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共45页).doc
-
资源ID:14559395
资源大小:162.50KB
全文页数:4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共45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1.简述教育学发展历程?试举出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 又翻译为雄辩术原理 ),但比中国古代的学记要晚300多年。一般认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成书、1657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它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科问世。标志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大教学论的主要教育理论贡献 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对改造社会和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实施普及教育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他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编写百科全书式的教科书,试图建立分科教学,还提出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这些教育教学范式影响了近代整个欧洲,并很快传遍世界各国,奠定了近代教育的理论基础。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 “白板说”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赫尔巴特:德国教育理论家,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现代教育学之父 ” “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 ,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看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是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具有完整教育学体系的著作。赫尔巴特的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四段教学” 。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对立杜威和赫尔巴特的相对立的“三中心”赫:教材 教师 课堂杜:经验 儿童 活动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H. A. Kahpoba, 18931978)主编的教育学于1939年出版。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教育学。主要继承了欧洲传统教育思想,即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什么叫教育?试述教育的结构与功能.广义: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狭义: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如教科书、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2.如何评价生物起源理论和心理起源理论?生物起源说评价: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看到了人类教育与 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其根本错误 在于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心理起源说评价: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以上两种学说没有能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3.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如何?各有什么特征?一) (1) 奴隶社会的教育1.中国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学在官府”、“政教合一”;教育内容为“六艺”一一礼、乐、射、御、书、数;鄙视和脱离生产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一一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2)封建社会教育1.中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有六学二馆;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教育内容是儒学,即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教育方法是崇尚书 本, 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对学生实行棍棒纪律教育;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2.欧洲封建社会形成了两种教育体系一一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奴隶、封建社会的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西方还具有鲜明的宗教性; 第二,教育(主要指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第三,教育是面向少数有特权阶层子弟的,以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为目的; 第四,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军事知识、宗教教义和道德经典; 第五,教育的主要方法是严酷的纪律和强迫下的反省; 第六,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 第七,教育实践以教育经验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不独立、不系统、不科学。二) 近代教育 (一)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三)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师生关系也由农业社会的不平等关系转变为工业社会的民主关系,由绝对的教师中心走向教师指导和帮助下的学生 自治。 (四)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现代教育的特征 第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论从理想走向实践;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 第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从分离走向统一; 第四,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公正和教育 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 第五,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的时 空空前地拓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 第六,教育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功能不断增强,教育事业成为兴国之本; 第七,教育不断变革,现代教育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是不断革新的; 第八,教育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 第九,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的基础;第十,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 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第十一,教育的终身化,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从国际上看,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1.追求教育的民主化 3.追求教育的国际化 5.追求教育的信息化2.追求教育的终身化 4.追求教育的个性化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1.试述教育与科技的相互制约性。(一)科学技术能够有力地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二)科学技术也能够影响到教育对象 ;(三)科学技术还会渗透到教育资料的所有环节之中,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需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2.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制约性。(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直接决定教育的性质;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宗旨、目的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三)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也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力;(四)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也决定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的管理体制。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1.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如何?1.遗传素质(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3)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2. 环境(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规律?如何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1)1.发展的顺序性2.发展的阶段性3.发展的差异性4.发展的不平衡性(2)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要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否则,欲速则不达。 3.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各自的发展背景和水平,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在教育工作中发现并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4.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成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与学习的关系是很大的。3.为什么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试述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制约性。学校教育是指在学校中实施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指狭义教育:指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的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由 (1)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3)家庭环境的因素 所决定(2)教育自身状况 (4)社会发展状况 5.伤仲永这个经典故事主要能说明什么教育观点?环境6.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能产生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辨析7.有人认为: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出污泥而不染”是做不到的。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如何能“出污泥而不染”。什么是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第五章 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含义?(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即学校的教育目的。指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即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总的规定,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教育学中使用的教育目的的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概念。教育目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和制约着教育的全部工作,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问题之中,在教育理论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它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2、如何认识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由于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等,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一目的论在今天仍然对全世界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过,正如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只执一端,因而有失偏颇一样,如果不将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所谓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最大缺陷即在于此。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完全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社会本位目的论者认为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只能是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能否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开社会的教育目的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没有意义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但这一学派没有看到: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没有有活力的个体,社会存在就是病态的;同时离开个体的生活幸福等目的,社会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社会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但社会并不是个体存在的终极目的。因此,教育目的如果只看到教育对象存在的条件而对教育对象自身的需要不做足够的关照,就肯定是有失偏颇的。3、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是什么?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实质是什么? 方针及(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4、 试述五育的含义及其关系。联系实际,谈谈我国中小学处理五育的关系存在哪些问题?(1)德育,即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教育等方面的总称。(2)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3)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4)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5)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关系: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理论学习多,实践指导少,注重了统一性,缺乏了针对性,侧重教师的教,淡化了学生的学,聚焦了新课改,忽视了教学现状第六章 教育制度1.什么是学制?制订学制的依据是什么?学制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学校教育制度。依据 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2.学校教育制度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4.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5.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2.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和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什么?(未实行)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并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3年颁布的“ 癸卯学制”第七章 教师与学生1.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3)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 5)教师的劳动具有社会性 2)教师的劳动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 4)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2.请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教师的素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一)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体现在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这四个方面的素养。它的内容包括:依法执教 爱岗敬业 热爱学生 严谨治学 团结协作 尊重家长 廉洁从教 为人师表 (二)知识修养(见教材):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三)能力素养 (见教材):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3.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哪些方面?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4.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哪些方面?1.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自我调控能力。5.教师要确立什么样的现代教师观?1、教师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3、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5、教师应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2、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6.试述现代学生观的基本内容。(1)学生是具有独特性的未成年人。(2)学生是蕴藏着巨大潜能生成性的人(3)学生是能动的具有自主性的人(4)学生是整体性的人(5)学生是有差异性的人。(6)学生是责权主体,有正当的权利。7.试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途径。(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拓展 (3)专业能力的发展(4)专业自我(Professional Self)的形成 从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途径来看,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自我教育。8.持“教师中心论”的人,把学生比做"船",把教师比做"舵手",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试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简评这个观点。教师中心论的分析: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首先,它只强调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略了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过分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其实,如果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学生当做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自身的“舵手”作用也无法真正实现。总之,我们既不能忽略学生的客体地位,也不能夸大学生的客体地位。要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的双重地位统一起来。9.持“儿童中心论”的人,把学生看做“太阳”,而教师是围着太阳转的“地球”。试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简评这个观点。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首先,它只强调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忽略了学生也是教育的对象。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没有教师的教育、组织和领导,学生的潜能是得不到充分发展的,这个“太阳”也不能正常发光。总之,我们既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的双重地位统一起来。10.试述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及其建立发展的方法。(1)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2) 1.了解和研究学生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第八章 课程1.课程的含义、课程类型及其含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及其获得过程,这一经验的 获得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学校情景中以间接地,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不同的教学科目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2.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含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主要依据。2课程标准 学科课程标准即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针对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提出了建议。3教材 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第九章 教学理论(上)1、试述教学的含义、主要作用和主要任务。1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有哪些?(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二)认知教学理论代表人物:布鲁纳(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代表人物: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四)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3、试述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是一项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1)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2)在教学中学中,必须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3)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应注意两个问题 2. 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3.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联系) (2)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别) (3)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4)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1)教师在教学活功中起主导作用 (2)学生是教学活功的主体4、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那几个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一)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二)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三)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五)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5、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有哪些?(一)程序教学模式 (四) 暗示教学模式(二) 发现教学模式 (五) 范例教学模式 (三)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六)非指导性教学模式6、常用的教学原则有那些?试述其基本涵义及其贯彻要求。(一)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实物、标本、参观及图片、模型等)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电视、录像、幻灯等);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指导观察、提问引导及答疑);重视运用语言直观(生动讲解、形象描述给学生感性知识形成生动表象)(二)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的悬念、教师的做法等); 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少而精”,起到“点”和“拨”的作用; 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提问、激疑启发思维、因势利导使认识深入);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关系民主、民主各谐的教学气氛,不要搞一言堂);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三)循序渐进原则 :指在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 (又称系统性原则) 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但不要照本宣科);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非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四)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的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在学习新知识,更新改组旧知识中巩固,非原地走 ;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类型:学期开始时的复习、经常性的复习、阶段性复习、期末的复习)。(五)量力性原则: 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六)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基础。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在传技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八)因材施教原则 :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正视个别差异,注意培养学生的特长, 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专家特殊指导、课外活动、有关竞赛、开设一定选修课及充许跳级等)。第九章 教学理论(下)1、教学方法含义和指导思想是什么?(一) 概念: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式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二)指导思想:注入式和启发式,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2、常见的教学方法有那些?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指以教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亦叫问答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组织教学性的参观等,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的方法。主要有演示法和参观法。(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指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行为习惯和发展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1、实验法、2、练习法、3、实习作业法、4、实践活动法、(四)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又称为发现法)(五)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3、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性质是“学习”,而不是“研究”。4、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含义、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什么?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研究教师是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近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5、什么叫班级授课制?有何特点?有何优缺点(评价)?班级授课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是指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主要特征:1、以"班"为人员单位,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 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程度大致相同。 2、以"课时"为单位,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上课。 3、以"课"为活动单位,把教学内容以及传授这些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 "课"把教学活动划分为相对完整且互相衔接的各个教学单元,从而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评价: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它能够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2.它能够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扎实实,有条不紊。 3.它能够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是教师系统讲授,而且在这个基础上直接指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4.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5.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可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和互相促进,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6.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班集体内的群体活动和交往有利于形成学生互助友爱、公平竞争的态度和集体主义精神,并有利于形成学生其他一些健康的个性品质。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 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和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学内容、时间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 和方法。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缺乏真正的集体性。在班级教学中,每个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无分工合作,彼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无必然的依存关系。6、课的类型和结构有那些?1.课的类型 :根据教学主要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大致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大类。 单一课是指在一节课内只完成一种教学主要任务的课。综合课是小学和中学低年级经常采用的上课类型。2.课的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的分配。尽管课的结构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相对稳定的基本组成部分。也就是: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内容、布置课外作业。7、教学工作基本环节有那些?其中中心环节是什么?从教学的主要方面教师教的方面分析,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和评价构成了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8、试述每个基本环节的基本形式及其基本要求 。备课的要求:教师备课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和学法,制定教学进度计划。上课的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结构合理 4、方法恰当 5、语言艺术 6、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自如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1.作业内容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要求。2.作业分量适宜,难易适度,形式多样。3.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Ø4.及时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的要求:Ø1.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 Ø 2.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10、教育评价的概念、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11、常用的教学评价及其含义?(一)诊断性评价 它是指教师在教学前进行的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教学前是否具有新的教学单元目标所需的基本技能、能力。根据评价结果,教师可确定教学起点,安排教学计划。 (二)形成性评价 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学评价,其目的在于:了解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及 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使所有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特别重视这种评价,指出要尽一切努力用它改进教学过程。 (三)终结性评价 它是指在教学结束时进行的教学评价,主要用于评定学生对一学期、一学年或某个学习课 题结束时,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判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并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这种评价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划分等级。终结性评价应该成为一个新的教学起点。12、发展性评价的理念?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同等重要的过程。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第十章 德育1、德育概念、组成、任务和内容是什么?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二、德育的任务1.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3.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三、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1.道德教育 3.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 4.法制教育2、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矛盾是什么?一、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