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及答案】(赵丹、蒲妮、肖遥整理)含页码(同名11082).doc
-
资源ID:15076356
资源大小:495.50KB
全文页数:1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及答案】(赵丹、蒲妮、肖遥整理)含页码(同名11082).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2013年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及答案】(赵丹、蒲妮、肖遥整理)含页码(同名11082).精品文档.2013年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城市规划:泛指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有意识地管理与干预城市土地开发过程的活动。1. 城市的定义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2. 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社会形态、经济发展、政治体制、自然环境、工业发展、科学技术3. 城市(镇)化、城市(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镇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 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 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 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4. 中国古代有关城市规划主要思想规划思想最早形成:周代规划思想多元化:东周儒家礼制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管子、老子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其代表着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法礼,表现的城市形制中皇权至上的理念,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以管子强调的“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城市建设思想,代表着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的变革思想,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对战国及后世城市的建设影响深远。元代大都城是一个全部按城市规划修建而成的都城,城市布局强调中轴对称,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上记载的王城空间布局制度。明南京城依山傍水,布局灵活,自然观理念占主导的典型城市格局。5. 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古典时期:“人神合一”的思想,以及公共性对当时社会的重要性。古希腊在公元前500年间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和公共建筑作为城市核心的格网状布局。公元前300年间古罗马建造了大量的营寨城,以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重视道路、桥梁、城墙、输水道等城市设施。中世纪:战争频繁,教会势力强大。大部分城市处于自发形成状态,逐渐形成了以教堂为城市的中心,结合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的以城市防御为出发点的规划。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回归,教堂在城市中的核心地位逐渐被淡化,公共活动场地出现,市政厅地位提高。巴洛克时期:欧洲多国处于国力鼎盛阶段,统治者开始炫耀王权和国家富足。城市建设上开始出现“大广场”、“大宫殿”等现象。6. “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镇理论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强调城市周围永久保留一定绿地的原则。他的理论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本质上的区别。一般的是指在城市周边添增一些花坛和绿地,而霍德华所说的是指在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用绿地围起来,限制其发展,在绿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设有工厂和企业,和大城市保持一定联系。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7. 现代建筑运动、雅典宪章、邻里单位、有机疏散理论 (一)柯布西埃的理论:大城市的主要问题是:(1)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2)交通矛盾;(3)绿地少; 因此要从规划着眼,以技术为手段,改善城市的有限空间,以适应这种情况,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 (二)赖特于1935年发表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充分地反映了他倡导的美国化的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相信电话和小汽车的力量,认为大都市将死亡,美国人将走向乡村,家庭和家庭之间要有足够的距离。 以上两极端的规划理论,有共性: 1、 都有大量的绿化空间在他们“理想的城市”中, 2、 都已经开始思考当时所出现的新技术:电话和汽车对城市产生影响。 雅典宪章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集中的反映了“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成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大纲首先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大纲认为,居住问题主要是人口密度过大、缺乏空地及绿化;生活环境质量差;房屋沿街建造,影响居住安静,日照不足;公共设施太少而且分布不合理等。建议住宅区要有绿带与交通道路隔离,不同的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工作问题主要是由于工作地点在城市中无计划的布置,远离居住区,并因此造成了过分拥挤而集中的人流交通。建议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游息问题主要是大城市缺乏空地。指出城市绿地面积少而且位置不适中,无益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建议新建的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增辟旧区绿地,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并在市郊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交通问题主要是城市道路大多是旧时代留下来的,宽度不够,交叉口过多,未能按照功能进行分类。并认为局部放宽、改造道路并不能解决问题。建议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按照车辆的行驶速度进行功能分类。另外,大纲还指出,办公楼、商业服务、文化娱乐设施等过分集中,也是交通拥挤的重要原因。大纲还提到,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保留名胜古迹以及历史建筑。大纲指出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而引起。城市应按全市人民的意志规划。其步骤为:在区域规划基础上,按居住、工作、游息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并强调居住为城市主要因素。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空间科学,应考虑立体空间,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保证规划的实现。邻里单位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的“细胞”。 提出在同一邻里单位内安排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设置一定的公共建筑。在邻里单位内设置小学和一些为居民服务的日常使用的公共建筑及设施,并以此控制和推算邻里单位的人口及用地规模。为防止外部交通穿越,对内部及外部道路有一定分工。并把居住区的安静、朝向、卫生和安全置于重要位置,住宅建筑的布置亦较多地考虑朝向及间距。有机疏散理论把大城市的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内又分为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作用:“对日常生活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8. 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主要代表人物简雅各布斯、达维多夫、雷纳、大卫-哈维、罗尔斯、卡斯泰尔斯、约翰-佛里德曼9.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变革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单向型否定思维过程中的反馈作用,封闭型否定了系统外的作用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10. 城乡规划的层面和阶段P173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表达的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方向的意志。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是对具体每一地块的未来开发利用做出法律规定,它必须尊重并服从城市发展战略对其所在空间的安排。阶段: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城乡规划的调整与修改城乡规划的审批11. 城市用地的概念和属性城市用地是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城市用地属性:(1)自然属性:土地各自具有的自然环境性能的附着与不可变更的特性。具有不可移动性,即明确的空间定着性;(2)社会属性:在自然属性以外,由于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而赋予土地的特性,也称为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12. 影响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影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自然条件是多方面的,如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组成的自然环境要素有地质、水文、气候、地形、植被以及地上地下的自然资源等。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与坍塌;冲沟;地震;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存在形式);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温度;降水与湿度;地形条件:山地、丘陵、平原13. 城市建设用地评定分类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下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既可用于建设用地。二类用地,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限制。三类用地,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用地条件极差。14. 城乡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及代码城乡用地分类用地代码用地名称 范围R居住用地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C公共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该用地应归入水域及其它用地(E) W仓库用地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T对外交通用地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S道路广场问题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用地U市政公共设施用地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包括其建筑物、构筑物及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 G绿地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及生产防护绿地,不包括专用绿地、园地和林地D特殊用地特殊性质的用地E水域或其他用地除以上各大类用地之外的用地城市建设用地类别代码类别名称内容大类中类小类R 居住用地住宅和相应服务设施的用地R1 一类居住用地设施齐全、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R11住宅用地住宅建筑用地及其附属道路、停车场、小游园等用地R12服务设施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幼托、文化、体育、商业、卫生服务、养老助残设施等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R2 二类居住用地设施较齐全、环境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R21住宅用地住宅建筑用地(含保障性住宅用地)及其附属道路、停车场、小游园等用地R22服务设施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幼托、文化、体育、商业、卫生服务、养老助残设施等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R3 三类居住用地设施较欠缺、环境较差,以需要加以改造的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包括危房、棚户区、临时住宅等用地R31住宅用地住宅建筑用地及其附属道路、停车场、小游园等用地R32服务设施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幼托、文化、体育、商业、卫生服务、养老助残设施等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行政、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地A1 行政办公用地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办公机构及其相关设施用地A2 文化设施用地图书、展览等公共文化活动设施用地A21图书展览用地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科技馆、纪念馆、美术馆和展览馆、会展中心等设施用地A22文化活动用地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用地A3 教育科研用地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中学、小学、科研事业单位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包括为学校配建的独立地段的学生生活用地A31高等院校用地大学、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电视大学、党校、干部学校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包括军事院校用地A32中等专业学校用地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等用地,不包括附属于普通中学内的职业高中用地A33中小学用地中学、小学用地A34特殊教育用地聋、哑、盲人学校及工读学校等用地A35科研用地科研事业单位用地A4 体育用地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机构专用的体育设施用地A41体育场馆用地室内外体育运动用地,包括体育场馆、游泳场馆、各类球场及其附属的业余体校等用地A42体育训练用地为体育运动专设的训练基地用地A5 医疗卫生用地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A51医院用地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用地A52卫生防疫用地卫生防疫站、专科防治所、检验中心和动物检疫站等用地A53特殊医疗用地对环境有特殊要求的传染病、精神病等专科医院用地A59其他医疗卫生用地急救中心、血库等用地A6 社会福利用地为社会提供福利和慈善服务的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包括福利院、养老院、孤儿院等用地A7 文物古迹用地具有保护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近代代表性建筑、革命纪念建筑等用地。不包括已作其他用途的文物古迹用地A8 外事用地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国际机构及其生活设施等用地A9 宗教用地宗教活动场所用地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商业、商务、娱乐康体等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地B1 商业用地商业及餐饮、旅馆等服务业用地B11零售商业用地以零售功能为主的商铺、商场、超市、市场等用地B12批发市场用地以批发功能为主的市场用地B13餐饮用地饭店、餐厅、酒吧等用地B14旅馆用地宾馆、旅馆、招待所、服务型公寓、度假村等用地B2 商务用地金融保险、艺术传媒、技术服务等综合性办公用地B21金融保险用地银行、证券期货交易所、保险公司等用地B22艺术传媒用地文艺团体、影视制作、广告传媒等用地B29其他商务用地贸易、设计、咨询等技术服务办公用地B3 娱乐康体用地娱乐、康体等设施用地B31娱乐用地剧院、音乐厅、电影院、歌舞厅、网吧以及绿地率小于65%的大型游乐等设施用地B32康体用地赛马场、高尔夫、溜冰场、跳伞场、摩托车场、射击场,以及通用航空、水上运动的陆域部分等用地B4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零售加油、加气、电信、邮政等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B41加油加气站用地零售加油、加气、充电站等用地B49其他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独立地段的电信、邮政、供水、燃气、供电、供热等其他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B9 其他服务设施用地业余学校、民营培训机构、私人诊所、殡葬、宠物医院、汽车维修站等其他服务设施用地M 工业用地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包括专用铁路、码头和附属道路、停车场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M1 一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环境基本无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的工业用地M2 二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一定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的工业用地 M3 三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严重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的工业用地W 物流仓储用地物资储备、中转、配送等用地,包括附属道路、停车场以及货运公司车队的站场等用地W1 一类物流仓储用地对居住和公共环境基本无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的物流仓储用地W2 二类物流仓储用地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一定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的物流仓储用地W3 三类物流仓储用地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物流仓储用地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等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等内部的道路、停车场等用地S1 城市道路用地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等用地,包括其交叉口用地,S2 城市轨道交通用地独立地段的城市轨道交通地面以上部分的线路、站点用地S3 交通枢纽用地铁路客货运站、公路长途客运站、港口客运码头、公交枢纽及其附属设施用地S4 交通场站用地交通服务设施用地,不包括交通指挥中心、交通队用地S41公共交通场站用地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及附属设施,公共汽(电)车首末站、停车场(库)、保养场,出租汽车场站设施等用地,以及轮渡、缆车、索道等的地面部分及其附属设施用地S42社会停车场用地独立地段的公共停车场和停车库用地,不包括其他各类用地配建的停车场和停车库用地S9 其他交通设施用地除以上之外的交通设施用地,包括教练场等用地U 公用设施用地供应、环境、安全等设施用地U1 供应设施用地供水、供电、供燃气和供热等设施用地U11供水用地城市取水设施、自来水厂、再生水厂、加压泵站、高位水池等设施用地U12供电用地变电站、开闭所、变配电所等设施用地,不包括电厂用地。高压走廊下规定的控制范围内的用地应按其地面实际用途归类U13供燃气用地分输站、门站、储气站、加气母站、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灌瓶站和地面输气管廊等设施用地,不包括制气厂用地U14供热用地集中供热锅炉房、热力站、换热站和地面输热管廊等设施用地U15通信用地邮政中心局、邮政支局、邮件处理中心、电信局、移动基站、微波站等设施用地U16广播电视用地广播电视的发射、传输和监测设施用地,包括无线电收信区、发信区以及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差转台、监测站等设施用地U2 环境设施用地雨水、污水、固体废物处理等环境保护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用地U21排水用地雨水泵站、污水泵站、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厂等设施及其附属的构筑物用地,不包括排水河渠用地U22环卫用地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危险废物处理(置),以及垃圾转运、公厕、车辆清洗、环卫车辆停放修理等设施用地U3 安全设施用地消防、防洪等保卫城市安全的公用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用地U31消防用地消防站、消防通信及指挥训练中心等设施用地U32防洪用地防洪堤、防洪枢纽、排洪沟渠等设施用地U9 其他公用设施用地除以上之外的公用设施用地,包括施工、养护、维修等设施用地G 绿地与广场用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用地G1 公园绿地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G2 防护绿地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G3 广场用地以游憩、纪念、集会和避险等功能为主的城市公共活动场地15. 城市交通(P366)主要指城市内部的交通,主要通过城市道路系统来组织。(1) 按空间分布分:城市对外交通、市内市区与市郊间的交通(2) 按运输方式分:轨道交通、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管道运输传送带(3) 按组织形式分:公共交通、准公共交通、个体交通(4) 按运输对象分:客运交通、货运交通16. 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要求(P368)(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道路系统; (2) 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道路走向一般应平行于夏季主导风向。南方滨水道路要临水敞开且垂直岸线。北方城市道路布置应与大风的主导风向垂直或偏斜一定角度。山地城市道路走向要利于山谷风通畅。(5)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17. 城市道路的分类与衔接(P369、370)道路分类:快速路(大城市)、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也可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城市道路系统的形式:方格棋盘式、环形放射式道路衔接:高低车速、主次道路、生活和交通性,分离性18. 城市干道网密度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应占有一定比例,以干道网密度来衡量,单位以km/km2表示,即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均有的干道长度。一般认为干道恰当的间距为600-1000m,相应的干道网密度为2-3km/km219. 路幅宽度的概念(P372)城市道路宽度有路幅宽度与道路宽度两种定义。路幅宽度指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道路宽度指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 20. 城市道路常见的横断面基本形式(P373)(1) 一块板: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行道上双向行驶。(2) 两块板:由中间一条分隔带讲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 机动车仍混行。(3) 三块板:由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部分,中间为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21. 城市停车场的规模(P374)估算时,每辆车的用地指标可采用:小汽车30-50,大型汽车70-100,自行车1.5-1.8。对小型停车场,在小城镇和城市中心用地紧张区域宜采用低值。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城市公共停车场用地总面积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8-1.0计算,其中机动车停车场用地为80%-90%,自行车停车用地为10%-20%。22. 住区用地的组成(P489)(1) 住宅用地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宅间小路) (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公共设施用地(含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3) 道路用地 住区范围内的各级道路以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4) 公共绿地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含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其他块状带状绿地)23. 住区规划结构的演变(P492)(1) 郊区整体规划社区模式曲线型街道、尽端式道路、交叉口三角形绿化休憩空间、街道两侧前院草坪、住区中心设置小型商业中心、宽敞停车场(2) 邻里单位模式(3) 居住开发单元模式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不被干道穿越的完整地段。一单元有一套完整的公共设施。(4) “扩大小区”与“居住综合体”模式扩大小区:干道间的用地内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边缘。居住综合体:将居住建筑与公共服务设施组合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5) 新城市主义模式公共交通导向的邻里区开发。24. 城市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P497)(1)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利:生活方便、安全、安静,利于城市道路分工和交通组织,降低道路密度居住小区人口规模下限:小学的最小规模用地规模下限:公共设施最大服务半径(2) 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相当于一个居委会规模,设居委会办公室、卫生站、青少年和老年活动室等,基本为本居委会居民服务,其他一些基层公共设施在住区范围内统一考虑,均衡灵活布置。(3) 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居住区由若干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小区由23个住宅组团组成。25. 邻里单元的主要内容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住区的基本形式,以避免由于汽车的迅速增长对居住环境带来的严重干扰。区内配置足够的生活服务设施,以丰富居民的公共生活,促进社会交往,密切邻里关系。邻里单位有明确的边界,通过步行网络系统将住区与小学、休闲设施和少量的社区商业等相互联系,并形成一个开放空间网络体系,而所有这些都在步行范围内。邻里单位的规模为1000到5000人。课本492页讲到邻里单位模式(1) 邻里单位周围由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 邻内部道路系统限制外部车辆穿越,采用尽端式道路(3)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支撑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5000人,或30004000(4) 中心建筑是小学,与其它邻里服务设施一起结合中心广场或绿地布置(5) 占地约160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6) 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公共活动中心26. 住宅组群组合如何考虑日照、通风和噪音防治(P511)(1) 争取日照和防日晒住宅错落布置,利用山墙间隙提高日照水平利用点状住宅增加日照效果,适当缩小间距建筑方位偏东或偏西,加大间距,增加底层日照时间,但入室的日照面积比南向小山地利用南向破缩小日照间距用绿化防西晒(2) 提升自然通风和防风效果规划住区位置时选良好的地形和环境;住区内部通过道路、绿地、水面等将风引入,使其与夏季主导风向一致建筑组合错位,与风向线角度一致用绿化阻挡或引导气流(3) 噪声防治合理布局、利用绿化、利用地形、利用人工障壁27. 住区道路分类及交通组织模式(P526、527)分级(1) 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 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2) 第二级:居住小区级道路。路面69m(3) 第三极:组团级道路。路面35m(4) 第四级:宅前小路。路面宽至少2.5m交通组织模式(1)动态交通组织人车分行:由车行和步行两套独立的道路系统组成人车混行:最常见,适用于私家车不多的地方人车共存:更强调人性化的环境设计,将交通空间与生活空间作为整体(2)静态交通组织 各类交通工具的停放方式(集中与分散结合、室内、室外、地下、半地下)28. 住区道路交通规划要点(P526)(1)内部道路主要为本住区服务。不应有过境交通穿越,不宜有过多车道出口通向城市交通干道(间距不小于150m)。29. 日照间距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日照间距D=(H-H1)/tanhh太阳高度角;H前幢房屋女儿墙顶面至地面高度;H1后幢房屋窗台至地面高度。(根据现行设计规范,一般H1取值为0.9m,H1>0.9m时仍按照0.9m取值)30. 建筑密度与容积率(P541)建筑密度=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规划建设用地面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容积率直接涉及到居住的舒适度。好的居住小区,高层住宅容积率应不超过5,多层住宅应不超过2,绿地率应不低于30%31. 住区建筑布局的基本形式(1) 行列式利:使绝大多数居室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弊:易显单调、呆板,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破:山墙错落、单元错开拼接、矮墙分隔(2) 周边式 利:便于组织休息园地,促进邻里交往挡风沙,减积雪节约用地,提高住宅建筑面积密度 弊:相当一部分朝向较差,湿热地区难适应 转交建筑单元结构、施工复杂,提高造价 地形起伏大的地区造成土石方工程量大(3) 混合式常见以行列式为主,少量住宅或公建沿道路或院落周边布置(4) 自由式32. 城市职能概念及其三要素(P263)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城市职能是由该城市为外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体现的,由专业化部门(对外服务部门)、职能强度(对外服务部门的专业化程度,反映该职能在该城市经济中的作用大小)、职能规模(某一职能对外服务的规模大小,反映该职能在区域或国家经济中的贡献)三个要素组成。33. 城市性质(P265)、城市规模(P268)城市性质:是指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城市性质是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基础因素决定的,是由该因素组成的基本部门的主要职能所体现的。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城市性质影响了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用地构成,而城市规模则决定城市的用地及布局形态。34. 城市功能的多元化表现(P271)城市功能的多元化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表现在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社会再生产功能、组织管理和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功能,通过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不管提高集聚和辐射能力。35. 城市布局形态的不同类型(P275)(1).集中式布局的城市所谓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就是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成片布置。其优点是便于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城市各项用地紧凑、节约,有利于保证生活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可进一步划分为网格状、环形放射状等类型。(2).分散式布局的城市这种类型的局部形态最重要的特征是城市空间呈现非聚集的分布方式,包括组团状、带状、星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等多种形态。36.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P279)(1)立足区域,讲求整体(2)节约紧凑,强化结构(3)远近结合,弹性生长(4)保护环境,突出特色37. 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比较(P287)(1)多角度、多场景的方案比较综合比较是城市总体布局设计的重要工作方法,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各个不同阶段,都应进行方案比较。开展方案比较要充分掌握城市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与条件。城市发展的内部条件主要指城市自身的资源、自然条件及限制条件,如矿藏、物产、地形、地貌、用地等等。城市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要指外部的环境及因素,如中小城市需要考虑邻近大城市、中心城市或区域性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在掌握了方案比较的基本条件后,方案比较应围绕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主要矛盾来进行,包括城市重要功能分区的选址、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城市结构组织方式的差异、空间发展时序上的考虑、重大项目选址的影响等方面。方案比较考虑的范围可以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分层次、分系统、分步骤地逐个解决。整个城市用地布局的方案比较,应配合各专业工程,特别是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和市政建设工程等进行专项研究。既要分析影响城市总体布局的关键性问题,还要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是否可行,通过比较筛选、优化综合才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用以指导城市建设的方案。(2)方案比较的内容2.1自然条件与环境的适宜性2.2工程条件的可行性2.3城市布局的合理性2.4经济上的可行性及社会成本的比较38. 总体布局的“四线”规定(P297)城市绿线: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应包括城市规划区内一切已经建成的绿地、已经规划但未建设的绿地、以前没有规划但拟在规划修编时新增加的绿地等。包括城市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林地3大类城市紫线: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城市黄线: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城市蓝线: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39. 城市设计的方法(P562)(1)调查的方法。包括基础资料收集、视觉调查、问卷调查、硬地区和软地区的识别等(2)评价的方法。包括加权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判别法、列表法等(3)空间设计的方案。包括典范思维设计方法、程序思维设计方法、叙事思维设计方法等(4)反馈的方法。政府部门评估、专家顾问方式、社会评论方式、群众反映等40.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P564)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的概念:则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滨水区、城市绿地等。构成要素:由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与地面环境设施等要素构成41. 文物、文化遗产及其基本构成(P615)文物: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存下来的遗物、遗迹。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4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遗产的分类(P616)(1)建筑遗产:不仅包括品质超群的单体建筑及其周边环境,而且包括城镇或乡村的所有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地区;(2)乡土建筑遗产:是社区自己建造房屋的一种传统的和自然的方式;(3)产业遗产:是指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文明遗存,它们具有历史的、科技的、社会的、建筑的或科学的价值;(4)文化景观:是人和自然共同的作品,是人和所在自然环境多样的互动,具有丰富的形式;(5)文化线路:是一种陆上道路、水路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其形态特征的定型和形成基于它自身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6)20世纪遗产:指产生于20世纪、年代不甚久远(如不足50年历史)的建筑、建成环境和文化景观。43. 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及其保护意义(P617)原则:原真性原则、完整性原则、永续性原则a. 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的见证与记忆b. 文化遗产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资源c. 文化遗产保护是塑造城市特色的基础d 文化遗产是城市永续发展的需要44.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P636)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不只是单纯的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有两个方面:在物质性要素方面主要包括:历史城区的格局风貌和景观风貌;与名城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形成有联系的自然环境景观;反映名城空间特征和传统风貌的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群;城区外保存完好的历史村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在非物质性要素即无形文化遗产,包括地方民俗、民间工艺、节庆活动、传统风俗等内容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