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文言文专项训练(共8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六年级文言文专项训练1、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1、给文中这句话用“/”符号,划出朗读的节奏。初 竖 执 之 不 可 入2、你怎眼评价短文中的“老父”?这段文字给拉你怎样的启迪?翻译: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2.刻舟求剑 楚人有者,其剑自坠。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若此,不亦惑乎! 1、 下面句子停顿不正确的是 ( )(2分)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C何不/试之以足D私拟作/群鹤舞空/2、 下列划线的字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3分)A楚人有涉江者/郑人有欲买履者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昂首观之 C又留蚊于素帐中/于土墙凹凸处 D遽契其舟/常蹲其身-3、 解释划线的词语(2分)(1)楚人有涉江者( ) (2)遽契其舟( )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是吾剑之所从坠(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寓言故事一般表达了作者对某种人和事的认识,这则寓言故事对你有何启示?(3分)翻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3.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也。1 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凿以写龙(凭借)B叶公见之(代“龙”)C施尾于堂(对于)D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而且)2翻译句子。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_3文章描写叶公好龙的句子是_,描写其害怕龙的句子是_。4文章说明的道理是什么?_翻译: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 4.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 解释。(1)履( ) (2)操( ) (3)宁( ) (4)罢( )2、翻译下列句子。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 宁信度,无自信也。_ 3、这则包含了什么道理?答: _4、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答: _翻译: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5.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翻译: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6.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阅读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兔走触株( ) 因释其耒而守株( ) 冀复得兔( ) 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翻译: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7.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1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字。、引酒且饮之引:_夺其卮曰其:_遂饮其酒遂:_终亡其酒亡:_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_3本文的文体是_4你从本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出来。_翻译:楚国有个贵族,祭过以后,便把一壶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喝则是足够的。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已把蛇画成了。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8.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今子食我,是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逆:违抗 不信:不诚实,不可靠。1解释字义。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4)兽见之皆走 2、翻译句子。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2故遂与之行 3其不善者而改之 4曾子之妻之市 5学而时习之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 ,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它们都是用来比喻 一类人。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翻译: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9.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者,天池也。 翻译:北方的大海里有,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呀,随着海上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10黔驴技穷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应应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注释黔音钱,就是黔州,在现今贵州省境内。庞然庞,音旁,庞大,形体或数字很大。庞然,身体高大的样子。应应然小心谨慎的样子。骇音害,惊骇,就是恐惧的意思。遁音盾,逃遁,跑开、逃避的意思。搏音脖,搏斗,就是双方对打。狎音狭,表示亲近但态度放荡、不庄重。踉音狼,踉跄,乱步行走的样子。喊老虎跑哮、大叫的声音。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世界上有很多东西貌似强大,样子很可怕,但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从而说明,革命人民不要被貌似强大的敌人所吓倒,而要充分想念自己的力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夺取胜利。贵州这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在山脚下。一只老虎看到它是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就把它当成神奇的东西了,隐藏在树林中偷偷观看。过了一会儿,老虎渐渐靠近它,小心谨慎的,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有一天,驴大叫起来,老虎吓了一大跳,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了,非常害怕、可是老虎来来回回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了老虎。老虎因而很高兴,心里盘算着说:“它的本事也就如此而已!”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11.士别三日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过,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12.不耻下问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孔子说:“聪敏而又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作,因此谥号称他为文。” 13.高山流水 蜀僧抱绿绮,西下。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秋云暗几重。 翻译:四川僧人抱弹绿绮,他是来自的峨嵋峰。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好象听到雄风。高山流水一洗,融入秋天霜钟。不知不觉青山已披,秋去也似乎暗淡了几重! 14.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引其光,而读之。邑人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翻译: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 15.曾子杀彘(曾子烹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翻译: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现实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吃。 16.黄粱一梦 开成七年,有名英,字萃之。于邯郸逆旅,遇道者吕翁,生甚自叹困穷,翁乃取囊中枕授之。曰:子枕吾此枕,当令子荣显适意!时主人方蒸黍,生俛首就之,梦入枕中,遂至其家,数月,娶女为妻,女容甚丽,生资愈厚,生大悦!于是旋举,累官舍人,迁节度使,大破,为相十余年,子五人皆仕宦,孙十,其皆望族,年逾八十而卒。及醒,蒸黍尚未熟。怪曰:岂其梦耶?翁笑曰:人生之适,亦如是耳!生抚然良久,稽首拜谢而去。”经此黄粱一梦,卢生大澈大悟,不思上京赴考,反入山修道去也。 翻译:唐朝时期,一个姓卢,字萃之,别人称之为卢生。一年,他上京赶考,途中在邯郸的旅馆里投宿,遇到了一个叫吕翁的,并向他感慨人生的穷困潦倒。吕翁听后,从衣囊中取出一瓷枕给卢生,说:“你晚上睡觉时就枕着这个枕头,保你做梦称心如意。”这时已晚,店主人开始煮黄米饭。卢生便按着道士的开始睡觉,他很快睡着了。在睡梦中,他回到家中,几个,还娶了一个清河的崔氏女子为妻,妻子十分漂亮,钱也多了起来。卢生感到十分喜悦。不久他又中了进士,多次层层提拔,做了节度使,大破戎虏之兵,又提升为做了十余年。他先后生了5个儿子,个个都做了官,取得了功名,后又有了十几个孙子,成为天下一,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到了80多,他得了重病,十分痛苦,眼看就要死了,突然惊醒,才知是。这时,店主煮的黄米饭还未熟。卢生感到十分奇怪地说:“这难道是场梦?”吕翁听了便说:“人生的归向,不也是这样吗?”经过这次黄粱一梦,卢生大彻大悟,再不去想进京赶考了,反而进入修道去了。 17.闻鸡起舞 初,范阳,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翻译:当初,范阳人祖逖,就有大,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18.螳臂当车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而勇士归之。 翻译:齐国国王庄公出门打猎,有一只螳螂举起脚,准备和他的马车车轮子搏斗。(庄公)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什么虫啊?”车夫说:“这是螳螂。作为虫来说,(它是那种)只知道进不知道退的,不估计一下力量对比就轻率和敌方对阵。”庄公说:“这虫子要是人,必定是天下勇士啊。”于是让车绕道避开了它,后来勇士都投奔了庄公。 19.狡兔三窟 狡兔有,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翻译: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险,你只有一处安身之所,不能高枕无忧啊! 20.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翻译:刘邦(对樊哙)说:“刚才出来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樊哙说:“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于是就走了。 21.乐不思蜀 司马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 “此间乐,不思蜀。” 翻译:司马文王同刘禅一起欢宴,司马文王喊来乐工,特地为刘禅演唱刘禅故国蜀地的,的人们都为刘禅的感到悲伤,只有刘禅一人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又另一天,司马文王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好,这里欢乐,我不思念蜀国。”22、拔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译文: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23、买 椟 还 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楚国有一个(商)人把他的珍珠卖给郑国的人,(珠宝)是用木兰树的木制的盒子装,用桂椒来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点缀其上,用美玉点饰,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盒子)。郑国的人买了这个盒子却把珠宝还给了商人。这可以说是善于卖盒子了,却不能说善于卖珍珠。24、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25、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26、望梅止渴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曹操率领部队行军时一时没有找到水源,士兵们都干渴难忍。于是曹操传下命令说:“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结满枝头,既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了这话,都流出口水,靠这种办法,使部队坚持走到前边有水源的地方。27、爱屋及乌纣死,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日:入般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何如?纣王死后,武王心中并不安定。他召见姜太公,问道:“进了殷都,对旧王朝的士众应该如何处置呢?”姜太公说“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喜爱;如果不喜欢那个人,就连他家的墙壁篱笆也厌恶。大王你看怎么样?”28、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