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doc
-
资源ID:14571802
资源大小:1.17M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doc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第一批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用PPT课件展示荷塘景色。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所见到的荷塘月色的美好画面。随后教师引导,若干年前,有位作家观赏了月色下的荷塘后也描绘了他心中的景色,随之引出课题荷塘月色。(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适当地朗读。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明: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1.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找到文中每种景物所用的修辞,并在小组间讨论这些修辞的表达效果。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讲解。2.学生分小组赏析重点句子。(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报考美。(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情景交融。(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情景交融,融情于景。3.结合PPT讲解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四)迁移拓展1.教师播放“小夜曲”音乐伴奏,学生跟随音乐朗读喜欢句子和段落。2.谈谈对情景交融写作方法的理解。教师指导补充深化。(六)布置作业以作者朋友的身份给他写一段话,要求感情真挚可以疏导作者郁结的心情。【板书设计】略【答辩题目解析】1.简要赏析本文的语言。【参考答案】本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的语言特点就是大量的运用叠词。1.运用叠词描摹景物,生动传神。如“田田”二字,把荷叶那“肩并肩密密地挨着”的情态形象地描绘了出来:“粒粒”两字一叠,那未开放荷花晶莹剔透的形象仿佛跃然欲出:而“脉脉”一词赋予了塘中流水以情窦初开的少女般的情怀:“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更是在表现出树多,把这些树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景致送入了读者眼帘。2.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抒情性。叠词的运用,使文辞的音节匀称整齐,读起来音韵悦耳,有的徐缓舒展,有的抑扬顿挫,有的回环婉转,可谓音韵丰盈,余音缭绕,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叠词的音乐美,使得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富有了诗的韵味。3.叠词的运用表达效果契合作者所营造的意境氛围。文中的叠词多适宜用轻声的语调朗读,其轻柔的语调十分适合课文轻柔的情境,渲染了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绵延不绝,令人回味。总之,叠词不仅具体真切地描摹出事物的情状、情貌,还使文气得以舒展,更具有一种合乐的和谐美。2.请你分析原文中引用其他文学作品的作用。【参考答案】作者是在歌颂青春。作者由眼前的荷塘想起诗歌里的采莲,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朱自清先生面对现实世界是寂寞的,所以,他就在他的精神王国里幻化一个热闹风流、自由美好而又多情的世界与之对抗,并满足自己的向往,只不过这种满足是暂时的。所以,采莲赋与西洲曲反映了朱自清先生对青春快乐、自由美好的憧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否定。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引导学生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那时、那地的那件事。(二)整体感知1.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2.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明确:恋爱婚变决绝。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全诗分六章。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三)深入研读1.从作者的故事线索中,你感悟到女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明确: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男女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绝,又使我们看到中国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2.本诗的三、四章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明确: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四)拓展延伸1.在很多爱情故事里,都要给男主人公取一个名字,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孟姜女哭长城中的万喜良,西厢记中的张珙等,这首诗为什么不给男主人公取个名字呢?明确:真情永恒只是个例,故能被人牢牢铭记,而负心忘义之人却比比皆是,所以,这个女子所遇到的命运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群人,一批人,甚至是几代人。这个女主人公的可敬之处,就在于她不愿屈服,而是敢于抗争,勇于把握个人命运,勇敢追求独立幸福的生活。(五)小结作业女主人公在断然分手后,会获得人生的幸福吗?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章。【板书设计】略【答辩题目解析】1.简要分析文中主人的形象。【参考答案】氓作为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它所表现的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同时也反映了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特有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矛盾,更反映了曾经自觉追求自由爱情的女子在巨大的生活挫折和社会压力面前的无奈和以守为攻的心理状态。这种情形,是非一般社会分析所能把握的,只有设身处地地去感悟才会有所领会,才会有所收获。自怨以求解脱。统观全诗,仔细体会女主人公的心绪,其实我们并不能得出她“是反抗力量的代表,柔中有刚,敢于痛斥,毅然决绝,面对丈夫的无情和淫威,她选择了离开而不是沉默,女性意识中蕴藏着与男性比肩平等的意识”的结论。相反,我们听到的是女主人公无可奈何的自怨自艾:“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里女子力求要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道德上的完善者。2.结合氓谈谈诗经的时代价值。【参考答案】诗经产生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脱离原始社会并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封建的伦理道德正在形成当中,但尚未对人们形成强制。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灾难(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的价值取向已经形成。“以德报怨”“怨而不怒”的中庸思想已渐成气候,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作为一个女子,重要的不仅在于经济、政治地位的弱小,更重要的是她的弱势心态,而人类的一般心理则是弱者总是更容易得到人们的同情,因此“示弱”就成为人们获得同情和支持的重要方法。氓的女主人公本身即是一个弱者,因此她的“示弱”就既是实际情形的表现,同时也是获得同情和道义支持的唯一选择。也只有这样,女主人公才能达到“以德报怨”“勿以暴力抗恶”的道德自我完善。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复习孟子的文章,学生列举并得出孟子文章说理性强的特点。学生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识、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二)整体感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1.字音:王好(hào)战 弃甲(yè)兵而走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2.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勿”或“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头发。(三)深入研读学生自读一遍课文,思考:1.本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情?2.课文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1.研习“民不加多,何也?”分小组讨论,思考问题:多数人不愿意往梁惠王处跑的原因是什么?(每个小组派代表回答,总结原因:河内凶,移民、移粟;王好战;违农时,数罟入,斧斤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罪岁。)教师小结:梁惠王之于国,所谓的“尽心”,只是自欺欺人,是“五十步笑百步”。与邻国之君相比,本质是一样的,并没有从根本上爱民。所以,一般人不会往他那里跑。2.研习“如何使民加多?”朗读第5、6自然段,思考问题:孟子“使民加多”的措施分别有哪些?分几步走?每步具体怎么做?总结:王道之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成:五亩之宅,树桑五十者衣帛矣。畜鸡豚狗彘,无失其时七十者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矣。(四)拓展延伸思考:“民本”思想、“仁政”思想对现在的中国乃至世界有用吗?(五)小结作业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作业: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说说孔孟子之道及其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板书设计】略【答辩题目解析】1.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参考答案】学习兴趣,是人们学习情绪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积极的地、愉快地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一种最直接的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本课的导入环节,我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激起学生对孟子及孟子文学语言特色的记忆。这样既可以温故,也能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进而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奠定基础。其次,文言文字词积累虽然看似枯燥,但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以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去探讨文言词语的意思,在此过程中即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攻坚克难,探究正确知识的动力和积极性。再有,孟子文学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因此,我着重让学生去体味孟子文学的艺术特征以及孟子的政治主张,对于高中生而言,这种深度探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在拓展延伸部分,我将古人世界与今人世界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孟子的理论主张对当今社会的意义,这种拓展既加深了学生对孟子思想内涵的理解,同时激起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让文言文与现实世界建立起关联。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达到了学以致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学习兴趣。2.请你简要分析优秀的板书应具有哪些特点。【参考答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需要转变观念,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说来板书有这样几个作用:1.体现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精当的教学计划。这些教学意图和教学计划如何体现和落实?除了师生双边的口头活动之外,还必须借助于板书。2.理清全文脉络,便于提纲挈领。好的板书设计能融合编者、作者、教者、读者的思路,从而对学生起到指点引路的作用。板书条理清晰,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线索和结构,又便于学生记录。3.突出教学重点,深化课文内容。大凡成功的板书设计,总是紧紧围绕教学中心,抓住重点,画龙点睛,起到深化思想内容的作用。4.强化直观效果,加深学生印象。板书设计是直观教学的形式之一,好的板书设计能通过文字、符号以至简笔画等形式使课文内容得到再现,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第二批高中语文窦娥冤一、考题回顾题目来源:1月6日下午湖南省郴州市面试考题试讲题目:窦娥冤外扮监斩官上,云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正旦唱【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甚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正旦唱【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正旦云止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什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卜儿哭上科,云天哪,兀的不是我媳妇儿!刽子云婆子靠后。正旦云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付他几句话咱。刽子云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付你话哩。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唱【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鲍老儿】念窦娥服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卜儿哭科,云孩儿放心,这个老身都记得。天哪,兀的不痛杀我也。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什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科,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正旦唱【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锦,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正旦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刽子做磨旗科,云怎么这一会儿天色阴了也?内做风科,刽子云好冷风也!正旦唱【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题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刽子做开刀,正旦倒科监斩官惊云呀,真个下雪了,有这等异事!刽子云我也道平日杀人,满地都是鲜血,这个窦娥的血,都飞在那丈二白练上,并无半点落地,委实奇怪。监斩官云这死罪必有冤枉,早两桩儿应验了,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且看后来如何。左右,也不必等待雪晴,便与我抬他尸首,还了那蔡婆婆去罢。众应科,抬尸下基本要求:1、结合文本,分析文中主要的人物形象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主人公的情感3.十分钟之内完成试讲,配合合理的板书。答辩题目:1、你认为,对窦娥的反抗精神应当怎样评价较为妥当2、窦娥冤第三折情节结构有何特点?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背景介绍: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我国四大古典悲剧之一窦娥冤。(二)整体感知1.结合上节课学习的第二折内容,谈谈身陷冤情的窦娥有什么表现?明确:(1)坚信自己清白的窦娥情愿和张驴儿去见官,让官府为她洗冤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太守桃杌是个将告状的看成“衣食父母”的主儿,他收受了张驴儿贿赂便偏信张驴儿一面之词毒打窦娥。(2)第二折中【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黄钟尾】三个唱段,体味窦娥蒙冤被打的怨恨、愤怒、坚强和最初的反抗。(3)桃杌毒打不成又生计要打窦娥的婆婆,窦娥忙云:“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一个“忙”字,更见窦娥善良。2.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折戏,再找出几处体现窦娥善良的情节。明确:为不让婆婆受罪,主动承担罪名的情节和赴刑场时要求刽子手不走前街走后街的细节以及【快活三】【鲍老儿】等唱段,都表现出窦娥善良、孝顺的美德。作者一再写窦娥善良,越是写她善良,就越能激发读者对她的同情和对桃杌、张驴儿的痛恨善良与命运形成对比,更见其“冤”。(三)深入研读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第三折戏中最能表现窦娥无奈和反抗的唱段【滚绣球】(1)一生试读,学生评价,该生再读。(2)教师范读(读出主人公的情感)。(3)研讨问题,指导朗读(课件显示)。哪一句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哪一句最能表现窦娥的反抗精神?本唱段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课件显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明确:好人遭殃坏人横行的社会不公平,这是窦娥用生命换来的认识,流淌着包括自己在内的善良不幸者的悲痛,汹涌着对作恶多端却不遭报应之徒的无比愤怒,读时要用一慢一快,一低一高,一泣一喊的声调,流泻出窦娥一怨一恨的情感激流(学生朗读体味)。“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明确:善良的窦娥虽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决不屈从上天的安排,她指天骂地、痛斥是非不分的天地,她不屈的反抗精神在闪光,这是窦娥在生命的尽头用尽全力吼出的一句,多么悲恨,多么无奈,又多么痛快淋漓(学生朗读体味)。表达了主人公悲极、愤极、怨极、怒极、无奈之极的思想感情(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唱段)。(四)拓展延伸1.是什么造成了窦娥的冤情?讨论:窦娥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刚刚度过20个苦难的春秋,生命的大树就被拦腰斩断;如花的年龄,但生命之花却被无情折落,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是谁让善良流泪?是谁让高尚流血?明确:(1)浅层次认识:凶手是贪婪、昏庸、凶残的太守桃杌,是他的贪财、毒打让窦娥蒙冤被斩;是无耻、狡猾、狠毒的地痞流氓张驴儿,是他纠缠、逼迫、陷害、诬告窦娥。(2)认识误区:窦娥善良高尚的品行把她推向刑场,高尚成了高尚者的墓志铭,错在善良;窦娥如果不反抗,顺从张驴儿,就不会如此悲惨,错在反抗。(组织学生讨论,澄清错误认识)(3)深层次认识:作品中的理想结局正说明在当时社会中可能有一两个张驴儿(地痞流氓)被正法,但更多的张驴儿却逍遥法外,可能有一两个桃杌(贪官污吏)被惩罚,但更多的桃杌却升官发财“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那个无赖逞凶,官吏枉法的黑暗社会,是那个弱小百姓血泪横流的非人社会这是一出典型的社会悲剧。(五)小结作业挑选剧中最令你印象深刻的人物作简要分析,下节课讨论交流。【答辩题目解析】1.你认为,对窦娥的反抗精神应当怎样评价较为妥当?【参考答案】窦娥有没有对封建制度的反抗精神,毫无疑问,这是有的。当窦娥为自己的生存拼尽全力进行合理合法的抗争却被官府判为死刑之后,窦娥把斗争的矛头由张驴儿转向了封建的官吏和封建的制度,特别是那曲端正好,矛头直指象征着封建最高统治者的天与地,这种大胆的反叛精神,在我国古代的戏曲中是少有的。但是还不能因此说窦娥是反封建的英雄,更不能说剧本塑造窦娥的形象是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彻底否定。第一,窦娥虽然在押赴刑场之时指天斥地,控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但是,在刑场立下三桩誓愿,又把伸冤的希望寄托于天:“你道是天公不可欺,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这说明在她心目中整个社会秩序还是合理的。第二,窦娥在刑场的三桩誓愿,头两桩是为了证明自己“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第三桩则是为了惩罚贪官污吏:“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第三,最主要的是不能只看窦娥有没有反抗,而要看她为什么反抗。窦娥的人生信念是做一个孝妇义女,按照封建礼教的规范和婆婆平静地度过一生。2.窦娥冤第三折情节结构有何特点?【参考答案】本折戏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窦娥谴责天地鬼神,第二部分是窦娥与婆婆诀别,第三部分是窦娥发下三大奇愿。这三部分有张有弛,疏密相间,富有鲜明的艺术节奏。一开幕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的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戴锁登场,呼天抢地的悲诉怒斥,更加重了悲剧气氛。眼看窦娥就要成为刀下之鬼,观众的心绷得紧紧的。然后作者却宕开一笔,转人第二部分婆媳诀别。窦娥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叹与第一部分高亢激昂的斗争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她内心世界的另一面,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剧情发展明显有一顿,形成一张一弛的戏剧波澜。这一“弛”为下一“张”蓄势,从而转入全剧的高潮,真是跌宕多姿,匠心独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一、考题回顾题目来源:1月6日下午陕西省咸阳市面试考题试讲题目:过秦论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懮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基本要求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2.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3.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答辩题目:1.请就这节课的具体内容总结一下文言文的教学流程。2.如何培养学生积累文言知识?2.(1)朗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三)诵读课文,分析主旨1.朗读第三段并思考,第3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明确】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后回答,“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仍属其“井吞八荒”之举。2.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明确】同桌为一小组,派代表在班级发言。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眼务的。3.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原句,学生代表自主朗读,学生理解并体会语句。【明确】(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四)作业设置出示金圣叹评过秦论的图片,谈自己的看法。【答辩题目解析】1.请就这节课的具体内容总结一下文言文的教学流程。【参考答案】我按照以下6个流程开展我的教学:题目解说(课文题目是课文的眼睛。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作用或概括主要事件、或提出中心、或交情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或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或交代文章的线索。)作者简介(应包括作者的生平、写作风格及作品,属于文学常识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了解作品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学生了解课文、理解课文的一把重要钥匙。)背景解读(任何一部作品都能从它产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组成的创作背景中找到某种必然联系。)基础积累(字词的积累,既有助于学生对字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强化,还促进了学生读写等其他能力的形成。)结构梳理(理清课文结构,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作者的思路,同时有助于学生在习作中布局谋篇。)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抓住了中心,就等于找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2.如何培养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参考答案】文言知识点的讲解要追本溯源。也就是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要讲清楚为什么的问题。讲解文言文,每课的重点知识都要涉及词类活用,但是学生掌握效果不如人意。根本还在于学生不能从根本上把握活用是怎么来的,所以高一文言文的讲解不能仅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过秦论中“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中“席、包、囊”均为名词作状语,此时给学生明确,文言文中名词位于动词前面且句子有固定主语,那么该名词即为活用,这样学生学会分析,掌握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在过秦论中使动用法较多,给学生讲明白什么是使动,即主语使宾语怎样,动作的发出者为宾语。按照这个方法理解使动用法也就容易一些。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用法也就会分析了。一、考题回顾题目来源:1月6日下午安徽省阜阳市面试考题试讲题目: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3.基本要求1.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2.通过文本分析掌握深层含义3.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答辩题目:1.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就其中一种举例说明。2.丰富的语气表达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到今日,也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赞誉。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引导学生谈“尊师重道”的例子。(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2.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思考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三)深入研读1.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明确: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并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2.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并说明原因。明确: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该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现象,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四)拓展延伸文中提到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可由学生讨论)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五)小结作业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课下交流。【答辩题目解析】1.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就其中一种举例说明。【参考答案】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两种论证方法。以对比论证为例,第二段中对“耻学于师”,文章连续用了三组对比。第一,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相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将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子的必要,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把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的不通道理。第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进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错误心理,发人深省地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悟。通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从而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现象,批判了不从师的社会风尚,而作者的观点也不言自明了。2.丰富的语气表达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参考答案】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语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