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期末考重点集合昆明医科大学(共59页).doc
-
资源ID:14481366
资源大小:184KB
全文页数:5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医学期末考重点集合昆明医科大学(共59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中医学 一、导论 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3、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4、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司外揣内(以表知里),援物比类,心法和顿悟,试探和反证。 二、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一)、阴阳学说 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基本特征:是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 3、阴阳属性的特点:阴阳的相关性和抽象性,阴阳的普遍性,阴阳的相对性。 4、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阴阳相互对立,阴阳相互依存,阴阳互相消涨,阴阳的互相转化。 5、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 组织结构;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阴精为物质,阳气为功能);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阳朱升,阴主降);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6、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 (2)归纳药性:归纳药性(寒热温凉),分析五味(辛甘酸苦咸),升降浮沉; (3)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 (二)、五行学说 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1)五行的特性: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向上;土:生化、承载、受纳;金:肃杀、潜降、收敛、清洁;水:滋润、向下。 (2)事物的五行归属。 (3)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制化,五行相乘(相克太过异常)与相侮(异常的反向克制)。木(肝)水(肾)金(肺)土(脾)火(心) 3、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3)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4、五行学说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1)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 (2)确定治则与治法:根据相生制定治疗原则和方法:a、虚则补其母(滋水涵木、培土生金、益火补土),b、实则泻其子(肝旺泻心法、肾实泻肝法);根据相克制定治疗原则和方法:抑强扶弱(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泻南补北法)。 三、脏象学说 (一)脏象: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二)主要内容: 1、五脏:心肺肝脾肾,五脏多为实质性器官,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多为中控官腔性脏器,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糟粕。 3、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似腑,多为中控有腔的脏器,而功能似脏,贮藏精气。 4、神是生命活动总的体现,精、气、血、津液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三)五脏 1、心:(1)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心主神志;(2)心的系统连属: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心在窍为舌,心在液为汗。 2、肺:(1)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和肃降;肺通调水道;肺朝百脉、主治节;(2)肺的系统连属:肺在志为悲忧,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窍为鼻,肺在液为涕。 3、脾:(1)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气主升,脾主统血;(2)脾的系统连属:脾在志为思,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在液为涎。 4、肝:(1)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主藏血;(2)肝的系统连属:肝在志为怒,脾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肺在窍为目,心在液为泪。 5、肾:(1)生理功能:肾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2)肾的系统连属:肾在志为恐,肾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肾在窍为耳和二阴,肾在液为唾。 (四)六腑 1、胆:胆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3、小肠: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小肠主泌别清浊。 4、大肠:主传化糟粕。 5、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 6、三焦:六腑之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部分之三焦:a、上焦:主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b、中焦: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c、下焦:排泄糟粕和尿液。 (五)、奇恒之府 1、脑:主宰生命活动及精神活动;主感觉与运动。 2、女子胞:主月经,主孕育胎儿。 (六)、精 1、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精的生成: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水谷之精)。 (七)、气 1、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激发和促进),温煦作用(产生热量、祛除寒冷),防御作用(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祛除侵入人体的病邪),固摄作用(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控制,防止流失,以及对脏器位置的固护),气化作用(精、气、血等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2、气的分类:元气(推动、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激发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宗气(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营气(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卫气(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臻理)。 (八)、血 1、血的功能:营养滋润全身,神智活动的物质基础。 (九)、津液 1、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关节液和涕、泪等。 2、生成输布与排泄:生成:源于饮食水谷;输布:主要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协调;排泄:排泄途径主要有汗液、呼气、尿液和粪便。 (十)、气与血的相互关系 1、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2、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十一)、体质的分类 1、分类方法:主要根据阴阳五行、脏腑、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理论来确定人群中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 2、常用的分类及其特征:阴阳平和体质:功能较为协调;偏阳体质:偏于亢奋、偏热、多动;偏阴体质:偏于抑郁、偏寒、多静。 四、病因动机 (一)、外感致病因素 1、外感致病因素: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机体而发病的病邪,主要包括六淫、疠气等。 2、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界的气候。 3、六淫:指六气变化异常导致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4、六淫的共同特征: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 5、六淫的性质及特点: (1)风邪:风邪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白病之长。 (2)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主收引;寒性清澈。 (3)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暑多夹湿。 (4)湿邪: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6)火邪: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扰心神;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火热易致肿疡。 6、疠气:一类具有强传染性的外邪。 7、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重;传染性极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二)、内伤致病因素 1、内伤致病因素:是指认得情志活动或生活起居有违常度,超过了人体自身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气血阴阳而发病。主要有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 2、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3、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3)影响病情转归。 (三)、其他致病因素 1、痰饮:痰饮是机体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2、痰饮的致病特点: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津液代谢;易扰乱神明;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 3、淤血:指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4、淤血的致病特点及临床表现:疼痛,肿块,出血,望诊(紫绀、舌紫暗、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 (四)、病机 1、正邪相争: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五、诊法述要 (一)、全身望诊 1、望神(观察人体的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1)、得神:神智清楚,表情自然,言语清晰,反应灵敏,精神充沛,面色明润含蓄,两目灵活明亮,呼吸顺畅,形体壮实,肌肉丰满。提示正气充盛,脏腑功能未衰,或病情较轻,预后良好。 (2)、少神:精神不振,动作迟缓,少气懒言,思维迟钝,面色少华,两目晦滞,目光乏神。提示正气已伤,脏腑功能不足,多见于虚证。 (3)、失神:神智昏迷,或烦躁狂乱,或精神萎靡;目光呆滞或晦暗无光,反应迟钝,呼吸微弱,甚至目闭口张、手撒尿遗,或搓空理线、循衣摸床等。提示正气大伤,脏腑功能虚衰,病情严重,预后较差。 (4)、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的暂时性的某些症状“好转”的假象,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预后不良,回光返照。 2、望色(观察病人的皮肤色泽变化了解病情,分为常色和病色),病色如下: (1)、青色:主寒、痛、淤血、惊风; (2)、赤色:主热; (3)、黄色:主湿、虚、黄疸; (4)、白色:主虚、寒、失血; (5)、黑色:主肾虚、水饮、淤血。 (二)、局部望诊 1、望头面:头大小、面肿程度。 2、望五官:目、耳、鼻、口与唇、齿与龈、咽喉。 3、躯体。 4、皮肤。 5、毛发。 (三)、望舌头(舌尖主心肺、舌边主肝胆、舌中主脾胃、舌根主肾) 1、望舌质(舌体) (1)、望舌神 (2)、望舌色:淡白舌:主虚证、寒证;红舌:主热证;绛舌:主热盛,主淤;青紫舌:青主阴寒、淤血,紫主气血壅滞、淤血。 (3)、望舌形:老嫩:老舌主热证或实证,嫩舌主虚证或寒证;胖瘦:胖肿舌主脾虚湿蕴,瘦瘪舌主气血虚或阴虚;芒刺:主热盛;裂纹:主阴血亏虚;齿印:主脾虚、水湿内停;舌疮: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舌下络脉:舌下络脉粗大迂曲兼见瘀斑、瘀点多为血淤之象。 2、望舌苔 (1)、苔质:厚薄:苔薄多邪气在表,病情较轻;苔厚者多邪入脏腑,病情较重;润燥:润苔表津液未伤,滑苔主脾虚湿盛或阳虚水泛;燥苔多为津液耗伤或热盛伤津或阴液亏虚,亦可因阳虚不运,津不上承所致;腐腻:腐苔主食积胃肠、痰浊内蕴;腻苔主湿浊、痰饮、湿温;霉腐苔见于胃脘腐败之危象;脓腐苔多为内痈;苔厚腻色黄为湿热、痰热或暑湿;苔滑腻而色白多为寒湿。 (2)、苔色:白苔多主表证、寒证;黄苔多主里证、热证;灰黑苔多主里证、里寒之重症。 (3)、苔形:全苔主痰湿阻滞;苔偏舌之左右者多属肝胆病证;苔剥多处主胃气阴不足;舌苔全剥脱为“镜面舌”,为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四)、切诊之正常脉象(平脉或常脉) 1、“有胃、有神、有根”为正常脉象的特点,即: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2、特点:有胃:从容、和缓、流利,反应胃运化功能强盛和营养状况良好;有神: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反映病情或病重而预后良好;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反映肾气犹存,生机不息。 3、少数人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为斜飞脉;也有见于腕部背侧的,为反关脉。 (五)、常见病脉及主病 1、浮脉(轻取即得,重按反减):主表证、虚证。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里证。 3、数脉(脉来急促,一息脉来五至以上,即每分钟90次以上):主热证。 4、虚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应指软弱):主虚证。 5、实脉(脉来坚实,三部有力,来去俱盛):主实证。 6、弦脉(形直体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 7、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主痰饮、食积、实热。 8、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伤寒、痛甚、湿证。 9、结脉(脉来缓中时止,止无定数):主阴盛气结、寒痰淤血、气血虚衰。 10、代脉(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主脏气衰微,亦主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打损伤。 六、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对四诊所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类证候归纳说明病变的部位、性质和病变中正邪力量对比和病证类别等情况的辨证方法。 (一)、表里辩证 1、表里辩证:是辨别病变的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辩证方法,以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为纲领,其意义在于可察知病情的轻重深浅及病理变化的趋势。 2、表证 (1)、定义:是病位浅在肌肤的一类症候,是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的外感病初期阶段。 (2)、特点: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 (3)、临床表现:主症: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次症: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等。 (4)、表证的治疗原则:风寒表证:疏风散寒(麻黄汤);风热表证:疏风清热(桑菊饮);表虚表证:调和营卫(桂枝汤);益气解表(玉屏风散) 3、里证 (1)、定义:是病位深在于内(脏腑、气血)的一类症候,可由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入脏腑而产生;或邪气直接侵入脏腑而发病;或由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其他原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致。 (2)、特点:病位深、病情重、病程长。 (3)、临床表现:常见壮热、烦躁神昏、口渴、腹痛、便秘或腹泻、呕吐、小便短赤、舌苔黄或白厚腻、脉沉等症状。 (4)、里证的治疗原则(根据里证的,寒热虚实分别以温清补攻治疗):里虚证:补;里实证(攻);里寒证:温;里热证:清。 4、表里证的鉴别表证里证病史新病,病程短久病,病程长寒热发热恶寒同见只热不寒或只寒不热舌象变化不大多见异常脉象脉浮脉沉或其他脉 5、表证与里证的关系:表里同病、表里转化、半表半里。 6、病例分析 冯某,女,19岁,2003年4月4日就诊。昨日淋雨后,头痛鼻塞,咽喉干痛,微恶风寒,曾服“百服宁”,效果不显。今晨就诊时,可见身热,微恶风寒,头痛,略有汗出,咽喉干痛,舌边尖稍红,苔薄白,脉浮数。体温38.5,咽红,扁桃体不肿大。问:八纲辨证分析此为何证? 答:(1)表里辨证:恶寒轻,发热重风热之邪在表;风热袭于咽喉咽红而痛;风性开泄,热性升散,腠理疏松汗出;风热上扰头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风热之象。 (2)诊断表证(表热证)。 (3) 治疗银翘散 。 (二)、寒热辩证 1、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 2、寒证 (1)、定义: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表现为机体机能活动抑制或衰减的症候;多由外感寒邪,或因内伤久病,耗伤阳气,阴寒偏盛所致。恶寒、畏冷、冷痛 喜暖、肢凉、蜷卧 (2)、临床表现 阳失温煦 口淡不渴 痰涎涕清稀 小便清长 大便清稀 苔白而润 苔白而润 寒不消水 面色白、舌淡 阳不运血 脉紧或迟 寒主收引 (3)寒证的治疗原则:虚寒:宜温之(附子、肉桂等);实寒宜散之(生姜、桂枝等) 3、热证 (1)、定义:热证是感受寒邪,或阳盛阴伤,表现为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的症候。多由外感热邪,或素体阳盛,或寒邪入里化热,或情志内伤,郁而化火,或过食辛辣,蓄积为热,而使体内阳热过盛。 (2)、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喜冷 阳热亢盛口渴欲饮痰涕黄稠小便短黄 大便干结苔黄干燥 面红目赤 火性炎上 热灼津伤 舌红脉数 热迫血疾 (3)、热证的治疗原则:实热宜清(白虎汤等);虚热宜补(六味地黄丸等)。 4、寒热证鉴别寒证热证寒热喜恶恶寒喜暖恶热喜冷口渴与否口淡不渴口渴喜饮面色赤白苍白或青黑颜面红赤四肢温凉手足清凉手足燥热二 便小便清长大便溏小便短赤大便结舌象舌淡苔白而润滑舌红苔黄而干燥脉象脉迟或紧脉数 5、寒热间关系:寒热错杂、寒热转化、寒热真假。 6、病例分析 (1)、张某,男,22岁,2003年3月1日就诊。三天前不慎受凉后,发热,怕冷,鼻流清涕,微咳。自食辣椒驱寒。今晨咳嗽加剧,咳出黄稠痰,且高热不恶寒,大汗,口渴喜冷饮。症见满面通红,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脉洪数有力。用八纲辨证分析,此为何证? (2、)、患者,男,58岁。患“胃病”近30年,在某医院行胃肠钡剂造影,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于前日晚餐饮少量白酒后,当晚11时许,胃脘部突然阵发性绞痛,向右胁放散,伴嗳气泛酸,口苦口干,喜手按压,面青肢冷,身微出汗,饮热开水疼痛可缓解。舌质红润,苔淡黄、厚腻,脉象弦紧而数。 (三)、虚实辩证 1、虚实: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概括说明了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 2、虚证 (1)、定义:是指人体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而产生的症候。有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以后者为主。 (2)、临床表现:血虚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 (3)、血虚证:指血液不足,不能涵养脏腑。经脉、组织、器官而出现的症候。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失眠心悸,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手足麻木,口唇指甲淡白,舌质淡,脉细弱无力。(眩晕心悸面黄白,肢麻舌淡脉细弱) (4)、气虚证:指全身或某一脏腑功能减退而产生的症候。临床表现为:神疲乏力,自汗懒言,声低气怯,动则气急,纳少不化,舌质淡胖,脉虚无力。(乏力气短自汗出,纳少声低脉无力) 病案分析: 杨某,女,66岁,自诉半年前因阴道大流血而行子宫全切术。术后2个月逐渐出现周身乏力,形寒畏冷。20天前受凉后出现午后身热(体温37.4),发作时先畏寒,继之身热。静点抗生素(不详)无缓解。发病以来神疲乏力,口干不思饮,纳少,食后脘肠,时嗳气上逆,便难,日一行。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而略数。 李某,女,42岁,工人。腹痛、腹泻病史3年余。遇劳累、饮食不甚则发作,1个月前因劳累、着凉旧病复发,肠鸣腹泻,便下稀水,时夹黏冻,日便血四五次,有下坠感,四肢无力,气短懒言,每日早晨及上午大便次数多,午后即不再大便,大便常规检查无异常。诊断为“过敏性肠炎”,服中、西药皆无效。后又住市人民医院3个月未见明显好转。查舌质淡,边有齿印,舌苔薄白,脉缓细弱。 (5)、阴虚证:由于体内阴液亏损所出现的症候。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失眠心悸伴虚热,颧红,微热或潮热,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盗汗,舌质红绛瘦薄、或有裂纹,苔剥或无苔;脉细数。(眩晕失眠舌面红,身热盗汗脉细数) (6)、阳虚证:由于体内阳气不足所表现出来的症候。临床表现:气虚+虚寒(畏寒,形寒肢冷,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脉迟等) (畏寒肢冷二便清,神疲脉迟舌淡胖) 3、实证 (1)、定义:指邪气过盛,脏腑功能亢进所表现出来的症候。由于外邪入体或内脏功能失调以致痰饮、水湿、淤血等病理产物的蓄积。 (2)、特点: 新起、暴病、病情剧烈、体质壮实。 (3)、临床表现(由于感邪性质、病理产物以及邪气所在的位置不同,临床表现多样):壮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则神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4、虚证和实证鉴别虚证实证病程久病新病体质虚弱壮实形态精神萎靡,气弱懒言精神兴奋,声高气粗病痛隐痛喜按疼痛拒按二便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象舌淡嫩少苔舌厚腻脉象细弱实而有力 5、虚证与实证的关系:虚实夹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 6、病例分析 (1)、李某,女,49岁。胃脘部隐痛伴头晕乏力年余。因饥饱失宜,渐感胃脘部隐隐作痛,伴见口淡无味,不欲纳食,大便稀溏,头晕乏力,倦怠懒言,自汗,易感冒。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服“香砂六君子丸”、“保济丸”等药后症状可减轻,但时有反复。近日因过食肥腻之品而出现胃脘部胀痛,恶心呕吐,嗳气吐酸,便溏臭秽,舌苔厚腻,脉沉,重按无力。请用八纲辨证分析 答:病因为饥饱失宜,损伤脾胃,日久伤正,脾胃气虚(里证虚证气虚证)。近日再因过食肥腻之品而致宿食内停,此为因虚致实。最后诊断为虚实错杂证(虚中夹实:虚为脾胃气虚、实为宿食不化)。 (2)、杨某,男,57岁,2003年2月19日就诊。肺痨病史年,近半年来,经常低热,夜间尤甚,五心烦热,干咳少痰,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盗汗。症见患者形体消瘦,两颧发红,舌光红少津,脉细数。请用八纲辨证分析之。 答:阴虚内热证。肺痨日久,痨病伤阴,阴不制阳,虚火内生,故低热夜甚,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阴虚失去滋润作用,故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干咳少痰,形体消瘦;舌光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3)、奚某,男,41岁,2001年1月8日诊。三日前,运动后汗出受风,当夜发热恶寒,头痛,口干,有汗,轻微咳嗽,舌边尖红苔白,脉浮数。自行煎服生姜汤发汗。次日上午病势反重,发热T39不退,大汗,口渴咽痛,舌绛苔黄干,脉洪数有力,给与清热解毒中药,三天后病势减。但低热不退,夜间尤甚,盗汗,干咳少痰,头晕心悸,失眠,舌红绛而干,无苔,脉细数。请用八纲辨证分析此为何证。 答:病因为汗后当风。开始为风热表证,误用生姜汤发汗,表邪入里化热,转为里实热证。用清热解毒,药证相符,病情减轻。但由于热势较重,已伤阴津,故低热不退,转为里虚热证(阴虚证)。 (四)、阴阳辩证 1、阴阳:阴阳是对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高度概括,是证候分类的纲领。可以概括其他三对纲领: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2、具体辨证内容:阳虚证(虚寒证),阴虚证(虚热证),阳盛证(实热证),阴盛证(实寒证),亡阳证与亡阴证。 3、阴证:是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症候。临床表现:面色暗淡,精神委靡,身重蜷卧,形寒肢冷,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脉沉迟或弱或细涩。 4、阳证:是体内热邪壅盛,或阳气亢盛的症候。临床表现:面色红,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声高气粗,口干渴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黑甚起剌,脉洪大数滑实。 5、亡阳证与亡阴证:危重症候时,阳气或阴液迅速亡失所致。 (五)、思考题 1、表证及里证有何特点及临床表现? 2、寒证及热证有何特点及临床表现? 3、寒证与热证主要从哪几个方面鉴别? 4、虚证与实证的成因、特点及临床表现? 5、实证与虚证从哪几个方面加以鉴别? (六)、病案分析 1、齐某,女,29岁,2001年5月22日诊。三周前产后失血过多,而致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心悸,神疲乏力,自汗,气短懒言,手指麻木,乳汁分泌不足。症见病人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无力。请用八纲辨证分析之。 答:诊断:气血两虚证产后失血多,气随血脱而为本病。血虚不能充养头目、四肢等,故见头晕目眩,手指麻木;心神失养,则心悸失眠多梦;气虚则神疲乏力,自汗懒言;气血为乳汁生化之源,气血虚则乳汁分泌不足;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无力均为气血两虚之象。 2、张某,女,60岁,患者素体虚弱,昨日吃生冷瓜果后出现腹泻腹痛,自腹“保济丸”后症状有缓解,今日就诊时症见:面色萎黄,口淡无味,气短乏力,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辨证?分析?治法?方剂? 答:辨证分析:脾气虚。分析:患者年老体弱因饮食不调,损伤脾气,脾气虚,运化失常则纳呆食少,口淡无味,食后腹胀,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清浊不分,水谷齐下,则便溏,脾虚气血无生化之源,故面色萎黄等,舌质淡苔薄白,脉弱均为脾气虚之征。治法:健脾益气。方剂:四君子汤。 3、吴某,男,37岁,患者述两天前感冒后出现咳嗽,流涕头痛,自服“克感敏片”症状有减轻,今日就诊时咳嗽加重,咳嗽气喘,咯黄稠痰,伴发热口渴,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分析?治法?方剂? 答:辩证分析:痰热壅肺 。分析:患者多因风热感冒后温热之邪从口鼻而入,热邪壅肺,煎熬津液成痰,咳热郁阻,肺气不利,肺失宣降,故咳嗽气喘,咯痰稠黄;热邪伤津,郁遏于里,则发热口渴,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壅肺之征。治法: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方剂:麻杏石甘汤。 4、李某,男,45岁,二天前气温骤然升高,汗出当风,次日即见咳嗽、发热微恶寒,今日上症加剧而来医院门诊。现症见咳嗽、咳痰黄稠、发热微恶寒、鼻塞流涕、咽喉红肿疼痛、口渴、少汗,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分析?治法?方剂? 答:证型:风热犯肺。证候分析:患者外感风热之邪侵犯肺,肺失宣发肃降,而咳嗽,咳痰,热邪为患则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舌尖红苔黄、脉数、口渴,风热之邪袭表则见发热微恶寒,脉浮苔薄。肺开窍于鼻则见鼻塞流清涕。治则: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或银翘散。 5、赵某,男,46岁。半年来右胁阵发满痛,食欲不振,口苦,大便略干。近1周疼痛加剧,伴呕吐,口渴喜冷饮。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数。 6、季某,女,患“慢支、肺气肿” 6载有余,近因受凉后咳喘阵作,痰多胸闷,心悸息促,动则尤甚,口唇色紫,舌润稍胖,苔白腻,脉沉滑。 七、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通过四诊收集的资料结合脏腑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其病机、判断病位、病性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辨病性:虚实两大类 1、虚证(正气不足):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虚::乏力、疲倦、懒言、脉沉无力;血虚:失眠(多梦) 、目干涩痛、月经量少色淡;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体瘦、少苔少津、脉细;阳虚:畏寒喜暖、四肢清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多津液、脉沉迟无力。 2、实证(邪气亢盛)寒证:形寒肢冷、常年不温、脉沉迟;热证:面赤、身热、心烦、舌红苔黄、脉数;痰湿证:头重如裹、四肢困重、大便黏腻、舌苔腻(重、浊、闷、腻、缓);燥证:口干渴、大便干燥;风证:震颤、歪斜、走窜;气滞:胸闷、腹胀、肋下胀满、喜叹气;血瘀:唇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青紫粗。 辨病位: 1、心:心悸、心慌、失眠、心痛; 2、肺:咳、喘、痰; 3、脾:纳呆、腹胀、腹痛、腹泻、便秘; 4、肝:两胁(肋下)胀、脉弦; 5、肾:腰膝酸软无力、小便异常、生殖功能方面异常; (一)、心病辨证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 生理: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心气充足面色红润光泽,舌色淡红,脉和缓无力。 病理:血脉空虚,脉虚无力;心血瘀阻,唇舌紫暗,脉结代。 (2) 心主神志: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即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生理: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病理:失眠、多梦、健忘、精神不振、谵妄、昏迷等。 心的病证主要病变特点 (1)、血液方面:心悸、怔忡、心慌、心烦、心痛,面色不华、面色青紫,舌体瘀斑,脉结代等。这类症状可首先考虑这为心的病变所致。 (2)、神志方面:失眠、多梦、健忘,神昏,神志错乱等。 (3)、开窍于舌:舌尖红赤,舌体糜烂,舌体运动失调(舌强失语)。 (4)、小肠:心经有热可下移小肠,影响分清泌浊而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短赤、灼热等。 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证 (1)、心气虚和心阳虚是指心气不足,心之阳气虚衰所表现出来的证候。 (2)、病因:久病体虚,年高体弱,禀赋不足,汗下,失血过度。 (3)、病机:二者病理基础都是心气不足,心脏鼓动乏力,宗气运转无力。气损及阳 心阳不足 心阳虚。是同一病性发展中的二个不同阶段。 (4)、证候心气虚心悸、气短、自汗、乏力动则加重,脉细弱或结代兼面白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治法:补益心气方药:养心汤中成药:步长稳心颗粒,参芪片等。心阳虚兼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淡胖,苔白治法:温补心阳方药:桂附保元汤。 2、心血虚、心阴虚证 (1)、心血虚:是指心血亏虚,心失濡养所表现的证候;心阴虚:是指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2)、病因 久病体虚,脏器衰弱,饮食伤脾,血液化源不足,过度劳神或心血不足。 (3)、病机 心血亏虚,心失濡养,久则阴血耗伤。心阴亏损,虚热内扰心阴虚。 (4)、证候心血虚心悸、失眠、健忘、多梦兼面白无华,眩晕,唇舌淡白,脉细(无热象)。治法:养血补心安神;方药:归脾汤;中成药:柏子养心丸心阴虚兼见心烦,颧红,盗汗,五心发热,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治法:滋补心阴,养心安神;方药:天王补心丹;中成药:天王补心丸 3、心火炽盛证 (1)、心火炽盛:是心火炽盛所表现出来的实热证候。 (2)、病因病机:七情郁久化火,六淫内郁化火,过食辛辣、温补之品 实热火邪上炎心经 心火炽盛。 (3)、证候:心胸烦热,失眠,面赤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数; 或口舌生疮,舌体糜烂疼痛;或吐血衄血甚或狂躁谵语。 (4)、治则:清心泄火;方药:泻心汤;中成药:牛黄清心丸,黄连上清丸等。 4、心血瘀阻证 (1)、心血瘀阻:瘀血,痰浊,阻滞心脉表现出来的证候。 (2)、病因病机:情绪激动,劳累,受寒凉或过食肥甘、饮酒等。 因虚致瘀:心阳气虚,胸阳不振,血行无力心血瘀阻; 气滞血瘀或痰浊停聚或寒凝气滞,心脉痹阻心血瘀阻。 (3)、证候: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刺痛,胸痛痛引肩背,时发时止,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或结代。重者见暴痛欲绝,口唇青紫,肢厥神昏, 脉微欲绝。 (4)、治则:活血祛瘀,温通心阳;方药:以心区痛甚者(刺痛或绞痛)活血化瘀为主血府逐瘀汤;以心胸中憋闷严重者通阳宣痹法枳实薤白桂枝汤;中成药: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消栓通络胶囊等。 5、痰迷心窍证 (1)、痰迷心窍证:是指因情志不遂,气结痰凝,痰浊蒙蔽心神所致的证候。 (2)、证候:面色晦滞,腕闷作恶,意识模糊,语言不清,呕吐痰涎或喉中痰鸣,甚至昏迷不省人事,苔白腻,脉滑;或有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智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 6、痰火扰心证 (1)、痰火扰心证:是指火热、痰浊之邪侵扰心神所表现出来的证候。 (2)、证候:发热,面赤气粗,口苦,痰黄,喉间痰鸣,狂躁谵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心烦心烦,或神智错乱,哭笑无常,狂躁妄动,甚至打骂人。 (二)、小肠病辨证 生理功能:授盛化物、泌别清浊。 小肠的病证主要病变特点:腹痛、腹胀、肠鸣、腹泻。 证候:小肠实热、小肠虚寒。 1、小肠实热证 (1)、小肠实热:是指心火下移,致小肠里热炽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 (2)、病因病机:心热之邪下移小肠。 (3)、证候:心中烦热,口渴喜凉饮,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质红苔黄,脉数。 (4)、治则:清热利水通淋;方药:导赤散;中成药:热淋清颗粒等。 2、小肠虚寒证 1、小肠虚寒证:是指脾阳受损累及小肠,致小肠阳虚所表现出来的症候。 2.症候:面色淡白,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腹痛绵绵或时有隐痛,喜暖喜按,肠鸣泄泻,小便频数不爽或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三)、肺病辨证 肺的病证有实有虚,虚证可见气虚和阴虚;实证由风、寒、燥、热等邪气侵袭或痰阻肺所致。病变:呼吸功能之异常和水液代谢之失调。 主要病变特点:呼吸咳,痰,气,喘,声音之异常;水液代谢异常痰、浮肿;开窍于鼻鼻塞,流涕;外合皮毛汗出异常,卫外,代谢。 1、肺气虚证 (1)、肺气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