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12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笔记(共38页).docx

    • 资源ID:14406648       资源大小:72.47KB        全文页数:3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2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笔记(共38页).docx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第五章事故应急救援第三节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与评审大纲要求:检验应考人员对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熟悉程度;对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掌握程度;对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与评审的掌握程度。本章大纲变化情况:与2004大纲要求相同考试内容:第三节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与评审1了解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的基本要求;2熟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的类型、基本任务及实施过程;3了解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效果的评审方法及内容。本讲大纲变化情况:与2004大纲要求相同本讲要点:1、 演练的类型及参演人员2、 演练结果评价内容讲解:一、演练的类型及参演人员第三节应急预案的演练应急预案的演练是检验、评价和保持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其重要作用突出体现在:可在事故真正发生前暴露预案和程序的缺陷,发现应急资源的不足(包括人力和设备等),改善各应急部门、机构、人员之间的协调,增强公众应对突发重大事故救援的信心和应急意识,提高应急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岗位与职责,提高各级预案之间的协调性,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一、演练的类型可采用不同规模的应急演练方法对应急预案的完整性和周密性进行评估,如桌面演练、功能演练和全面演练等。(一)桌面演练桌面演练是指由应急组织的代表或关键岗位人员参加的,按照应急预案及其标准工作程序,讨论紧急情况时应采取行动的演练活动。桌面演练的特点是对演练情景进行口头演练,一般是在会议室内举行。其主要目的是锻炼参演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应急组织相互协作和职责划分的问题。桌面演练一般仅限于有限的应急响应和内部协调活动,应急人员主要来自本地应急组织,事后一般采取口头评论形式收集参演人员的建议,并提交一份简短的书面报告,总结演练活动和提出有关改进应急响应工作的建议。桌面演练方法成本较低,主要为功能演练和全面演练做准备。(二)功能演练功能演练是指针对某项应急响应功能或其中某些应急响应行动举行的演练活动,主要目的是针对应急响应功能,检验应急人员以及应急体系的策划和响应能力。例如,指挥和控制功能的演练,其目的是检测、评价多个政府部门在紧急状态下实现集权式的运行和响应能力,演练地点主要集中在若干个应急指挥中心或现场指挥部,并开展有限的现场活动,调用有限的外部资源。功能演练比桌面演练规模要大,需动员更多的应急人员和机构,因而协调工作的难度也随着更多组织的参与而加大。演练完成后,除采取口头评论形式外,还应向地方提交有关演练活动的书面汇报,提出改进建议。(三)全面演练全面演练指针对应急预案中全部或大部分应急响应功能,检验、评价应急组织应急运行能力的演练活动。全面演练一般要求持续几个小时,采取交互式方式进行,演练过程要求尽量真实,调用更多的应急人员和资源,并开展人员、设备及其他资源的实战性演练,以检验相互协调的应急响应能力。与功能演练类似,演练完成后,除采取口头评论、书面汇报外,还应提交正式的书面报告。应急演练的组织者或策划者在确定采取哪种类型的演练方法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应急预案和响应程序制定工作的进展情况。(2)本辖区面临风险的性质和大小。(3)本辖区现有应急响应能力。(4)应急演练成本及资金筹措状况。(5)有关政府部门对应急演练工作的态度。(6)应急组织投入的资源状况。(7)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颁布的有关应急演练的规定。无论选择何种演练方法,应急演练方案必须与辖区重大事故应急管理的需求和资源条件相适应。二、演练的参与人员应急演练的参与人员包括参演人员、控制人员、模拟人员、评价人员和观摩人员。这5类人员在演练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演练过程中都应佩戴能表明其身份的识别符。(一)参演人员参演人员是指在应急组织中承担具体任务,并在演练过程中尽可能对演练情景或模拟事件做出真实情景下可能采取的响应行动的人员,相当于通常所说的演员。参演人员所承担的具体任务主要包括:(1)救助伤员或被困人员。(2)保护财产或公众健康。(3)获取并管理各类应急资源。(4)与其他应急人员协同处理重大事故或紧急事件。(二)控制人员控制人员是指根据演练情景,控制演练时间进度的人员。控制人员根据演练方案及演练计划的要求,引导参演人员按响应程序行动,并不断给出情况或消息,供参演的指挥人员进行判断、提出对策。其主要任务包括:(1)确保规定的演练项目得到充分的演练,以利于评价工作的开展。(2)确保演练活动的任务量和挑战性。(3)确保演练的进度。(4)解答参演人员的疑问,解决演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5)保障演练过程的安全。(三)模拟人员模拟人员是指演练过程中扮演、代替某些应急组织和服务部门,或模拟紧急事件、事态发展的人员。其主要任务包括:(1)扮演、替代正常情况或响应实际紧急事件时应与应急指挥中心、现场应急指挥所相互作用的机构或服务部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些机构或服务部门并不参与此次演练。(2)模拟事故的发生过程,如释放烟雾、模拟气象条件、模拟泄漏等。(3)模拟受害或受影响人员。(四)评价人员评价人员是指负责观察演练进展情况并予以记录的人员。其主要任务包括:(1)观察参演人员的应急行动,并记录观察结果。(2)在不干扰参演人员工作的情况下,协助控制人员确保演练按计划进行。(五)观摩人员观摩人员是指来自有关部门、外部机构以及旁观演练过程的观众。三、演练实施的基本过程由于应急演练是由许多机构和组织共同参与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因此,应急演练的组织与实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建立应急演练策划小组(或领导小组)是成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工作的关键。策划小组应由多种专业人员组成,包括来自消防、公安、医疗急救、应急管理、市政、学校、气象部门的人员,以及新闻媒体、企业、交通运输单位的代表等;必要时,军队、核事故应急组织或机构也可派出人员参加策划小组。为确保演练的成功,参演人员不得参加策划小组,更不能参与演练方案的设计。综合性应急演练的过程可划分为演练准备、演练实施和演练总结3个阶段,各阶段的基本任务如图56所示。       图5-6    综合性应急演练实施的基本过程二、演练结果评价四、演练结果的评价应急演练结束后应对演练的效果做出评价,并提交演练报告,详细说明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按照对应急救援工作及时有效性的影响程度,将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为不足项、整改项和改进项。(一)不足项不足项指演练过程中观察或识别出的应急准备缺陷,可能导致在紧急事件发生时,不能确保应急组织或应急救援体系有能力采取合理应对措施,保护公众的安全与健康。不足项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予以纠正。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确定为不足项时,策划小组负责人应对该不足项进行详细说明,并给出应采取的纠正措施和完成时限。最有可能导致不足项的应急预案编制要素包括:职责分配,应急资源,警报、通报方法与程序,通讯,事态评估,公众教育与公共信息,保护措施,应急人员安全和紧急医疗服务等。(二)整改项整改项指演练过程中观察或识别出的,单独不可能在应急救援中对公众的安全与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应急准备缺陷。整改项应在下次演练前予以纠正。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整改项可列为不足项:一是某个应急组织中存在2个以上整改项,共同作用可影响保护公众安全与健康能力的;二是某个应急组织在多次演练过程中,反复出现前次演练发现的整改项问题的。(三)改进项改进项指应急准备过程中应予改善的问题。改进项不同于不足项和整改项,它不会对人员安全与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视情况予以改进,不必一定要求予以纠正。小结:本讲要求重点学习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的类型、基本任务及实施过程。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课堂笔记第十二讲职业危害与职业病管理  第六章  职业危害与职业病管理第一节  职业危害与职业病大纲要求:检验应考人员对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的了解程度;对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掌握程度;对作业场所卫生评价的了解程度;对职业危害申报的掌握程度和对职业病报告的了解程度。本章大纲变化情况:1、更改:2004大纲“第六章、第二节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及控制;”更改为2005大纲“第六章,第二节  职业危害评价与管理,第三节  职业危害申报及职业病报告”。考试内容:第一节  职业危害与职业病1掌握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2了解职业病的分类;3了解职业病发生的条件。本讲大纲变化情况:1、 删除:2004大纲“1、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2、 更改:2004大纲“2、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更改为2005大纲“1掌握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3、 增加:2005大纲“ 3了解职业病发生的条件。”4、 未变化内容:2了解职业病的分类;本讲要点:1、 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2、 职业病的概念及分类3、 职业病发生的条件内容讲解:一、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第一节职业危害与职业病一、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从业人员作业的劳动条件包括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作业环境几个方面。如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作业环境中存在有危害因素,并危及从业人员健康的,称为职业性危害因素。按其来源主要包括:(1)生产工艺过程,随着生产技术、机器设备、使用材料和工艺流程变化不同而变化。如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原材料、工业毒物、粉尘、噪声、振动、高温、辐射及传染性因素等因素有关。(2)劳动过程,主要是由于生产工艺的劳动组织情况、生产设备布局、生产制度与作业人员体位和方式以及智能化的程度有关。(3)生产环境,主要是作业环境,如室外不良气象条件、室内由于厂房狭小、车间位置不合理、照明不良与通风不畅等因素的影响都会对作业人员产生影响。如按其性质,可按以下因素分为几方面。(一)环境因素(1)物理因素:是生产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不良的物理因素,或异常的气象条件如高温、低温、噪声、振动、高低气压、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与电离辐射(如x射线、7射线)等,这些都可以对人产生危害。(2)化学因素:生产过程中使用和接触到的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及这些物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等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也称为工业毒物。毒物以粉尘、烟尘、雾气、蒸气或气体的形态遍布于生产作业场所的不同地点和空间,接触毒物可对人产生刺激或使人产生过敏反应,还可能引起中毒。(3)生物因素: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料及在作业环境中都可存在某些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如炭疽杆菌、霉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和真菌等。(二)与职业有关的其他因素如劳动组织和作息制度的不合理,工作的紧张程度等;个人生活习惯的不良,如过度饮酒、缺乏锻炼等;劳动负荷过重,长时间的单调作业、夜班作业,动作和体位的不合理等都会对人产生影响。(三)其他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如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国民的文化教育程度、生态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安全、卫生的投入和管理带来影响。另外,如职业卫生法制的健全、职业卫生服务和管理系统化,对于控制职业危害的发生和减少作业人员的职业伤害,也是十分重要的。二、职业病的概念及分类二、职业病的概念及其分类(一)职业病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从业人员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性危害因素,由职业性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由于预防工作的疏忽及技术局限性,使健康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职业性病损,包括工伤、职业病(包括职业中毒)及和工作有关的疾病。也可以说,职业病是职业病损的一种形式。2分类我国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2年4月18日颁布职业病名单(02卫法监发108号),新颁布的职业病名单分10类共115种,包括:尘肺13种;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化学因素所致职业中毒56种;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职业性皮肤病8种;职业性眼病3种;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职业性肿瘤8种;其他职业病5种,其中包括化学灼伤等工伤事故。为正确诊断,国家针对部分职业病制定了职业病诊断标准并公布实施。为了及时掌握职业病的发病情况,以便采取预防措施,我国在2002年5月正式开始实施职业病防治法。卫生部还修改并重新颁发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24号,2002年3月28日发布)及职业病报告办法(88卫防字第70号),主要要求有:急性职业中毒和急性职业病应在诊断后24小时以内报告,卫生监督部门应会同有关单位下厂进行调查,提出报告,以便督促厂矿企业做好职业病预防工作,防止中毒事故再次发生;慢性职业中毒和慢性职业病在15天内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提出报告并进行登记,以便及时掌握和研究职业中毒和职业病的动态,制定预防措施。    (二)常见的生产性粉尘及尘肺病1矽尘矽尘也称为游离二氧化硅(SiO2)粉尘,生产中接触SiO2粉尘的作业非常多。如冶金、煤炭行业的开采、爆破;修路、筑桥等作业;机械制造、加工业的原料破碎、研磨、配料、铸造、清砂等生产过程;还有陶瓷、水泥厂作业均可接触SiO2粉尘。二氧化硅粉尘能引起严重的职业病矽肺。2煤尘这里主要是指井下开采,在掘进和采煤工作中接触大量粉尘,主要是煤尘和SiO2粉尘,这种混合性粉尘叫煤矽尘,是对煤矿工人造成明显危害的粉尘,主要引起煤矽肺。3石棉尘接触石棉作业主要是石棉采矿、纺织、建筑、造船业以及耐火材料、刹车板制造和使用等作业中。石棉被公认为致癌物,发达国家已禁止使用,并组织研究石棉替代品。4粉尘引起的职业危害粉尘引起的职业危害有全身中毒性、局部刺激性、变态反应性、致癌性、尘肺。其中以尘肺的危害最为严重。尘肺是目前我国工业生产中最严重的职业危害之一。2002年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中列出的法定尘肺有13种,即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其他尘肺。    (三)生产性毒物及职业中毒1生产性毒物概念生产过程中生产或使用的有毒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在原料、辅助材料、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中存在,其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如氯、溴、氨、一氧化碳、甲烷以气体形式存在,电焊时产生的电焊烟尘、水银蒸气、苯蒸气,还有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等。2常见的职业中毒类型1)金属及类金属中毒金属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理化特性可简单分为重金属、轻金属、类金属3类。金属中毒有多种,如铅中毒、四乙基铅中毒、锰中毒、铍中毒、镉中毒。类金属中毒有砷中毒和磷中毒等。铅中毒者口内有金属昧、流涎、恶心、呕吐、腹胀、阵发性腹绞痛、便秘或腹泻,严重者出现抽搐、瘫痪、昏迷、循环衰竭、中毒性肝病、中毒性肾病、贫血、中毒性脑病等;四乙基铅中毒可产生严重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全身皮疹,可有呼吸道刺激症状;铍化合物的皮肤损害主要表现为皮炎、铍溃疡和皮肤肉芽肿;铬对皮肤损害较明显;磷早期中毒症状一般为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等。2)有机溶剂中毒有机溶剂中毒引起的职业危害问题,目前在全国也是非常突出的。例如生产酚、硝基苯、橡胶、合成纤维、塑料、香料,以及制药、喷漆、印刷、橡胶加工、有机合成等工作常与苯接触,可引起苯中毒;还有甲苯、汽油、四氯化碳、甲醇和正己烷中毒等。苯中毒主要影响造血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甲苯与苯大体相同,但毒性略轻些。汽油主要经呼吸道吸人,急性中毒时,轻者有头痛头晕、无力,呈“汽油醉态”。高浓度吸人还可引起化学性肺炎、肺水肿,严重者出现中毒性脑病等。四氯化碳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吸收,对人毒性极强,误服23ml。即可中毒,3050m1可致死;吸人较高浓度时,最先出现呼吸道症状,慢性中毒表现为进行性神经衰弱综合征。甲醇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吸收,毒性较强,误服510ml。可致中毒,15ml,可致失明,30rnl,可致死,可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心肝肾及导致胰腺炎。正己烷毒性较低,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黏膜刺激及中枢神经的麻醉作用,如头痛、头晕、恶心、无力及肌颤等。3)刺激性气体中毒工业生产中常遇到的一类有害气体主要有氯气、光气、氮氧化物及氨气等。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有明显的损害,轻者为上呼吸道刺激症状,重者可产生喉头水肿、喉痉挛、中毒性肺炎,可导致肺水肿。刺激性气体大多是化学工业的原料和副产品,此外在医药、冶金等行业中也经常接触到。刺激性气体多有腐蚀性,生产过程中常因设备被腐蚀而发生跑、冒、滴、漏现象,或因管道、容器内压力增高而致刺激性气体大量外逸造成中毒事故。刺激性气体中毒症状主要是眼、上呼吸道均有刺激症等,严重时,可发生黏膜坏死、脱落,引起突发性呼吸道阻塞而窒息。4)窒息性气体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是一种最常见的窒息性气体。煤气制造以及用煤、焦炭等制取煤气的过程中,制造合成氨、甲醇、光气、羰基金属以及采矿时爆破烟雾,均可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冶金工业中的炼铁、炼钢、炼焦等作业场所也产生大量一氧化碳。这些生产过程都有接触一氧化碳的机会,并有可能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硫化氢中毒。石油开采、炼制、含硫矿石冶炼、含硫的有机物发酵腐败等可产生硫化氢,如制糖、造纸业的原料浸渍,清理粪池、垃圾、阴沟时,都可发生严重硫化氢中毒。呼吸道为主要侵入途径。中毒时,轻者出现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胸闷、头痛头晕、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意识丧失、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脑水肿、休克、心肝肾损害。接触高浓度的硫化氢可立即昏迷、死亡,称为“闪电型”死亡。二氧化碳中毒。不通风的发酵池、地窖、矿井、下水道、粮仓等处,可有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蓄积。二氧化碳中毒常为急性中毒,患者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后,几秒钟内即迅速昏迷,若不能及时救出可致死亡。另外还有氰化物及甲烷中毒等。5)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中毒常见的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有苯胺、苯二胺、联苯胺、二硝基苯、三硝基甲苯、硝基氯苯等。这类化合物被广泛用于制药、印染、油漆、印刷、橡胶、炸药、有机合成、染料制造以及化工、农药等工业。这类化合物中三硝基甲苯、二硝基酚、三硝苯胺等均可引起白内障。苯的氨基化合物具有致癌作用,如联苯胺、4一氨基联苯可致膀胱癌。6)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的生产包括:由化工原料合成单体;单体经聚合或缩聚成聚合物;聚合物的加工、塑制等。在整个合成、加工及使用过程中均可产生一些有害因素。如氯乙烯、丙烯腈、氯丁二烯、二异氰酸甲苯酯、环氧氯丙烷、己内酰胺、苯乙烯、丙烯酰胺、乙氰及二甲基甲酰胺等均可引起中毒。3生产性毒物可引起职业中毒职业中毒按发病过程可分为三种病型:(1)急性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人人体所致。多数由生产事故或违反操作规程所引起。(2)慢性中毒:毒物长期、小量进入肌体所致。绝大多数是由毒物的蓄积作用引起的。(3)亚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介于以上两者之间,是在短时间内有较大量毒物进入人体所产生的中毒现象。除上述3种病型外,还有的是处于带毒状态,如接触工业毒物,虽无中毒症状和体征,但在尿中或其他生物材料中所含的毒物量(或代谢产物)超过正常值上限,或驱毒试验(如驱铅、驱汞)阳性。这种状态称带毒状态或称毒物吸收状态,例如铅吸收。铍可引致铍肺;氟可致氟骨症;氯乙烯可引起肢端溶骨症;焦油沥青可引起皮肤黑变病等。某些化学毒物可致人体突变、致癌、致畸,引起机体遗传物质的变异。工业毒物对女工月经、妊娠、授乳等生殖功能产生不良影响,不仅对妇女本身有害,而且累及下一代。    (四)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作业场所存在的物理职业危害因素包括气象条件(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分类如下:    1噪声及噪声聋由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等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噪声可分为3类:空气动力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受到这些噪声影响的,主要有使用各种风动工具的工人、纺织工、发动机试验人员、拖拉机手、飞机驾驶员和炮兵等。生产性噪声对人体的危害首先是对听觉器官的损害,我国已将噪声聋列为职业病。噪声还可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全身其他器官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2振动及振动病 生产设备、工具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产生振动的设备有锻造机、冲压机、压缩机、振动筛、送风机、振动传送带和打夯机等。产生振动的工具主要有锤打工具,如凿岩机、空气锤等;手持转动工具,如电钻和风钻等,固定轮转工具,如砂轮机等。振动病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两种。局部振动病为法定职业病。3电磁辐射及所致的职业病1)非电离辐射射频辐射。一般来说,射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不会导致组织器官的器质性损伤,主要引起功能性改变,并具有可逆性特征。在停止接触数周或数月后往往可恢复,但在大强度长期辐射作用下,对心血管系统的征候持续时间较长,并有进行性倾向。微波作业对健康的影响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以及心血管系统的变化。红外线。红外线引起的职业性白内障已列入职业病名单。紫外线。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作用可引起皮炎,表现为弥漫性红斑,有时可出现小水泡和水肿,并有发痒、烧灼感。皮肤对紫外线的感受性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除机体本身因素外,外界因素的影响会使敏感性增加。例如,皮肤接触沥青后经紫外线照射,能产生严重的光感性皮炎,并伴有头痛、恶心、体温升高等症状,长期受紫外线作用,可发生湿疹、毛囊炎、皮肤萎缩、色素沉着,长期受波长340280nm紫外线作用可发生皮肤癌。作业场所比较多见的是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即电光性眼炎。激光。激光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它的热效应和光化学效应造成的。激光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对眼部的影响和对皮肤造成损伤。被机体吸收的激光能量转变成热能,在极短时间内(几毫秒)使机体组织局部温度升得很高(2001000)。机体组织内的水分受热时骤然气化,局部压力剧增,使细胞和组织受冲击波作用,发生机械性损伤。眼部受激光照射后,可突然出现眩光感,视力模糊,或眼前出现固定黑影,甚至视觉丧失。2)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引起的职业病包括:全身性放射性疾病,如急慢性放射病;局部放射性疾病,如急、慢性放射性皮炎及放射性白内障;放射所致远期损伤,如放射所致白血病。列为国家法定职业病的有急性、亚急性、慢性外照射放射病,外照射皮肤疾病和内照射放射病、放射性肿瘤、放射性骨损伤、放射性甲状腺疾病、放射性性腺疾病、放射复合伤和其他放射性损伤共11种。4异常气象条件及有关职业病异常气象条件指高温作业、高温强热辐射、高温高湿;其他异常气象条件指低温作业、低气压作业等。异常气象条件引起的职业病列入国家职业病目录的有以下3种:中暑、减压病(急性减压病主要发生在潜水作业后)、高原病(是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下的一种特发性疾病)。    (五)职业性致癌因素和职业癌1职业性致癌物的分类与职业有关的能引起肿瘤的因素称为职业性致癌因素。由职业性致癌因素所致的癌症,称为职业癌。引起职业癌的物质称为职业性致癌物。职业性致癌物可分为3类:(1)确认致癌物,如炼焦油、芳香胺、石棉、铬、芥子气、氯甲甲醚、氯乙烯和放射性物质等。(2)可疑致癌物,如镉、铜、铁和亚硝胺等,但尚未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3)潜在致癌物,这类物质在动物实验中已获阳性结果,有致癌性,如钴、锌、铅。2职业癌我国已将石棉、联苯胺、苯、氯甲甲醚、砷、氯乙烯、焦炉逸散物、络酸盐等8种职业性致癌物所致的癌症列入职业病名单。    (六)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我国将炭疽、森林脑炎、布氏杆菌病列为法定职业病。(七)其他列入职业病目录的职业性疾病职业性皮肤病(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电光性皮炎、黑变病、痤疮、溃疡、化学性皮肤灼伤、其他职业性皮肤病)、化学性眼部灼伤、铬鼻病、牙酸蚀症、金属烟尘热、职业性哮喘、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棉尘病、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等均列入职业病目录。(八)与职业有关的疾病与职业有关的疾病主要是指在职业人群中,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它的发生与职业因素有关,但又不是惟一的发病因素。非职业因素也可引起发病,是在职业病名单之外的一些与职业因素有关的疾病,如搬运工、铸造工、长途汽车司机、炉前工及电焊工等因不良工作姿势所致的腰背痛;长期固定姿势,长期低头,长期伏案工作所致的颈肩痛;长期吸入刺激性气体、粉尘而引起的慢性支气管炎。视屏显示终端(VDT)的职业危害问题:由于微机的大量使用,视屏显示终端(VDT)操作人员的职业危害问题是关注的重点。长时间操作VDT,可出现“VDT综合症”,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肩颈腕综合症和眼睛视力方面的改变等。其他如一些单调作业引起的疲劳、精神抑制、缺勤增加等;夜班作业导致的失眠、消化不良,又称为“轮班劳动不适应综合症”;还有些脑力劳动,精神压力大、紧张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的改变等。某些工作的压力大或责任重大引起的心理压力增加等也会对人体带来影响变化。(九)女工的职业卫生问在一般体力劳动过程中,突出的有强制体位(长立、长坐)和重体力劳动的负重作业两方面问题。我国目前规定,成年妇女禁忌参加连续负重,禁忌每次负重重量超过20kg,间断负重每次重量超过25kg的作业。许多毒物、物理性因素以及劳动生理因素可对女工健康造成危害,常见的有铅、汞、锰、镉、苯、甲苯、二甲苯、二硫化碳、氯丁二烯、苯乙烯、己内酰胺、汽油、氯仿、二甲基甲酰胺、三硝基甲苯、强烈噪声、全身振动、电离辐射、低温和重体力劳动等,这些可引起月经变化或具有生殖毒性。三、职业病发生的条件三、职业病发生的条件职业病的发生常与生产过程和作业环境有关,但除了环境危害因素对人的危害程度,还受个体的特性差异的影响。在同一职业危害的作业环境中,由于个体特征的差异,各人所受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这些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健康状态和营养状况等。职业病是影响工人健康、威胁工人生命的主要危害。人体受到环境中直接或间接有害因素危害时,不一定都发生职业病。职业病的发病过程,还取决于下列3个主要条件:1有害因素的性质有害因素的理化性质和作用部位与发生职业病密切相关。2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量物理和化学因素对人的危害都与量有关(生物因素进入人体的量目前还无法准确估计),多大的量和浓度才能导致职业病的发生,是确诊的重要参考。3人体的健康状况健康的人体对有害因素的防御能力是多方面的。某些物理因素停止接触后,被扰乱的生理功能可以逐步恢复。但是抵抗力和身体条件较差的人员对于进入体内的毒物,解毒和排毒功能下降,更易受到损害。职业病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病因有特异性,比如接触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的作业工人容易患硅肺病,脱离接触可减轻或恢复;接触噪声早期可引起听力的下降,如连续不断接触可导致噪声性耳聋,及时脱离接触噪声环境则可以恢复;病因大多可以检测,一般有接触反应(剂量一反应)关系,也就是接触的量与发生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因此早期诊断、早期给予相应处理或治疗,对于预防职业病意义重大。小结:本讲要求大家重点学习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课堂笔记第十三讲职业危害与职业病管理   第六章职业危害与职业病管理 第二节职业危害与职业病管理      大纲要求:     检验应考人员对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的了解程度;对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掌握程度;对作业场所卫生评价的了解程度;对职业危害申报的掌握程度和对职业病报告的了解程度。 本章大纲变化情况: 1、更改:2004大纲“第六章、第二节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及控制;”更改为2005大纲“第六章,第二节  职业危害评价与管理,第三节  职业危害申报及职业病报告”。    考试内容:     第二节  职业危害评价与管理    1了解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依据;    2了解有害作业分级评价的内容;    3熟悉作业环境的监测方法。 本讲大纲变化情况:本讲内容是新增加内容。 本讲要点: 1、    职业危害评价 2、    有害作业分级评价 3、    作业环境的监测方法 内容讲解: 一、职业危害评价 第二节职业危害评价与管理     职业危害因素危害程度评价是职业卫生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原国家劳动人事部于19841990年问先后公布了粉尘、毒物、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国家卫生部于2003年先后公布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三项法规,规定用人单位应该向主管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根据职业病危害程度对用人单位实行分类管理。可见对职业危害因素危害程度评价,已成为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内容。     对职业危害因素需要采用调查的方法来加以识别,因此,职业卫生调查是评价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必要手段,也是实施职业卫生服务和管理的重要步骤。     1)职业卫生调查     职业卫生调查可分为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专题调查和事故调查三大类。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目的是掌握所管辖地区或系统内各企业的职业卫生状况和需求,建立所辖单位的职业卫生档案。专题调查是对某一系统(行业)或某一有害因素的职业卫生基本情况的调查,目的是探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工健康的影响,或就其他具体问题(如病因探讨、患病率分析、预防措施效果评价等)进行专项调查研究。事故调查一般属于计划外应急性调查。     根据不同的目的、任务,选择适宜的调查方法和调查内容是做好调查工作的关键。     2)职业性危害因素接触评定及危险度评定     职业性危害因素接触评定是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等方法,对接触职业性危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职业性危害因素的危险度评定是综合毒理学测试、环境监测、健康监护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资料,对危害因素的危害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和认定,估算和推断该种危害因素在多大剂量下、何种条件下,可能对接触者健康造成损害,并估测在一般接触条件下,可能对接触者健康造成损害的几率和程度。     3)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     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规定,建设项目分为一般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和严重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列为严重职业病危害项目:     (1)可能产生放射性职业危害因素的;     (2)可能产生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S0441985)中危害程度为“高度和极度危害”的化学物质(作为分级根据的6项指标:急性毒性、致密性、容许浓度、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     (3)可能产生10以上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的;     (4)可能产生石棉纤维的;     (5)卫生部规定的其他应列入严重职业危害范围的。     以上5项规定以外者,均为一般职业病危害项目。     可能产生一般职业病危害的项目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及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卫生验收。严重职业病危害项目在上述评价之外,还应当进行设计阶段的防护设施设计的卫生审查。     (一)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依据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进行职业危害评价工作时,不但需要科学依据,而且还需要法律依据。职业危害评价是国家制定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法律和政策的依据,因此,在进行职业危害评价时,必须以现行的防治职业病法规为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五条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危害预评价报告。 第十六条规定: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的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经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卫生审查。竣工验收以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第十七条规定:职业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由取得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为此卫生部专门公布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等一系列法规、规范、标准。承担评价工作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人员,必须熟悉相应的 法规、规范、标准,坚持以法规为依据进行职业危害评价工作。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依据国家、地方、行业职业卫生技术规范、标准进行。例如有设计卫生标准GBZl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501871993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Zl58200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l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504419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l23311990有毒作业分级、(B58171986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001920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11654116661989各类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原国经贸委安全2000189号劳动保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及不同行业规定的职业卫生设计规定或规范等。     (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对建设项目的职业危害评价分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设计卫生审查。     职业病危害分类及职业危害分级标准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程度分为一般性职业病危害项目和严重职业病危害项目。国家对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     (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1984年公布的分级标准是以急性毒性、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最高容许浓度6项指标为基础的,并列出56种常见毒物。     (2)生产性粉尘危害程度分级。1986年公布的生产性粉尘(放射性粉尘、有毒性粉尘除外)危害程度分级标准,分级指标有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触时间肺总通气量(L日人),粉尘浓度超标倍数。     (3)高温作业分级。按照工作地点WBG:r指数即湿球黑球温度()和接触高温作业的时间将高温作业分为四级,级别越高表示强度越大。     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以下简称预评价)结果直接为建设工程设计,特别是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提供依据。预评价工作的性质要求必须有合理的工作程序,并且要严格地执行预评价工作规范。   2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十六条规定,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以下简称效果评价),并指定评价工作由取得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进行。 卫生部2002年22号部令公布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第十六条中明确指出:建设项目竣工后,在试运行期间,应当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情况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并在试运行6个月内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中对评价内容做了明确的说明。     3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科学依据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应该在职业卫生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对照相应的国家标准来进行评价。职业卫生调查结果及有关建设项目的各类基础资料,是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科学依据。     在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时,进行的职业卫生调查包括:     (1)针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类比现场调查。     (2)针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

    注意事项

    本文(2012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笔记(共38页).docx)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