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有关高中语文说课稿三篇-1.docx

    • 资源ID:15729853       资源大小:24.97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有关高中语文说课稿三篇-1.docx

    有关高中语文说课稿三篇有关高中语文说课稿三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说课稿篇1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渔父,我将从教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流程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说教材 渔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中的一篇课文,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这篇文章。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既对立又统一,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本专题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阅读作品,能让学生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与文本展开对话”和“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三说重难点 重点;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难点: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并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四说教学方法 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重点在问题探讨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主要采用诵读,引导,点拨,研讨等方法。 五课时设计 因为这篇文章相对比较简单,我设计的是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莎士比亚在其名作哈姆雷特中的发问。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报任安书,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而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的悲愤。当他的心被忧虑撕裂的那一刻,他选择的是纵身跃下汨罗江。其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写作背景 找一位学生介绍,之后出示PPT 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辅佐了楚怀王、楚顷襄王,在郑袖、张仪的离间在两次被流放到江南、汉北。 背景:屈原在最后一次被流放时,秦将白起攻破楚国的都城郢都,屈原悲愤难捱,在湘潭一带游荡,遇到一个渔父,在和渔父交谈以后便怀石投江。 2、找学生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渔父(f)淈(g)餔(b)歠(chu?) 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 3、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古今异义词:PPT,板书 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来) (2)词类活用: 鼓枻而去(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3)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被动句) 游于江潭(状语后置) 是以见放(被动句) 行吟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 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 自令放为(被动句) 4、疏通文意 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三)局部分析 1、文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 生明确:渔父和屈原两个人物。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渔父:不知姓名和来历,驾一叶之扁舟,垂钓于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间的对话形式展开的。 2、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 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 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4、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反问(强调人物的坚定决心) 5、扩展 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 儒家道家 入世出世 把二者对立起来的目的是什么? 作为对比和衬托,表现屈原的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品质。 总结:这是一次灵魂的对话。 6、比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不愿随波逐流,“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选择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7、自由讨论你怎样看待屈原和渔父的处世态度?更欣赏哪一位? 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总结三位人物 屈原选择了壮烈的死,以死明志,表现了不屈的气节。 司马迁选择了勇敢的生,以生践志,表现了坚韧的意志。 渔父选择了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表现了自由的灵魂。 这三种不同的人生选择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有了文天祥、闻一多,用他们的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做坚贞不屈;所以有了韩信、勾践,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验证了什么叫做坚韧执着;所以有了陶渊明、柳宗元,用他们的诗篇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潇洒豁达。 (四)结课 那么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我们又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让我们珍爱生命,用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来提升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拥有一份超然与豁达,享受生命的魅力。 (五)作业设计 1、背诵文中的名句; 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 我的说课讲完了,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谢谢各位。 高中语文说课稿篇2 红星中学章荣勋 一、说文本解得妙曲如梦 本课三首词都用如梦令作为词牌,共同抒发了个人内心不同的感怀。 苏词作于1088年(元祐二年),作者当时53岁,在汴京为翰林学士。这首词是寄给黄州友人的,它表现了作者对当年贬官黄州,躬耕于东坡时清静自适生活的怀念,和遥想东坡,意欲归去的心情。 秦词作于1096年(绍圣三年)。秦观一生,屡遭贬谪,这一年词人自处州再贬郴州。这首小令作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词借描写夜宿驿亭苦况,诉行旅艰辛,叹宦游坎坷。 纳兰词创作时间不详。词中描写了词人在暮春时节和钟情之人一次美丽的邂逅,却因彼此无缘相聚而陷入内心的纷扰,表现了作者绵绵不尽的相思忧愁。 三首词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说策略探得幽径渐明 说目标 三首词都以抒发内心感怀为主,但在表现情感上又有不同之处,所以在教学时要紧紧抓住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一特性,同时从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角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如梦令词牌的格律特点;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从诗歌的不同角度进行鉴赏;比较文本,找出异同;仿照文本,尝试改词。 3.情感目标:结合作者的不同背景和不同经历,分析三首词抒发的不同情感。 说重点 如何在每首词中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品鉴文本,揣摩情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说难点 高中生鉴赏古典诗词大都以单篇为主,比较鉴赏很少涉及,因此本课对三首词的比较鉴赏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说教法 1.诵读赏析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文本,品味本文精炼却富有深蕴的语言。 2.知人论世法:指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本的创作背景,准确把握文本蕴含的情感。 3.比较鉴赏法:指导学生通过对三首如梦令进行比较,找出同一词牌下三首词的异同点。 说课时 一课时 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三、说过程踏得小令慢行 导入:知人论世 1.将去掉词牌,去掉作者的三首如梦令呈现在多媒体幻灯片上,请学生齐读,然后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三首词的作者。如果学生不知道,再提供三位词人,让学生尝试将作品和相对应的作者连线。 (设计意图:采用猜作者和连线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过渡到词作和作者的关系上) 2.学生对苏轼比较熟悉,对秦观和纳兰性德比较陌生,此时提供三位词人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的材料: 生平经历 创作背景 苏轼 一生屡遭贬斥,仕途坎坷多舛,但性格率真,并未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 作者在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此时词人在朝中遭受政治排挤,心情并不舒畅。 秦观 因涉党祸,半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迁徙。 词人自处州再贬郴州。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所作。 纳兰性德 出生高贵,家室显赫一生锦衣玉食,但生性多情,多愁善感,自称天上痴情种,人间惆怅客。 源于一次与钟情女子短暂而美丽的邂逅。 看完材料,师生讨论出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三位作者的相关信息:苏轼“旷达率真”、秦观“苦闷忧愁”,纳兰性德“多情善感”。 追问学生,三首词哪一首体现了“旷达率真”,哪一首看出了“苦闷忧愁”,哪一首写的最“多情善感”。 学生根据问题,结合内容,对号入座。教师借机进入下一环节品鉴文本。 (设计意图:通过知人论世导入,使学生在宏观上把握文本,在词风上了解词作,为后面鉴赏奠定基础) 寻异:品鉴文本 (以下环节,视学生自己挑选哪首作品分析而定,通过分析文本,揣摩词人情感。) 三首词都呈现了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情感,请学生讨论交流,鉴赏诗词的时候,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鉴赏? 课堂预设:学生会调动以前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去回答问题,譬如分析意象,品味词语,分析手法,不一而足,教师加以引导,然后分别从每首词选择一个切入点进行鉴赏。 1析意象人生如梦念归去 主要引导学生重点抓住“玉堂”和“江上”两处描写地点的意象。 问学生此时作者身在玉堂,而心却向往江上,为什么? “玉堂”苦闷,束缚,不自由。 “江上”闲适,洒脱,无束缚。 结论:通过两处对比,可以看出词人虽居庙堂之深,但念东坡之闲。 2炼字词驿路如梦怕无寐 重点引导学生炼字词,重点抓住“遥”、“沉”、“紧”、“闭”、“破”、“窥”、“侵”、“嘶”、“起”等传神的动词和形容词,体会炼字描述典型环境,表达羁旅愁思的妙趣。 “遥”长夜漫漫。“沉”夜色深沉。“紧”风声凄厉。 “闭”驿亭荒寂。“破”美梦破碎。“窥”荒凉破败 “侵”霜寒袭人。“嘶”催人上路。“起”人在羁旅 结论:凝练传神的词语,写出了无寐之夜的沉重压抑和寒冷孤寂,表现了羁旅之人内心忧愁苦闷和沉重无奈。 3.赏场景相逢如梦问谁省 重点引导学生赏场景,重点抓住相逢时和相逢后两个场景。 场景一:实写相逢瞬间。在“辘轳金井”浪漫之地,在“落花红冷”暮春时节,词人和钟情女子美丽邂逅的场景。相逢是欣喜的,但“花”已落,“红”已冷,仿佛又昭示着结局,“心事眼波难定”,更是传达出了惊鸿一瞥的美好情感转而陷入了内心的纷扰。 场景二:虚写别后相思。“从此簟纹灯影”,相逢的喜悦过后,苦于对方的心思无法琢磨,对于未来的不可测,词人添上了一份恐慌,于是,又开始想象别后深宵,青灯旁,孤枕畔,转辗反侧,相思不眠的场景。 结论:两处场景,一实一虚,前后观照,更能体现词人别后相思之苦,辗转无眠之愁 小结:学生再次齐读三首词,归纳三首词分别在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鉴赏点 情感不同 苏轼 析意象 庙堂之深 东坡之闲 秦观 炼字词 贬谪之苦 宦游之倦 纳兰性德 赏场景 相思之痛 无眠之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从诗歌的不同角度进行鉴赏,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觅同:比较鉴赏 1.因韵诵情: 提问学生,三首词分别使用了不同的手法,体现了不同的情感,但它们有没有相同之处呢,比如在字数、句数、韵脚等方面,和你们初中学过的哪首词相似呢? 学生回答李清照的如梦令 学生寻找如梦令词牌共同点,教师归纳总结。 格律上:单调,七句,押五仄韵,一叠句。 词牌平仄:平仄平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韵)。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平仄(韵),平仄(叠句),平仄仄平平仄(韵)。 格调上: 除了格律相同,我们发现三首词的抒情风格上,也有共同点,都更适合抒发个人的愁思。所以我们回过头再来看这些词的情感,发现都是抑郁的情愫,难以排解的忧伤,即便旷达如苏轼,也仍是有思念故地的忧伤。这主要和词的仄韵有关,用仄韵,能够表现出词人的深情。 结合刚才的分析,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词,读一读,感受词韵,品出感情。 2.据词拟题: 教师提供如梦令词牌的由来。 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 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 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如梦令源于后唐庄宗李存勖创作的一首词忆仙姿,但苏轼因嫌其词牌名不雅,认为该词的尾句“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最为巧妙,尤其是“如梦,如梦”的繁音促节,一语道出词人心绪,堪称点睛,遂改为如梦令,从而使该词牌广为流传。 追问学生,为什么苏轼改的巧妙? 讨论归纳:这重复的词语,是小令的转折之处,是使词的意境升华,感情强化的句子,其中的繁音促节,基本上都能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用用同样的方法为三首词拟题。 教师再次提示学生把握词中词人情感:苏轼归去心切,秦观羁旅无眠,纳兰性德相思谁省。 据此,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将三首词拟题为如梦令·归去、如梦令·无寐、如梦令·谁省。 结构上: 如梦令一词在结构上,后三句基本上宕开一笔,富有转折,出人意料,引人遐思。尤其是五、六两句繁音促节,大都重在直抒胸臆,堪称压轴之句,点睛之笔。 (设计意图:把握住词韵和格调以及结构的共同点,进行鉴赏,采取因韵诵情和据词拟题方法,环环相扣试图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并再次激趣促学。) 作业:学以致用 根据所学知识,以如梦令为词牌,尝试填词并诵读品情。 教师呈现下水词作。 如梦令·风定 昨夜堂前初醒,残月孤灯人影。 骤雨送清明,絮语暮春飞杏。 风定,风定。只此扁舟微冷。 结合内容板书的最后诗意收尾: 不同的词人,平平仄仄起来,如梦令便是他们的忧愁,归去,归去,是苏子的旷达率真;无寐,无寐,是少游的苦闷忧愁;谁省,谁省,是纳兰的多情善感。今日一曲如梦令,三分词韵心中存,也愿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如梦令。 四、说板书 高中语文说课稿篇3 1、荷塘月色说课稿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典雅,艺术技巧纯熟、自然,是一篇经典的美文。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寻求宁静、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学习巧妙的语言修辞,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能力目标:训练朗读、分析、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鉴赏语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四)教学难点:通感的学以致用 二、说教法: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诵读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法: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起共鸣。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三、说学法:教学相长,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相关文章,广开眼界,锻炼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阅读能力。 2、多模仿示范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3、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2分钟)1、拟用旧知识导入法,让学生列举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2、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为赏析语言美,感受画面美。 (二)4、5、6段课文分析(33分钟) 先介绍作者是为了排遣不宁静的心情,选择了独游荷塘,然后自然过渡到4、5、6段荷塘月色的学习。(一两句简单的过渡必不可少,即可突出重点,又保证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1、朗读训练(8分) 课前预习已整体感知文章,课堂设计配乐朗诵,加深美感印象,可挑选学生代表与老师一起声情并茂的朗读,并进行点评。 2、赏析语言美,品味画面美(25分) 提问:这几段写了什么?都说它美,它美在何处? 理论依据:美感是一种心理现象,美感产生的生理基础有视、听、味、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品味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也需要调动多种感官的想象,这种美的想象属于心理学中的再造想象,即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进行的想象。一句话,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想象,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感受的空间,才能深刻品味到这种美。 语言美 本文语言突出特点,运用大量修辞手法,神采飞扬,其中的博喻、叠词、通感为重点,对此学生却较生疏。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使得意象更形象,如文中荷花的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如此光洁、莹润、精致的荷花,你能不多看几眼吗? 学以致用:发挥想象,仿写或扩写,写出你心中的荷花(仿写、扩写是高考考察的语文能力之一) 叠词 切入角度:用音乐的击鼓打节奏方式领略叠词独有的韵律感,如“曲曲/折折”“阴/森森”“脉脉”节奏分别是(学生会用手指叩响桌子去感受叠词带来的音乐美感,荷塘月色的灵动飘逸。) 课外拓展:诗经中的大量叠词,如“关关雎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通感: 明确定义和用法,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典型例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让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得到了嗅觉、听觉上的双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隐若现、扑朔迷离。 课外拓展: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通感现象,注意积累。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学以致用:当堂造句,巩固消化,锻炼文笔。 画面美 语言的美即表现出了画面的美,详见板书。 根据学生对美的体验以及老师的总结,列出本堂课的主板书,见第3页。 14

    注意事项

    本文(有关高中语文说课稿三篇-1.docx)为本站会员(知****量)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