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环境监测教案(共25页).doc

    • 资源ID:14487748       资源大小:430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环境监测教案(共25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环境监测及实验教案 第一章     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环境监测国内外的发展状况2、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3、掌握环境监测目的、分类、特点、技术及主要环境标准4、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以及环境监测在环境分析评价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教学重点1、环境监测定义2、环境监测分类3、环境优先监测及优先监测污染物4、环境标准的定义,重点讲述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控制标准5、环境标准的分类6、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本节要求:通过介绍环境监测的目的,认识环境监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的重要意义;了解环境监测的多种分类方法以及各种分类的依据,重点介绍按环境监测目的进行的分类;通过对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特点的了解,树立对本课程的正确的思维和学习方法。一、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二、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本节要求: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了解环境监测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了解环境监测的特点;掌握优先监测原则和优先监测污染物;一、1、被动监测(污染监测阶段):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对痕量环境污染物进行分析;2、主动监测(目的监测):20世纪70年代,化学、物理、生物手段对污染进行监测;化学监测:对污染物分析测试;物理监测:对物理(或能量)因子热、声、光、是磁辐射、振动及放射性等强度、能量和状态测试;生物监测:对生物由于环境质量变化所发出的各种反应和信息,如受害症状、生长发育、形态变化等测试;生态监测:对区域群落、种落的迁移变化进行观测;环境分析只是环境监测的一部分:某一化学毒物的含量仅是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之一,环境中各种污染物之间、污染物与其他物质、其他因素之间还存在着相加和拮抗作用。为寻求危害的原因,人们着手调查研究污染物质(对象)的性质、来源、含量以及分布状态,并以基本化学物质为单位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目的),即环境分析。环境监测的前身及基础。3、自动监测(污染防治监测阶段):自动连续监测系统的应用。二、1、(1)、时间分布性: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强度随时间而变化;(2)、空间分布性: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随着水和空气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污染因素对环境的危害有一阈值;(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对人或生物体的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单独作用:即当机体中某些器官只是由于混合物中某一组分发生危害,没有因污染物共同作用而加深危害的;相加作用: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同一器官的毒害作用彼此相似,且偏向同一方向,当这种作用等于各污染物毒害作用的总和时;相乘作用:当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毒害作用超过个别毒害作用的总和时;拮抗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污染物对机体的毒害作用彼此抵消一部分或大部分时;(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与社会制度、文明程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民族的风俗习惯、哲学、污染等有关。2、(1)、综合性:监测手段、监测对象、监测数据处理分析的综合性;(2)、连续性:只有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3)、追踪性:质量保证体系。三、1、化学、物理技术:化学分析方法、仪器分析(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仪器分析方法(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2、生物技术:利用植物和动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映信息来判断环境质量;伤害症状、污染物含量、生化反应、植物监测器、生理机能变化等;3、监测技术的发展: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原子荧光光谱、离子色谱、HPLC等;发展大型、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小型便携式、简易快速的监测技术;四、由于环境污染物成分复杂、随即多变、时空分布广、浓度变化大,因此不论从人力、物力、财力或从化学毒物的危害程度和出现频率的实际情况,某一实验室不可能对每一种化学品都进行监测、实行控制,只能有重点、针对性的对部分污染物进行监测和控制,这就是所谓的优先监测原则。优先监测那些危害大、出现频度高的因素。优先监测的污染物包括:1、对环境影响大的污染物;2、已有可靠的监测方法并能获得准确数据的污染物;3、已有环境标准或其他依据的污染物;4、在环境中的含量已接近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浓度,棘手的污染趋势还在上升的污染物;5、样品有代表性的污染物;第三节   环境标准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学习环境标准的定义,掌握我国环境保护标准的分类方法,掌握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了解各环境要素的标准。环境标准就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环境中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一、1、三级:国家级、地方级、行业级;2、六类环保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分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和标准物质标准只有国家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维持生态平衡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做的规定,是环境政策目标,是制订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控制标准),是为了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目标,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所做的控制规定。问题:既然有了国家排放标准,为什么还允许制定和执行地方排放标准?国家标准是适用于全国范围的标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对环境质量要求也不相同,各地工业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构成污染的状况、类别、数量等都不相同;环境中稀释扩散和自净能力也不相同,完全执行国家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是不适宜的。为了更好地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结合当地的地理特点,水文气象条件、经济技术水平、工业布局、人口密度等因素,进行全面规划,综合平衡,划分区域和质量等级,提出实现环境质量要求,同时增加或补充国家标准中未规定的当地主要污染物的项目及容许浓度,有助于治理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地方标准应该符合以下两点:国家标准中所没有规定的项目;地方标准应严于国家标准,以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环境基础标准:是在环境标准化工作范围内,对有指导意义的符号、代号、指南、程序、规范等所做的规定,是制定其他环境标准的基础;、环境方法标准:是在环境保护工作范围内,以试验、检查、分析、抽样、统计计算为对象制订的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是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用来标定仪器、验证测量方法、进行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或物质。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就是对这类材料或物质必须达到的要求所作的规定。、环保仪器、设备标准:对环保仪器、设备的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二、1、标准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2、既要技术先进,又要经济合理;3、与有关标准、规范、制度协调配套;4、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环境质量基准:是由污染物(或因素)与人或生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的,不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人为因素,不随霎时间而变化,不具有法律效力;环境质量标准:是以环境质量基准为依据,并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而制定的;它既具有法律强制性,又可以根据技术、经济以及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变化而不断修改、补充。标准要定在最佳实用点上,既不能强调技术先进而使大多数企业难以达到,也不能强调可能,迁就现有的落后生产技术与工艺设备。三、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代替GB3838-88,GHZB1-1999)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GB/T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CJ3020-93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GB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B12941-91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1607-89 渔业水质标准GB10070-88 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574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8978-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3552-83 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4-85 海洋石油开发工业含油污水排放标准GB14374-93 航天推进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470.1-93 兵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火炸药GB14470.2-93 兵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火工品GB14470.3-93 兵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弹药装药GB4287-92 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92 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为 GWPB 21999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6-92 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7-92 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8-92 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为 GWPB 41999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5580-95 磷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5581-95 烧碱、聚氯乙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T推荐性国家标准代号;DB地方标准代号;HJ环境保护行业代号;CJ城建行业四、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HJ14-96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GB9137-88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3840-91 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16297-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3271-91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为GWPB 31999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1996 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171-1996 炼焦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1996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761.1-93 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为GWPB 11999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761.2-93 车用汽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761.3-93 汽油车燃油蒸发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为GWPB 11999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761.4-93 汽车曲轴箱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为GWPB 11999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761.5-93 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761.6-93 柴油车自由加速烟度排放标准GB14761.7-93 汽车柴油机全负荷烟度排放标准GB14621-93 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WPB 11999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GWPB 52000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5468-91 锅炉烟尘测试方法GB11642-89 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测试方法GB/T14762-93 车用汽油机排气污染物试验方法GB/T14763-93 汽油车燃油蒸发污染物的测量收集法GB11340-89 汽车曲轴箱排放物测量方法GB/T3845-93 汽油车排气污染物的测量怠速法GB/T3846-93 柴油车自由加速烟度的测量滤纸烟度法GB3847-83 汽车柴油机全负荷烟度测量方法GB/T5466-93 摩托车排气污染物的测量怠速法GB/T14622-93 摩托车排气污染物的测量工况法五、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六、GB4284-84 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5085-85 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8173-87 农用粉煤灰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7959-87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CJJ17-88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GB1689-1997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七、GB3096-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T15190-94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4623-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B10070-88 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9660-88 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GB11339-89 城市港口及江河两岸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12348-90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9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GB12523-90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4-90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GB12525-90 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GB1495-79 机动车辆允许噪声标准GB161701996 汽车定置噪声限值八、GB8703-88 辐射防护规定GB9133-88 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GB8702-88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11215-89 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一般规定九、GB 4285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WKB 11999 车用汽油有害物质控制标准GWKB 21999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WKB 32000 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十、HJ/T1-92 气体参数测量和采样的固定位装置HJ/T2.1-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HJ/T2.2-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3-93 汽油机动车怠速排气监测仪技术条件HJ/T4-93 柴油车滤纸烟度计技术条件HJ/T5.1-93核设施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研究堆环境影响报告书格式与内容HJ/T5.2-93核设施环境影响保护管理导则放射性固体废物浅地层处置环境影响报告书格式与内容HJ/T6-94山岳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HJ/T7-94中国档案分类法环境保护档案分类表HJ/T8.1-94环境保护档案管理规范科学研究HJ/T8.2-94环境保护档案管理规范环境监测HJ/T8.3-94环境保护档案管理规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HJ/T8.4-94环境保护档案管理规范污染源HJ/T8.5-94环境保护档案管理规范环境保护仪器设备HJ/T9-95 环境保护档案著录细则HJ/T10.1-1995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内容和格式HJ/T2.4-1995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11-1996 环境保护设备分类与命名HJ/T12-1996 环境保护仪器分类命名HJ/T13-1996 火电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与规范HJ/T10.2-1996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3-1996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环评方法与标准HJ/T14-1996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HJ/T15-1996 超声波明渠污水流量计HJ/T16-1996 通风消声器HJ/T17-1996 隔声窗HJ/T18-1996 小型焚烧炉十一、未列入标准的物质最高允许浓度参考国外标准、从公式估算、直接做毒理试验等。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水体和水体污染的基本概念2、了解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3、掌握水质监测任务的总体构思和设计原则4、熟练掌握地表水、地下水、水污染源等各种各类水体的监测方案的制定原则和方法,特别是三断面法的原理和方法及各类水样采集5、掌握地表水、废水、底质等水样的采集和采样器使用及水流量测量,掌握水样的运输和保存原理与方法6、掌握水样的预处理方法7、熟练掌握水体各项物理指标:水温、颜色、味道、残渣、电导率、浊度、透明度、矿化度、氧化还原电位等的检验方法原理、适用情况和注意事项8、熟练掌握水体中主要的有害金属:汞、镉、铬、铅、砷重金属的主要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容量法9、熟练掌握水体的酸碱度、pH值、溶解氧、氰化物、氟化物、含氮化合物、硫化物和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方法原理、操作要点、方法适用范围等基本内容10、熟练掌握水体有机污染物的测定: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D)、挥发酚类、矿物油11、了解底质样品的制备与分解,污染物的测定方法原理和操作要点12、了解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方法教学重点1、地表水监测方案的制订2、地表水的采集方法和采样器3、水样的保存方法4、水样物理性质的检验:颜色、臭阈值、浊度和透明度5、含汞水样预处理、冷原子吸收法、冷原子荧光法、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汞6、含铬水样预处理、六价铬的测定原理、总铬的测定原理7、酸度和碱度的定义及测定计算8、溶解氧:水样的采集、保存、测定原理、结果表达9、含氮化合物水样保存、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氮的测定原理10、水样中硫化物的采样及测定11、COD:测定水样CODMn和CODCr的采样、保存、测定方法原理、结果计算与表达、操作注意事项12、BOD:BOD5的测定原理及计算13、总有机碳(TOC)的测定原理14、挥发酚:水样预处理、测定原理、结果计算15、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方法第一节  水体污染与监测本节主要内容:概括介绍我国和世界水资源现状,水体和水体污染的基本概念,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水质监测项目及确定的依据、优先监测物、必测项目与选测项目,介绍水质监测分析方法。一、水质污染分为三类:化学型污染:指随废水及其他废弃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造成的水体污染;物理型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固体、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生物型污染:指随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微生物造成的污染。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如挥发、絮凝、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二、水质监测可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环境水体包括地表水(江、河、湖、库、海水)和地下水;水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及各种废水。监测目的:(1)环境水体:对江、河、水库、湖泊、海洋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因子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期变化趋势;(2)水污染源:对生产、生活等废(污)水排放源排放的废(污)水进行监视性监测;(3)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制定对策提供依据;(4)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水环境保护标准、法规和规划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5)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手段。三、监测项目的确定原则:选择国家和地方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要求控制的监测项目;选择对人和生物危害大、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范围广的污染物;选择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要求控制的监测项目;所选监测项目有“标准分析方法”、“全国统一监测分析方法”。各地区可根据本地区污染源的特征和水环境保护功能的划分,酌情增加某些选测项目;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监测条件的改善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可酌情增加某些污染源和地表水监测项目。(一)1、地表水监测项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基本项目:水温、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BOD5、氨氮等;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补充项目: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铁、锰;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溴甲烷等;其中:感官性状指标:水温;保证水质自净的指标:pH值、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防止封闭水域富营养化的指标:磷和氮;细菌学指标:大肠菌群;化学、毒理指标:其他2、海水监测项目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将水质分成四类。监测项目包括:水温、漂浮物质、悬浮物质、色、臭、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二)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2001年)常规检验项目及限值:34项非常规检验项目及限值:62项(三)P1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第一类,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包括总汞、烷基汞、总镉、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镍、苯并(a)芘、总铍、总银、总放射性、总放射性;第二类,在排污单位排放品采样测定的污染物,包括pH、色度、悬浮物、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动植物油、挥发酚、总氰化物、硫化物等;测量废(污)水排放量;四、1、选择监测分析方法的原则(1)首先选用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统一分析方法或行业标准方法;(2)当实验室不具备使用标准分析方法时,也可采用原国家环境保护局监督管理司环监1994017 号文和环监1995号文公布的方法体系。(3)在某些项目的监测中,尚无“标准”和“统一”分析方法时,可采用ISO 、美国EPA 和日本JIS 方法体系等其它等效分析方法,但应经过验证合格,其检出限、准确度和精密度应能达到质控要求。(4)当规定的分析方法应用于污水、底质和污泥样品分析时,必要时要注意增加消除基体干扰的净化步骤,并进行可适用性检验。灵敏度和准确度能满足测定要求;方法成熟;抗干扰能力好;操作简便;2、监测分析方法主要是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方法,见国标统一要求。五、污染物形态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呈现的化学状态、价态和异构状态。对污染物形态进行分析常用的方法:直接测定法:使用专一性的化学方法或物理化学方法测定样品中污染物的各种形态;分离测定法:将样品中不同形态的待测组分用物理法或物理化学法先进行分离,然后逐一测定;干法:用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仪、核磁共振波谱仪等对颗粒状样品或生物样品进行非破坏性的形态分析;理论计算法:利用被研究体系有关热力学数据进行计算,确定期形态的方法。六、依据地面水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其划分为五类: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不同功能水域执行不同标准值。第二节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本节主要内容:介绍水质监测任务的总体构思和设计原则,按照不同水体分类的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原则,要求熟练掌握地表水、地下水、水污染源等各种各类水体的监测方案的制定原则和方法,特别是三断面法的原理和方法及各类水样采集是本节的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一、1、(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如水位、水量、流速及流向的变化;降雨量、蒸发量;河流的宽度、深度等;(2)、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等;(3)、水体沿岸的资源现状和水资源的用途;饮用水源分布和重点水源保护区等;(4)、历年的水质监测资料;2、(1)、a、在对调查研究结果和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水体尺度范围,考虑代表性、可控性及经济性等因素,确定断面类型和采样点数量,并不断优化。b、有大量废(污)水排入江河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支流与干流汇合处,入海河流河口及受潮汐影响河段,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的出入口,湖泊、水库出入口,应设置监测断面;c、根据水体功能区设置控制监测断面:饮用水源地和流经主要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以及与水质有关的地方病发病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及地球化学异常区的水域或河段,应设置监测断面;d、监测断面的位置要避开死水区、回水区、排污口处,尽量选择水流平稳、水面宽阔、无浅滩的顺直河段;e、监测断面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一致,要求有明显岸边标志,以便利用期水文参数,实现水质监测与水量监测的结合。(2)、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削减断面。a、背景断面:指为评价某一完整水系的污染程度,未受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影响,能够提供水环境背景值的断面。背景断面须能反映水系未受污染时的背景值。要求:基本上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远离城市居民区、工业区、农药化肥施放区及主要交通路线。原则上应设在水系源头处或未处污染的上游河段,如选定断面处于地不离化学异常区,则要在异常区的上、下游分别设置。如有较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则设在水土流失区的上游。b、对照断面:指具体判断某一区域水环境污染程度时,位于该区域所有污染源上游处,能够提供这一区域水环境本底值的断面。反映进入本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布设在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或回流处。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c、控制断面:指为了解水环境受污染程度及期其变化情况的断面。控制断面用来反映某排污区(口)排放的污水对水质的影响。应设置在排污区(口)的下游,污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处。控制断面的数量、控制断面与排污区(口)的距离可根据以下因素决定:主要污染区的数量及其间的距离;各污染源的实际情况;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和其它水文特征等;此外,还应考虑对纳污量的控制程度,即由各控制断面所控制的纳污量不应小于该河段总纳污量的80%。如某河段的各控制断面均有五年以上的监测资料,可用这些资料进行优化,用优化结论来确定控制断面的位置和数量。d、削减断面:指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在水体内流经一定距离而达到最大程度混合,污染物受到稀释、降解,其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明显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其它各类断面:水系的较大支流汇入前的河口处,以及湖泊、水库、主要河流的出、入口应设置监测断面;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的交界处应设置出境断面和入境断面;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设置省(自治区、直辖市)交界断面;对流程较长的重要河流,为了解水质、水量变化情况,经适当距离后应设置监测断面;水网地区流向不定的河流,应根据常年主导流向设置监测断面;对水网地区应视实际情况设置若干控制断面,其控制的径流量之各应不少于总径流量的80%;有水工建筑物并受人工控制的河段,视情况分别在闸(坝、堰)上、下设置断面;要使各监测断面能反映一个水系或一个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对于季节性河流和人工控制河流,由于实际情况差异很大,这些河流监测断面的确定、以及采样的频次与监测项目、监测数据的使用等,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自定。(3)、A、湖泊、水库通常只设监测垂线,如有特殊情况可参照河流的有关规定设置监测断面;B、湖(库)区的不同水域,如进水区、出水区、深水区、浅水区、湖心区、岸边区,按水体类别设置监测垂线;C、湖(库)区若无明显功能区别,可用网格法均匀设置监测垂线;D、监测垂线上采样点的布设一般与河流的规定相同,但对有可能出现温度分层现象时,应作水温、溶解氧的探索性试验后再定;E、受污染物影响较大湖泊、水库,应在污染物主要输送路线上设置控制断面。(4)、采样垂线的设置 水面宽 垂线数 说明 50m一条(中泓)1. 垂线布设应避开污染带,要测污染带应另加垂线。 2. 确能证明该断面水质均匀时,可仅设中泓垂线。 3. 凡在该断面要计算污染物通量时,必须按本表设置垂线。 50m100m二条(近左、右岸有明显水流处)100m三条(左、中、右) 采样垂线上的采样点数的设置水深 采样点数 说明 5m上层一点 1.上层指水面下0.5m处,水深不到0.5m时,在水深1/2 处。 2.下层指河底以上0.5m处。 3.中层指1/2 水深处。 4.封冻时在冰下0.5m处采样,水深不到0.5m处时,在水深1/2 处采样。 5.凡在该断面要计算污染物通量时,必须按本表设置采样点。 5m10m上、下层两点 10m上、中、下三层三点  湖(库)监测垂线采样点的设置水深 分层情况 采样点数 说明 5m 一点(水面下0.5m处) 1. 分层是指湖水温度分层状况。 2.水深不足1m,在1/2 水深处设置测点 3.有充分数据证实垂线水质均匀时,可酌情减少测点。 5m10m不分层 二点(水面下0.5m,水底上0.5 m) 5m10m分层 三点(水面下0.5m,1/2 斜温层,水底上0.5m处)。 10m 除水面下0.5m,水底上0.5m处外,按每一斜温分层1/2 处设置。   3、(1)、依据不同的水体功能、水文要素和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等实际情况,力求以最低的采样频次,取得最有时间代表性的样品,既要满足能反映水质状况的要求,又要切实可行。 (2)、A、饮用水源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交界断面中需要重点控制的监测断面每月至少采样一次。 B、国控水系、河流、湖、库上的监测断面,逢单月采样一次,全年六次。 C、水系的背景断面每年采样一次。 D、受潮汐影响的监测断面的采样,分别在大潮期和小潮期进行。每次采集涨、退潮水样分别测定。涨潮水样应在断面处水面涨平时采样,退潮水样应在水面退平时采样。 E、如某必测项目连续三年均未检出,且在断面附近确定无新增排放源,而现有污染源排污量未增的情况下,每年可采样一次进行测定。一旦检出,或在断面附近有新的排放源或现有污染源有新增排污量时,即恢复正常采样。 F、国控监测断面(或垂线)每月采样一次,在每月5 日10 日内进行采样。 G、遇有特殊自然情况,或发生污染事故时,要随时增加采样频次。 H、排污渠每年采样不少于三次。 I排污渠每年采样监测不少于3次。 4、 要根据监测对象的性质、含量范围及测定要求等因素选择适宜的采样、监测方法和技术。 5、 按照要求的形式在监测报告中表达出来水质监测结果; 质量保证包括保证水质监测数据正确可靠的全部活动和措施。 实施计划是实施监测方案的具体安排,要切实可行。 二、 1、 (1)收集、汇总监测区域的水文、地质、气象等方面的有关资料和以往的监测资料;例如,地质图、剖面图、测绘图、水井的成套参数、含水层、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流向,以及温度、湿度、降水量等; 含水层:能够贮存、渗透的饱水岩土层。 (2)调查监测区域内城市发展、工业分布、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情况,尤其是地下工程规模、应用等;了解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面积和施用量;查清污水灌溉、排污、纳污和地面水污染现状; (3)测量或查知水位、水深,以确定采水器和泵的类型,所需费用和采样程序。 (4)在完成以上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并根据地区特点与地下水的主要类型把地下水分成若干个水文地质单元。 2、 (1)在下列地区应布设监测点(监测井): 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地区; 饮水型地方病(如高氟病)高发地区; 对区域地下水构成影响较大的地区,如污水灌溉区、垃圾堆积处理场地区、地下水回灌区及大型矿山排水地区等。 (2)背景值监测井的布设 为了解地下水体未受人为影响条件下的水质状况,需在研究区域的非污染地段设置地下水背景值监测井(对照井)。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状况和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在污染区外围地下水水流上方垂直水流方向,设置一个或数个背景值监测井。背景值监测井应尽量远离城市居民区、工业区、农药化肥施放区、农灌区及交通要道。 (3)污染控制监测井的布设 污染源的分布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扩散形式是布设污染控制监测井的首要考虑因素。各地可根据当地地下水流向、污染源分布状况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扩散形式,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布设污染控制监测井,监测重点是供水水源地保护区。 A、渗坑、渗井和固体废物堆放区的污染物在含水层渗透性较大的地区以条带状污染扩散,监测井应沿地下水流向布设,以平行及垂直的监测线进行控制。 B、渗坑、渗井和固体废物堆放区的污染物在含水层渗透性小的地区以点状污染扩散,可在污染源附近按十字形布设监测线进行控制。 C、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物沿河渠排放或渗漏以带状污染扩散时,应根据河渠的状态、地下水流向和所处的地质条件,采用网格布点法设垂直于河渠的监测线。 D、污灌区和缺乏卫生设施的居民区生活污水易对周围环境造成大面积垂直的块状污染,应以平行和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方式布设监测点。 E、地下水位下降的漏斗区,主要形成开采漏斗附近的侧向污染扩散,应在漏斗中心布设监控测点,必要时可穿过漏斗中心按十字形或放射状向外围布设监测线。 F、透水性好的强扩散区或年限已久的老污染源,污染范围可能较大,监测线可适当延长,反之,可只在污染源附近布点。 3、 (1)背景值监测井和区域性控制的孔隙承压水井每年枯水期采样一次。 (2)污染控制监测井逢单月采样一次,全年六次。 (3)作为生活饮用水集中供水的地下水监测井,每月采样一次。 (4)污染控制监测井的某一监测项目如果连续2年均低于控制标准值的五分之一,且在监测井附近确实无新增污染源,而现有污染源排污量未增的情况下,该项目可每年在枯水期采样一次进行监测。一旦监测结果大于控制标准值的五分之一,或在监测井附近有新的污染源或现有污染源新增排污量时,即恢复正常采样频次。 (5)同一水文地质单元的监测井采样时间尽量相对集中,日期跨度不宜过大。 (6)遇到特殊的情况或发生污染事故,可能影响地下水水质时,应随时增加采样频次。 三、 1、 (1)、工业废水: a、在车间或车间设备废水排放口设置采样点监测一类污染物。这类污染物主要有汞、镉、砷、铅的无机化合物,六价铬的无机化合物及有机氯化合物和强致癌物质等; b、在工厂废水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监测二类污染物。这类污染物主要有悬浮物、硫化物、挥发酚、氰化物、有机磷化合物、石油类、铜、锌、氟的无机化合物、硝基苯类、苯胺类等; c、已有废水处理设施的工厂,在处理设施的排放口布设采样点。为了解废水处理效果,可在进出口分别设置采样点; d、在排污渠道上,采样点应设在渠道较直、水量稳定,上游无污水汇入的地方。  废水监测基本信息登记表 污染源名称:行业类型:联系地址:主要产品:(1)总用水量(m3/a): 新鲜水量(m3/a): 回用水量(m3/a): 其中:生产用水(m3/a): 生活用水(m3/a): 水平衡图(另附图) (2)主要原辅材料: 生产工艺: 排污情况:(3)厂区平面布置图及排水管网布置图(另附图)(4)废水处理设施情况设计处理量(m3/a): 实际处理量(m3/a): 年运行小时数(h/a): 废水处理基本工艺方框图(另附图)废水性质: 排放规律: 排放去向:废水

    注意事项

    本文(环境监测教案(共25页).doc)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