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桥梁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

    • 资源ID:15012285       资源大小:281KB        全文页数:9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桥梁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桥梁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桥梁工程在施工中质量通病涉及内容广泛,从基坑开挖、桩基础施工、构件预制及安装、支架现浇混凝土等。在桥梁工程中根据桥梁施工的特点,施工中的存在一些质量通病,针对这些质量通病制定了预防措施和治理办法。一 、基 础 部 分1、基坑开挖1.1、挖基1.1.1、放坡开挖塌方1、现象在挖方过程中或挖方后,边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积塌陷。2、原因(1)基坑开挖较深,未按规定放坡,或者通过不同土层时,没有根据土的特性分别放成不同的坡度,致使边坡失去稳定而造成塌方。(2)在基坑两侧,堆放大量土方或施工便道距离基坑过近,在重力或者外力影响下使坡体内剪应力增大,土体失去稳定而塌方。(3)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作用下,由于排水、降水措施不当,一方面土层受水的影响而湿化,内聚力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土方的流失,在重力作用下失去稳定。(4)在挖方时由于操作方法不当出现掏空现象,使土体失去稳定。3、预防措施(1)根据土的分类,力学性质确定边坡坡度。一般情况下可参照下表基坑的坡度参数土的类别基 坑 坡 度基坑顶端无荷载基坑顶端有静荷载基坑顶端有动荷载砂性土1:1.51:1.751:2粉性土1:11:1.251:1.5粘性土1:0.751:11:1.25注:1、开挖深度在3m以上时,应作稳定验算,然后确定坡值,宜在适当的深度增设平台。2、开挖深度在4m以上且施工周期较长时,宜作坡面铺砌,如用薄膜覆盖、钢丝网水泥砂浆抹面或土袋堆砌坡脚等。3、在同一基坑内,如各层土质不同应根据不同土质进行不同放坡,其边坡可成折线形。(2)采用机械挖方时,应根据不同土质,不同的坡度值,放出基坑边线,在挖方时要边挖边修坡,每次修坡深度不宜超过1m。(3)在坡顶上弃土时,弃土堆坡脚至挖方上边缘的距离应根据挖方深度、堆积土数量和土的性质确定。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1.2m,堆土高度不得超过1.5m。(4)在受地下水、地表水影响的基坑,应根据不同深度,不同土质确定排水方法。当基坑深度大于3.0m且属砂性土,宜采用井点降水。降水深度掌握在基坑底以下0.51.0m。对深度不深的基坑可采用集水井直接排水持续不停进行,避免基坑被水浸泡。(5)人工挖方时,应该自上而下顺序进行,要边挖边修坡,每次挖方深度不宜大于1m,在将近1m时候就应该修整边坡。(6)基坑的底面尺寸应满足施工要求,一般应在基础平面尺寸外各边放宽0.751.0m,作为支模及开挖排水沟、集水井之用。当基坑底面尺寸不能满足满足需要,而采用修坡放大基坑底面尺寸时,坡脚宜用土袋堆砌,以维持边坡稳定。4、治理方法(1)由于坡顶堆载过量导致滑坡、塌方时,应该清除过量的堆载作为坡顶卸载处理,然后再修复边坡。(2)若是由于降水措施不利、效果不佳或没有达到设计要求而导致滑坡、塌方时,应采取补救的技术措施,确保其能达到施工所需要的要求,然后再作边坡修复。(3)边坡的修复应先清除滑坡、塌方的土体,再按实际情况放坡,也可以放缓边坡。1.1.2、围护基坑失稳1、现象不宜放坡开挖的基坑,采用档土板或者钢板桩作为围护结构,发生支撑倾斜、围护结构顶部下沉、严重漏水、漏泥、下脚内向位移等现象。2、原因分析(1)没有贯彻边开挖边支撑的原则,支撑不及时。(2)支撑结构不合理,在不适宜使用挡土板的场合使用了挡土板,或虽采用了钢板桩围护,钢板桩的型号偏小、入土深度不足而使钢板桩产生较大的变形或位移。(3)降水效果欠佳,或由于附近管线位移而导致漏水,影响围护结构的稳定。(4)外力影响围护结构的稳定。3、防治措施(1)基坑应根据不同土质、不同深度采用不同的围护方法。当采用钢板桩围护时,可参照下表钢板桩入土深度参数基坑开挖深度钢板桩入土深度槽钢型号34.5m0.4H254.56.0m0.50.7H30或锁口钢板桩注:H为基坑开挖深度(2)当基坑采用挡土板作为围护措施时,在挖土深度不超过1.2m时,就应进行第一道支撑,以后挖土和支撑交替进行,每次撑板高度一般不宜超过0.6m,若土质松软或下雨时更应及时支撑。(3)采用钢板桩围护时的首次挖土深度不得超过2m,在距地面0.60.8m处设头道支撑,以后每隔1m左右设一道支撑,支撑的结构与间距应符合有关规定。(4)摸清基坑附近管线情况,特别在影响范围内的上、下水管更应采取防止渗透的措施。(5)提高打桩质量,要求达到垂直、平整、直线性等质量要求。(6)严格控制开挖施工顺序,支撑位置挖出后,围檩及支撑必须随时安装完毕。(7)搞好降水措施,确保基坑开挖期间的土体稳定。1.1.3、基坑泡水1、现象基坑开挖后,地基土被水浸泡2、原因分析(1)连续不断下雨,使基坑内积水。(2)地下水位较高,降水效果欠佳。(3)排水不及时,进水量大于出水量。(4)基坑距离河、湖、沟、鱼池或者农田灌溉渠较近,在不断渗透情况下使基坑被水浸泡。(5)基坑挖好后,未及时浇筑垫层混凝土,使露坑时间过长。3、防治措施(1)雨季施工时,在基坑四周外0.51m处应设截水沟或挡水土提,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内。(2)挖土时应挖到距基坑底0.30.5m处为止。不下雨时,把剩余0.30.5m土方挖除,并立即做好基础垫层。(3)在地下水位较高或直接在地下水位下挖方时,宜采用井点降水及在基坑四周开挖排水沟和集水井,随时排水以降低地下水位,排水沟和集水井的深度应比基坑底深0.5m。(4)要备足排水设备,随挖方随排水。排水设备要根据水量而定,排水量应大于进水量,排水时间应自挖方开始到填方完成为止。(5)在距离河、湖、沟、鱼池或者农田灌溉渠较近的地方,应在基坑外设一道截水沟,截水沟距离基坑边线3m以上,使外界水流入截水沟,而避免流入基坑内。截水沟内的水也应及时排除。(6)基坑开挖后,应连续作业直至浇筑垫层混凝土。在无法连续作业时,也应保证0.30.5m土方,待有条件作业时再挖出,同时应随时排水,避免基坑内因积水而引起基坑泡水。(7)基底已被泡软的土方应预挖出,并回填砂、石等粒料至土基标高。1.1.4、基坑超挖、基底扰动1、现象基坑开挖后,地基不平,使局部或全部地基面高程低于设计标高,基底原状土受到扰动。2、原因分析(1)采用机械开挖,没有留下30cm由人工开挖整平,而是一挖到底,操作又控制不严,局部多挖。基底原状土受到机械开挖而扰动。(2)没有专人指挥,盲目操作。(3)测量未经复核出现差错。3、预防措施(1)加强测量复核,要设高程控制桩,指派专人负责经常复测高程。(2)机械挖方时要由专人指挥,当机械挖至还剩30cm时,应由人工开挖修整。4、治理方法当出现超挖或扰动时,应挖出扰动土并回填砂、石或其他建筑材料,分层夯实到设计标高。1.1.5、基坑底出现橡皮土1、现象当挖到基坑底时,人走在基底上发生颤动,受力处下陷,四周鼓起,形成软塑状态。在基坑内成片出现这种橡皮土(又称弹簧土)将使承载力下降,变形加大,基底长时间不能得到稳定。2、原因分析(1)严格控制挖土标高,当用机械挖土时,最后30cm土方应由人工修挖到标高,当遇到超挖时以砂、石回填,不准回填原状土。(2)合理安排施工,严格按顺序挖土,尽量减少人、机械的往返次数。(3)应根据土质状况,基坑深度设计降水措施。3、预防措施(1)应有良好的降水设施,确保基坑底部的地下水位降低到基底0.5m以下。(2)无论使用机械或人工挖土,应尽可能避免对原状土的扰动。如操作者不要过多在原状土中踩踏、行走。机械挖土时应避免机械对原状土的撞击。4、治理方法(1)将橡皮土挖出,挖出部分用砂、石或其它建筑材料回填拍实,然后做基础垫层。(2)将橡皮土较严重的部位,把橡皮土挖除后铺填大石块,再用其他建筑材料嵌实。1.1.6、基坑底出现冒水、流砂1、现象当基坑开挖深度超过地下水位,坑内采用集水井排水时,基坑底出现一个个冒水水眼,水从水眼不断涌出,同时伴随带有粉细砂。2、原因分析(1)由于基坑底部地质状况有变化,出现了粉沙层或粘土颗粒含量小于10%、粉粒含量大于75%的土层结构,基坑内外水位高差大,在动水压力的作用下,水通过空隙窜出基坑底面而形成冒水流砂。(2)基坑底部出现暗沟、旧河道,旧河道距基坑底层很近。潜水在水压的作用下穿破土层而造成冒水流砂。3、预防措施(1)加强地质勘探和调查研究,在基底标高附近有粉砂层时,应采用井点降水方法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动水压力。(2)应根据地下暗沟、旧河道的流向在其上游开挖截水沟,使潜水通过截水沟引出工程范围外。4、治理方法当开挖到基坑底后,发现冒水流砂可采用如下两个方法:(1)在冒水水眼处开挖一道排水沟,排水沟内填上空隙较大的建筑材料,排水沟通往基坑边的集水井,通过抽水使水眼不冒水。(2)用隔水材料覆盖在基坑底部,使水眼里涌出的水在隔水材料的阻隔下,沿隔水底面引到工程范围以外。1.1.7、基坑底土体隆起1、现象由于土体的弹性和坑外土体向坑内方向挤压,坑底土体产生回弹、隆起变形。导致构造物建造后产生过量的土体压缩、沉降变形。2、原因分析基坑开挖等于基坑内地基卸荷,土体中压力减少,产生土体的弹性效应,另外由于坑外土体压力大于坑内,引起向坑内方向挤压的作用,使坑内土体产生回弹、隆起变形,其回弹变形量的大小与地质条件、基坑面积大小、围护结构插入土体的深度、坑内有无积水、基坑暴露时间、开挖顺序、开挖深度以及开挖方式等有关。3、预防措施(1)合理组织开挖施工,较大面积基坑可采用分段开挖、分段浇筑垫层进行施工,以减少基坑暴露时间。(2)做好坑内排水工作,防止坑内积水。(3)可采取坑内地基加固的技术措施,通过计算确定加固地基土的深度。4、治理方法(1)坑外卸载,挖去一定范围内土体。(2)坑内载或沿坑内周插入板桩,达到防止坑外土向内挤压的目的。(3)坑内按实际情况作坑底地基土加固,然后挖去隆起的土体至标高。1.1.8、基坑底部突涌1、现象(1)基底被承压水顶裂、在坑底出现不规则的树枝状裂缝,承压水从缝隙中涌出。(2)基底被承压水冲破,基底土体结构破坏,下部含水层土中的砂土呈悬浮流动状态大量涌出。2、原因分析由于基坑开挖,减小了承压水层上部不透水层的覆土厚度,致使承压水顶裂或冲破基坑地基土,而产生土涌。3、预防措施(1)可采用降低地下水位、降低承压水压力的技术措施。(2)采用隔水帷幕,切断坑内承压水。4、治理方法突涌严重时可先向坑内灌水压重,减少坑内外的水头差,稳定管涌现象,在采用双液注浆或灌注快凝混凝土堵住涌口。1.2、填方1.2.1、填方沉陷1、现象基坑回填后,出现局部或大面积沉陷,使基坑表面高低不平,并低于基坑两侧原地面。如果在基坑内浇筑地坪等构筑物,将会出现不均匀沉陷,导致地坪等构筑物裂缝。2、原因分析(1)回填时,基坑中积水未排除。回填物中含有淤泥杂质,杂物腐烂后形成空隙。(2)基坑未按分层杭实的原则进行回填。(3)回填土时,土方的含水量过高,分层夯实未达到密实度要求。(4)回填土时,土块较多,产生大量空隙。(5)基坑围护措施拆除过快,使基坑壁出现塌方,又未经处理。(6)基坑采用放坡施工时,坡面上未修整成阶梯形宽度不够,使压实设备无法对接触面进行压实,造成空隙。3、预防措施(1)回填土以前应把基坑的积水排除,挖除基坑底部的淤泥和杂物。(2)选择含水量适中的压粘土或砂质粘土作为回填材料。(3)填土应分层铺筑,分层夯实或压实,每层松铺厚度不宜超过30cm。在构筑物的两侧应同时进行,同步上升,同时也应贯彻每层30cm回填原则。(4)回填土时土块应敲碎,土块颗粒不能大于10cm。(5)设有支撑的基坑在回填土时,应随土方填筑高度,分次自下而上拆除,严禁一次拆除后填土作业。如果一次拆除支撑设备高度较高(大于30cm),也应按松铺30cm填筑并夯实。因塌方原因造成填土高度过大时,要挖除塌方的土,使填土符合回填土的要求。对用钢板桩作为基坑围护时,应先回填土,后拔除钢板桩并对拔除后出现的空隙宜用砂填实。基坑填土应做密实度试验,每个基坑都要做。填土每层一组,每组三点,每点密实度都应大于90%(采用标准击实法)。如果基坑上面修建道路,则要满足设计要求,一般情况下,密实度要求达到下表规定填土密实度要求路槽以下深度快速路干道次干道支路080cm98%95%92%80150cm95%92%90%150cm90%90%90%4、治理方法基坑一旦出现沉陷,如果基坑上尚未进行其他构筑物施工,可用压实机械反复进行压实,直到达到密实度要求,且不在沉陷为止。1.2.2、填方出现橡皮土1、现象在填土过程中或填土完成后,人走在上面局部出现颤动现象。2、原因分析(1)带水还土,水包在土中不易排除。(2)雨天填土或者回填土的含水量过大。3、防治措施(1)基坑内积水应抽干,然后分层填土分层夯实。(2)雨天不宜填土,回填的土方含水量要适中。(3)出现橡皮土后挖松爆晒后再压实或挖除后重新回填合适的材料。1.2.3、回填对桥台的位移1、现象填方时,因填方或机械送土将桥台基础或桥台台身挤动变形,造成桥台偏离轴线。2、原因分析(1)回填时只在桥台一侧填土或用机械在单侧推土、碾压,使桥台受到较大的侧压力,而被挤动的变形或偏离轴线。(2)桥台两侧回填高差太大,使桥台在外力作用下失去平衡,造成桥台位移。(3)大量建筑材料或施工机械过多在桥台一侧堆放或停置,使桥台一侧压力增加,造成桥台位移。3、预防措施(1)桥台填方应在梁体结构安装完毕后进行,如因施工安排的关系,也应等第一孔(桥台处这一孔)梁体结构安装好,避免过大的单向压力。(2)在添土时应控制填土高度和上升速度,每层填土高度控制30cm(松铺)。并进行压实,每天上升速度不宜超过两层,通过碾压增加了土体内聚力,从而减轻了对桥台的压力。(3)禁止卡车在桥台一侧直接卸土或用推土机送土到桥台,即使用推土机送土也应推送到距离桥台一定距离,在一般情况下距离应不小于5m。避免对桥台产生过大压力。(4)桥台如设锥坡,则应在桥台两侧同时、同步进行回填,使桥台受力均衡。(5)最好先进行桥台填土,后进行桥台结构施工。(6)应禁止在桥台处作材料堆场或大型机械过多行走,避免增加侧向压力。(7)应加强对桥台位移的观察,一旦发生位移应立即采取措施。4、治理方法(1)如果桥台位移量较大,则应拆除桥台,重做结构。(2)如果桥台位移量较小,则一方面停止填方,避免位移继续发展。另一方面在桥台的另一侧加载(回填土)使桥台俩侧受力平衡。二、沉井质量通病以及对策2.1、基坑开挖2.1.1、基坑底原状土未处理好1、现象沉井制作时发生严重倾斜及大幅度沉降。2、原因分析事先未掌握现场地层情况,基坑内暗浜或回填的松软土层没有挖除换填或者基坑底下杂土中障碍物位探明,施工时又不按技术要求进行地基处理。4、治理方法对已发生严重倾斜的沉井可在高位处井底局部挖除砂垫层使井位纠正。2.1.2、砂垫层密实度不均匀或不密实1、现象沉井制作时沉降过大或明显倾斜2、原因分析基坑砂垫层承载力很差或明显不均匀,砂垫层施工未按分层摊铺振实的技术要求施工。3、预防措施砂垫层施工必须按技术要求分层摊铺(每层松铺砂厚2025cm),分层振实(密实度要求中砂的干重力密度为16KN/m3,粗砂为17 KN/m3)4、治理方法沉井倾斜较大的可在井身高位处挖出局部砂垫层加以纠偏。2.1.3、基坑排水未做好1、现象基坑砂垫层被水淹没2、原因分析对基坑内地下水或下雨等流入的地面水未及时排除。3、预防措施施工前要准备排水设备和作好集水井等设施,并要采取拦截措施,不使地面水流入基坑。4、治理方法增补基坑地表和基坑内的排水技术措施。2.2、沉井制作2.2.1、外壁粗糙、鼓胀 1、现象沉井浇筑混凝土脱模后,外壁表面粗糙、不光滑,尺寸不准,出现鼓胀,增大与土的摩阻力,影响顺利下沉。2、原因分析(1)模板不平整,表面粗糙或粘有水泥砂浆等杂物未清理干净,脱模时,混凝土表层被粘脱落。(2)采用木模板,浇筑混凝土前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水分被吸去,致使混凝土失水过多,疏松脱落形成粗糙面。(3)采用钢模板支模,未刷或局部漏刷隔离剂,拆模时,表皮被钢模板粘结脱落。(4)模板接缝、拼缝不严密,使混凝土中水泥浆流失,而使表面粗糙;或混凝土振捣不密实,部分气泡留在模板表面,混凝土形成粗糙。(5)筒壁模板局部支撑不牢,或支撑刚度差,或支撑在松软土地基上;浇筑混凝土时模板受振,或地基浸水下沉,造成局部模板松开外壁鼓胀。(6)混凝土未分层浇筑,振捣不实,漏振或下料过厚,振捣过度,而造成模板变形,筒壁表面出现蜂窝、麻面或鼓胀。3、预防措施(1)模板应经平整,板面应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2)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浇水湿润,清洗干净;钢模脱模剂要涂刷均匀,不少于二遍,不得漏刷。(3)模板接缝、拼缝要严密,如有缝隙,应用油毡条、塑料条、纤维板或刮腻子堵严,防止漏浆。(4)模板必须支撑牢固,支撑应有足够的刚度;如支撑在软土地基上应经加固,并有排水措施,防止浸泡。(5)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浇筑,严防下料过厚及漏振、过振,每层混凝土均应振捣至气泡排除为止。4治理方法井筒外壁粗糙、鼓胀主要是增大了下沉摩阻力,影响下沉,应加以修整。即将粗糙部位用清水刷洗,充分湿润后,用素水泥浆或1:3水泥砂浆抹光。鼓胀部分应将凸出部分凿去、洗净,湿润后亦用素水泥浆或1:3水泥砂浆抹光处理。2.2.2、井筒裂缝1 现象井筒制作完毕,在沉井壁上出现纵向或水平裂缝,有的出现在隔墙上或预留孔的四角。2原因分析(1) 沉井支设在软硬不均的土层上,未进行加固处理,井筒浇筑混凝土后,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造成井筒裂缝。(2) 沉井支设垫木(垫架)位置不当,或间距过大,使沉井早期出现过大弯曲应力而造成裂缝。(3) 拆模时垫木(垫架)末按对称均匀拆除,或拆除过早,强度不够,使沉井局部产生过大拉应力,而导致出现纵向裂缝。(4)沉井筒壁与内隔墙荷载相差悬殊,沉陷不均,产生了较大的附加弯矩和剪应力造成裂缝;而洞口处截面削弱,强度较低,应力集中,常导致在洞口两侧产生裂缝。 (5)矩形沉井外壁较厚,刚度较大,而内隔墙相对较薄、较弱,因温度收缩,内隔墙被外壁约束而出现温度收缩裂缝。3、预防措施(1)遇软硬不均的地基应作砂垫层或垫褥处理,使其受力均匀,荷载应在地基允许承载力范围以内。(2)沉井刃脚处支设垫木(垫架)位置应适当,并使地基受力均匀。垫木(垫架)间距应通过计算确定,应使支点和跨中发生的拉应力彼此相等,并应验算沉井壁在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剪力、扭矩(对圆形沉井),使其不超过沉井壁的垂直抗拉强度。拆除垫架,大型沉井应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小型沉井达到70。(3)拆除刃脚垫木(垫架)应分区、分组、依次、对称、同步地进行,先抽除一般垫木(垫架),后拆除定位垫架。(4)沉井筒壁与内隔墙支模应使作用于地基的荷载基本均匀;对沉井孔洞薄弱部位,应在四角增设斜向附加钢筋加强。 (4) 矩形沉井在外壁与内隔墙交接处应适当配置温度构造钢筋。4治理方法(1)对表面裂缝,可采用涂两遍环氧胶泥或再加贴环氧玻璃布,以及抹、喷水泥砂浆等方法进行处理。(2)对缝宽大于01mm的深进或贯穿性裂缝,应根据裂缝可灌程度采用灌水泥浆或化学浆液(环氧或甲凝浆液)的方法进行裂缝修补,或者采用灌浆与表面封闭相结合的方法。缝宽小于01mm的裂缝,可不处理或只作表面处理即可。  2.2.3、井筒歪斜1现象井筒浇筑混凝土后,筒体出现歪斜现象,影响沉井下沉的垂直度控制。2原因分析(1)沉井制作场地土质软硬不均,事前未进行地基处理,筒体混凝土浇筑后产生不均匀下沉。       (2)沉井一次制作高度过大,重心过高,易于产生歪斜。(3)沉井制作质量差,刃脚不平,井壁不垂直,刃脚和井壁中心线不垂直,使刃脚失去导向功能。(4)拆除刃脚垫架时,没有采取分区,依次、对称、同步地抽除承垫木。抽除后又未及时回填夯实,或井外四周的回填土夯实不均,致使沉井在拆垫架后出现偏斜。3预防措施(1)沉井制作场地应先经清理平整夯(压)实,如土质不良或软硬不均,应全部或局部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如设砂垫层、灰土垫层等)。(2)沉井制作应控制一次最大浇筑高度在12m以内,以保持重心稳定。(3)严格控制模板、钢筋、混凝土质量,使井壁外表面光滑,井壁垂直。各部尺寸在规范允许偏差范围以内。(4)抽除沉井刃脚下的承垫木,应分区,分组、依次、对称、同步地进行。每次抽出垫木后,刃脚下应立即回填砂砾或碎石,并夯打密实,井外回填土应夯实均匀;定位支点处的垫木,应最后同时抽除。4治理方法井筒已歪斜,可在开始下沉时,采取在歪斜相反方向,刃脚较高的部位的一侧加强挖土,在歪斜的方向较低的一侧少挖土来纠正。2.3、沉井下沉2.3.1、下沉过快1现象沉井下沉速度超过挖土速度,出现异常情况,施工难以控制。2、原因分析(1)遇软弱土层,土的承载力很低,使下沉速度超过挖土速度。(2)长期抽水或因砂的流动,使井壁与土的摩阻力下降。(3)沉井外部土体出现液化。3、 预防措施(1)发现下沉过快,可重新调整挖土,在刃脚下不挖或部分不挖土。(2)将排水法改为不排水法下沉,增加浮力。(3)在沉井外壁间填粗糙材料,或将井筒外的土夯实,增大摩阻力。4治理方法(1)可用木垛在定位垫架处给以支承,以减缓下沉速度。(2)如沉井外部土液化出现虚坑时,可填碎石处理2.3.2、下沉过慢1现象沉井下沉速度很慢,甚至出现不下沉的现象。2原因分析(1)沉井自重不够,不能克服四周井壁与土的摩阻力和刃脚下土的正面阻力。(2)井壁制作表面粗糙,高洼不平,与土的摩阻力加大。(3)向刃脚方向削土深度不够,正面阻力过大。(4)遇孤石或大块石等障碍物,沉井局部被搁住,或刃脚被砂砾挤实。(5)遇摩阻力大的土层,未采取减阻措施,或减阻措施遭到破坏,侧面摩阻力增大(6)在软粘性土层中下沉,因故中途停沉过久,侧压力增大而使下沉过慢或停沉。3预防措施(1)沉井制作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和工艺标准施工,保持尺寸准确,表面平整光滑。(2)使沉井有足够的下沉自重,下沉前进行分阶段下沉系数X的计算(X值应控制不小于1.101.25),或加大刃脚上部空隙。(3)在软粘性土层中,对下沉系数不大的沉井,采取连续挖土,连续下沉,中间停歇时间不要过长。(4)在井壁上预埋射水管,遇下沉缓慢或停沉时,进行射水以减少井壁与土层之间的摩阻力。(5)井壁周围空隙中充填触变泥浆(膨润土20、火碱5、水75)或黄泥浆,以降低摩阻力,并加强管理,防止泥浆流失。 4治理方法(1)如因沉井侧面摩阻力过大造成,一般可在沉井外侧用0204MPa压力水流动水针(或胶皮水管)沿沉井外壁空隙射水冲刷助沉。下沉后,射水孔用砂子填满。(2)在沉井上部加荷载,或继续浇筑上一节井壁混凝土,增加沉井自重使之下沉。 (3)将刃脚下的土分段均匀挖除,减少正面阻力;或继续进行第二层(深4050cm)碗形破土,促使刃脚下土失稳下沉。(4)对于不排水下沉,则可以进行部分抽水,以减少浮力,借以加重沉井。(5)遇小孤石或块石搁住,可将四周土挖空后取出;对较大孤石或块石,可用炸药或静态破碎剂进行破碎,然后清除。如果采用不排水下沉,则应由潜水员进行水下清理。 (6)遇硬质胶结土层时,可用重型抓斗或加大水枪的射水压力和水中爆破联合作业;也可用钢轨冲击破坏后,再用抓斗抓出。(7)如因沉井四壁减阻措施被破坏,应设法恢复。(8)采用振动装置(振动锤或振动器)振动井壁,以减低摩阻力,但仅限于小型沉井使用。2.3.3、瞬间突沉1现象沉井在瞬时间内失去控制,下沉量很大,或很快,出现突沉或急剧下沉,严重时往往使沉井产生较大的倾斜或使周围地面塌陷。2原因分析(1)在软粘土层中,沉井侧面摩阻力很小,当沉井内挖土较深,或刃脚下土层掏空过多,使沉井失去支撑,常导致突然大量下沉,或急剧下沉。(2)当粘土层中挖土超过刃脚太深,形成较深锅底,或粘土层只局部挖除,其下部存在的砂层被水力吸泥机吸空时,刃脚下的粘土一旦被水浸泡而造成失稳,会引起突然塌陷,使沉井突沉。当采用不排水下沉,施工中途采取排水迫沉时,突沉情况尤为严重。(3)沉井下遇有粉砂层,由于动水压力的作用,向井筒内大量涌砂,产生流砂现象,而造成急剧下沉。3预防措施(1)在软土地层下沉的沉井可增大刃脚踏面宽度,或增设底梁以提高正面支承力;挖土时,在刃脚部位宜保留约50cm宽的土堤,控制均匀削土,使沉井挤土缓慢下沉(2)在粘土层中严格控制挖土深度(一般为40cm)不能太多,不使挖土超过刃脚,可避免出现深的锅底将刃脚掏空。粘土层下有砂层时,防止把砂层吸空。(3)控制排水高差和深度,减小动水压力,使其不能产生流砂或隆起现象;或采取不排水下沉的方法施工。4治理方法(1)加强操作控制,严格按次序均匀挖土,避免在刃脚部位过多掏空,或挖土过深,或排水迫沉水头差过大。(2)在沉井外壁空隙填粗糙材料增加摩阻力;或用枕木在定位垫架处给以支撑,重新调整挖土。(3)发现沉井有涌砂或软粘土因土压不平衡产生流塑情况时,为防止突然急剧下沉和意外事故发生,可向井内灌水,把排水下沉改为不排水下沉。2.3.4、下沉搁置1现象沉井被地下障碍物搁住或卡住,出现不能下沉或下沉困难的现象。2.原因分析  (1)沉井下沉局部遇孤石、大块卵石、矿渣块、砖石、混凝土基础、管线、钢筋、树根等被搁置、卡住,造成沉井难以下沉。      (2)下沉中遇局部软硬不均地基或倾斜岩层。3预防措施(1)施工前做好地基勘察工作,对沉井壁下部3m以内的各种地下障碍物,下沉前挖井取出。(2)对局部软硬不均地基或倾斜岩层,采取先破碎开挖较硬土层或倾斜岩层,再挖较弱土层,使其均匀下沉。4治理方法(1)遇较小孤石,可将四周土掏空后取出;较大孤石或大块石、地下沟道等,可用风动工具或用松动爆破方法破碎成小块取出。炮孔距刃脚不小于50cm,其方向须与刃脚斜面平行,药量不得超过200g,并设钢板、草垫防护,不得用裸露爆破。      (2)钢管、钢筋、树根等可用氧气烧断后取出。(3)不排水下沉,爆破孤石,除打眼爆破外,也可用射水管在孤石下面掏洞,装药破碎吊出。2.3.5、沉井悬挂1现象沉井下沉过程中,刃脚下部土体已经掏空,而沉井的自重仍不能克服摩阻力下沉,产生悬挂现象,有时将井壁拉裂。2原因分析(1)井壁与土壁间的摩阻力过大,沉井自重不够,下沉系数过小。(2)沉井平面尺寸过小,下沉深度较大,遇较密实的土层,其上部有可能被土体夹住,使其下部悬空,有时将井壁拉裂。3预防措施      (1)使沉井有足够的下沉自重;下沉前应验算沉井的下沉系数,应不小于11125。      (2)加大刃脚上部空隙,使井壁与土体问有一定空间,以避免被土体夹住。4治理方法(1)用0204MPa的压力流动水针沿沉井外壁缝隙冲水,以减少井壁和土体间的摩阻力。(2)在井筒顶部加荷载;或继续浇筑上节筒身混凝土增加自重和对刃口下土体的压力,但应在悬空部分下沉后进行,以免突然下沉破坏模板和混凝土结构。      (3)继续第二层碗形挖土,或挖空刃脚土,必要时向刃脚外掏深100mm。      (4)在岩石中下沉,可在悬挂部位进行补充钻孔和爆破。2.3.6、筒体倾斜1现象沉井下沉过程中或下沉后,简体发生倾斜,使筒体中心线与刃脚中心线不重合,沉井垂直度出现歪斜,超过允许限度。2原因分析(1)沉井制作时,就出现歪斜,详见“井筒歪斜”的原因分析(1)一(4)。(2)土层软硬不均,或挖土不均匀,使井内土面高低悬殊;或局部超挖过深,使下沉不均;或刃脚下掏空过多,使沉井不均匀突然下沉,易导致沉井倾斜。(3)不排水下沉沉井,未保持井内水位高于井外,造成向井内涌砂,引起沉井歪斜。(4)刃脚局部被石块或埋设物搁住,未及时处理;或排水下沉,井内一侧出现流砂。(5)沉井壁上留有较大孔洞,使重心偏移,未填配重使井壁各部达到平衡就下沉(6)井外临时弃土或堆重对沉井产生偏心土压;或在井壁上施加施工荷载,对沉井一侧产生偏压。(7)在下沉过程中,未及时采取防偏、纠偏措施。(8)在软土中下沉封底时,未分格、逐段对称进行,造成沉井不均匀下沉而引起倾斜。3预防措施(1) 沉井制作时出现歪斜详见“1113井筒歪斜”的预防措施(1)(4)。(2)根据不同土质情况,采用不同的挖1j顺序,分层开挖,使挖土对称均匀,刃脚均匀受力,沉井均匀、竖直平稳下沉。 对松软土质,可先挖沉井中部土层(每层约深4050cm),沿沉井刃脚周围保留土堤,使沉井挤土下沉;对中等密实的土,如刃脚土堤挖出后仍很少下沉,可再从中部向刃脚分层均匀削薄土堤,使沉井平稳下沉;对土质软硬不均的土层,应先挖硬的一侧,后挖软的一侧;对流砂层只挖中间不挖四周;对坚硬土层,可按撤除垫木州顷序分段掏空刃脚,并随即回填砂砾,待最后几段(即定位承垫木处)掏空并回填后,再分层逐步挖去回填填料,使均匀下沉。沉井倾斜如受地下水方向影响时,先挖背水方面的土,后挖迎水方向的土。(3)不排水下沉应常向井内注水,保持井内水位高于井外12m,以防向井内涌砂。排水下沉井内侧出现流砂,应采取措施减小或平衡动水压力,或改用不排水下沉,或用井点降水。(4)刃脚遇到小块姜石、孤石搁住,可将四周土挖空后立即橇去;较大姜石或孤石,用风动工具破碎,或钻孔爆破成小块取出,炮孔应与刃脚斜面平行,药量控制在200g以内。(5)井壁孔洞应封闭,内用填配重(块石、铁块等)办法,保持井壁各段重量均衡,以达到平衡下沉。(6)井外卸土、堆重,井上施工荷载,务使均匀、对称。(7)下沉井过程中加强测量观测,在沉井外设置控制网,沉井顶部设十字控制线和基准点,在井筒内壁按四或八等分划垂线,设置标板,吊锤球(图11-2),以控制平面和垂直度。下沉过程中,每班观测不少于2次,发现倾斜(锤球偏离5cm)应及时纠正。4治理方法(1)在初沉阶段,一般可采取在刃脚较高部位的一侧加强挖土,在较低的一侧少挖土或回填砂石来纠正。如系不排水下沉,一般可靠近刃脚较高的一侧加强抓土。(2)在终沉阶段,一般可利用设在井外侧的射水管冲刷土体或采取井外射水来纠正倾斜。(3)在刃脚底的一侧加垫木楔,刃脚高的一侧多挖土。(4)在井口上端加偏心压载纠正,务使在沉井封底以前纠正达到合格。三、桩基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3.1、锤击沉桩质量通病及防治3.1.1、常见问题和处理方法3.1.1.1、沉桩施工中常见问题、原因和一般处理方法。(1)桩的惯如度突然减小原因:桩由软土突然进入应土或遇到石头;处理方法:不要硬打,要查明原因,对症处理。(2)桩贯入度突然加大随着发生倾斜原因:桩身断裂、接头断裂、桩尖劈裂;处理方法:管桩用灌水法、铁钩、电钳、照明等方法探明,如探不明应该拔桩后处理。(3)桩发生倾斜或者位移原因:桩尖不对称、遇到障碍物、桩顶不平、桩接头错动;处理方法:如为桩尖、接头,则拔出处理;如为桩顶不平,则削平桩顶。(4)桩不下沉,桩身颤动,锤回跳原因:桩尖遇到障碍物或者桩身弯曲处理方法:偏移桩位,加装铁靴,射水配合。桩身过长可加夹杠,桩身弯曲过大,需要换桩。(5)桩身涌起原因:较粘的土层中,先打入的桩随土的涌起而涌起。处理方法:对涌起过大的桩进行冲击试验,不合格的桩要求复打。(6)桩顶破裂或者桩身开裂原因:桩顶混凝土质量,桩顶面与桩轴线不一致,未安装桩顶帽或者没有缓冲垫等。处理方法:木桩可截桩顶重做,混凝土桩法兰接触面处不牢,主筋与法兰、桩尖焊接不牢,吊点位置和码放支点不正确造成的,则分别预防和纠正。特别是施工前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防官桩的断裂。3.1.1.2、断裂破损桩的加固处理对于沉入后已经断裂破损的桩,较为严重的应拔出重打或另补新桩外,其他可根据具体情况,作如下修补加固处理:(1)河床以上部分,桩身露筋、混凝土脱落及裂纹较多的,可用薄钢板制成拼装式套筒,由潜水员安装于破损处桩的外围,套筒的长度应使套筒下端能放在河床上和视桩身破损部分的高度而定。将套筒内水抽干后灌筑混凝土或水抽不干时则可灌满水下混凝土。混凝土凝固后再拆除套筒。(2)在河床以下桩已断裂时,如仅管壁混凝土破损,而钢筋未变形时,可净混凝土灌筑至顶部。如钢筋已变形弯曲时,可用通桩器等工具,将弯曲钢筋冲开,加置钢筋骨架后填充混凝土。通桩器应用直径大小不同的,由小至大逐步替换冲击,以扩大桩心通路。如钢筋弯曲均在上部,而桩的下端有足够锚固力时,可考虑用拨桩设备适当地将钢筋拉直,但应避免将桩的下段拔动,再进行填充加固处理。(3)加固处理后的基桩,应进行静载试验。经试验合格,方可使用,如不合格,则加打新桩。3.1.2、射水沉桩质量通病及防治射水沉桩常见问题、原因及预防与处理方法3.2.2.1、桩下沉发生困难(1)由正常下沉突然变为不易下沉,锤击时桩身颤动,桩锤有回弹现象原因:桩尖遇到障碍物或坚硬土层处理方法:可适当延续锤击后会穿过障碍物继续下沉,但切忌硬打,如仍无效,可将桩拔出,检查桩尖有无砬撞障碍物的痕迹,必须时改移桩位(2)桩下沉逐渐缓慢,最后除桩身颤动,桩锤回弹外无其他现象原因:一般是桩周土层摩阻力过大处理方法:此时不宜硬打,应增大射水量及水压,并可增加外射水,或改用锤击动能较大的桩锤3.2.2.2、桩突然急剧下沉(1)、当桩位正直无变化,在开始急剧下沉前,亦无锤击过猛射水过多,或无桩身颤动等情况时。原因:桩穿过密实土层后进入软弱土层,亦可能因射水时间过长,桩尖下已冲空较大处理方法:一般可继续下沉,加强观察,但若当桩已接近设计入土深度时,则应考虑改变设计将桩加深,或增加桩数(2)桩经过大量猛烈锤击以后突然下沉,或桩有偏斜现象原因:可能桩已断裂弯折处理方法:应即停止下沉,分析情况

    注意事项

    本文(桥梁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