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第二讲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意境课件.ppt
第二讲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意境第二讲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意境-2-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典题举例技巧总结对点训练考点分析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是“诗化了的作者”。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通过诗中人物的所作所为、所见所想可以推想出诗人的形象特征。同时,在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3-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2017全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送子由使契丹宋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4-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思路解析题干要求回答“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所以应具体赏析首联。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手足情深,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作答时,须先概括出诗人的性格特点,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5-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四个着眼点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四个着眼点1.区分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2.分析诗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如正面描写中的语言、动作、肖像、细节描写等,另外还应注意侧面描写,如环境描写等。3.结合背景、注释和相关的诗句,概括出人物的身份特点、心理特点、情感特点、性格特点、人生经历等。鉴赏人物形象常用到的词语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献身边塞、反对征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爱恨情愁、悯农怜农、哀叹昔盛今衰等。4.分析诗人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对表达主旨的作用,对抒发情感的意义)。-6-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答题模板】模板一: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步骤一),通过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特点(步骤二),表达了诗歌什么样的主旨或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步骤三)。模板二:模板一的变形,先分析,后概括。-7-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山路梅花宋冯山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注冯山:字允南,四川安岳龙台人,北宋中期诗人。此诗为诗人旅途即兴之作。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8-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参考答案:诗人在车行途中,听说山下有数株冬梅,就起了停车赏梅的雅兴。步行到梅树中间,折下林梢开放的梅枝。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喜爱梅花,有闲情逸致和旷达胸怀,饱含深情的诗人形象。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形象的能力。要结合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关键词语如“喜爱”“旷达”等,归纳出诗人的形象。-9-典题举例技巧总结对点训练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分析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就是把握景物中体现出来的绚丽、雄奇、萧索、清幽、凄冷等特色,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象”,即意象。通过感知诗歌中描写的意象来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必由之路,因此需要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积累常见的传统意象。-10-技巧总结对点训练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典题举例考点分析(2015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月圆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未缺:指月圆。列宿:众星。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11-技巧总结对点训练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典题举例考点分析思路解析本题只需要概括画面内容,不用分析;先要判断描写了“几幅”画面,前三联一句一景,六句就是六个画面,关键是要用准确简洁的词语把画面概括出来。参考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12-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三种方法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三种方法1.分析意象的特点,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征。一般用一两个双音节词语概括即可,如孤寂清冷、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所用词语要能准确体现景物的特点。一般来说,山水田园诗意境多呈现清幽宁静、闲适恬静的特点,边塞怀古诗意境多呈现雄浑、苍茫、辽阔、高远、壮阔的特点,送别思乡诗意境多呈现凄凉、暗淡、萧条、冷寂的特点。2.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3.联系诗人生平经历,结合诗意,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忌空洞,要具体答出情感缘由和情感类型。-13-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答题模板】1.针对“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题目,答题模板为:找出主要的意象,概括其特征,分析其在营造氛围、创设意境、表明心志、抒发情感方面的作用。2.针对“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样的题目,答题模板为:从时间、地点、景物特征三方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步骤一);抓住主要意象,把握特征,形象再现诗中展现的画面(步骤二)。-14-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观江涨宋陈与义涨江临眺足销忧,倚仗江边地欲浮。叠浪并翻孤日去,两津横卷半天流。鼋鼍杂怒争新穴,鸥鹭惊飞失故洲。可为一官妨快意,眼中唯觉欠扁舟。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江水上涨时怎样的景象?-15-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参考答案:前两联描写了江水上涨时波浪滔天、气势雄浑的景象。波浪好像要把大地漂浮起来,它层层叠叠地翻滚着,似乎要把太阳一并裹去,两岸的津渡也好像被江流卷到了半空中。解析:第二、三、四句写的是江涨时的壮观景象,地面好像漂浮起来,层层叠叠的江水似乎要把太阳席卷而去,两岸的渡口也似乎被卷到了半空中。先概括,后联系意象,把握特征,展开恰当的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16-典题举例技巧总结对点训练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分析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事物形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和思想情感。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常见的物象有松、竹、梅、菊、柳、兰、荷、山泉、瀑布等。-17-技巧总结对点训练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典题举例考点分析(2018全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宋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8-技巧总结对点训练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典题举例考点分析思路解析本题要求分析诗中的物象“酒”的作用。“酒”在诗中出现了两次,理解其作用,首先分析“酒”字所在的诗句,体会其含义,然后结合诗的主旨和诗人的感情,具体分析体会。第三句中“酒为旗鼓”,这是作书之前的酒,好比战场上的旗鼓,为写字酝酿情绪,积蓄气势。“须臾收卷复把酒”是作书完成之后的酒,结合下一句,可以体会到此时的诗人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好像打了一场胜仗,踌躇满志。参考答案: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19-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鉴赏诗歌事物形象三步骤鉴赏诗歌事物形象三步骤步骤一:概括物象表层特点(自然属性)。提炼体现物象描写特征(形态、色泽及所处的环境等)的词语,概括其外在特点。步骤二:分析物象内涵。找出“物”与“人”品格的连接点,结合诗句分析。步骤三:点出物象意义(社会属性)。依据物象内涵,注意联系诗人的经历或相关背景,点明诗人借助物象所抒发的感情或表现的寓意。-20-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阅读下面两首诗歌,按要求作答。北陂杏花宋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东栏梨花宋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注本诗写于王安石被罢相隐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写本诗时,苏轼已被贬黄州两年。两诗都把花比作了雪,请结合诗句分别赏析。-21-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答案:王诗中的“雪”写出了杏花的颜色和飘落的形态,表达了诗人高洁的情怀。苏诗中的“雪”写出了梨花的颜色,表达了诗人的惆怅之情。-22-典题举例技巧总结对点训练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分析鉴赏诗歌的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诗歌意境中情和景的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23-技巧总结对点训练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典题举例考点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江汉唐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是杜甫晚年滞留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24-技巧总结对点训练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典题举例考点分析思路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然后描绘诗中通过这些意象展现的画面,概括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片云”“孤月”这凄清而孤寂的画面反映了诗人孤独而知音难觅的烦闷;“落日”“秋风”这开阔而雄壮的画面反映了诗人虽是他乡一介病中腐儒,但壮心犹在,体现了他有志为国的乐观旷达。参考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诗人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25-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鉴赏诗歌意境三步骤鉴赏诗歌意境三步骤1.找出诗歌中的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把意象所组成的画面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语言力求优美。2.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3.根据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模板】分析意境类题目答题语言格式大致可概括为:本诗通过描写景物,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表达了的感情。-26-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夜游宫宋周邦彦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沈沈千里。桥上酸风射眸子。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不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注萧娘:对所爱女子的泛称。杨巨源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沈沈千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7-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技巧总结对点训练典题举例考点分析参考答案:描写了一幅树叶飘落、夕阳西下、水浪轻卷、秋江千里的图景。营造了一种悲秋离愁(或沉郁、浓重的离恨愁情,或愁长千里之遥,心萦千里之外等)的孤寂与幽冷的意境。解析:本题要求鉴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答题时应找出词中表达意象的关键词,抓住特征概括为“描写了画面”的形式;意境的概括要能表现出诗歌给读者的主观感受。-28-21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多景楼宋曾巩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注钟呗:撞钟和唱诵经文声。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29-21(1)颔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试分析它们的作用。参考答案:“浮”和“入”。一写水光,一写山色,着一“浮”字,写明波光云影的迷离掩不住巍峨的美景;用一“入”字,刻画出霞光山色的浓彩浸染了黄昏的远天。两个动词,化静为动,使得水光、山色构成的静态画面变得鲜活起来。解析:这是炼字题,从解释、手法、结构、意境、情感等方面分析作答。-30-21(2)(考点题)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月光下传来“一川钟呗”,不难想象出淮南原野的平阔寂静;海风中驶出“万里帆樯”,使人意识到长江的迢遥汹涌。诗人抓住了富有特色的景物,构成一幅色彩明丽、山川掩映的壮阔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解析:画面题答题要有总有分,抓住画面特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意境等。(3)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却仍想振翅高飞。表达了诗人年岁已老,但内心依然追求远大抱负的情怀。解析:诗人的情感可以从诗句运用的意象、细节中寻找出来。-31-212.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南乡子元刘秉忠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1)分析上片中透露出的词人的情感。参考答案:词人不仅有无休止的漂泊(行役、羁旅)之苦,更有一种老大无成(功业无成、年华老去)而生命虚耗的憾恨。解析:结合“短长亭”“行路无情”“年去年来”“何成”“雪几茎”等重点词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