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偶工作原理(共32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热电偶工作原理两种不同成份的导体两端接合成回路时,当两接合点温度不同时,就会在回路内产生热电势。如果热电偶的测量端(感受被测温度的端叫测量端与参比端(处于已知温度的端叫参比端或叫冷端存有温差时,显示仪表将会显示出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势所对应的温度值。热电偶的热电势将随着测量端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热电势的大小只和热电偶导体材质和两端的温度有关,与热电极的长度、直径无关。热电偶测温是基于热电效应这一物理现象实现的。用两种不同的金属导线A、B焊接而成的闭合回路称为“热电偶”。当它的两个接点1、2的温度t1、t2不同时,回路中将产生热电动势,简称热电势,这种现象称为“热点效应”。热电势的大小与两接点的温度差(t2t1和组成回路的导线材料有关。对于给定的热电偶,则只与两接点的温差有关。如果保持t1不变(t1=0,那么热电势只与t2有关。t2越大,热电势越大,且有确定的关系。只要用电位差计G测出回路中的热电势,就可以通过热电势与温度的关系球出被测温度t2。理论上,任何两种不同的金属导线均可组成热电偶,但实际上为了使热电偶回路有较大的热电势,能耐高温,而且热电势与温度基本上呈线性关系,通常采用下列金属或合金导线配对组成热电偶(见表11表11材料名称使用温度范围热电势(mv/100极性铜康铜204004.15+镍铬考铜204006.95镍铬镍铝509004.10+铂铑铂2013000.64+热电偶的电极A、B两接点通常用电弧焊、电熔焊、锡焊等焊接在一起。焊点要求圆滑、直径小、接触好、牢固,增强热电偶的灵敏度和耐用性。测温时,接点1放在盛有冰水混合物的冰瓶中,维持接点1的温度恒为零摄氏度,称为参比端(或冷端。接点2置于待测温度场中,或焊接在被测物体的表面上,称为测量端(或热端。回路中接入测量热电势的仪表G(通常使用电位差计或数字电压表,测出电路中的热电势,再由热电势与温度的关系曲线或表格查出被测温度。热电偶测温线路有两种接法,如图12所示。t1为冷端,t2为热端,A、B 为热电偶的正负极,热电偶电极的极性由每种热电偶电极的材料决定,表11中给出了每种热电偶电极的极性。C为第三种仪表导线,测温度时要求仪表导线与热电偶电极的两接点温度相同,否则会影响热电势的数值。热电偶回路的几个性质:(1用两种相同材料组成的热电偶,无论两个接点温度如何,热电偶回路中电势均为零。(2热电偶两接点温度相同时,无论热电偶电极材料是否相同,热电偶回路中电势均为零。(3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势的大小与热电偶电极的几何形状(如长短、粗细等无关,与热电极中间温度分布无关。四、热电偶测温线路热电偶测温线路可根据需要做多种设计。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测温线路。1.单点测温线路单点测温线路由一个热电偶组成(如图12所示,冷端放在冰瓶里,保持t1为0摄氏度,热端置于被测介质中或物体表面上,测出的热电势即反映了物体的实际温度。2.差测温线路如图12所示,若把热电偶的冷端和热端分别置于两种不同温度的介质中,测出的热电势反映了两种介质的温差。3.点测温线路用切换开关可实现一台电位差计测量多点的温度。测试方法是,通过切换开关把每一个热电偶的热端与公用的冰点热偶线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单点测温线路,这样用一个冰点可以组成多个测温线路,既节省了热偶线和测温仪表,又提高了测试速度,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测温线路。(如图14所示图中t0为冷端温度,t1、t2为待测温度。4.它测温线路工程中常用的测温线路还有串联和并联测温线路(如图15,图16所示。串联测温线路是把n个热电偶的正极-正极相接,负极-负极相接。串联测温线路测出的热电势是n个热电偶的电势之和。若n个热电偶的热端均放在待测的同一温度的物质中,冷端均放在冰瓶内,则测出的热电势是单个热电偶所测电势的n 倍。因此,串联测温线路可以起到放大电势的作用,常在温差较小的场合中使用,以减少测量误差。并联测温线路测得的电势是n个热电偶所测电势的平均值,常在测量一个区域的平均温度时使用。串联测温线路测出的热电势应先除以热电偶的个数n后,再由温度电势表查出温度。热电偶技术指标1、热电偶公称压力一般是指在工作温度下保护管所能承受的静态外压而不破裂。允许的工作压力不仅与保护管材料、直径、壁厚有关,还与其结构形式、安装方法、插入深度以及被测介质的流速与种类有关。2、热电偶最小插入深度热电偶的最小插入深度应不小于其保护管外径的810倍(特殊产品例外。3、热电偶绝缘电阻常温绝缘电阻的试验电压为直流500V±50V,测量常温绝缘电阻的大气条件为温度1535,相对湿度45%75%,大气压力86106kPa(放置时间不小于2小时。a、对于长度超过1米的热电偶,它的常温绝缘电阻值与其长度的乘积不小于100M ·m,即Rr·L100M L>1m式中Rr-热电偶的常温绝缘电阻值ML-热电偶的长度mb、对于长度等于或不足1米的热电偶,它的常温绝缘电阻值应不小于100M。4、上限温度绝缘电阻工业热电偶技术条件Specification for industrial thermocouple assemblies 代替 ZBY 026-81 本标准适用于分度表符合ZBY300-85工业热电偶分度表及允差的可拆卸的工业热电偶。对于其他形式的工业热电偶,可以参照采用本标准的部分或全部条款。1 术语及定义ZBY 300规定的术语及定义和以下术语及定义适用于本标准。1.1 可拆卸的工业热电偶(industrial thermocoule assembly热电极组件可以从保护管中取出的工业热电偶(以下简称"热电偶"。1.1.1 热电极组件(thermocoule element由一对或多对热电极与绝缘物组成的组件。1.1.2 绝缘物(insulation material用来防止热电极之间和(或热电极与保护管之间短路的零件或材料。1.1.3 保护管(protective tube用来保护热电极组件免受环境有害影响的管状物。1.2 补偿导线(extension or compensating cables一对与热电偶配用的导线。若与所配用的热电偶正确连接,就把热电偶的参比端移至这对导线的输出端。1.3 检验温度点(temperature points for verification为了检验热电偶是否符合允差要求而选择的试验温度。1.4 极限温度(limiting temperature热电偶的最高适用温度和最低适用温度。其中最高适用温度称为上限温度,最低适用温度称为下限温度。1.5 绝缘电阻(insulation resistance对于具有一对热电极的热电偶,指热电极与保护管之间的电阻值;对于具有多对热电极的热电偶,还指各对热电极之间的电阻值。1.6 热响应时间(thermal response time在温度出现阶跃变化时,热电偶的输出变化至相当于该阶跃变化的某个规定百分数所需的时间,通常以表示。2 技术要求2.1 装配质量和外观热电偶的装配质量和外观应符合下列要求:a. 热电极测量端的焊接应光滑、牢固、无气孔和夹灰等缺陷,无残留助焊剂等污物;b. 各部分的装配正确,连接可*,零件无损、缺;c. 无断路、短路;d. 保护管内无残留污物及金属废屑;e. 在恰当部位正确地标明极性;f. 外表涂层均匀、牢固;g. 无显著锈蚀和凹痕、划痕。2.2 允差热电偶的允差应符合ZBY 300的规定。注:允差等级为级的S型和T型热电偶,其热电极参比端温度为0。对于带有不可拆卸的补偿导线的热电偶,其热电极一补偿导线组件应符合本条规定。2.3 绝缘电阻2.3.1 常温绝缘电阻热电偶的常温绝缘电阻应符合以下规定:a. 对于长度超过1m的热电偶,它的常温绝缘电阻值与其长度的乘积应不小100M ·m即Rr·L100M·m L>1m (1式中:Rr - 热电偶的常温绝缘电阻值,M;L - 热电偶的长度,m。b. 对于长度等于不足1m的热电偶,它的常温绝缘电阻值应不小于100M。2.3.2 上限温度绝缘电阻2.4 热电动热稳定性热电偶(允差等级为级的T、E、K型除外应置于制造厂规定的上限温度维持250小时,试验前后最高检验温度点热电动势的变化量(换算成温度的变化量应不超过表2规定。热电偶应能经受ZBY 002-81仪器仪表运输、运输贮存基本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规定的连续冲击和自由跌落试验。2.6 热响应时间热电偶的热响应时间应符合制造厂在使用说明书中提供的数值。3 试验方法3.1 装配质量和外观装配质量和外观的检查用目视和适当的仪表、设备进行。3.2 允差3.2.1 检验温度点应按表3规定选取检验温度点,必要时可以补充其他合适的检验温度点。3.2.2 检验设备3.2.2.1 标准温度计标准温度计的不确定度应不超过被检验热电偶允差的三分之一。推荐使用下述标准温度计:a. 标准铂电阻温度计,使用温度范围-196630.74;b. 标准铂铑10-铂热电偶,使用温度范围3001200;c. 标准铂铑30-铂铑6热电偶,使用温度范围12001600;3.2.2.2 恒温装置用比较法进行允差检验时,使用的恒温装置为:a. 精密恒温装置:沿插管方向100mm工作区域内各插管任意两点的温度差不超过0.1;b. 管形炉:炉长不小于600mm,在炉中心附近不短于60mm的工作区域内温度差不超过1;管形炉只与标准热电偶配合使用。精密恒温装置的温度在指定时间内的变化不超过0.1;管形炉的温度在指定时间内的变化应不超过1;指定时间取下列三种时间中最大值:标准温度计的热响应时间0.5的5倍。被试热电极组件(或热电偶的热响应时间0.5的5倍。在一个检验温度点测试所需的时间。3.2.2.3 0恒温器0恒温器插管的长度应不短于160mm,工作区域的温度为-0.1 +0.1。3.2.3 检验方法和要求允差检验一般对热电极组件进行。检验时,一般采用比较法,在-195.806、-78.476、100、419.58、630.755、1084.88等温度点的检验也可以采用定点法。3.3 绝缘电阻3.3.1 检验要求a. 热电偶应按出厂时原有的装配方式进行绝缘电阻试验。b. 测量绝缘电阻所用仪表的精确度不低于±20%。c. 施加试验电压的时间到达60秒,记录绝缘电阻值。d. 应变换所加试验电压的方向,并分别记录测量结果,取其中较小值为被试热电偶的绝缘电阻值。3.3.2 常温绝缘电阻常温绝缘电阻的试验电压为直流500±50V。测量常温绝缘电阻的大气条件为:温度1535,相对湿度45%,大气压力86 106kPa。测试前被试热电偶应在这样的大气条件放置至少2小时。3.3.3 上限温度绝缘电阻上限温度绝缘电阻的试验电压为直流10±1V。被试热电偶在试验温度停留的时间应不短于其热响应时间0.5的5倍。试验温度对于上限温度的偏离范围为±10。热电偶被加热的长度为300mm或其总长度的百分之五十(选其中较小值,并允许偏离百分之十。加热区域的温度不均匀性应在10以内。对采用瓷保护管的热电偶,用金属丝在热电偶瓷保护管被加热部位均匀绕15 20匝作为上限温度绝缘电阻测试的一极。使用的金属丝应对热电偶无害。3.4 热电动热稳定性3.4.1 检验要求热电偶的热电动势稳定性试验应带保护管进行。试验温度对于上限温度的偏离范围为±10。热电偶被加热的长度为300mm或其总长度的百分之五十(选其中较小值,并允许偏离百分之十。加热区域的温度不均匀性应在10以内。对于具有密封型接线盒的热电偶,试验时应将接线盒妥善密封。3.4.2 检验方法a. 按3.2条规定的方法测量被试热电偶在最高检验温度点附近的热电动势,并把测量结果换算成相应于最高检验温度点的热电动势值换算方法见附录 B.1 (参考件。b. 将被试热电偶置入试验炉内,然后将试验炉升至3.4.1款规定的温度,维持250小时。c. 自然冷却后重复步骤a。d. 按式(2计算热电动热变化量EE = Ec-Ea - (2式中:Ec、Ea - 分别为步骤c和步骤a测得的结果。3.5 运输基本环境条件按ZBY 002的规定进行连续冲击和自由跌落试验。对一般热电偶,自由跌落高度为250mm;对易碎、易损热电偶,自由跌落高度为50mm。3.6 热响应时间3.6.1 检验要求应记录热电偶的输出变化至相当于温度阶跃变化50%的时间0.9,必要时可以另外记录变化10%的热响应时间0.1和变化90%的热响应时间0.9。所记录的热响应时间应是同一试验至少三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每次测试结果对于平均值的偏离应在±10%以内。形成温度阶跃变化所需的时间不应超过被试热电偶的0.5的十分之一。记录仪器或仪表的响应时间不应超过被试热电偶的0.5的十分之一。3.6.2 检验方法在试验流道的可用横截面内,水流速应保持0.4±0.05m/s,初始温度在545的范围内。温度阶跃值为4050。在试验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应不大于温度阶跃值的±1%。被试热电偶的置入深度为150mm或设计置入深度(选其中较小值,并在试验报告中注明。B型热电偶的热响应时间推荐用下述方法检验:用同规格的S型热电偶的热电极组件替换其自身的热电极组件,然后进行试验。注:可以由制造厂与用户商采用其他试验方法,但所给数据必须注明试验条件。4 检验规则4.1 总则每支热电偶出厂前必须通过出厂试验;各种结构和温度范围的热电偶产品均应定期抽样进行型式试验。凡是结构特殊的以及拟用于严酷环境的热电偶,应进行附加型式试验见附录A(补充件,附加型式试验的项目及周期由制造厂与用户商定。4.2 抽样规则按GB 2829-81周期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进行抽样,并规定:a.检查周期不超过二年;b.判别水平推荐采用1级;c.不合格质量水平不大于5;d.采且一次抽样方案,判定数组为AC = 0、Re = 1。4.3 出厂试验4.3.1 项目和顺序a. 允差;b. 装配质量和外观;c. 常温绝缘电阻。4.3.2 检验温度点a. 对于允差级为、级的S型、J型、T型、E型、K型的热电偶,应在不低于100的一个检验温度点进行允差检验;b. 对于允差等级为级的T型、E型、K型热电偶,应在低于-100的一个检验温度点进行允差检验;c. 对于允差等级为、级的B型热电偶,应在不低于600的一个检验温度点进行允差检验。4.4 型式试验4.4.1 项目a. 运输基本环境条件;b. 装配质量和外观;c. 常温绝缘电阻;d. 热响应时间;e. 上限温度绝缘电阻;f. 允差;g. 热电动势稳定性。4.4.2 顺序按下述优先次序确定型式试验顺序:a. 不改变原有包装方式的试验;b. 先短期后长期;c. 不改变原有装配方式的试验;d. 先低温后高温(不包括进行允差检验时各检验温度点的次序。4.5 允差检验判别规则使用制造厂的测量系统进行允差检验时,若制造厂的测量系统的误差为±n,则测试结果应不超过±(-n(为2.2条的规定的允差值;使用验收单位的测量系统进行允差检验时,若验收单位的测量系统的误差为±m,则测试结果应不超过±(+m。5 包装及热电偶制造厂应向用户提供的信息5.1 包装a. 热电偶一般采用ZBY 003-85仪器仪表包装技术条件规定的简易包装。b. 具有瓷保护管的热电偶及其他易碎、易损热电偶,应采用ZBY 003规定的防震包装。5.2 铭牌或出厂合格证明书上应注明的信息a. 型号;b. 规格;c. 代号(分度号;d. 适用温度范围;e. 允差等级;f. 保护管材料;g. 商标或制造厂名;h. 出厂日期。5.3 使用说明书中应提供的信息a. 分度表;b. 热响应时间;c. 适用环境;d. 一般使用方法;e. 特殊的技术条件。工业热电偶型式、基本参数及尺寸JB/T 5219-9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可拆卸的和铠装的工业热电偶(以下简称热电偶的型式、基本参数及尺寸。本标准适用于具有一对或两对热电极、保扩管和接线装置或其它附加装置的热电偶。2 热电偶型式2.1 热电偶的保护管形状和固定装置型式见表1。2.2 热电偶的接线装置型式热电偶的接线装置有以下几种型式:无接线盒;简易型;防护型(防淋、防溅、防喷等;隔爆型;插接座型。3 基本参数及尺寸3.1 热电偶基本参数热电偶的类型、分度号和温度范围见表2。3.2 外露长度3.3 直角形保护管的长度热电偶直角形保护管的长度LA、LB均可为500或750mm。3.4 固定装置尺寸3.6 接线盒出线孔尺寸接线盒出线孔尺寸见下图。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提出。本标准由机械电子工业部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归口。本标准由上海自动化仪表三厂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小白、黄宝奎、贺国良、何诗豪。本标准自实施日期起原机械工业部发布的ZBY 023-81热电偶型式、基本参数及尺寸和ZBY 024-81铠装热电偶型式、基本参数及尺寸作废。机械电子工业部1991-07-09批准 1992-07-01实施铠装热电偶JB/T 5582-9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铠装热电偶(以下简称铠装偶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和贮存等。本标准适用于分度表符合ZBY300工业热电偶分度表及允差中类型为镍铭-镍硅、镍铭-铜镍(康铜、铁-铜镍(康铜和铜-铜镍(康铜的铠装偶以及分度表符合ZB N05 004镍铬硅-镍硅热电偶丝及分度表类型为镍铬-镍硅的铠装偶。2 引用标准GB 4989 热电偶用补偿导线GB 7668 铠装热电偶材料GB 7669 铠装热电偶材料试验方法ZBY 002 仪器仪表运输、运输贮存基本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ZBY 003 仪表仪表包装通用技术条件ZBY 300 工业热电偶分度表及允差ZBN 11 002 工业热电偶技术条件ZBN 05 004 镍铬硅-镍硅热电偶丝及分度表3 术语GB 4989、GB 7668、GB 7669、ZB Y300和ZB N11 002规定的术语及定义和以下术语及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测量端区从测量端的外套管端面起5倍于外套管直径的长度范围。3.2 露端型铠装偶测量端裸露,并与外套管无电连接的铠装偶。3.3 接壳型铠装偶测量端与封闭的外套管电连接的铠装偶。3.4 绝缘型铠装偶测量端与封闭的外套管电绝缘的铠装偶。4 产品分类铠装偶的类型、分度号及测温范围如表1所示。表1注:表中各类型的实际测温范围与铠装偶的外套管材料、直径和测量端形式等因素有关,制造厂应在使用说明书中具体规定。5 技术要求5.1 外观与装配质量铠装偶的外观与装配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a. 各部分装配正确,连接可*,零部件无的缺损;b. 表面无划痕,凹痕和显著锈蚀;c. 测量端区的焊接应光滑、牢固。无气孔、夹灰和夹渣等缺陷。d. 铭牌上内容完整,符号、文字应清晰,无损伤。5.2 尺寸5.2.1 直径5.2.1.1 测量端区铠装偶的测量端区外套管直径的极限偏差应符合表2规定。表2 mm5.2.1.2 其余部分铠装偶测量端区以外的外套管直径的极限偏差应符合表3规定。5.2.2 测量端区绷截面铠装偶测量端区的纵截面有关尺寸应符合表4规定。5.3 电连续性铠装偶的热电极应无断路。5.4 允差5.5 常温绝缘电阻绝缘型铠装偶在环境温度为20±15,相对湿度不大于80%时,热电极与外套管之间的绝缘电阻应符合表6的规定。注:绝缘电阻用M·m表示,即为常温绝缘电阻与铠装偶长度的乘积。例如:1000 M·m表示:1m长的试样的绝缘电阻为1000 M。10m长的试样的绝缘电阻为100 M。对于长度小于1m的铠装偶,按1m计算。带补偿导线的铠装偶其常温绝缘电阻按GB 4989的规定。插座式接线盒铠装偶的常温绝缘电阻应符合制造厂使用说明书提供的数据。5.6 升高温度下的绝缘电阻绝缘型铠装偶升高温度下的绝缘电阻应符合表7的规定。分度号置于试验温场中的长度mm 试验温度升高温度下的绝缘电阻MK.N.E.T 30 500±15 5T 300±10 500注:不同铠装偶直径的绝缘电阻试验电压应按表6的规定。5.7 极性铠装偶的极性应有正确和明显的标志。5.8 运输基本环境条件铠装偶应能经受ZBY 002规定的连续冲击和高度为250mm的自由跌落试验。试验后仍应符合5.1和5.3至5.5条的规定。5.9 热响应时间铠装偶的热响应时间0.5应符合制造厂在使用说明书中提供的数值。5.10 焊接外壳完整性绝缘型铠装偶的焊接外壳经完整性试验后,其常温绝缘电阻应符合第5.5条的规定。5.11 热电动势稳定性铠装偶的热电动热稳定性应符合ZBN 11002的规定。6 试验方法6.1 外观与装配质量外观与装配质量用目测法检查。6.2 尺寸6.2.1 直径6.2.1.1 测量端区测量端区的外套管直径检查,应使用最小分度值为0.01mm的外径千分尺,在测量端区某一部位的同一横截面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进行检查。6.2.1.2 其余部分测量端区以外的外套管直径检查同第6.2.1.1条的规定。6.2.2 测量端区纵截面用X射线仪在测量端区的纵向平面上进行照相检查。6.3 电连续性用万用表进行电连续性试验。6.4 允差允差应按GB 7669第2条的规定进行试验(含0.25mm铠装偶。6.5 常温绝缘电阻6.5.1 试验仪器根据铠装偶直径大小,可用精确度不低于 1.5级的兆欧表或精确度不低于 5.0级的直流微电流高电阻测量仪进行试验。6.5.2 试验步骤铠装偶在第5.5条规定的条件下放置24h后,将其正(负极与外套管接在试验仪器上,并施加试验电压,1min内记录指示值。改变外加电压极性进行重复测量,然后取其两次测量的平均值为试验结果。6.6 升高温度下的绝缘电阻6.6.1 试验仪器及设备试验仪器按6.5.1条规定。试验设备采用炉长为600mm的管形电阻炉。6.6.2 试验步骤将铠装偶的正(负极与外套管接在试验仪器上,待试验温度达到后,保持15min 后施加试验电压,1min内记录指示值。改变外加电压极性进行重复测量,然后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为试验结果。6.7 极性将铠装偶正、负极分别接到检流计的正、负接线端子上,然后加热测量端,检流计的指针应向右偏转,或采用能鉴别极性的其它方法。6.8 运输基本环境条件运输基本环境条件的试验方法按ZBY 002的规定进行试验。6.9 热响应时间接壳型和绝缘型铠装偶的热响应时间按ZBN 11 002规定进行试验,置入深度为150mm或不小于铠装偶直径的20倍。6.10 焊接外壳完整性焊接外壳完整性采用水淬法进行试验。将铠装偶测量端区置于300温场中,保持5min,然后立即插入室温水中,1min后测量绝缘电阻。注:根据用户需要,焊接外壳完整性也允许用附录A(补充件中的任意一种方法进行试验。6.11 热电动热稳定性按ZBN 11002的规定进行试验。7 检验规则7.1 总则每支铠装偶必须通过出厂检验,经检验合格并附有检验合格证明书的铠装f. 商标或制造厂名;g. 制造日期偶方能出厂。产品每两年应进行抽样型式验检。结构特殊的以及拟用于严酷环境的铠装偶,应进行附加型式试验见ZBN 11002附录A(补充件,附加型式试验的项目及周期由用户与制造厂商定。7.2 出厂检验项目a. 外观与装配质量;b. 尺寸(第5.2.1条;c. 电连续性;d. 常温绝缘电阻;e. 允差;f. 极性。铠装偶的热电动势允差出厂检验按表8的检验温度点进行。在产品质量稳定的情况下,允许制造厂自行规定采用一个检验温度点进行试验。7.3 型式检验项目和顺序a. 运输基本环境条件;b. 外观与装配质量;c. 尺寸;d. 极性;e. 电连续性;f. 常温绝缘电阻;g. 热响应时间;h. 升高温度下的绝缘电阻;i. 焊接外壳完整性;j. 允差;k. 热电动势稳定性。8 标志8.1 铭牌上应注明的内容:a. 型号;b. 分度号;c. 允差等级;d. 商标或制造厂名;e. 制造日期。8.2 出厂合格证明书上应注明的内容:a. 型号;b. 规格;c. 分度号;d. 允差等级;e. 外套管材料;h. 检验员印鉴。8.3 使用说明书中应提供的内容:a. 分度号;b. 测温范围;c. 热响应时间;d. 适用环境;e. 一般使用方法;f. 特殊的技术条件。9 包装铠装偶一般采用ZBY 003规定的简单包装。长度小于或等于1m的铠装偶允许成卷包装。包装应有防潮措施。10 贮存铠装偶应贮存在空气干燥、不含有引起产品腐蚀杂质的环境中。附录A焊接外壳完整性补充试验方法(补充件A1 氮气压力试验测量端区应放在最低压力为2.5MPa的氮气中,加压时间约30s,然后立即将商量端区浸入水中或酒精中,外壳焊接处应不冒气泡。A2 液氮试验测量端区应浸入液氮中,10倍于热响应时间后,立即将铠装偶测量端区浸入水或酒精中,外壳焊接处应不冒气泡。A3 氮检漏试验将铠装偶放入氮漏检测仪的连续容器中,与标准氮漏进行比较,其氮漏量应小于1.01325×10-2Paml/s。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机械电子工业部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归口。本标准由四川仪表十七厂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范华敏、邓永煜、陈宗荣、谭向阳、余东兵。本标准自实施日期起原机械工业部发布的ZBY 027-81铠装热电偶技术条件作废。工业热电偶、热电阻用陶瓷接线板Wiring plank of ceramics for industrial thermocoupleand resistance temperature sensor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业热电偶、热电铠装热电偶用陶瓷接线板(以下简称接线板的分类、型式、尺寸、材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等。本标准适用于工业热电偶、热电阻和铠装热电偶用接线板。2 引用标准GB 2935 热电偶瓷套管GB 4069 电子陶瓷零件公差GB 4741 日用陶瓷抗弯强度测定方法3 分类、型式、尺寸和产品代号3.1 分类接线板按材质分为:a. 粘土质由粘土、长石和石英等原料配制的,氧化铝含量在30%40%的硅酸盐制品(K2O-AI2O3-SiO2·材质代号为CT3。b. 滑石质氧化镁含量在30%35%镁硅酸盐为主晶相的瓷(MgO-AI2O3-Sio2,材质代号为H3。注:末列入本标准的其它陶瓷材质,由用户和制造厂商定,其余要求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3.2 型式、尺寸和产品代号3.2.1 型式和尺寸型式、型式代号和尺寸见附录(补充件中图A1图A8,图中末注公差处应符合GB4069中表1内9级公差,并规定:a. 孔公差取单向极限偏差,上偏差取正值;b. 轴公差取单向极限偏差,下偏差取负值;c. 图中"+"、"-"、"A"、"B"、"C"、"D"、"I"、""等符号与字母,其字体应符合GB4457.3机械制图字体中3.5号字的规定,字体凸出高度不低于0.3mm,排列应均匀、对称。3.2.2 产品代号接线板的产品代号由下列部份组成:材质代号-型式代号标准代号与顺序号例如:粘土质图A1型式的接线板图示为:CT3-034 ZBN××××滑石质A1型式的接线板图示为:H3-034 ZBN××××注:末列入本标准的其它型式的接线板,由用户和制造厂商定,其余要求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4 技术要求4.1 外观接线板应平整、光滑和完整,不允许有裂纹、熔洞、烟熏、堵塞、明显气泡、斑点等缺陷。4.2 尺寸接线板的尺寸和公差应符合3.2.1条的规定。4.3 吸水率接线板的吸水率不大于0.2%。4.4 抗折(断)力 粘土质接线板抗折力应大于 500N;滑石质接线板抗折力应大于 1000N。 4.5 绝缘电阻 在环境温度为 1535,相对湿度不大于 30%时,接线板上装上接线柱,并固定 在接线盒内,接线柱与接线盒之间的绝缘电阻不小于 2000M 。 4.6 连续冲击和自由跌落 接线板应能经受 ZBY002仪器仪表运输、运输贮存基本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 规定的连续冲击和自由跌落试验,自由跌落高度取 100mm。 5 试验方法 5.1 外观 将接线板放在平板上,以手感检查是否平整,其它以目测检查。 5.2 尺寸 按 4.2 条的规定用精确度为 0.02mm 的游标卡尺测量。 5.3 吸水率 先将接线板用精水洗净,置于 105110试验箱内,干燥至恒重 G(称量次数不 少于 2 次,2 次称量之间加热时间不少于 30min),然后放入水中煮沸 4h,后再 浸放 1h,取出后用拧干的湿毛巾吸去接线板表面和孔内的水份,再称其重量为 G1,按下式计算吸水率: X= -(1) 式中: X - 吸水率,%; G - 接线板干燥时的重量,g; G1 - 接线板吸水后的重量,g; 称量仪器用感量为 0.001g 的天平。 5.4 抗折(断)力 5.4.1 试验设备 抗折力试验采用 SKZ-500 型数显抗折试验机或类似性能的抗折试验机,见附录 B (参考件)中图 B1 所示,图中上支承和下支承均为:直径是 8mm,长度是 45mm 的圆柱体,两下支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平行,两支承间距离分别为 36mm (适用于型式代号 034、035、038、039、054、055 的接线板);28mm(适用于 型式代号为 040、041 的接线板)。上支承也应与下支承平行。 5.4.2 试验步骤 按接线板型号代号选择相应的支承间距离, 试验前清除支承和接线板表面上的粘 着物,将接线板安放在两下支承上,两安装孔的中心连接与支承平行,并与上支 承中心的轴线在同一垂直平面上,接线板正面为受力面,加负荷速度为 9.8N/S, 接线板断裂时的负荷为接线板的抗折力。 5.5 绝缘电阻 在 4.5 条规定的环境条件下放置 24h, 然后用电压为 500V, 测量范围为 02000M ,精确度等级不低于 1.5 级的兆欧表测量。 5.6 连续冲击和自由跌落 接线板在包装情况下,按 Zby002 中连续冲击和自由跌落试验规定的试验方法进 行试验。 6 检验规则 6.1 出厂检验 6.1.1 接线板的外观应逐块检验。 6.1.2 接线板的尺寸、绝缘电阻、吸水率按 GB2828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 抽样表采用一次抽样方案,并规定: a. 判别水平为级; b. AQL = 4.0。 注:吸水率试验每季度不少于一次。 6.2 型式检验 6.2.1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用进行型式检验: a. 正常生产的产品每年进行一次检验; b. 当产品的设计、工艺或材质改变时; c. 不经常生产的产品再次恢复生产时。 6.2.2 型式检验按本标准的全部要求进行检验。 6.2.3 型式检验按 GB2829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采用一次抽样方 案,并规定: a. 判别水平为级; b. RQL = 15; c. 判别数组为(0 1) 7 包装、运输和贮存 7.1 接线板用塑料低作内包装,用木箱或纸箱作外包装,内、外包装均应排列整 齐,内外包装之间用垫充物塞紧。外包装箱上应印有防震、防潮和小心轻放等字 样。 7.2 每箱接线板应有合格证,并注有制造厂厂名、产品代号、数量、出厂日期和 检验员工号。 7.3 接线板应在室内存放,避免雨淋受潮。 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