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现状与对策(共11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现状与对策陆广彦青海省都兰县气象局 摘要: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的基本功能单元,是指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柴达木盆地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柴达木盆地的生态环境形势和其特殊性要求必须采取保护与建设并重的方针,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力度。本文从分析研究生态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造成的后果,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对策措施。关键词:柴达木盆地 生态环境现状 变化原因 对策一、引言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因在青海湖西而得名。北与甘肃交界,西与新疆接壤,南与西藏为邻,地域辽阔,面积3258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5.17%,其主体是举世闻名的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是我国蒙古族、藏族自治的地区。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包的柴达木盆地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寒冷干旱,多风沙,从边缘至中心的地貌依次为高山、丘陵、戈壁、平原、沼泽、湖泊六个环形带,以干燥剥蚀山地、风积地貌、湖积和洪积地貌为主,属干旱风成的地貌组合,集中了青海省大部分沙漠、戈壁、风蚀残丘、盐沼和碱滩。柴达木盆地风能、太阳能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海西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全省生态环境改变具有深刻影响,近五十年来,柴达木盆地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本文从柴达木盆地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造成的后果,提出了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措施,这对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柴达木盆地生态现状柴达木盆地生态以山地、滩地、湖泊、草原、野生动植物以及石油、盐等矿藏资源为主,高寒干旱,处于大陆气候与东部季风气候接触的边缘。气候的基本特征是: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气温日差大,年差较小;降水分布地区差异大,一般承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增。西部地区最为干旱少雨,由东南向西北的气候为:寒冷半湿润寒冷半干旱寒冷干旱。因典型的高原型、荒漠化生态特点和历史上人类活动而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地退化,加上水土光热资源匹配不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 气候状况柴达木盆地地处大陆腹地、印度洋太平洋暖湿气流受到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的阻隔,难以进入,加之海拔高,从而形成了盆地终年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促,四季不分明的典型大陆性高原气候。柴达木盆地热量总趋势是从东向西逐渐升高,平均气温在:天峻-1.1,德令哈4.0,察尔汗5.3,柴达木盆地平均气温在-1.1(天峻)-5.3(格尔木)之间(见表一),年内7月份为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4(天峻)-17.9(格尔木),年内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在-9.1(格尔木)-14.3(天峻)之间,极端最高气温在28.0(天峻)-35.5(格尔木)之间,极端最低气温在-35.8(天峻)-26.4(都兰),四周山地一般在0以下;0等值线大致位于海拔33003500米之间,农作物生长季0,积温1669.32450.7,能满足一季农作物生长要求。降水量甚少,且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294%。降水量地域分布由东向西递减,年平均降水量在12.7(冷湖)344.7mm(天峻)之间(见表一),1月份为年内最少月,降水量为0.4(冷湖) 4.1mm(都兰),7月份为年内最多月,降水量为3.5(冷湖)80.1mm(天峻),四周山地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多在200mm以上,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降水量有400mm以上,年平均蒸发量在1909.6(茶卡)2888.8mm之间,是年降水量的5.6(天峻)227倍(冷湖),极不利于农作物及牧草的生长。年平均风速在2.2(德令哈、大柴旦)3.6m/s(天峻)之间(见表1),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一般地区的年太阳辐射量629.0千焦/平方厘米以上,高者达742.8千焦/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在30144(乌兰)32681小时(冷湖)之间(见表1),日照百分率70%以上,太阳辐射日照仅次于西藏,居全国第二位,是我国光能丰富地区,光温生产潜力大,有利于农林牧业发展。(表1)柴达木盆地温度、降水量、风速温度()降水量(mm)日照时数蒸发量风速地点1月份 7月份 年平均 极端 极端最高 最低1月份 7月份 年降水量年平均年平均年平均天峻乌兰茶卡德令哈格尔木都兰大柴旦茫崖冷湖-14.3 10.4 1.1 28.0 -35.8-11.3 15.6 3.5 34.0 -27.7-12.0 14.2 1.9 31.6 -30.6-10.9 16.4 4.0 34.7 -27.9-9.1 17.9 5.3 35.5 -26.9-9.8 14.8 3.2 32.2 -26.4-13.4 15.5 1.9 33.0 -34.2-11.1 16.5 3.6 34.6 -28.8-12.5 18.0 3.1 35.9 -29.01.0 80.1 344.71.7 45.9 178.00.9 47.2 208.34.1 41.7 182.30.6 13.6 42.84.0 46.5 193.91.9 21.8 82.60.5 13.3 47.30.4 3.5 12.73091030144309903124830963309183257431441326811949.51915.51909.62092.52504.11949.52167.12627.22888.83.62.73.22.22.82.42.22.73.5(二)土地柴达木盆地土地资源丰富,在247万平方公里(2472万公顷)的细土地带,有宜农土地3663公顷,除开发的633万公顷外,尚待开发的宜农土地还有303万公顷。按土壤、水文、地质、水源、肥力、灌溉条件等指标定级分类,其中类土地184万公顷,类土地974万公顷,类土地184万公顷。由于柴达木地区属于干旱多风的大陆性气候,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决定了柴达木盆地的农业是灌溉农业。盆地现有耕地474万公顷,在现有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占97%。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油菜、豌豆、青稞等。(三)林业海西森林资源由天然针叶林、人工林和天然灌木林组成,覆盖率1.34%。林业用地面积6967万公顷,其中林地面积4791万公顷,蔬林地面积17.612万公顷,灌木面积32.35万公顷,无林地面积1.06万公顷,活立木总畜积148万立方米。森林分布深受地形、降水、和盐碱的影响与制约,东部森林呈片状(大小分十三片),分布于海拔32004000米之间。祁连圆柏以乌兰、都兰两林场为中心沿盆地边缘向西北方向蔓延至德令哈北部,宗务隆一带,向西南方向推进至香日德、诺木洪南侧的布尔汉达布山麓,地域上呈环型分布,大部分为成过熟林,单位蓄积量低。人工林主要为农田保护林和“四旁”绿化带,多分布在都兰、香日德、诺木洪、乌兰、德令哈等地,格尔木市的农垦区及城镇附近,树种以青杨、小叶杨为主,多系中、幼龄,林木生长良好。天然灌木林分布在马海以东,海拔在28003000米之间的冲积平原、河谷阶地和固定、半固定沙丘。盆地现有宜林荒地面积25.59万公顷,近期可开发利用5.33万公顷,占宜林面积的20%,林业发展有一定潜力。(四)草场海西草地面积970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为890公顷。草场类型主要有:荒漠草原类占6056%、荒漠类(约占23.38%)、草甸类(约占2.18%)等。年平均每公顷可产鲜草842.1公斤。草原载畜量可达到295.61万只单位。主要畜牧品种有蒙古羊、藏系羊、改良羊、马、山羊、骆驼、牦牛等。由于受地形、地貌、气候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海拔高度和草原类型上分布着不同的家畜品种,主要生产各种不同的畜产品。本地区有得于山地草原草场、山地草甸草地、荒漠草原草场、沼泽类草地的蒙古羊、改良羊、黄牛和马;又有山地荒漠草场的山头和骆驼;还有高寒草甸草场、高寒沼泽、高寒荒滩草场的藏系羊和牦牛。这些众多的畜群种类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态系列,能有效地利用盆地空间系列中各种不同的天然植被和人工培植的饲草、饮料资源,生产用途各异,而又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畜产品。(五)矿产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的美誉,盆地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的矿产有84种,矿产地1007处,其中探明含量的矿种有石油、天然气、煤、铁、湖盐等57种,矿产地208处,潜在价值达一万亿元,其中钾盐、镁盐、池盐、锂、溴、石棉、化工灰盐7种矿藏储量居全国首位,分别占全国同类矿种储量的97.05%、100%、55.7%、94.07%、92.82%、35.0%、52.7%,硼居第二们,铷、碘、天然碱居第三位,其它矿种在青海省乃至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六)水利资源柴达木盆地淡水资源总量为73.11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9.237亿立方米,地下水43.905亿立方米(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重复利用量40.024亿立方米)。淡水的主要来源是降水。每年80%的降水集中在69月份,颁布特征是由东南向西北,由四周山区向柴达木盆地中心逐渐递减。地表水主要有河流、湖泊和冰川构成。盆地内有大小河流100余条,湖泊90多个,其中察尔汗盐湖最大,被称为不沉的湖;冰川1854.88平方公里,年融水量9.18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5.29亿立方米,一般埋深在704米之间。(七)渔业资源分场现有淡水湖26个,水面5.08万公顷,水库、涝池、池塘60多个,可养鱼水面5.15万公顷,3.33万公顷的沼泽洼地也可养鱼。柴达木盆地众多的盐湖中还有卤虫生长,在尕海和小柴旦湖中,每年可捕捞近100吨,该地区卤虫卵径大,孵化率较高,HA含量在卤虫产品中较高。(八)野生动植物资源柴达木盆地地形复杂多样,峻山、丘陵、盆地、河谷、湖泊交叉分布,形成特有的自然环境,加之人口稀少,为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柴达木盆地是我省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区之一,有96种野生动物,其中属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0余种,主要的水禽有黑颈鹤、天鹅、斑头雁、赤麻鸭、鱼鸥、鹭鹅等;哺乳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羊、白唇鹿、马鹿、盘羊、岩羊、藏原羚、鹅喉羚等珍稀的野生动物。此外在祁连山和昆仑山还有雪豹、猞猁等,野禽有石鸡、雪鸡等。盆地的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其中药用植物有枸杞、冬虫夏草、麻黄、甘草、锁阳、雪莲、大黄等;纤维植物有芦苇、罗布麻、芨芨草等。三、生态环境保护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海西州政府在全州八个地区、五大风口治理区,先后实施了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工程、荒漠化治理、天然草地恢复与聊城市工程、种苗工程等骨干工程,逐步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结合扶贫攻坚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水、林、草、田相结合的农业综合开发,防治土地荒漠化,初步建成了柴达木盆地绿洲生态农业体系雏形;在草原牧区进行以人工种草、草地围栏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了灭鼠治虫、灭除毒杂草、推广优良牧草和合理放牧等草地保护措施。到2003年全州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91.3万平方公里。其中:造林保存面积6.8万公顷,封山育林成林面积19.8万公顷,建成围栏草地21.5万公顷,人工草地4.2万公顷,改良草地39万公顷。全力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即柴达木梭梭林自然保护区、格尔木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和克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5.85万公顷。经过十年的努力,与农牧业生产相结合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取得了很大成果。四、生态环境存在问题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柴达木盆地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了气温升高、降水减少、蒸发增大的气候暖干化趋势。同时,在气候干旱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柴达木生态环境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冰川萎缩、湖泊水位下降和河流流量减少等生态环境退化现象日益严重,柴达木盆地一般而论 总体呈恶化趋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水土流失面积扩大,侵蚀程度日趋严重。柴达木盆地受风、水、冰融侵蚀的土地面积达到337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植被退化和破坏,全州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到1096.4万公顷,占全省沙漠化土地的87.7%,居全省首位。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90.7万公顷,其中流动沙丘占10万公顷,半固定沙丘占90.7万公顷,固定沙丘占66.8万公顷,风蚀残丘占337.4万公顷,戈壁占406万公顷。在柴达木盆地沙化严重地区,已经形成“沙进人退”的局面,土地沙漠化对城镇、农田、交通和水利设施构成严重威胁。(二)草地退化沙化加剧,侵害程度日益严重。柴达木盆地有草地961万公顷,因自然因素和病、虫、鼠害及人为影响,造成307.7万公顷草地退化、沙化。其中,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199万公顷,占草地部面积的65.5%;严重退化草地面积有56.1万公顷,占18.5%;因草原鼠害等造成植被消失、土地裸露“黑土滩”面积已达到23万公顷。退化草地中以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的冬春季草场最为严重。同80年代相比,目前草原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了1040%,局部地区达到5090%。部分地区严重退化草地的产值平均百亩不到50元,因草场退化致使牧业经济下降,菜牛菜羊平均体重较80年代分别下降了26%和24.3%。草原退化速率较80年代增加一倍多,并呈上长趋势。严重的草地退化、沙化,给当地的畜牧业生产带来很大困难,同时也造成草原生态环境的失衡。(三)物种生存条件恶化,生物保护受到威胁。柴达木盆地用为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体现出明显的青藏高原自然地理和生态特征。原有的高原灌丛,高寒草原、高原草甸、高寒垫状植物、高寒荒漠、湿地植被以及许多生物物种如藏羚羊、藏野驴、雪豹、华福星、星叶草、藏荠等,因全球气候变化、自然因素以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引起生态环境破坏,导致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物种生存条件急剧恶化,物种分布区缩小,一些物种已成为濒危物种。目前,柴达木盆地受到威胁的生物物种约占总数的1520%,高出世界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植被退化、冰川退缩、水源干涸等造成生态失衡、物种分布区缩小、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四)水源涵养功能下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柴达木盆地因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多数地区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河道径流逐年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柴达木盆地河流径流量减少趋势,有的河流变为季节性河流。由于水源涵养功能下降,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五、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开采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干旱化的共同影响,使柴达木生态出现了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冰川萎缩、湖泊水位下降和河流量减少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荒漠化问题,异常气候一路领先频频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柴达木盆地的高寒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产力水平低、稳定性差和自我恢复能力弱等特点,容易因外界因子的干扰而遭受破坏,且恢复难度极大、恢复过程缓慢。以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为例,其类型为高山草原,土质为砂砾质和砂壤质,表层沙砾化,在干旱、严寒、多风等气候环境条件下,容易因地表植被的干扰和破坏出现沙漠化过程。另一方面,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恢复极为困难和缓慢,有时甚至是不可逆转的。高寒嵩草草甸是以耐寒、多年生、密丛、短根茎、地下芽的嵩草属为优势形成的植物群落类型,是柴达木盆地典型而特有生态系统类型。在寒冷、多风以及冻融作用下,土壤类型为高山草甸土,土层较薄,经常形成草毡层。由于高寒嵩草草甸生物量低,冻融侵蚀过程强烈,草地过度放牧后可出现草场退化,地表植物被破坏之后形成的黑土滩型退化草地,草场生态系统的恢复极其困难。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其具有随环境恶化自然退化的特点。(二)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是环境因素之一,它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水资源和土地荒漠化的影响.柴达木盆地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的气候干旱化趋势直接造成了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冰川萎缩、湖泊水位下降和河流流量减少。1、气温变化趋势根据1961年2002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气温标准序列分析,近40年来,柴达木盆地气温呈上长趋势,其倾向率为0.6/10a(见表2),柴达木盆地6个代表站19612002年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和年平均气温倾向率呈上长趋势,各地区变暖趋势不尽一致,其中大柴旦倾向率最大0.46/10a,其次是都兰和茫崖分别为0.32/10a、0.29/10a。同时,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即秋冬季节变暖明显,春夏季变暖不明显。由表2可以看出,秋冬两季增温趋势最明显,就柴达木盆地而言,秋冬两季气温变化率分别达0.36/10a、0.34/10a,春季气温倾向率最小,只有0.11/10a,而且冷湖事现弱的负趋势。近二十年来春旱频繁发生,其频率达到50%以上,1992年起几乎每年都发生春旱,特别是近几年(1998、1999)出现了柴达木历史上罕见的高温天气。从总体上来看,近四十二年气温事上长趋势,秋、冬两季变暖明显,各年代间变化趋势和变化幅度也不尽一致。进入90年代以后,秋、冬两季增温势头趋缓,而春、夏季增温加剧。表2柴达木盆地代表站四季和平均气温的倾向率(/10a)站名全年冬季春季夏季秋季茫崖冷湖大柴旦格尔木德令哈都兰柴达木盆地0.290.200.460.260.240.320.260.450.290.570.280.120.360.340.04-0.040.210.130.170.140.110.120.160.360.210.240.230.220.410.240.530.310.280.430.262、降水变化趋势根据青海省气象局的统计,近四十年来降水量每年都有很小的增量。由表3可以看出,整个60、70年代降水量以偏少为主,80年代降水量偏多,90年代后降水量又偏少。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夏半年明显偏少,比年降水量的减少趋势明显,冬半年降水量呈增量趋势,倾向率为2.7mm/10a。表3夏半年(59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年代际变化站名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平均降水量(mm)茫 崖冷 湖大柴旦格尔木德令哈都 兰-15 3 25 -2 43.2-4 31 -15 -1714.95 0 -1 -974.4-1 -5 6 137.5-23 2 13 2146.9-7 -7 8 2158.8表4冬半年(104)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年代际变化站名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平均降水量(mm)茫 崖 -39 36 23 -27 4.4冷 湖 -50 -8 -8 8 1.2大柴旦 -7 -38 25 12 10.7格尔木 -2 -13 -2 11 4.5德令哈 -31 -36 48 2 20.3都 兰 -13 -5 11 -1 32.63、风的影响风沙活动在沙漠化的形成、沙漠化土地的出现及发展趋势、风沙危害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柴达木盆地风速较大,年平均风速在2.2(德令哈、大柴旦)-3.6m/s(天峻)之间(见表1),在气候干旱化的作用下,草场植被退化,粗糙度下降,受到风力作用造成沙漠化的发展。(三)社会原因20世纪以来,随人口迅速增长和经济活动加剧,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大,天然林和草地很大程度的被破坏。50年代随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密度过高,盲目开垦耕地,致使自然植物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物业生产盲目追求牲畜数量,超载过牧,直接影响了自然植被的更新,造成植被退化,草地沙化。此外,近几十年来,受经济利益驱使,人们掀起了采金、挖药为主的乱采乱控之风,对草场生态的破坏十分严重。仅在1981年至1993年的十余年间,涌入可可西里、此达木分场、祁连山下采金人数达10余万之众,致使草场受到严重破坏。再加上修筑公路、铁路、人们生活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投入不足等多种原因,使柴达木盆地的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威胁。六、改善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的几点对策(一)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广泛深入宣传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水资源法、水土保护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的学习与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唤醒人们对自然的“道德良知”和“生态良知”,树立生态责任感,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使大家都能认识到防止生态危机,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共同的使命。(二)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依法治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它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有关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的地方行政法规,严厉打击各类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认真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资源管理和生态建设,使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旧闻上法制化轨道。(三)统筹规划,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在实施本部大开发中,我们必须依据青海省生态建设规划结合各地区、保单位实际,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原则,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修复,谁利用谁补偿”和“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的方针,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编制具体的实施规划,因地制宜,全亘布局,分步实施。1、恢复植被,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应抓住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休承包”措施和以粮换林草政策的机遇,要因地制宜植树种草,营造农田林网,发展果木林,经济林,薪炭林和其它林木,高法提高光能利用率,加强第一性的生产,确保“退一造二”,争取“退一造三”,增加中央政策内的资金补助;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县为基本单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坚持草灌(木)先行,扩大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面积,优先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节水灌溉工程、以干旱农业为主的生态建设工程;加大风沙区和草原区治理力度。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沙区林草植被。兴建各种水利设施,推广旱作节水灌溉技术,禁止毁林毁草开荒,采取植物固沙、沙障固沙、引水拉沙造成田、建立农田保护网、改良风沙农田、人工垫土、绿肥改土、普及节能技术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减少风沙危害。2、以草定畜,实现畜草平衡。近几十年来柴达木盆地的牲畜数理成倍增加,草地超载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要想遏止草地退化,必须全面推行以草定牧,严格控制载畜量,实现减畜育草,畜草平衡;对退耕还林和退化严重的草地划定禁牧区,在一定期限内禁止放牧,休牧育草;加大草地基础建设,采取人工育草、围栏育草、飞播育草等措施,变草地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使现有草场生产力和牧业生产水平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逐步实现草场永续利用,草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3、矿产开发中坚持开发与环保相结合。随着国家本部开发战略的实施,柴达木盆地正式成为矿产淘汰开发的热土,因此矿产开发必须坚持开发与环保相结合,要适当选择环保型的生产方式;对于自然植被要坚持边开发边恢复的原则,不使其引起生态恶化的连锁反应,尽可能延长产业链;要积极吸收和利用废物,没有利用价值的最终废物应在净化环境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如集中、深埋等,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4、加快小城镇建设,减少生态保护区人口。过多的人口数量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农牧区过快的人口增长只有靠增加开垦土地和发展畜牧数量来维系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人口过多。应着重考虑加快小城镇建设,集中和转移保护区人口。要通过深化户籍制度行政体制、土地制度以及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改革,将经济利益不大,而对生产环境破坏严重的农牧区人口吸引到中小城镇。5、做强做大人工影响天气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柴达木盆地刚刚起步,并取得了明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通过建立柴达木盆地人工增雨基地,配置先进的增雨设施,为开发空中水资源,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海西州地域辽阔,现有生态环境监测站点相对稀少,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适时增加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监测站点和观测项目,建成比较完善的地面生态环境监测网。七、感谢感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施广全老师对本文的指正和修改。参考文献 王江山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气象出版社,2003208 秦宁生等青海省地面气候资料三十年整编(19712000)青海气象编辑部2002.青海省海西州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概况青海出版社罗生洲环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及对策青海气象2004第三期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