”。 城市贫民们一生都在与“穷”做斗争,他们一生也没能摆脱“穷”的纠缠,最终被“穷”困死。他们其实是生性乐观的,是满怀着希望和自信的,而生活中一个连一个的打击,使他们开始一点点的怀疑自己,相信命运,最终一步步走向绝望,走向毁灭。比如祥子,第一次被抢了之后,变得只看见了钱,第二次被抢之后,心甘情愿的沦为刘家父女的奴隶,直至最后,小福子死了,他的心也跟着死了,最后成为行尸走肉。“穷”毁了祥子,更毁了许许多多的像祥子这样的城市贫民,正是“穷”把他们一步步推向了最黑暗的深渊。使他们丧失了人之为人的基本属性,成为了被异化的人,尽管生命尚存但精神全失。这是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精神悲剧,更是老舍小说最具悲剧性的所在。总结在老舍笔下,无论是守旧的老派市民,还是那些被异化的新市民以及辛苦的的城市贫民,总是被涂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他们不论人生如何灿烂过富足过,但在最后,他们始终逃不过命运的怪圈。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生命的极端,当然,这些极端并不意味着死亡,可能是一种生命状态的消解,从此走向了一种深渊,与整个社会,整个人生相背离。 老舍对于老派市民是一种无奈的哀叹,一种与鲁迅先生相类似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感慨。对于老派市民,老舍先生并没有指出他们的出路,只是用新市民的出现给了他们致命一击。对于新派市民,我想对于二十,三十年代的作家来说,他们多少都是带着一些嘲讽的,这种嘲讽,不仅仅是对于他们本身行为上的嘲讽,更对于当时那个时代的鞭挞和无奈。对于城市贫民,除了哀叹和同情,对于那个时代,我们都无能为力。这里要指出的是,尽管老舍十分同情这些底层贫民,可并没有给他们指出一条光明的出路。但我们不能因为老舍的这类作品的无出路结局而否定他的价值和社会意义。老舍不仅通过城市贫民的贫困反映了三十年代最为尖锐的,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而且通过他们的悲惨遭遇体现了一个社会革命的主题:“不彻底推翻这个黑暗深重的社会,不来一次翻天覆地的社会革命,穷人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的”。老舍的市民世界是丰富的,这好像从那个时代就开始印证了一个问题“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变革的最根本力量”。不管是什么阶级的市民,在那个时代,终究是被统治者,翻不了身,无法革命,更找不到出路。无论是抱着大清皇朝不放遗老遗少,还是嘴里说着“hello”的假洋鬼子们,或者一生受穷的“祥子们”“弱女子”们,都在期待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恰巧也表现了老舍先生的愿望:只有这个世界换了样,穷人才有希望。其实,我们更想说,只有这世界换个样,人才是人,人活着才有希望。参考文献13张崇玲名作欣赏 J 现代文学 ,2004(5)29老舍离婚A老舍老舍全集C 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年45老舍四世同堂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67吴俊杰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形象探析N理论学刊:2006,8,88陈晓云老舍小说中悲剧人物的意识特征.N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10刘雄平论老舍笔下的城市贫民悲剧J满族研究2007,2致 谢本篇学年论文是在李效珍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论文从选题、实践到最终完成,每一步都是在李老师的精心安排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老师大量的心血。他广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事业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对我影响深远。在此,谨向李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谢谢李老师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极大地帮助。同时,论文的顺利完成,也离不开同组其他同学的关心和帮助,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整个论文创作中,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给我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使得论文顺利完成。 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