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发展规划司(共133页).doc
-
资源ID:15058934
资源大小:4.05MB
全文页数:13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发展规划司(共133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专心-专注-专业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范围(重点治理区、一般治理区)示意图第一章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一节 太湖流域概况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水面面积2338平方公里,太湖流域物华天宝,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是国家财赋重地,是著名的江南水乡,被誉为“人间天堂”。流域面积36895平方公里,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自然概况(一)地形地貌和气象太湖流域西部山丘区面积7338平方公里,中部平原区面积19350平方公里,沿江滨海平原区面积7015平方公里,太湖湖区面积3192平方公里(包括部分湖滨陆地)。平原区河网交织,水流流速缓慢。太湖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丰沛,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年平均气温14.916.2,年日照时数18702225小时。多年平均降水量1177毫米,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822毫米。(二)水资源概况太湖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77.4亿立方米,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为398立方米和727立方米。长江多年平均过境水量9334亿立方米,2005年沿长江口门引水量81亿立方米。(三)湖泊与河流水系太湖流域河网如织,湖泊星罗棋布,水面总面积约5551平方公里,水面面积在0.5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湖泊共有189个,湖泊面积40平方公里以上的6个。主要湖泊特征见表1.1-1。表1.1-1 太湖流域大中型湖泊形态特征湖泊名称湖泊面积(km2)湖泊水面(km2)湖泊长度(km)平均宽度(km)平均水深(m)总容蓄水量(亿m3)太湖2425.002338.1168.5534.111.8944.30滆湖146.50146.5024.006.121.071.74阳澄湖119.04118.931.431.67淀山湖63.7363.7312.884.951.731.59洮湖88.9788.9716.175.50.970.98澄湖40.6440.649.884.111.480.74流域内河道总长约12万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3.3公里。出入太湖河流228条,其中主要入湖河流有苕溪、南溪和洮滆等;出湖河流有太浦河、瓜泾港、胥江等;人工调控河道主要有望虞河等。二、社会经济概况(一)基本情况2005年,太湖流域人口4533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流域内分布有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杭州、嘉兴、湖州等8个大城市,城镇化率达73%。全流域国内生产总值21221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1.6%;人均生产总值达4.7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全流域财政收入6609.1亿元,约占全国的22.1%;单位国土面积经济收益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倍。流域总耕地面积2213万亩,人均耕地近0.5亩,约为全国人均水平的35.7%。(二)产业结构1、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状况2005年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区生产总值11884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3.7%、61.3%和35.0%,见表1.1-2。表1.1-2 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区产业结构情况治理范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合计江苏省部分(亿元)208.6 5324.0 2857.1 8389.7 产业结构(%)2.5 63.5 34.0 100.0 浙江省部分(亿元)213.0 1784.5 1296.8 3294.3 产业结构(%)6.5 54.2 39.3 100.0 上海市部分(亿元)12.6 187.4 200.0 产业结构总计(亿元)434.2 7295.9 4153.9 11884.0 产业结构(%)3.761.335.0100.0太湖流域涉及的各市2005年、2006年产业结构比例,见表1.1-3。2、工业结构现状据江苏、浙江两省发展改革委提供的不完全统计数据,综合治理区内共有工业企业20.95万家,其中江苏10.40万家、浙江10.55万家。工业总产值为24395亿元,其中江苏15144亿元,浙江9251亿元。表1.1-3 太湖流域各地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城市名称2005年2006年镇江4.4:60.6:35.04.1:60.4:35.5常州4.3:61.1:34.63.8:61.0:35.2无锡1.6:59.7:38.71.6:59.7:38.7苏州2.0:66.8:31.21.9:65.4:32.7嘉兴7.1:58.9:34.06.5:60.0:33.5湖州8.6:57.2:34.28.6:57.2:34.2杭州5.0:50.9:44.14.5:50.6:44.9上海0.9:48.9:50.20.9:48.5:50.6六大重点污染行业的企业共计5.57万家,其中江苏2.46万家、浙江3.11万家。六大重点污染行业企业总产值6149亿元,其中江苏3937亿元,浙江2212亿元,分别占本省工业总产值的26%和24%,见表1.1-4。(三)交通太湖流域交通发达,沪宁、沪杭铁路和沪宁、沪杭、宁杭、沿江等高速公路初步形成了流域快速交通网络;京杭运河贯穿南北,沟通长江和钱塘江航运;内河航运网络通航里程达1.2万公里,内通三省市、外联长江。表1.1-4 太湖流域六大重点污染行业情况省份行 业企业数(个)占省工业企业总数比例(%)产值(亿元)占省工业总产值比例(%)江苏省纺织业1307512.5714769.75造纸及纸制品业25062.412321.5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4080.392661.7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72646.9814219.38医药制造业6020.582001.32化学纤维制造业7890.763422.26江苏合计2464424393726浙江省纺织业2151520.40110011.89造纸及纸制品业25232.391761.90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150.11590.6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59755.664685.06医药制造业4770.451461.58化学纤维制造业4610.442632.84浙江合计3106629221224第二节 水环境状况一、污染源现状根据地方上报污染物排放数据汇总,2005年,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区废污水排放总量为33.14亿立方米。其中:江苏省25.55亿立方米,占77.1%;浙江省7.47亿立方米,占22.6%;上海市1150万立方米,占0.3%,见表1.2-1。表1.2-1 2005年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区废污水量统计 (万方/年)行政分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合计江苏76119浙江359653871074675上海14310071150总计2005年,COD、氨氮、总磷、总氮排放总量分别为85.03万吨、9.18万吨、1.04万吨、14.16万吨,见表1.2-2及空间分布图。表1.2-2 2005年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情况 (吨/年)行政分区分类CODNH3-NTPTN江苏工业2636541635066城镇生活12295154616353农村面源25560382646742小计64220578898161浙江工业588814865926417城镇生活499607818114410308农村面源12847270723992小计25530394340717上海工业1191823城镇生活6969551165733农村面源618214694541953小计1327020386192709综合治理区工业3124850841506城镇生活20664285527394农村面源39876698772687总计9178810350注:农村面源污染排放量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位于农村的小型企业。二、水质状况(一)水质现状1、太湖水质现状2005年太湖水质为劣类。总磷除东部沿岸区为类外,其余湖体均为类或类;总氮除东部沿岸区为类外,其余湖体均为劣类,见表1.2-3。表1.2-3 2005年太湖各湖区水质类别评价结果 (毫克/升)湖区名称高锰酸盐指数TPTN浓度水质类别浓度水质类别浓度水质类别五里湖6.30.145.6劣梅梁湖60.114.7劣西部沿岸区5.50.13.8劣湖心区4.40.062.2劣东部沿岸区4.50.051.72、河流水质现状2005年太湖流域12个省界断面中,类和劣类占66.7%,见表1.2-4;在28个环湖河流监测断面中,类和劣类占42.8%,见表1.2-5。主要污染物为氨氮、石油类、COD。梁溪河、直湖港、武进港、京杭运河、丹金溧漕河等河流水质污染严重。表1.2-4 太湖流域省界水质类别统计断面类别个数比例(%)433.3216.7劣650表1.2-5 太湖流域环湖河流断面统计断面类别个数比例(%)517.91139.327.1劣1035.73、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现状2005年,太湖流域26个主要地表水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中,有14个监测点达不到水质要求,超标指标有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氨氮、石油类及大肠菌群等。有7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为类或劣类,其中6个分布在嘉兴市、1个在苏州市。(二)水质变化情况1、太湖水质变化情况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太湖平均水体水质由以类水为主下降到以类水为主;从90年代中期至今,全湖平均水质下降为劣类。从19972006年监测数据看: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2000年高于其他年份,20002003年间,有所下降。氨氮2000年低于其他年份,20002003年急剧上升。20042006年,各项指标均趋于稳定,仅呈小幅波动,见图1.2-1至图1.2-4。图1.2-1 太湖湖体高锰酸盐指数年均值变化图 (毫克/升)图1.2-2 太湖湖体氨氮年均值变化图 (毫克/升)图1.2-3 太湖湖体总磷年均值变化图 (毫克/升)图1.2-4 太湖湖体总氮年均值变化图 (毫克/升)太湖的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剧,已由10年前的轻度富营养化水平升至中度富营养化水平,见表1.2-6。中度富营养化面积2005年比1998年增加近1600平方公里。表1.2-6 2005年太湖富营养化评价湖区评价面积(km2)评分值富营养化程度五里湖5.868中度梅梁湖12468中度竺山湖56.770中度贡湖14761中度湖心区102965中度西部沿岸区187.866中度南部沿岸区36361中度东部沿岸区26859轻度东太湖156.754轻度全太湖233863中度2、环太湖河流水质变化情况19982006年环太湖地区河流入湖水质平均浓度均为劣类,常州河流入湖水质最差,无锡次之,苏州、湖州河流入湖水质较好,见表1.2-7。直湖港、武进港、漕桥河、太滆运河、陈东河、南溪等河流入湖水质最差,带入太湖的污染物量较大,是今后治污重点区域。表1.2-7 环太湖地区河流入湖水质多年平均浓度值 (毫克/升)地区常州无锡苏州湖州高锰酸盐指数8.056.934.304.51TP0.2700.1960.1140.136TN5.685.752.573.05从近年环太湖地区河流水质变化趋势来看,常州地区河流各项水质指标均呈恶化趋势;无锡地区河流总磷浓度略有下降,高锰酸盐指数和总氮相对稳定,年际间略有波动;苏州和湖州地区河流各项水质指标在年际间略有波动,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基本在类水质标准范围内,总氮有恶化趋势。根据19982006年环湖河流水量水质监测资料,入湖各项污染物量多年平均值为:高锰酸盐指数5.66万吨,总磷0.16万吨,总氮3.93万吨;出湖各项污染物量多年平均值为:高锰酸盐指数3.61万吨,总磷0.048万吨,总氮1.26万吨。3、水生生态系统变化情况叶绿素a是反映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太湖叶绿素a含量逐年上升,月均值范围为每升1.64216微克,年均值范围为每升836.6微克,10年间全湖均值增长了137%,且近年有加速增长的趋势。从1998年至今的监测情况看,夏季每升水中藻类数量在250万1亿个之间。其中梅梁湖相对较多,每升水中藻类数量在450万2亿个之间。藻类数量变化趋势如图1.2-5所示。图1.2-5 1998-2006年夏季太湖藻类数量变化趋势(三)各省、市水质变化情况1、江苏省从1998年5月起,在主要出入湖河流和行政交界河流设立了71个监测点进行定期跟踪监测,2005年,断面调整至66个。各年度断面水质类别个数及比例见表1.2-8。表1.2-8 太湖流域江苏省水质变化情况年份断面数断面水质类别(个)所占百分比(%)II、IIIIVV、劣VII、IIIIVV、劣V19987113263218.336.645.11999729333012.545.841.7200071430375.642.352.120016513183420.027.752.3200266615459.122.768.220036514143721.521.557.020046510173815.426.258.42005668203812.130.357.62、浙江省从1998年5月起,在杭嘉湖地区东西苕溪、泗安溪、运河和杭嘉湖河网设立了42个监测点进行定期跟踪监测,2001年增加至44个断面。各年度断面水质类别个数及比例见表1.2-9。表1.2-9 太湖流域浙江省部分水质变化情况年份断面数断面水质类别(个)所占百分比(%)II、IIIIVV、劣VII、IIIIVV、劣V1998421282228.619.052.419994211121926.228.645.22000421552235.711.952.42001441662236.413.650.02002441682036.418.245.42003441682036.418.245.420044413102129.522.747.82005441472331.815.952.33、上海市综合治理区内主要河流有太浦河、急水港、拦路港、大蒸港等。监测数据显示,20012004年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总体呈恶化趋势,但从2004年起污染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第三节 2007年供水危机概况一、事件发生过程2007年4月底,太湖梅梁湖蓝藻水华大规模集中暴发,比往年提前了近1个月。根据太湖流域管理局对小湾里水厂、锡东水厂、贡湖水厂水源地的监测,5月6日梅梁湖小湾里水厂水源地叶绿素a含量达到每升259微克,位于贡湖湾和梅梁湖交界的贡湖水厂水源地达到每升139微克,贡湖湾锡东水厂水源地达到每升53微克,叶绿素a在太湖西北部湖湾全部超过每升40微克的蓝藻暴发临界值。到5月中旬,梅梁湖等湖湾的蓝藻进一步聚集,分布范围扩大,程度加重。5月28日,据无锡市报告,贡湖水厂水源恶臭、水质发黑,氨氮指标上升到每升12.7毫克以上,溶解氧下降到接近零,导致无锡市自来水恶臭,引发了供水危机。5月29日,水利部启动应急预案,增加“引江济太”的流量至每秒240立方米,促进太湖水体流动。同时,建设部组织专家紧急进行自来水除臭研究,采取应急措施。省市政府组织紧急调运大量饮用水,保证了饮水供应。无锡市采取人工打捞蓝藻、人工增雨等措施改善水源地水质。通过应急措施,6月1日自来水厂出水基本达标,6月6日全面恢复正常供水。二、发生供水危机的原因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太湖流域污染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富营养化趋势不断加强,蓝藻几乎年年不同程度暴发。每年春末至秋初间,梅梁湖中的藻类数量在每升450万2亿个之间,超出了自来水对高藻水的处理工艺标准,对自来水的供应屡屡产生影响。长期以来,太湖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的积累,为蓝藻大规模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旦气象、水温等条件成熟,蓝藻随时可能暴发。但是在2007年以前,从未发生过水质黑臭现象。这次蓝藻暴发引起的生态灾害,既有2007年气温偏高、光照充足、降雨偏少等易暴发蓝藻的气候因素,也有出现严重缺氧的污水团因素,最终导致水质黑臭,形成供水危机。从目前掌握的基本情况和认知程度来看,导致2007年无锡供水危机的内因是蓝藻暴发,诱因是污水团,根本原因是长期污染。这次供水危机充分表明太湖水污染的严重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必须痛下决心、加大力度,对太湖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第四节 近十年太湖治理的成效与经验教训从“九五”计划期开始,国家把太湖流域治理列为环保工作的重点,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有关部门会同地方分别制定了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和“十五”计划。“九五”期间,太湖水污染防治计划投资129.5亿元,完成100亿元;“十五”期间计划投资220.1亿元,完成168.7亿元。一、治污措施及成效(一)“九五”期间治污工作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确定“九五”期间治理的重点为城镇污水处理。规划要求建设96个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后因行政区划调整改为54个。截至2000年底,已完成或部分完成29个项目,建成规模日处理污水量118.7万立方米,其中江苏26个,日处理污水量75.2万立方米;浙江3个,日处理污水量43.5万立方米。(二)“十五”期间治污工作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增加了治理措施、加大了治理力度,共安排了255个项目。到2005年底,已完成项目220个,在建项目35个,见表1.4-1。表1.4-1 “十五”期间太湖治污项目投资完成情况项目类型计划项目(个)已完成项目比例(%)在建项目比例(%)计划投资(亿元)完成投资(亿元)完成比例(%)城镇污水处理厂9383.916.1107.3107.199.8城镇垃圾处置1376.923.112.613.2103.4工业点源治理8797.72.31.11.4122.7湖滨带及生态修复475.02520.86.631.5河湖清淤工程757.142.939.815.539.0生态示范工程1485.714.323.015.065.2饮用水源地保护1283.316.714.06.345.0特殊行业防治810000.92.0219.6环境管理能力建设1758.841.20.61.8301.7按行政区汇总江苏省1768911132.390.2680浙江省75792184.877.291.0上海市41000031.550.0合计25586.313.7220.1168976.7(三)治理成效1、污染源得到一定程度控制经过“九五”、“十五”期间的治理,两省一市在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生活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方面,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太湖局部水体中一些污染物指标稳定或有所好转。近10年,太湖流域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两番,但主要污染物COD的排放量仅增加了一倍,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指标在“十五”期间基本保持稳定。2、工业点源污染防治取得明显进展重点监控工业企业排放达标率达到97%。江苏省列入“十五”计划的62项工业污染源的除磷脱氮工程已全部完成;出台了纺织印染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近千家印染企业基本做到达标排放;关停了3500多家重污染企业;完成了738家清洁生产企业的审核;重点水污染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测装置。浙江省列入“十五”计划的7家工业企业的除磷任务和18家企业的脱氮任务已全部完成。3、城镇生活污染源治理取得一定成效截至2006年,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区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86座,日处理能力共558.8万立方米,见表1.4-2。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污染物的进水浓度COD为 350600毫克/升、氨氮1155毫克/升、总磷27毫克/升;出水浓度为COD低于70毫克/升、氨氮715毫克/升、总磷0.32毫克/升,出水水质总体达到一级B排放标准。表1.4-2 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区污水处理厂分布情况行政区城市污水处理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合计座数规模(万m3/d)座数规模(万m3/d)座数规模(万m3/d)苏州28108.65049.578158.1无锡1467.83236.846104.6常州946.925.01151.9镇江14.000.014.0江苏小计52227.38491.3136318.6杭州3121.057.18128.1嘉兴450.01017.31467.3湖州618.1724.12342.1浙江小计13189.03248.445237.4上海52.852.8合计65416.3121142.5186558.8截至2005年底,太湖流域累计建成垃圾处理厂(场)32座,垃圾处理率61.3%;228个建制镇建成了垃圾中转站,生活垃圾清运1201.7万吨。4、农村污染源治理开始启动江苏省大力推进绿色农业,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机肥,2006年化肥投入总量比1995年减少36.2%;建成大中型畜禽养殖沼气工程66处,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65%;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7300个农村居民点,涉及人口380万人,并于2005年在1400多个村启动了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相对集中的处理模式和适宜工艺。浙江省2003年开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近五年来,各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近50亿元,整合部门资金81亿元,带动村集体、农民群众及社会投入483亿元。目前,65%的村庄实现垃圾统一收集,近14%的村庄开展了污水处理;全省已建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181个,环境整治村10303个。2005年浙江省关停了“禁养区”内所有的养殖场,至2006年底,存栏猪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已全部完成治理,建成67个畜禽粪便处理中心和有机肥加工厂、6800多个沼气净化池,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2005年以来,累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近60万亩,建成农药减量增效控污示范区10万亩。上海市整治、关闭大中型畜禽养殖场26家,退养、关闭小型养殖场1431家,退养生猪10.46万头;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有效降低了农药和化肥施用量;建立和完善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系统,设立了3座垃圾中转站,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集覆盖率达到87.4%。5、内源治理示范效果良好江苏省开展农村河道疏浚,已清淤土方1.7亿立方米。2002年开始在五里湖退渔还湖,清理鱼塘3282亩,疏浚底泥240万立方米。浙江省整治河道8325公里。上海市青浦区,疏浚河道总长度247.13公里,取缔境内淀山湖网箱养殖3065亩。船舶污染治理方面,两省一市均在规定时间内基本配备了“十五”计划规定的船舶防污染设施。6、城镇供水能力提高到2005年底,城市公共供水设施综合能力达到493万立方米/日,较2000年增加20.8%;供水管网总长1.5万公里,较2000年增加18.9%;城市年供水总量达到10.8亿立方米。7、“引江济太”效果明显2002年开始实施“引江济太”,通过望虞河从长江引水,增加了太湖水量,改善了水质,促进了水体流动。五年来共调引长江水102亿立方米,其中入太湖45亿立方米,入河网57亿立方米。“引江济太”在化解20032005年太湖流域遭遇连续干旱和2003年黄浦江发生重大燃油污染事故危害,特别是2007年应对因蓝藻暴发造成的无锡供水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8、生态修复取得一定进展“十五”以来,太湖流域加强了生态系统修复工作。江苏省结合湖岸整治,建设环湖生态林、农田林网、“四旁”绿化;在五里湖累计种植各种沉水、挺水、浮水植物500多万株,投放沉水植物种子138公斤,投放螺、蚌等50多吨,鲢、鳙鱼苗16万尾;建成了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工程等项目;河网清淤整治逐步开展。浙江省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完成了千里河道清淤整治工程。上海市在淀山湖周边规划建设了水源涵养林、生态片林、道路林等,并从2005年起积极开展增殖放流,逐渐恢复淀山湖水域生物多样性。二、主要经验(一)产业结构调整是减少污染源的重要举措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污染源。两省一市通过关停污染企业,严禁新建高污染、高消耗项目,积极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两高两低”产业,取得了明显效果。江苏省关停了500多家重污染企业,COD年排放量减少了235吨;256家印染企业实现了达标排放,COD年排放量减少了8400吨。浙江省“十五”以来,因环保原因否决了大量建设项目。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条例,严格控制水源保护区内新建工业企业。(二)综合治理是污染防治的基本途径十年的污染治理,逐步摸索形成了综合治理的模式。两省一市把工业点源、农业面源、城镇生活污水治理,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修复、“引江济太”、加强监测等措施结合起来,多管齐下,使治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在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同时,两省还突出重点,针对农村面源污染严重的实际,江苏省大力推进农村“三清一绿”工程,浙江省积极开展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使综合治理更富成效。(三)科技进步是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支撑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任务复杂而艰巨,治理富营养化更为困难,许多工作缺乏经验,需要探索和示范。有关部门和地方实施了水污染控制和水体修复技术示范、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示范、水生植被恢复示范等科技项目。例如:江苏省五里湖底泥生态疏浚、十八湾环太湖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浙江省安吉县农村综合治理示范工程等都起到了积累经验、树立信心的作用。(四)运用经济杠杆是减少污水排放量的有效手段提高水价,包括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和排污费,可以起到节约用水和节能减排的作用。两省一市运用经济杠杆,率先调整水价,促进了节水,减少了排污。(五)合力治污是治理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长江三角洲地区市长联席会议将地区水污染防治纳入会议内容,并建立了协调协商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2001年苏州盛泽镇纺织厂严重污染事件中,苏、浙两省友好协商,较好地解决了省际间的污染纠纷。事实证明,合力治污是治理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三、主要问题和教训太湖流域污染严重,虽然当地政府采取一系列治污措施,但治理力度远远低于经济高速发展造成的污染加剧趋势。因此,应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太湖流域必须确立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发展模式。治理思路要吸取历史教训,把控制污染物总量作为治理的重要指标,总量与浓度一并严格控制。太湖流域水环境问题依然严重,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依然存在,水环境恶化的趋势还在发展,湖泊面积减少,湿地严重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功能退化,特别是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环境权益。(一)环太湖地区饮用水安全形势严峻目前太湖流域部分饮用水水源地尤其是河网地区水质远未达到国家标准,而且面临水质污染程度进一步加剧的威胁。环太湖地区大部分水厂净水工艺落后,有些城市供水水源单一,在水源遭受突发性污染时,只能被动应对甚至被迫停水,饮用水安全缺乏保障。(二)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减反增太湖水污染治理仍然滞后于流域经济增长,水污染排放量远远超过水环境容量。根据“十五”计划,2005年COD排放控制目标为37.81万吨,实际COD排放量为50.1万吨;湖体总氮污染持续加重,且尚未纳入国家的总量控制指标。(三)产业结构及布局不尽合理重污染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村镇一级,部分地区产业布局未能严格执行流域重点地区环境保护规划。(四)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和污水处理水平不高相当数量的工业企业不能做到废水稳定达标排放。污水处理厂还停留在以去除COD为主,总氮等污染指标还未纳入污染治理和控制范围。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建设滞后,雨污分流体系不完善,污水不能完全收集入网,部分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偏低,降低了污水处理设施的效率。大多数污水处理厂未考虑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部分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口位置不合理。(五)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严重滞后太湖流域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每亩约40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6倍;农药施用量每亩1.61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7倍;畜禽养殖量大,分布区域较广,粪污处理率低;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严重。长期以来,对农村面源污染重视不够、投入很少,已成为太湖流域的重要污染来源。(六)水环境监测和预警应急能力不强现有的环境在线监测、监控设施不足,覆盖率低,环境综合信息管理能力薄弱,未建立统一的水环境污染监管和预警体系,不能有效应对严峻的环境挑战。(七)法规不完善,执法不严目前尚没有针对太湖流域管理的专门法规,现有水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偷排、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还时有发生,环境“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八)部门分割管理,缺乏相应的合作机制太湖流域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涉及众多部门和两省一市,有关部门各自为政,职能交叉,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统一管理缺位,治污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九)资金筹措渠道不畅,投入不足十年治理明显受到投入不足、筹资渠道单一的制约,这是“九五”计划和“十五”计划未能如期完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反映出在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方面的投融资机制不健全,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第五节 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及紧迫性两省一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搞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坚决扭转工作中重GDP轻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观念,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上来。太湖污染问题本质上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不合理的表现,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上,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建立有利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体制和机制,为转变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太湖流域的水环境维系着流域内4533万人的生存和发展。无锡供水危机事件及水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已凸显流域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严重影响到流域广大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和切身利益,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痛定思痛,要痛下决心,切实加大治理力度,保障流域人民饮用水安全,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恢复和维系太湖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紧迫任务太湖属于浅水湖又是半封闭型水体,流动性差,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一个流域生态功能一旦退化,由于系统的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恢复,要恢复水环境功能,需要长期的过程,付出成倍的代价。目前,太湖水环境质量呈恶化趋势,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重,水生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抓紧治理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四、是积极探索新路子,为全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经验的现实需要我国有七大流域,河流众多,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3100多个。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等原因,许多河湖严重污染甚至处于生态极度退化的境地。太湖流域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河湖生态体系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是全国流域生态治理特别是“三河三湖”综合治理的重中之重。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起步早,开展综合治理的经济社会条件较好,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建设成为全国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标志性工程,为全国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有益经验。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