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的理念与策略(共6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的理念与策略摘 要:课堂教学的根本是教学理念,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三维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实现课程领域的多维整合,把新课程理念真正转变为教学现实,大胆改革和创新课堂设计的策略和方法,是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学设计是为了改进教学过程,任何设计活动的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的处方的一种活动,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相比,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应着重体现出关注学生发展,强调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与策略。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设计;生命化教育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三维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实现课程领域的多维整合。就这次改革来说,是为了适应科教兴国的需要,是到目前为止现代化教育改革中动作最大,最彻底,最全面的一次改革,也是比较困难的一次改革。在改革中,许多教师存在种种困惑,许多校长面临重重困扰,许多学校难于走出困境。究其原因,关键是对教学理念的不了解,导致教学理念难以转化为教学行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和研究,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一、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一)新课程内涵1.新课程结构新课程结构包括:(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课程。(2)小学阶段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体育、历史。(3)初中阶段设置:以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为主。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 (或、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以及性教育。(4)、高中阶段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二)倡导的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二、教学设计内涵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学设计理论被引入国内以来,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一直处于引介、消化国外研究成果的状态,符合我国教学实际情况,真正能被教师接受,能够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教学设计研究还比较缺乏, 存在解释力不够、只提供教学设计的流程、难以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等多种缺陷。为此,我们希望通过对以下问题的探讨,帮助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有更清晰的认识,使教师将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真正结合,从而使新的课程理论在课堂得以真正的落实。(一)什么是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定义曾在(教学设计原理)(1988年)中界定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Patten,JV)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performance problems)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赖格对教学设计的定义基本上同对教学科学的定义是一致的。因为在他看来,教学设计也可以被称为教学科学。他在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任何设计活动的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means),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梅(Merrill)等人在新近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对教学设计所作的新界定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他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science-based technology)”。 2.教学设计目的是为了提高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3.教学设计方法(1)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2)根据,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3)要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即“如何学”;(4)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4.教学设计原则(1)系统性原则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程序性原则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4)反馈性原则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1.教学任务教学任务包含的因素有: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等,首先,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 环境包括软、硬两方面的, 也有主客观方面的。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要充分彻底地分析所教学科的内容, 应该针对培养目标, 综合学生认知结构、知识掌握、增强质的相互作用的形式、特点和规律。教学对象分析:学生是分析教学任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难点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和特点决定的, 通过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学习心理、思维障碍和表现与成因的分析,结合学情考虑学生在学习此内容时的心理特征及遇到的困难。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 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向性, 同时还可能作为学习效果检测标准。所以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从教学目标设立的维度来看也更加全面,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 它与传统课堂教学是截然不同的。3. 教学策略制定所谓教学策略, 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教学策略实际上包括三类策组织策略,授递策略和管理策略。4. 教学媒体媒体可以是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呈现的一种载体, 他们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就是实现课程与教育技术的整合, 同时, 在教学内容上,克服旧的唯理智主义的知识观, 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 强调实际应用, 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因此,媒体应该也相应地改变以往只传递知识信息的功能, 在情景创设、思想方法的展开和过程体验等方面也应有它一席之地。5. 教学过程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 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 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过程中得到体现。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进程安排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 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现代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 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 完善人格。所以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对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考状态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6. 教学设计自我评价教学设计, 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 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 只有这样, 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为了实现这一功能, 教学设计的自我评价是教学设计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三、新课程下教学设计的理念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是一种成全每一个个体生命发展的教育理念, 是一种教育精神的追求。这种教育理念把生命作为教育之核心, 教育就是点化和润泽生命, 为生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创造条件。生命化教育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依据人的生命特性, 尊重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创造适合生命发展的教育环境。精神科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教育家爱德华·斯普朗格( Eduarl Spranger) 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 正因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 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所谓人格心灵的唤醒,实质上是生命感和价值感的解放, 使人成为活生生的具有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个体,教育的本质必然要求教育过程的生命化,生命化教育遵从人的生命特性。(一)遵从生命的自然性教育因生命而发生,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人的生命不仅有社会性、文化性,还有自然性。生命化教育针对现实的教育过于强调人的社会性, 提出教育要遵从人的生命自然。有学者将教育表述为一种成全,成全包含顺其自然的意蕴,就是说教育不能违拗受教育者的天性自然。如果按事先构想的模式让一个受教育者足适履, 那就不是成全人, 而是对人作标准件式的加工。强硬的政治化教育或急进功利的技术化教育属于以纯然的他律强加于人的教育, 它以对人的外在的强制性的加工把人降格为一种政治或狭隘功利的工具。生命化教育却不同, 这种教育始终把受教育者视为价值主体, 始终珍视他发自天性自然的那种主动权, 因此, 生命化的教育在其起点处也可以叫做遵从自然的教育。生命化教育强调教育要遵从人的生命自然, 但不是放任自然, 而是把人从自然状态引导到应然状态。教育要遵从生命的自然, 在人类教育思想史上从未间断过。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到近代的夸美纽斯、卢梭, 再到杜威以及人本主义教育思潮, 无不如此。(二)关注生命的整体性人是一个复杂的完整的生命体, 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是精神生命的载体, 精神生命是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中介。生命是完整的存在, 舍弃或偏废任何一方, 都会造成生命的缺失。生命的完整性要求教育必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生命化教育是促进生命完整和谐发展的教育, 生命化教育是对可能健全的生命的成全。生命化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生命整体性的发展。在生命化教育理念下, 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 还是促进学生体质、情感、审美与灵性发展的地方。(三)突显生命的主体性生命化教育强调生命在场,突显生命的主体性。在场指的是当我们做一件事时, 我们全部的精力都在做这件事情, 在场使我们与我们周围的世界紧密相连。生命化就是真实的生命践行同践行者的所言所信的一致, 就是让自己信从的道理活泼地展现在自己的生命中。生命的在场突显的是生命的主体性, 使教育真正成为自主建构和自我超越的过程, 而不是单向度的被灌制的过程。生命的在场不仅是师生的身体在场, 更是师生的精神生命的在场。生命化教育是生命自我建构的教育, 是自主自由的教育。生命化教育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的生命处于主动激活状态, 激发生命的主动性和超越性, 促进生命创造性地发展。(四)弘扬生命的个性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然而我们的教育太强调共性了, 太强调千人一面,太强调统一标准,所以有个性的人往往出不来, 我们在创造力方面很低下,对成为有个性的人也缺乏自我期待。生命化教育是强调个性化的教育。所谓个性化强调的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不可代替性,即生命的独特性。对生命的尊重, 对生命价值的尊重, 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独特性。个体生命的差异性是生命的重要特征。生命化教育就是要扬长避短,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优势的一面,努力发掘学生的优势潜能,使其得到最好的发展。生命化教育在每一个个体独特生命的基础上去促进他们的成长、发展和完善, 而不是去遏制、压抑和抹杀生命的个性和独特性。四、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策略的指向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是新课程的价值观, 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也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这就意味着学科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 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因此教学策略的设计就要从每一个个体的学生出发去考虑,把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体现在教学策略的制定中,用科学的人性化的理念来引导。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制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根据课程性质来制定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例如语文这门课程,这一性质就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有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有人文教育的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人文内涵的把握, 只是停留在了事实的层面, 如写什么、怎么写的,或者停留在揭示了什么主题、批判了什么思想等社会分析的层面,这种理解和教学, 仅是表面的形式的内容,真正的人文精神却未能捕捉到, 我们教师对文本的挖掘、把握,还应追问到意义层面人的存在的意义层面。如有位教师在教学雷雨时,没有回避周朴园是不是伪君子的老话题,他却提出了一个诱导性的问题: 周朴园对鲁侍萍是不是有感情? 周朴园既然是虚伪的, 为什么还要在鲁侍萍不知情的情况下保持家居的原状? 他是做给谁看呢? 而当鲁侍萍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主动开了一张支票给她。他是否真诚地认为这张支票,足以补偿她30年的情感伤害? 让学生结合这些问题去思考文本、思考人性、思考人生的意义, 这样的语文课才有价值,学生才能养成人文思考的习惯, 真正学有所获, 这才是真正的人文性的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从语言文字走向内在情感或思想的深入理解的策略实施, 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充分体现在课文的学习中,使教学策略的实施有了依据。(二)根据三维目标来制定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的人性化的设计。它不仅让我们教师去引导学生重视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还让学生更多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提升。比如课堂是师生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物质空间, 师生的双边活动唤醒了看似静态的课堂空间, 赋予它一定的文化品格。要让课堂成为人性化的课堂, 首先应有一个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 要尊重人,关怀人, 即使犯了低级性的错误也不嘲笑、训斥, 也不要不管对错一味地批评,给学生以思考、读书、交流、辩论的空间,重每一位同学的表现等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一定是愉悦的, 是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其次课堂的教学就是师生的对话, 在对话中让学生习得知识能力, 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对话: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独立阅读、思考,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进行师生、生生间的有效对话, 去多方面、深层次地体验和感悟, 触摸作者的心灵, 体验文本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有着明确的目标意识, 而教学目标是影响和制约教学策略的关键性因素。(三)根据学习方式来制定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直接影响到教学策略的制定。新课标规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把学生的学习特点体现出来,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也需要让学生真正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保证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的有效性。比如按照实践讨论成文这样的写作策略来对学生进行写作的指导,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就会大增。比如让学生以课间十分钟为题,主动观察校园;或者以我学会了做菜,要求学生回家进行一次实践的尝试等,都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学生有了亲身的感受后进行班级的讨论和交流,就会有自己的主观认识,也可以吸纳别人的看法, 这样为下面的书面写作提供了思路和内容。参考文献:1张楚延.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3,(12):1214.2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36.3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216.4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218219.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198199.6张文质.生命的礼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68.7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473475.Under the new courses teaching design concepts and strategyAuthor: wang Ai-min Director:Guo Qi-huaAbstract:Teaching concept is the fundamental Classroom teaching, only in the new teaching idea scientific, reasonable teaching design, to ensure that the teaching effect. The core of the new curriculum concept is "3 d integration", namely,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 process and the method, attitudes and values of the harmony of the 3 d object, realize the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curriculum areas, the new curriculum concept really into teaching reality, bold reform and innov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design class, it is to implement the new curriculum concept to promot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key, the teaching design is an involves understanding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disciplines, any design activities aim is put forward the optimal way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purpose, therefore, the teaching design is mainly about the optimal teaching method of the proposed prescription of a subject, the optimal method of teaching is to make the students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expected changes occur, and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han desig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new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should focus on the reflects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emphasize the life educ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strategy.Key words:Teaching of design ;New courses;Humanized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