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
资源ID:14533093
资源大小:35.19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过秦论》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过秦论【学习目标】1在理解基础上能背诵重点段落。2学习本文纵横捭阖、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以及借助的手法。3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学习过程】一、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二、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 ):写 第一层:( ):写 第二层:( ):写 (二)议论部分( ):写 三、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四、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事实来证明其论点的?联系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你的看法。【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 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 )A膏腴(yú) 藩篱(fn) 崤山(xiáo) 蒙恬(tián)B逡巡(qn) 锋镝(dí) 蹑足(niè) 墨翟(zhái)C谪戍(zhé) 鞭笞(ch) 黔首(qián) 囊括(nán)D隳名城(hu) 户牖(yu) 棘矜(jí) 赢粮(yín)2 下列句子中书写全对的一句是 ( )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B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D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3 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B委命下吏命: 命令。C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作难:起事、首倡。4 下列哪一项不含通假字 (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百有余年5 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 ) 天下云集响应 外连衡而斗诸侯 却匈奴七百余里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序八州而朝同列 囊括四海 陈胜瓮牖绳枢之子A/ B/C/ D/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C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7 选出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句中加点词的运用解释正确的一种 ( )A句中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B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C加点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D加点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富于变化,避免雷同,读来无呆板之感。8 下面一组翻译中哪一句最准确 ( )A振长策而御宇内译: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译: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译: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译: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E.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译:(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二、默写:振长策而御宇内, ,履至尊而制六合, ,威振四海。 ,却匈奴七百余里;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 ,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 ,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三、延伸迁移、总结归纳1拓展迁移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此诗选取了哪两个细节?说明了什么实质?2荐读途经秦始皇墓和焚书坑途经秦始皇墓许诨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提示: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他又是一个暴君,实行专制主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受到后人谴责。许诨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墓仿佛一座山一样,给人“龙盘虎踞”之感。眼前的高坟正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然而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汉文帝的谦和、仁爱与俭仆,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形成强烈的对比。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做出自己的评判。末句的一个“唯”字,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荡开了笔墨,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焚书坑章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提示: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焚书坑儒,造成中国历史上一场文化浩劫。“不读书”的刘项而能灭亡“焚书”之秦,揶揄调侃之中,包含极为辛辣的讽刺。【学习拓展】词性活用判断方法如果是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另有主语。如“天下云集响应”,既然有“天下”作全句的主语,那么,“云”、“响”就不大可能是主语了。而在有些句中,主语根据上下文省略了,如前面的例2,“内立法度”,看似没有主语,其实,主语“秦孝公”承前省略了,那么,毫无疑问,“内”就是动词“立”的状语。所以,要认识、掌握名词活用为状语,只能从句子的结构、意思入手去判断。翻译原则1忠于原文(不能错译漏译,尤其是比较重要的字;尽量直译)。例句: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错译:不爱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错因:“爱”没有翻译出来,应译为“吝惜”。2文中如果出现特殊用法的词(如:通假、活用等),译文中一定要有所体现。例句:外连衡而斗诸侯。错译:对外采取连衡的策略来拼斗诸侯。错因:斗,使动用法,使争斗。文言中,不及物动词的后边有宾语时,这种不及物动词大都是使动词。这里,在“斗”的后边带有宾语“诸侯”。译文:对外采取连衡的策略来使(其他六国)诸侯相互争斗。3文中如果出现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例句: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错译:锄头、枪把并不锋利于钩戟长矛呀!错因:于,介词,在形容词之后引出比较对象,相当于“比”。这是个介宾短语后置的句子,翻译时应把介宾短语提前做状语。译文:锄头、枪把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呀! 6/ 6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