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笔记详稿(共98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育管理学笔记详稿第一篇 教育管理学总论第一章 管理、教育管理和教育管理学 第一节 管理的意义和特性 一、管理是人类最普遍的现象 谈到管理总是要联系到这样一些要素:.组织,.目标,.资源,.效率。 二、管理和行政 通常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首先是从狭义的角度看待行政,行政的概念跟国家和政府的职能密切联系在 一起;另一种观点是从广义角度看待行政,为机关、企业、团体等内部的管理工作,和管理没有本质上的 区别(本教材持后一种观点)。 三、管理活动的意义 1.管理是一个组织能够正常运转,并最终完成组织任务的根本条件,缺乏管理的组织只不过是一盘散沙。 2.有效的管理是提高工作绩效的主要手段。 3.通过有效管理能够提高众人的士气,这对维护组织生存至关重要。 4.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能使组织成员职责分明,减少扯皮和推诿。 5.通过有效管理,可以使组织机构内信息更为畅通,可以较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可以缓解组织中的矛盾冲突,可以保持社会和组织的稳定等等。 四、管理活动的特性 1.这种活动虽然有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更多地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社会条件包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的生产关系状况、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的文化历史传统等等。)这是管理双重性的体现,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管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位的。正因为如此,通常说到管理,总是要联系到诸多的管理对象,如人、财、物、信息、事、时间、空间等。 3.管理活动就整体而言是一种过程,不是一种短暂的、及时性的动作。这一过程大致包括几个阶段,即规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决算、报告等。 4.管理活动的技术手段和方式,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在:19世纪以前,管理所凭借的主要是个人的经验和判断;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标准化发展,科学管理取代了专制管理;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管理开始呈现出民主管理的特征,人们在管理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人的作用,关注人的素质和人际关系,民主参与决策渐渐成为普遍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 第二节 教育管理活动概述 一、教育管理活动的意义 即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为什么要对教育事业实施有效管理呢? 1.现代教育已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事业。年对如此庞大而又耗费资源的事业,对其听之任之,不去进行有效 的领导和管理,显然是不可想象的。 2.为了协调教育的发展。国家愈大,各地的差异性就愈大,教育实施的主客观基础也就愈不一致,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管理活动来协调教育的发展,最常用的协调手段包括经费补助、人员调配、师资培训、技术帮助等。 3.为了合理规划和利用教育资源。一个国家再怎么富有,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通过有效的管理,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利用,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为了服务于教育。教育的管理者既是教育的领导者,又是教育的服务者。 二、教育管理活动与其它管理活动的比较 1.相通的地方在于,像其他管理活动一样,教育管理活动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教育管理的对象,同样是人、财、物、事、时间、空间等成分;教育管理也表现为一个过程,并有其专门的管理职能;其管理方式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2.教育管理活动特殊的一面表现在以下方面: 教育领域中很多东西人们难以定论或把握,如教育目的、教学技能、学习态度、学术氛围等。由于对这些东西缺少定论,致使教育管理工作者有时感到很难将它们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 教育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而人的发展要受多种因素制约,这就导致教育管理的很多方面难以量化,并直接影响到评判的标准。 教育是价值高度射入的事业,因此教育管理活动常常会涉及其他管理活动不常碰见的伦理、道德及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国外就有学者断言,学校是社会上各种冲突的价值观念的中心。所以教育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 在教育系统中,教学有日趋专业化的迹象。教学人员往往希望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故教育管理者是在与一群并非十分需要严格控制和管理的专业人员打交道。教育工作的这一特点,导致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学专业人员之间常常会发生矛盾冲突。 对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评价,比对其他管理工作的评价要复杂得多。很多因素管理者主观是无法控制的,这种业绩评价的困难,为圆满履行教育管理职能增加了难度。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项教育政策的出台,有时会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教育的这一特点常常是的教育管理工作趋于保守,在制定教育政策好似采取非常那个谨慎的态度。 总之,认识教育管理的上述特点,对考虑如何开展教育管理活动是有一定帮助的,它可以避免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观、武断和片面性。 三、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 所谓经验管理,就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凭借个人或某一团体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来实施管理工作。经验管 理所依靠的,主要是个体的亲身感受、直接体验、以及传统的思维定势,因此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个主管人员,不能假定在一种情况下适用的恰当方法在另一种情况下也必然行得通。从古代的教学活动到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人们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可以说基本上属于一种经验管理的模式。 到了现代大工业社会时代,随着学校规模的急剧扩大,入学人数的大量增加,过去的那种经验管理的模式显然已远远不够。囿于管理者个人的知识、能力和精力所限,学什么的问题就不得不让位给课程专家去设计。这样,教学内容的管理就从经验管理朝着科学管理迈出了一大步。 大约从20世纪初起,教育管理开始逐渐由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促使这种管理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有: 大众对教育的需求以及伴随而来的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现代心理科学的发展;现代实验教育学的兴起;企业管理理论的崛起;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所有这些因素和在一起,为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型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教育的科学管理模式同样也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征:管理过程中更看重管理理论的指导作用;教育管理的机构层次分明;管理过程中注意运用原本自然科学常用的技术手段来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管理时比较注重民主管理的方法;管理的模式具有较大程度的推广价值。 当然,提倡教育的科学管理,并不是说经验管理的模式一无是处,也不是说现在所有的教育管理都属于科学管理。然而从总体而言,不可否认,教育的科学管理比起经验管理更有其优越性,它无疑已成为当今教育管理的主流。 四、教育管理的元价值 简而言之,元价值就是超越其他一切价值的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个人元价值的范例是生存;学术元价值的范例是理性;在管理与组织生活中,高于一切的元价值是效率和效用。同其它管理活动一样,教育管理的元价值是效率和效果的统一,离开了这两者,教育管理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五、教育管理:蓬勃发展的事业 第三节 教育管理学学科分析 一、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管理学以学校组织的管理为核心,并探讨与学校教育事业有关的种种教育管理现象和问题。本书认为,应将教育管理活动是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没有不涉及学校事务的单纯的教育行政,也没有可脱离教育行政的单纯的学校管理,教育行政过程就是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学校的各种教育行政管理事务的总合。本着这一认识,本书各章在构思时尽量将学校内外的教育管理事务融为一体分析,不再受两分法思维方式的制约。 二、教育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可以说,一方面是学校组织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工业管理理论的兴起和影响,教育管理学由此应运而生。具体产生何时有三种观点:一种是日本学者久下荣志郎的观点,在其现代教育行政学一书中,他提出德国的施泰因(L.V.Stein)是这门学科的创始人,这一起源说尚待进一步证实;另一种观点认为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其标志是美国两位教育管理专家达顿(S.T.Dutton)和斯奈登(D.Snedden)1908年发表了美国公共教育行政(The Administration of Public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一书;第三种观点,认为这门学科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只停留在规范研究的阶段,尚谈不上科学研究,直到1951年,教育管理学才被公认为一门独立学科,50年代以后因受行为科学的影响,实证研究的方法被广泛运用于教育管理研究领域,致使教育管理研究走上科学的道路。 综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这样认定,作为一门学科,教育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初,它很有可能在一些已经建立起公共教育制度的国家中同时产生,标志是这些国家在这一时期发表了一批教育管理著作。而自50年代以后,在科学方法的引入下,这门学科逐渐趋向成熟,具备了独立学科的地位。 欧美国家的教育管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受一般管理理论的影响较大,这当中大致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影响、人际关系理论影响、科层制组织理论影响、行为科学影响等几个阶段。 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自古就有教育管理现象,也不乏教育管理思想。但真正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历史也非常短。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分成引进(20世纪初起)、初创(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停滞(新中国成立后)、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四个阶段。 三、教育管理学与相关学科领域 政治学、社会学、哲学、行为科学、心理学、行政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经济学。 四、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范围(本书的结构) 1.教育管理学总论 重点探讨教育管理活动的意义和特性、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的演变、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等问题。 2.教育管理体制和机构 剖析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行政机构、学校组织机构等问题。 3.教育政策和法律 分析教育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实施等问题。 4.教育人员及教育对象的管理 包括教育领导者及其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内容。 5.教育实务管理(上) 包括教学管理、德育管理、体育卫生管理等内容。 6.教育实务管理(下) 包括教育财务管理、教育设施管理、教育科研管理、社会工作管理等内容。 五、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Documentary Analysis) 2.问卷调查法(Questionnaire Survey) 3.访谈调查法(Interview Survey) 4.实验研究法(Experimental Research) 5.人种学研究法(Ethnographic Research) 6.比较研究法(Comparative Study) 7.行动研究法(Action Research) 六、教育管理学的未来发展 1.国际研究与本土研究并重。 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 3.信息革命将对教育管理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4.学科的分化趋势。第二章 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我国历史上的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 一、稷下学宫:古代教育管理实践的典范(战国的齐桓公所办) 首先是其办学体制,属官方出资(学宫乃君主出于养士目的而办,故一切费用都由国家包下来),私家主持(学校实行门户开放,教者可自由讲学择徒,学者可自由求学选师)性质。所有的教学和学术活动,由各家各派自主,官方从不多加干预。 其次是教学管理形式。其教学过程将讲学、著述、育才等因素融合于一体。三合一的教学管理形式,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第三是教师管理制度。其在教师管理上做到学术不干涉,生活提供优厚待遇。 稷下学宫的教育管理实践,不愧为我国古代教育管理史上一颗耀眼的瑰宝。 二、学记:历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 1.学制与学年的设想。把学校教育年限定为两段五级九年,前一段为七年四级,完成后谓之“小成”;后一段为二年一级,完成后谓之“大成”。 2.教学管理的主张。重视入学教育。教学过程中须有一定的训诫仪式,如听见鼓声,打开书上课,一是敬业;备有戒尺,以作训诫等。君主每年夏季要到校视察,以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学安排多样化,有课堂授课,也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教学要针对学生年龄,学习安排不逾越等级。坚持必要的考试制度,从第一年完毕时起隔年考察,由主管学校的官员亲自主持。 3.教师管理。十分尊师,教师必须有真才实学,还比学教学有方,另外要有进取心。 三、先秦诸子的管理思想 儒家:孔子以“仁”为核心,主张通过关心、爱护和重视人来实施有效的管理。 孟子着重分析了管理中为什么要重视人、尊重人。 荀子:更看重的是制度、法令等对管理的重要影响,欣赏的是管理尊严和管理的权威性。 墨家:倡导天下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的人际关系原则,不应像儒家提倡的那样亲疏尊卑之别,而应强不凌弱,富不侮贫、贵不傲贱。在用人方面,主张不党父兄,不偏富贵,唯贤是举。 道家:崇尚的是“自然”、“无为”的管理原则,管理要尊重个性,不要对管理对象过于压抑束缚的思想。 法家:从“好利恶害”的人性观出发,认为管理要采取“信赏必罚”的方法,以达到人安其守的目的。还特别看重法治教育,倡导“以法为教”的思想。 四、隋唐时期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管理 隋唐时期(581907年)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鼎盛期。这一时期从文教政策的制定到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从学校管理的制度化到科举考试制度的确立,都反映出我国古代教育管理实践在当时已达到相当的水平。 实行“崇儒兴学、兼用佛道”的文教政策;已形成较完备的教育管理体制,为加强对教育的领导中央成立了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的政府机构国子监;教学管理制度已相当完善,从入学到毕业几乎都有制度化的规定,对以后宋、元、明、清朝代教育管理实践的发展,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五、宋代教育家朱熹的教育管理思想 把受教育的过程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前者为815岁,后者从15岁开始,前后阶段教育的任务各不相同,小学阶段学洒扫应对之事,大学阶段则明理修心;德育管理方面,主张将到的思想灌输与道德行为训练结合起来;为树良好学风,提倡教育中既要坚持正面教育,又要有必要的规章制度约束,两相配合,才能获得最佳教育效果;对于教学管理,主张严立课程,循序渐进。所有这些理论,已成为我国教育管理思想史中宝贵的财富。 六、书院的教育管理实践 书院是我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始于唐代,兴于宋代。在整个宋元明清时期,它都是与官学并行的教育机构。有私立、官办和官私合办三种形式,其学业程度可区分为高等和中等两类,前者相当于大学性质,后者相当于中学性质。在教学上,以研习儒家经典为主,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中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在管理上,带有自治色彩,表现在经费自筹、管理自主、办学方针自立、课程设置自定等方面。书院这种形式的教育管理方式,对于我国后来教育管理实践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七、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管理 新式学堂的创办,带来了新的学校管理方式,这表现在:招生范围的扩大,凡符合条件者,不受门第出身限制,都可报考新式学堂。学堂正式录取前,须对考生进行入学考试和入校甄别。部分新学堂还设有在职培训课程。实行担保人制度,即学校出于学业上和经济上的考虑,要求学生有担保人,如学生无故退学,则有担保人赔偿学校经济损失。学生分配制度。新式学堂的学生毕业后,一般没有择业自主权,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由国家统一分配。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新学堂在学生的入学、转学、退学、升留级、课程设置、考试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可见,新式学堂的管理,已非常接近现代教育的管理模式。在教师管理方面,新学堂也有许多创新,教师大都实行聘任制,录用前须签订合同,规定聘期,以便明确职责,严格管理。所有这些教育管理领域的革新,为进入21世纪后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八、近代教育督导制度的创设 我国封建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一种“行政决策学校执行”的管理模式。直到20世纪初,才在行政决策机关与具体执行的学校之间增加了一个环节监督机制,这就是教育督导制度的建立。 进入20世纪后,全国掀起了兴学热潮。为加强对学校的控制和管理,中央政府着手改革旧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央设学部,省设学务公所,县设劝学所。与此同时,各级监督机制也相继建立,中央设中央视学,省设省视学,县设县视学。凡视学官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宗旨正大,深明教育原理”,二是必须精通外语及各种学科。视学官的业务范围极广,权限也不小,对视学中发现的问题,视学人员有权督促当事者立即改正,同时将有关情况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反映汇报。 20世纪初视学制度的建立,对改变当时教育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效率起到一定作用,此外,它也为后来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经验。 九、蔡元培的教育管理思想 他对中国的实际及地区差别有着深刻的感受,主张根据各地的实际实施教育管理;积极提倡教育立法,在他任教育总长期间,先后审定并颁布了多部教育法规、规章,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教育立法的高潮由此形成;反对专制式学校管理,提倡用民主的精神管理学校;对于学生管理,历来主张学生自治。 蔡元培教育管理主张的核心是民主和法治,他以其丰富的教育管理实践和卓越的教育管理思想,成为20世纪我国高举教育改革大旗的一位杰出代表,同时也成为我国现代教育管理体制的奠基人之一。 十、陶行知的教育管理实践 他的教育管理活动,为促进现代中国平民教育、乡村教育以及普及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每办一所学校,必先建立学校董事会,他认为这是管理学校的最好组织形式,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管理方式,董事会下设其他校务机构,由此形成了一套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的学校管理系统;陶行知教育管理实践的另一特色是提倡学生自治,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他的重学生自治的、重学生自立能力培养的管理方法,后来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从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很多成为我国的当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教育家等。第二节 西方国家历史上的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 一、古希腊:西方教育的起点 希腊教育管理和思想实践,对所有欧洲国家的教育发展都有巨大影响。古希腊最有影响的城邦国有两个,一个是斯巴达,一个是雅典。斯巴达实行的是一种国家集权式的教育管理制度,政府完全控制教育,教育行政高度从属普通行政,表现出国家对教育的高度垄断权。古希腊的雅典或许是世界上最早尝试依法治教的国家,但执政者并不主张国家对教育干涉过多,因而在法令中对学校的教学科目和教学方法不作任何的规定,学校内部管理的环境比较宽松。斯巴达和雅典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管理模式,这两种模式对后来的西方教育发展,尤其是教育管理体制集权与分权的分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代贤哲的教育管理思想 古希腊时期:波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首先,他们都认为,教育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可以改造人性,故应由国家来管理;国家的执政者必须认真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统一管辖全国的教育事业。其次,两人都把教育看作理想国家或理想政治的一部分,觉得有必要精心设计一套教育制度。第三,两人都提出在教学管理中要重视教材的选择,认为教材的内容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巨大。第四,他们都重视被教育者的身体训练和理智发展,因此对组织和管理学校体育和品格教育都作了十分细致的规定。他们之间的差异在于,柏拉图略看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而亚里士多德则更倾向于通过教育法去追求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古罗马时期:昆体良。他在教师、教学和学生管理方面也都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见解。关于教师,他认为应该让那些德才兼备的人当教师,合格教师的首要条件是德行,其次才是学识,第三是懂得爱护学生,第四要掌握教学艺术。关于教学管理,他认为专业教育不应该急于求成,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的基础之上。“教学要能培植个人的天赋特长,要沿着学生的自然倾向最有效的发展他的能力。”关于学生管理,他认为对孩子的体罚是一种耻辱的教育方式,只会造成儿童心情压抑、沮丧和消沉;儿童的学习不能过度疲劳,要做到劳逸结合,特别是通过游戏来消除疲劳。 三、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文艺复兴带给教育的也是一片新生,以人为本的理念占据了这一时代教育管理思想的主流。教育以人为本,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实现这一教育理念,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维多利诺办起了名为“快乐之家”的学校。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一批虽没有直接办过学,但却具有强烈革新愿望的教育家。他们是学生的发展为最高目标,强烈呼吁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教师对学生不要管得过紧;对旧教育不满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在教师管理方面持一种谨慎的态度,认为选择教师要慎重,要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系统的训练。除了上述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方面外,人文主义教育家们在学校德育管理、体育甚至美育管理方面也有出色的论述,这些论述对近代西方教育管理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启蒙作用。 四、夸美纽斯的教育管理观 17世界捷克著名的教育家,被人们尊奉为“现代教育科学真正的奠基人”。“就其思想的深邃、坚实的卓越、设计领域的广阔,乃至实践经验的丰富及其理论的可行性来说,教育家中没有哪一个可以企及。”(19世纪末西方学者基廷对他的评价) 1.国家应担负起管理教育的责任。国家应普遍设立学校,选择合适的人担任国家督学,督学的职责包括对教育管理者进行培训、检查校长教师的工作、了解学校教学情况等。 2.建立全国统一的学校制度。这种统一、分段而又连贯的学校制度的设想,对以后的教育管理制度发展和完善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3.学年制和学日制。学校应该有基本固定的开学日和结束时间,这一时间可放在每年的秋季。除此时间外,不应收任何人入学,这样才能使儿童的学习进度一致起来,也便于学习结束时的考试和升级。每个学年还可分成若干阶段,学生每天的学习也要合理安排。 4.班级授课制。他是第一个提出班级授课制的主张的人。他建议,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分半,作为教学的组织单元。可以说正是有了班级授课制,才是今天的学校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成为可能。 5.考试制度。他设想,依学时、学日、学周、学月、学季、学年而建立不同的考察形式,考试结果作为是否升级的依据。 6.学校人事管理。他认为学校应由三部分人所组成,即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在其著作里,已出现校长、副校长、主任这些专门人员的称谓。他还特别提到了学校校长的管理职责,认为校长作为全校的支柱和核心,应负责协调和领导全校的工作。 7.学校纪律。他非常重视纪律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他的名言是:“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维护纪律的办法有三种,一是及时监督,二是谴责,三是惩罚,惩罚要既严格又温和,以利于错误行为的纠正。 夸美纽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全面系统地论述教育管理的思想家,他的很多主张到今天仍具有积极的价值,我们今天很多学校管理制度的确立,可以说跟他的思想及时间有着一定的联系,由此也可见他在教育管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赫尔巴特的儿童管理思想 19世纪德国哲学家、教育家。他极力主张教育的心理学化,期望以此把教育学引向科学的轨道。他认为必须把培养学习者的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教学中应鼓励儿童主动思维;同时他在儿童管理方面又持严厉立场,为克服儿童这种不驯服的烈性,最好的办法是严加管束,为此提出了种种管束的方法,甚至提出惩罚性威胁是管理儿童的第一手段;与此同时,还要对儿童进行严格的道德规范训练。 从赫尔巴特的这些主张可以看出,在儿童管理方面,他的想法相当保守。一方面提倡发展儿童兴趣,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则对儿童左右不放心,要求学校严密监视、强制管束,矛盾的心理就这样在赫尔巴特的理论体系中不协调地掺杂在一起,从而导致后人的种种议论和评价。 六、杜威及其实验学校的管理实践 作为20世纪的大教育家,他显然处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他的不少教育理念,如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等,长期以来在各国的教育界广为流传。其实,他并不仅仅是个教育思想家,他还有着丰富的教育管理实践经历,他的很多思想就来自于他的教育管理实践。 他十分看重学校管理,声称:“学校工作有三个主题:教材、方法和行政或管理,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的。”他的管理思想也十分明确,核心就是把儿童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为儿童提供全面、有效的活动,使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儿童是起点,是中心,一切科目相对于儿童的生长来说只处于从属的地位,教材不应该从外部灌输进去,而应该从儿童的经验着手,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决定学习之类的是儿童不是教材。 杜威的主张和实践自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认,他在芝加哥实验学校的教育管理实践,向世人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学校管理模式,这套理念和模式,直到今天对于我们进行教育改革,仍然有着积极的价值。 七、欧美新教育运动中的学校管理 新教育运动在学校管理方面让人耳目一新。首先,在学校设置方面,新学校大多建在风景宜人的乡村或市郊,并采用寄宿制。其次,在教学管理方面,新学校毫无例外地打破了固定、呆板的管理形式,学校不硬性规定课程,不强制灌输知识,不单纯强调智力成绩。再次,在学生管理方面,新教育家们对传统的束缚儿童个性发展的管理模式无不痛恨万分,他们大声疾呼,请尊重儿童,为其活动和发展留下更多空间。所有这些管理措施,对传统的教育来说不啻于是一种挑战和反叛。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欧美新教育运动,对20世纪西方学校管理格局产生了一种近似革命性的影响。相对东方学校的管理模式而言,现在西方中小学表现出的那种较为宽松、灵活和开放的管理气氛,无疑与这种影响有关。民主管理、主动参与、尊重个性、培养能力,这些在当时还被大多数教育管理者所怀疑的东西,今天已经成为我们时代教育管理的基本理念。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一个世纪里,教育管理的理念的确在进步,教育管理的实践也在日益走向文明和成熟。第三节 现代管理理论和教育管理发展 一、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 现代管理理论,是相对于历史上的管理理论而言的,主要是指20世纪所发展起来的现代管理科学。由于最早出现于工业管理领域,也被称为工业管理理论;又由于其对社会各行各业的管理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学术界常常称之为一般管理理论。 一种意见认为,20世纪以来管理理论的发展可分成三个阶段,即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人际关系理论阶段、行为科学阶段。 起始年代 发展阶段 代表人物 1900 古典组织理论 泰罗、法约尔、古利克、厄威克 1930 人际关系理论 福莱特、梅奥、罗特利斯伯格 1950 行为科学 巴纳德、西蒙 另一种意见认为,20世纪以来管理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发展阶段 代表人物 工业管理 泰罗(F.W.Taylor)、法约尔(H.Fayol) 人际关系 梅奥(E.Mayo)、巴纳德(C.Barnard) 结构主义 韦伯 开放体系 帕森斯(T.Parsons) 国内管理学界倾向于把20世纪以来的管理理论分成三个阶段: 发展阶段 代表人物 古典管理理论 泰罗、法约尔、韦伯 行为科学 梅奥 当代管理理论 巴纳德、西蒙(H.A.Simon) 本书分成四个阶段:古典理论阶段、人际关系理论、结构主义、行为科学二、古典管理理论:提倡制度化的教育管理 兴起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罗、古利克(L.Gulick),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英国的厄威克(L.Urwick)等,虽然他们在论述管理时侧重点不同,如泰罗强调管理的技术和手段,法约人注重管理的一般过程和原则,韦伯考察行政组织的一般特性,古利克和厄威克则总结管理的各项职能,但其思想倾向是非常接近的,基本主张是: 1.把高效率地完成组织任务视为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认为“效率原则是衡量任何组织的基础”。 2.分工和专业化,认为这是管理活动的最基本手段。 3.统一指挥,即组织内部应该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明确的权利等级系统,每个成员都要严格服从上级的指挥。 4.工作标准化,将工作细分成若干部分,从而使员工依标准程序展开工作。 5.注重严密的规章制度,认为这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根本保证。 6.着重经济上的奖励和惩罚制度。 7.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 8.坚信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管理原则就是管理规律的最好体现。 从积极方面看,今天学校管理中的很多做法都证明了这一理论的价值,如建立权力等级结构、工作任务和作业水平的科学度量、规定工作的科学程序、建立劳动分工、确定适当的控制幅度、制定行为规范、招聘人员以能力和专业为基础、制定出完成人文的最佳方法、在雇员中建立纪律等等。除了上述具体的管理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古典管理理论给教育管理人员这样一种观念上的启示:教育管理活动是可以控制的,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遵循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原则,再辅之以严格的奖惩手段,学校组织也能像其他一切组织一样,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最佳的管理目标。 同时,教育管理学界也对其提出了批评:第一,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工厂企业的管理提出来的,完全照搬到学校管理会有较多局限性,如忽视了教师劳动的特点,抹煞了学校组织与工厂组织的区别。第二,读典管理论所推崇的那些管理方法,在学校管理中不一定完全适用,如标准化管理问题,假如学校管理过于强调统一和标准化,就会扼杀被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冲淡教育的陶冶价值,并最终影响人才的教育。第三,古典管理理论过于强调外部控制手段的重要性,如权力等级结构、规章制度、物质刺激等,却忽视了员工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这样就不能有效地调动起人的主观能动性。古典管理理论的这些缺陷,一度也使教育管理活动受到不利影响。 三、人际关系学说:改善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流行,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奥、罗特利斯伯格。他们在长达8年的工厂管理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观点: 1.经济刺激并非唯一的刺激动因,实际上非经济的社会因素限制了经济动因的效力; 2.工人是以非正式团体成员的身份,而不是以单个个人的身份对待管理的; 3.与人的生理能力相比,非正式组织的社会标准则对产量的影响更大; 4.专业化并不一定导致最有效的生产组织; 5.工人们往往利用非正式组织来捍卫自己,以免受专断的管理之害; 6.非正式的社会组织与管理是相互作用的,相互影响的; 7.狭窄的控制幅度不是有效管理的先决条件; 8.非正式的领导常常跟正式的管理人员同等重要; 9.人不是机器中被动的齿轮,而是能动的生物体。 上述这些观点与古典管理理论完全不同,更强调员工的动机、工作满意度、非正式组织的意义等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价值。可以这么说,在人和组织这两头之间,古典管理学派看重的是组织这一头,而人际关系学说更看重人这一头。 人际关系理论对教育管理学界的影响主要是在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反映在:第一,提倡改善学校人际关系及民主管理学校的著作、论文在当时大量涌现,推动了人际关系理论在教育界的传播;第二,学校行政人员对满足教师心理需要、提高教师士气的意义有了一定认识;第三,有识之士呼吁学校在制定计划时倾听教师的意见,做到民主参与决策,以求改善学校中上下级关系;第四,部分教师开始有意识向学生灌输合作意识,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从总体上看,人际关系理论以及相随而来的民主管理思想,对当时的欧美教育行政管理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正如一位专家后来评论的那样,在人际关系学说的影响下,“独断专行的学校管理者不见了,师生享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得多的自由,学校也成为学习和工作的快乐的场所”。四、结构主义:学校组织性质的再认识 所谓结构主义,就是韦伯所说的“科层制”(bureaucracy,又译“官僚制”)理论。人们一般都把它归入古典管理学派阵营。之所以被称为结构主义,原因是其“科层制”学说特别注重组织内部的结构设计。他认为,现代社会各种组织中,最理想、最有效率的组织是所谓科层制组织。这种组织具有以下特征: 1.分工和专业化; 2.非个人取向,即做事不讲情面,不受个人感情色彩影响,公事公办; 3.权力等级体系,即组织中每个成员按其职务和权力大小排列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系统,每一个职务低的人受到职务高的人的严密控制,以保证上级指示被严格执行; 4.规章制度,即组织中要有严密的规章制度,以规范组织的运作; 5.职业导向,即主要依据能力、成就、资历等来提拔、晋升员工,以鼓励员工对组织保持忠诚。 有些人认为,学校组织毫无疑问是“一种高度发展了的科层制组织”;另一些人认为,学校不属典型的科层制,由科层制的一面,更有教学的专业化的一面。在各种学校组织性质的讨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科恩(M.Cohen)、韦克(K.E.Weick)等人提出的“松散结合系统”(Loosely Coupled Systems)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科层制理论解释教育组织并不合适,因为后者具有特殊性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组织的目标不是具体明确的,这些目标总是用委婉、抽象的语言陈述出来,对清晰的决策起不了什么指导作用,把这些目标转变成明确的行动方案也是困难的。 第二,教育组织所运用的技术也是不清楚的,“何谓教学?学习过程何时发生?什么对此负责?不论在哪一个层次上,大多数教师都是在一种试验和错误的基础上行动的,行得通,就干下去,如果不行,再换别的。” 第三,教育组织呈现出一种“流动式参与”的特点,人员流动性大,决策过程异常复杂,影响决策的因素也往往把握不定,不同的问题会吸引不同的利益集团和个人加入进教育的决策过程。 由于存在上述特点,教育组织“与其把它们说成是一个具有内聚力的结构,还不如把它们说成是一个观念上松散的结合体”。学校系统和学校事实上是以结构松散为特征的。学校有很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在教室上课的教师只是极其一般的受到校长的控制和指导。虽然是相互关联的,但他们中的每一个都保持其特殊性和个别性。科恩等人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松散结合系统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学校组织的特殊性质,对指导学校管理工作有极大帮助,故学术界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称其为“现代教育组织理论”。 总的来看,结构主义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主要是在理论层面,但因为它涉及的是教育管理最基本的问题学校组织的性质问题,所以引起教育管理学界这么多的关注和讨论。 五、行为科学:教育管理学从经验走向科学 从20世纪50年代起,管理科学步入行为科学阶段。行为科学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它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探讨人的行为问题。到60年代,行为科学进一步发展成组织行为学,着重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问题,以下是其中一些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及其研究成果: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 “巴纳德是第一位将行政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