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申请批复文件.doc
-
资源ID:15043341
资源大小:1.18MB
全文页数:13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XX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申请批复文件.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XX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申请批复文件E7880655-9 “机构代码”是指按照(教发函2010117号)文件要求编订的教育统计学校(机构)代码。项目编号SH201002 “项目编号”的前2-3位字母为本省市简称汉语拼音的首字母,例如,北京“BJ”、内蒙古(NMG);最后两位编号由各省市按照项目学校在本省市的排序统筹填写。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申请批复所属省份: 上海市 主管部门: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举 办 者: 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局 编制人员: 黄汉军 联系方式:办公电话 02157942595 手机号码 13701713718 电子邮箱 hhjhty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办公室2011年2月 12 日目 录序 言1一、建设背景与基础1(一)建设背景1(二)建设基础4(三)结论8二、建设思路与目标9(一)主要问题9(二)指导思想10(三)基本思路10(四)建设目标10三、重点建设内容15(一)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15(二)其他特色项目建设计划95四、主要保障措施109(一)机构设立109(二)保障机制117(三)过程管理118(四)经费保障119五、经费预算119(一)中央财政支持经费使用安排120(二)上海市财政支持经费使用安排120(三)行业与企业投入经费的使用安排122(四)其他投入经费的使用安排123(五)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资金预算124六、实施步骤125附 件1.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1262.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132 .精品文档.机构代码序 言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按照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要求,为进一步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持续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特制定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既是学校新一轮创业的迫切需要,又是一项决定学校未来走向及持续、科学发展的前瞻性工程。“实施方案”的实施,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又是完成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实施方案”的实施,将在未来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成为推进我校内涵建设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成为进一步创新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教材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中心工作。一、 建设背景与基础(一)建设背景1石化产业是上海及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上海市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充分意识到化工制造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果断决策在上海市南部打造一个以高起点、外向型、世界级化工生产产业园区,建设以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为主的上海化学工业区,规划占地面积29.4平方公里,建成后与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连成一片,最终形成近60平方公里的世界级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产业带。目前,上海化学工业区已经基本实现了世界一流、亚洲第一的既定建设目标。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崛起,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化工产业的整体布局优化、结构调整以及技术与产品的升级,极大提高了化工产业的集聚度和区域性辐射能力,对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在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与此同时,在“十一五”期间,化工制造业也迅速发展成为长三角地区支柱产业之一。现该地区经省级以上政府批准的在建化工园区有16个,基本形成规模较大、产品门类较为齐全的化工产业体系。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上海与长三角地区化工制造业必将形成互相支撑、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良性发展态势。长三角地区化工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也加大了这一地区对化工类人才的需求,从而为化工类中职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学校的发展拓展了空间。2先进制造业是上海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重点产业当前,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已进入新型产业体系的构建阶段,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上海加快从传统制造业转变为以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以推动产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支柱产业、装备产业、战略产业发展的重点突破。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目前已经粗略形成“东南西北”四大工业发展的产业基地,分别是东部张江微电子产业基地、南部漕泾化学工业区、西部嘉定国际汽车城、北部宝钢精品钢材基地,并将增加中心城区都市型工业基地与上述四大产业基地并列为“东西南北中”五大基地。随着上海市中心城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业的战略变化,先进制造业不断向城郊转移。我校地处工业相对滞后的金山区已凸显其后发优势,除上述石油化工产业外,今后五年将逐步形成以精细化工为核心的化工医药产业、以整车制造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化工装备为重点的机械电子产业、以品牌黄酒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产业以及以高端纺织面料和特色服装为特点的新型消费品产业等六大先进制造业,实现支柱产业的重点突破。从企业调查得知,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加工制造类职业岗位所需的人数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机电设备系统操作、机电设备系统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系统维修、数控机床操作、数控程序编制、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装配调试等一线技能人才需求较为旺盛。3提升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是上海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任务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指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与国内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国际航运枢纽港;基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快捷高效、结构优化的现代化港口集疏运体系,以及国际航空枢纽港,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基本形成服务优质、功能完备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营造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环境和现代国际航运服务环境,增强国际航运资源整合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和服务能力。”由此可见,提升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已成为上海加快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坐落于金山区的上海化工物流产业园,作为上海市重点推进建设的四个专业化物流产业基地之一,主要体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相结合的思路,将逐步实现与化工区的供需对接,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区。按照上海化学工业区和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与生产的特殊需求,突出为化工原料、化工产品的配送、分拨和储运提供安全可靠的物流服务,以打造专业化的化工产品及危险品物流基地,最终要建成“国际化工物流交易中心、化工危险品管理中心、化工产品储运管理中心及物流保税中心”,成为与世界一流化工区相匹配,集产业、市场、信息为一体的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专业化工物流基地,这必将对提升化工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4上海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新形势要求学校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近几年,上海职业教育紧紧围绕上海城市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先后完成了42个专业的教学标准开发工作,建设了80个市级开放实训中心,启动了课程改革特色实验校的示范建设工程,进行了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作,开展了中职校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实施了新一轮的教学质量评估,支持组建了行业和区域职业教育集团等重大建设。这些改革举措为学校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学校的办学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上海市金山区明确指出,将职业教育作为本区教育工作的重点和亮点来抓。这些均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指引了方向,也对学校的内涵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我校已成为具有一定辐射和引领能力的中职教育机构我校地处上海西南,南濒杭州湾,西临浙江省平湖、嘉善,位于长三角经济区域腹地。独特的地域优势和鲜明的行业特色,使学校在发展中尽享天时、地利。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发展,我校已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以及“长三角”办学规模最大、教学条件最优、校企合作最好的化工类中等职业学校。“十一五”期间,我校发挥品牌优势,充分利用与浙江省毗邻、产业结构互通、人才需求规格需求趋同的特点,与浙江平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合作,开展校校联合办学、开展师资交流培训;为发挥化工专业优势,开展校企合作,面向“长三角”的企业进行跨区域服务,2007年8月,学校为拜耳(杭州)作物科学有限公司学员开展化工操作技能培训,2009年5月,我校与浙江化工人才市场签订了共建学生实训基地和开展职业培训的协议。随着我校与“长三角”众多企业、职业学校的合作,其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2010年3月,我校又与中国张家港保税港区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签署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三方合作协议”。随着“长三角”经济圈的联动和高速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将使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在此大背景下,我校必将在开展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及联动发展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建设基础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是由原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创办于1978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学校以其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显著的办学成绩,被媒体誉为“杭州湾畔的职教明珠”。学校曾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上海市现代化标志性职业技术学校”;先后荣获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2007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以及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黄炎培优秀学校奖。2008年学校被认定为“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和“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特色实验学校”。2010年,学校荣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模式改革,推进教育机制创新,加强内涵建设。在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办学模式改革、教育内容创新、评价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内部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效,提高了育人效益。1积极优化办学结构,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在“十一五”期间,学校依据“上海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战略,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提出了“做精、做好、做优学历教育,做大、做强、做实社会培训”的发展战略。对专业设置进行战略性的调整,走差别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进一步凸显优势、创建品牌;同时,主动调整和压缩招生规模,逐渐将学校的在校生规模控制在6000人左右;实施“走全国路、举全国旗、打全国牌”的战略,主动出击,把教育与培训市场向长三角扩展、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树立“服务社会、回报企业”的思想,努力实现实训基地开放、共享的功能,积极承接社会培训,包括员工培训、师资培训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得到了各单位的高度评价。2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独具特色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及教学方法,积极构建与国际职业技术教育接轨的教育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三种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德国拜耳公司、上海赛科石油化工公司(英国石油占50%股份)、德国赢创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办学,取得了“互惠多赢”的社会效果,受到上级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近年来,学校持续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不断拓展合作的内容和深度,合作的专业更多、范围更广泛、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合作办学的专业已由原来单一的化工专业覆盖至全部专业,实训基地由校内扩展到企业,合作企业由国外知名企业拓展到国内大中型企业,合作的对象由校企合作向行业、企业联动,合作的区域由上海向长三角辐射,合作的层次由单个校企合作提升到职教集团。深度的校企融合使学校进一步形成了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率达到60%左右,其主要特色是:以企业用人标准作为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以项目管理形式实施企业冠名班管理、以“任务驱动、做学一体”引领课堂教学、以“QHSE”理念培养职业意识、以生产场景建设实训基地、以企业研修形式打造双师素质教学团队等,这些都为学校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了推动力。3走有特色的专业建设发展之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学校按照“做精化学工艺专业,打造一流品牌;做优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提升示范作用;做特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凸显错位发展”的专业建设总体思路,大力推进专业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从2006年起,主持开发了“机电技术应用”和“化学工艺”2个专业的“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主持开发上海市“化学工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装备标准,参与开发“现代物流”、“数控技术应用”等6个“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受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委托,主持开发了“化工生产运行员”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和“管道工”国家职业资格鉴定题库。4着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实训条件进一步提高学校经过近8年的不懈努力,已建成三大市级开放实训中心(上海市职业教育化学工艺开放实训中心、数控技术应用开放实训中心和机电技术应用开放实训中心),学校的基础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校内实训基地建筑总面积24695.69 m2,工位数1768个,价值6166.1万元。其中,化工实训中心总投资近2555.7万元,建筑面积8000 m2,工位数430个;机电实训中心设备总投资超过1200余万元,建筑面积4630 m2,工位数632个;数控实训中心相继投入1200多万元,建筑面积2980 m2,工位数392个。与此同时,学校还进一步投资完善了物流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实训室。5坚持开展“三大建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我校注重从制度建设入手,从机制和体制上鼓励和激励教师提高自身素养,投身学校的改革创新活动,着力进行“双师型”教学团队、骨干教师队伍以及青年教师队伍的三大建设,初步建成了一支师德高、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以化学工艺专业和机电技术应用两个专业为例:化学工艺专业共有45名专业教师,其中全国化工职教名师2名,高级讲师14名(占专业教师的31%),区导师2名,校学科带头人6名,硕士以上学历教师14名(占专业教师的31%);该专业拥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比例达92%,其中11名教师拥有化工操作技师证书(占专业教师的24%)。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共有教师28名,其中高级讲师9名(占专业教师总数的32%),“双师型” 素质教师21名(占专业教师总数的75%),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3名,区首席教师1名,区骨干教师2名,校骨干教师3名。6创新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我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寓德育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努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健康发展。构建并实施“大德育”体系,从2007年开始,我校着手制定学生工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管理方案,出台促进内涵发展,构建“大德育”体系等一系列文件,建立学生工作校内外管理网络;出台了首遇责任制,要求全校教职员工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第一责任介入德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会、团委等学生组织的作用,完善学生自主管理机制;积极开展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等。通过近两年的努力,我校的德育工作呈现良好局面,学生仪表更整洁、精神更饱满、行为更文明,学习更努力。近两年来,学校积极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和途径。2010年,学校研究和制定我校“星亮指数”为核心的德育考核模式;成立“修德班主任工作室”,以构建实践平台,开展德育研究,提升工作水平,培养骨干队伍;大力发展学生社团组织,共建立学生社团52个,吸引2448名学生参加;构建“校内和校外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教与导相结合、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四结合活动体系;重视育人环境建设,投资20多万元,实施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工程,营造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从“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的高度来抓好学生技能大赛工作,并使其常态化。尤其是2008年6月以来,学校与德国拜耳(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合作,连续三年举办学生技能大赛,学生报名人数屡创新高,2010年,参赛学生达到3275人次,进一步在全校掀起了崇尚技能,学习技能的热潮,形成了“人人重技能、班班有选手”的良好态势。在20052007年举办的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比武中连续三年荣获团体第一;在上海市教委连续举办的三届“星光计划”技能比赛中我校代表队均取得不俗的成绩,在工科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在2009年“扬农杯”第四届全国石油化工院校学生化学检验技能大赛中,我校选手勇夺团体总分第一名。2009年12月,我校学生代表金山区参加2009年上海市市级一类技能竞赛数控比赛,取得了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7实施教科研兴校战略,推进学校稳步持续发展近几年学校教科研工作硕果累累。有122篇论文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有82篇论文在省市级以上的各类评比中获奖,学校还承接区级及以上课题达16项,其中,市级课题8项,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自2008年起,学校出台激励措施和办法,共投入70多万元,激励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鼓励集体和个人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探索和研究,有110个课题获学校立项,大部分重点课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近年来学校还积极组织教材开发与编写工作,三年来共编写校本教材和行业规划教材46本,其中公开出版22本。8推进教学管理创新,学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校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推进依法治校。2006年,修订完成了6册共约35万字的以教学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文件制度汇编,基本构建了较为完整、严密、科学、实用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特别是近两年来,学校与时俱进,对原有关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文件进行梳理,并进行了更新和补充,力求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师管理的文件体系。这些文件紧密联系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要求,对师资队伍的管理起到了有力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并直接推动了学校的综合配套改革。此外,学校还先后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行政事务管理委员会,进一步推进学校各项工作有序化、决策科学化、公开化以及管理精细化,使学校的管理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三)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我校地处全国最具活力的化工产业带,有利于也有条件把化工类及其相关专业打造成国家级的精品特色专业;2上海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学校机电、数控、经贸类专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3学校得天独厚的行业优势以及有利的区位优势,使学校能够在“长三角”职业教育领域继续发挥示范辐射效应与引领作用;4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尤其是“十一五”期间的持续高位发展,硬件水平和配套软件实力都跻身于全国一流中职学校的行列,为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以下简称“中职示范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 建设思路与目标(一)主要问题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我校的办学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社会知名度越来越高。但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中职教育的要求相比,学校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改革和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矛盾和困难,主要表现在:1办学结构与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整体办学结构仍需优化,专业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生继续学习的立交桥需进一步拓展。2校企一体、深度融合有进一步拓展空间。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要利用由我校与上海信息技术学校联合牵头新组建的上海市化工职教集团,建立卓有成效的校企对话、合作机制,激发企业合作办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不断提高企业参与合作度。3专业发展动态优化机制有待进一步确立。与产业结构、职业岗位对接的专业体系尚不完善,需建全专业发展的动态优化机制。4双师型专业师资团队有待进一步打造。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与社会企业对接的机制还不完善,需探索专业教师师能提高的有效途径,破解兼职教师队伍建立与管理难题,研究教师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的方法和机制。5学校基础能力需进一步提升。适应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发展的实训教学条件配套尚不完善,并需不断优化和动态提升,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6学校的引领、辐射作用需进一步发挥。对中职教育的研究和与中职学校的合作需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全国中职系统,特别是化工类中职学校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应有较大的提升。上述这些薄弱环节,需要我们在创建“中职示范校”工作中进行重点建设。(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示范性中职校”为奋斗目标,紧紧围绕上海及长三角“转方式、调结构”,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坚持改革引路、创新驱动,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坚持着力内涵建设、错位持续发展,深化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创新改革,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在内涵建设上,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探索校企一体培养人才新途径;以打造重点专业和建设精品课程为抓手,促进学校专业现代化建设;以培育骨干教师为重点,提升师资队伍整体能力;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促进学校办学质量、效益全面提高。(三)基本思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梳理学校现状与反思存在问题入手,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坚持就业导向,坚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中职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以教产合作、工学结合、校企一体为改革与创新方向,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主线,以精品专业建设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全面推进内涵建设,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教学特色、管理特色和服务特色,为区域经济建设和构建中国特色的中职教育作出贡献。(四)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在未来两年中,学校要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形成三个体系,强化四项建设,完善五套机制,实现六个突破,将学校打造成为培养模式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质量上乘、实训装备领先、教学设施齐全、专业特色鲜明、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联动发展,在全国中职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一个中心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进一步深化以课程改革和教学内容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建设,实现学校的高位、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两个重点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精品专业建设。三个体系 新形势下的教师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四项建设 创新德育工作建设强化道德修养和职业意识,完善“大德育”体系,凸显本校职教德育特色,探索并实践学生的自律、自立、自爱的自主管理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以“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为主线,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加强教育科研建设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提升教改质量和效益;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建设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作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五套机制 完善校企一体办学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完善教学质量预警机制,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完善教师培养(含国际化培养与交流)和激励机制,促进师资队伍全面发展;完善绩效运作机制,强化开放实训中心教学和服务功能;建立辐射机制,带动农村、西部和民族地区薄弱学校共同发展。六个突破 人才培养模式要有新突破拓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新领域、新形式、新途径,充分发挥职教集团作用;教产结合、工学结合要有新突破深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专业教学和管理;教学模式要有新突破开展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要有新突破重点支持建设专业有市级甚至国家级领军教师;实训教学管理要有新突破实训中心实施工厂化运行管理模式,实现教、学、做的统一;重点建设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突破学校要将“化学工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打造成国家级精品专业,将“化工单元操作”等6门课程打造成为首批市级及以上精品课程。2具体目标(1)重点支持专业建设目标“化学工艺”专业建设目标:依托“中职示范校”项目建设的实施,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团队建设、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等方面开展创新和实践。通过两年的建设,使该专业在国内中等职业学校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成为关注全国化工行业,瞄准上海化工发展趋势,专业有效对接行业,课程有效对接职业标准;拥有一支锐意进取、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过硬的教学团队;校企一体有优势,工学结合有特点,社会办学有亮点。打造具有行业特点、上海特色的国家级精品专业。 “机电技术应用” 专业建设目标:通过实施“中职示范校”的项目建设,促进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体系改革。经过两年的建设,打造一支以专业带头人引领,以“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企业技术专家为主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使本专业在全国中等学校的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成为能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产学结合等方面起示范作用的国家级精品专业。“物流服务与管理(化工物流方向)”专业建设目标:根据上海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以及金山区化工物流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以信息技术与物流管理技术在现代化工生产中的应用为基础,以课程改革为核心,通过国家示范校重点专业项目建设,着力进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特色教材、教学模式、实训条件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内涵建设;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化工行业的物流专门人才。为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在全国中职学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具有化工物流特色的上海市重点专业创造条件。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目标:通过国家示范校重点专业项目建设,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引入企业等多方评价机制,完善项目课程教学实施与质量监控体系,开发市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以数控编程技术、数控机床操作技术为核心,培养区域数控技能型专门人才。力争把本专业建成在区域校企深度合作、课程体系、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并在本市同类中职校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上海市重点专业。“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建设目标:通过实施“中职示范校”的项目建设,促进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体系改革。经过两年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改革、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结合等诸多方面起示范作用;突出和加强专业对行业及区域经济的服务能力,使本专业成为具有一定引领作用、在全国中等学校的同类专业中处于较为领先地位的专业。(2)其它特色项目建设目标全国化工中职学校合作与师资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建设目标:在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的领导和支持下,通过实施“中职示范校”的项目建设,在两年时间内,基本建成在国内中职教育界有影响的全国化工中职学校合作与师资培养基地。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学生创业实践园建设项目建设目标:用两年时间,基本建成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学生创业实践园,使其成为一个集“创新教育、社团活动、职业引导、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创业实践”于一体的创业人才孵化基地,成为上海南部区域内中职学生开展创新和创业意识养成教育、社会和创业实践活动、进行创业实践的公共平台,从而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与需求相匹配的、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业初级人才。3预期效益创建“中职示范校”将是我校建校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系统性改革创新。本次创建活动必将全面推动学校在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队伍建设、内部管理以及评价模式等诸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使学校办学能力和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在全国中职教育界更好地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其预期效益主要体现为:依托相关职教集团平台和行业协会,改革创新培养模式,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形成多种形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一体办学模式,初步建立以校企“共同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共同编制专业教学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实施专业教学过程、共同开展双向培训”为主要内涵的校企一体办学运行机制。基本建成学校学生创业实践园,使其成为人才成长新领地。将“化学工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打造为上海市重点专业,为创建国家级重点专业点创造条件,力争将“物流服务与管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打造成为上海市重点专业。改革教学内容,将化工单元操作等一批课程建设为上海市级精品课程,并开发一批新课程;建设并出版一批具有能力本位、理实结合、适用于“教做学”一体的项目驱动型特色教材;“化学工艺”等5个专业基本建成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以及数字化教学系统,在专业、课程、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上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具有“做学一体”特征的由项目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数字仿真教学、问题探究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组合的课程教学新模式。形成以专业领军人物引领、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集专兼职教师为一体、具有双师素质、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完成校内专业实训设施的再升级和再改造。完成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化工物流方向的实训设施建设,完成“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全国化工中职学校合作与师资培养基地”相关教师专业培训实训教学设施建设;积极吸引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形成模拟生产、生产情景和生产现场氛围,构建凸显生产情景化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创新德育新载体、新方法、新途径,完善“学校为主,社会配合、家庭参与”的“三结合”德育教育和工作网络;创设“星亮指数”(素质学分),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德育管理模式;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团体咨询队伍,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发挥学校“高级顾问团”和“办学指导委员会”等社会力量,形成人才培养规格、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和专业建设等动态评估和调整机制;形成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职业素养提高、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形成和职业生涯发展评价机制;形成以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育人能力为考评重点,工作质量为考评核心的教师评价机制,改革现有的班主任职级制为岗位绩效制,引领班主任队伍的整体发展;以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为中轴,实现学生网上评教、座谈评教、教学询问、教师评教、教学检查、教学质量督导的有效结合,建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闭环保障体系;在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学阶段,创建“五员管理网络”,探索形成由企业为主体的评价机制和由企业共同参与教学质量管理及监控的动态跟踪机制。依托职教集团深化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探索并形成跨区域职教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加强对中西部和边远地区薄弱学校的教育援助,带动其共同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和行业经济的协调发展;发挥“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全国化工中职学校合作与师资培养基地”的“学校合作交流工作站”、“师资培养教学工作室”和“中职化工类专业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作用,加强校校对话和合作,着力开展职教理念和专业能力(包括专业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发挥示范学校的骨干、辐射作用。三、 重点建设内容(一)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1.专业一:化学工艺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1)需求论证1)化学工艺专业所属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20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其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均居全国第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转型,上海各类产业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但化工行业产值在较长时期里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例如2008年化工行业生产总值占上海工业总产值的20.8%,而在2010年的前五个月,上海化工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位居全国第七。随着社会生活水准的提高、交通的发展、化工技术的升级换代、国资石化公司的整合以及市场开放带来的民资、外资资金和技术的涌入,“十一五”期间,上海及周边地区如浙江的嘉兴、宁波,江苏的仪征等地区的化工产业区域逐步集中,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产品链不断延伸,逐渐成为先进工艺、先进技术和技能型人才的聚集地,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化工行业的资金、技术和技能型劳动者密集型的特征。根据上海市化工行业协会的分析,2009年上海化工行业运行呈现如下特点:一是行业结构调整明显并形成新的增长点;二是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化工行业构成更大的能源、安全和环保压力,土地资源的制约也更加明显;三是开拓国际市场、寻求国际合作正成为行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举措。有资料显示,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上海化工行业发展重点将倚重于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物流和技术服务。以上现象表明,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化工产业将迎来一个调结构、重技术、讲效益、重环保的新的发展期,同时也形成了强调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精细化工渐进发展的新趋势,这对中职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必然产生深刻的影响。雄厚、技术先进的基础化工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稳定器在上海,作为石化行业龙头的原油加工能力已达27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达200万吨/年;近阶段,上海化学工业区将重点推进100万吨乙烯和1000万吨炼油等龙头项目,进一步打造为世界级的石化基地;按规划到2020年,上海将具备年产4000万吨炼油、400万吨乙烯的生产能力。此外,在宁波北仑也将再建一个百万吨级乙烯工程。这些超大规模的基础化工,既是行业的基础,也是化工产业链能长期提供稳定技能岗位需求的基础;而且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大趋势下,基础化工装置大型化、流程复杂化、控制自动化的变化趋势,对人才的技能水平和素质要求也日渐提高,生产操作不再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一个简单的操作往往需要宽广的知识支撑和跨专业的知识储备;一线生产操作员不仅要面对更复杂的操作工况,迅速做出更全面的操作决策,还要在复合的环境下,及时判断和排除操作故障。以往那种单纯的、脱离岗位操作实际的理论教学已不再是化工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产业链的巨大延伸空间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放大器目前,上海已基本完成现代化工产业结构框架的基本构建,但产值比重仍以重化工为主,精细化工在产业结构中配置比重还偏低,标志化工行业水平和技术发展程度的精细化工率在上海仅有20%,而国内平均水平约40%,发达国家则高达60-70%,产业链向下游发展仍有很大空间。同样,嘉兴、宁波一带的石化行业仍未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因此对化工产业的规划也是重在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延长和优化产业链,提高行业竞争力。预计到2012年,上海的化工新材料行业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这些产品链的延伸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更不断延伸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装置,这就要求生产操作人员必须要有更强的岗位和产品生产适应力,否则就不能跟上产品、技术和装置迭代的步伐。例如,某化工企业专为制药公司批量生产定制中间体,其产品的平均更新频率仅为2.6个月;而该企业能稳定运营靠的就是有一大批经验丰富、适应力强的生产操作员。产业带的高度聚集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助推器从化工产业基地布局来看,上海已形成南、中、北三足鼎立,并逐步南移的状况。“北”以高桥石化、华谊丙烯酸等为代表的吴淞生产基地,“中”由吴泾化工、上海焦化、上海氯碱和三爱富等主要企业组成的吴泾化工区,“南”由位于金山、奉贤交界的上海化学工业区、坐落于金山的上海石化和上海精细化工园区构成的杭州湾北岸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