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共151页).doc

    • 资源ID:15017879       资源大小:1.10MB        全文页数:15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共151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目录第一章 总则第1条 规划背景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06版总规)自2010年批准实施以来,赣州市城市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若干意见出台,赣州市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面临新的宏观发展环境;二是行政区划调整,近年来南康、赣县相继撤市(县)设区,中心城区面积扩大,亟需加快将南康区、赣县区纳入中心城区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三是重大设施和平台的建设,黄金机场扩建、昌赣深高铁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赣州综保区、赣州高新区、赣州港(铁路口岸)等重大产业平台的建设,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同时,新时期国家提出一系列新的城乡规划发展理念和要求,为推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统筹安排城乡空间布局,指导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省政府批准,赣州市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特编制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第2条 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12号);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19号);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44号);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45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规2002218号)。2、有关规划、政策及研究成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15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赣发20128号);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赣州东部城镇群规划(2014-2030);赣州南部城镇群规划(2014-2030年);赣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相关规划等。第3条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 年。第4条 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章贡区、经开区和蓉江新区全域;南康区蓉江街道、东山街道,龙岭镇、镜坝镇、太窝乡全域以及唐江镇、龙华乡、朱坊乡的部分行政村;赣县区梅林镇全域以及茅店镇、储潭镇的部分村庄。总面积约1165平方公里。(详见城市规划区范围图)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战略第一节 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战略第5条 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城镇人口为493万人;203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城镇人口为693万人。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0%;203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53%。第6条 城镇化发展分区规划将赣州市域划分为城镇化优化拓展地区、城镇化促进地区、城镇化培育地区、城镇化适度发展区和人口疏解与生态保育地区等五类。1、城镇化优化拓展地区包括章贡区、经开区、蓉江新区、南康区和赣县区。加强与周边县城和重点镇的一体化发展,提高中心城区的区域性服务功能和创新能力;建设专业化产业主导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与相邻区域或地区中心城区加强分工协作。2、城镇化促进地区包括瑞金、龙南两个县域单元。未来应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引导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强化瑞金、龙南国家级开发区的聚集效应,推动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3、城镇化培育地区包括信丰、于都、兴国、大余、宁都、定南等县域单元。未来应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培育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推进工业园区发展,引导本地非农就业;继续鼓励农民居民外出务工和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逐步引导农村人口转移。4、城镇化适度发展区包括上犹、崇义两个县域单元。未来应以山林经济、乡村旅游业为主导推动农村本地城镇化。5、人口疏解与生态保育地区包括全南、安远、寻乌、会昌、石城等县域单元。培育林区经济、旅游经济,活跃本地加工业和特色服务业,集中建设矿区循环经济产业区和生态型工业园区。第7条 城市发展战略1、开放对接战略(1)构建交通物流大通道和客运商务交通圈提高对外交通运输整体效能,形成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对外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成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进一步扩充赣州到达珠三角地区、粤东沿海地区和厦漳泉地区的货运通道运能,以铁路、高速公路为载体,货运4小时到达泉州、厦门、深圳等铁海联运港区。打通赣州到长三角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西南地区的货运大通道,实现货物中转与进出口报关的无缝对接,以市域高速公路和铁海联运体系为依托,构筑4-6小时出海、出关货运交通圈。加快建成昌赣深客专和渝长厦客专,奠定国家高“八纵八横”高铁网络格局中的枢纽节点地位,建设紧密联系四省边际地区城际1小时商务交通圈,联系周边省会城市城际2小时商务交通圈。将赣州打造为赣粤闽湘四省交界地区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城市。(2)进一步拓展对外口岸,构建全域开放新高台。扩建赣州黄金机场,开通国际口岸,构建通达港澳台、东南和国内枢纽城市的航空网络;拓展赣州港功能,建设临港经济区;完善公路、铁路口岸作业区和电子口岸建设,构建对外开放的大通关体系。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和无水港,畅通对外开放的大通道。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全面对接长珠闽等沿海发达地区。以赣州综合保税区、进境木材国检监管区、龙南、瑞金、赣州国家级开发区和赣州国家级高新区等平台为依托,加快推动赣粤、赣闽产业合作区建设,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格局,建设江西对外开放“南大门”,打造对外开放“桥头堡”。 2、产业提升战略(1)构筑“2422”主导产业体系。做大总量、提升质量,打好主攻工业攻坚战,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全市着力构筑“2422”的主导产业体系。提升打造现代农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文化创意及休闲旅游两大特色品牌产业;重点打造稀土和钨新材料及应用、新能源汽车及配套、电子信息、以家具为主的都市工业四大工业支柱产业;重点培育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新兴工业主导产业;培育保税物流和区域电商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业,以金融科技服务、高端商务商贸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等两类现代服务业。(2)形成区域一体、各具特色的产业空间布局。按照“区域一体、各具特色”的原则,制定全市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资源有效整合、要素优化配置、产业集聚延伸,实现优势联动互补,避免同质竞争。要依托赣州中心城区建设,重点发展稀土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配套、家居、高端装备、生物制药等产业,打造中部核心增长板块;依托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建设,重点发展现代轻纺、食品药品、氟盐化工、新型建材等产业,打造东部增长板块;依托“三南”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建设,重点发展稀土钨深加工、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产业,打造南部增长板块。科学谋划高铁沿线产业布局,建设赣闽、赣粤产业合作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3、生态文化战略(1)理山治水,保护生态格局。坚决守护绿水青山。围绕建设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深入开展“净空、净水、净土”行动,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以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河流水系为基础,构筑赣州市生态保护格局,扩大常绿阔叶林面积,保护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对被破坏且不能自我恢复的山体,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受损山体的安全隐患,恢复山体自然形态;保护好中心城区“三龙会三潭,三水绕三山”的山水文化格局;加强赣江、贡江和章江河谷地区和城镇周边山体的水土流失治理。(2)弘扬文化,提升城市内涵中心城区以塑造“江南宋城”城市品牌为目标,将文化遗址与历史文化事件展示与城镇公共开敞空间建设相结合。提升建设水平,延续历史文脉,做足显山露水文章,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把更多的城市空间留给市民、最好的视觉资源留给百姓,打造优美精致的城市形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与文化创意创新产业发展相结合,促使文化产业、健康产业成为“绿色崛起”“跨越发展”的真正动力。4、扩区强心战略(1)优化完善城镇体系结构,推进都市区一体化发展进程。构筑“一主两次、一区两群、一带四轴”的城镇发展空间结构。形成以中心城区为龙头,瑞金、龙南次中心城市和周边卫星城市为依托,京九、厦蓉、济广、寻全交通廊道为轴带,县城和特色中心镇为支点的赣南城镇体系。加快建设以市辖区为主体,覆盖上犹、信丰、于都、崇义、大余和兴国的赣州都市区。加快人口向京九(大广)、厦蓉交通走廊地带的城镇聚集,以赣州中心城市周边60公里范围内的县城、重点镇为载体建设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特色矿产精深加工基地、农林业产业化基地和都市工业基地;以赣江、贡江和章江及其两岸自然风光带为纽带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休闲农业。(2)优化调整行政区划,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立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框架,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按照城乡一体化管理要求,优化城乡行政管理体制。赣州中心城区范围内乡镇,适时整合为街道办事处,并根据管理区域增设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着重要加强赣州中心城区的同城化、一体化建设发展,统筹谋划立足于300万人的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框架。加强对于各类城乡空间资源和重大基础设施的整合利用,满足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统一土地要素市场、统一城乡社会保障、就业保障、统一公共服务建设标准。进一步优化各类交通设施的空间布局,统筹各类产业集群基地的布局,协调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并以城市新区建设为重点突破,将其建设成为四省通衢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第二节 城市发展目标第8条 城市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面落实若干意见和扶贫攻坚规划以及江西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赣州市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基本形成,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率不断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社会事业更加繁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30年,建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城乡居民安居乐业、城乡生态环境优越、城乡社会全面和谐与文化繁荣的新局面,形成集“红色故都、江南宋城、稀土王国、世界橙乡、世界钨都、客家摇篮”特色为一体的空间发展新格局。第9条 规划核心指标1、经济发展指标到2030年,赣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7000亿元左右,人均GDP达到6.6万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48:46。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增加值达到50亿元以上,旅游接待总人次达到8000万人次。2、社会发展指标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到 2030年全市总人口达到105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5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5:1之内,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100%。3、中心城区建设发展指标到2030年中心城区每千人拥有医生数3.5人,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6.0床,人均文化设施用地面积不低于0.6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场馆用地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每万人有拥用公交车数量17标台,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66.6%。4、生态环境建设指标到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2平方米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到0.5吨标准煤以下。详见附表1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核心指标表。第三节 城市性质和职能第10条 城市性质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客家摇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第11条 城市职能1、区域性服务职能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内陆口岸,四省交界地区金融商贸、旅游中心,四省交界地区金融商贸、旅游中心。建成我国东南部新兴国际门户型机场;加快推进高速铁路建设,确立赣州在我国“八纵八横”高铁格局中重要的交通枢纽节点地位;进一步争取内陆口岸平台建设,形成四省交界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集散和海陆联动贸易服务中心。建成赣粤闽湘四省交界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加快建设国家层面重要的稀土与有色金属交易中心、稀有金属期货交易中心、国家南方离子型稀土与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赣南苏区综合性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江西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和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进一步提高文教体卫等公共设施供给水平和服务能力,建设江西省南部的公共服务中心。2、经济产业职能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我国中部家具生产和交易基地,全国新能源科技产业基地,江西省重要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国家重要的稀土与钨等新材料产业基地、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建设稀金谷,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国内竞争力的稀土稀有金属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家具生产和交易基地、全国家具研发创新设计示范基地建设成为南方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我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基地、我国重要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基地。建设成为江西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生物制药业基地、临空经济产业基地。3、文化与生态职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强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进一步加强宋城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宣传,加强历史街区、历史文物的保护与发展;发挥旅游集散中心服务职能,建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客家山水文化风光休闲旅游城市结合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率先将赣州市建设成为江西省首批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江西省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环保城市、低碳城市和节水城市等目标,完善其作为江西省乃至全国山水宜居城市和健康养生之城的重要职能。第四节 人口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市域人口规模(1)总人口预测规划赣州市域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为930万人;2030年为1050万人。(2)县市人口预测基于市域总人口规模预测,各县市总人口、城区人口现状情况及人口发展趋势,结合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赣州东部城镇群规划、赣州南部城镇群规划及各县(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人口规模,确定各县市人口。详见附表2赣州都市区各县市(区)人口规模表、附表3赣州南部城镇群各县人口规模表、附表4赣州东部城镇群各县人口规模表。2、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规划预测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至2020年为200万人左右,至2030年为300万人左右。3、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规划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至2020年为20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米。规划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至2030年为30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米。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12条 区域协调规划按照“一区两群”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推进赣州都市区、东部城镇群、南部城镇群之间的协调发展。1、推进赣州都市区一体化发展赣州都市区的发展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联动50-80公里范围内的上犹、崇义、大余、信丰、于都、兴国,加强区域功能协调布局,着力推动都市区范围内综合交通、产业发展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文化休闲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等一体化。2、强化赣州都市区与东部城镇群、南部城镇群协调发展加强赣州东部城镇群与赣州都市区(主要是指兴国、于都两县)之间的产业合作,优势分布、合理分工,创新产业合作形式与领域,促进瑞兴于产业发展一体化。联合赣州东部城镇群、兴国、于都共同打造区域旅游体系,加强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共享、旅游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合作;依托主要交通干线,打造中央苏区红色故都及共和国摇篮瑞金、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将军县兴国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之旅。推进赣州南部城镇群与赣州都市区共同打造沿京九铁路城镇产业发展轴带,一方面更好的承接赣州都市区对其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区域主轴线沿线城镇、产业功能的协调与合作发展,共同打造对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战略平台,并实现功能的错位与互补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发展。3、加强东部城镇群与南部城镇群的分工与协作充分发挥赣州东部城镇群与赣州南部区域城镇群的差异化资源优势,对接海西经济区和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城镇化和工业化协同发展。强化赣州东部城镇群与赣州南部区域城镇群之间的生态连通性,构建会昌安远寻乌生态绿廊,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构筑生态网络,实现生态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4、跨市协调与对接与郴州、韶关、河源、龙岩协调钨和稀土产业发展,建设稀土与钨产业的研发中心与科技博览中心;与广东省、福建省协调赣深客专、韶关-全南-寻乌-漳州高速公路、济广高速公路、赣韶铁路复线的建设;与湖南省、江西省吉安市协调赣郴铁路、赣井铁路的线位走向;与广东、福建相邻市县协调赣粤闽红色旅游、客家旅游线路组织;建立赣粤生态环保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加强东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共同支持生态敏感地区和革命老区的扶贫开发;加强赣州都市区同吉安市万安县和遂川县的区域协调工作,协调好昌赣客专和G105国道扩能改造的规划建设,共同加强赣江上游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共同推进红色-绿色旅游线路的组织。第13条 市域空间格局和分区管理要求顺应中央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要求,探索整合空间管制分区,推进多规合一,明确市域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大空间,加强对三类空间的管控,实现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空间优化覆盖全域。1、城镇空间(1)空间划分城镇空间是重点进行城镇建设和发展城镇经济的地域,包括已经形成的城镇建成区和规划的城镇建设区以及一定规模的开发园区。城市开发边界、乡镇建设用地控制边界内部范围均划定为城镇空间,独立于上述空间的采矿用地、水利交通用地归并进入城镇空间。市域范围内城镇空间面积为2417.53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6.14%。(2)管理要求城镇空间作为各级城镇及其它独立工矿优先发展的地区,应依照城乡规划进行城镇建设,着力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提升单位国土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建设用地总量必须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要求,贯彻保护耕地的国策。对于城镇建成区的存量空间,促进存量空间的优化调整,对规划建设区,控制工矿建设空间和各类开发区的用地比例,促进产城融合和低效建设用地的再开发。2、农业空间(1)空间划分农业空间是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地域,以田园风光为主,分布着一定数量的集镇和村庄。以土地利用类型作为划分依据,城市空间增长边界、乡镇建设用地控制边界、生态保护红线区以外的耕地、村庄、坑塘水面、沟渠、部分其他用地。市域范围内农业空间面积约为20834.04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52.88%。(2)管理要求加强农地保护,推动土地整理,促进农地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严格建设用地管控,优化整合农村居民点,繁荣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农村田园景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推进农林特色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提升农业空间生产效率,实现农民增收。农业空间原则上禁止城镇建设行为,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在控制规模、强度的条件下,经审查和论证后方可进行。应加强对区域用地的合理引导,严格控制大规模开发建设对该类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3、生态空间(1)空间划分生态空间是主要承担生态服务和生态系统维护功能的地域,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自然生态为主,包含一些零散分布的村落。除去城镇空间、农业空间以外的区域都归并为生态空间,以生态保护红线区为核心。包含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园地、林地、草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市域范围内生态空间面积为16148.43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面积的40.98%。(2)管理要求生态空间以保护为主,适度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加强林地、草地、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空间的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产品服务能力。实行严格的产业和环境准入制度,严格开发活动,控制开发强度。对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强制性保护。通过空间和功能的集聚发展,实现生态空间面积逐年扩大,生态退化面积和速度逐年下降。生态空间范围内严格禁止城镇建设。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确实无法避开生态空间的,必须经法定程序批准,必须服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与要求。第14条 生态红线划定和生态红线区管控1、生态红线划定要素根据赣州市域生态环境现状和生态保护需求,将以下区域划为生态红线:自然和文化遗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洪水调蓄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公益林、历史文化遗存等区域。2、生态红线区管控范围根据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监管级别,将生态控制线管控范围分为一级管制区和二级管制区。其中,一级管制区指对维护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保障城乡生态安全具有关键作用的生态保护空间,是生态控制线的核心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国家一级公益林等区域。二级管制区指对维护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保障城乡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保护空间,包括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一级以下公益林、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等区域。赣州市划定生态红线总面积14896.5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比例37.84%。其中一级管控区面积1306.5平方公里,二级管控区面积13590.0平方公里。3、生态红线区管控要求一级管控区应实行最严格的管制措施,严禁一切与保护主导生态功能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二级管控区应实行差别化的管制措施,严禁破坏主导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第15条 城镇空间结构规划规划市域形成“一主两次、一区两群、一带四轴”的城镇发展空间结构。1、一主两次“一主”:指赣州中心城区主中心。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拓展建设用地规模,改变“小马拉大车”的发展格局,强化中心城区在整个赣南乃至四省交界地区的区域中心地位;通过城区内各功能组团的建设,积极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升级转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现代商贸物流业,积极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升中心城区的区域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两次”:指瑞金和龙南两个市域次中心。逐步改变市域“两头大中间小”的城镇发展体系,促进中等城市发展,培育并壮大瑞金和龙南两个市域次中心,增加地区经济的聚合力,以瑞金、龙南两个次中心为发展极核,带动东部城镇群、南部城镇群城镇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共同繁荣。2、一区两群“一区”:指赣州都市区,包括章贡区、南康区、赣县、上犹县、崇义县、大余县、信丰县、于都县、兴国县,面积19410平方公里。以赣州市中心城区为核心,促进赣县、南康、上犹、崇义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联动50-70公里范围内的上犹、崇义、大余、信丰、于都、兴国构筑赣州都市区。“两群”:指东部城镇群和南部城镇群。东部城镇群。包括瑞金市、宁都县、石城县、会昌县的全部行政辖区,总面积10805平方公里。东部城镇群将形成以瑞金为核心,以宁都、石城、会昌为副中心的城镇空间,着力推进瑞金中等城市建设,强化瑞金、宁都、会昌、石城在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布局、文化旅游等方面联动,建成以瑞金为核心的半小时交通圈。南部城镇群。包括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五县的整个行政辖区,总面积9164平方公里。南部城镇群将形成以龙南为核心,以龙南、定南、全南为“三南”一体化发展区,以安远和寻乌为东江源生态经济发展区的城镇新格局;加快推进龙南“县改市”,培育扩大龙南城市规模,强化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在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布局、文化旅游等方面联动,抓紧建设三南大道,推动建立“三南(龙南、定南、全南)”合作共建新区模式。3、一带四轴“一带”:指龙南中心城区瑞金城镇密集带。由大广城镇发展轴、厦蓉城镇发展轴聚合形成连接赣州中心城区和瑞金、龙南两个次中心的“曲尺”型的城镇密集带。“四轴”:指大广、厦蓉两条城镇发展主轴线,济广、寻全两条城镇发展次轴线。第16条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市域城镇划分为6个等级,至规划期末形成1个300万人以上I型大城市(赣州中心城区),1个50万人以上中等城市(瑞金市),5个20万人以上I型小城市,9个20万人以下II型小城市(其中10-20万人7个,5-10万人2个),7个5-10万人以上重点城镇,16个5万人以下重点城镇。详见附表5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表。第17条 城乡统筹策略与措施1、大力推进集中型的城镇化和工业化以生态保护和资源集约利用为前提,坚持集中型城镇化道路,采取“中心集聚、重点集中”的城镇化模式,促进人口和工业向中心城区、县城和重点镇集中和转移。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水、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先发展中心城区和县城。依托机场、高铁站等重大基础设施,赣州经开区、赣州高新区、赣州综合保税区等产业平台,完善中心城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把赣州中心城区建成市域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带动全市发展。重点培育瑞金、龙南两个次中心,作为东部城镇群、南部城镇群的服务中心、产业发展中心,服务辐射周边县市,促进东部城镇群、南部城镇群的城镇化进程。推进信丰、兴国、于都等工业园区发展较好的县的发展壮大,加强其吸引人口的能力,作为城镇化推进地区,促进其发展。择优发展重点镇。依托全国重点镇、江西省百强中心镇、赣州市示范镇的建设,建设一大批重点镇,深入挖掘城镇独特的经济特征、人文特色、生态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风情的城镇产业和专业市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集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制定严格的门槛限制污染工业发展和扩散。2、推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化发展鼓励城市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农业,鼓励城市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向县城和重点镇转移,鼓励城市商贸、物流、金融、咨询等服务业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创新现代流通方式,改造提升城镇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完善万村千乡农家店网点布局和商品配送体系。建立起集党建、就业指导、社会保障与救助、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社区治安、法律服务、文化教育、体育、老年人服务为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为城乡居民提供尽可能均等化的社会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公路等级水平,重点抓好农村客运网络化体系建设;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加快广播电视网、通信网等基础信息网络的建设和运用。大力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建设城乡一体的综合防灾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加快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3、推进新型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扶持农村产业发展,改善乡村地域的生活环境,传承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对农村居民具有精神和物质意义的家园。对农业生产进行积极扶持,鼓励农村发展特色农业;鼓励乡村利用传统文化景观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和特色农业资源,开展休闲、文化旅游;允许乡村无污染工业发展。不断改善农村的排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在远离城镇、相对分散的乡村,推广小型的、低成本的污水处理系统。推进乡村文化、体育、卫生和教育设施建设,保证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卫生站、体育活动场所和幼儿园。第18条 城镇职能结构规划将赣州市域城镇职能分为综合型、工业主导型、农业型、旅游型、商贸流通型5类。详见附表6县(市、区)城镇职能结构表、附表7省级以上重点镇城镇职能结构表。第19条 市域重点镇发展指引1、市域重点镇选择基于市域范围现状全国重点镇、省百强中心镇、市示范镇,结合各县(市、区)乡镇发展条件,规划选择60个乡镇作为重点镇,占市域乡镇总量的24.5%(不含章贡区、赣州经开区以及县城所在地镇),重点镇将作为市域重点扶持发展和打造的乡镇,作为全市城镇化发展的重点。详见附表8市域规划重点镇及发展指引表。2、重点镇发展指引从总体发展来看,应对重点镇进行分类指引。中心城区、县城周边的重点镇,要加强与城市发展的统筹规划与功能配套,逐步发展成为卫星城镇。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要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专业特色镇。远离中心城区的小城镇和林场、农场等,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从具体发展措施来看,重点镇的发展应重点从培育特色产业、推进镇村联动发展、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推进。第20条 特色镇发展指引根据特色小镇的选择条件,原则上为建制镇(县城关镇除外),优先选择全国重点镇。规划从赣州市域27个全国重点镇中选择,纳入赣州中心城区范围的城镇、县城关镇不作为特色小镇选择范围,共规划选择20个重点镇作为特色小镇发展。详见附表9市域20个特色小镇规划一览表。第21条 乡村发展指引1、村庄分区统筹发展按照近郊地区、远郊地区、偏远丘陵地区、山林地区等村庄类型,加强各类经济要素向农村地区倾斜,切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镇村联动,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活力。(1)近郊地区村庄主要为赣州中心城区周边20公里,县城10公里范围地区,规划形成“中心城区-郊区镇组团或城乡统筹发展区-城市型村庄社区”发展格局,按照一体化发展建设要求加强城乡规划管理。(2)远郊地区村庄主要为赣州中心城区通勤60分钟以内,县城通勤30分钟以内,规划形成“中心城区-县城-专业镇、一般镇-中心村社区-一般村庄”发展格局,促进城乡的合理分工协作。按照中心村格局,逐步引导城乡道路、公交、基本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布局。(3)偏远丘陵地区村庄主要为远离中心城区的丘陵县(市)域单元、乡镇,规划形成“县城重点镇(县域副中心镇)一般镇(农场)中心村社区一般村庄”发展格局,促进产业、物流向县城、县域副中心镇聚集,推动基础支农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向一般镇集中。加大空心村治理力度,合理引导农村人口向就近城镇聚集。(4)山林地区村庄主要为山地为主的县(市)域单元、乡镇,规划形成“县城-生态宜居镇(林场)一般村庄”发展格局,坚持保护乡村特色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配置水平和设施现代化水平。逐步引导高山区、生态敏感地区的村庄整体外迁到山下的城镇;因地制宜的适度集中村庄居民点,并结合山林地区特色生态环境,建设特色风貌型村庄。2、推进中心村建设选择区位优势好、辐射范围广、经济支撑强、人口规模大、设施配套全的行政村,大力发展村域经济,结合土地综合整治、住房改造建设、文化特色村、美丽乡村等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产业发展环境,引导农村人口集聚和配套服务集聚,培育一批“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中心村。3、加强近郊村庄综合治理利用城郊地区的特色农林业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休闲与农村人文资源、特色村庄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和休闲旅游经济。保护好郊区的生态环境,规划区范围内农村地区要严格划定禁建区,做好限建区内村庄居民点的规划管理工作;城市区域绿道规划应包括郊区特色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分类引导村庄建设。对位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和位于重要设施通道地区的村庄,县域单元城市总体规划应划定近郊区农村居民点集中安置区,加强私搭乱建执法力度;保护好农业休闲功能发达、生态环境优越的村落聚点。第二节 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第22条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1、市域交通规划目标与策略(1)目标以昌赣客专和赣州西站建设为契机,围绕构筑区域交通枢纽,实施“交通先导战略”,提高对外交通运输整体效能,形成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对外交通运输网络,构建“31224”区域交通圈,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将赣州打造为赣粤闽湘四省交界地区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强化赣州中心城区与各县(市)间的联系,采用分级辐射模式,充分发挥主副中心逐级辐射作用,构建“36”市域交通圈,主副中心之间构建60分钟交通圈,副中心与中心镇之间构建30分钟交通圈。(2)策略1)推进空港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国内、国际航线,提升吸引力,将赣州打造赣粤闽湘交界地区门户型干线机场。2)以昌赣客专、赣深客专、渝长厦客专等铁路建设为契机,完善铁路运输网络、融入国家铁路干线网,增强区域辐射力。3)加密和完善高速公路网络,着力提升国省道及农村公路通行能力,提高区域可达性,增强和周围城镇的快速联系。4)加强联合港区建设,加快通过赣江航道融入长江航运体系,建设水运出海通道,实现通江达海的发展目标。5)以多方式联运和集约化运输为主体,加快交通网络设施建设,加强公路、铁路、水运对外运输的协调发展。2、航空发展规划(1)功能定位我国东南部新兴国际门户型机场,赣粤闽湘四省交界地区区域性门户枢纽机场,对接港台和东盟地区航空口岸的机场。(2)规模规划赣州黄金机场为干线机场,按4D级控制,2030年旅客吞吐量为260万;2045年旅客吞吐量为500万,规划远景按客运规模1600万人次、4E级控制。规划瑞金机场为支线机场,按4C级控制;规划启动龙南、崇义、宁都、兴国、安远通用机场研究工作。3、铁路网规划(1)客运专线规划“二横二纵一联”的客运专线,分别渝长厦客专、寻全客专、昌赣深客专、南丰瑞金梅州客专和赣韶复线。(2)普通铁路有京九铁路、赣韶铁路、赣龙铁路、赣郴铁路、兴泉铁路、兴国井冈山铁路、南丰瑞金梅州铁路、吉安建宁铁路和寻全铁路。4、公路网规划(1)高速公路网赣州市域规划形成“三横四纵七联”高速网络布局,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预留厦蓉高速、绕城高速建设通道。三横:泉南高速公

    注意事项

    本文(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共151页).doc)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