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1 方程的意义1. 理解等式的意义,是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为了让学生奠定好这个基础,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天平、砝码等等。每在天平上量得一次,都让学生把“天平此时的状态”用式子表示出来。在反复操作中,学生理解了式子中的“=”就是天平平衡,它不再是“答案”或“结果”,方程的意义是学生理解而不是被告诉。2. 引导学生理解,创造出含有非等式的情境,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方程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归纳、类比中,自己总结出了方程的意义,课堂效果很好。1.2 等式的性质1. 通过具体的操作,为学生探究问题、寻找结论提供了真实的情境,富有启发性、引领性,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并掌握了知识。2. 操作验证,培养探索能力。在探究等式的性质时,尽可能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等式的性质发现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1.3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1.在明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把已知量与未知量结合起来进行列式,体验列方程解决问题和算式解决问题的不同。2.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起始阶段,让学生明晰“整理信息找相等关系列方程”的思维框架,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们可以用这样的思维框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复杂的实际问题。通过模仿、练习巩固,使学生熟悉“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写答语”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3.重视积累找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如根据公式、常见的数量关系式等去寻找。长此以往,随着解决问题经验的不断丰富,数学学科的质量也会同步提高。1.4 列方程解决复杂的问题1.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的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学会列方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又要让学生学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和用算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不同的地方,除了形式上的不同,更有思考方法上的不同。2.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但是有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来找等量关系式。所以应先教会学生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式的本领和方法。1.5 整理与练习1.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灵活地处理和整合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意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2. 对某部分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通过这种整理知识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的基础上,教师再综合学生整理的知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复习内容,这样突出学生在整理知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复习效果。2.1 折线统计图1.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课堂引趣,要“精”,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从中进行观察、分析。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2.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产生的必要性,因此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并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表达的过程中加深体会,而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动手,多总结,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3. 部分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还存在把所有点都描完再连线的现象,这样容易造成混淆,应该引导学生在绘制完一条折线后,再绘制另外一条折线。2.2 蒜叶的生长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认识折线统计图的优点,能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能从统计图上获取信息预测事物。教学中,通过统计栽蒜苗活动中蒜苗的生长情况,把统计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收集的数据和分析统计图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地进行预测和估计,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有效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3.1 因数与倍数1. 本节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在导入中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用不同的乘法算式来表示自己脑中所想,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透过数学潜在的“形”与“数”的关系,为下面研究“因数与倍数”概念,由形象思维转入抽象思维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效地实现了原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的链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2. 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性,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索新知的资源,在比较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既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通过展示、比较不同的答案,发现了按顺序一对一对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3.2 2、5、3的倍数的特征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依据课程标准,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2. 本节学习过程中充满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学生的种种发现只是猜测,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我不能满足于学生能够得到结论就够了,而应该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结论不仅仅适用于1100这个小范围。是不是在所有不等于0的自然数中都适用呢?还需要研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认识到还要继续拓展范围,研究大于100的自然数中所有5的倍数是不是也是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知道了在进行一项数目巨大的研究过程中,可以从小范围入手,得到一定的猜想,然后逐渐扩大范围,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1.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数学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上,我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创设可供观察、探索、发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以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数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 让学生以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数学。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自主探究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主探究的目的不单纯在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数学方法的掌握和情感体验的获得,通过自己探索获得“再创造”的体验。3. 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把生活问题引进课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贴近生活学数学,教师贴近生活教数学,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学有用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3.4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1. 本节课的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应立志于让学生“研究学习”、“自主探索”,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是认知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2. 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有层次地介绍各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比较和优化。3. 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所“发现”和“创造”的知识比教师硬塞给学生的知识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应用得灵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5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1. 本节课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2. 小学生的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通过动手,让学生在月历纸上动手找一找,圈一圈;通过动口,在概念揭示前,学生动口说一说。给学生机会说动手之后的感悟,还可以在个人表达的同时倾听他人的说法。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3.6 整理与练习1. 复习课既要全面、详细地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复习程序;既要切实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又要努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网络的能力。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把所学的知识有条理地整理成知识网络图,对学生来说是重要且必备的技能。选择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开拓,智慧得到碰撞。他们一起经历知识网络的构建,一起感受和体会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和意义,并最终形成一种技能。3.7 和与积的奇偶性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上课时创设一种学生探索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小学生对实物、色彩、游戏更感兴趣的特点,我设计了游戏活动引入教学。在几个学生试过之后,同学们的学习情绪逐步高涨。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疑问,教师抓住学生好奇的时机,充分肯定学生的提问,表扬他们问题提得好,有思考价值,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2. 重视学生活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教师提供探究问题的情境,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探究的意识,因此,当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时,我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研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研究、讨论、验证。因为人的思维是不能代替的,所以,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才能形成并得到发展。4.1 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1.选择直观、形象的材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避免让学生空想纯理论的东西,而研究无物,言之无物。2.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实践空间。学生只有亲历动手、动口、动脑过程,才能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才能充分验证,得出结论。3.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自主建构知识。本节课注重让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老师对话,很好地解决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4.2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1. 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让学生拿一张圆形纸片代表一块饼,亲自动手分一分,唤起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清楚为什么要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结果。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告诉学生,以后计算两个整数相除的商,除不尽时或商里有小数时就用分数表示它们的商,这样既简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错。 2. 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当学生发现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后,引导学生把数字换成它们的名称:被除数÷除数=。这时候,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字母a、b表示除法与分数的关系。4.3 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1.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整个过程设计中,我努力营造学生独立、主动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过程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引导学生去探究,自己去发现,使学生对新知沿着理解、掌握、熟练不断前进,从而获得了最佳效果。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中自己领悟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学生经历这一过程后,自学能力得到培养,提升了思维水平,提高抽象概括能力。2. 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所以带分数的认识放在了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之后再进行教学,防止学生将带分数与真分数和假分数相混淆,误将带分数、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等同。注重让学生自己探索将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4.4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1.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有力地调整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安排猜想、探索等环节,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2.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在比较分数与小数大小时,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比较的方法,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却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4.5 分数的基本性质和约分1.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放手让学生操作、观察、比较,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动手操作把三张正方形的纸对折,把它们平均折成4份、8份、16份,取其中的2份、4份、8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数学课不能只是刻板地复制教材,而是教师要用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找到与学生的交融点,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知识点。另外,数学问题随着教学的深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地挖掘,让课堂充满生命力。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4.6 通分和分数大小的比较1. 通分是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我复习分数的约分来引导学生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为顺利学习通分打下基础。再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把和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学生在探究上独立完成,我巡视了一下发现学生有不同的改写结果。2. 改写的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和分母必须乘相同的数。我随机揭示了什么叫通分、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公分母的概念,学生根据板书的内容很容易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学生的板书说说用哪个数作公分母比较简便,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本上内容,进一步理解通分的过程分几步:定公分母(最小公倍数)。化成同分母分数。3. 通分是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础,在学会通分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小组讨论并总结。我发现让学生小组讨论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的结论比老师直接给出的结论印象深刻。在练习时,让学生黑板板演效果更好,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在本节课就能解决出现的问题。最后通过总结让学生概括自己本课学到了什么,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同时检查了学生对本课掌握的情况。4.7 整理与练习1. 课堂教学要围绕目标进行,教学才有针对性,目标的达成才成为可能,教学的效益才能集中显现。如果教师的目标意识不强,要么教学时目标淡化,在教学开始时提及了一下目标,后面整个教学忽略了目标;要么教学时目标遗忘,在教学设计中虽有目标的呈现,但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并不向学生表明明确目标,整个过程也没有提及教学目标,最后目标是否达成也没有反馈。这样,学生对自己在本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达到一个什么效果,心中无数。其结果,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2.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复习巩固旧的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新知识。而且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数学经验参与数学课堂,不断地利用原有的经验背景对新的问题做出解释。此过程中我还注意了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探索,重视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我从方法上作进一步指导,小组长帮助,生生互帮等。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主。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会了本节课。4.8 球的反弹高度1. 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由学生亲身经历的、熟悉的“玩球”这一实践活动导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此时的学生可能在思考:球有什么好研究的呢?球里还蕴藏着什么秘密呢?这样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2. 实践活动探寻,突出学生主体。本节课是一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从“引导猜想实践验证”都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并鼓励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不断探寻球的反弹高度的规律,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不仅提高了自己与他人合作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而且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积累了积极的学习情感。5.1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1.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放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采取及时发现并鼓励学生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2.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不提任何规定性的要求,两个环节突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数学来自生活,是为生活服务的,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3.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方法,组织学生借助折纸和涂色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在探索与交流中完成了新知识的学习,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5.2 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1.本节课由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引出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让学生体会到它的现实意义,在内容的设计上,以花园各种花的占地面积入手引出探究内容,整个教学围绕这个情境所提供的信息展开,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学生的思维也被打开,于是一些不同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相继产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了对比的好处,不仅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不同路径,而且也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与顺序。3.在新知的学习中,结合生活情境,从引发问题到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孩子们思维活跃,方法独到,看似简单的一道混合运算题,还可以由这么多不同的思路引出,还能让孩子们有这么多的思考。因此,同学们对于枯燥的计算课更增添了不少的欣喜与渴望,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说明了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6.1 圆的认识1.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物体哪些是圆,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的数学,伸手就能触及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2.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本节课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中学习,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同时学会了观察、实验、操作、发现等学习方法,并伴随知识的获得,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6.2 扇形1. 准确把握教材,依据本班学生实际知识、能力的水平、自己的思考以及年级组教师的共同研究,找准切入点,制定目标及重难点。2.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课件的展示适时、适度。“弧”“圆心角”“扇形”的概念,语言比较抽象,利用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容易理解并可见其形象。6.3 圆的周长1. “圆的周长”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圆的相关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理解“周长” 的内涵,并具有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经验,而且接触过一些转化的数学思想,这都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经历圆周率探索过程,明白圆周率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值,从而为理解圆的周长公式做好铺垫。2. 在引导学生测量时,我把教材中要求学生“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纸片” 换成了“分别测量1元、5角、1角的硬币”。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因纸片过薄不容易测量周长而产生误差的可能性,再就是考虑到三种规格的硬币测量结果误差较小,并且容易使学生理解“测量中人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算结果。这样在后面的计算中,学生更容易概括出“圆的周长是其直径的3倍多一些”。3. 按照“带领学生走向知识”的理念,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引出学生数学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生动起来。促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灵活运用,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本领。特意安排了由易到难的分层次针对性练习,通过圆周长公式的应用,使得学生内化了公式,掌握了新知,并充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6.4.1 圆的面积1. 动手操作和实践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理解并渗透转化、极限的数学思想:教学之初,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意在启发学生自主发现我们可以运用转化的策略把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进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公式奠定基础。然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一猜:圆的面积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之后就是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 在推导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在小组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尝试拼成不同的图形,却殊途同归,得出相同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3. 最后总结归纳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润物细无声”地把极限思想、转化思想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点拨告诉学生:化曲为直本身就是一种转化思想的具体应用,今后可以用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未知的问题。在兴趣盎然中让孩子们经历过程、学会知识。6.4.2 圆的面积1. 将理解“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贯穿在活动之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新的数学思想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完成新知识的建构体系。2. 创设“节水型灌溉”“圆形花圃”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体会计算圆的面积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6.5 整理与练习1. 在教学中教师“讲” 的少,学生“说”的和“做”的较多。我们知道真正的数学学习不仅是对于外部所授予的知识简单接受,而是主体的主动建构。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把思考过程、结果说出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2.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探索环境。把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用激励的语言对学生的思考和发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愿望,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1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本部分内容要强调独立进行,让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启发下,独立进行转化。2. 通过唤醒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已有经验,引入 “转化”策略的探究学习,做好教学的衔接与迁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以及培养对已学知识的总结、分析的能力,更有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7.2 练习十六1.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为了有效落实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策略因有了思维的层层渗透与逐步深入而使学生印象深刻,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深入到学生的意识中,为策略思想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 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是更重要的。8.1 数的世界1. 突出复习的整体结构。复习中采用提纲的方式,突出复习内容的整体结构。这个整体结构不但呈现了复习的全部内容,还沟通了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使复习的内容更加系统化。提纲还反映了知识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生按照这样的线索进行复习,把每块复习的知识装入提纲这样的知识系统中,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水平。2. 突出学生在整理知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课前布置前置作业,通过学生完成前置作业来整理“数的世界”的知识,虽然有部分学生不能完整地整理所学知识,但仍可对某部分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通过这种整理知识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的基础上,教师再综合学生整理的知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复习内容,这样突出学生在整理知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复习效果。8.2 图形王国1. 由于是复习课,所含知识广,范围大,时间有限。复习知识时,在知识的运用上,对学习好的学生来说可能深度不够,如何突出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我今后教学应注意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上,采用联想的方法,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引导学生联想,把有关知识点串联成线。2. 教师作为热烈讨论氛围中的引导者,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勇于创新、积极谈论和参与体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探索,转变教学方式,验证教学的效果。8.3 统计天地1. 复习统计的知识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展开讨论。重点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不仅要让学生回忆学过了哪些统计图,更要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说说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2. 注意适时、准确的复习评价。及时进行复习评价,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发现学生的解题思维、准确把握复习节奏。课堂上把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相结合,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缺陷,校正思维歧途,增强运用能力;特别是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尽可能多地暴露掌握知识的残缺点,捕捉、收集、整理其错误,并研究其错因,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8.4 应用广角1. 努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这节课,我注重提倡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体验,用自己的方法来发现、创造。当学生提出解决的方案时都能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各小组发表不同的方案,体现了策略的多样性,在一次次的肯定中,学生得到鼓励,进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2. 充分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程理念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数学教学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通过好的情境去启迪他们的智慧,才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