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宁波市环保局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思路(共18页).doc
-
资源ID:14408670
资源大小:39.50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7年宁波市环保局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思路(共18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宁波市环境保护局关于报送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思路的报告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根据关于认真做好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思路调研的通知(甬党办传2017119号)要求,经我局认真梳理研究,现将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思路报上,请审示。 宁波市环境保护局 2017年11月10日宁波市环境保护2017度工作总结及2018年主要工作思路一、2017年全市环保工作主要进展及成效2017年以来,全市环保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美丽宁波”和“名城名都”建设大局,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群众环境获得感为根本,以全力配合中央环保督察为重点,统筹治水、治气、治土,全方位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了新的积极进展和良好成效:(一)全力配合环保督察,环境保护责任进一步压实。开展中央环保督察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安排。根据督察安排,2017年8月11日-9月12日,中央第二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浙江进行专项督察,8月21日-26日督察组对我市进行了下沉督察。为全力配合好这次督察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研究、靠前指挥,明确要求把督察工作作为精准评估生态环境状况、精确会诊生态环境问题、精心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契机。对此,我市及时制定督察迎检工作方案,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高规格迎检领导小组,下设7个专项工作组,统筹做好资料调研、座谈问询、信访办理、宣传维稳、督办监察等各项工作,严格落实边督边改边公开的有关督察要求,确保督察组听到真话、察到实情、督到关键处。督察进驻期间,我市共受理办结中央督察组交办信访件880件(重点信访件26件),切实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高度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同时严格落实“一案双查”要求,严查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生态环保责任履职不力、权力失控、行为失范等问题,累计约谈91人,问责34人,覆盖13个区县(市)及园区。通过这次督察,各级各部门环保责任进一步压紧压实,全市抓环保的氛围更加浓厚。(二)全面推进综合治理,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围绕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全力抓好治水治气治土,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持续惠民,截止10月,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6.5%,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地表水优良率为68.8%,同比提高20个百分点,治水成效突出。在治水方面,坚持依法治水、科技治水、全民治水,提前2个月完成3个市控劣V类水质断面、8个县控劣V类水质断面和1210个劣V类小微水体的剿劣目标并通过省级整体验收;高标准开展入海排口专项整治,提前三年完成国家“水十条”下达的整治任务,该项工作得到国家环保部和国家海洋局督查组的高度肯定,认为我市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作在全国“首屈一指、工作最实”;率先全省实施“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首批34个乡镇(街道)创建工作全速推进,累计完成投资40.9亿元,省治水办拟于年底前在我市召开全省“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现场会,推广宁波经验,部署全省工作。在治气方面,聚焦“气十条”阶段性收官,统筹“五气共治”,强化联防联控,突出抓好新大气污染防治法、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环保新法新规新标的贯彻实施;按照“五个一流”的要求,完成全市256家VOCs排放企业的治理任务,并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工建设154套国内一流的全自动VOCs在线监测监控装置;淘汰老旧车17346辆;完成29台地方燃煤热电锅炉和3台180万千瓦燃煤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年底前还将完成剩余1台大型燃煤火电机组的改造任务,届时我市大型燃煤火电机组将全面实现超低排放。在治土方面,市政府印发实施宁波市土壤污防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加快构建覆盖土壤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治理修复等于一体的工作格局,推进体系化治土;加快危废处置能力建设,列入省考核的两台100吨/天危废焚烧炉年底前建成,总处置能力将达到77.6万吨/年,保持全省领先;完成中心城区庆丰地块农药厂污染场地的修复;推动18家电镀企业完成深度治理,治理后企业污染物排放达到行业最严标准。(三)严格落实总量减排,绿色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深化总量控制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举措,挖掘减排潜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总量空间和环境要素保障。一是主要污染物减排顺利实施。市政府印发实施宁波市“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并与各区县(市)政府签订节能减排任务书,靠实减排约束责任。据省考核,上一年度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削减了1.8%、2.5%、8.5%和5.5%,完成年度任务,其中二氧化硫减排比例为全省最高。同时,加快落实年初制定的减排任务,通过深化燃煤污染防治、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燃煤机组和热电锅炉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城乡生活污水处理提标改造,推进畜禽养殖和面源污染防治等工程减排、管理减排、结构减排项目,确保今年减排任务顺利实施。二是加快国家版排污许可证核发。根据环保部和省厅工作部署,全面启动国家版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工作,打通组织宣贯、技术培训、填报指导、技术审核、管理端核发整个流程,建立工作体系,在6月底前顺利完成造纸和火电两个行业29家排污单位的许可证发放,并持续加快推进钢铁、水泥等13个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确保顺利完成全年发放任务。三是深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提高环境容量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新、老建设项目的全面覆盖,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环境要素保障。截止目前,全市新增有偿使用费113笔,金额2242.937万元,累计征收排污权有偿使用费1718笔,缴纳排污权有偿使用费5.5亿元。(四)铁腕打击违法行为,环境监管实效进一步提升。坚持以确保区域环境安全、维护群众健康为己任,结合中央环保督察,持续形成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一是坚持做到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连续开展“铁拳系列”、“绿剑系列”、打击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和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源保护等专项执法行动,充分运用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强制手段,深化公安环保司法联动,严格落实环境违法“黑名单”制度,从严从实从快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截止目前,全市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42119人次,检查企业19894家次,立案查处违法行为1911件,共处罚金9936万元,移送适用行政拘留环境违法案件23件、行政拘留17人,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33件、刑事拘留70人,公布“黑名单”企业10家,保持高压执法的宁波力度,处于全省领先。二是坚持拧紧环境风险防控“安全阀”。强化环境安全隐患日常监督管理,排查检查各类环境风险源企业665家次,整改各类环境安全隐患70多处,从污染源头筑牢环境安全防线。严格落实环境应急“五个第一”和“三个不放过”原则,及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应急响应事件10起,全市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等级突发环境事件。加大环境信访调处力度,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累计调处各类环境信访11788件,比去年同期上升23.82%。三是坚持推进辐射安全监管“精细化”。严格涉辐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竣工环保验收和辐射安全许可证申领审批工作,加强对辐射环境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了全市放射源安全检查专项行动,健全完善了全市辐射环境安全及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监管体系,全年未发生一起辐射环境污染事故(事件)。(五)扎实推进改革实践,环保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紧紧抓住当前全市上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有利契机,以制度建设破解环境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是注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供给。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印发实施宁波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宁波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加快推进杭州湾新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和北仑、宁海、象山等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逐步建立具有临港区域特征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走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之路,为我市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供给顶层设计。二是加快建立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制度。根据中央和省关于全面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工作部署,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划定要求,联合市发改委等部门做好城区并指导各县(市)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目前已形成宁波市城区和各县(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新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1687.4 平方公里,占比全市国土面积的17.3%。三是深化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并公布“最多跑一次”审批事项清单17项,其中环评登记表备案实现“零上门”。加快推进“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全市11个特色小镇完成规划环评编制,将实行项目准入分类管理。持续放大慈溪市环评审批制度试点改革效应,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让群众和企业普遍受益,增强获得感。(六)统筹城乡生态建设,生态示范创建进一步加快。坚持以打造一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目标,充分发挥美丽宁波办的牵头协调职能,统筹城乡一体化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和环境综合整治。一方面,着力深化各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编制完成宁波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全面启动宁波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工作,象山县被国家环保部授予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宁海县、北仑区、象山县被省政府认定为第一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96个乡镇(街道)达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要求,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另一方面,着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会同市农业局联合印发宁波市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年),全市共划分畜禽养殖禁养区210个、限养区44个。全市生猪存栏50头以上(牛5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全部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并纳入环保监管平台。制定印发宁波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监测管理暂行办法,牵头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目前,全市已完成了989个建制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完成率达98.6%。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围绕生态创建、剿劣夺鼎等环保中心工作,开展形式丰富的宣传活动和生态教育,激发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情。(七)着力推进能力建设,干部队伍作风进一步好转。深化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局系统党员干部到“两山”理论发源地安吉和嘉兴南湖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切实强化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坚定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切实把责任抓细抓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党员固定活动日等制度,推动形成严肃党内组织生活的良好氛围。围绕从严锻造“四铁”干部队伍的目标,在全系统组织开展“忠诚、勤勉、担当、廉洁”的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向常态化制度化,提振干部精气神,打通“中梗阻”,打造“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队伍。二、当前我市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形势和压力2017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效,生态环保效益日益放大,重点工作扎实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群众环境获得感不断增强。在总结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环境保护压力和形势依然严峻,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与社会预期和群众期盼仍有不少距离,与我市建设国际化港口名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阵的目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环境质量改善任务依然艰巨。在水环境方面,由于我市部分地区截污纳管工作尚未完成、平原地带河网流动性差、生态补水缺乏等因素影响,水环境全面持续改善的基础尚不稳固,存在反弹压力。在大气环境方面, PM2.5年均浓度仍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2016年为参照),且臭氧浓度逐步上升,大气环境从煤烟污染型向复合污染型转变,要实现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在土壤环境方面,相对于治水治气,治土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治理技术缺乏,粮食生产功能区和菜篮子种植基地土壤达标率较低,对照2020年实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2%以上的目标,土壤污染治理工作任重道远。二是节能减排工作压力仍然突出。从产业结构看,我市是先进制造业基地,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9.6 %、46.8%;电力装机容量约占浙江省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8.4%,用煤总量达3810万吨,耗煤量约占浙江省的30%,过高的煤炭消费总量,导致全市污染物总量仍然较大,单位国土面积的主要污染物排放负荷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产业定位看,作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和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石化产业为主的临港工业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2%以上。从污染物减排的手段看,过多依赖于工程减排,全市排放量80%以上来源于污水处理厂减排和电厂脱硫脱硝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比重较少,减排难度进一步加大。三是监管执法的体系和能力还需强化。总体上,现有的监管执法力量与日益增长的工作任务之间矛盾还比较突出,监管任务十分繁重。比如近年来我市在淘汰落后产能和整治低小散企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部分民营经济发达的区县(市)依然存在一定规模的“低小散”企业,部分企业虽经整治但仍有污染反弹现象,成为群众投诉和关注的焦点。此外,个别承担环保职责的部门,还存在监管制度不完善、监管不严等问题,“三管三必须”的联防联控合力没有完全形成,环保司法体制、联合执法机制还需进一步创新。三、2018年主要工作思路2018年是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推进“十三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我市环保部门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上级环保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奋力推进环保事业再上新台阶。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第八次全国环保工作会议和省、市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以建设美丽宁波为目标,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实施“碧水·蓝天·净土”三大工程,认真整改落实中央环保督察问题,全力服务经济发展转型,积极深化环保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持续增强群众在生态环保方面的获得感。主要目标是: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劣类水无新增、不反弹,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PM2.5年均浓度力争降至38微克/立方米以下,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以上;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任务要求;确保不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和恶性群体性事件。2018年,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围绕“三个重点”,促进绿色发展。一是围绕空间管控。强化生态空间布局管理,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和新修订的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加快构建全市域融发展与布局、开发与保护一体的“多规融合”格局,使生态环境监管真正从末端管理走向前端决策。组织实施宁波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推动各级各部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容量上限,助推城市精致发展、紧凑发展、高效发展。二是围绕总量减排。深入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集中供热等重点减排工程建设,加快排污权的核定与收储,为发展腾出总量空间。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市场化配置,做好新、改、扩建项目新增排污权审核和调度,全力服务“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和“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三是围绕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环评审批导向作用,严控“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项目准入,加快实施清洁生产,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环保技术广泛渗透融入产业发展的全领域和各环节,推动产业结构变新、变轻、变绿、变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二)实施“三大工程”,加快环境提质。一是实施“碧水”工程。建立健全考核督导长效机制,持续巩固剿劣成果,确保劣类水不反弹、无新增;坚持以源头治理为导向,加快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年计划完成60个乡镇(街道)“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推进我市治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强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按照流域发展统筹规划,流域环境统盘治理思路,积极推进全流域全方位、高标准高质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深化落实河长制,着力构建“更高、更严、更优”的河长制工作标准体系,进一步发挥河长巡河治河作用。二是实施“蓝天”工程。强化科学治气,编制实施宁波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精准实施新一轮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争2018年PM2.5浓度进一步下降,环境空气优良率进一步提高;强化“五气共治”,联防联治,大力实施绿色交通和绿色港口发展战略,突出抓好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全面完成三年(2016-2018)治理700家企业的目标任务,VOCs排放量较2014年减少30%以上。三是实施“净土”工程。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和重点行业建设用地污染状况调查,逐步建立部门共建共享管控名单;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基本建成满足实际需要的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实现危废产生、贮存、转移、处置全过程监管;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深入实施电镀行业深度治理,力争到2018年底,基本完成184家电镀企业深度治理,促进电镀行业优化升级。(三)聚焦“三项改革”,深化制度建设。一是聚焦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宁波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按照市县联动、先行先试原则,全面推进绿色发展报告制度等9项先行先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为全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造一批典型经验和成熟模式。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及离任审计等改革任务,努力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建立制度优势。二是聚焦“最多跑一次”改革。坚持把有利于增强群众和企业获得感的改革摆在优先位置,以群众和企业一件事“最多跑一次”为重点,结合慈溪市环评审批试点改革经验,加快推进“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落地实施。坚持以“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为抓手,强化联审联办,继续做好减层级、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长等工作,使环评审批更加顺畅、更加高效。三是聚焦环保垂管改革。对接省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各项要求,做好机构、编制和人员的衔接,确保改革顺利推进、执法监测得到加强。通过构建新型环境监管体制机制,机制化、长效化地推动落实各级各部门环境保护“三管三必须”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四)强化“三个抓手”,顺应社会期待。一是强化环境监管执法。积极推进地方环保立法进程,加快宁波市生态区保护条例和宁波市环境污染防治规定的制修订,有效构建更加严密的地方环保法规体系。全力抓好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逐项落实,逐个销号,努力交出一份高质量的整改成绩单。加强环保与司法的衔接配合,深化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网格化”和“黑名单”等制度,坚持打好环境监管执法组合拳。积极开展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垃圾焚烧发电行业整治等专项行动,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着力打造环境执法最严市。二是强化环境风险防控。加强环境质量预测预警,强化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和重点排污单位的监测和预警预报,提升重点风险源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环境安全监管,持续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力保障区域环境安全。加强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监管、环境应急物资库建设和环境应急能力建设,依法、及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加强环境信访调处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把各种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化解在基层,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三是强化环保宣传教育。按照“大力宣传、正面鼓劲、形成声势、促进工作”的原则,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环保信息、工作举措和进展。健全“传统+现代”、“线上+线下”、“环保+部门”、“政府+社会”的环保宣传教育格局,改变以往零散的宣传方式,在不同时期部署不同主题的集中宣传,持续形成阶段性的宣传高潮,教育引导公众强化环保意识,积极倡导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人人受益的良好风尚。(五)提升“三项能力”,加强自身建设。一是提升环保科技能力。进一步完善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和大气、噪声、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与考核监测站点,持续推进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加强污染源排放在线监控;建立清新空气(负氧离子)指数监测体系,及时发布清新空气指数,增强公众对清新空气的感受。突出智慧环保监管监控监测能力,体现“互联网+环保”理念。提升环保科研能力,理顺市环科院的职能定位,更好地服务环保决策;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和交流,重点研究污染物与环境空气质量之间的响应关系,精准研判治理与改善的趋势,指导我市开展新一轮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二是提升环保基础能力。加快排污许可制实施步伐,持续做好2018年相关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尽快形成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精简高效的固定源环境管理制度体系。统筹开展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全面掌握我市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情况,以及主要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为我市加强污染源监管、改善环境质量、防控环境风险、服务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依据。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快启动市环境监测监控大楼建设,尽早将市级环境监测监控、应急指挥、宣传教育“三中心”集为一体,为我市环保事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提升环保队伍能力。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为契机,深化思想引领,增强“四个意识”,强化履职担当。全面推进“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和“打通中梗阻、提升执行力”等专项行动,引导党员干部切实把环保责任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落到实处。精心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深入地把“忠诚、勤勉、担当、廉洁”核心价值转为全系统的精神追求,形成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敢做善成的实干之风。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持之以恒正风肃纪,营造环保系统“清新作风”。加强干部队伍依法行政、敬业履职和环保业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干部队伍政治素养、职业操守和业务水平,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环保人的新使命。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