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备课(共29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年级传统文化 全册备课章丘市白云湖镇中心小学 孙德凤 2013.9第一课 笠翁对韵(节选一)教学内容:笠翁对韵(节选一)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国学素养。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课件、对联录音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引导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过春节的时候,大门上都贴对联吧?对联必须对仗工整,合乎韵律。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就是一本诗韵对仗的书。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2、解释笠翁对韵 3、出示题目:笠翁对韵(节选一)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2、领读一遍。 三、释读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拼一拼,把句子读通顺,不懂的圈出来。 2、讲解: (1)、找学生读韵文 (2)、学生提问题 (3) 师生共同解决。 3、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 下响 高舂 青春 3、 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指导朗读背诵。 1、同桌读 2、小组赛读 3、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4、背诵儿歌 (1)、同桌学生边拍边试着背诵,比比谁背得快。 (2)、小组内互相检查。 四、课后拓展:1、利用课余时间背熟 2、收集身边的对联,和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笠翁对韵(节选一)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 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 第二课 笠翁对韵(节选二) 教学内容:笠翁对韵(节选二)教学目标 :1、 继续学习对仗语句,培养语感。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国学素养。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涵,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课件、对联录音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谈话引导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课下你们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搜集了许多有趣的对联,谁先给大家说说?学生到台上展示交流,师生评价。 2、指生背诵笠翁对韵(节选一) 师导入:同学们,我们上次学习了笠翁对韵的一部分,大家还想知道一些其他的内容吗? 出示题目:笠翁对韵(节选二) 二、初读感悟: 1、学生借助拼音读儿歌 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拼一拼,把句子读通顺,不懂得做个记号。 2、同桌互相读一读 3、指生读韵文,师生评价 4、比赛读:同桌读、小组读、师生同读 三、理解韵文内容 1、学生借助下面的注释讨论交流韵文内容。 2、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3、提问:这些诗句中都描写了哪些事物?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 四、指导背诵: 1、同桌先试着背一背,比一比谁背得快 2、指生背诵 3、师生比赛背诵。 五、课堂延伸: 1、用实物投影出示7页的内容:动动脑筋,看谁能对上来? 2、学生回答,师生评价。 3、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对子。 4、学生交流。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又有了新收获,出示成长袋自我评价。 六、布置作业:课下再搜集一些相关的对子 板书设计: 笠翁对韵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奇对偶,只对双。大海对长江泉对石,干对枝。吹竹对弹丝 第三课 小儿语(节选)教学内容:小儿语(节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选文。 2、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选文,感悟选文中所讲的道理。 3、教育学生说话做事要从容、镇静宽容对待别人。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选文,感悟选文中所讲的道理。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明白说话做事要从容、镇静宽容对待别人。 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背诵笠翁对韵 2、师导入:今天来学习一些有关我们说话做事的儿歌,名字叫“小儿语”。 3、板书课题 二、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2.领学生读词句 3.学生自读儿歌。要求:不会的字拼一拼,不懂的地方圈出来。 4、指生读,同桌比赛读,小组比赛读,师生评价。 四、了解儿歌,背诵儿歌 1、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理解儿歌 重点解释: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2、师生一块读文意。 3、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教师总结 五、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1、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2、学生演,教师指导 六、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小儿语 一切言动,都要安详。 十差九错,只为慌张。 沉静立身,从容说话。 不要轻薄,惹人笑骂。 第四课治家格言(节选一)教学目标: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教学方法: 讲解法、朗诵法教学过程:一、简介治家格言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五、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六、作业练习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板书设计:治家格言(节选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第五课治家格言(节选二)教学目标: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国学素养。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人有喜庆便是大恶。”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教学方法: 讲解法、朗诵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背诵治家格言(节选一)2、这节课我们将诵读治家格言(节选二)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的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人有喜庆便是大恶”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总结。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目并随时加以辅导。(2)同桌互读。互相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五、课后拓展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背诵板书设计 治家格言 (节选二)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庆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第六课名贤集(节选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2、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3、能够顺利的完成本文的活动,并有所收获。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教学难点: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教学准备:提前搜集典型的名言警句教学方法:谈话法、游戏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名贤集为流传很广的古代启蒙读物。它汇集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名言警句以及民间流传的格言、谚语。该书语言虽然浅显,但却包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二、名贤集得人一牛,还人一马,老实常在,脱空常败。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经典回放1、学生借助拼音试读课文。2、对照注释理解意思3、学生齐读课文4、教师适当解释(二)温馨点击介绍名贤集名贤集为流传很广的古代启蒙读物。作者不详,从内容上看是南宋以后儒生所辑,本书汇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全书以四言、五言、六言组成。易诵易记,读之朗朗上口,其间集有不少成语、格言,如“人穷志不穷”“年老心未老”,但也有“有钱便使用,死后一场空”之类容易理解为糟粕的字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社会都有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对世态炎凉的认识及相应采取的对策。三、活动广角1、朗读课文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读2、背诵课文学生试背、检查背诵、背诵接龙游戏3、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警句,把它写下来吧,看谁写得多。(可布置学生提前搜集)(1)学生回答,积累名言警句(2)书写名言警句,看谁写得又对又好(3)学生汇报四、课堂总结,成长记录。五、资料袋板书设计: 名贤集(节选一)得人一牛,还人一马,老实常在,脱空常败。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第七课名贤集(节选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2、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3、完成“活动广角”中的三个活动任务,使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教学难点: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教学准备:提前搜集典型的名言警句教学方法:谈话法、游戏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名贤集的片段。二、名贤集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泰山不却微尘,积少垒成高大。(一)经典回放1、学生借助拼音试读课文。2、对照注释理解意思3、学生齐读课文4、教师适当解释(二)温馨点击这几句话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事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三、活动广角1、朗读课文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读2、背诵课文学生试背、检查背诵3、联句游戏自由读、同桌对读、齐读,了解熟悉诗句联句游戏:教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师生游戏、同桌游戏。四、课堂总结,成长记录。五、作业设计1、把你记住的句子回家背给爸爸妈妈听2、找找名贤集,读一读。看谁记住的句子多。 板书设计: 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泰山不却微尘,积少垒成高大。第八课逢老人教学目标:1对逢老人达到背诵的目标,能够简单理解古诗的意义。2能够认识到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能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运用。3通过图片展示和讲故事等形式将学生引入课堂情境之中。通过提问和学生自由发言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义和包含的道理,引起学生共鸣。4.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精神。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产生认同感,能在生活中应用。教学重点: 能够当堂背诵,并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能够了解中国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知道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和老人相处。教学准备:课前搜集敬重老人的名言警句、故事等教学方法: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生:喜欢。师:同学们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什么节日吗?生:重阳节。师:回答的非常好,他还有一个名子叫中国老人节。课件出示:老爷爷,老奶奶图片。师:图片上的照片是谁?生:老爷爷,老奶奶。师:那么大家平时都是怎样和爷爷奶奶相处的?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其他人是怎样和老人相处的。(课件图片展示)每组选一位代表发言。二、由故事引出古诗逢老人 1.讲故事。同学们都说了自己与老人相处的故事,现在老师也讲一个我自己的小故事给大家听。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路上遇到一位老人”。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一位老爷爷。我看见老爷爷两只耳朵的头发白得像雪一样,老爷爷拄着拐杖老爷爷没走上几步路,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到了路口,我赶紧跑上前去,扶着老爷爷一起过了马路。老爷爷说:“谢谢你。”我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这就是老师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有意思的师,唐朝有一个叫隐峦的大诗人他也和老师一样,遇到过这样的老爷爷,而且还写了一首诗呢。诗的题目就叫逢老人。师:出示课件,领读课文,讲解诗意。 2.让同学们采取各种形式朗读,争取达到背诵。3.朗读结束,适当评价并指导朗读。加动作表情示范朗读一遍。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到讲台前一边表演一边朗诵这首古诗?请举手。(同学表演结束评价鼓励。通过本环节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融入到课堂情景之中。)4.集体朗读这首诗。5.背诵,并表演逢老人。三、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逢老人,一位老爷爷在路上行走。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帮助老人,又应该向老人家学习些什么?第九课幼女词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 幼女才七岁,未知巧与拙。”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你们几岁了?在你们这个年纪有的女孩已经会做许多事了,想知道吗?1学生交流2揭题幼女词。(板书诗题:幼女词)3学生齐读题目。4简介作者的小女儿。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幼女词。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2、检查初读情况。(1)指名读诗歌,集体正音。(2)学生简单说说在做一件什么事儿。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与原文对照。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4、集体交流,了解幼女词大意。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指名读,正音。 齐读,读正确流利。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四、温馨点击。讲七夕传说,学生谈感受。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幼女词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3、熟读成诵。六、布置作业,巩固练习。板书设计:巧与拙“巧”学 人第十课陶者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2、编故事理解诗意,采用换词,补充等方法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内容。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困苦的状况,了解封建制度下获者不劳,劳者不获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内容。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 师板书“者“字。给者字找朋友,“作者、记者、读者”。总结得出,者就是的人。2、 师板书“陶”字。3、 师解释陶者课题陶:烧制瓦片,用黏土烧制成一片片瓦。 陶者:烧制陶器的人。(结合插图,师简单介绍怎样烧制瓦片)请生在来完整地说一遍。4、 简单介绍作者。这首诗是由宋朝的一位大诗人叫梅尧臣的。他是安徽宣城人。他写的诗从各个方面反映人民的疾苦。5、 看课文插图。图上画了两件房子,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是两件怎样的房子?(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高楼大厦 破草房)6、引读:哪些人住高楼大厦?哪些人住草房?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二.细读,感悟诗意。1、 请生读第一句。陶尽门前土。尽是什么意思呢?(平常我们说,用尽了所有的力气)那么陶尽呢?我们说陶就是烧制瓦片的意思,这里的陶也是这个意思。尽,挖完。挖完了门前的泥土用来烧制瓦片。2、 读第二句。屋上无片瓦。请看插图,那房子上都是些稻草,没有一片瓦。那就奇怪了,陶尽了家门前的泥土用来烧制瓦片,烧制出的瓦片去哪里了呢?我们来读一读最后一句,你就能明白瓦片到哪里去了?3、 读第四句。住高楼大厦的人是那些人呢?预设:有钱人,有权人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说,达官显贵。鳞鳞:瓦片很密,叠在一起像鱼鳞,说明房子很漂亮,(看课文插图)4、 读第三句。十指不沾泥谁来说说“十指不沾泥”的意思?手指都不碰到泥,说明什么?(他们平常不用干活,鳞鳞居大厦)干活的是谁呢?我们的劳动人民一年四季,无论酷暑还是寒冷,他们一直都这么干着,辛不辛苦?5、 师:哪个小朋友可以把我们刚才讲的串起来,编个故事?(指名学生讲)6、 尝试着背诵课文。三.全班背诵诗。全班背诵这首诗。第十一课题画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学习理解“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题画,作者是清代诗人袁枚。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出示古诗: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指名读,正音。齐读,读正确流利。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指名反馈,师生补充。反复朗读,熟练背诵。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1、出示古诗画鸭2、读一读,背一背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收集描写图画的古诗。板书设计:题画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第十二课池上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3、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第十三课关山月(节选)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2、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3、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 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前面学过的唐诗:咏鹅、静夜思、春晓、早发白帝城 二、学习新课1、 带领学生一起观看一幅月亮从山升起的图画。2、 出示标题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渡玉门关。3、 先老师带感情地读一遍,然后领读,让学生跟读。4、 反复不断地领他们读几遍,当他们有进步时,及时地给予表扬。5、 让学生单独读,不会之处老师引导,当他们表现比较好时,进行奖励。6、带领学生分析每句诗的意思。并动笔画一画。三、全课总结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希望下一次继续,表现不好的学生,希望改正。 板书设计: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渡玉门关。第十四课棉花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学习理解“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朗读关山月。2. 找学生讲解诗文大意。二、初读感知1.师范读课文。2.借助拼音朗读课文。3.师领读课文。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4.小组练习朗读课文。5.找学生朗读课文。小组进行练习,看看谁读的好。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出示古诗: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指名读,正音。齐读,读正确流利。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指名反馈,师生补充。反复朗读,熟练背诵。四、联系实际,畅谈体会1、出示童谣棉花2、读一读,背一背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收集棉花的的资料。板书设计: 棉花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开。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第十五课小松教学目标: 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3、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长廊,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 教学重点:背诵这首描写松树的诗,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教学难点:能够理解诗的意思,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师:今天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谁会背古诗?比一比谁背得多。(学生积极背古诗)你们知道的真多!都是背诗小能手!老师相信大家这节课的表现也会如此出色!二、谜语导入1、同学们,今天课堂上来了一位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请你竖起小耳朵,认真听谜语,猜猜他是谁。头顶青丝发,身披鱼鳞甲。寒冬不落叶,狂风吹不垮。(学生答) 2、你们真棒,反应真快!3、大家好!我是小松树,真高兴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来欣赏有关松树的古诗吧,看看诗人眼中的我都是什么样子的!(板书:小松)二、新授(一)小松的学习1、出示: 小松初数尺, 未有直生枝。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2、请同学们自己大声的读一读,看看在诗人王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子的?不会的字多读读拼音,读流利。(学生自己来读)3、看看大家读的如何了?齐读。4、看黑板的出示,老师泛读,去掉拼音,齐读。5、借助译文,了解古诗大意,感悟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1)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谁来告诉大家?(2)说的真棒!理解的真好!那我这棵松树有个小小的疑问了:为什么嫌我长得慢呀?(3)看看古人说话多么的简练,我们需要这么说这么长的话,古人20个字就解决了!中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6、谁能带着“盼望松树急切长大的心情”来读一下这首诗?7、做动作、小组合作等多种有趣的方式检查背诵情况。8、播放小松树歌曲,休息一下。三、拓展积累1、出示陈毅咏松。这里还有一位大家都认识的诗人陈毅元帅;我们知道陈毅元帅不仅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儿子;他还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从他的咏松中我们就看的出来。2、自由读、小组读;齐读3、背诵4、欣赏松鹤延年图四、实践画松树1、老师范画、学生练画2、 展示画作,边展示边背诵刚学的诗句五、全课小结第十六课神童诗(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教育学生从小要刻苦学习,要有远大的志向。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花朵,将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重任,要落在你们身上。我们少年儿童从小就要刻苦学习,志向远大。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 板书:16、神童诗(一)二、感知古诗: (1)出示古诗: 自小多才艺,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2)指导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的内容。(3)拼拼音,读诗句。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出示古诗: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指名读,正音。齐读,读正确流利。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指名反馈,师生补充。反复朗读,熟练背诵。四、温馨点击: 本诗是宋代的汪洙写的,汪洙从小聪明好学,九岁写诗,被誉为神童。五、课堂总结: (1)朗读背诵神童诗(一) (2)给这首诗配上精美的图画。板书设计:16、神童诗(一)劝学自小多才艺,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第十七课神童诗(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使学生知道清明这个大好时节,春光明媚。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学习理解诗句,知道清明这个大好时节。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知道清明节吗?清明节在什么季节?(生:春季,四月四日或四月六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课就和清明有关。板书:17、神童诗(二)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出示古诗: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文。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指名读,正音。齐读,读正确流利。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指名反馈,师生补充。反复朗读,熟练背诵。4、温馨点击:清明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那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是人们春游的好时机,所以有清明踏青的习俗。5、活动广角: (1)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棒。 (2)读一读清明。 (3)想一想,我们这里的清明节还有什么习俗。 三、课堂总结板书设计:17、神童诗(二)清明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文。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第十八课绕口令-鹅与河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绕口令,并能熟练背诵。2、理解绕口令意义,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绕口令的意思,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绕口令,并能熟练背诵。教学难点:理解绕口令的内涵,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绕口令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教学过程:一、 激趣导入1.教师播放绕口令视频。2.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绕口令,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游艺形式,由于它短小、活泼、有趣,富有生活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3.出示本课情境图,板书课题。二、学习新知1.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